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六篇】

    时间:2022-01-04 16:01:19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血战湘江党课课件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6篇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篇1

    《血战湘江》观影心得

    6月30日,省电子口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血战湘江》,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的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观看影片我对反围剿战争过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在1934年的时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还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两个20岁出头的人领导着中国革命,一个是留学生总书记博古,一个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毫无战争经验的军事顾问李德。政治和军事上的“乳臭未干”及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在湘江战役中付出了5万多条生命的惨重代价。

    左倾错误对于我来说只是书本上的文字,通过电影画面视觉的冲击,令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为左倾错误付出的沉痛代价。电影以实景拍摄真实再现湘江战役,炮火连天、血流成河,场面惨烈、震撼,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巨大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决执行命令的革命精神!令我更感动的是行军中不白拿劳动人民赠与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与战士相处的小细节,看到不禁潸然泪下。真实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一切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出发。

    悲壮的湘江战役让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终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才从胜利走向胜利。

    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对习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放映中,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度过,不少情节都在默默抹着眼泪。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百倍珍惜。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更应传承党的革命不屈精神,坚定信念,对党无限忠诚。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为国家建设、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李玲芳

    2017年7月10日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篇2

    《血战湘江》观后感


    血战湘江原标题:《血战湘江》观后感

    饱含热泪的看完《血战湘江》这部影片,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宏大的画面、演员的演技、还是一句句朴实的台词都直戳着我们每个人的泪点.没有人不为之流泪,但是哀伤之余,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感谢那些为这份和平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们.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中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该片讲述了83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度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观看完影片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感谢《血战湘江》重新给我们这样一段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篇3

    《血战湘江》观后感

    饱含热泪的看完《血战湘江》这部影片,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宏大的画面、演员的演技、还是一句句朴实的台词都直戳着我们每个人的泪点。没有人不为之流泪,但是哀伤之余,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感谢那些为这份和平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们。

    “哪怕经历人间炼狱,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这是电影中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该片讲述了83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度湘江,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观看完影片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感谢《血战湘江》重新给我们这样一段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血战湘江》观后感:了解我党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在我党建党96年之际,公司党总支组织大家观看电影《血战湘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了解我党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更让我对先辈们产生崇高的敬意,自己更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建设更加强大美好的祖国。

    “长叹息与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83年前,中国红军没能得到正确的领导,李德和博古同志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做了错误的决策,导致“全州”失守。毛主席带领的第二纵队,被迫扛着几十吨的“辎重”在竹林里在小巷里行军。当红军的队伍穿过小巷,一个个大娘,大叔把家里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只为了这些参军的孩子能多吃一顿饭。然而,这些年轻的战士却把口袋捂得紧紧的,就是怕这些大娘把东西强行塞进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一个战士都自觉遵守这项纪律。可是对于大娘来说,这群红军里,指不定就有她的孩子,怎能忍心看她挨饿呢?那个年代,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军,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去送死,而他们却义无反顾的做了,只为了一个信念,只为了过上太平安定的生活。

    后来的战役,怎一个“惨烈”来形容?君不见,湘江北上,一片血红,战士们,拿着最低级的武器,吃着最粗糙的干粮,穿着最破旧的衣服,还要忍受疾病的肆虐。而这一个个,年轻的,平凡的战士,却用他们年轻的躯体,铸成一座桥,一座生命的桥。“服从命令”,他们,用生命坚持到了最后,一个战士倒下,一个战士站起来,直至全团牺牲。无数的客家族同胞,死守在湘江岸边,只为了等毛主席来,只为了,让第二纵队过江。

    受伤的战士,为了不拖累行军的步伐,从担架翻下,滚下悬崖。为了见老娘一面逃离的国民党的“虎娃”,倒在国民党的枪口下,再也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老裁缝做了一辈子的衣服,最后与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却没来得及为小儿子穿上新做的军装。陈树湘,第34师师长,以微弱的兵力与国民党展开殊死决斗,最终英勇牺牲……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让他们甘愿如此放弃自己的生命,去战斗?我被这种信仰深深感动着,也感叹着--“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的步履维艰”。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会怎样?我们会不会像战乱国家难民一样,流离失所?这片美丽的大地上,会不会充满了战火硝烟?孩子的哭声,妇女的呜咽……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人间地狱?真的,感谢这些人,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去为祖国更伟大的事业奉献自我,就像,这些战士一样。

    信仰的力量---《血战湘江》观后感

    6月30日晚,集团公司组织党员观看了《血战湘江》,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不错,开始不抱期待的我最终被它吸引。

    这部影片拍的真实,有血有肉,连贯性强,片中战士表现出的信仰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令人深深感动。看完这部影片你更加懂得今天安逸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牺牲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影片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展现了湘江战役的壮烈,展现了老一辈的革命家用生命坚守的信仰。

