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五篇】

    时间:2021-12-27 01:20:46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5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篇1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创意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

    第一,课型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的课型设计为“说读课”。所谓“说读”,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说了再读,读了再说。学生在“读”与“说”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由于要“读”,学生便占有了成块的课堂学习时间;由于要“说”,学生也同样占有大量的课堂活动的时间。如此三读三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也真正有了主体性的学习活动。这在这样的课型中,教师的讲析的分量大幅度减少,教师指导、调控的作用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思路设计创新:这两节课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这其中有三个地方表现出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首先,对课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整体阅读而不进行肢解式的分析,教学视点、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次,三个教学板块彼此联系、彼此依存而又层层递进,前有铺垫,后有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明晰单纯。再次,对学生的提问的量有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基本上做到少提问或者不提问,三个教学板块中都有引导着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一线串珠”的主问题而没有一个一个的提问,于是课堂上有学生阅读、思考、发言的活跃场面而没有一般教学中的“碎问碎答”。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篇2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题:怀念母亲

     

    年级:六年级

     

    教师:谷利新(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时间: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篇3

    《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该课荣获2014年郑州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1、联想母爱情境,由生活进入课堂

    1、感情导入,学生呼唤“母亲”

    师:(深情地)同学们,世界上有一个最动听的称谓,那便是母亲。我们请几位同学充满感情地呼唤“母亲”。

    【屏显】 母亲

    师:哪些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1:母亲——(拖长音)

    生2:母亲呀!(抬头,眼神充满爱意)

    生3:母亲哪!(无比深情,手伸出)

    师:这三位同学的语气、体态、手势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赞美,现在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母亲”。

    【屏显】母亲,母亲,母亲哪~~

    生:(深情呼唤,一声高过一声)

    2、联想母爱情境,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师:听到大家对母亲的呼唤,我的心中流过一阵暖流。同学们,当你呼唤母亲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出来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4:我想起的是母亲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等我回家幸福的样子。

    生5:我想到的是我因贪玩弄烂了衣服,母亲在灯光下为我缝补衣服。

    师:不同的画面,同样的母爱。有一位学者叫胡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字,去认识他的母亲。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板书】我的母亲 胡适

    【屏显】

    我的母亲

    胡 适

    学习目标:1、理解母亲形象。从事件中、关键字词中把握人物形象

    2、感悟母亲对胡适一生的影响,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2、掌握重点字词,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成果,掌握重点字词

    【屏显】文绉绉( ) 绰( )号 管束( ) 眼翳( ) 赌bó( )

    侮( )辱 广mò( ) pí( )气 宽恕( )

    师:字是文之始。请大家齐读重点字词。

    (生齐读,“侮辱”读音不整齐)

    师:侮辱,这两个字都是三声。但我们在读的时,易读成一声或二声。其实,两个三声的字组成词时,第一个字是“变音不变调”的,约定俗成,读成二声。(领读)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想到哪些呢?

    生:(七嘴八舌)老虎、水艇、水母、骨髓、美女、老板……

    师:我们再来看这个字,“恕”,有的同学容易写成“怒”,谁能想一个办法区别这两个字呢?

    生1:先看“怒”,奴隶,加“心”,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他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成为他自己情绪的奴隶。再看“恕”,“如”,加“心”,当一个人心态很平和自如的时候,他就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网上有一句话说:当你发怒的时候,你的智商是零。我们不应该动不动就“怒”,而应该做一个懂得宽恕、体谅他人的人。(该生精彩的发言获得全体同学和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师:不愧是咱班的大才子啊!咬文嚼字,这俩个字被你说透了。请大家再读一遍重点字词。

    (生齐读)

    2、用重点字词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师:(充满赞誉的语气)这次大家读得准确、清晰、圆润,这些字词你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上以下词语,复述文章内容。准备好了,举手示意。

    【屏显】建议你这样感知文本——

    小组合作,用以下重点字词复述文章内容。

    文绉绉 绰号 管束 眼翳 赌博 侮辱 广漠 脾气 宽恕

    (生讨论,两分钟)

    生2:我用第一人称复述文章。童年时期的“我”总是文绉绉的,绰号是“糜先生”。母亲是管束我最严的人,有一次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母亲就重重地责罚了我。母亲不仅是我的严师,还是我的慈母,有一次我得了眼病,她还给我舔眼翳。大哥好赌欠债,我的母亲还为他还债。母亲虽然仁慈,但她忍受不了别人对她人格的侮辱,哭着喊着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广漠的人海,我独自生活了20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要感谢我的慈母。(掌声)

