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用5篇)

    时间:2022-01-23 16:57:30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振兴区,隶属辽宁省丹东市。 是丹东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地处丹东市东南部,总面积12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振兴区下辖7个街道、3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振兴区常住人口423538人。民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5篇

    【篇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xxx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的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我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

    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

    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

    “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

    “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

    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

    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

    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和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5.农村生态垃圾

    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

    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

    【篇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篇三】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分析建议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农民多为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生产且缺乏农业特色,农村土地腾退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圈,分散式农业生产导致产业化发展滞后,为现代农业成片式发展带来困局。

    (2)乡村发展要素短缺。人才、资金严重不足,乡村收入低、上升空间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农村人才缺乏、后备不足,X镇常年有1万人以上的中青年在外务工;资金压力大,目前X镇仅规划编制费用达500万元左右,在项目推动过程中存在大量资金缺口,乡镇财力无法紧跟发展步伐。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滥用农药化肥、乱排污水垃圾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约存在5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带有普遍性。

    建议:(1)盘活土地资源,建立新型经营方式。引导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小规模化经营,同时建立基于分散、小规模土地基础上的新型经营方式,如康养农业、乡村旅游。

    (2)完善乡村发展要素,着力人才资金。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纪人、产业带头人,打造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

    (3)突出治理乡村环境,着力三大革命。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完善保洁队伍,科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合理规划农村改厕工作。

    【篇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农业产业不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也是需要解决的最基础的问题。我市农村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强,能够带动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

    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整治。农村垃圾污水乱扔乱泼、沟渠院落、农村厕所等卫生状况很不理想。农村居住环境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三是农村欠缺青年人力资源。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在X周岁以上,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返乡创业的青年不多,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一)坚持把创业青年培训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合作主体结合起来。新型农业经营合作主体、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三新”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坚持把创业青年培训同培育“三新”结合起来,动员和引导广大创业青年带头组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的农业经营合作主体。从而带动农民走新型的农业经营之路。

    (二)提升人的素质,奠定乡村振兴基础。X、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农村干部是一个钮带,上联系党委政府,下联系着群众百姓,对上是领导者的“三农”工作参谋,对下是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要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不怕苦,不怕累,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村干部队伍。

    X、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创业青年培训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X、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篇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得问题及建议

    xxx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就是政府关注得重点,也就是学术界研究得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得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得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得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得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得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与操作层面存在得问题,剖析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层面存在得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得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得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得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就是不全面得。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得建设与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得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得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得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得“文明村”、环保部门得“生态村”、宣传部门得“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得“美丽村庄"、林业部门得“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得示范村,有得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得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得行动计划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就是相通得。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得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得地方就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宣传部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得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得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就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得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得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得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得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得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得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得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得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得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得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得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得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就是众所周知得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得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我省得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得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得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得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得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得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与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得管理制度。”

    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就是部分合作社得成立就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得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得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得工作。这种现象不就是个别,而就是普遍存在.二就是国家鼓励成立得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得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就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就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得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得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得共担机制缺失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就是农业生产面临得最大灾害,特别就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得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得推进,农民种植得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得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得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得打击。每公顷得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得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得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得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得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得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得划分不就是按照面积,而就是根据土地生产率得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得。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得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得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

    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得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得与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得工程体系不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得主要对象就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得泥草房、危房得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

    “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得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得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得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得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就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得县市.此外,有得地方采取“以奖代补"得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就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得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得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得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得基层矛盾比较突出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就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得工作造成极大得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得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得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得纪检、监察部门得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得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得管护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得集体统一经营,农村得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得体制与机制,过去已建成得基础设施如何管理与使用,国家、集体与受益农户三者之间得责任与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得明确得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得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得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得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得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得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

    “一事一议"就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得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与“村提留"中开支得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得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得集体生产生活等其她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得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得心态,对自己有利得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得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得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得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得示范村,从各自得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就是这些村最需要得。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得分散,难以达到预期得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得不当行为,而就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得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得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得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得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得影响。

    1.化学投入品带来得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得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得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得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得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得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得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得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得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得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得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

    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得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得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她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得抗药性增强,投入得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得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得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得应用越来越广,特别就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得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得作用,但随之而来得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得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得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

    农药包装物(特别就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得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得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得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得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

    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得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与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得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得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与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得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得重要因素

    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与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与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得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与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得秸秆系数与它得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得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得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得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得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得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得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得生态环境.

    5。农村生态垃圾

    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得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得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得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得包围之中,特别就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就是任意倾倒在院外得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得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得一部分。

    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得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得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得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得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得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政策得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就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就是瞧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得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得各个部门推行得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她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得推进,特别就是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得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得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得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与农民共同承担得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得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得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得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得中间环节,节约贷款得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得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得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得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得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得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得目标,明确管理主体与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得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得知识水平与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得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得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得日常管护。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得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得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得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得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得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得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得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得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得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得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得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

    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得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得作用。以部分补贴得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与水源得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得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得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得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得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得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得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