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怎样发展乡村旅游【6篇】

    时间:2021-12-16 16:29:15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发展,是汉语词语,拼音是fā zhǎn,意思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发展乡村旅游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怎样发展乡村旅游6篇

    【篇一】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深入进行旅游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本论文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对XX市发展乡村旅游进行分析,指出XX市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XX市在开发乡村旅游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以期达到优化地区乡村旅游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 调研背景

    XX市地处盆川山地、平原和丘陵的过渡带,地势高差悬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又位于宝成铁路和108国道的要道,历来是川北的主要通道,不仅拥有丰富的高质量旅游资源而且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然而旅游业是包括行、游、住、吃、购、娱、通讯等要素的综合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能代表发达的旅游业,要提高它们的整体利益,必须有计划地推出让旅游者可接受的旅游产品系列,合理规划并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实施机构,布置增加旅游收益的措施和途径,保护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维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然而XX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XX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析,在完善XX市三大旅游发展区功能的基础上初步提出XX市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二、 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远离幽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加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许多人产生了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强烈愿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结构,增加了旅游供给,满足了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旅游要求,也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绵阳乡村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村民参与积极性很高,都渴望能从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

    三、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起源、产生与发展

    欧洲的启蒙运动促成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产生。三次科技革命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增加了闲暇时间。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善了乡村的通达性,加之人们收入的增加?旅游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有享受,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人可以享有的产品,旅游迎来了它的 大众消费时代。??

    20世纪70年代,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蓬勃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同时也是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

    四、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是对于旅游业本身而言,可减轻旅游熟点的环境压力。二是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三是乡村旅游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四是满足城市旅游者回归自然的愿望,满足了旅游者多元化旅游需求。五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六是对传统乡村的景观与文化完整性保护而言居民会主动地承担起保护传统乡村景观的责任,看他们也能从旅游者的重视中找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信心,潜移默化地也会发现乡村生活和文化的价值。七是对城乡融合而言,对于成功的乡村旅游业来说,一方面,是要让旅游者通过完全的乡村体验,实现心灵和身体的放松,亲近、爱护自然,尊重不同文化,并最终发现、认识传统文化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让旅游地居民因旅游收益而为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而感到自豪,并学到许多来自城市的知识、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

    为了拓展和规范我市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法律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市政协社法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专业人员,在齐育华副主席的指导下对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司法局及XX区、 XX县司法局关于法律服务市场建设的情况通报,走访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同部分县(区)法律工作者、政府办公室领导进行了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法律服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法律服务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服务队伍,他们努力做好法律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的文章,引导群众正确反映诉求,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我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服务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法律服务行业开展了教育规范树形象、规范建设年等活动,完善了工作机制,提升了法律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推进了法律服务市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法律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通过信息公开、诚信档案等方式规范行政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自律管理,形成三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完善法律服务案件质量监管制度。监督和指导县(市、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便民措施,简化程序,加大办案力度,通过发放办案情况反馈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法庭旁听、自查抽查、评选优质案件等方式,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完善法律服务便民机制。畅通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采取积极措施,对农民、农民工追讨工资和请求经济赔偿的案件,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确保需要法律帮助的农民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创新服务形式,采取代书、诉讼、非诉讼代理等服务方式,为农民、农民工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三县的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了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 、查济村 、黄田村、江村、朱旺村等古民居,了解了基本情况,并就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绩溪 、XX县、旌德隶属XX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遍及乡邑。尤其是古民居,数量多,价值高。近年来,在XX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文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绩溪 、XX县 、XX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相继制定了有关配套办法,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XX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近2000栋,总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国保、省保、县保单位53处。为进一步细化《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2003年县政府出台了《古村落、古民居管理办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强调保古民居、保古道路、保古树的三保工作,指导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村长负责制,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古民居。县政协始终不懈地关注古民居保护情况,积极参政议政,向县政府建言献策,鼓励政协委员提交古民居保护方面的提案,有力地推动了古民居保护进程。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由于地方政府财政乏力,很多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现状堪忧。如XX县的棋盘村、XX县的朱旺村、XX县的查济村等,有的村中祠堂已经倒塌,当地文化部门同志痛心地说,有的古民居再不抢救,将在我们手中毁坏,我们愧对祖宗。

    【篇二】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 Shakespeare

    关于乡村旅游经济管理论文乡村旅游发展论文发表:

