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心得体会 > 正文

    阅读五个层次心得5篇

    时间:2021-04-14 11:15:3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阅读的五个层次心得5篇

      阅读的五个层次心得1 01.乐 读书,根本是要找到那种快乐,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本能深处的快乐。

      读书,是一种从中能够获取无限能量、能够把自己的电源线插到宇宙里、能够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书,是一种能够超越于红尘、超越于生命体本身的至高的层次。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一生,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

      这个“乐”字是读书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只有以“乐”的境界去读书,你才能真正把书读好、读透。

      有些人把书当成一种负担去读,装个样子去读,让人感觉自己有学问去读,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还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追时髦,或者是为了混个文凭,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等等。

      这些都不叫读书,只是在做苦奴役。

      读书不是附庸风雅,更不是死记硬背,表面上摇头晃脑,实际上并不能够理解。

      真正的理解需要一种超越的层次,需要和作者本身、圣贤本身打通。

      所以,读书不是一种劳动,也不是一个工作,它一定是一种心灵无限获取能量的境界。

      但是,如果抓不住本源,不能够真正地溯本求源地去读书,肯定是越读越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道生一,从道上来,文以载道。把文字搞懂,这是读书之本。

      文字搞懂了,书读懂了,才有乐。

      文字搞不懂,没有本,没有树根,树能长好吗? 所以,抓住本,抓住文,才能抓住真正“乐”的源头。

      在中华民族的教育中,孩子们受教育第一位就是学文字。所以,中华民族的小学叫“字学”,或者叫“文字学”,也就是在小学阶段,根本是要弄懂文字。

      老师教六书(象形、形声、指示、转注、假借、会意),孩子们学文字,进而知书达理,识文断字,把“本”建立好,这是一切读书的乐趣、快乐、幸福感等等的源头。

      书贵在精,而不在多,贵在约,而不在博。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所以,要大道至简,抓住最本源的那几本书,比如《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

      不要一开始就是个杂货铺,词汇量上去了,脑子被框住了。

      归根到底,还是以道为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合于道,这是受教育,也是人生真正成长的本质。那么,与道相合,这是“乐”的最本质的体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道相合,方能真正的快乐。

      我经常讲:你去沙漠转一圈,不可能记住哪块石头在第几个路口,有几棵树,树多高,天上飘了几朵云彩,什么颜色的,如果你这么记,像机器人一样,多累啊。

      所以,读书不在于记忆力,不在于自己挖空心思记住什么,而在于什么也记不住。

      什么也没记住,这个层次非常高,为什么?本能吸收了。

      记住的是个表面,是个馒头,记不住的才是营养。

      所以,张三丰问他的徒孙张无忌:“徒孙,记住没?” 张无忌说:“不好意思师尊,没记住。” “没记住,刚好,就要你这没记住,你记住还成不了哩,没记住刚带劲儿,上,咔咔咔,成了。” 真正伟大的东西都不是记的,是本能深处生发的。

      记住的,有以为缴,只是个边界,无,才是玄妙之处。

      打破边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着于法相,不被边界化,不被概念化,这样才能解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

      所以,很多人被标签化了,被概念化了,被记忆化了,被锁死在某些点上了,恰恰就丧失了快乐。

      心中升起的那个快乐一定不是来自所谓的“记忆力”,而是来自一种无意识的能量的唤醒,一种能量的开启,一种能量的绽放,这个层次才是真正的读书。

      所以,真正的读书者乐在其中,并不是有以为的、非要有什么目的去做,非要把它背过,明天考试用,而是一种无以为的、超然的、无目的的、本能的对接。

      阅读的五个层次心得2 1、不知道不知道(无意识的无能力) 2、知道不知道(有意识的无能力) 3、知道知道(有意识的有能力) 4、不知道知道(无意识的有能力) 5、知道不知道知道(运用自如) 我们如果带着不知道什么的状态去交流沟通,可能会少很多痛苦,因为你以为你以为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影响我们的不是那些我们知道的东西,恰恰是哪些不知道的 智者用不知道来探索世界,凡夫总是用别人的知识来彰显自己的无知。

