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学习书记讲话--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时间:2021-02-03 11:33:5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非常有幸来到首都北京,来到美丽的大兴,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也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杂志社的精心组织,这次会议是一次全国性的教育思想大碰撞的头脑风暴会,是一个教育实践大创新的经验交流会,也是助推教育家成长的成果展示会,更是推动中国教育走向教育家办学之路的发展高峰会。按照会议安排,今天下午举办主题为“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的局长论坛,能够在这里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同仁们共同研讨教育思想、共同探究教育创新、共同关注教育家成长、共同探求教育家办学的发展路径,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开拓眼界、提升境界的学习机会;
    对于我们南昌教育而言,也是一个壮大教育格局、提高办学品位的学习机会。

    下面,我想就教育家的定义、教育家的成长路径及南昌教育的实践,以“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为题来作个交流发言,恳请在坐的诸位教育专家、学者、局长同仁批评、指正。

    一、何为“教育家”——教育家的定义

    谈起“家”,大家自然会想到歌唱家、舞蹈家、科学家,而且马上可以列举出很多已故或在世的这些大家的名字来。但教育领域似乎有点不同,能称之为教育家的好像都是历史之人、已故之人,当下被称为“教育家”的好像没有。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教育发展史,一个教育家就是一部传奇,一个教育家就是一座丰碑,一个教育家就是一个时代。一代代教育家杰出代表星河闪烁,璀璨了历史的天空,灿烂了人类的文明,他们用盗火者的执着传播着人类进步的火种,延续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中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墨子,近现代的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西方的约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都是时代的脊梁,竖立起为人师表的崇高标杆;
    他们如擎天的巨柱,支撑起大众教育的蔚蓝晴空。

    当下的教育界,不乏很多的知名人士,但好像还没有哪个被称之为“教育家”的,称谓最多当属教育专家、学者、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等。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这就是教育的特殊所在、伟大所在、高尚所在。因为,学习无止境,所以教育也无止境,所以再优秀、再知名的教育人士也不敢妄称自己为“教育家”,由此可见,社会对教育的苛求非常极致。在世的可以有歌唱家、舞蹈家,只有已故的才能追认为教育家。可以说,教育家成名在生前,成家在身后。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以为这也是教育的悲哀之处、孤独之处。

    其实在当下,我们不无响当当的教育家,比如叶澜、魏书生、朱永新、李希贵、李镇西,他们的优秀表现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教育家。“家”,就是专家;
    “教育家”,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和歌唱家、舞蹈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领域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必要那么高山仰止,也没有那么可望不可及的神神秘秘。当然,我这样表述并不是让我们都去“被教育家”,让“教育家”的帽子满天飞。我只想说明,“教育家”的孕育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教育家,每个地方、每个省份都应该有自己本土的教育家。我们不要把“教育家”给神化了、固化了,甚至把教育家抬至一个常人不可攀、不可企及的高度,让很多的教师望而生畏,觉得没希望了。这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从本质来说,教育家和歌唱家、舞蹈家还是有区别的,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歌唱家、舞蹈家更多的是注重专业表现,而教育家则是德艺双馨的完美结合,教育就是有这么伟大、这么高尚、这么神圣、这么敬畏。

    教育需要教育家,教育的发展呼唤更多的教育家成长,教育局长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要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教育家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沉淀、岁月打磨,教育家的荣誉认证是社会历史而不是组织机构。所以教育家是教育人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引领示范,是一种价值体现。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每一个教育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家的一份子。

    大凡称之为教育家的人,一定是品行端正、学识渊博、德艺双馨的人。纵观古往今来为人景仰、被人传颂、为历史铭记的教育家们,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家都应具备七大要素和三大特征。

    教育家应具备的七大要素:

    一是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家一定是真正的教育人,一定是有真思想的人,一定是有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回归本质,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根本。真正有所建树的教育大家莫不如此。

    二是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家一定是坚信教育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的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撑,教育信仰是教育的根本、灵魂和最高境界。因为带着信仰从事教育,所以他们做到了甘于平凡,但绝不平庸,因而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成就了精彩的教育人生。南昌“心远学堂”创办人、严复得意门生熊育钖怀抱教育强国之梦想,情系桑梓在家乡南昌创设的“心远中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与天津南开、湖南明德同期并称“中国三大私校”,首开江西近代教育一代先风,培养了邹韬奋、方志敏、吴有训、夏征农等一大批杰出英才。