    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

    我国的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涉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农村生活的各个层次,包括农民基本生存状态的改善、农民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的拓展、农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是改善我国广大农村民生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基本生存状态的改善。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改善提供了新的途径,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所依赖的无形资源是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农村风土人情、农村绿色饮食等,有形资源是山地、果园、田野、河流等,乡村旅游将这些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机整合起来,通过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农业资源的价值。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农民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收入渠道,获取新的收入来源。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地方财政收入得到较大增长,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提供了财力支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的深度结合,不断提高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参与面。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拓展农民发展空间。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可以为农民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极具附加值的产业。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很高,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产生聚集效应,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产业模式,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为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支持和产销渠道,为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新的来源。此外,农民可以从旅游业发展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外界新的知识和商业机会,使得商业视野更加开阔,对其自身发展空间是一种无形的拓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显现出强劲的民生效应。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乡村旅游在将非农生产方式带到农村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普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大量的先进思想带入农村,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了深刻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缩短了农民了解和接受城市文明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农村走向富裕和文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摒弃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在不断参与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具有较强能力的管理人才。素质、观念、技能等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农村民生的改善。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有效地促进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引导农民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乡村的自然风貌、田园生活和绿色饮食等吸引着大量的乡村旅游者,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农民增加了保护生态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乡村旅游改善了原居住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与提高。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全国实施“千万亿乡村旅游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在改善农民基本生存状态、拓展农民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改善我国广大农村民生的重要途径。

    【篇三】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思路

    广大乡村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加之中短途游的逐渐繁荣,发展乡村旅游面临良好的机遇。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将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与品味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广大城乡消费者打开一个崭新的休闲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的兴起发展,不仅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且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的有效载体。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县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促进县域经济更加繁荣;能够发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满足城乡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现代农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预见,乡村休闲旅游将会推动县域经济进一步繁荣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股重要力量。

    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旅游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拟定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思路如下:

    一、发挥休闲旅游优势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

    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要围绕乡村旅游休闲景点的建设规划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分工,促进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乡村旅游为龙头、产业合理布局和农村劳动力合理分工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乡村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旅游功能,引导农民、企业开发和生产具有浓厚乡土风格的休闲旅游品和观赏动植物。要努力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配套服务条件,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宾馆等服务业。

    二、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综合治理相结合

    旅游业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以及环境与安全等要素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求做好乡村综合环境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旅游发展要素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美化乡村面貌,优化乡村服务功能;将景区建设与促进新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要求完善乡村的休闲旅游设施,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又体现乡村整治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旅游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求新、求异、求奇、求真、求美、求乐、求知的一种体验活动,而生态和文化则是这种体验的全部内容。人们参与乡村旅游,实际上就是体验乡村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因此,要保护、整理和挖掘乡村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明,拓展农业的领域和功能,为消费者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发建设中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山水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游山玩水、回归自然的条件,发挥乡村旅游的娱乐和身心调节功能,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秉承传统,更加自觉地呵护生态、保护文化,实现消费者的自我教育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做大做强离不开市场资本的投资参与,它可以加快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产业的建设档次。做好乡村休闲旅游,农民的广泛参与是这一产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大企业、大业主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投资发展格局。要大力鼓励农户通过办小饭店、小旅社和销售绿色农产品,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收入来源。要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借助工商资本投资大、速度快、档次高、配套全的优点,发展规模化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规模较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展。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扩大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乡村风貌的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个有效通道,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四】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在《xx州“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将乡村旅游项目作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打造,在全州范围内遴选了10多个最具代表性的乡村,将其打造成为xx州乡村旅游典范,以带动xx州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在中共xx州委、州人民政府出台的《xx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xx—2019年)行动计划》中,将建设旅游富民工程作为xx—2019我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任务之一,明确要新建1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创建8个旅游古村落,打造2个旅游扶贫村。

    由此可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州政府的精神,也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城乡互动的经济纽带或拐点,具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基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新时期居民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州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稳增长、促消费、减贫困、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巩固当前全州经济稳中向好势头,我们对全州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调研。

    二、做法与经验

    (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

    近年来,我州按照云南建设旅游强省相关要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把旅游与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目前,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全州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州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就业空间、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一是xx年以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州共计争取到1650万元(每个村寨补助150万元,其中:省民委补助100万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补助50万元)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补助资金,分批建设了xx县盘龙乡三合村委会白石岩村、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村委会新寨村、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城寨村、富宁县剥隘镇者宁村、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委会仙人洞村、广南县董堡乡牡露村、马关县坡脚镇小马固新寨村等11个民族特色旅游村。二是xx争取到1000万元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广南县南屏镇木记村和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民委小白山旅游特色村民居改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xx年全国开展旅游厕所革命以来,截止目前我州共计争取到国家、省级补助旅游厕所建设27座(新建11座,改建16座),补助建设资金650万元(新建30万元/座,改建20万元/座),用于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街区旅游厕所建设,其中有13座旅游厕(新建5座,改建8座),争取到资金340万元用于广南县普迁村、那力村、马碧村,富宁县坡芽村,马关县小马固村、xx县六主村等乡村旅游点旅游厕所建设。

    (二)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我州将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旅游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交通环线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景景通”无障碍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购物场所、生态停车场、咨询服务中心、医疗卫生点和旅游厕所等建设。推进旅游乡、村道路硬化、彩化和亮化工作。按照景观标准,指导对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居立面进行改造,规范设置统一的个性化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导览图等。推动数字旅游项目进村入户,扩大覆盖面。抓好村级旅游质监点建设,扩大旅游安全及质量服务体系覆盖面。

