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集合5篇

    时间:2021-12-27 01:23:21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回忆,拼音 huí yì,指想过去的事回忆对比;回想;反省;运用或拥有记忆力。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忆材料。语出明吕大器《泊略阳下滩》诗:“回忆垂阴处,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5篇

    【篇一】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杏花岭小学 王婧

    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析,结合课外资料理解的读书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析关键词句,通过群文阅读和情境读写等方式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怀念母亲》。我们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最早是从它的题目开始的,可数的几个字,或者会传递给读者一些信息,或者会为我们走进文章引领一个方向。看这里(指课题),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这个题目了解多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母亲”,会说这里指的是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师板书“生身”“祖国”并评价:对,文章开篇即为我们点明了这一点,可见季老凝炼质朴的语言风格。)如果学生说到“怀念”,会说这是作者贯穿全文的一种感情,因为有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师评价:对,从题目中抓住了文章的主线,显示出你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功力。)

    二、师:“怀念”是指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我们已经多次通读了文章,能把你在文中对这份“怀念”的具体感觉用词语修饰一下吗?(课件:一份 的怀念)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沉痛的”“饱含悔恨的”“绵长的”“无法摆脱的”“深沉的”“浓厚的”等等。

    师:是啊,这么多的滋味,纠缠成了一份复杂的怀念,更饱含着对两位母亲——学生接:“同样真挚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师板书“敬意”“爱慕”。我想大家刚才说的这些感受一定是各有依据的,但也还是模糊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季老的内心,于字里行间伴他一起怀念母亲。

    一、感悟“终天之恨” 

    师:季羡林六岁那年,就离开母亲,寄养在城里的叔父家中,开始了他的求学经历。此后很多年,他与母亲很少相见。然而,这种生离却是以死别来做终结。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刚才咱们听同学读了一次,现在请你潜下心来,在这段话中,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读,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话除去标点,153个字,但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字,是哪个字? 是的,就是这个“恨”字,很费思量。(课件:品怀念中的“终生之恨”)季羡林说的这个恨,恨得是什么?为什么会恨呢?找到相关的句子品一品,把想法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和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前2句,抓住“两次”“只……几天”。恨自己呆在母亲身边时间少。(评价学生时,肯定“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并板书“抓住词句”) 

    师:大家知道么,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在距离上次见面8年以后。整整8年没有相见,日日夜夜都是思念啊。 当他终于和母亲见面时,见到的又是什么呢?(课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赋得永久的悔》。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寸草心——我的母亲》 )让我们默读这些文字。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悔恨,自责,内疚) 

    师再次指读前2句: 八年的思念,当他们终于得以见面的时侯,母亲的白发有几许还能看到么?母亲的面容是怎样的,还能知道么?所以,此时此刻,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齐读)  刚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中的片段,结合它,对课文语句中的情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结合资料”并板书。

    预设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恨母亲去得太早。 

    师:是啊,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40多岁的生命,实在太短太短,所以我在恨谁?恨上天对我的母亲不公平,让年纪轻轻的母亲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让勤劳善良的母亲只活了40多岁。 

    预设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 

    师:什么愿望?(课件: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所以,这个“恨”里,其实是对生身母亲深深的“痛”“悔”(板书“悲痛”“悔恨”)。

    师追问:痛在哪里?(生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还在哪里?(生接: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是啊,痛不欲生!痛还在哪里?(我成了灵魂不全的人),虽然活着,却好似心都被什么掏走了一样的空。痛还在哪里(我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音乐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份悔和痛,带进去。

    被你们动情的朗读所打动,老师也想试试。(泛读)

    师:时间和空间是疗伤的良药,那么,季先生的“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消散呢?(没有)后来,季先生去了德国叫哥廷根的一座小城,这份感受又有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淡忘呢?(没有)是的,相反,这份怀念又增添了分量,变得更加“绵长”和“浓厚”,它就在接下来的字里行间流淌和蔓延。(课件:品怀念中的“绵长”和“浓厚”)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探究和交流,寻觅和体味这份绵长和浓厚。这是学习建议(课件)。