    三是有执着的教育情怀。教育家一定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人,他们都具有高度的神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抱定“教育强国、教育救亡、教育启民智”的理想信念,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止。因为他们尊重教育活动中的每个个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社会的长远进步尽责,所以他们不功利、不短视、不迎合。他们用心爱学生,用情办教育,肩负着教书的神圣、育人的崇高,在帮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民国赣派教育大家、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民国八大校长”之一的胡先骕,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科学事业,大力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和江西现代教育的先驱。

    四是有朴素的教育主张。大凡教育家对教育从来都是一种自觉的选择,都有一种执着的坚守,不仅具有献身教育的职业追求、专注教育的职业精神,而且拥有个人独特的朴素主张。比如,叶圣陶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陶行知主张民主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晏阳初终生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主张普及平民教育,教育要“化农民”,要“农民化”。

    五是有独立的教育思维。教育家一定是能尊重并坚守教育规律的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力,善于学习、独立思考并能立足实际而着力创新,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提出独到教育见解和理论并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留下了丰富的、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19世纪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一生追寻教育真谛,并创办了杜威实验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大胆的质疑与批判,就教育本质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等教育新观点,足迹踏遍亚欧非、南北美,并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现代教育。

    六是有创新的教育实践。教育家一定是教育理想的坚定践行者,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实验,在实践、实验中不断创新创造,践行、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扬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因而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实现力。西方教育家注重教育实践,他们纷纷走出象牙塔,亲自创办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以此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比如,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夸美纽斯兴办了夸美纽斯实验学校,黑格尔创办了黑格尔中学,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甚至连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办了肯特山学校,以自己的孩子作为实验的对象。

    七是有独特的教育风格。教育家一定是“特立独行”的人,所谓“特立独行”就是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独立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南昌本土语文教育专家、原南昌三中老教师张富一生潜心钻研中学语文教学法,1992年,《张富教学法》一书在北京出版,这是当代第一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语文教学法。“张富教学法”从此享誉全国,蜚声中学语文教育界。

    教育家应具备的“三大特征”:

    其一坚守教学一线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功。教育家一定是起步于教师,成长在课堂。教学一线,是教育家实践的基地,成长的摇篮。遵守教学常规是教师的底线,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从表面上来说,上好每一节课,是技巧的磨练。而实际上,是人格力量的提升。我们常说,课品如人品,人品耀课品。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未来教育家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讲授法——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方式,在每一节课里讲出水平,追求完美,超越自我,逐渐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是普通教师力求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教育家的成长是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中发挥作用、勤于实践的必然结果。教师由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过程,是其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思想、取得教学成就、积累专业声望、收获专业荣誉的过程。在教学一线的耕耘中,教师只有使自己“先成才”,才能完成从普通一员到教育专家的角色转变、华丽转身。

    其二独立见解是教育家生成的必答题。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有着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场景,这些都是教育理念形成的源头活水,肥源沃土。虽然,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一段丰富的教育实践,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最终成“名(名师)”成“家(教育家)”呢?究其原因,成名成家者往往不仅全心全力投身于火热的教育实践,更善于作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反思和独到的总结,最终在日积月累中完善和形成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之“源”,是实践、是课堂、是教师的责任心;
    教育理念之“流”,是思考、是反思、是教师的个性教育思维。只有当思想与责任相互交融,才能赋予责任以方向和理智,才能让责任发出正能量。只有形成了属于自己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内涵,才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才能走上教育家成长之路。

    其三同行公认是教育家定型的试金石。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名教师,在一个区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声望,这是教育工作者成为“教育家”雏形的直接体现。“家”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任何一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人,他的成绩、他的成功,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得不到同行的认可,那他就不会被人们尊之为“家”。而同行的认可,往往是在一个专业工作者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而形影相随的。教师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声望来自于他们自身,而不是人为的炒作。其实,任何一个教师,如果满足了“长期坚守教学工作一线、有自己独立的教育见解和取得显著的教育业绩并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三项条件,其社会影响和专业声望则是水到渠成之事。他的教育才能和教育业绩,就能够通过他的教育对象向社会、地区传播出去;
    他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就能被师生和世人所称道景仰;
    他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就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为同行和学者们所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离教育家的距离便更进了一步。