    (三)加快农家乐升级改造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州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全州有农家乐350余家(铜牌级旅游餐饮3家,2星级特色民居客栈2家),床位59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2800多人,间接从业者1.4万余人,接待游客42.9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45亿元。如丘北普者黑的仙人洞村,在普者黑景区未开发前,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经济总收入约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余元,全村人民生活贫困。自1992年普者黑景区开发后,仙人洞村的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特色农家客栈等参与旅游业,截止xx年底,拥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农家乐120户,有各种档次的床位3000余个,餐饮接待2800余人,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量13万人次,全村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0余元。仙人洞村先后被命名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省级文明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和全国文明村。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我州生态农业观光资源丰富,拥有杨梅、葡萄、三七等农业特产,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潜力很大。我州积极整合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探寻我州乡村观光旅游发展新的模式,在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提出发展提升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乡村观光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让游客切身体验到乡村旅游的美丽所在,魅力所在。同时,积极创新,营造特色,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生物资源、秀美自然生态、精湛农耕文化等内容特质,不断完善知识学习、劳动实践、体验生活的配套服务设施。让乡镇和村级组织感到观光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让农民在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中增收致富。

    (五)举办系列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民族文化演艺产品

    自“九五”以来,我州成功举办多届普者黑“彝族花脸节”、“荷花节”、“辣椒节”,广南、富宁“壮族花街节”,广南“句町文化旅游节”、“接皇姑”、“民族服饰节”,“xx三七节”、麻栗坡彝族“荞菜节”和西畴“女子太阳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普者黑景区先后推出了仙人洞彝族村篝火晚会《古老的仙人》、水上实景演出《僰乐普者黑》、“么朵”农民演出队的原生态彝族弦子舞,坝美景区推出了《句町古乐》、《根来吗伙拢》等民族文化演艺产品,富宁县推出了《坡芽歌书》、《龙牙歪》、《沙戏》等壮族歌舞传承演艺,向旅游者展示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不仅提高了我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还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六)找准突破口,组建合作社引掣农民抱团致富

    组建农村合作社,引导农民自愿入社,整合农民土地资源和现金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以广南县董堡乡牡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广南县董堡乡牡露农民专业合作社于xx年8月10日筹备,9月27日成功注册,土地入股326户,现金入股263户90万元。先后编制了《广南县董堡乡牡露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方案》,绘制了《广南县董堡乡牡露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规划图》、《广南县董堡乡农耕文化体验环线示意图》、《牡露村特色民居设计图》,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挖掘自身潜力,将劣势变优势,充分认识到旅游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是落后地区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牡露农民专业合作社属资源整合+现金入股型。这种合作方式,在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的联合、资源的联合、资本的联合,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资本和市场竞争力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农民抱团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探索性成果。

    三、困难问题及发展目标

    (一)困难问题

    我州乡村旅游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可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缺乏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短期内品味难以提升。如xx县八嘎乡的两个漂流景点。又如马关县、西畴县、xx市等,基础设施滞后,道路交通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建设的发展。外面进去的游客停留时间短,里面从业人员又缺乏足够的视野。

    二是开发资金短缺,缺少融资渠道。无论是特色旅游村规划设计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是引进人才和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我州的乡村旅游除少数村寨的基础设施得到省州资金支持外,主要是通过农户自筹资金方式进行投资经营,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乡村旅游产品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形成较大制约。

    三是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州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大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难以产生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

    四是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农户为主,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

    五是缺特色,没有自己的独特。有些地方开发主题虽然明确,但地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形式缺乏,有的虽然号称旅游特色村,但游客身处其中,都无法从建筑、环境等方面感受到特色氛围。如丘北县普者黑村和xx县蚌峨乡的龙坝岗休闲度假区,开发主题是打造民族风情以及观景兴致,但目前普者黑村旅游主体项目却是以赏花为主,蚌峨乡的龙坝岗休闲度假区则以引资占地养殖为主。既浪费资源又间接损坏生态。

    六是缺业态,没有创意思维。全州的乡村旅游大部分停留在住宿、餐饮、农家饭庄、钓鱼、打牌等低层次上,近几年,由于农家饭庄和夜市烧烤盛行,各地一窝蜂地搞了起来,让市场变得萧条或不景气,但却又毫无新意,雷同现象十分严重。

    七是缺后劲。全州乡村旅游投资渠道单一,基本没有专业的投资公司进入,开发资金主要依赖国家政策性补助和乡(镇)政府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同时,地方政府领导一旦发生变动,旅游开发便受到影响。比如做得好的丘北县普者黑和广南县的坝美就是此例,自开始,各级政府、乡(镇)党委政府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在整体景观的打造、业态的培养都取得较好的成就,但随着党委政府班子的更换,旅游开发也随之没有了连续性。又如我州60%左右乡(镇),包括县(市)分管领导,由于班子更替,思路变更,致使乡村旅游各方面发生思路变化。要么发展缓慢,要么重复、重叠建设。