    预设: “频来入梦”(常常梦见的意思。还应注意日记日期的频繁,可见情之浓,之久。师:此时,母亲早已长眠于地下,远离祖国的作者,孤身在外,频来入梦的更多的其实是——学生会说“对祖国的怀念”。而这份怀念,因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更显得深重。课件出示资料并解说:就在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第二年,可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法西斯纳粹以闪电战的速度很快侵占了大半个欧洲,而同时,在亚洲,日本法西斯也紧随其后发动了侵华战争,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序幕。战争是残酷的,陷入战争中的人民是痛苦的。想到,祖国母亲也同样在痛苦和磨难中挣扎,千里之外的游子该是什么样的心情?)

    ② “织”(师指引:织上天空的暗夜其实还指织上心头的思念与牵挂。)

    ③ “凄凉与甜蜜浓浓地糊在心头”(“凄凉”指远离故乡,深陷战争的困境,生活艰难,孤独。如果学生说到这些,老师就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说是从资料里了解的,老师要肯定学生用上了结合资料的阅读方法。 但是“甜蜜”是不是跟“凄凉”矛盾?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回忆带来的一丝宽慰和暖意。追问学生这甜蜜的回忆中有什么?学生说到童年的美好时光,老家的小院村庄,儿时的伙伴,亲人朋友,同学一起读书,畅谈理想等等,老师要肯定学生这又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依据文本展开想象并板书“展开想象”。再一个“糊”字,浓的化不开。课件出示:指名读,师生共读。)

    音乐不停,师:这些凄凉和甜蜜交织在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生读……评价:触目伤怀,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引读:11月20日,生读……评价:时间越久,思念越深;引读:11月28日……评价: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

    师:“夜里哭着醒来”“泪光里唤出母亲的面影” , 思之深才梦之切,梦里寻他千百度,泪眼迷离不知处。孩子们,如果在梦境中,我能和母亲说说心里话,一解我思念之苦,该有多好啊。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出这段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曾经的母亲和现在的祖国苦苦盼望儿子归家的呼唤,一边的孩子以“母亲或祖国啊”为开头写一写求学在外和远离国土的季羡林最想诉说的心声。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师:学习到这里,这痛彻心扉的“悔恨”和“绵长”“浓厚”的思念背后,我们已然深深明了了季羡林那颗至诚的心,那就是一直伴随着他在欧洲十一年的异常强烈的怀念,是他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凝结成一句最动情的呼喊,那就是:“祖国,我要回来!”(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怀 念 母 亲

    生身 祖国

    抓住词句 悔恨 悲痛 绵长 浓厚

    结合资料

    展开想象 敬意

    爱慕

    【篇二】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题:怀念母亲

     

    年级:六年级

     

    教师:谷利新(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时间: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篇三】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精选

    1.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shēng) 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提示:A项中“强”应读“qiǎng”;B项中“籍”应读“jí”;C项中“律”应读“lǜ”。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提示:A项中“迁涉”应为“迁徙”;B项中“碾转”应为“辗转”;C项中“通辑”应为“通缉”。

    答案:D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A.劳累 B.劳碌)

    (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A.支持 B.支撑)

    (3)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 B.管教)

    (4)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 时代 B.沉痛 时期)

    提示:既要求我们辨析近义词的区别,又要求我们对课文非常熟悉。

    答案:(1)B (2)A (3)A (4)B

    (4)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 坚忍不拔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提示:要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作答,答题时能够根据题干内容, 在课文中准确找到提示语。

    答案:(1)一生不曾脱离劳动

    (2)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3)母亲是劳动好手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___________(强健、强壮、健康)的 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___________(勉励、鼓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___________(珍贵、贵重、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普通、平凡、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5.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提示:从选文的前两段中来概括,其中“教给……”提示了作答信息。

    答案:(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6.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提示:注意辨析近义词之间微小的差别,结合语言使用习惯作答。

