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五篇

    时间:2021-12-30 11:12:24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思想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ī xiǎng,本义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5篇

    【篇1】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中国着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

    孔丘

    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

    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

    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

    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儒者三分(俗、雅、大儒)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

    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

    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

    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把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

    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教育目标:兼士。三条标准----博乎道术(知识技能)、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厚乎德行。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三表)为特色。三表----有本之者(历史经验与知识)、有原之者(据民众经历)、有用之者(实践中检验)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言必信行必果)、量力(首提)。实用主义色彩。

    学记

    教育作用与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政治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人)

    教育制度:学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年-----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视学---开学祭祀,定期视察。考试---隔年一考,标准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师道观:师严----尊师。教师自我提高规律----教学相长。

    董仲舒

    对贤良策: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重选举,任贤使能)。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仁气(性)与贪气(情)。性非教化不成---教育在于发展人性使人向善。

    教育对象:中民之性者。理论基础----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肖之性)

    论德育:德教是立政之本。以三纲(基本准则)五常(道德观念)为核心内容。树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的修养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六艺。尤重《春秋》

    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王充——鲜明的批判精神,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

    论人性:三因素---正性(禀五常之气)、随性、遭性。

    教育作用:对人---强调胎教,教育定人性发展方向、改造人性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对改造社会----知识的力量(仁义之力),隐效性。

    教育目标:文吏、儒生、通人、文人(行政人才)和鸿儒(学术理论人才)。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及从现实的自然世界语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

    论学习: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学知与闻见)

    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结合)

    学习效果----效验(有效、有证)

    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思考与见解)

    傅玄

    人性论:有善有恶,具有可变性。

    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对人性---因善与攻恶,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过程

    对治国安邦----教育是政治一部分,统治的辅助手段。

    论学校教育:乃育人才、宣德教之关键。兴学不妨农事,有计划地发展教育(始涉教育经济学领域)。

    德育论:深入了解教育对象,进行礼义、孝义、仁、信、廉耻、节欲等教育。

    原则与方法----内省法、因善恶以训诫。 德育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颜之推

    论士大夫教育:士大夫须重教育----性的品级与教育直接相关、教育关乎个人前途、知识是种谋生手段。

    教育的目标----培养各种治国人才;内容----德(孝悌仁义)、艺(经史百家、杂艺)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

    论儿童(家庭)教育:重儿童早期教育——心里纯净、可塑性大;专注记忆力强。

    内容----言语、道德、立志教育

    原则与方法-----严慈相济。注意三方面:以行、学、身教。

    学习态度与方法:态度----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为旨。

    方法----勤学、切磋、眼学(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亲身观察获取)

    韩愈

    性三品说: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性(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等表现)皆分为上中下三品。两者相对应。

    教育作用:教育促进人性的变化;但人性规定教育所起的作用、权利和内容(五常德育)。

    教育的任务: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与选拔:用德礼而重学校;以实际才学为标准,不拘一格爱惜人才。

    教学论:读六艺之文(途径),修先王之道(目的);

    学习经验----努力勤学、多读博学、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培养与识别)、生动活泼(多种形式活跃课堂)

    师道观: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任务----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

    师生关系----提倡相师(互相拜师学习),乐为人师、勇为人师、虚心拜师。

    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熙宁兴学:改革太学(校舍、师资),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诗经、尚书、周礼)作为统一教材;科考改革(废明经诸科,经义、论、策)

    学教目的: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为天下国家之用者(经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武事三方面)

    人才论:教(培养)之之道----普设校、实用内容以教,培养治国人才为目标

    养(管理)之之道----高俸禄、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取(选拔)之之道----自下而上推荐、量德才而授官、实际中考察

    任(使用)之之道----任其所宜,久其任。

    朱熹----理学教育集大成者

    教育宗旨:存天理,灭人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纲领性口号)

    人性论:二分为“天命之性(纲常伦纪),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的混合)。

    继承性三品说将人性三分为----圣人之性、贤人之性、中人之性

    教育作用与目的:变化人的气质之性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论“大学”与“小学”教育:

    小学(8---15)-----培养圣贤坯璞,以教事为主,要早且生动形象。

    大学-----重明理,格物而致知,培养于国有用人才。重自学研究与切磋交流。

    德育论:根本任务----存天理(三纲五常为核的封建伦理道德)、灭人欲

    方法----立志、居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养(敛心悟理)、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客观性原则)、

    切己体察(实践性原则)、着紧用力(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目的性原则)

    王守仁

    教育作用:学以去其昏蔽即致良知(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的昏蔽)

    德育论:目的---明人伦;内容----六经为主,以省悟吾心 ;方法(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静出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私欲)、贵于改过

    教学论:原则---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作为教学内容(六经),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为训练标准)。

    学习上----反对迷信盲从,提倡自知、自得、点化、解化、谏师。

    儿童教育论:批判揭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传统教育,主张顺应儿童性情。(自然主义倾向

    教育方法----诱、导、讽;内容----歌诗、读书、习礼等发挥各课程多方面作用

    教学程序----动静搭配、体脑交叉;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教学应该留有余地。

    黄宗羲

    论学校教育: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与讲学议政结合)-----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教育内容:广泛实用的特点。经学、史学、诗文、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

    教学论: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由博致精、重异同之论、深思能疑、讨论辩难等)