    师:(赞叹)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两处让我佩服:一是她忠于原作,用第一人称复述,真实感强;二是文中母亲的故事,她不仅说得完整,而且说得简练。

    三、探究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对胡适的影响。

    1、自由批注,自主发言,分析母亲形象

    师:胡适想起自己的母亲,有写不尽的往事,道不完的深情。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请同学们根据幻灯提示,将答案关键字词批注在课文中。

    【屏显】建议你这样把握人物形象——

    1、从某一事件中分析

    2、从具体字词中分析

    (生批注,三分钟)

    【屏显】请你这样展示成果——

    1、任选其一

    2、若从具体字词着手,分析后请你深情朗读(注意情感、重音和语速)

    (生自由准备一分钟)

    生1:我从“‘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母亲重重地罚‘我’一事”中看到了一位严厉的母亲。

    【板书】严厉

    师:为什么“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母亲就“重重”地罚“我”呢?

    生1:因为他在同长辈说话时没有注意礼貌,母亲这样做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尊重、孝敬长辈的人。而且他还提到了他的父亲,母亲不希望他因为没了父亲就自暴自弃。

    师:你的这个理解真准确,谢谢。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严厉的家教是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期望啊。

    生2:我选择的是具体字词。第7段,“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重读“又悔又急”“真”“舔”) “真”“舔”说明连胡适自己都不敢相信母亲会这样做,我看出这是一位甘愿为儿子放弃一切、牺牲一切的母亲。这真的是“慈母”,慈爱的母亲。

    【板书】慈爱

    师:嗯,你很善于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舌头真的可以舔去眼翳吗?

    生3:(迫不及待举手)不是,是母亲“听说”。就像有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天南海北去寻医。只要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什么方法母亲都愿意去尝试,无论有多苦多累。(掌声)

    生4:第11段,我从“嫂子生气,母亲默默忍受,最后以自己的行动感化生气的嫂子”一事中看出了一位仁慈、温和、宽容的母亲。

    【板书】宽容

    师:说得真好,你的用词不仅准确而且丰富。

    生5:第12段,我从“母亲让五叔当众认错赔罪”这一事件中,看到了一位有尊严、坚贞不屈的母亲。

    【板书】尊严

    师:母亲如此据理力争,仅仅是维护自己的名誉吗?

    生5:不是,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家族。她捍卫的是她家庭的荣誉和清白。

    生6:第5段,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中“久”字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一件事还是一句话,她都要思虑好久怎么教育我,这是一位为了教育孩子煞费苦心的母亲。

    师:母亲坐了好久,看着熟睡的儿子,她会想什么呢?

    生6:就像刚才同学所说,她会想用什么办法教育儿子效果更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改过。

    生7:她会想:其实“我”也不想这么惩罚你,可是为了你的前途,“我”必须严格。还有“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中的“便”字也可以看出她不想打扰我睡觉。母亲坐了好久,她有伤心,有不舍,有挣扎,有矛盾,还有期望。(掌声)

    师:是啊,有句话叫“打在你的身上,疼在妈妈的心里”,道出了天下母亲的爱子情结。

    生8:我从第6段“她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话看出她很给孩子留面子,给她孩子尊严。

    师:这是一位尊重孩子、教子有方的母亲。还有一句古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生9:我从第8段中的“除夕还债”一事中看到了一位宽容、大度、性格温和的母亲。

    2、结合背景材料,概括母亲形象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把文章中母亲的形象描述的越来越清晰了。请你们猜猜,这样一位母亲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呢?

    (生思考)

    生10:我觉得这样一个品德兼优的母亲应该生活在一个高贵的大户人家里。

    生11:我和她的意见有些相反。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人口很多、关系很复杂、生活甚至有些贫困的家庭。因为她需要隐忍来维持家庭的和睦,需要有刚气维护家庭的尊严。是封建的家庭环境让她成为独立、坚贞的女性。(掌声)

    师:你们俩个都很善于思考。环境影响命运,这位母亲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呢?请大家齐读“母亲”资料。

    【屏显】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17岁,作为第三任妻子,嫁给比自己年长32岁的丈夫;

    23岁,丈夫去世,开始守寡,成为一家之主;胡适的大哥比胡适的母亲还大3岁;

    45岁,殁。

    生齐读,读后有惊讶、有叹息。(教师补充纠正“殁,音mò,去世”)

    师:作为一个母亲,她既是慈爱的,又是严厉的;作为一家之主,她选择了宽容与大度;作为一个寡妇,在外人面前,为了捍卫自己的名声和家庭的尊严,她有自尊、有刚气。综合母亲的一生,你能用一个字或一句话加以概括吗?