    八是缺理念。虽然丘北县普者黑成功通过微营销带动了人气,但全景区大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主动采取长期有效手段进行市场营销,有的如普者黑村几乎没有此项意识,只知道贷款搞住宿。再者,广南县xx年实施的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坝美镇普千、龙树河、者连村,底圩乡普片村,八宝镇河野村等村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雏形基本形成,并做了相应的规划评估。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还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平常服务理念上,如农家乐、消磨时光、垂钓等等。由于受资金和理念的狭隘制约,只满足本地或附近的游客,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观念。

    (二)发展目标

    为使我州乡村旅游赶上全国乃至全省步伐,向前快速推进,在克服现有困难问题的同时,要朝着以下目标加快努力,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

    1、大力推进省级特色旅游村、民族特色旅游村的建设。根据《云南省加快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指导意见》要求,把乡村旅游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多方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重点强化已经申报成功的省级特色旅游村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此外,“十三五”期间,州旅发委将积极联合州民宗委向省上申报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每年不少于3个,每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将争取省民委100万元补助和省旅发委5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

    2、实施“旅游+乡村”发展战略。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注重把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旅游与美丽乡村、民俗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凸显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全州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把普者黑、坝美、老山等重点景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寨全部按照旅游特色村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真正做出xx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做成精品、做出品牌。加快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融合,积极支持以旅游合作社的模式开发乡村旅游,开发一批特色农庄,着力打造乡村庭院旅游产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建立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

    3、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交通环线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景景通”无障碍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购物场所、生态停车场、咨询服务中心、医疗卫生点和旅游厕所等建设。推进旅游乡、村道路硬化、彩化和亮化工作。按照景观标准,指导对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居立面进行改造,规范设置统一的个性化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导览图等。推动数字旅游项目进村入户,扩大覆盖面。抓好村级旅游质监点建设,扩大旅游安全及质量服务体系覆盖面。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我州生态农业观光资源丰富,拥有三七、杨梅、葡萄等生物和农业特产,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潜力很大。积极整合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探寻我州乡村观光旅游发展新的模式,在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提出发展提升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乡村观光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让游客切身体验到乡村旅游的美丽所在,魅力所在。同时,积极创新,营造特色,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生物资源、秀美自然生态、精湛农耕文化等内容特质,不断完善知识学习、劳动实践、体验生活的配套服务设施。让乡镇和村级组织感到观光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让农民在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中增收致富。

    5、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乡村旅游龙头。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战略,在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规模的同时,把乡村旅游精品建设作为今后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力争打造出一批在全省都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对具备较好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的村寨进行重点扶持,帮助解决资金、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6、创新开发乡村旅游多元化产品。一是大力培育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各乡村旅游村要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体系。针对传统旅游市场,开发一批观光型产品;针对自驾车游客和其他高端游客市场,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型产品;针对都市游客群体,开发一批农事体验型产品。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促进旅游商品开发。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广的产业特性,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商品。

    7、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标准。一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餐饮和服务管理人员要切实采取措施,搞好教育培训。二是要全面提高安全、卫生管理水平。针对乡村旅游环境、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8、加快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从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考虑,进一步深入挖掘我州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线路,把乡村旅游真正融入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并不断推出新的亮点。同时,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点联动、无障碍协作的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机制,通过举办民族节庆等形式和互联网运用等手段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为我州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

    四、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因具有生态、环保、可参与性强等特点,深受旅游者特别是城市旅游者的青睐,目前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据国家旅游局测算,每年“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xx%,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以上的乡村旅游市场。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要结合“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细化乡村旅游规划,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规划,避免同质化、低质化。

    (二)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梳理现有的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出台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业。加大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业主)、投资主体的扶持力度,在水、电、气、土地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道路交通、旅游标识、管网、旅游环境整治等建设上给予资金倾斜。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应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相融合,大力塑造乡村旅游品牌,走差异化路线,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低质化现象再度发生。

    (四)抓好宣传营销,塑造品牌。进一步丰富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策划组织多种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积极通过与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合作,利用高端平台,增强宣传营销效果,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

    (五)大力培训各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要大力培训各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分级、分批、分类实施。一是抓好旅游部门干部培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抓好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是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和理念是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决定因素。三是抓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从乡村旅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方面全方位培训,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六)提高认识,实现规划特色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建议旅发委在认真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基础上,明确发展新思路和新重点,对《全州乡村旅游规划》要组织修整完善编制。各县(市)则按照县(市)委、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上建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从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下功夫;认真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七)一村一品,实现特色差异化。开发中须提炼当地的地脉、文脉,挖掘抓住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如湖南省常德白鹤山镇重点还原和展示渔耕文化,枫树重点体现维回风情,城头山重点体现史前稻作文化,罗坪重点体现土家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则通过建筑风格、景观打造、情景设计以及生活体验等方面来反映出各自不同特色,如枫树房屋按照新疆维族的风格进行改造建设,白鹤山打造常德地方小吃等文化,罗坪还原当地人穿土家服装、举办土家节庆活动,城头山通过种植各类特色稻田展示稻作文化。