    师道观:尊师(“重师弟子之礼”);教师从事清议,其应由郡县公议产生,不限于官吏为师。

    王夫之

    教育作用:教育是治国之本,其发展须以经济为基础。对人则使人继善成性或改恶为善。

    教学论: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

    方法-----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结合互促进。

    德育观: 两个特点-----天理存在人欲中(节欲);不以“一己之私”而“废天下之公”。

    三个道德修养方法----立志、自得(自觉)、力行

    师道观:为师之道----必恒教其事(热爱与坚持),明人者先自明,要正言、正行、正教。

    颜元——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

    培养目标:养实德实才之士-----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和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

    学校为人才之本

    教育内容: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为核心);分科设教;

    除经史礼乐外诸多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知识与技能列入。

    “习性”教学法:联系实际、练习与实践。也倡讲授,学用结合、讲练结合。

    康有为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改革目标----兴学育才;措施----废八股,改试策论;创设新式学校、授科技知识、养新人才。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乌托邦色彩

    人人皆有权受公费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实施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

    完整的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6—11)(德育为先体为主智为次)~~中学院(11—15)(关键期)~~大学院(16—20)(开智为主)

    梁启超

    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权生于智)

    教育目的(宗旨):培育新民(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与品质)

    论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群学之基;依照日本参考国情设小学堂和师范学堂培养新教师。

    论女子教育:三方论述----开发女性资源、教育乃女子天赋权利、女子自立成才育儿等论述。

    论儿童教育: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教育该由浅入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意兴趣和理解;内容要丰富多彩

    论学制:最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来确定学制

    0—5: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儿童期---小学校期

    14---21: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成人期----大学校期

    论教育经费:小学教育经费由公产所入支办;学校所在区域设教育会议所管教育财政庶务;征学校税

    严复

    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全盘西化倾向)~~~

    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蔡元培—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

    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以造就完全人格为核心;五育---军国民教育(体)、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最高境界)、美育教育;

    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研究所、整顿教师队伍、砥砺德行等)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评议会、各门教授会)

    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扩充文理、学分制、旁听制、招女士)

    教育独立思想:大学区制;经费、行政、思想、内容等独立,传教人员不参教。

    李大钊

    教育的本质:教育受制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教育与革命应双管齐下相互结合。

    倡导工农大众的教育:意识到农民教育的重要

    倡导青年教育:青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磨练坚强的意志,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

    杨贤江

    教育本质: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也是劳动再生产的手段;由政治经济决定,对政治经济也有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观)

    批驳:三论---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

    四说---教育神圣、教育清高、教育中正、教育独立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青年期是第二诞生期、人生的改造期;全人生指导---对青年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包括文化和实际生活问题),使之德智体诸方面健康成长,成为“完成的人”。倡导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从书本与社会中学习,把读书、观察、实践与社会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晏阳初——教育救国、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定县乡村)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生机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青少年为主,《平民千字课》为教材,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

    社会式教育---各项活动;家庭式教育---对家庭成员进行道德卫生等系列教育。

    “化农民”与“农民化”:化农民(目标)---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

    农民化(途径)---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情况与需要

    梁漱溟——乡农教育实践代表(山东邹平)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中国问题的症结---文化失调(解决方法)----乡村建设(目标)---乡村教育(方法)。

    乡村教育的实施:乡农学校----由学众、学董、教员、学长组成,分乡学和村学;

    学校组织原则---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

    课程---共有课程(识字、唱歌和精神讲话)、据生活环境需要设置的课程。

    《村学乡学须知》---仿北宋“吕氏乡约”。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在学校教育制度上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办学宗旨、目标、组织、方式),科学化(科学原则)

    职教的教学原则:知行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敬业(嗜好心、责任心)乐群(协作奉献精神);职业平等,无高低贵贱。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健全身体、建设创造能力、合作服务)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五指活动---儿童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

    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基本原则);用比赛、游戏、故事、暗示调动学生;

    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1927—1930);山海工学团(1932);小先生制;育才学校。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定义: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前进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需要通过生活发挥作用

    特质:六大(1936)--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四大(1946)---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三大基石:生活即教育(核心思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应以生活为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教学做合一(方法论)----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即知即传;

