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心得体会 > 正文

    梁家河精神心得15篇

    时间:2021-02-17 17:47:22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篇一】

    梁家河,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这里是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插队落户的地方。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习近平同志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好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

    他与人民情同手足,习近平同志说过:“当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习近平同志曾先后给梁家河的村干部写了四封回信,每当得知梁家河有了新的变化,他都感到非常欣慰。

    学习梁家河精神,要坚持一心为民的情怀,我们要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深入开展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牢固树立“立根源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视结对帮扶对象如亲人、饱含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结对帮扶对象早日脱贫致富。

    我们要不忘初心,实干立身,经常勉励自己:一定要记住当初选择基础工作的初心,充分了解基础群众的生活和愿望,这样才能不鹜虚声,用实干立身,才能更好地帮助乡亲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篇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件刻骨铭心的经历,没有几件死守坚持的往事,没有几件奋不顾身的前行。人生就得不到成长,阅历就得不到提高。“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梁家河的发展和壮大再次给了我们警醒和启示。只有艰苦奋斗、刻苦专研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新的奇迹,才能给自己的生命增加厚度。

    大坝造良田,创建沼气池,自学专研考大学。没有刻苦奋进的追求,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只有肯吃苦耐劳,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取得最后决定性的成功。人生充满坎坷,什么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牺牲和忍耐。在应该忍耐的时候放不下架子,那只有失去成功的机遇。如果能够忍耐和放下,经过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有一番作为的。在努力的过程要不断的鞭策自己,警醒自己。不能让意志消沉麻木下去。不能忘了自己的初衷。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读书和学习是立身之本,生命之根。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专研,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新的知识改变自己,推动自己。才能释放出自己的能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篇三】

    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人民情怀。对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体验,但更深层次的则来自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他与人民情同手足。习近平同志说过:“当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水乳交融。他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全村人把他居住的院子围得满满的,为他送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几十里路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大家凑钱在县城照了合影、送他上车。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梁家河村民无论生病和生活有困难,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2012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在和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习近平同志曾先后给梁家河的村干部写了四封回信。每当得知梁家河有了新的变化,他都感到非常欣慰。1993年9月在福州工作期间,他曾回来探望梁家河的父老乡亲。2009年他在延安视察工作,休息之余,他与当年的村民代表一起,共话乡土情谊,共商村子发展之计。2015年2月13日,他专程回到梁家河看望村民,走田间、上地头,挨家挨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当晚,他在延安主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确定了大政方略。他走访的是梁家河村民,牵挂的是全国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温饱问题、富裕问题。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追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心目中,人民重于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为伟大。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致辞,再次向世界讲述梁家河故事,以个人成长诠释大国发展,以梁家河的小故事阐述中国梦的大理想。他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党性信仰。他有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习近平同志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在梁家河,习近平表现突出,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早已打成一片。然而,当习近平向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组织以他“成分不好”、父亲还在接受批斗为由,把他的申请书退了回来。后来,习近平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谋利益。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曾经对媒体介绍说,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习近平同志曾经在自述中也讲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他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性信仰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2013年9月25日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立身、立业、立言的出发地,也是他践行党性信仰的锻炼地。1975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亲历亲为,率领梁家河群众改变面貌。冬季里,他与群众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一起从文安驿公社用架子车拉煤到梁家河村,解决群众做饭取暖问题。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受到了梁家河村民的广泛赞誉。

    知识品格。“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他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梁家河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知识品格不仅是他那时人生的写照,也是他的追求,是他服务梁家河群众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讲过,“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他从不放松学习,对新知识的追求成为他行动的源泉。也正因此,他与当地的文学青年结成了好朋友。作家路遥就是因此和他认识的。那时,习近平同志去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去梁家河,就会找路遥长谈。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知识,一起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了用知识改变世界的激情。

    吃苦奉献。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陕北人用“苦焦”二字来形容生活的艰难,用“受苦”来形容劳动的艰辛。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是他经受的“五关”,而最难的是跳蚤关。面对这些苦,习近平同志在自述中讲到:“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以苦为荣,无私奉献。2003年,习近平同志接受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时说:“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梁家河村民则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们的印象中,农历二三月修渠打坝,习近平同志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责任担当。他把个人生活融入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把村子发展的责任担在了肩上。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知道了沼气的好处,就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回到村里,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他亲自施工,1974年8月,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建成本县第一口沼气池。1975年7月,延安报刊发长篇通讯《取火记》,完整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建沼气池的生动事迹。1975年8月,陕西省在梁家河召开沼气建设现场会,梁家河建沼气的经验在陕西省被推广开来。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2014年2月,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他鼓励运动员时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怎么体现成果?是金牌吗?最重要的是展示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篇四】

    5月2日,习总书记的《梁家河》首发以来,各地纷纷掀起学习热潮。第一次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是在团县委的表彰大会上,读完《梁家河》,感触颇深。它不似外国文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是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诚然,梁家河是总书记演绎了他知青岁月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他表初心、敢担当、攻坚克难、当表率,一个又一个故事诉说着他知青岁月的艰辛,但却是激情燃烧。常常听现在刚参加工作到乡镇的年轻干部抱怨,乡镇太辛苦,农村工作好难。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条件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其实,我们的“梁家河”就是在基层,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总书记在“梁家河”刻苦学习、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民服务、啃硬骨头打硬仗,那我们何不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在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去演绎精彩的人生?