    答案:强健 鼓励 宝贵 平凡

    7.“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整体感悟,结合全文的主旨作答。答题的关键点是抓住作者把母亲融入到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当中并对他们进行赞美的目的。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 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8.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提示:把握“了”和“着”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参考答案: 不能。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母 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了!”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 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 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倒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了泪。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 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 信这是真 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 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噘着( ) (2)单薄( )

    提示:“噘”不要读成“jué”;“薄”不要读成“báo”。

    答案:(1)juē (2)bó

    10.“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____________的感情。

    提示: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都融于文章具体事件的记叙中,结合全文记叙的事件去品析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赞美、感激、怀念

    11.从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提示: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从语言中理解人物的心情。我们可以从紧接着这句话后面的“ 我”的心理活动找到答案。

    参考答案 :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

    12.阅读画线句,联系上文,体会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提示:理解妈妈的“哭”,应结合上文所写的妈妈把姐姐远嫁出去及我的表现去作答。

    参考答案:(1)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2)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二、语言运用

    13.在下面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甲句: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_________,即使摘不到,但也能使人看到曙光就在眼前。

    乙句: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 ,_____________。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提示:补写的句子要符合语境、意思连贯,要与所给出的句子在修辞与句式上相同。甲句中所填内容应与“摘”“曙光”相照应,乙句中所填内容应与“浪”“帮凶”相照应。

    参考答案:希望是启明星 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2.【疑难解析】

    1.快速阅读全文,认真想一想: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儿子的事情。

    2.这些事件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甲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

    乙生:表现了母亲的宽厚仁慈。

    丙生: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

    丁生:表现了母亲深明大义、识大体、耐大劳的特点。

    3.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件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连起来的?

    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剪裁技巧、揣摩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看一看哪些地方有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课文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重点品析】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情,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2.“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句中“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个“竟”字蕴含着无尽的遗憾,语不惊人情动人。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创造了”是说明过去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创造着”是表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创造。

    4.“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不能。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一定”不够突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

    【课外知识补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城外青山横亘,白水环绕。我与君在此地分别,你漂泊四方恰如孤篷万里。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也像它一样;太阳依山缓缓落下,好像依依不舍,正如我与你分别的情意。从此我们挥手分别,连马也像不忍分离似的长鸣不止。

    这首送别诗情意深挚宛转,所写之景历历在目,语言流畅自然。诗的首联用两个工整的对偶句形象地描绘了分别之地的自然景色:城外青山横亘,白水环绕。此时此地分别,更使人惆怅伤怀。颔联以贴切的比喻写友人孤篷万里,漂泊四方,这当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谊。颈联就眼前写实景来抒写怀抱,把双方的惜别之情表达得十分含蓄而深沉。尾联以萧萧马鸣进一步烘托出分手时留恋难舍的心情,使诗篇言尽而意不尽,兴味无穷。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下列加粗字的拼音或书写的错误。

    妯娌(zhòu lì)( ) 血溅(zàn)( ) 疼痛历害( )

    不辍(chuō)( ) 周剂( ) 差役(chāi yù)( )

    2.“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是本文的开篇,采用倒叙式的开头方式。假如要你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叙事散文,请模仿这种方式写一个开头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上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声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那么,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徙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4.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把本文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进行比较,看看两文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提示:可以从记叙内容、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

    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篮球、体操、举重等多种项目均有不小的建树。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在我们南方他们从没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而他那一身过硬的“打架”功夫更使人们对他又惊又喜,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

    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不!不!绝不放弃,绝不言败,我绝不容许你就这样轻易地走。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了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是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那个表面对他面含微笑,竭力与他聊着轻松话题的我,心里是那么的伤心。不,我不喜欢,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养育我们,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要做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相当于天文数字的二十九万换回的,那条曾经比别人更加健康、强壮,更加充满朝气和激情的生命,竟然还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从消息传来的那一刻起,那份熟悉的痛楚就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强烈的攫住了我的心。

    不是真的无知到忘记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不是真的幼稚到忘却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只是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做出自欺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8.本文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具体指什么事?概括全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的“语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爸爸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准备纪念品,为什么“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谁无父母!谁无亲人!在你的生命中,父亲或母亲身上有没有发生让你感受很深的事?请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zhóu lǐ,jiàn,厉,chuò,济,yì