    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教与学都以做为核心。

    【篇2】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那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卢梭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思想瑰宝,他的文学著作最后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武器,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卢梭的思想一般着重在于政治观点和哲学上,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同样是极大的进步。
      卢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顺应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宗教统治严中,人们思想愚昧,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孩子生下来开始到学习知识,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这是对思想极大的禁锢。虽然卢梭过分的强调天性之上,让孩子自然发展,这看上去是极为激进的,但是在那样的高压封建统治下,这种理论是最强有力的反抗。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是分不开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主张,在哲学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人的道德基础。这些观点都与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紧密相连。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爱弥儿》中,在作品里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反抗,正是因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卢梭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并不完全适用。但是这并不影响卢梭作为反封建勇敢斗士的伟大。
      卢梭与休谟关系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休谟的《人性论》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看过的人都会明白,卢梭与休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卢梭与休谟为什么会水火不容呢?有人说卢梭在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害他;而休谟因为受不了精神不稳定的卢梭,所以二人才会水火不容。但这只是众人的猜想,并不是事实。也有人说,休谟同样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就相当于间接地向卢梭宣战。这么说其实也有些道理,毕竟两个人都很优秀,私下会相互竞争。但这并不是卢梭与休谟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其实卢梭与休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卢梭出生贫寒,而休谟出生于贵族家庭,二人的家境不同,自然塑造出的性格也就不同。再到后来,二人提出的主张和思想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卢梭提出的主张是适应法国封建社会所需要的;而休谟不是法国人,所以他提出的主张是结合英国社会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说他们两个人的思想主张完全是呈对立面,因此他们互看对方不顺眼也是可以理解的。
      卢梭与休谟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他们之间的恩怨,后人缅怀他们也在情理之中。
      卢梭的故居
      卢梭是人类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同时其独有的思想理念和文学天赋也使得卢梭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为此有很多人慕名前来瞻仰卢梭的雕像,参观卢梭故居。
      如今的卢梭故居大部分是日内瓦的格朗日大街四十号,但其实这里只是卢梭的出生地。在老城外也有一处卢梭故居,好多大文豪都曾来此参观,比如巴尔扎克、雨果等人,但这里其实只是卢梭祖父的房子,并没有过继给任何人。至于鼓当斯大街的卢梭故居已经渐渐的被人忘记了,这里现在是一处超级市场,也只有卢梭的父亲对着卢梭那句爱国教育的名言还能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也是卢梭故居。
      卢梭故居的房子很小,看起来也很雅致。在里面有床有书架等,内部的布置也很简单,就这样简单的几本书几只笔和一张书桌讲述了卢梭的一生。进去参观后可以戴上中文讲解的耳机。这座卢梭故居处在闹市之中,但寻找起来并不容易,当然,如果是跟团旅游就会方便很多。
      其实,纵观卢梭的一生,卢梭的故居远远不止这几处,格朗日大街的故居是政府为了纪念卢梭便在卢梭的出生地建造一个房子,幼时的卢梭孤苦伶仃漂泊无依,不会在日内瓦有固定的居所,如今那个卢梭故居内所存放的书籍大多是卢梭在外编撰而成的。卢梭曾接受朋友馈赠给他的一所小房子,房子就在法国的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里,卢梭也就在这里开始自己的隐居生活,并作出《政治论》、《爱弥儿》等巨著。其实无论卢梭故居是否有争议,但是当人们来此参观时,便是对卢梭的敬仰以及缅怀。
     

    【篇3】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汉族。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我们非常赞同叶圣陶的观点,认为即使把养成好习惯放在各类教育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不为过,因为好习惯属于“为人”的范畴,而“为人”比“为学”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养成学语文的好习惯是叶圣陶培养习惯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尽早养成两种好习惯,一种是凭语言文字吸收(听和读)的好习惯,一种是凭语言文字表达(说和写)的好习惯。

    具体分解开来,叶圣陶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要让学生尽早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

    (一)专心“听话”的好习惯

    “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人们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听”。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在“专心”两个字上下功夫,并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就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话能力的诸要素都得到全面提高。到那时,学生养成了专心听话的好习惯,听话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在听话方面形成的能力就可真正享用一辈子了。

    (二)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练习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才能尝到阅读书籍的甜头。

    (三)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早在1924年,叶圣陶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儿童说话一事看得极为重要。所以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向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复述、发言、讨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至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进行说话训练,如慰问、接待、致辞、演讲等。当然最好都能有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学生不但能提高说话能力,而且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也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随时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是一门技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叶圣陶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按照叶圣陶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的试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养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提高得相当快。

    (五)自改文章的好习惯

    文章写完之后为什么要修改?因为初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或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断完善起来。为什么自己修改比让老师或他人修改好?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动的,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为此,叶圣陶极力反对语文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而提倡在认真审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千万不要把本应由学生做的事情越俎代庖地包揽过来,弄得自己疲于奔命地搞无效劳动,学生却永远不会修改。

    (六)规范写字的好习惯

    中小学生能否规范写字,与教师的关系甚为密切,为此,教师的板书和评语至少应该做到端正清楚,笔顺正确。如果教师本人都不把规范写字当回事,学生势必会跟着不规范,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叶圣陶1972年9月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回信中说:“我要给你提个小意见,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字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改变字风,规范写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高兴地看到,已有不少中小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但是字写得潦草以及写错常用字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仍占相当高的比例。所以,一定要通过教师及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加强训练,逐渐形成写字端正清楚,先对后快,既对又快的良好习惯。

    (七)常查词典的好习惯

    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高质量的词典都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所能编撰完成的。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可购到不同版本的词典,但需要甄选其中的珍品。有的人没有搞懂“东山再起”、“豆蔻年华”、“万人空巷”、“不刊之论”、“美轮美奂”、“差强人意”等成语的真正含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有时甚至还会把自己弄得很尴尬,所有这些,其实只要一查词典,就全都明白了。经常查阅词典,就等于生活在一大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身边,随时可以请教,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

    (八)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话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实践证明,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善于自学的好习惯不应该等到离开学校之后才去培养,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而且越早越好。

    叶圣陶所提出的种种学语文的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教育部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之中。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贯通起来。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绍语文教育原理,让读者获得感知;或者通过论著,运用逻辑论证方法,揭示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规律,让读者心悦诚服。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的途径及多姿采的形式,对经验型而非实证型的理论能作出如此完整与鲜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时代特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叶圣陶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过几个朝代,历尽人间沧桑,但他始终和人民一起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代一起前进。”叶圣陶不断前进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获得更新,从而使他所从事的“多栖”事业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这也就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广泛吸收时代精华,是其内容方面的时代特色。虽然处在新旧社会、新旧教育体制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却始终站在新生的先进的制度与思想一边,站在时代的前列。在本世纪2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方面,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来审视传统教育,在批判中继承与发扬,同时能在国门打开以后“东渐”的西学中汲取各种教学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做到中西融汇、消化出新,给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注入了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增添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另一方面,他又从同代的教育家、文学家、美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中,汲取众多的营养,用当时“科学共同体”认同的内容来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成为国内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