    生12:苦

    生13:刚强

    生14:隐忍

    师:好一个命苦的、刚强的、隐忍了一生的母亲!

    3、深入文本,走进文字感知胡适对母亲的评价

    师:胡适回忆母亲一生时,又是怎样评价自己母亲的呢?请同学们边勾画边朗读。准备好了,举手示意。

    生自由朗读,三分钟。

    生15:请大家看第6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吐字铿锵,声情并茂)还有第七段,最后一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深情、悠长)

    生16:第10段,第一句: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语调上扬)第12段,第一句: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重读“最”“从来”)

    生17:第12段: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重读“一点”,语气坚决)

    生18:第13段,“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语速缓慢,读出了抑扬顿挫)

    师:在胡适不同的评价中,有着胡适共同的情感。写下这篇回忆散文的时候,胡适对母亲怀着什么情感呢?

    生:(纷纷地)怀念、爱、感激、敬意……

    师:很欣赏有同学说到的“怀念”,“怀念”与“思念”的不同在于怀念的人或事都是美好的永远也回不来的,而胡适写下此文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回不来了。(课堂气氛宁静)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激与敬佩、爱与怀念的情感一起读老师摘录的三句。

    【屏显】胡适心中的母亲——

    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生齐读)

    4、结合背景材料,分析母亲对胡适的影响

    师:胡适说,他受了母亲极大极深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浏览文章)

    生19:还是第13段,胡适的“和气”,也就是温和,“宽恕人”“体谅人”是受了母亲“隐忍”的影响。

    【板书】温和 宽恕

    生20:我也是从13段中看出来的,“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们都知道胡适是一位闻名中外的大学者,这社会上独立生活20多年,有那么大的成就跟小时候严格的家教是分不开的。还有后边的“一丝一毫的好脾气”中的“一丝一毫”“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中的“一点点”,历史书上有胡适的照片,看上去就是温和的人,他却说是“一丝一毫”“一点点”,从这儿可以看出胡适是一个很谦逊的学者。(掌声)

    生21:老师,还有前边那个“混”字,也可以看出胡适的谦逊。

    【板书】谦逊

    师:这两位同学的共同点是:都从胡适的文字里找寻胡适的品格。文中还有哪些字也凝聚了胡适谦逊的品格呢?

    生22:第8段中的“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中的“笨”字和“写不出”。

    师: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在母亲言谈举止的影响下,胡适有着怎样的成就呢?我们齐读“历史上的胡适”。

    【屏显】历史上的胡适——

    胡适,原名胡洪,字适之。一生共获取36个博士头衔,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新诗集《尝试集》等。

    师:胡适的成就中,最让你感到震撼的是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36个博士头衔、北大校长、学贯中西……

    四、走出文本,谈论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师:卓有成就的胡适,德高望重的胡适,甚至有历史评价说是“大陆有鲁迅,台湾有胡适”。可是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还认为他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品格都是受了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不忘母恩,心怀日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与母亲的故事,你母亲的哪些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你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世。准备好了,上台展示。

    【屏显】心灵的感叹——

    母亲的哪些行为给了你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回忆,纷纷走上讲台)

    生1:我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楼管,但是她很谨慎、很有耐心。每一次她去检查别人家水管的时候,她都会把每一个细节用笔记下来。母亲这一点影响了我。我是早操标兵,每天跑步、喊口号我都不断提醒自己要认真跑好。但是我在学习方面没有耐心,我要继续向母亲学习。(掌声)

    生2:我母亲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贪小便宜吃大亏”。生活中,大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的事情,小卖部的老板有可能会多找回你一两块钱。有多少同学可以真正做到不贪这些小便宜呢?妈妈的不断叮嘱让我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凡事自己挣来的用努力换来的才是最好的。(掌声)

