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集合3篇

    时间:2021-12-06 15:53:10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回忆,拼音 huí yì,指想过去的事回忆对比;回想;反省;运用或拥有记忆力。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忆材料。语出明吕大器《泊略阳下滩》诗:“回忆垂阴处,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3篇

    第1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杏花岭小学 王婧

    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析,结合课外资料理解的读书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析关键词句,通过群文阅读和情境读写等方式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怀念母亲》。我们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最早是从它的题目开始的,可数的几个字,或者会传递给读者一些信息,或者会为我们走进文章引领一个方向。看这里(指课题),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这个题目了解多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母亲”,会说这里指的是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师板书“生身”“祖国”并评价:对,文章开篇即为我们点明了这一点,可见季老凝炼质朴的语言风格。)如果学生说到“怀念”,会说这是作者贯穿全文的一种感情,因为有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师评价:对,从题目中抓住了文章的主线,显示出你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功力。)

    二、师:“怀念”是指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我们已经多次通读了文章,能把你在文中对这份“怀念”的具体感觉用词语修饰一下吗?(课件:一份 的怀念)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沉痛的”“饱含悔恨的”“绵长的”“无法摆脱的”“深沉的”“浓厚的”等等。

    师:是啊,这么多的滋味,纠缠成了一份复杂的怀念,更饱含着对两位母亲——学生接:“同样真挚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师板书“敬意”“爱慕”。我想大家刚才说的这些感受一定是各有依据的,但也还是模糊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季老的内心,于字里行间伴他一起怀念母亲。

    一、感悟“终天之恨” 

    师:季羡林六岁那年,就离开母亲,寄养在城里的叔父家中,开始了他的求学经历。此后很多年,他与母亲很少相见。然而,这种生离却是以死别来做终结。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刚才咱们听同学读了一次,现在请你潜下心来,在这段话中,再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读,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话除去标点,153个字,但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字,是哪个字? 是的,就是这个“恨”字,很费思量。(课件:品怀念中的“终生之恨”)季羡林说的这个恨,恨得是什么?为什么会恨呢?找到相关的句子品一品,把想法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和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前2句,抓住“两次”“只……几天”。恨自己呆在母亲身边时间少。(评价学生时,肯定“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并板书“抓住词句”) 

    师:大家知道么,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在距离上次见面8年以后。整整8年没有相见,日日夜夜都是思念啊。 当他终于和母亲见面时,见到的又是什么呢?(课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赋得永久的悔》。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寸草心——我的母亲》 )让我们默读这些文字。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悔恨,自责,内疚) 

    师再次指读前2句: 八年的思念,当他们终于得以见面的时侯,母亲的白发有几许还能看到么?母亲的面容是怎样的,还能知道么?所以,此时此刻,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齐读)  刚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中的片段,结合它,对课文语句中的情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结合资料”并板书。

    预设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恨母亲去得太早。 

    师:是啊,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40多岁的生命,实在太短太短,所以我在恨谁?恨上天对我的母亲不公平,让年纪轻轻的母亲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让勤劳善良的母亲只活了40多岁。 

    预设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 

    师:什么愿望?(课件: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所以,这个“恨”里,其实是对生身母亲深深的“痛”“悔”(板书“悲痛”“悔恨”)。

    师追问:痛在哪里?(生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还在哪里?(生接: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是啊,痛不欲生!痛还在哪里?(我成了灵魂不全的人),虽然活着,却好似心都被什么掏走了一样的空。痛还在哪里(我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音乐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份悔和痛,带进去。

    被你们动情的朗读所打动,老师也想试试。(泛读)

    师:时间和空间是疗伤的良药,那么,季先生的“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消散呢?(没有)后来,季先生去了德国叫哥廷根的一座小城,这份感受又有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淡忘呢?(没有)是的,相反,这份怀念又增添了分量,变得更加“绵长”和“浓厚”,它就在接下来的字里行间流淌和蔓延。(课件:品怀念中的“绵长”和“浓厚”)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探究和交流,寻觅和体味这份绵长和浓厚。这是学习建议(课件)。

    预设: “频来入梦”(常常梦见的意思。还应注意日记日期的频繁,可见情之浓,之久。师:此时,母亲早已长眠于地下,远离祖国的作者,孤身在外,频来入梦的更多的其实是——学生会说“对祖国的怀念”。而这份怀念,因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更显得深重。课件出示资料并解说:就在季羡林留学德国的第二年,可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法西斯纳粹以闪电战的速度很快侵占了大半个欧洲,而同时,在亚洲,日本法西斯也紧随其后发动了侵华战争,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序幕。战争是残酷的,陷入战争中的人民是痛苦的。想到,祖国母亲也同样在痛苦和磨难中挣扎,千里之外的游子该是什么样的心情?)

