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王健林的创业历程

    时间:2020-02-16 07:10:15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以往的创业研究,尤其在中国,鲜有关于创业型领导行为的实证研究。青岛是中国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王健林的创业历程,希望能帮到你。

    王健林的创业历程

      王健林的创业历程篇一

      王健林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在他的带领下,万达集团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为两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翻开万达的创业史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总能“快人半拍”的企业: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在东北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全国率先参与足球也率先退出足球,在地产界率先开创了“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率先尝试“房地产信托基金……总是快半拍最终让这个曾濒临破产的区办小企业成长为今天资产超百亿的地产巨头。

      率先尝试旧城改造

      1988年,是万达的创业元年。这一年,王健林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请缨“主政”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一个欠债149万元、濒临破产的企业。

      此前半年,王健林刚刚从部队转业落户大连,那个时候的他对房地产行业还非常陌生,然而,这个“门外汉”却很快选择了一个同行前辈不敢或者不屑于的项目:旧城改造。“拆迁回迁问题杂、成本高,没人愿意干,我们是大连的第一个”,实际上,万达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个时候开发项目要“配额”,万达拿不到,而旧城改造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想开多少给多少”。

      在当时大连市政府南面,有一个“棚屋区”,很不雅观,领导对前来跑“配额”的王健林说:就这里,你想开发多少都行!然而,回家一算成本,每平方米的造价正好是当时大连的最高房价1200元,难怪没人愿意干!

      “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涉商海的王健林还是决定一搏,结果大获成功。“棚屋区”被改造成大连今天著名的“北京街”,“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下子挣了一千多万!”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创新,一是推出130多平米的大户型,二是在北方率先设计了明窗大厅,三是采用了铝合金窗。”多年以后,王健林轻描淡写回顾当年的成功。

      东北股改示范企业

      尝到甜头的“开发公司”开始将改造当成自己的“主业”,当其他同行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健林已经成了改造大连旧城区的“专业户”。

      “确实挣了不少,钱哗哗的来!”今天的王健林说起那个时候,依然兴奋。然而,那时的他却苦恼随着利润而来,原有的旧体制根本无法让企业展开手脚。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为了辞退两个“霸道”的司机,王健林最终要跑到市领导面前以辞职“相挟”,才能办到。而王健林心里最不能忘的,是那次员工集体“公费旅游”事件。

      “员工跟着我连续埋头干了两年多,第三个五一节,大家提议平时加班加点却不能加工资,能不能出去集体旅游一下,我想那也是应该的啊!”于是,包了几辆大巴,到一个景点,大家开开心心过了个周末。然而,他们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举报已经到了市纪委。节后上班第一天,王得到消息,给他的处分是“警告”或者 “通报批评”。最终,在区纪委求情下,免去处分,但“每名员工必须把公费200元补回来”。

      这件事情对王健林打击很大,迫使他开始关注企业制度问题。1991年,当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选择三家企业作为东北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干,王健林却积极申请了,并成功争取到了名额,从而在企业制度改造上,在整个东北先行了一步。几年后,原有的国有股份彻底退出万达,王健林开始持有万达股份,真正成为了一名商人。

      进退足球都是第一

      万达发家于地产,但扬名于足球,直到今天,许多人还认为万达是一家“体育公司”。进入足球,万达抢了全国之先。“1994年,大连市体委主任找到我,说国家想搞足球联赛,我也算个著名的球迷了,所以就干了!”中国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万达足球俱乐部因此成立。

      很快,足球联赛在国内风风火火热闹起来,万达成了最大赢家——六年夺下四个冠军,创下连续55场不败纪录,大连万达也开始闻名天下,品牌知名度位居全国第五。

      数年之后,王健林又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第一个退出足球!“六年我们总投入了3个多亿,收回1亿多,净投入两个多亿,”但是王健林认为,让自己退出足坛的绝不是钱,“一年几千万,我花得起,但是把名声搞臭了,我就赔不起了!”