    不断追随时代前进,完成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这是从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随时代变迁,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五四”前夕到抗战前夕(1916—1937)是萌生期。“五四”运动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冲击,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成了处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叶圣陶决心改革教育的外部条件。此时期,包括在《新潮》杂志发表的以“改造小学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论文在内的文章约120篇,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并作了理论上的阐释。(2)从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1937—1949)是发展期。此时期,他在四川任教中学与大学的国文及写作,后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专门委员(即研究员),深入到四川20多个县调查研究,听课督导,获得大量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发表了《国文教学两个基本观念》《论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章约150篇,揭示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基本模式,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基本形成。(3)全国解放到“文革”前夕(1949—1965)是成熟期。此时期,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虽不直接教学,但仍关注语文教学,亲自主持“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与语文教材的编写。他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习了苏联经验,也受到老解放区一些教育家的影响,写出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语言和语言教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二十韵》等文章(包括诗歌)120余篇,对读写教学、教材建设、教师修养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趋向成熟。(4)从文革结束到逝世前夕(1977—1988)是完善期。叶圣陶经过“文革”十年沉默、十年思考,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认识得更为清晰、更为深刻。“四人帮”一粉碎,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圣陶青春焕发,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发表了《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要重视调查研究》《自力二十二韵》等诗文130余篇,对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的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突出强调,对于被“四人帮”歪曲了的东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其思想阐释更精深、表述更严密、休系更完善,因而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民族特色

    叶圣陶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完全是自学成才。当然,并不是说他不了解西方教育;但是可以说,他更多更深地了解本民族的教育与文化,这是无庸置疑的。他受学于清朝末年,6岁进私塾读书,读过四书五经,学过八股文,11岁考秀才未中,12岁进公立小学,13岁进公立中学,接受新式教育。他自学古籍,熟悉“十三经”。1912年起任小学教员。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传统教育的利弊得失体察得深切详明,因而在他的教学与研究中指陈中肯、抑扬适切、弃取得当。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断承,是其思想在内容方面的民族特色。他对传统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持虚无主义。比如,他既批判旧时学塾那种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却又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既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清算其在现代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却又十分讲究文字的谋篇布局,要求文章写得自然、圆如、严谨、得体;既鄙弃旧式教育把语文表现力说得玄妙神秘、不可捉摸,却又十分严格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等等。至于对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孟子等的一些有价值的教育观点,更是直接继承,并赋予新的内涵,诸如“自求得之”“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文道统一”等都被直接引用,奉为圭臬,充分体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特色。

    语言文字的简净、畅明、平实、自然是其思想在表述形式上的民族特色。综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其语言清新自然,绝无生搬硬套、故弄玄虚的痕迹,没有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引用,没有陈陈相因的文字,为人生疏的术语也极少运用。他总是读人家的书,动自己的脑,说自己的话,学习人家的观点,也总是将其深入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特别是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也不照搬西化的语式、冗长的句子,总是将其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用今话述古论、用汉话讲西学,完全是用民族的形式,平易近人,如说家常,没有学究味与书卷气。

    思辩说理,言简意赅,力避繁琐,是其思想在思维形式方面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表现出典型的东方思维,没有连篇累牍的叙述,没有细密繁琐的论证,较多的是单篇短什,甚至不少篇章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但深刻精警、意味深长,充分显示其思维形式的民族化。当然,作为科研论文,这也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是最佳形式,叶圣陶也写了不少很有份量的长篇论文,不乏具体的阐述,不乏层层深入的逻辑论证,富有说服力与推论性。

    (四)科学特色

    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思想,它是系统化了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然散见于他各种体式的文章之中,但综合起来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的科学性是十分明显的。

    全面系统性。这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必备特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包括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历史到现状,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则到方法,从教学到教材,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无不涉及。从教学来说,涉及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书法教学。可以说涉及到语文教学外部与内部关系的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铸创新性。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当然不是凭空杜撰的,既有其深切的实践依据,又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既吸收传统的积极因素,又消化了西方的先进成分;他把实践的悟性,经验的结晶以及中外优秀的理论精华融而为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独到的。他曾反复要求自己与告诫别人:“不论质料,不论方式,总须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新意,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东西,宁可不说、不写。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正确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历久而弥新,为人所叹服。

