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精选范文6篇)

    时间:2021-10-29 18:44:35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6篇

    第一篇: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朗读者》关于勇气的故事


      《朗读者》第8期以“勇气”为核心主题,朗读者在朗读中分享了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敦煌女儿”樊锦诗
      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可她生在北平,长在上海。25岁那年她前往大漠深处,守护国宝54年,发表论著百余篇,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只是为了与莫高窟的千年衰亡之命搏上一搏!
      XX年,樊锦诗筹划30余年的“数字敦煌”档案落成,它的实现,宣告了莫高窟的消亡,从某种意义上,永恒停摆。敦煌莫高,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季羡林先生极力称赞,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上,也曾这样评价:“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樊锦诗的心全部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
      她的年龄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了,数字敦煌的网址却能脱口而出,那是她毕生的心血。莫高窟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她拼着命把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用董卿的话说,那是“逆天”的勇气啊!
      “体操王子”李宁
      他是体操王子,也是商界传奇。他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微笑,他用坚强的意志成就了世界体操的神话。他是王子,魅力能颠倒众生;他更是一个传奇,让一个品牌成为中国的骄傲。有人说“李总这一辈子,活了别人好几辈子。”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他也几度沉浮,经历挫折,用一颗勇敢的心一次次战胜困难。顺心顺意的成功并不能检验一个人的勇气,而面对困难破釜沉舟的魄力,才是勇气最好的写照。
      “支教演员”江一燕
      她的心灵如她美丽的容颜,她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她喜欢用镜头记录看见的美好,用爱心去抚慰孤独的心灵。她深刻的领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江一燕,一个具有纯净、优雅、成熟、知性气息的演员。她从自己的老师那儿接收到了一份宝贵的礼物——勇气,同时也把这份珍贵的礼物传递给了更多孩子。
      勇于挑战者翟墨
      著名航海家哥伦布曾经说过:“除非你有勇气到达看不到岸边的地方,否则你永远不可能跨越大洋。”从古至今,大海一直是人们从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引无数航海爱好者鼓足勇气去其中探险和挑战。而在当代中国,一位航海爱好者,翟墨,从XX年1月至XX年8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人”。
      爱的使命:秋爸秋妈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秋爸秋妈来说,当他们的孩子秋歌秋语被诊断为自闭症的那一刻起,接下来生活的每一天,都需要勇气。面对不幸的反应和态度能检验人的勇气,他们面对双胞胎儿子的疾病,没有退却,选择抗争。他们把一个悲剧改写成幸福,把一种无奈替换成胆量。他们热爱生活,直面困苦!他们是平凡的父母,却有不平凡的勇气!
      

    第二篇: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朗读者》关于勇气的故事,作文


      作素材:《朗读者》关于勇气的故事
      《朗读者》第8期以“勇气”为核心主题,朗读者在朗读中分享了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敦煌女儿”樊锦诗
      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可她生在北平,长在上海。25岁那年她前往大漠深处,守护国宝54年,发表论著百余篇,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只是为了与莫高窟的千年衰亡之命搏上一搏!
      2014年,樊锦诗筹划30余年的“数字敦煌”档案落成,它的实现,宣告了莫高窟的消亡,从某种意义上,永恒停摆。敦煌莫高,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季羡林先生极力称赞,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上,也曾这样评价:“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樊锦诗的心全部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
      她的年龄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了,数字敦煌的网址却能脱口而出,那是她毕生的心血。莫高窟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她拼着命把莫高窟记录下,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用董卿的话说,那是“逆天”的勇气啊!
      “体操王子”李宁
      他是体操王子,也是商界传奇。他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微笑,他用坚强的意志成就了世界体操的神话。他是王子,魅力能颠倒众生;他更是一个传奇,让一个品牌成为中国的骄傲。有人说“李总这一辈子,活了别人好几辈子。”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他也几度沉浮,经历挫折,用一颗勇敢的心一次次战胜困难。顺心顺意的成功并不能检验一个人的勇气,而面对困难破釜沉舟的魄力,才是勇气最好的写照。
      “支教演员”江一燕
      她的心灵如她美丽的容颜,她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她喜欢用镜头记录看见的美好,用爱心去抚慰孤独的心灵。她深刻的领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江一燕,一个具有纯净、优雅、成熟、知性气息的演员。她从自己的老师那儿接收到了一份宝贵的礼物——勇气,同时也把这份珍贵的礼物传递给了更多孩子。
      勇于挑战者翟墨
      著名航海家哥伦布曾经说过:“除非你有勇气到达看不到岸边的地方,否则你永远不可能跨越大洋。”从古至今,大海一直是人们从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引无数航海爱好者鼓足勇气去其中探险和挑战。而在当代中国,一位航海爱好者,翟墨,从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
      爱的使命:秋爸秋妈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秋爸秋妈说,当他们的孩子秋歌秋语被诊断为自闭症的那一刻起,接下生活的每一天,都需要勇气。面对不幸的反应和态度能检验人的勇气,他们面对双胞胎儿子的疾病,没有退却,选择抗争。他们把一个悲剧改写成幸福,把一种无奈替换成胆量。他们热爱生活,直面困苦!他们是平凡的父母,却有不平凡的勇气!
      