    ② “织”(师指引:织上天空的暗夜其实还指织上心头的思念与牵挂。)

    ③ “凄凉与甜蜜浓浓地糊在心头”(“凄凉”指远离故乡,深陷战争的困境,生活艰难,孤独。如果学生说到这些,老师就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说是从资料里了解的,老师要肯定学生用上了结合资料的阅读方法。 但是“甜蜜”是不是跟“凄凉”矛盾?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回忆带来的一丝宽慰和暖意。追问学生这甜蜜的回忆中有什么?学生说到童年的美好时光,老家的小院村庄,儿时的伙伴,亲人朋友,同学一起读书,畅谈理想等等,老师要肯定学生这又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依据文本展开想象并板书“展开想象”。再一个“糊”字,浓的化不开。课件出示:指名读,师生共读。)

    音乐不停,师:这些凄凉和甜蜜交织在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生读……评价:触目伤怀,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引读:11月20日,生读……评价:时间越久,思念越深;引读:11月28日……评价: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

    师:“夜里哭着醒来”“泪光里唤出母亲的面影” , 思之深才梦之切,梦里寻他千百度,泪眼迷离不知处。孩子们,如果在梦境中,我能和母亲说说心里话,一解我思念之苦,该有多好啊。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出这段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曾经的母亲和现在的祖国苦苦盼望儿子归家的呼唤,一边的孩子以“母亲或祖国啊”为开头写一写求学在外和远离国土的季羡林最想诉说的心声。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师:学习到这里,这痛彻心扉的“悔恨”和“绵长”“浓厚”的思念背后,我们已然深深明了了季羡林那颗至诚的心,那就是一直伴随着他在欧洲十一年的异常强烈的怀念,是他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凝结成一句最动情的呼喊,那就是:“祖国,我要回来!”(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怀 念 母 亲

    生身 祖国

    抓住词句 悔恨 悲痛 绵长 浓厚

    结合资料

    展开想象 敬意

    爱慕

    第2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课题:怀念母亲

     

    年级:六年级

     

    教师:谷利新(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时间: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3篇: 回忆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听闫维文的歌《母亲》;听毛阿敏的歌《烛光里的妈妈》) 
           生:1、我上学的费用是母亲夏天采连翘为我交的,母亲就是再忙我放学后也总能吃上热呼呼的饭。 
           生:2、母亲每年暑假就把我的棉衣拆洗缝好,一到冬天,我早早的就穿上了,可暖和了。 
           生:3、老师,我的母亲去逝了,这么些年我的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我能说说我的父亲为我做了些什么吗? 
           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让我们体会了母亲对我们深沉、博大、无私的爱,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体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的无奈,有的只能变成永远的回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是写我们党和国家的著名领导人朱德委员长回忆母亲的一篇感情真挚散文。 
           师:现在我给大家示范朗读这篇散文,大家边听边把有感受的地方在课本上划出来。 
           师生互动:教师范读书课文,学生在课本上划出有感受的地方。 
    师:同学们,请大家读书自己喜欢或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朗读、默读、浏览等,方法不限),然后发言交流感受。 
           生:1、老师,我最喜欢“母亲是个好劳动……”这一段,看了这一段,我就想起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每天每日的操劳的,种地、种菜、喂猪、喂牛、放羊、做饭,比作者的母亲还忙,但她长得瘦小,没有作者的母亲那样身材高大,我觉得我的母亲为了我们受尽了苦累,我长大了要更好地报达母亲。 
           生2、老师,我最喜欢“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勉强过得下去……”这一段,我就想起我的家虽然也比较困难,但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我们的家过得也还像样,我家的调料虽然经常是油盐两种,但油盐罐经常抹的光亮如新;夏天我买不起皮凉鞋,但母亲能用毛线为我钩织出很漂亮的毛线凉鞋,让同学们很羡慕,我觉得我生在我们家也很自豪。 
           生3、老师:我最喜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一段,我的母亲去逝了,我再也不能见她一面了。(哭泣 ) 
           生4、老师,我最喜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这一段,我觉得我的母亲虽然很平凡,但我觉得母亲虽然很平凡,但我觉得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为母亲而骄傲,我想我应该好好报答母亲。(大家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感动人,在同学们的深情叙述中,本文母亲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了。 
    板书: 
    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 
           师: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也很感动,老师的母亲也去逝了,老师也写了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老师把它读给大家好吗? 
    生:好,老师,快读吧。 
    师:怀念母亲 
           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时,我一下子觉得好像世界末日到了。母亲,您怎么那么没福?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好转的时候,您却要永远离开我们。是您用您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母亲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等我们有能力让她出门旅游时,她已经坐不了车,整日内能躺在床上;母亲一生粗茶淡饭,等我们有能力给她买许多好东西吃的时候,她却什么也吃不进去了,就是喝口水也会吐出来(这时我的声音哽咽了,强忍着没有哭出来,又想起我母亲临终前的一幕幕) 
    母亲尽管已病的起不了床,但还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减少家人的负担。她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忘记了她是一个癌症病人。我们全家都倾注了极大的爱,轮流整日整夜地守护着(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事实是残酷的,我们的爱没能战胜病魔,一个月后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岁月悠悠…… 
    母亲,您安息吧! 
    (教室里是长时间的沉默) 
            一学生站起来颤声说:老师,我们也写写自己的母亲好吗? 
           师生互动:学生开始写作,我用较小的声音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两首歌。 
           生1、老师,同学们,我的妈妈是个残疾人,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不能下地干活,只能在家里做饭,我家只能靠父亲一人。因此很穷,我以前总认为母亲给我们添麻烦,但现在想想没有了母亲,也许就没有了这个家,我以后要好好孝敬母亲。 
            生2、我的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逝了,父亲又给我领回了一个新妈妈,还有一个小弟弟。我开始一点都不喜欢她们,我觉得她们剥夺了父亲对我的爱,可是我后来发现她对我比对小弟弟都好,于是我开始叫她妈妈了,我觉得我现在很幸福。 
           师:同学们,我们就先交流到这儿,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无论对阅读、还是做人都有很大帮助,课上没有交流到的同学写在日记本上,每人课后收集一句孝敬母亲、报答母亲的话语或段落,例:谁言存草心,报答三春辉。(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