    2.(1)意思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都是这样的。

    (2)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的,故“悄悄”更为传神。

    (3)不行。因为“或”在这里表示两件事之中选做一件,换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

    3.提示:此题要求用倒叙方式,能点明全文中心。

    4.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象征了博大宽容。

    5.答案要点是: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②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③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6.广大农村还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7.可以从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上比较,可以从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等方面比较。

    8.爸爸两次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我”难以面对。

    9.“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10.因为爸爸的举动仿佛是安排后事,而“我”害怕爸爸死去。

    11.提示:叙述时要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19~23题:(10分)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2.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2分)

    13.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2分)( )

    A. 具体生动的记叙 B. 富有感情的描写

    C. 深沉的抒情 D. 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

     14.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爱 ,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2分)

    15.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2分)

    答:

    16.划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对换,为什么?(2分)

    答:

    答案:

    12、她勤劳一生。

    13、C.

    14、民族、人民。

    15、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6、“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两者位置不能调换,否则就不符逻辑。

    4.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8.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A.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9.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10.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③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第③段第三句中,“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第③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第③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答案:

    8,D

    9,C

    10,D

    【篇四】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 课堂实录: 一,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教师出示母鸟哺养小鸟的图片),它描绘了什么场景 是怎样的一幅画 生:描写母爱的一幅画. 师:关于母爱,你能描述一下吗 你能联想到什么 动物,植物都行,听过的,看过的都可以. 生1:猪妈妈喂奶,十几只小猪围着抢吃,猪妈妈哺育小猪. 生2:鼠妈妈为了哺育自己的宝宝,忍着病痛坚持21天哺乳. 师: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写得很好,是谁呀 生:冰心.(出示冰心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一首很美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二,整体感知 师:请翻到125页一起朗读,读后谈谈你读后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整齐,现在来谈谈初读感受. 生1:母爱是无私的. 生2:母亲像荷叶一样,勇于牺牲. 生3:荷叶像母亲一样在风雨来临时帮我们遮挡风雨,让我们安全. 师:描写中有没有哪一个场景,哪一个具体事物让你印象深刻 生1:"雨中的红莲"让我印象深刻,"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红莲像孩子受到挫折. 生 2:第7节,荷叶保护红莲让我印象深刻. 师:红莲在雨中的场景,莲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请大家自由朗读4--7节,任选一,二处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点评. 三,研读品析 A 生:早上和晚上下雨时,第4节和第7节的红莲作对比. 师:最后命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齐读第4节白莲凋谢时的语句.(学生齐读) 师:第4节红莲和白莲也有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白莲在早上就凋谢了,红莲一开始就有母亲保护,亭亭玉立. 师:刚开始,作者心情怎么样 生:烦闷. 师:为什么 生:作者不喜欢下雨. 师:你喜欢吗 (不喜欢)对,下雨天滴答雨声令人烦闷.