    实践有效性。如果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于1980年的出版,作为新时期学习叶圣陶的开始,那么至今近20年。期间开了多次研讨会,交流了众多的学习研究成果。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工具说”“例子说”“习惯说”“相机诱导说”“教期于无教说”等,都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成为克服弊端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受到普遍的赞誉。究其原因,确是吕叔湘先生所说:“叶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当今一些取得进展的语文改革实验,众多的获得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师,都确实是受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虽有借鉴与吸收,但却是他亲身实践、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独创性;虽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化,经受正反两方面考验,而历久弥新,说明其具有科学性;虽有明显的本土化,但越是民族的才越具有世界性。正因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具有这样的特色,我们便更应该珍视它、学习它、研究它、传播它,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建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精神的新语文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篇4】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国内外学前教育家的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家庭中的集体教育也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卡连柯提了以下建议:第一,"要尽早地让儿童知识父亲和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第二,要让儿童及早明白家庭预算,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工资;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忍精神。此外,马卡连柯还要求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诚实、关心他人、节约、责任感等品质。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是“自由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童年的秘密》(1936)、《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1、论儿童自由
      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她认为,如果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
       2、论师生关系
      蒙台梭利提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儿童的生命力,使儿童的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其个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2、“学校即社会”
      (二)教学论:“从做中学”。
      “思维五步”,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三)论儿童与教师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训练一个人,而是促进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学方法
      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他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
      2、论“全人教育”和“全民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计(196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65-196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等。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
      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1、体育
      把体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他确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便身体变得健美、运作协调,而且可以培养性格、锻炼意志。”
      2、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要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使每个人遵守神圣的、不容争议的、不可动摇的行为准则。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1)道德教育应当及早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儿童幼小时,心灵容易接受情感的影响。
      (2)道德教育应当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三大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习惯的形成要经历3个阶段,即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
      (3),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大林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
      (4)道德教育应当以帮助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为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信念的形成应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因为当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己经形成习惯时,道德信念就稳定地形成了。
      3、智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4、劳动教育
      在他看来,“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劳动教育任务要让劳动渗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
      5 、美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育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 (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在美育中的作用。他曾有一句名言:“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尼尔的教育思想
      英国教育家尼尔(1883-1973)是“自由教育学派”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萨默希尔一种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1960)、《谈谈萨默希尔学校》(1966)等。
      尼尔把情感教育视为培养新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尼尔看来,情感教育的核心是对儿童的爱。他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造成儿童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对儿童的了解和没有给予儿童充分的爱,教育的重任就是让儿童感到爱,学会爱。给儿童爱,就是和儿童站在一起,就是对儿童的尊重,就是对儿童个性的自由的肯定。
      此外,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培养了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了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尼尔坚决反对体罚,提倡儿童的自我判断。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巴斑斯基(1927-1987)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1977)、《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1982)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原理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在他看来,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有两条衡量标准,第一条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 (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条标准是“学生与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批示所规定的课堂教育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二)教学最优化的方法
      巴班斯基提出了一些既能提高教育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的方法。主要有: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以综合的观点来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安排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
      2、在研究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
      3、选择教学内容时,划分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和事实。
      4找出在班级教学场合下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5、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6、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选择教学的最优速度。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言语和思维》(1923)、《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儿童心理学》(1966)、《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导论》(1945-1950)、《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9)等。
      1、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皮亚杰还为,培养儿童思想能力的重心是培养创造性和批判能力。他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的做法。
      2、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地学习的机会之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活动必须由一种情感性质的力量所激发。他强调,认知组织里建立起来的内在动机是首要的,奖励惩罚之类的外来强化并不起主要作用。认为给儿童学习的材料必须和儿童的己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要足够新颖,这样才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
      3、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皮亚杰强调,应该放手让儿童去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己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4、教育应该按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皮亚杰认为,在对儿童施教以前首先要鉴别儿童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并进择教学方法。当儿童在不同领域处在不同的阶段时,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的灵活性,不要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儿童,不要强迫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还没有准备好的材料。
      5 、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
      皮亚杰所重视的交往重点应放在儿童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之上。皮亚杰提倡同伴影响法,积极鼓励儿童的互教和互相影响,以此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1902-1987)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处理》(1939),《人的形成》(1961)等。
      1、论创造性培养
      罗杰斯将创造性看成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先天性潜能。创造性的发展正是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因此,罗杰斯主张通过心理安全、自由环境的创设,来帮助儿童走向创造性。
      2、论教学
      罗杰斯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即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认为教学是一个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它没有既定的教学目的,只是通过学生自己产生与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影响自己的行为。用一句话说,教学即“经验”的运动过程。
      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1)最为基本的原则是教师或促进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安全感,并且充分信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2)这种教学需要教师(促进者)、儿童、甚至家长、社会人士来共同承担对儿童学习过程的责任。促进者应提供开放性的学习资源。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单独地或与他人协同地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自己作出选择,并对此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并作出自我评价。(3)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良好的、真实的、理解的、移情的人际关系,使“完整的人的学习出现”。(4)教学过程必须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当儿童学会怎样学到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并取得显著进步时,学习(教学过程)才能结束。
      罗杰斯一再地强调: “我们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我们只能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展开。”
      3、论教师的作用及要求
      他建议使用“协作者”或“促进者”这一术语,以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其任务主要包括,(1)帮助学生引出并且澄清所希望做的东西。(2)帮助学生组织己认可的经验,并且提供广泛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3)为学生服务。(4)建立学生接受的课堂气氛。(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小组成员而活动。(6)主动地与小组一起分享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想法。(7)认识、并承认自己的缺点。
      教师应具备3方面素质:第一,做一个真实的人。第二,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第三,对学生的移情理解。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是合作教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孩子们,你们好!》(1983)、《六岁入学》(1984)、《目标始终如一一一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1987)等。
      (一)使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采取强制的办法促使学生学习是与学习的自学性、独立性和发展创造才能的原则相违背的。学生有成效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而是以能否激起儿童的求知欲、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为转移的。
      在阿莫纳什维利看来,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的方式是学校生活赖以建立的支柱,那就是师生应该平等相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阿莫纳什维利极为推崇这样一种被他称为是“人道的、合作的教育学”。他认为,在“合作”的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能有这样一些特点:关于思考和热爱思考;有自学学习的能力;有组织工作和交际的才能;有创造的才能;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儿童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非入学前就有的,而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心理与教材的相关度。阿莫纳什维利接受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三)教学要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
      阿莫纳什维利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潜力实际上是无限的。因此,他主张教师应该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起他们对获取各种知识的渴望,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教学大纲范围内的知识;儿童的发展是目的;知识、技能、技巧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四)“取消分数”,要以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
      在他看来,分数与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目的、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学习过程的本质。他主张采用实质性评价,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五)论教学原则
      1、相信儿童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与关怀。
      2、师生合作的原则。它既是师生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的一种艺术。
      3、自由选择感的原则。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选择感。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布鲁纳指出,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找正确结构和意义。”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