    二、如何成为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路径

    教育恰如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日积月累。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培育,更需要守望。种子要落地生根,就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只有把合适的种子种在适宜的土壤中,有阳光照射,加以浇灌,才能让未来教育家茁壮成长。

    1.播下种子,树立好理想。就是确定立志教育家追求的高远目标。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有对教育的梦想、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坚守。成为教育家,应该是教育人一生的梦想,人生的方向。只有播下教育家的种子,树立教育家的理想,才能坚信职业的价值,才能坚守事业的神圣,才能坚定地行走在教育家成长的路上。我常常对我们校长、我们的老师说,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有教育家的理想追求之时,就是我们的教育梦实现之日。我们面向社会征集“师德师风宣誓词”,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带动、激励全市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行师之德,誓师之诺”,争当“又严又实”的良好师德师风的践行者,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教育人。我们在全系统开展的“三观(教育观、幸福观、待遇观)”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广大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教书育人的幸福快乐,理性看待教师职业的生活待遇,为未来教育家成长打牢思想的根基,奠定理想的基础。

    2.阳光德泽,共享好政策。就是制定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好政策。对于教育而言,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年代,也应该是一个教育家辈出的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上升为国家意志。时代发展呼唤教育家,社会转型需要教育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就更离不开众多投身教育、专注课堂、坚守教坛、创新实践的教育领军人物。我们不断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积极进行校长职级制的创新探索。这对于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是教育的阳光普照,无疑是教育政策的利好。

    3.空气润泽,营造好氛围。就是营造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好环境。未来教育家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宽松的氛围。一是营造专业提升的学习环境。我们举办新春学习班、青年读书会、校长论坛、名师沙龙,让校长、教师们在书香中怡情、在讨论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我们鼓励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打通未来教育家成长的通道。二是营造引领示范的成长环境。我们发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辐射效应,带动一批教师、校长成长。三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主动联系轨道公司、绿地集团,让优秀教师代表成为首批乘坐地铁、登临绿地303双子塔的市民;
    与省新华发行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新华书店增设教师读书基地,给予教师购书八折优惠,为教师阅读提供便利;
    与电信、移动部门协商,为教师们办理话费流量免费优惠活动,方便班主任教师做好家校互动。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师德楷模、南昌铁路一中已故优秀教师周革成同志学习活动,开展全市“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举办“感动洪城十大优秀教师”评选、南昌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评选等活动,传播教育好声音,传递教育正能量,营造教育家成长好氛围。

    4.水露霈泽,创新好制度。就是建立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好机制。一是创新培训进修机制,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进修是进步的阶梯。我们“请进来、走出去”,在师资培训制度、进修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财政、时间、空间支持。二是完善激励奖励机制,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向基层教师倾斜,加大对论著撰写、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努力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三是深化师资培养提升机制,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导、榜样示范,唤醒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渴望。

    三、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南昌教育的实践

    如何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是南昌教育人的普遍共识与执着追求。近年来,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积极为赣派教育家成长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打开通道、根植沃土,在教育家办学的创新之路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坚信思想的力量,传递教育家办学新理念。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虽然近年来南昌市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作为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基本市情仍未改变。南昌教育要跟上教育发达地区的前进步伐,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发展最新动态,有效捕捉最前沿教育理论,以开放、包容、谦逊的态度汲取一切先进教育理念为我所用,以此缩短差距、弥补不足。

    一是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就是视野,就是眼界,就是格局。我们与南昌广播电视台联办“学在南昌”、“教育讲谈”节目并在“新闻说报”开辟教育专栏,围绕教育热点、焦点问题,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名师进行探讨、分析,对教育问题答疑解惑;
    紧紧抓信息代时代特征,有效利用南昌教育政务网和“南昌教育发布”官方微博、“南昌教育”微信公众号等教育自媒体,传递教育理念、宣传教育思想、营造教育家办学的发展氛围。

    二是诚邀“天下客”。就是广泛邀请教育大家、专家学者来昌讲学讲座,传经送宝。先后举办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诚邀教育学者邱基隆分享交流优秀办学思想,激发校长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
    举办南昌市首届教育发展研讨峰会,邀请了朱永新、俞敏洪等专家和名师作讲座,为南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理念。以“书香南昌、教师领读”为主题,举办南昌市“教师全员优质阅读行动”启动会暨阅读高峰论坛,邀请周彬、李政涛、郑杰、李镇西等多位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作专题讲座,引领全民阅读风尚。还有已经形成常态的“校长沙龙”、“名师沙龙”,都有力推动着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和理想的飞扬。