    第三篇: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

    《朗读者》中的作文素材

    3个月,12期节目,92天的时间,《朗读者》已与我们共同分享了60余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

    每一个人,每一段故事,都带着《朗读者》的记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朗读,都留着《朗读者》的味道。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朗读者》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朗读,而是人类对文字最原始的记忆。

    《朗读者》之所以能撼动我们,就在于情感的真实,每一个主题都与我们有关,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再好的节目,也有告别的时候。告别,是为了再相聚。因此,我知道你会回来。我们会等你回来。

    《朗读者》第一季虽然已经与我们告别,但青春不散,朗读不停。

    《朗读者》里藏着的作文范本!

    经常会有这样的命题:给你一个主题词,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词你就开写吧!

    怎么写呢?语言贫乏、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各种写作困难户的病症爆发啊!

    可是,你注意到朗读者节目的开场白吗?朗读者每一期的开场语都是如此的唯美,直达人心,每期的主题词都非常经典,清新不落俗套,非常正能量!

    很有可能,同学们写作文就会遇到这些主题!

    第一期:遇见 第二期:陪伴 第三期:选择 第四期:礼物

    第五期:第一次 第六期:眼泪

    第七期:告别 第八期:勇气 第九期:家 第十期:味道

    第十一期:那一天 第十二期:青春

    十二个主题词,每个都是同学们在写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主题。虽然为大家收集了这么多开场白和卷首语,但不希望仅仅把这些文字当成好词好句收藏让去死记硬背。

    作文是生活的产物,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坚持关注和感悟生活。同学们学习的是《朗读者》开场白和、卷首语的真情实感、旁征博引,学会用心去生活,这样才有真情可抒,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你不妨了解一下下面的这些写作文的技法:

    1:引用诗、故事、名言,亮人眼目[来源:Zxxk.Com]

    诗歌有巨大的感染力,用得巧妙,不仅有助于中心的表达,而且能够增强文章韵味;同样道理,精彩的歌词、故事、名言、俗语因其高度的凝练性、深刻性和大众化用在作文开头往往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例如《朗读者·陪伴》的开场白)

    陪伴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2:开门见山,冲击读者

    不经过任何铺垫,一开头便展示文章主题,让读者马上进入你设置的语言情景之中。因其无任何心理准备,故会造成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从而激起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同时避免了开头的冗长和拖沓。(例如《朗读者·眼泪》的开场白)

    眼泪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

    3:借助“蒙太奇”,挑战新思维

    开头由类似电影镜头般的片段组合而成,这种经过剪辑的“镜头”,时间跨度大,人物形象突出,场面实感强,能极大地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和思维,且文章结构新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朗读者·第一次》的开场白)

    第一次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大家可能没时间看《朗读者》,但是里面有很多作文能用得到的东西,比如开场白、卷首语。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你可以把里面很精彩的句子备考。[来源:学.科.网Z.X.X.K]

    《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节目开场白:

    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为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节目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节目卷首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

    节目卷首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

    节目卷首语:

    我们这期的主题词是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

    就像这次记忆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三十年。王学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今天这一期的节目的主题词是“第一次”。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朗读者》第六期主题词——眼泪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说眼泪。

    这期节目当中,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的演员,这一次在我们的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眼泪。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词——告别

    节目卷首语: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来源:Zxxk.Com]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天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节目开场白: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同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与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朗读者》第八期主题词——勇气

    节目卷首语: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节目开场白: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勇气。

    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朗读者》第九期主题词——家

    节目卷首语:

    家是什么?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心灵停泊的港湾;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挫折痛苦后的温暖。

    倦鸟归林是家、鱼翔浅底是家、落叶归根是家,每个生命都有归宿,每个家庭都有不同。

    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不同的“家”,看家里的知冷知暖,庭前的云卷云舒。

    节目开场白: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朗读者》第十期主题词——味道

    节目卷首语: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

    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

    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

    也总有一些味道给予警示,让我们避而远之,洗净它们,重获新生。

    节目开场白:[来源:学§科§网Z§X§X§K]

    生活的味道,文字的味道,总有一种味道让你流连忘返!

    朋友,你喜欢什么味道呢?

    《朗读者》第十期嘉宾张小娴曾经说过:“会因为爱一个人而爱上他身上的味道。”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朗读者》第十一期主题词——那一天

    节目卷首语: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就像“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给自己去看冰的那天。”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回忆。

    “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那是《社戏》里,讯哥独特的记忆。

    节目开场白:

    那一天,那一天一定是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朗读者》第十二期主题词——青春

    节目卷首语: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他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炙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漂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节目开场白: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那现在就让我们在那些也许正青春,也许不在青春的人们的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结束语:

    终于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我还记得节目开播的那一天,我站在这里对大家说,你好!我们那期的节目主题词是遇见,我说,希望我们这一次的遇见,让我们彼此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我感受到了!

    感谢所有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朗读者,感谢所有走进朗读亭的朗读者,感谢所有热爱《朗读者》的观众朋友们!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

    谢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董卿

    第四篇: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

    《朗读者》节目形态的创新与瓶颈

    内容摘要:新媒体的热捧和年轻人的喜爱使该《朗读者》迅速成长为一档“现象级节目”。一方面《朗读者》的成功为其确立了文化类节目的标杆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其火爆程度而将其盲目神话。笔者认为其节目形态的原创性与开放性固然值得肯定,但该节目命名与节目定位之间的天然偏差、本质上的碎片化表达与形式上的框架叙事之间的天然矛盾,仍构成其节目形态的先天局限。

    关键词:《朗读者》;节目形态;文化输出;碎片化阅读

    自《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央视大型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无疑是2017年春天最火的电视节目。新媒体的热捧和年轻人的喜爱使该节目迅速成长为一档“现象级节目”。 《朗读者》第一季研讨会显示,与《朗读者》相关的阅读破10万+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达312篇,新媒体视频全网播放量达9.7亿,音频收听破4.25亿,多位嘉宾意外走红。这档现象级节目成为走红爆款后,与另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的对比之声也是不绝于耳。

    《见字如面》是模仿英国的一档节目《 Letters Live》,从2013年开始,这档节目每年一次,请许多老戏骨在 Freemasons" Hall 为观众读各时代的信件,国内将这档节目翻译为《见信如唔》。规则很简单,就是让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但与《见字如面》相比,《朗读者》无论在朗读嘉宾的选择上,还是在朗读内容的选取以及电视表现手法上,都有更强的原创性与开放性。

    一、《朗读者》节目形态的创新与突破

    1、朗读嘉宾选择标准的创新

    在朗读嘉宾的选择上,《见字如面》更注重朗读的专业性,而《朗读者》更强调阅历的丰富性和动人的故事性。

    1.1重情感与分享,轻技巧与声音

    《朗读者》节目策划之初就达成一个共识,不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名家朗诵这种形式在剧场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题晚会上的一些诗朗诵,往往比较难引发强烈的共鸣,其原因就是大部分 ‘技巧’多于‘感情’,不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习惯。所以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来到《朗读者》的舞台,节目组都会把他们还原成一个平实的朗读者的面貌,不去强调‘我会读’,而是突出‘我要读’,以此缩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提高观众的认可度。

