•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发言讲话稿 > 正文

    学习中共党史研讨发言心得体会---巧用“三个锦囊”办好群众实事

    时间:2021-04-15 16:23:14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通知》内容翔实、要求明确、导向鲜明,强调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涵义,把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动力,巧用“三个锦囊”,办好群众实事,切实帮助群众解难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中增强对党的认同感,以昂扬奋进姿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办实事,要有思路和方向。只有真正了解群众需求,瞄准一个目标和方向做下去,方能提高群众工作实效,得到百姓认可,不然真的和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只能到处乱撞,赌一赌随机性。面对群众意愿、诉求、想法是什么的“叩心”之问,坐在办公室里臆想是难以回答的,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做好调查研究才有底气、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不为完成“既定任务”而“认认真真走过场、踏踏实实走形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势必收获甚微,难以达到“调”有所得、“研”有所获的目的。深入群众调研要走心,做到提前不打招呼、事先不做规划,轻车简从,到田间地里“沾沾泥”、去河边溪旁“湿湿脚”、在村口镇上“散散步”、在群众家中“唠唠嗑”,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现实问题,明确今后办事的思路和方向,才能为民办好实事。

    办实事,要有真心和耐心。群众处在实践的第一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情况的了解更加透彻,对政策制定的好坏更有发言权。历史可以证明,在面对困难和疑惑之时,从群众呼声中能够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找到解题办法。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制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群众,党员干部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以真心去接近群众,放下架子和他们做朋友,多到地头、炕头、街头聆听群众心声,到群众家中板凳上坐一坐,用土味方言与他们促膝长谈,在“问政于民”中,找准影响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
    在“问需于民”中,了解到群众的所需所思所盼;
    在“问计于民”中,凝聚群众智慧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心于民”中,听老百姓吐露内心真实的话语,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听到有价值的建议意见。“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面对群众的“牢骚话”“刺耳话”“难听说”,党员干部要耐心倾听、仔细琢磨,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汇聚群众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于在后续工作中不断改进,让群众的声音没“有白呼”。

    办实事,要有担当和实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在“办”,要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解决实际存在的难题。党员干部要扛起责任担当,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朝着人民的需求而聚焦,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之所为,用心去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
    对于一些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及时反馈并说明理由,做好后续跟踪,待到有具体解决办法后与群众第一时间联系,让他们体会到“家人”的温暖,而不是把问题丢在一旁,置之不理由他去。要当“实干家”,坚持实干、苦干、真干,不搞劳民伤财的“伪政绩”,克服嘴上说得好听、纸上写得好看、行动上半点不见落实的形式主义;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和“代办服务”,解决民生实事。办实事,真办是前提,办好是目的,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生活的变化,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检验我们的“办实事的成效”。

    群众之事无小事,事事皆大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党史学习中坚定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把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落实到行动中,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更好地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