      在国内足坛因为黑幕、黑哨、假球、赌球等而“搞臭”的前夜,2000年,大连万达彻底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现在看来,我们走的恰是时候!”

      2014年,王健林重返足球。1月21日,当选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顾问。近期,王健林将向马竞俱乐部注资至少5000万欧元,获得该俱乐部20%的股权,王健林将享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权。

      首创订单地产模式

      退出了足坛,王健林将万达的精力全部集中到了地产上,很快,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在他手里出现了:先找沃尔玛等商家签租赁合同,然后再盖商场,以降低商业风险。王健林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订单商业地产”。

      “第一次上门跟人家说,一口就被拒绝了,慢慢谈,一次一次上门谈,整整花了一年。”王健林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上门跑了几十趟,对方才同意“试一试”。

      于是,王健林便将自己的完美构想让沃尔玛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选定了地段优先告诉沃尔玛,然后根据沃尔玛的需要协商设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实际上,沃尔玛也很希望能有这种模式,只是以前地产商们都没这么去干。”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订单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更重要的是,这种稳定的营收,让王健林得以开始另一步“先招”:将订单商业项目打包,送到海外融资。“很快、马上就会有了结果了!”,王健林说,现在是“静默期”,具体内容不能说。

      据透露,万达已经将手下现有的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形式,准备于近期在香港股市上市,在此之前,来自全球著名投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的30亿人民币定向私募已经完成,之后公开的募资额度将高达10亿美元,如获成功,这将成为国内民企上市融资的最高额度。

      回顾王健林的创业史,“快人半拍”其实就是他敢做敢想、敢打敢拼的风格在商海中的成功上演,正是靠着十几年持续的“快人半拍”,王健林的地产帝国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并且滚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企业家的特质:第一是创造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第二是坚持精神,没有一个成功是上来就成或者没有失败一路顺风下来的,这样的人也许在大千世界当中可能有那么一个两个,但那绝对是意外;第三是要有情商,要有宽容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果这三条你都具备,你一定会成功。

      王健林的创业历程篇二

      王健林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在他的带领下,万达集团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为两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翻开万达的创业史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总能“快人半拍”的企业: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在东北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全国率先参与足球也率先退出足球,在地产界率先开创了“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率先尝试“房地产信托基金……总是快半拍最终让这个曾濒临破产的区办小企业成长为今天资产超百亿的地产巨头。

      率先尝试旧城改造

      1988年,是万达的创业元年。这一年,王健林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请缨“主政”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一个欠债149万元、濒临破产的企业。

      此前半年,王健林刚刚从部队转业落户大连,那个时候的他对房地产行业还非常陌生,然而,这个“门外汉”却很快选择了一个同行前辈不敢或者不屑于的项目:旧城改造。“拆迁回迁问题杂、成本高,没人愿意干,我们是大连的第一个”,实际上,万达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个时候开发项目要“配额”,万达拿不到,而旧城改造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想开多少给多少”。

      在当时大连市政府南面,有一个“棚屋区”,很不雅观,领导对前来跑“配额”的王健林说:就这里,你想开发多少都行!然而,回家一算成本,每平方米的造价正好是当时大连的最高房价1200元,难怪没人愿意干!

      “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涉商海的王健林还是决定一搏,结果大获成功。“棚屋区”被改造成大连今天著名的“北京街”,“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下子挣了一千多万!”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创新,一是推出130多平米的大户型,二是在北方率先设计了明窗大厅,三是采用了铝合金窗。”多年以后,王健林轻描淡写回顾当年的成功。

      东北股改示范企业

      尝到甜头的“开发公司”开始将改造当成自己的“主业”,当其他同行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健林已经成了改造大连旧城区的“专业户”。