    布卢姆的教育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1913-)是“掌握学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1956)、《掌握学习》(1968)和《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1976)等。
      (一)、论“掌握学习”
      1、“掌握学习”的概念
      布卢姆通过广泛的调查和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大,而且也不是完全稳定不变的,相反,只要教学的时间充分,教学的方法得当,具备适当的条件,这些差异是可以改变的。
      “掌握学习”不仅是掌握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应该掌握学科的方法和手段。
      布卢姆认为,实施“掌握学习”必须把握3个变量,一是先决认知行为,指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二是先决情感特点,指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三是教学质量,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直接控制因素。
      2、“掌握学习”的关键要素
      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把"掌握学习"的要素分解为课程计划、教学程序和评价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若干子要素,形成了“掌握学习”计划的要素结构。
      3、“掌握学习”的实施
      第一阶段:给“掌握”下定义。也就是详细说明要达到的“掌握水平”。
      给“掌握”下定义可以分成4个步骤:一是确定课程目标;二是编制总结性测验试卷;三是制定单元目标;四是编制形成性测验试卷。
      第二阶段:制定实现“掌握”的教学计划。制定计划要注意高质量教学的2个关键:一是在课堂教学应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二是教学活动应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阶段:为实现“掌握”而教。
      “掌握学习”的教学可分为2个步骤:一是介绍情况,即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内容、方法、考评方式和标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如果他们需要,可以得到额外的时间和帮助,以保证他们“掌握”。二是课堂教学。教学测验确定学生掌握的水平,并对其分组。随后,根据不同的分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活动。

    朗格朗的教育思想
      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1910- )是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终身教育引论》(1970)等。
      1、终身教育的涵义
      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贯穿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
      2、终身教育的目标
      (1)培养新人。朗格朗指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2)实现教育民主化。朗格朗将实现教育民主化作为终身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在他看来,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人"这一点上,并认为终身教育是“实现真正平等的手段。”

    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建设“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幼儿园办园主张和“艺友制”幼儿师资训练方法对中国学前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 ,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整理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和改革幼教事业,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陶行知提出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篇5】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在鲁国做过小吏、他30岁开始私人讲学。50 岁任鲁国中都宰,继任司寇。不久辞职,率弟子周游列国,但始终不得重用.在外14年。 68岁重返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又不断地提出和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学说。教育思想:1、他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促进文化学术下移、他开办了规模宏大的私学,并且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为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主张培养君子.主张“以政为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影响人们的心灵。他认为人才必须靠教育来培养,提倡”学而优则仕”。其教育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培养“君子”或“士”,从而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3、他认为教育对政治生活具有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4、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等品德修养、他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以 “礼”为准则,包括“克已”和“爱人”两个方面;5、进行了教材建设。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授科目,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太经”为教材,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6、提倡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束他主张“学而不厌、海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并主张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7、创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他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包括学习要虚心踏实、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等;8、关于知识教育.他主张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思并重,以学为主。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启发思维、举一反三。代表著作:孔丘在4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记载他与弟子对话的《论语》中。

    2、苏格拉底

    生平简介:(约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典人,其父为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他在哲学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宣扬神学目的论,“善”是他的哲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言善辩且喜好诗歌。在他学成之后就致力于从事教育,不仅收徒讲学而且还常常到大街、运动场等公共场所与各种人谈话。通过这种方式,宣扬他的理论,由此也吸引了许多听众,赢得了众多追随者的赞赏。教育思想:1、他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修养,曾提出“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2、他对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在教育过程中倡导问答法(亦称产婆术),他并不直接教给学生各种道理或知识,而是通过在与学生的对话、辩论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代表作品:他一生并无著作传世,其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学生或其他人的著作中。

    3、朱熹

    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字元晦, 号海庵。他年轻时,学无常师. 18岁中举, 19岁中进士,任地方官达十四年左右、卸任后,专心于儒学、66岁时罢官还乡,五十年中一直不曾放弃教育活动、他先后在建阳建立寒泉精舍,在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收徒教学、他一生讲学,始终不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为罕见.教育思想:1、他把苟子“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话做为自己的宗旨,使学生既有德行,又有知识,“格物致知”,就可以达到培养“圣贤”的教育目的。2、他肯定了 “学以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认为必须培养人的良好的言论思想、行为,使其符合封建道理,以克服“个欲”。3、他肯定了遗传的作用和“胎教”法,强调儿童的学前教育与教养。4、他认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儿童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和训练儿童的封建道德行为习惯.包括青年和成人教育他认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穷理”,其主要途径是熟读五经。他引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作为大学教育的次序。5、他指导学生的修养方法,可以归纳为“立志”、 “主敬”、“修养”、“省察”.在修身过程中。他尤其重视“慎独”、“节情”和“忍”的修养功夫。他所强调培养人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的主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他的读书方法可归为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后人称其为“朱子读书法”。代表作品:其主要教育著作有《童蒙须知》《小学》、《近思录》、《论语集话》、《孟子集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资治通鉴纲目》等。

    4、亚里士多德

    生平简介:(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曾作过亚里山大大帝的教师,公元前33年在雅典阿波罗神庙旁开设了一所“吕克昂”学园,从事写作与教学活动。教育思想: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思想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体、德、智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他主张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来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思想,并规定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所应进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他从为,人从初生到7岁是儿童期。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在家里接受教育,其内容应以体育为主,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从7岁到14岁为第二阶段,这时应把儿童送进国家办的学校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体育、音乐、绘画和读、写、算等。他主张体育应该先于智育,故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教育的重点是体育和美育。从青春发育期(大约14岁)到21岁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以智育为主,学习内容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等。超过21岁的青年于要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内容。代表作品:他的著作很多,较著名的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5、夸美纽斯