    三是培训“提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党组织书记理论学习班、校级干部高级研修班、中层干部提高班赴北师大、华师大、延安、井冈山等地学习,并启动赴新加坡海外高研教育管理培训项目,各类教育培训达30多项,培训人员近4000人次。重构了思维方式、开拓了教育视野,干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

    2.坚信创新的力量,打造教育家成长新舞台。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精神与品质就是敢于创新思变、敢于突破自己,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深刻认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敢于突破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能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学生个体的变化而改变办学的方式方法,做到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在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探索开放性办学、特色化发展,尽可能多地为本士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

    一是支持开放办学。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以开放办学理念为指引,切实加强教育合作,多渠道引入和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和创新办学模式。

    国际教育合作日臻成熟。南昌二中中加班办学领飞全省,南昌三中中美班渐入佳境,外国语学校国际教育屡创佳绩,八一中学与韩国国立济州大学合作首创韩语特色班,为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路径。

    社会资本办学发展提速。我们出台了《引进社会资本办学的实施意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有序,南昌十中经开高中新校区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由学校和私营企业联合成立董事会,决策和指导办学,既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又具有灵活的体制优势,是我市改革办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对外教育交流多地互动。我们先后派出10批次400余名师生赴美、德、英、泰、韩、日本、新加坡等国友好访问,接待美国校长代表团、香港校长联合会成员和新西兰驻华领事来访,与美国、香港的中小学校签订一批合作意向书;
    相继承办了全国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全国26个省会城市信息协作会、全国教育装备工作会和长江中游四城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交流研讨会,与井冈山市教育局开展互动协作,有效加强了沟通交流,也展示了南昌教育形象。

    教育精准扶贫情系民生。扶贫先扶智,南昌教育人深入乡村,送教入户,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实现了全市所有贫困村的教育扶贫全覆盖。特别提倡名师下乡支教,鼓励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让优质教育资源泽被贫寒的农家子弟。

    二是鼓励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规律的正确回归,也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我们积极推进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办学模式、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特色创新探索,形成管理多维、课程多样、文化多元、校园多彩、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教育发展态势。一批中小学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市佼佼者,学校校长也因办学理念独特、管理经验有效、办学成绩斐然而成为了全市教育发展的领跑者,俨然初步具备教育家风范。

    办学模式创新:如南师附小教育集团本着“描绘精彩画面、发展多元志趣、追求积极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活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五红”阵地、“城市少年宫”、少年军校、瓷板画、小杜鹃艺术团等素质教育品牌及“五课一条龙”特色教学模式,使学校成为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的一流教育实体。

    特色课程建设:如百年名校南昌一中高举“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百年优势,拓展优质资源,创办优雅教育”的“四优”一中复兴旗帜,国学人文教育与外语特色教学常抓不懈,“互联网+”教育智慧课堂又添新彩,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线上与线下齐飞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大教育、文化大发展”的校本理念,在特色办学的征程中,不断砥砺前行。

    特色校园文化:如南昌十九中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校训,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努力构建“仁爱”文化,打造“全人格教育、多元化发展”品牌,形成了“办学理念现代化、育人环境人文化、学校管理人性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文化氛围。2016年1月,学校挂牌成立了以校长朱毛智命名的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江西首个校长工作室。

    其他再如依托洪都集团、打造“蓝梦文化、空间教育”品牌的洪都小学,以艺术特色教育见长的实验中学,以传媒特色兴校的南昌二十中,追求“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健体、以体示美”的西山学校等等,无不彰显了独特而科学的办学理念、务实且有效的实践举措,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的教育成果。

    三是培植成长沃土。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而未来的教育家一定是出自于优秀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多形式促进年轻干部和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就是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培植土壤、孕育希望。

    全面启动“5432”名师带动计划。即每名省特级教师带5名青年教师,每名省学科带头人和市级名师带4名青年教师,每名省级以上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带3名青年教师,每名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带2名青年教师,通过做到“七个一”活动(即互听一堂课、上好一堂汇报课、读好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做好一项微课题研究、参加一次外出学习考察、参加一次教学大比拼),促成青年教师由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