    (八)精益求精,实现产品品质化。产品品质决定了游客的口碑,如xx省长沙靖港镇能够牢牢抓住长沙等地游客的心,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维护产品品质。我州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旅游要素品质化发展,如经营地方文化应原汁原味,农家土菜和特产,必须原生态、无污染,切不可因为游客数量增加,造成品质下降。同时,在服务上要做到精益求精,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九)多利共赢,实现投资多元化。资金问题可通过政府、企业、公司、农民以及民间借贷等等多方面来解决,一是整合政府相关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核心吸引物的打造;二是将开发项目分块招商,将开发权交由市场主体来开发经营。如xx省长沙靖港镇引进广西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施了宏泰坊提质改造,增设了芦江浮桥、亲水码头、画舫游船等游乐设施;三是吸引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如湖南省常德白鹤山小镇组织当地的住户利用各自的住房,统一参与小吃一条街的项目。

    (十)整体联动,实现业态体系化。每个乡村旅游点的业态,必须建立各自的产品体系和上下游生产链,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应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做到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留住游客,更好产生经济效益。以全州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为例,虽然餐饮、农家乐等项目比较成功,但游客来了之后往往停留两三个小时便离开,如果借鉴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村的经验,开发出彝族风情美食、民居休闲体验等项目,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还能形成稳定的客源。

    (十一)精细管理,实现经营规范化。从xx省长沙靖港镇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乡村旅游开发由当地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根据情况不同,通过自筹或引进等方式成立旅游开发经营公司,既可减轻当地政府的工作压力,又可发挥公司专业水平;二是对开发建设的内容进行管控,防止一哄而上,乱搭乱建现象出现,确保开发有序进行;三是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避免恶性竞争,杜绝宰客欺客现象出现。

    (十二)加大宣传,实现全面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影响。一是建议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宣传我州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推介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为我州乡村旅游吸引人气提供保障。二是要提升乡村旅游节会的举办水平,精心策划丘北普者黑“彝族花脸节”、“荷花节”、“辣椒节”,广南、富宁“壮族花街节”,广南“句町文化旅游节”、“接皇姑”、“民族服饰节”,“xx三七节”、麻栗坡彝族“荞菜节”和西畴“女子太阳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普者黑景区先后推出了仙人洞彝族村篝火晚会《古老的仙人》、水上实景演出《僰乐普者黑》、“么朵”农民演出队的原生态彝族弦子舞,坝美景区推出了《句町古乐》、《根来吗伙拢》等民族文化演艺产品,富宁县推出了《坡芽歌书》、《龙牙歪》、《沙戏》等壮族歌舞传承演艺和其它广泛性乡村旅游活动,向旅游者展示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激活乡村旅游市场,不仅提高了我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还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三是建设乡村旅游营销网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网络营销与预订服务。

    【篇五】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

    李文峰 姜佳将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14(000)021

    【总页数】2

    建设美丽乡村是“两富浙江”和“两美浙江”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经过连续三届浙江省委持之以恒的推进,各级政府坚持不懈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经硕果累累,乡村处处显现美丽蝶变。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十年来,浙江村庄整治率达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2.5%,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均已实现。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也已进入“扩面、提升、深化”的新阶段。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丰富旅游业态、满足旅游需求的需要,更是促进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浙江乡村旅游是全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富集区和示范区。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已建成194个旅游强镇、488个特色旅游村、1197个旅游特色经营户、3211个乡村旅游点。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浙江的乡村旅游呈现出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创新驱动、农民主动、效益促动等特点,已从单一的农家乐迈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乡村生活和乡村产业化等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具有共享资源、共同推进的重要关联性,两者的融合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具有实效性。美丽乡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静态的旅游发展平台,乡村旅游为美丽乡村带来了动态的经济发展载体。乡村旅游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村旅游对美丽乡村的产业带动效应越来越突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融合发展也越来越必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将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挥复合支撑效应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较强的时空耦合性,抓住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复合支点,可以纲举目张,既发展乡村旅游,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清理河道清洁乡村”行动,起到事半功倍的建设效应。

    【篇六】怎样发展乡村旅游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已成为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和行为,以其自身的特点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许昌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许昌市及其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比较,总结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特色,找出其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发展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有助于许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使许昌乡村旅游往更完善、更高层次发展。许昌依赖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既充分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迎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要求,合理的调整了许昌整体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为许昌经济的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现在发展已基本成熟,并且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名称可以互相替代,即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很多国家地区将旅游称为观光,因此他们将乡村旅游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它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等,尽管内容上可能会有些细微差别,但总的内涵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即凡是以包括农、林、牧、副,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为载体,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普、考察等形式的旅游,都可以纳入乡村旅游的范畴。