    生平简介:(丁. A. Comenius, 1592~1670年)捷克著名教育家,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探索者。生于磨坊主家庭。10岁时父母双亡。22岁起就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校长、后又曾任“捷克兄弟会”(捷克的一个民主教派.其成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牧师和主教。他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该书对有关教育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教育思想:1、由于受到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教育要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使他们能享受现世的幸福。2、2、他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而且也是发展人的天赋、智力和完善自身的必经之路。3、在教育的实施方面,他认为必须坚持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总原则,同时,他还对教育过程中所要提倡的直观性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原则、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等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证。4、在教育管理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统一学制的建议,把人认出生到24岁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为 6年),并提出每个时期所应受的教育及所应上的学校,即母育学校(家教)、国语学校、拉丁学校和大学。他还为每种学校规定了广泛的教育内容。5、他还第一个提出了学年制的主张,要求学校按学年进行招生和学生升级工作,各个学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他要求学校工作要有计划,每月、每日、每时都要有指定的工作,并且应按时完成这些计划。6、他还要求实行班级授课制,这对教育发展也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许多理论著作和教材等,其中主要有.《母育学校》、《泛智的先声》、《论天赋才能的创造》、《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世界图解》等。

    6、洛克

    生平简介:(john Locke, 1632~1704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受过较系统的教育.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哲学上,他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论证了人的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教育思想: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要求人们必须认真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实业家.他称之为善良的、有德行的、能干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应该进行三种教育,即健康教育、德行教育和学问方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他主张由父亲聘请优良的家庭教师来培养青年绅士,反对让他们到学校去受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代表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教育漫话》、《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和《论宽容的信札》等。

    7、蔡元培

    生平简介:(1863~194O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18岁设馆教书,26岁中进士,点翰林,28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学位、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法留学,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24年、1926年分别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曾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长、监察院长等职。1928年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长。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教育思想:他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明确提出要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要建立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他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曾进行了划时代的改革将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通称校长;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宗旨.废止师范、中学、小学读经;小学注重手工科;高小以上体操科注重兵式;初小算术科目自第三年起兼授珠算;初小男女同校;中学文、实不分科。创设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并且通令全国推行社会教育。积极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他以“教育独立”为口号,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军阀控制教育和帝国主义势力利用宗教渗入学校干涉教育。他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使其才能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动、自动、自学,教师仅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他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深学问,为此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植了大量革命青年,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欧洲美学小史》编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

    8、陶行知

    生平简介(1891~1946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安徽朗县人,原名文浚,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曾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4年留学美国,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拜师于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回国后,供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育科主任和教务主任等,又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教育思想:1、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率先关注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文章,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极为主张“一定要教育与农业携手”,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制度等.1947年7月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和迫害下,陶行知在上海猝死,终年55岁。他是旧中国的爱国知识好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典范。他逝世后,毛泽乐主席亲笔为他题写悼词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则称赞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2、 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晓庄创办了一所与旧教育分庭抗礼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作为一个实验基地,晓庄学校着实为其实践并丰富教育思想提供了舞台。他的 “生活教育”的思想,就在这一时间形成的。他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也得以实践验证和发展,井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等观点逐步产生环疑,乃至扬弃。 3、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晓庄学校,并对陶行知发出了通缉令.为逃避追捕,他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次年初返上海.不久.又联络一些校友和知名人士,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主张把“科学下嫁给儿童”,“下嫁给大众’,并倡导编辑出版了《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科普读物. 4、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严酷的民族危机,又一次猛烈地刺激了陶行知。他坚决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年底,他又发起创办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 ——山海工学团。参加者有工人,农民、接受军事、生产、科学、知识、运用民权、节制生育等六项训练。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他与共产党积极配合,冒着生命危险宣传抗日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初,他又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困难教育运动等,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9年,他又在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的支持关怀下,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代表作品:陶行知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天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普及教育三编》等。

    9、卢梭

    卢梭(1721-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战士,也是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涵盖哲学、文学、政论等多个方面。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著作是《爱弥儿──论教育》。该书以动人的文学风格,虚构了一个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儿”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主张,这部教育论著中的所有教育思想都是以自然教育的原则为中心展开的,贯穿《爱弥儿》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理想社会的新人。由于卢梭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活动,为后世资产阶级的“儿童中心论”和“自由教育”所利用。

    10、杜威

    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896年在芝加哥开办“杜威学校”,研究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从那时才开始被承认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家。他积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杜威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教育论著有《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多部。1919-1921年曾到中国讲学。

    11、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1896-1934)是苏联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被哲学家屠尔明称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几乎无人不晓。一生短暂的37年,著述达186种之多。特别是他的《思维与语言》(1934),对皮亚杰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思维和言语关系的一系列观点,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思维和言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2、布鲁纳

    布鲁纳(1915—)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13、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曾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中学为实验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并撰写《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对孩子说学生学业不良的观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一般教学论观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方法原理》等著作,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及积极现实意义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及至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学派。

    14、 加德纳

    加德纳(1943-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国际联运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于1983年将研究成果结集《心智的结构》一书,本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已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称作“哥白尼式的革命”。同时,加德纳自己也规划或参与多元智能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估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及案例。因此,加德纳对美国及世界多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影响甚大。