    一要常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梁家河汲取了营养,所以在《梁家河》“修身”篇中会讲述到“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因此,学习应该是我们每个基层干部应该上好的必修课。我们既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基层工作经历,同时更要利用业余涉猎更多的文艺作品,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适应新常态下农村工作。

    二要多锻炼,增强为民服务本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学就会,而是要经过不断锻炼的。“窑洞里长满了故事”通过讲述了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来不断锻炼自己,真正的磨练自己,真心地为民服务。在农村,首先要锻炼的是农村方言,操着一口普通话到农户势必会碰很多钉子,一口纯正的农村方言能改变跟农民沟通障碍。其次要锻炼的是说话的方式,会说的人不不会说话的人多很多优势。最后就是要锻炼处理问题的方法,农村问题纷繁复杂,简单粗暴固然很快,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再农村常锻炼,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要把老百姓装心里,拉近干部群众鱼水情。群众是水,干部是鱼,鱼儿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就是这种干群关系。七年的知青生活,总书记同梁家河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玉米面窝头,一起打坝修梯田,当着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把心留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只有贴近农村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要把走村入户成为常态,把“十个一”交友活动成为常态,把解决贫困群众最棘手的问题成为常态,才能改变贫困村的面貌,才能真正脱贫。

    总书记的“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我们的“梁家河”也因如此,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幸福奋斗出来。

    【篇五】

    今天的梁家河已是领导干部培训学习的阵地,梁家河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它是习总书记七年青春挥洒的见证,也是干部坚守基层、服务基层的具体体现。这里的翻天覆地变化,这样的殊荣与机遇是有独的,这样的红色背景是无法比拟的,我们将其归功于有这样一位特殊且伟大的习总书记,归根于习总书记的感恩回馈,我们似乎忽略或者忘记了这里人民群众的自身努力。

    梁家河”带着这样的光环与荣耀,有这样的“大”背景,有望成为中国新农村发展的缩影,首先归功于习总书记的感恩、关怀,让乡亲们觉得有这样值得信仰且依赖的后盾,敢于迎接挑战,敢于向前发展,敢于迎难而上,无疑习总书记起了一个好头。其次,归功于“梁家河”干部作风建设,有好的引领,有好的榜样,干部敢于挑担子,敢于碰问题,积极把群众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再者就是群众的自身发展,2014年人均收入过万,民风和谐,民生稳健这些都预示不能忽视群众的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去取得今天的成绩。

    我们反思,我们在学习、参观“梁家河”,我们应该学些那些具体的借鉴,希望我们在学习“梁家河”时,不要仅仅只看到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后盾,而去盲目攀比,不要看不到本身的优势,忽视自身的发展,不要过于夸大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作为逃避责任和担当的借口。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不是人为没有“贫困人口”,就达到了小康阶段,我们要借鉴“梁家河”的发展历程,我们要辩证看待问题,形成我们具体发展思想,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让“国富、民强”不在是一句话,让产业建设蔚然成林,让我们国家涌现更多的经济殷实,民风健康,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篇六】

    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在陕西西安发布。每一位读者在捧着新书的同时,也将汲取一份沉甸甸、正能量的优秀精神品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可见,梁家河的精神影响之深远。再看书中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这是一个温情又乡愁的词汇;
    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更是一种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本的精神。新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更需要饮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不忘本,才能脚踏实地;
    不忘本,才能勤勤恳恳;
    不忘本,才能为群众办实事;
    不忘本,才能走出更加美丽的人生。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是啊!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梁家河农民再也不是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农民变身上班族,从土窑洞住到了新楼房,走进了新时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让我们有些许深思,她的变化、她的美也许就源于她独有的、传统的、优秀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梁家河”精神。

    【篇七】

    近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单位组织全体机关同志召开了学习《梁家河》宣传动员会,人手一册书籍,要求每个人细细研读内容,并书写一篇心得体会。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当看到封面时,图片和下面一小段文字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封面上的习主席脸在太阳的照射下黝黑泛光,眼眉间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感觉到无比的兴奋和高兴,周围人注视着这位国家最高领导人,没有一丝丝的胆怯,反而举手投足间都表现出和亲人般关怀与注视,感觉是好久没回来的亲人终于回来了,快乐洋溢着整个山村。

    下面的一段话更是令人深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习主席七年知青岁月生活的地方,是一位领导人对这个小山村的最高评价。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学习到了他的那种精神,梁家河独有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工作,做好基层政策的宣传,不怕苦不怕累,和群众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争取他们早日脱贫。