    二、许昌乡村旅游现状(一)起步晚,发展水平低,总体呈不断发展上升趋势

    许昌乡村旅游起步晚,目前正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虽然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整体呈发展上升趋势。许昌以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加之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三国文化为依托,以农业资源、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许昌快速兴起。许昌这些年来,一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把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打造成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曹魏文化为主题,以四季花卉为景观,以休闲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开放型旅游区,使之成为中原最大的生态休闲产业集聚区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根据《许昌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对许昌旅游坚持“城在村中,村在城中”、“乡村旅游,景观带动”、农家乐乡村旅游与精品景点相互补充为原则,形成三带、三区、六园、五村的“3 3 6 5”网状布局。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许昌发展乡村旅游举措

    1、鄢陵县国家花木博览园(AAAA级)

    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东部,黄河南岸, 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最大的特色就是花卉业,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 鄢陵人在政府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利用自身资源办起了花博会,2001年11月6日-12日,首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在许由故里陈化店镇举办,继而创下了2.9亿元的花木交易额以及数以万计的会展经济收入和效益,令鄢陵人振奋不已。随后,鄢陵 按照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建成了中原花木博览园 ,依托30多万亩的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打响了生态旅游牌———鄢陵“花乡农家乐”、“打枣赏荷游”、“樱桃采摘游”等应运而生。 在第四届花博会中,鄢陵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商业运作、以会招商的新路子 。 从此鄢陵花博会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享誉全国。人们不禁叹服:鄢陵人“玩转”了花博会!鄢陵旅游业发展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依托花卉生态资源这一独特优势,围绕“旅游强县”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相继建成了国家花木博览园(AAAA级)、花都温泉度假区(AAA级)、花乡农家乐、双洎河果家乐(AA级)等一大批乡村游景区

    2、鄢陵县花都温泉度假区

    花都温泉度假区位于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西,占地1036亩,建筑面积57792平方米,是集温泉和大型野外汤池、品茗餐饮、客房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许昌市政府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

    该区以陈化店镇丰富优质的矿泉水为依托, 这里的深井矿泉水水温可打63度以上,水中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长期饮用和沐浴,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及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的多种疾病 ,还能调节神经、清新怡神、消脂去腻、美容美体、祛病延年等奇特功效,得到人们的好评。花都温泉是目前中原地区最大的室外露天温泉度,区内主要景点有豪华泡汤别墅、大型林中露天汤池群 ,华佗百草园、饮食文化园、茶酒楼、会议中心、水上乐园、成人玩具坊、奇花异卉园、蜡梅园 、独立式度假别墅等,是人们健康养生、生活度假、商务会议的理想场所。花都温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是许昌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为许昌旅游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许昌发展乡村旅游两大项目

    2012年,在市委拟定的十项民生工程中,关于旅游业就占两项:一项是“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一项是许昌市旅游服务中心运营管理。

    “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始于2010年,是省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的一项旅游惠民活动,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特色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此项工作2010年、2011年已连续两年列入省、市十项民生工程之中。2012年,市旅游局将按照省、市工作方案的要求,继续实施好这项工程,指导相关县(市、区)对照“七有”(有游客服务中心、有生态停车场、有标志系统、有旅游厕所、有特色餐饮、有住宿、有讲解员)标准加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开展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努力争取上级扶持。

    许昌旅游局局长马法友告诉记者:“一个省外或境外团队游河南不可能全部游完18个地市,一般是跨区域编排一个线路。正是根据这一现象,根据许昌的区位交通优势,我们率先提出了“相聚许昌--畅游中原”旅游集散地建设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许昌在建设集散地要素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许昌旅游服务中心作为中原旅游集散地建设的主要工程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十项民生工程。“作为河南省首家地市级旅游服务中心,许昌旅游服务中心将承载着城市会客厅、城市和旅游形象展示、全方位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这不仅对许昌市的旅游服务来说是一个大的提升,对许昌百姓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平台。为此,市旅游局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运营提升计划。许昌市将本着先开业运营,发挥功能,满足基本需求,再逐步完善提升的工作思路,用3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国家标准,通过实施5大工程(旅游咨询示范工程,旅游集散中心示范工程,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公共休闲实施与服务示范工程,旅游标准化试点工程)建设,逐步建成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枢纽中心,并实现与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有效对接,有效提升许昌市旅游服务水平,努力把许昌打造成为中国智慧旅游城市。2012年,许昌市将按照预定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全力推动市旅游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提升工作。

