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小学生10篇

    时间:2022-02-26 23:58:0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10篇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1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苹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炸皆可。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2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3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国此宵同。

      2、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4、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5、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4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 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 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5

      1、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2、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6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zf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7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民俗专家表示,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相关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挂风车、踏青等。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还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8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唐・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9

      吃完饭后,我们就到家乐福里面去购物,买了74.5元的全棉双人九孔被、10.8元的建华调和芝麻香油、6.9的光碟、6元的小小光明新鲜奶酪、5元钱的缝纫机针、2.5元锥子、1元钱的缝纫线、45元的伊利低脂高钙牛奶,一共用了151.7元钱,妈妈给阿姨201.7元,阿姨找给妈妈50元。购完物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关于迎春节的手抄报 小学生篇10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3、迎紫姑

      在古时,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妇虐 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天帝悯之,命为厕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影之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