    实干担当的精神。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廉洁奉公的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帮助看病,买礼品,都掏自己腰包,从不接受群众的一点物质,即使情面难却,还是默默地用同等的现金还回去,这样的干部怎么能不受到群众的爱戴。始终“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篇八】

    近日,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梁家河》一书,感触颇深。梁家河是习主席修身、立业、明志的起点,正是在那样艰苦贫穷的环境中铸就了习近平主席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无私奉献、为人民做事的领袖魅力。

    《梁家河》这本书,还原了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下乡期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时群众热烈拥护的场景,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了一代伟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源泉,深刻理解了习主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公仆情怀,正是梁家河那样贫穷落后的艰苦生活为他奠定了“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以至于在今后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习近平主席始终将农村、农民、困难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路线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始终,有习近平这样一位心系人民,心系困难群众的国家主席是我们国家的幸事,是人民的幸事。


    我们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袖和核心地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远听党话,坚决跟党走。

    【篇九】

    初识《梁家河》,心里有些疑惑和不解,梁家河不就是一个普通的陕北小山村嘛,不就是那个年代知青的一个落脚点吗?是怎样的魅力能让习总书记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读完此书,我被习总书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感动到了,习总书记那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干事创业的方法和复兴民族的梦想让人心潮澎湃。


    正如书中所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如同中国无数个小山村一样,正在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事实证明,越是条件艰苦、环境复杂,越能考验磨练干部的毅力。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不愁吃穿,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时要过“四关”,经受身体和思想上双重的痛苦,这其中的艰辛绝不是文字上的轻描淡写所能体现。但七年的基层磨练,没有击垮习近平,却塑造出他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是检验干部的“练兵场”,只有能经受住成长时的挫折和苦头,在能在大浪淘沙中真金璀璨,成为思想过硬、意志坚定、作风务实的合格干部。

    【篇十】

    拿到《梁家河》的第一刻,我抽空用了两天时间,认真研读了全文。因为自己是从延安大学毕业的,在革命圣地四年的求学生涯,使我与习总书记插队梁家河7年间的不平凡经历产生了极大共鸣。初读,意犹未尽,便利用周六、周末重温《梁家河》,再一次体会习总书记身上闪烁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


    不忘初心,循序渐进善“修身”。7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始终坚持读书修身,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看,深夜在自制的煤油灯下看,脸被熏黑,吐的痰也是黑的......身为一名年轻的组工干部,在学习上,要兼顾“博学”与“专修”,坚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和钻研业务知识两手抓,坚持文字功底和言语表达同步提升。平时多听、多看、多学、多尝试,积极借鉴先进、请教前辈,博采众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做到“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


    牢记使命、实干担当能“干事”。立足村情推动生产大发展,习总书记带领农民群众打坝造田,深冬时节,他赤脚卷裤、站定冰水里,手上全是血泡,从清晨干到深夜,赢得全村人对他竖起的大拇指......当前正值社会各界致力脱贫攻坚的高潮期,在平时工作中,要敢想敢干,勇于做脱贫攻坚的“螺丝钉”,切实与帮扶对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点子、提建议、加把劲,扑下身子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想做,为我区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平公正,忠诚干净会“处世”。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习总书记以身作则教授给石春阳受用一生的处世原则“一碗水端平”......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只有自己功底深厚,才能有底气,才能多一份指导的资格和管人的资本。组工干部要时刻把纪律挺在前头,从遵守机关日常纪律做起,强化公平公正意识,公道对待和评价党员干部,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致力于凝聚和感召各类英才和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建设富强美丽新城区的大潮中。


    一年前,有同学问我,考公务员的初衷是什么?当时,我坚定而决绝地说出了一个词——情怀。大学时代的经历,让我对学生工作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干劲,每每举办完成一次活动,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感自己比他们更开心、更有成就感。正是这样的四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喜欢这种搭平台、为人梯的感觉,更享受“为众人搭桥”的过程。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认为,就是为了让党员干部重找当年的初心,践行曾经的誓言,扑下身子多干事、干实事。我们要认真回想当年入党时的初衷和情景,擦亮初心、重整形装,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甘为人梯的优良作风,充满自信、热情洋溢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十一】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重要遵循。习总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习总书记当年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

    【十二】

    学习《梁家河》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总书记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当年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学习了梁家河,了解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十三】

    《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尽管我从事工作以来,也给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每下村入户,看到还有少部分群众生活依旧困难,增收没有支撑,极少数贫困群众还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缺乏脱贫动力,内心就很沉重!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十四】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层淬炼自我,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献力量。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年少的他就坚定了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这种信念和抱负,注定习总书记是一位不平凡的领导、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存在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成为形容习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习总书记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习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习总书记从不退却,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是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要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要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立志成才。

    【十五】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照亮着我们把激昂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它,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人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习总书记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

    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