    4、中国特色餐饮第一村——丈地村

    丈地村地处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中心地带,“丈地羊肉汤”餐饮街在许昌境内闻名遐迩,先后被评为许昌市“科普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中州文化先进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是许昌县五个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之一,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丈地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以“民俗风味村”的产品定位,把丈地打造成以特色餐饮为主,融入民俗风情的餐饮村落。依托丈地羊肉汤的特色饮食以及回汉民族聚居的特点,重新定位和整合丈地餐饮资源,建设大型餐饮一条街,将伊斯兰民族风情融入餐饮开发中,将丈地餐饮与伊斯兰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以文化内涵塑造餐饮品牌,打造许昌地区重量级的饮食村。乡村旅游作为今后丈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整合与创新开发并重的同时,推出有吸引力的、返璞归真的、富有新农村风情和曹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品牌。以长葛——许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吸引许昌县、长葛市游客的力度,开辟郑州都市圈市场,做好与许昌市、郑州市的客源市场合作开发,在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许昌樱桃沟所在的彭店乡的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樱桃沟景区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当地农民,由于当地旅游业刚刚起步,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投资还不到位,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水平有限,加之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不讲究卫生,在河边洗衣洗菜,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旅游景区显得脏乱没有秩序。

    2、开发中带有破坏性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人们追求的还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微乎其微,因此乡村旅游的到来,正满足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愿望,他们看到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收入,也就是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可持续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鄢陵花都温泉,依托陈华店镇优质矿泉水,景区内的喷气(热气)孔尤为稀奇罕见,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在不了解喷气孔的地质构造及规律的情况下,开发者企图将喷气孔变为“桑拿浴”场所,结果严重破坏了稀有旅游地质景观,原有的生态,自然慢慢变质,多得是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气息。

    3、忽视农业生产,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核心

    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多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农业生产,只注重旅游功能,单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发展。二是农业经营者没有注意到旅游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是仅仅靠单一的耕作制度来经营农业,导致农业与旅游业发生脱离。

    4、跟风从众,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乡村旅游产品未形成系列,乡村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多数都是利用当地特色做文章,忽视了其它可塑造的产品,要么就是清一色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太雷同,缺乏创新,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三、许昌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一)优势

    1、区位优势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 东临周口市,西接平顶山市,南界漯河市,北依省会郑州市,距离省会80公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之一, 历来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旅游客源地市场广阔,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经济圈对许昌乡村旅游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许昌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变化多样,,十几条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山川河岳秀美绵长。南水北调中线大运河,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经过境内,被称为“中国园林城市”、“中国文明城市”和“中国卫生城市”,因此环境十分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为许昌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天然素材。

    交通方面,作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在我省建设的第一个异地航站楼——许昌异地航站楼将投入运营,承接旅客登记手续的办理;2条国家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4条国家干线客货运铁路,3条城际铁路在建筹建,许昌铁路网不断完善;京港澳高速公路 ,107、311国道横穿东西南北,许昌交通四通八达,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出行,并且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这些地区的旅游需求,促进了许昌乡村旅游的整体可进入性。

    许昌土特产相当丰富,禹州中药材,木灵芝,薄皮核桃,确山板栗 ,禹州纯红薯粉条 ,禹州钧瓷 ,许昌烟叶 ,鄢陵花卉 ,腐竹 ,假发。。。。。。如此丰富的特产大大增加了许昌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政策支持,经济推动

    许昌是河南非公有制经济最强市,外称河南的温州,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省辖市之一;2006年以来,全市旅游经济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 ;许继、瑞贝卡、森源电气、黄河旋风、烟机厂中烟公司许昌卷烟厂……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是许多个“全省第一”、“全国之最”、“世界领先”,作为许昌经济的领跑者,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辉煌,许昌经济的繁荣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及推动作用。在政策上许昌市委市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市长李亚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就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和“旅游立省”战略,研究部署“旅游立市”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2007年以来,许昌市累计完成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投资3.7亿多元, 特别是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编制了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张特色名片,这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劣势

    1、许昌乡村旅游还处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开发挖掘

    许昌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旅游收入上,2011年许昌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7.45万人次,仅为河南省旅游业接待总人数的1.55%;旅游总收入为14.1亿元,只占河南省旅游总收入的0.97%。而乡村旅游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8%,更是少之又少。统计分析说明,许昌在中原城市群旅游市场的份额极少,不到四十分之一,对入豫旅游者没有吸引力,旅游产业尚未成为许昌市的支柱产业。

    思想观念上,乡村旅游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旅游形式,从有旅游活动以来就有乡村旅游。但是,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它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许昌市农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市县,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只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发掘出来。

    开发水平上,由于许昌市的乡村旅游是在当地居民小打小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来发后规划或不依规划来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另外,旅游产品依然停留在观光,休闲,农家乐等肤浅的层次上,旅游深度体验不够,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2、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当地农民,素质普遍低下,缺乏管理经验,法律意思淡薄,很多地方不是用人唯才,而是用人唯亲,导致管理混乱,没有系统的规则和完善的制度。因此农民在服务的过程中,将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强加到对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上,导致服务质量和卫生状况达不到游客到层次高品位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历史文化根生地固,乡村旅游开发受阻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远古时期,炎帝后裔部落酋长许由率部落人到此,开发耕种,故称许地。西周初期,被封为许国。秦朝改称许县。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三国文化一直是许昌旅游业的主动脉, 汉魏故城、关羽挑袍辞曹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的射鹿台、曹操练兵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这些都占据了许昌旅游业的市场,而且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这就形成了两个尴尬局面:一是政府以及开发商没有过多的去发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潜力,现有的旅游资源造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二是过多的关注三国文化使得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游客忽略了乡村旅游,再加之乡村旅游在许昌本地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没有起到宣传作用,这就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在许昌大大受阻。