    15、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1823—1870)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他的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是当时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关于德育的目的和手段,他指出,德育应当发展儿童的人道精神、忠诚老实、爱劳动、守纪律、责任感以及跟谦逊相结合的自尊心等品质;发展儿童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刚毅和义务感;培养对人的真挚、善意和公正的态度。根据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他认为德育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德育的方法,他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教师本身的榜样、说服、机智地对待学生、预防、奖励和惩罚。
      乌申斯基很重视教学论的研究。他研究了教学上量力性原则、连贯彻的方法,探讨了教学过程及每一阶段的具体步骤。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与使他们掌握生活必需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是同样重要的。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要求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认清自己劳动的伟大社会意义。他还指出,教师不仅应当是某门学科的讲授者,而且应当是一个教育者;他应当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应当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

    16、凯洛夫

    凯洛夫(1893-1978)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①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②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③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基本知识以及反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④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⑤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在教学论中,凯洛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分析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必要的环节和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认识任务、给学生形成关于现实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确的观念、用各种要领和规律阐明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凯洛夫在总结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教学原则:即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学上的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教学法可接受原则。

    17、皮亚杰

    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他在分析、批判传统学校弊端的基础上,以其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观。皮亚杰对教育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皮亚杰认为,既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就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而作为教师,其主要的“问题只是去发现符合于每个阶段有些什么知识,然后,用有关年龄段的心理结构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 如果教师不遵循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一味加速学生的发展,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教育应以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智力为根本任务。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不能从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机体本身发展来决定。儿童整个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儿童的自主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与外部环境相平衡而达到的。只有自我发现的东西,儿童才能积极地将其同化,从而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儿童的主动性在儿童的整个认知或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自我发现的教学在教学中也愈发重要。皮亚杰强调,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们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儿童失去创造力,也不能真正理解这种东西。在皮亚杰看来,帮助儿童发展自主性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也即智力结构。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形成儿童的智力的和道德的推理能力。
      第三,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相互协作在教育中居于优先地位。皮亚杰从其发生认识论哲学出发,把活动与动作看成是支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作为智慧活动的动作,不仅仅限于邻近空间当前一刹那问正在进行中的动作,而且能够广泛涉及到远距离的空间,直接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可以再现过去以及能按计划和方案的形式所表现的将来。它所能够提供的知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无穷无尽的。由此,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同时,为了使儿童所学的每门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体系相联系,皮亚杰强调,学校应让每门课为儿童的探讨性活动和发现性活动提供条件,并使这种活动与一定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18、赞科夫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儿童缺陷学家,是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教育科学博士、教授、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他一生发表了22本专著和150多篇论文,其中的《论小学教学》、《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曾经是苏联教师的必读书。他的总结性专著《教学与发展》被译成多种文字,享有世界声誉。
      赞科夫毕生致力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认为教育科学应重视对儿童成长过程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理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应把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中。他指出,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教育工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以求达到比较高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整体性观点为具体的方法论基础,揭示了教学的结构与学生的发展进程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原则和具体途径。

    19、斯金纳

    斯金纳(1904—1990)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行为科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发现。在教育理论上,他的最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
      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及其特点有:第一,小步子逻辑序列。他把教学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小的单元,编成程序,每次只给一小步。步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获得有关知识。第二,学生的积极反应。斯金纳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的承受,学生不能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的反应。而程序教材或教学机器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填空、解题、书写答案等做出积极反应,不再是被动的了。第三,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做出的每个反应,教学机器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称为“结果的及时知悉”或“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机器每走一步,都附有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核对。这就是反馈。反馈越快、越及时,效果越好。第四,学生自定步调。每班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上中下三类差别。传统教学总是统一进度的,而程序教学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叫做"自定步调",利于因材施教,第五,最低的错误率。由于教材编制是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学生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反应,使错误详细降低到最低限度,学习效率更高。

    20、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
      苏霍姆林斯基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21、瓦根舍因

    瓦根舍因,德国心理学家瓦根舍因的主要贡献是首创了“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法是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范例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是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他认为,范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反对庞杂臃肿的传统课程内容和注入式的死记硬背教学方法。因为它实际上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掌握的少,丢弃的多。提倡要敢于实施“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东西。理由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量剧增的情况下,要想什么都教,无异于是在从事一项毫无希望获胜的竞赛。而只有注重发展学生“有教养性”的知识能力,使之在这个基础上改变思想方法,主动地去发现知识的规则、原理、结构,才能使知识如滚雪球般地扩展,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范例教学提出了多种教学原则,其中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原则是最基本的三条原则。基本性原则是针对学科内容而言的,是指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科学规律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上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存精。基础性原则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它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定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密切相关,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经验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种种实质性关系,使他们的智能得到发展。范例教学理论认为,基础性是基本性的更高一个层次。范例性原则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更新是经过精选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一定是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它是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场景。通过范例性知识,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的迁移和实际应用。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面面俱到,力求做到典型性、代表性。范例性是在基本性、基础性之上所做的更高度的抽象。
      实施范例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五个方面的分析。(1)基本原理分析。分析本课表示和阐明了哪些重要的和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现象、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以及方法和态度。(2)智力作用分析。分析这个课题的内容对学生努力活动应起什么作用。通过这个分析,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他所要教的内容了解到何种程度,以便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采取必要措施,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3)未来意义分析。分析这个课题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生活和前途发展有么意义。如果学生了解某些课题同他们的今后生活密切相关,那么这些课题的教学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反之,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启发学生认识这些内容对他们未来的意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内容结构分析。分析这个课题的内容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分层次,教学内容的难点何在,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什么样的起码知识。(5)内容特点分析。分析这个课题有哪些特点,哪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哪些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什么作业能使学生的有效地应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