    1.2重情怀轻光环,星素结合的阵容

    综艺类节目往往觉得全明星阵容才是收视的保障,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星素结合的朗读阵容也是《朗读者》的一大独创。

    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尤其中国人对“忆往昔”更有着复杂的情感体验。曾听有人说,因为觉得网易云音乐播放音乐时的背景是个黑色胶片,看着颇具情怀,所以只用网易听音乐。《朗读者》12期节目,68位朗读者,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说,从这个角度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2、电视表现手法的突破

    与其他文化类节目相比,《朗读者》在朗读内容的呈现、舞台效果上都有明显的突破之处。

    2.1彰显文字之美

    在朗读内容的呈现上,《朗读者》选择了将文本内容打在画面右侧,并用书本的方式进行包装。《见字如面》仅仅是普通的字幕。而在资料回顾上,《朗读者》胜在字体。

    节目对文字之美的追寻可谓独具匠心。文字之美是中国独有的,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是这种块形文字、象形文字,节目组通过电视表现手法,在屏幕中展现文字之美,细节处理得很好。节目中主要使用的字体是宋体和仿宋,跟大多数纸质书中所使用的字体是一样的。这也是最能体现汉字之美、最大限度还原阅读这种私密体验的电视表现手法了。

    2.2凸显仪式之美

    在节目形式方面,《见字如面》开辟第二现场坐镇交代书信背景、带来信件内外的精彩故事,而《朗读者》设置第二现场,则重在挖掘朗读者背后的故事。

    《朗读者》从头至尾,充满仪式之美。节目的录制场所,由两个现场组成。第一现场是大一点的主舞台,屏幕上呈现出书柜的样式,让整个演播厅像书房一样,目的也是尽可能还原阅读体验。这是主持人开场和嘉宾朗读的场所。第二现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访谈室,这个房间有两个沙发,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侧身而坐不同,访谈时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而坐,就像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畅谈自己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第一现场与第二现场有一扇门相隔,关起门来讲故事,打开门来读文章。[1]

    二、《朗读者》的成功模式

    1、线上线下联动传播

    看看以下的数据:今年2月份,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飙升到9.5,持续2个小时上榜微博榜单第一,节目嘉宾张梓琳、许渊冲等也在随后纷纷登上微博热搜。另外,除了节目线上短视频点击率不俗,音频版的《朗读者》在喜马拉雅App有38万订阅用户,收听量超过达3亿。

    除了线上火爆,《朗读者》在线下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据悉,受《朗读者》节目的影响,不少中小学校乃至军营都纷纷掀起朗读热潮,各种朗读会层出不穷。线下的互动场所朗读亭所到之处也总能吸引无数朗读爱好者排队朗读,甚至引发了外国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2、文化垂直类节目的拓宽

    众所周知,文化类节目始终处于垂直且小众的领域。以读书为中心元素的节目往往难突破“你读我听”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情感的共鸣上其实是单薄的,节目走向也仅是从文学走向文学。凤凰卫视曾经推出过一档名为《开卷八分钟》的读书节目,每周一到周五的时候都会介绍一本书。但2014年12月31日,这档播出了7年多的节目停播了。观众是有审美疲劳的,无论是《百家讲坛》还是《开卷八分钟》,其实都是很好的文化类节目,但当节目完全模式化后,就会丢掉很多受众。

    《朗读者》在朗读嘉宾的选取上,跳出以往类似节目“声音第一”的标准,而是融入更多元的选择维度,如:嘉宾人物的故事性、阅历和情绪感染力。正因为这样,商界大佬柳传志,王学圻、濮存昕、斯琴高娃等艺术家,还有无国界医生、鲜花山谷夫妇等素人,都能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分享他们的情感故事。人物的多样化拓宽了受众面,让节目更具有多样性。

    和此前找了一群真戏骨来朗读信件的《见字如面》有些不同,《朗读者》的取材范围更广,除了信件,还有散文、日记、诗歌、歌词等。而当真实且美好的情感成为节目内核,其辐射的力度和直击心灵的力量,远远大于一档纯文学类节目所带来的“知音效应”,垂直类节目的阈值也被拓宽。

