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三把火“烧”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时间:2020-06-19 16:22:56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欣悦

    2001年,她成为贵州省盘州市少数民族村寨中唯一的女性村党支部书记。此后,她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致富路,让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的村子,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村”。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她向习总书记推介“人民小酒”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

    老支书希望她带领村民们换个活法

    笔者:您刚嫁到岩博村时,村里是什么情形?您适应吗?

    余留芬(以下简称余):我20岁嫁到岩博村,当时村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越过温饱线,村民住的多是土坯房、茅草屋,到处是猪屎塘,不仅环境差,而且与世隔绝。村里道路狭窄,两个人对向通行就得侧着身子。一下雨,路上全是稀泥,许多地方还要用石头垫着才能通行。我丈夫常年在外工作,我除了做家务还要种地。嫁人之前我一直读书,几乎没种过地。嫁人之后,农活成了我最怕的事。

    笔者:那时想过改变生活状况吗?您是如何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

    余:当时生活太苦了,我发誓要换一种活法。20世纪90年代,我们那里连照相机都没见过,我就进城买了一台照相机,每天满村子转,给人照相。一个月下来,我可以挣几千块钱,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收入。后来,看别的村民也买相机给人照相,我就放弃照相,转行开超市和餐馆,成为村里第一个富起来的人。2000年,岩博村的老支书找到我,希望我接替他出任岩博村党支部书记。我有些犹豫。老支书对我说:“你有致富能力,想请你带领大家换个活法,像你一样致富。”我再三思考后,觉得自己既然嫁到了岩博村,就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便答应了。

    笔者:村民看好您这位女书记吗?您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哪里?

    余:2001年初,我走马上任。当地少数民族村寨中没有女人当村党支部書记的先例,村里很多人并不看好我,觉得一个女人干不出什么名堂,甚至还有人故意给我出难题。一天开村民大会,几个村民起哄把大会给搅黄了。别人越瞧不起我,我就越要干出个样子来证明自己。要想富,先修路。上任第7天,我就决定带领大家修路。修路要花钱,还涉及征地、树木、炸药等问题,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资金。我做生意赚了些钱,就拿出4万块钱买工具、水泥和炸药,剩余的还可以付一些工钱,石料我们就地取材。就这样,历经3个多月奋战,一条4.5米宽、3.5公里长的路终于修通了。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岩博村又通了电和自来水。我的第一把“火”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笔者:路通了,您的第二个举动又是什么?

    余:虽然路修好了,但是还不能改变村民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当时村里没有特殊资源,我想到了早已转包出去的1480亩林场。我想把林场赎回来,需要出资23万元,2002年这可是一大笔钱。我自己拿出4万元,还有19万元缺口。当时岩博村周围有几家小煤矿,我带着村委会班子成员一家一家地拜访,想用赎回林场后的木材做抵押向煤矿主借些钱。那些煤矿主根本看不起我们,说的话伤人自尊。但我始终没放弃,一家一家地去借,直到最后一家才借到了5万元。其余的钱无法筹齐,只能借高利贷。村委会其他人觉得这样有风险。我就想了个土办法:带着村委会班子成员到林场里数树。一连数了三个山头,我们心里就亮堂了。这三个山头只有林场面积的十分之一,林木价值足以还债了。就这样,我们借钱赎回了林场。当年我们就还了债,还赢利8万元。

    座谈会上向习总书记推介“人民小酒”

    笔者:接下来,您又为岩博村做了些什么?

    余:我用林场抵押贷款,又发动村民入股,先后办起了林下养殖场、煤矸石砖厂、小锅酒厂、火腿加工厂等。在这些村办企业中,小锅酒厂的发展历程比较曲折。当地百姓酿造小锅酒,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05年,酒厂开酿后,由于没做过市场调查,酒销不出去,堆满了仓库。我非常着急,带着一帮人到处推销。起初一般的小餐馆都不愿意接受小锅酒,我央求店主只要一个小角落能放酒坛就行,卖不卖得出去都没关系。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一些餐馆老板被我的诚意打动。那段时间,一有时间我就出去推销小锅酒。由于我的执着加上酒的品质不错,岩博小锅酒逐渐打开了市场。

    笔者:您是如何把小锅酒发展到现在年产5000吨规模的大酒厂的?

    余:2013年春,我与村民们商量后,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创建酒业公司。经专业机构评估,扩建酒厂需要资金5500万元。我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入股、变卖我和弟弟的私人加油站,自筹资金3000万元,还差2500万元。经过多方奔走协调,银行同意贷款2000万元,盘江一家公司同意注资500万元。当时,我们在这部分资金未到账的情况下就开始扩建酒厂。当建设进度过半,自筹资金用完后,银行突然通知我,说2000万元贷款不能发放。就在同一天,盘江那家公司也通知我不再注资。这2500万元的缺口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自己的钱若打了水漂,无非从头再挣,但这个项目老百姓是入了股的,都是血汗钱,绝不能半途而废。那天晚上,我当着儿子的面号啕大哭。儿子怎么劝都劝不住,就向我吼道:“你是村里人心中的榜样,哭能解决问题吗?你不是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怎么不积极想办法呢?”