看到亭亭玉立的红莲应该心情舒畅些,可为什么作者依旧烦闷 生:看到白莲凋谢了,担忧红莲命运也和白莲一样脆弱,也会凋零. B 师:还有吗 生:第4节. 师:"菡萏"作何义 含苞欲放的荷花. 学生齐读第4节,感受白莲已凋谢,红莲仍旧亭亭玉立. C 生1:我找到了第6节,正面描写大荷叶遮挡红莲,写出了母爱的特点,悄然 无声息,无时无刻不在保护我们. 生2:"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师:作者的心情之前是"无法可想",从这里可以推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心思细密的人,是热爱世间万物的人.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让你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生1:成绩不好,在受挫时妈妈鼓励我,得到安慰. 生2:丢了东西,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说:"没关系." 生3:做了错事,回到家里不敢说,妈妈安慰我. D 师:还有吗 生:第7节,有了母亲的关爱,困难也变得无力了. 生(补充):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爱,无私奉献的不能言传的亲情. E 师:文中用了"勇敢慈怜"形容母爱. 生:第6节,一切景语皆情语,突出母爱的无私. F 师:还有没有点评 生:第7节,形容雨点的词语"不住","打"说明雨势其实不小,但水珠却"流转无力".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 师:雨势可能会越来越大,母爱可能会超出生命本身的能力,突破生命极限,力量会越来越大.好,我们来齐读4--7节.(学生齐读) 师:在1--3节为什么要写父亲的朋友送我莲花又为什么从两缸莲花写起 生:有了母爱才十分温暖. 师: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那第3节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开并蒂莲时,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生:本文主要写母爱,有寓意把莲叶,红莲比作人. 师:花瑞人祥,把花喻作人,为下文作铺垫. 师:下面老师来读课文,大家注意全文谋篇布局,找找荷叶和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配乐范读) 生1:都会顾着自己的儿女,不让孩子受伤. 生2:可以无私奉献. 师:能在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表现相似之处吗 生:第6节,母亲也一样,为了我们,不惜自己,什么都可以牺牲. 师:都有什么特点 用"无私"一词还不够. 生1:荷叶像母亲哺育自己的儿女,不让儿女受到伤害,荷叶保护红莲,母亲保护儿女长大成人. 生2:勇敢,慈怜. 师:荷叶像母亲一样,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生:把伤害比作雨点,把母亲比作荷叶,把儿女比作红莲,"谁"指的是母亲.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够有感情.(再请一学生读) 师:不错.(再请一学生读) 生:我先点评,我认为这是感情的高潮,完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生读) 师:情感得到最大激发.(学生齐读) 四,仿写拓展 师:运用象征,比喻,在写作上叫"借物抒情".在文章末段,冰心抒发了自己的深情,同学们也一定有话要说.请大家拿出笔,仿照末段,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学生仿写并交流)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母亲. 第二部分 课堂简录: 荷叶 母亲 (执教者:景山中学某语文老师) 一,导入课题 1,请一位同学简介冰心 2,教师PPT补充,重点介绍了冰心一名的来历,并全班背诵了王昌龄的诗. 二,预习导航 师PPT出示字词: 并蒂 应了花瑞梗 莲蓬 菡萏 徘徊 欹斜 心绪 师范读,学生跟读. 三,朗读要求 PPT出示朗读指导 一读正确 浏览全文,看准字型,读准字音 二读流利 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语句连贯 三读感情 把握感情基调,随感情起伏语速有变化,注意停顿,声音快慢重音等. 四,整体感知 齐读全文 师PPT出示题目: 1,作者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作者的情绪伴随红莲经历怎么样的变化 3,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找出主旨句. 五,品析课文 师:请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 提示:首先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生:郁闷. 师:读的时候缓慢点,听后请同学评价. 生:不熟练. 师:对 生:句子与句子的停顿不恰当 生:惋惜,高兴要读出. 师:课外朗读加强. 师指名朗读第五段 生:句与句之间有疙瘩. 师:加强下有读漏字 生:感情与这段还是有区别. 师指名朗读第六段 师:太好了 生:最后一句很好. 重点品位主旨句(最后一句) 师:语言很美,齐读一次. 师:有哪些写作值得我们借鉴呢 生:借物喻人 生:插叙拟人 生:修辞的运用 生:通过描写天气,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文章的结构如何 生:有前后呼应. 师总结写作手法:1,拖物言志 2,前后呼应 六,拓展延伸 1,联系到《游子吟》 2,这篇散文借具体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同一教材不同教法:《荷叶 母亲》评课稿 缘起. 听温十二中陈敏洁《荷叶母亲》前,在自己学校正听过一新教师开的这一课,开课时间如此接近,又同是新教师,而教学教法截然不同,本已很有感慨.后来看到王荣生先生在其著作《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们曾听过二十几位教师上的课,所上的篇目都是《林黛玉进贾府》,结果发现,这二十几位老师"教"的几乎是二十几样内容.有一位老师所教学的班级是中专医药专业,可能是为了"与专业结合",于是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师生讨论的是林黛玉的"不足之症"以及她"如今还是吃"的"人参养容丸";有一位老师所教学的班级是中专建筑专业,大概基于同样的理由,这堂课主要围绕在课文文几段中对贾府建筑的描绘来展开,还花了不少时间讲述"什么是女墙";有些老师着眼的是人物上场,讲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有些老师对诗词有爱好,于是上课的时间主要花在鉴赏两首"西江月"上了;有些老师注重"基础",于是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放在十余个词语的"古今词义辨析"上... ..."