      所以,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多么痛,要提醒自己:我不知道当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生命的意义真正意味着什么 比如:生病了,这是个信号,可能让我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需要你调整你的作息、饮食等 对生命尊重、臣服,因为有来就有走,不过是早晚而已,医生的作用就是防止有人提前插队 日记本 阅读的五个层次心得3 1.基础阅读:“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2.检视阅读:“这本书主要讲什么?”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给你的一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还有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吗?” 3.分析阅读: 第一阶段——分析文章的种类和主题;简要说出所讲的内容;按照顺序关系列出纲要;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4、主题阅读 5、批判性阅读 在这里强烈推荐一种

      “批判性阅读”的方式,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那是末流功夫。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当老师要求学生学一篇文章时,现成的标准答案已在恭候着你。有哪个老师敢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哪篇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怎能批判性阅读?“书本传播了知识,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因此要不唯书,不唯上!”从批判中吸收,才是主动的吸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知识进行重构,是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批判性阅读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入门功夫”是“批判性聆听”。能对各种口头报告作出内容“分析”;能“评价”各种口头信息的目的;能有效地“分析”他人口头表达观点时的各种技巧;能从各种角度“分析”不同的观点……“听什么有益”,“怎么听有效”,“为什么必须这样听”……都大有学问。

      “批判性聆听”的关键是:既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

      “悟”出自己的思想。简单地把“批判性聆听”看作“对着干”,完全是一种误解。

      培养“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是培养 “智慧的学生”的关键。

      阅读的五个层次心得4 以前一直听说过这样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还需自己去悟。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学习的五个层次,那就是读书、行路、阅人、明师指点、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会看到大家都忙着考试,考大学,考硕士研究生,甚至考博士,出国留洋。专业类考试呢,考会计证,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ACCA等,还有好多国外的一些专业类证书。与此同时,读书又充满了功利性。

      关于读书的功利性这里暂不多谈,我只想探讨下读书的目的。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我的浅显理解,书上说的,都是人们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找捷径,站在前人肩膀上快速找到规律,掌握征服自然之道。但是书上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先人说过这样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说来,你还要实践检验书上说的是否正确。

      这就有了第二条——行路。我理解这里的行路,是指亲自实践。比照书上说的到实践里去操练。有时候虽然书读明白了,但是到实际中,却未必可行。不可行的原因很多,比如客观环境变化,技术提高等等。这就需要你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举一反三。所以死读书是行不通的。

      光做事干活,就可以了吗?也不行。做事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很多人才招聘广告上有这么一条,有团队精神。什么叫团队精神?就是与人合作。与人合作需要你有一颗包容的心,需要你多看到别人优点,善于向有优点的人学习请教,同时又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用比较现代说法叫做沟通。昨天看了央视面对面节目,柴静专访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师老在采访中说,科研项目是大家一起做的,单说谁重要都不对,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很重要。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他的一大优点就是,他不会没关系,他能够靠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召集专家一起合作。这就叫团队精神。

      在实践、沟通合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很多困惑,甚至方向的迷茫。那么明师就显得很重要的了。这里的明师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道理的明。很多时候我们困苦迷惑,许久都解不开的问题和思考,可能老师的一句话指点,顿时开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眼前豁然开朗。这就是明师的作用。明师,我以为,可以是身边的领导,同事,视野的网友,进阶讲课的老师,同学。。。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可以给予你方向的指点。

      有了明师指点,还需顿悟的清明。那么学习的最后一个层次也很好理解了。老师再高明也替代不了你,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琢磨。琢磨清楚了,知识才真正变成你自己的,否则永远是别人的。

      学习的这五个层次,是步步深入的,但并非是只有完成前一个才能进行下一个,几个层次可以同时并用,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

      阅读的五个层次心得5 综合来看,排在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学校均夺得阅读量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骄》之类,大多是些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评述说:从榜单来看,中国的 大学生们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该文可能有失偏颇,不过中国大学生之所以阅读类别多以小说为主,是因为阅读的起点就在这里。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步骤的: 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儿时期的童书阅读而持续,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成绩,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

     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对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出来了,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飘》《红岩》《三国演义》《1984》等书就会被翻出来。

     第三步,进入文史哲领域。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是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涉及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神话、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左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史记》,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系统化,然后是下一步。

     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有了文史哲阅读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

     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读有所成。

     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根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书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两个。

     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仅有了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简单地说就是看问题看得通透。但老实说,阅读或是思考,根本用不着走出这么远。

     如果你肯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可以“笑傲江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