    生3:我母亲是一个乐观的人。去年,我姥姥查出了癌症,她就哭啊闹啊想不开,但是我妈妈呢总是微笑着面对姥姥。(哽咽)有一天,我就问妈妈,“姥姥得了癌症,您不难过吗?姥姥脾气这么坏,您怎么还笑?”(擦眼泪)妈妈说,“笑着也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你笑着面对困难,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她还说,“如果你遇到困难了,不是哭哭就可以解决的”。从这一点中,我学到了妈妈的积极、乐观、向上。所以,在生活中,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活泼、爱笑、富有正义感的我——王一博。(热烈的掌声)

    生4:我的爸爸在三年前去世了,我的母亲在办公室工作。(哭泣)我的妈妈需要抚育我们三个孩子。她那么辛苦,但她从不怨天尤人,总是尽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她回家做完饭,就去工作,我们吃完她才吃,每次吃的都是凉的饭菜。在班里,我是班长,在学校,我是学生会副主席,无论我有多忙,我都要向妈妈一样,把学习、工作都做好最好。(在座学生有的在抹眼泪。掌声)

    生5:我家比较封建。我妈妈嫁给我爸爸的时候,我奶奶不满意,我爸爸就打我妈妈。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妈妈在睡觉,我爸爸就揪着她头发,把他揪起来,打了她一顿。(泣不成声)我问我妈妈“嫁给我爸后不后悔”,我妈妈说“不后悔,选择本来就没有对与错,何况还有你这么懂事的孩子”。妈妈的坚强、乐观深深感染了我。大家看,我那么爱笑,对不对?(含着眼泪,笑)

    (老师、学生纷纷落泪,还有等待发言的孩子站在讲台两边,准备讲述母亲的影响)

    师:(哽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无法一一展示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与敬佩之情。听了大家的故事,我想起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句话:全天下的母亲是多么得相像。其实,我们的母亲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她们一样的慈爱与宽容、一样的坚强与隐忍,她们都一样的用自己的行动和爱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所以我们如今都成了祖国的花朵。(掌声热烈)

    (师边总结边画板书如下)

    师:课下请同学们将对母亲的这种感激与敬佩之情凝成文字,让文字把我们对母亲的情感铸成永恒。

    【屏显】心灵的文字——

    题目:《我的母亲》

    1、400字

    2、内容:侧重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

    3、语言:学习胡适先生的谦逊

    4、感念母恩

    师: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为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颂一首爱的赞歌吧。

    【屏显】母亲的赞歌——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生齐读,在感动与爱的氛围中,课堂结束。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篇4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题:怀念母亲

    年级:六年级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

    敬意爱慕

    恨 糊 哭 寻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王海燕篇5

    一、导入新课: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多数动物都是忙于寻找自己的避难之所,而海燕却喜欢在大海上飞翔,仿佛是用自己的叫声来迎接暴风雨的到来,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写过一篇充满热情,充满激情的赞美海燕的文章,今天一起学习这篇文章,题目就是《海燕》。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高尔基。

    二、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海燕》的朗读录音。注意在听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去构思那种情景,去感受那样一种形象。听完后,谈一谈在你脑海中的海燕是怎样一种形象。(听录音)

    生回答海燕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坚强的鸟。为什么说它坚强?)刚才这段录音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朗读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表现出来了,也很好的体现了海燕这种英勇的形象,那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用这种充满激情的语气来朗读全文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

    刚才大家满怀激情地朗读了全文,海燕是本文的主角,他出现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上,请找出文中有关大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将暴风雨的发展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呢?(生找)

    生答:将来——逼近——即临(板书)

    (一) 根据文中海面上的环境描写,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暴风雨的孕育之期,同学们来看看在1—3

    小节,应该抓住哪些词语来表现海燕这种勇敢的形象。刚才找了一些突出强调的词语,这些词语应该中读。请同学来示范一下。

    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既然要写海燕,为什么后面要写海鸥、海鸭企鹅呢?

    刚才我们读海燕用的是一种豪迈的语气,这里应该用什么养的语气(胆怯)。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蔑视、嘲讽。请一位同学来示范一下。(生读)这种蔑视嘲讽于海燕形成对比。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其他海鸟都是躲避,而海燕则是渴望。暴风雨在孕育着,慢慢逼近了,海面上的变化也更加明显了。我们分小组朗读7—11段,讨论讨论我们怎样在朗读中表现暴风雨逼近时的情形和海燕的形象?(生读)

    哪个同学来说一说,在朗读中你有怎样的体会,重音、语气应该怎样把握,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前面沉闷,后面激昂,递进的语气)小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