    3、原创模式与文化输出

    《朗读者》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模式,因此节目组邀请了英国的模式研发团队、国内的专家学者经过了好几轮的论证。据说节目组的智囊团包括刘震云、陆川、陈维亚、陈小川、白岩松、朱海、张颐武、康震等人。大家始终在探讨的就是如何让文化节目的传播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即让一档电视节目能够引发最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实现共情。

    最终该节目确定了把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由此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将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使经典文字的传播尽可能实现了最大化。

    据悉,今年4月《朗读者》在戛纳电视节期间收到来自法国赫夫·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的邮件,询问《朗读者》是否有出售节目模式考虑,并明确表示购买节目模式的意向,目前节目组已经与该公司进入全面接洽阶段。从国内观众的火爆热评到被海外制作机构看好并尝试模式输出,《朗读者》为中国的综艺文化类节目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体现了文化“走出去”的可能与价值。

    三、《朗读者》节目形态的瓶颈与局限

    尽管《朗读者》在节目形态上体现了相当程度的原创性与包容性,但是冷静思辨来看,该节目的节目形态也仍存在其明显的局限。

    1、去中心化的碎片化阅读

    《朗读者》对“情感”的定位,基本暗合了网络传播需要以那些鸡汤性质的情感,来呼应一些浅显的感情表达和道德诉求。利用某时某刻的观点触达,制造瞬间的感动。而浸淫电视多年的观众们,也熟悉这个套路,懂得彼此配合,“看电视的时候,观众很少需要把上一时间段的思想或情绪带到下一个时间段。”[2]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面现成的结论俯拾皆是:“‘好……现在’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3]《朗读者》每期美轮美奂的节目都是由几个故事串联起来的,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也类似于“好……现在”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讲,《朗读者》所倡导的朗读或曰阅读,本质上依然属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碎片化阅读。节目书单的设计上,也鲜见对时代对历史的反思性文字。节目似乎更重正能量的传播,对文化、人文、历史深度的追寻也相对有限。

    昆德拉曾如此评论碎片化阅读:网络或者大众媒体,都要求给所有问题一个及时的回答,但是所有文学问题、精神问题,所有认真的写作其实都是长长的疑问。“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碎片化阅读,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传统主流话语的影响,不再包裹在各种传统叙事里面,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个人的情感诉求很容易被不断出现的同质化的东西吸进去,就如一个黑洞一般,所见所思都是自己的兴趣点。”[4]这样的阅读非但不能产生疑问,反而可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信息盲点与文化失效。

    2、重“者”轻“朗读”,定位不够准确

    《朗读者》阐述节目理念时认为,该节目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者即人,是展示生命。如前所述,虽然在传播文字上,该节目也作出了一些可贵的尝试,但在传播文字与展示生命的主从关系上,前者明显服从于后者。

    对比来看,《见字如面》的核心是明星读信,第二现场所有的设计完全是为明星读信来服务来扩展;《朗读者》的核心是嘉宾访谈,第二现场才是重点所在,后面的文本朗读仅是为了给前面嘉宾访谈的情绪做一个升华。《朗读者》虽以“朗读”命名,但嘉宾的选择决定了《朗读者》只能当做情感节目来看,它的可听性是靠文学作品来支撑的。

    一档直接以“朗读”命名的节目,其重点却不在“朗读”,而是在“者”上。节目命名与节目定位的天然偏差,是导致该节目定位不够准确的根本原因。甚至比较尖锐的声音认为:该节目“利用一种情感诉求来不断吸引人,也是把成功者的故事换个形式重新呈现出来。本质上,是一种变形的成功学崇拜。”[5]从这个意义来讲,这个节目可以叫“带朗读环节的《董卿会客室》”,或者是“朗读版的《艺术人生》”。