      “确实挣了不少,钱哗哗的来!”今天的王健林说起那个时候,依然兴奋。然而,那时的他却苦恼随着利润而来,原有的旧体制根本无法让企业展开手脚。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为了辞退两个“霸道”的司机,王健林最终要跑到市领导面前以辞职“相挟”,才能办到。而王健林心里最不能忘的,是那次员工集体“公费旅游”事件。

      “员工跟着我连续埋头干了两年多,第三个五一节,大家提议平时加班加点却不能加工资,能不能出去集体旅游一下,我想那也是应该的啊!”于是,包了几辆大巴,到一个景点,大家开开心心过了个周末。然而,他们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举报已经到了市纪委。节后上班第一天,王得到消息,给他的处分是“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最终,在区纪委求情下,免去处分,但“每名员工必须把公费200元补回来”。

      这件事情对王健林打击很大,迫使他开始关注企业制度问题。1991年,当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选择三家企业作为东北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干,王健林却积极申请了,并成功争取到了名额,从而在企业制度改造上,在整个东北先行了一步。几年后,原有的国有股份彻底退出万达,王健林开始持有万达股份,真正成为了一名商人。

      进退足球都是第一

      万达发家于地产,但扬名于足球,直到今天,许多人还认为万达是一家“体育公司”。进入足球,万达抢了全国之先。“1994年,大连市体委主任找到我,说国家想搞足球联赛,我也算个著名的球迷了,所以就干了!”中国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万达足球俱乐部因此成立。

      很快,足球联赛在国内风风火火热闹起来,万达成了最大赢家——六年夺下四个冠军,创下连续55场不败纪录,大连万达也开始闻名天下,品牌知名度位居全国第五。

      数年之后,王健林又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第一个退出足球!“六年我们总投入了3个多亿,收回1亿多,净投入两个多亿,”但是王健林认为,让自己退出足坛的绝不是钱,“一年几千万,我花得起,但是把名声搞臭了,我就赔不起了!”

      在国内足坛因为黑幕、黑哨、假球、赌球等而“搞臭”的前夜,2000年,大连万达彻底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现在看来,我们走的恰是时候!”

      2014年,王健林重返足球。1月21日,当选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顾问。近期,王健林将向马竞俱乐部注资至少5000万欧元,获得该俱乐部20%的股权,王健林将享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权。

      首创订单地产模式

      退出了足坛,王健林将万达的精力全部集中到了地产上,很快,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在他手里出现了:先找沃尔玛等商家签租赁合同,然后再盖商场,以降低商业风险。王健林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订单商业地产”。

      “第一次上门跟人家说,一口就被拒绝了,慢慢谈,一次一次上门谈,整整花了一年。”王健林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上门跑了几十趟,对方才同意“试一试”。

      于是,王健林便将自己的完美构想让沃尔玛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选定了地段优先告诉沃尔玛,然后根据沃尔玛的需要协商设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实际上,沃尔玛也很希望能有这种模式,只是以前地产商们都没这么去干。”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订单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更重要的是,这种稳定的营收,让王健林得以开始另一步“先招”:将订单商业项目打包,送到海外融资。“很快、马上就会有了结果了!”,王健林说,现在是“静默期”,具体内容不能说。

      据透露,万达已经将手下现有的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形式,准备于近期在香港股市上市,在此之前,来自全球著名投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的30亿人民币定向私募已经完成,之后公开的募资额度将高达10亿美元,如获成功,这将成为国内民企上市融资的最高额度。

      回顾王健林的创业史,“快人半拍”其实就是他敢做敢想、敢打敢拼的风格在商海中的成功上演,正是靠着十几年持续的“快人半拍”,王健林的地产帝国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并且滚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企业家的特质:第一是创造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第二是坚持精神,没有一个成功是上来就成或者没有失败一路顺风下来的,这样的人也许在大千世界当中可能有那么一个两个,但那绝对是意外;第三是要有情商,要有宽容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果这三条你都具备,你一定会成功。