    (三)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

    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晚,但近十年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中国乡村游。全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点,一半以上都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 以带动各地开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又有新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国已有1万多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和乡村旅游景区(点),150万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400多万人,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收入达3千亿元,农民直接获益1200亿元。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分别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条件、技术条件、人力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目标,促进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村容面貌改善的目标。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

    3、返璞归真,现代旅游发展趋势

    “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老屋中,现代人浮躁的、没有着落的身心,一下子平静地着陆了,静静地回归到人类生活的本源。”这是乡村游的真实写照。 在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当今社会里,回归自然,发璞归真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旅游潮流,已经是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据调查,65%的游客有过乡村旅游的经历,其中35%的人曾有过多次经历,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旅游选择。

    (四)挑战

    1、周边其它地区乡村旅游的竞争冲击

    目前,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 在河南省现有的旅游大格局中,目前主要有三条旅游带:一是以郑汴洛为核心的传统黄河旅游带,二是以安阳、鹤壁、新乡形成的由黄河和太行上相结合的景观带,三是以伏牛山为主体的新兴自然生态游线。而许昌作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并没有纳入到任何一个游线的结构之中,也没有哪一个城市来带动许昌发展成为一个过境旅游目的地,许昌要在这样一种格局下生存发展,必须要与周边地区进行客源市场的争夺,可与这些地区相比,许昌旅游业面临缺乏建设与整修资金,缺乏专业人才,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把握时机,和其他地区既竞争又联合,从而将威胁转化为机遇。许昌市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远,距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比较远,使得许昌乡村旅游发展的客源市场较小。

    2、忽视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许多地方缺乏整体性的规划,管理混乱,特别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各地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导致千篇一律,重复建设,建筑、景点、设施设备以及管理制度杂乱无章,环境破坏严重。在开发上,没有提前做好实地考察,缺少系统性的规划,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导致开发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生态破坏,抑制了部分资源的再生能力,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游客的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数量上,表现为旅游供给或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总人次的矛盾,在一定时期旅游供给或旅游接待能力是稳定的,可一赶上“黄金周”,游客高涨,就出现了供不应求;

    在质量上,表现为旅游硬件与服务与游客需求的矛盾,很多地方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态度不好,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交通拥挤,安全性降低,物价上涨,是的游客的旅游质量不高,影响再次旅游。

    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供求在空间上分布失衡,有些地方,旅游资源丰富,可由于交通不便,加之远离客源地,导致旅游市场很小,供大于求;另一些地方恰恰相反,资源贫乏,景点少,可旅游需求却很旺。

    四、许昌发展乡村旅游对策(一)政府扶持,实现科学发展、科学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应首先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借助政府的力量调动更多的产业要素,将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优化旅游社区结构,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针对许昌现状,采取“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这一发展模式,将能做到事半功倍。具体作法是:政府负责规划和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平台;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解决了农民无路经营的难题;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地方特色文化表演、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对当地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发展客源。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挥各家所长,利益合理分享,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及过渡盲目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实行政府主导,各组织配合,对许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有服务专业技能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许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发展水平,促进许昌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参加培训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实现创业或稳定就业 。具体做法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厨师营养烹饪培训 ,主要是学习烹饪家乡特色菜,制作出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重要的是学习食品营养知识,提高菜品的健康效益。

    旅游服务人员礼仪规范与法律常识培训, 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的培训以及向旅游经营者普及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方面的政策,倡导文明守法,诚信经营。

    特色旅游纪念品制作、旅游特产种养知识培训,培养从业人员特色手工艺品及当地特产的种养及培植知识。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培训, 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企业管理理念,鼓励自主创业,为农民提供创业项目,引导创业方向。

    (三)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把“农家乐”与修学旅游、周末短期游相结合,将环境优越的村落开发成“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饮食上不单单局限于美味,要与养生健康结合,培养养生之道,让游客在此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视听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唤起游客对美好事物的最求,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生活品位。旅游的综合水平上去了,那下一步就是打造旅游品牌,许昌政府在此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积极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凝练出了“花卉文化,宜居花城-休闲之旅”这一响亮的品牌,为许昌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硬件环境

    在接下来的开发中,许昌应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把创建工作与优美乡村、生态家园等有机结合,大力实施乡村亮化、绿化、净化工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分体现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建设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加强农村电力建设、 推进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搞好村庄绿化美化 这几个方面。在2008年,许昌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许昌市2008-2010分类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确立了总体目标:从008年开始,经过3年努力,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逐步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说明了许昌市政府对乡村旅游硬件设施的高度重视。

    五、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