    湘西一战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缺乏经验而做出了错误的指挥决策,因而把红军代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我党的革命领袖、战士明知可能是一条错误的决定,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依然坚定执行中央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央军开出一条血路,很多人也明知道自己可能走不出湘西了,但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血战到底直至献出自己的性命,他们没有胆怯懦弱、没有犹豫彷徨,有的只有一份沉甸甸的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责任和对党的信仰,这才是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片中有两个小人物最为触动人心,一个是跟在主席身边的老裁缝,他收到了一顶军帽,这顶军帽是一名与敌周旋的年轻团长的,他为了掩护党的物品,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牺牲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一顶灰布军帽,这顶军帽就是老裁缝儿子的,他拿出了怀里的那顶看了看,将两顶一起放到了怀里。片中老裁缝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已然战死,怀里的军帽就是他的,这次战死的是老二,而老三在在掩护毛主席过江的时候和自己的爸爸一起被飞机机枪扫死,唯一的小儿子,老裁缝给他缝好一套军装军帽,让他继续跟着主席走,他话不多就一句:跟着红军,能活命。片中还有一名从桂军逃出的逃兵,红军给他银元让他走,他确不走了,跟着红军给他娘治眼睛,最终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他们做出来的举动确切切实实感动了大家,他们展现的是信仰的力量。对党对人民信仰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信仰,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生存、发展的无穷力量与勃勃生机。它可以让一支军队攻无不克,让一个民族坚强站立,让一个国家重新崛起。作为党员我们更应坚定信仰,团结人民、唤醒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工作、学习与奋斗不息!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篇4

    观《血战湘江》有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下午。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一《血战湘江》。
    观《血战湘江》有感枝江市丹阳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校区六(3)班 易晏莹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下午。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一《血战湘江》。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的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直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巨大的困难和强大敌人面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誓死保卫党中央,胜利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集中重兵消灭我党和红军的图谋,确保了革命事业在血与火的征程中不断发展,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在电影中毛泽东不顾别人的反对,誓死保卫湘江,保住了剩下的3万多名红军战士。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佩。影中我感觉张一山的扮演李天佑并不像,但也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的很凶猛,但实际上可以再多点杀气腾腾。但不管演得多不好,这部电影总归向我们宣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不怕艰苦的英雄气概。
    虽然电影的感受激动,联系生活实际后,感受也颇深。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领导集体正确的决策,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取得改革成功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实事求是及时改正路线错误才是改革的制胜法宝。
    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适当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该一味的坚持错误的理念,应该以大局为重。

    作者:易晏莹作者单位:枝江市丹阳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校区六(3)班 邮政编码:443200联系电话:132********(徐老师)指导老师:徐国东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篇5

    红军长征之──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因为其主要战事发生在广西全州,因而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其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希望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4师各一部渡过湘江,迅速控制全州脚山铺至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并与红3军团在左右两翼掩护中央纵队渡江。11月28日,国民党军分别由全州、恭城向红军猛扑,中央红军则在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等地与之展开激战,阻止敌军的轮番攻击。红军勇士用血肉之躯硬是在狭窄的地域中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围攻,至12月1日中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各军团大部渡过湘江。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后据准确考证,中央红军过前三道封锁线损失2万人,整个湘江战役损失3万人)。担任后卫的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隔断在湘江东岸,全军尽没。红8军团第21师完全损失,第23师严重减员,整个军团不足2000人,被迫撤销建制。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的黄克诚回忆:“自开始长征以来,中央红军……以通过广西境内时的损失为最大,伤亡不下两万人。而界首一战,则是在广西境内作战中损失最重大的一次……”

    但红军硬是从国民党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其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湘江血战中再次浴血升华。

    当年两军厮杀的硝烟,如今已弥漫成安详的炊烟;当年湘江一带的战场,如今成了青青稻田。七十余年的岁月,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但湘江战役留给后世的惨烈却并没有因为岁月消逝而消减分毫。

    血战湘江党课课件篇6

    观《血战湘江》有感

      《血战湘江》全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使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故事内容充满震撼力,有血性,更突出了红军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最大限度地真实还原了湘江一役的战争实况。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精品力作。

      看完影片,英雄事迹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临死也要戴正帽子的小红军,背负辎重日夜兼程赶路的红军部队,悟住口袋坚决不要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赶路队伍类似的场景太多太多,最难忘的还是为保卫党中央过江,而全军覆没的34师。红34师本来已经到了江边,但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返身又扑进了敌人的包围圈,最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也因为腹部被手榴弹炸伤被俘。他被抬在担架上连夜送去报功,路上,抬担架的士兵突然觉得脚下一滑,旁边的人打着火把一看,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年仅28岁、黄埔二期毕业的陈树湘竟然用手把自己的肠子拽出绞肠而死。断肠,常常用来形容极度痛苦。是什么让陈树湘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慷慨赴死呢?

      红军主力突围了、肩负任务完成了,堂堂红军师长的尊严不容玷污!为此,陈树湘绞肠自尽,践行了自己永远跟党走、”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革命先烈面对血和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毫不畏惧,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整部影片感人肺腑。

      但是前段时间,崔永元爆料出,给一个演员去评国家精神奖,他们怎么可能担当国家精神。更有甚者,某高校大一新生在网上公开叫嚣,我不爱中国,最后被学校开除。以前觉得孩子追星是正常的事情,只要不出格,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和喜欢的权力。据调查,目前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想成为明星、网红,甚至在这些孩子心里,歌星、网红的光芒完全盖过了那些民族英雄。当孩子们都以当明星为梦想,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走向何处?

      消逝断代,变味变异的危险也不能置否,原因就在认知认同上出了问题。无知必茫然,无根必无魂,失魂必落魄。由此虚无主义逆袭红色传统,“有利就想”取代革命理想,铜板颜色掩盖政治本色,也就成了逻辑必然。

      我在想:我们缺故事吗?我们不缺;我们缺英雄吗?我们不缺。只是没人给孩子们讲这些,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故事,更不知道80年前这些军人曾经付出了什么。

      孩子们,中国精神在哪里?在民族英雄的牺牲里、不屈不挠的骨子里、无私奉献的精神里。

      习主席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传播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中国精神付之行动,视之为使命,讲给孩子们听,放给孩子们看,做给孩子学。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