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0-02-19 07:02:1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大学生就业管理论文篇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摘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摘 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前言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212 万人上升到495 万人,首次超过社会

      新增就业岗位。2008 年达559 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 万人,增幅为12.9%。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每年未就业人数逐年飙升。据统计,2004、2005 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67.5万、91.26 万人不能就业,2005 年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跌至70%。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 年底,将有100 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 年逾610 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1】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就业能力概念综述

      从大学毕业生去向来看,无外乎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未就业这几个群体。除去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群体,单就就业及未就业两个群体进行比较,造成这两个群体之间差别的关键就是就业能力的强弱。

      “就业能力”一词在研究就业问题时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 (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2)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3)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4)有效的工作方法; (5)敏锐、广阔的视野。【2】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我国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就业能力理解为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道德品质与职业观”等品质在竞争中获得工作并维持工作的能力。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在大学生中关于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存在一种争论:一种观点是“学习至上论”,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招聘单位最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一种观点是“能力之上论”认为招聘单位最为注重的是“能力”,这里的“能力”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与人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不同的用人单位也有不同的招聘标准。而在就业的群体中既有以学习见长的也有以参加活动见长的,所以很难从单个个体总结出哪些因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因此需要从大量的实证中总结出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通过观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忙碌型”和“闲暇型”两个组别。在“忙碌型”中,一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把精力放在参加各种活动上(这些活动有主要有侧重于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的、侧重于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把时间比较平均的分配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各种活动上。在“闲暇型”中,一部分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业余爱好上;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无作为式消磨时间。

      结合大学生在校行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就业能力以学习成绩、发展性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三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以量化,其中专业知识与技能量化为学习成绩S;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量化为发展性素质D;道德品质与职业观量化为思想道德水平E;这些能力的载体身心素质B。而就业能力体现在获得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岗位给大学生带来的总效用U主要有工资收益、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其中工资收益和福利待遇可以量化为货币收入,而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则较难量化,并且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这两个因素较工资收益和福利待遇来说受关注的程度较低,为了研究的方便在这里忽略这两项在总效用中的影响。所以总效用U=工资收益U1+福利待遇U2。由此我们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这四种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学习成绩不仅仅是大学生在工作中处理业务的基础保证,也是在很长时间的学习生涯中所锻炼出来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的体现。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速度。发展性素质体现着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团队精神以及某项业余爱好项目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大学毕业生进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会很快的体现出来,并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毕业生对新的工作团队的融入速度和程度,以及是否能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机会。思想道德水平及职业观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是至关重要的。身心素质的强弱对工作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通过对数十家企业的走访和调查了解到,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学习成绩和发展性素质是很重视的,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对这两项素质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偏技术的岗位往往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较高,重视的程度也更高;偏管理的岗位往往对发展性素质要求较高,重视的程度也较高。而对道德水平和职业观以及身心素质的要求则为、未显现出岗位的差别,但是这两项素质往往需要在较长的观察中才能得出结论。

      通过对山东大学威海分校09届自动化专业142位毕业生的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和工资水平网上调查问卷的研究可以看出:在142份样本中有44位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有78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有18位未就业,有2位未能毕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同学一般被保送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在已就业的群体中是学习成绩和发展性素质均衡发展的占多数,而学习成绩和发展性素质分数都较低的大学生在未就业的群体中占绝大多数。在已就业的群体中,综合素质成绩越高的大学生往往工资水平越高,在所调查的78位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工资水平最高的为每月8000元、综合测评成绩为94.33,工资水平最低的是1200元综合测评成绩为73.23,基本符合工资水平与综合素质测评的正比关系。在未就业的群体除学习成绩和发展性素质分数较低外,思想道德水平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分数较低。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构成就业能力的几种要素中,学习成绩和发展性素质对工作总效用的影响较为显著,学习成绩和发展性素质对总效用水平有正相关性,而思想道德水平和身心素质则影响着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

      五、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大学毕业生个体角度来看,自身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能否就业的关键;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水平决定着就业率。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1、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起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建立开放、有序、统一的人才市场,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完善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价格体制,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择业行为,维护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建立信用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监督、调控作用,发展和扶持就业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为大学生职前培训和择业服务。

      2、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同时在学分、学时以及学籍的管理上积极探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3、高校要面向市场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首先,要大力改革课程设置。高等教育要贴近就业市场,课程的设置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随时调整。目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一些早已淘汰的技术和知识仍然作为重要的课程,而社会上新出现的先进的知识、技术却迟迟不能进入高校课堂,这样使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时没有竞争力,不仅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本投入更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要建立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素质。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再次,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建设和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核心要素,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增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人文关怀,使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最后,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改进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特点和适合的职业,从而有目标的进行学习。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多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沟通,积极反馈信息,使高校教学工作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

      4、大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个体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坚定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把握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增强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成才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前适应社会;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勇于竞争;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奉献和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标杆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就业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责任。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2008

      [2]王 毅.“新教育”,向理想迈进———朱永新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4): 7-11.

      [3]王自强. 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J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7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