    笔者:资金问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酒厂建成后运营顺利吗?

    余:过后,我振作精神,主动想办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最终引入两家公司注入资金2500万元,岩博酒厂扩建顺利完成。投产后,问题又接踵而至。年产5000吨,土法酿酒肯定不行,没有专业人才,酒的品质就没有保障。尽管采取了高薪聘请、持股引才等方式,仍没有专业人才愿意到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工作。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我结识了著名白酒专家、贵州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季克良以及贵州大学酿酒和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贵州省首届酿酒大师黄永光。我大胆地向两位大师谈到了岩博村多年来的艰难发展,悉心向他们求教。我不畏艰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信念感动了两位大师,他们决定无偿为岩博酒业提供服务指导。

    笔者:您在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座谈会上向习总书记推介白酒和火腿,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吧?

    余:是的,我向习总书记汇报脱贫情况,说村里2013年办了个酒厂。总书记十分高兴,问我酒的名字、度数和价格。我说酒的定位就是“人民小酒”,价格是99元。总书记觉得这个价位有点高,说太贵的酒不一定好卖。我说谢谢总书记的指导,回去就按您的指示办。总书记笑道:“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元卖了。”总书记还问我生产的火腿叫什么名字,我说叫盘县火腿,是与宣威火腿、金华火腿齐名的三大火腿之一。总书记说:“那你们得提高一下知名度,我原来只知道那两种火腿。今天提到了,也可以宣传宣传。”

    笔者:酒厂和火腿厂效益怎么样?将来岩博村有什么规划?

    余: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岩博村火了,盘县火腿、人民小酒也火了,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们注册的岩博酒就接到5.6亿元订单。2018年3月,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人民小酒成为畅销产品。如今,岩博村拥有集体资产9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8万元。我和村委会正在共同制订岩博村新一轮发展规划,力争把岩博村打造成全域旅游精品村、全面小康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才会拥护你

    笔者:从您刚上任乡亲们的不信任,到获得老百姓的拥护,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余:工作中,我始终坚信这样一个理念: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才会拥护你。有一年冬天,一位村民病重需要转院救治,我连夜联系车辆将他送到昆明大医院治疗。由于转院及时,村民转危为安。另有一位村民在外打工时遭遇车祸受伤住院,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几十万元债务,孩子的学费都缴不起了。我主动帮他解决了孩子上学的费用。那位村民遭遇车祸后,肇事方千方百计逃避责任。我为他请了专业律师,帮他打赢了赔偿官司。还有一位村民在外地创业,在一次投资中血本无归。他回到村里,灰心丧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鼓励他从头再来,并主动借给他5万元钱让他再创业。

    笔者:您一心为民,老百姓也会以实际行动支持您的!

    余:乡亲们都很朴实,大家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十分团结。记得酒厂建成投产后,有段时间,因资金困难,一连数月发不了工资,我深感对不起员工。员工们却主动安慰我:“不要说几个月不发工资,就是几年不发工资,我们也跟着你干。你一心一意带领大伙致富,我们不会有怨言!”乡亲们的理解让我非常感动。后来,酒的销路好了,赚钱了,全村上下精神振奋,干劲儿更足。2018年春节,村里拿出900万元分红,乡亲们兴高采烈。乡亲们知道我一个人生活,平时很少做饭,到了饭点儿,会拽我去他们家里吃饭,那种感情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笔者:冒昧问一句,您一个人生活是怎么回事?

    余:可能是我工作太忘我了,没有考虑另一半的感受,10年前,我和丈夫离婚了。离婚后我留在了岩博村,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借住在村委会会议室旁边一个小房间里,工作上倒也很方便。村民从村委会楼下过,都会不自觉地往上看一眼,看到我的房间灯光亮着,就知道我还没有睡,就会提醒我注意休息,别太累了。他们的关心让我很感动。乡亲们都理解我的不易,关心我的生活,把我当成亲人。为了他们,也为了乡村振兴,我只有把个人问题先放在一边。

    笔者:您身边有儿子陪伴,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余:有儿子在身边,我情感上有个宣泄口。在外边,别人都称我是女强人、女汉子。遇到挫折时,我也很脆弱,需要别人的开导。所幸儿子长大了,对我知冷知热,也愿意听我说说心里话。平时,儿子陪我多一些,逢年过节,他父亲想让他过去,我不能霸着儿子不放。于是,我就对儿子说:“你去陪你爸吧,我跟你姥姥一起过节。”反正也是一个人,过节我就到工厂里转转,慰问一下留守值班的员工,看一看生产情况。看着自己和乡亲们亲手创办的工厂,我心里充满了親切感。我现在到了知天命之年,但岩博村的各项事业才刚起步,我要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去,这样才不辜负村民们对我的信任。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