    3、主题词叙事框架的局限性

    对电视而言,任何一种叙事框架都是一体两面的。《见字如面》对于信件的选择是下了功夫的,但因为每期节目对主题的不设限,使信件和信件之间衔接得不够紧密,观众的情感波动也会比较大。当然,它的好处就是,单期节目保持了信件内容的多样性,能符合更多不同类型观众的喜爱。而《朗读者》对每期的朗读内容有着清晰明确的主题设置,这就使观众能更好地进入到主题情境里,在情感上不会有明显的跳脱。这种叙事框架将原本碎片化或关联性不大的内容串联起来,使节目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表达。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主题词的叙事框架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隐患。所有嘉宾讲述的事情都受限于本期的主题,朗读的文本也要受限于这个主题,如同跳舞的时候戴个镣铐,有时难免存在内容上的牵强。

    虽然节目制作方在努力寻找各种主题,如“遇见”、“陪伴”、“礼物”等等,但是听众也许很难从濮存昕的故事和柳传志的家信中找到逻辑关联,也很难从王学圻朗读的《平凡的世界》和柯洁朗读的《哈利·波特》中找到相通之处。换言之,《朗读者》企图用主题词的叙事框架来规避去中心化的碎片化表达,这种努力也可能还是失效的。

    结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评价节目称:“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的《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我们更欣喜地看到,不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刷爆朋友圈,历史剧《战长沙》、《红色》等此前也受到诸多追捧。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观众喜好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转变,从撕名牌的狂热粉丝变成了诗词歌赋和正剧的拥趸。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既有政策的推动、也有文化消费心理的转变。而归根结底,是观众对于好内容的认可。

    一个国家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媒体特别是国家媒体,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一方面《朗读者》的成功为其确立了文化类节目的标杆效应,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其火爆程度而将其盲目神话。笔者认为其节目形态的原创性与开放性固然值得肯定,但该节目命名与节目定位之间的天然偏差、本质上的碎片化表达与形式上的框架叙事之间的天然矛盾,仍构成其节目形态的先天局限。至于文化类节目共同存在的商业变现问题,尚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李雪怡. 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 《今传媒》,2017(4)

    [2]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25

    [4] [5]何殊我.《朗读者》:收视成功背后的文化失效.北京晚报 , 2017年3月24日

    作者: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英

    第五篇: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

    《朗读者》中的写作素材

    1、遇见: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2、陪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3、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4、礼物: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5: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

      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

      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三十年。

      王学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

      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6、眼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的演员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7、告别: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

      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8、勇气: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文学史家樊锦诗,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他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而她对敦煌所做的一切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功德无量”。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

      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

      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

      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的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第六篇: 朗读者中的名人故事

    《朗读者》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才华不输杨绛,她是中国最美先生,这个女人值得我们所有人为她刷屏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诗词或许只是小时候的学习课程,真正热爱诗词一生,并且把毕生心血都放进诗词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但在近期的《朗读者》舞台上,我们却看到这样一位诗词老人,93岁的她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被董卿亲切的称一声:"先生"。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她就是中国少有的诗词大家:叶嘉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舞台上的叶嘉莹,虽然已有93岁的高龄,但举手投足间皆文人的儒雅,看着她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她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不幸的一生,少年丧母,晚年丧女,中年丧失感情和婚姻,似乎在整个生命历程里,全部都是生离死别,苦痛心酸。

      但所有的不幸,在叶嘉莹先生的脸上,完全看不出半点痕迹,她始终都是风轻云淡,平静的令人难以想象。

      她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家教甚严。从小便开始读书作词,伴着诗词长大的她,性情敏感脆弱但却不失韧性。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首诗是她15岁那年所写,完全没有花季少女的活泼和喜悦,反而有着说不出的孤独和悲凉。

      少年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她说:所有女孩子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她自己也不想出去,只想与书为伴。

      这样没有童年的日子,她过得孤独但也不觉得苦,只是生存境况却愈加凄惨,遭遇七七事变,战火纷飞之后,父亲于战乱失踪,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在这样的生存情况下,她学会了坚强,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一家人吞着酸臭的混合面,互相扶持。

      只是没过多久,母亲终于抵不过长年的辛苦和劳累,因病逝世,这一年叶嘉莹才17岁,少年丧母的她,悲痛欲绝,几度奔溃。

      看着母亲的棺材被钉子钉上,她知道这是和母亲永远的离别,人生在世,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于是她将自己的绝望和悲痛全部写进八首诗歌《哭母诗》。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瞻衣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 悔不当初伴母行。