忽地就有了把自己学校听到的课堂简录打出来,做个比较的想法.其实我们的老师,底子是不错的,是今年优秀的毕业生,全区新教师招考语文科的第一名,但在这里,同样是新教师,我看到了城乡的差距,在教学手段,设计理念上表现出来的差距,还不只一点点. 想法一 "有时简单的诵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陈老师自身素质好,善读敢读,她以多种朗读方式带动学生,以读促讲.尤其是后面配乐范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让学生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极富有感染力.而我们的新老师呢,在指导朗读上仅限于理论上的,从头至尾,也没见她范读过,事后问之,一个字回答:怕.其实,说句实话她的回答"吾心有戚戚焉",总觉得自己先天朗读条件不足,所以就不敢范读,能不读就不读.但这样的一堂课,起初既然大张旗鼓的进行了理论上的指导,后面老师亲自操刀实属水到渠成,不读,何以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想法二 提炼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应该算文本的难点,两位老师都想了办法.陈敏洁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做了精心的准备,循循善诱,先问为什么1-3段从两缸莲花写起,然后问第3小节为什么要把祖父说的那段话写上去,教师再自己配乐朗读全文,学生思考荷叶和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就这样一步一步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和主题.努力做到以情动人,注重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而我们的老师则是单刀直入直接提出"有哪些写法手段值得我们学习". 想法三 "教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陈敏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以"母爱"为主线,构建特色教学程序的: (一)谈"母爱"--欣赏一幅画"母鸟哺养小鸟的图片".问它描绘了什么场景 是怎样的一幅画 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谈过后,再进一步启发:你有没有学过听过母爱的故事 从而引出文学史上写母爱最有名的女作家冰心以及课题. (二)说"母爱"-- 初读课文,谈谈感受.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像荷叶那样勇于牺牲的.这是通向本节课教学重点的一个看似简单却必不能少的环节.它为下个环节做了很自然的过渡. (三)品"母爱"-- 细读4-7小节,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说说你的想法 (四)写"母爱"-- 这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的爱!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各有侧重. 品读精彩语段时,在师生对话中,陈老师注意让学生说"听读感受",如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让你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教师的导读感受生活中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而我们的老师教学思路是有的,但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可能不大清楚.一堂课如果只想塞给学生死板的专有术语,那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吧 想法四 细节成就精彩. 陈老师有几个细节处的处理,值得商榷. 本节课拖堂了,这显然是不行的.我觉得导入时间稍长.看图画谈联想已经切入到了文章主题,再说后来又有"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让你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一问再让学生谈感受,所以导入中让学生谈"有没有学过听过母爱的故事",个人以为没有什么必要. 陈老师问题问了后,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几乎没有.老师的板书总在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时,不看学生回答,只管回头板书.诸如此类的不关心课堂学生动态的小细节,还是蛮多的. 最后,陈老师的这堂课也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说放不开了,又如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也不够啊等等,但我觉得做为一个刚从事教学教学工作没几年的新教师而言,是很好的了. 三更半夜更容易胡言乱语啊. 这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的爱! 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大的欢迎,是因为她的诗通过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歌颂,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片充满光明与爱心的净土,让每个人深感爱是人类一切痛苦的征服者. 冰心(1900-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初读课文,谈谈感受. 菡萏hàndàn 攲斜qī 细读4-7小节,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说说你的想法. 再读课文,思考: 荷叶和母亲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板书: 荷叶母亲 冰心 雨打红莲 勇敢慈怜 荷叶护莲 借物抒情 板书: 荷叶母亲 冰心 荷叶 喻 母亲 红莲 喻 我 雨 喻 困难

    【篇五】回忆我的母亲 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题:怀念母亲

    年级:六年级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

    敬意爱慕

    恨 糊 哭 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