    全力推行“名师工作室”制度。我们在坚持网络工作室与实体工作室“二合一”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培训,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同时建立完善了优秀教师发现机制和培养指导制度,使名师工作室成为了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

    大力实施“青年成长工程”。我们成立了南昌市教育系统青年工作委员会,构建联系广大青年教师的新型桥梁和纽带,有效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事业心。通过“上挂下派”方式选拔锻炼培养干部,促使青年干部思路更开放、视野更开阔。通过“公推竞职”方式遴选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局团委和青工委的班子中来,并作为校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为未来教育家办学作好了人才储备。

    3.坚信行动的力量,夯实教育家办学新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的价值大小体现在学生的未来发展水平,教育的行动决定教育的成效。为此,我们秉持育人为本、心系学生发展,努力营造公平的成长环境,全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一是阳光招生破择校难题。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压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全面实行城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率全省之先实现了非政策性“零择校”。2015年,“零择校”范围从城区扩大到县域,“零择校”成果有效巩固,确保了所有学生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使学校间的竞争从生源竞争转变为办学特色、教育品牌的竞争。

    二是疏堵结合治“家教”痼疾。我们在持续加大对有偿家教专项治理力度的基础上,转变思路,疏堵结合,率全国之先,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组建了学生课余学业辅导志愿服务中心,集中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力量,线上网络答疑、线下义务面授,构建了一套辅导学业、服务成长的志愿服务机制,有效满足了学生学业成长需求,同时也防止了师德失范。

    三是集团带动促均衡发展。我们在成功试点学区化管理改革、组建集团化联盟、名校大学区和市区两级协作学区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集团发展带动战略,组建六大教育集团,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集团内灵活的办学机制、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共享机制,让有理念、有想法的校长们有了广阔的天地和平台。

    四是轮岗交流扩优质师资。我们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为让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实行教师小学划学区、初中分片区交流。分区交流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结对安排。据统计,全市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共计1383人,其中校级领导174人,教师1209人(骨干教师占22%)。通过交流轮岗,优质教师资源得以乘积式放大,示范辐射作用明显,全市校长教师资源配置更趋均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五是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我们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三通两平台”全覆盖,通过教育信息化有效推动教育现代化。逐步搭建了南昌教育云平台,建成了南昌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及大数据中心,为全市智慧校园提供资源、应用和管理的云服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六体考新政助体质提升。我们充分发挥中考体育考试的引导作用,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在考试内容上从必考三项调整到必考一项、选考两项,分值从30分提高到40分,明年还将提高到50分,并将三大球列为选考项目。体考项目及分数的改革成效显著,既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开齐开足开好,也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效提升学生体质水平,锻造阳光健康的活力少年。

    七是社会实践强综合素质。我们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新途径,加快南昌市中小学综合活动中心项目推进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了南昌扬子洲森美生态园等5个青少年校外实践营地和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活动基地,举行了“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世界海洋日活动,组织600多名学生代表在万达旅游城海洋馆签名倡议爱护海洋,为南昌市中小学生海洋科普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我们加强普职融通,打造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的多元学习与互动平台,全市共有24所学校2352名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观摩体验。我们鼓励学校组织开展春游秋游、学工学农、义工、志愿者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截至2016年6月,全市共有17所学校19721名学生参与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特色、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载体与平台。

    在学生成长受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南昌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学在南昌”品牌真正唱响,社会评价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5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十年教改临“中考”》为题,聚焦南昌教育改革,为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就近入学和全面实行“零择校”、实施名师带动计划及保障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等方面的做法点赞,也得省市领导的此高度评价。2016年初,寒假前夕,寒潮来袭,我们科学应对、果断决策,及时调整放假时间并妥善安排好学生的假期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再次高度评价南昌教育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的善举。南昌市民对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从2010年的81.44%提升到2015年的88.50%。南昌教育人以革故鼎新改革之举,务实求真的创新之措,正积极为未来教育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
    教育家,是教育人不懈的追求。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应该明白的一点就是: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理想的教育永远在路上。未来并不遥远,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未来教育家成长的速度,取决于当下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努力的程度;
    未来中国教育站立的高度,取决于现在我们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的深度。我们怎么样,中国教育的未来将会怎么样,教育家办学的前景也将会怎么样。因此,我们坚信,教育家办学的创新实践永远在路上,教育家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同志们、朋友们,如何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还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不忘初心,在未来教育家成长的幸福大道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