      字字泣血,她的悲痛无法化解,只得借助于诗歌得到慰藉,丧母之后,她更加热爱诗歌,时时刻刻都在诗歌中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和灵魂。

      中年之时,在每个女人享受爱情的年纪,她却说自己没有男朋友,自己的先生是老师介绍的,她没有选择。

      婚后不久,由于时局动荡,她和丈夫逃到了台湾,自此颠沛流离,她离开了故乡。

      如果只是奔波劳累倒也罢了,但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在女儿刚出世四个月时,丈夫突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留下她们母女二人漂泊无依。

      她没有办法,只有带着女儿去投奔丈夫的姐姐,可是亲戚的家里的境况同样惨败不堪,她只能在晚上抱着女儿睡在别人家的长廊上,一条破毛毯就是她和女儿抵御寒冷的全部家当。

      寄人篱下,为了女儿,她告诉自己不能垮,这时候,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化为一首首诗词,描写之真,现在读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困顿和悲苦。

      一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写自己的漂泊流离。

      一句"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写自己遭遇的人祸和无助。

      一句"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写自己寄人篱下的隐忍和绝望。

      就这样,她一边带着女儿寻找机会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三年之后,丈夫终于平安返还,只是归来之后的团聚,再一次给她带来苦痛。

      她本以为和丈夫家庭团聚之后,一家人就能平安过日子,没想到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一改从前模样。

      当年那个温文尔雅的丈夫变成残暴的魔鬼,轻则谩骂,重则家暴,打得她浑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尤其令她寒心的是,当她生下第二个女儿之后,丈夫对她更为冷漠,没看一眼便离家出走。

      这样的境况让她几度想带着女儿结束生命,她再也受不了这个世界的无情和残酷,只是每当她拿起诗词,古人的诗作和经历总会给她些许安慰,让她有了力量和这个世界对抗。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她原本也想像诗里写的那样,苟活一生,直到在42岁那年,她终于有了出国教书的转机。

      由于她从小学诗,胸中文墨颇深,所以很多大学愿意请她去做教师,而她也说自己天生就是个教书的,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便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烦恼。

      这样教书的生活,是她最快乐的日子,她有喜爱的诗词,有教师的工作,有喜欢她的学生,她以为从此这便是一生,但没想到,不幸再一次降临到她的身上。

      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而亡,52岁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她这一生,实在是太多的生离死别了,17岁那年她写了凄绝的《哭母诗》,现在她又绝望的写下《哭女诗》。

      她把自己关进小屋里,不说话也不哭泣,泪水早已流尽,悲痛化为无声,她只能把心中对女儿的惋惜和留念写成一行行诗句。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她一直说,自己的一生,真的是经历了百般不幸,各种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好像都尝了一遍,有时候也感觉老天真是不公平。

      但即使是这样,她也熬过去了。她说自己时常想起恩师顾随的一句话:极大的悲哀和痛苦,会让你对人生有另外一种体会。

      而她的体会,就是要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祖国的诗歌,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

      于是,她放弃了国外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依然的回到南开,又连续担任多个大学的教学工作,她让自己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争取利用一切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

      她的付出不是没有回报,每次她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看着讲台上这个白发苍苍依然充满激情教课的老奶奶,无数学生感动的泪流满面,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中国的诗词。

      她这样不计功名利禄的拼命工作,有人问她:到底诗歌有什么用?她坚定地说: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是啊,她就是靠着诗歌滋养着内心,正是有了诗歌,才让她忘记伤痛,也忘了岁月和不幸。

      她说:桑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倒在讲台,让诗歌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对于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或许再多的敬佩之词也是苍白无力,她不用说话,手里一本诗词,站在园中,即使90多岁也依旧是中国最美的女先生。

      她不仅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让我们懂得: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推荐阅读:朗读者春日赛诗会作文《朗读者》第1-8期最美卷首语与开场白集锦小学生作文欣赏:小小朗读者朗读者第四期嘉宾倪萍的故事《朗读者》语录精华《朗读者》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