      王健林的创业历程篇三

      辞官下海

      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

      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

      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

      就这样,万达就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个闯入了“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这一单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就这样,我掘到第一桶金,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旧城改造很有钱赚,别人不敢干,我敢,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

      9天9夜没睡觉

      再给大家讲一个贷款的小故事初期创业,我接下了一个项目,这个工程当时政府干了一半,觉得费劲不愿意干了,转给我的。签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更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我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我。

      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转给我的,他们觉得对不起我!所以政府开了一个会议,就指定当时某一家国有银行贷2000万给我做启动资金。这家银行答应了说“可以”,哎,我一听好事,那我就去找银行行长吧。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都给我躲猫猫。我有时候一见到他了吧,他从后门就走了,我在走廊白站;有的时候在走廊里堵着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下周二来吧”;等我下周二去,他出差去了!等等。哎呀!当时就为了拿到这笔贷款,有的时候一去在那个走廊上(因为进不去办公室)一站就是一整天。我想银行八点半上班,我就八点去吧,站着。甚至站到下班六点也不出来。究竟行长是来了没来?还是不在?我也不知道,也没人愿意告诉我这个信息。当时站在走廊里面这种感觉,这种耻辱,我觉得太卑贱了嘛。

      除了这家银行,我又去找了另外一家银行,贷款的时候这个人态度倒是不错,但也是不给我贷款。我为了堵到他,曾经跟一个哥们两个人就开车到他家楼下。我想,你总得回家吧?那我就在你门口候着;你早上总得要出门去上班,总是能碰到你吧?我俩就去在那儿蹲了一个晚上,在车里候着。反正深秋不是太冷,稍微冷了就开动发动机暖和一会儿,为了省点油过会儿再把它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第二天晚上我说再去堵吧,我这个哥们觉得忍受不了,他说太丢脸!无论如何也不能去了。我自己又去待了一个晚上。就是候不着,找不着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不着,是他不愿意见你,因为你是民营企业,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不像今天这个地位。第二觉得你风险大,他不敢放贷给你。放给国有企业亏损了没了,他不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放给民营企业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我也理解他们。

      在这种无论跑了多少趟都找不到办法的情况下,就有人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说“干脆你就发一个债券”,但是你这得承诺回报,比如两年按照1.4倍,每年 20%,1.4倍收回。没想到,推出来以后一抢而光,毕竟20%年回报还是很好的。这个方法真正解决了这个项目的难题,才把我们从濒临破产的边缘给拯救回来。

      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的故事。我接的这个项目,可以说追悔莫及。当然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把剩下的老百姓搬走了。但当时真是把我憋的够呛!在1993年初的一段时间,我九天九夜都没有睡着觉,什么安眠药,什么打针就是睡不着觉。到后期整个人都有点精神恍惚,失常了。第十天早上正开着会,“咣当”一头就昏迷在地了。我被紧急送到北京,还找了比较好的一个医院去治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神经内科的主任姓李的女士,一见我面: “没事,小伙子今晚就让你睡着”。我说你这么大本事?“你放心吧,我们高得很”。其实还是给我吃那些药,可能心理作用,也可能进到医院里了,安静了,我当天就睡着觉了。

      3年打了222场官司

      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做住宅房地产做得还是不错了,但是有个问题刺激了我:我们公司有两个员工得了重病,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每个员工花了一百多万治疗费。当时民营企业是不可以报销医药费的,你自己有钱你给他报销,没有钱你的员工可能就等死。那我们是花钱给他治疗了,但是也给我一个提醒:如果大量的员工都有了病,再往后发展一二十年大家岁数大了,这公司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有长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2000年决定转行去做商业地产,做不动产,做持有物业,不再搞单纯的住宅开发了。

     
     看了“王健林的创业历程”的人还看了:

    1.王健林励志创业史

    2.中国富豪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3.传奇人物王健林的创业史

    4.成功人士心酸创业经历

    5.万达王健林谈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