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心得体会 > 正文

    观《我和我的家乡》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0-11-02 10:54:50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篇一】

    昨天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感觉拍的真的特别不错,尤其是后面的那三个故事特别的煽情,特别让人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就是《回乡之路》,我也有关于风沙的记忆,我们这里离剧中的沙漠特别的近,记得以前每到春季的时候都会刮沙尘暴,当然现在也有,不过对比我们小时候记忆当中的沙尘暴已经好了很多,街道和空气也比以前干净了很多,而这一切都是与国家和人民对于沙漠的治理,与退耕还林还草分不开的。

    本故事让我小小煽情的一把,说实话开头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爱占小便宜,夸夸其谈,满嘴没有一句真话的“假”大老板出现,给人的感觉就是“装”,没想后面来了个反转,就像小朋友说的,他虽然有很多的“毛病”,但是他为家乡人民带来了希望,改善家乡环境同时也带来了一份经济收入,他油腔滑调,但是真心实意为家乡谋福祉!感恩,也是本故事的主题,不忘初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致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因为他们的保护与改善。我们生存环境才会越来越好!祖国的强大,有时候并不仅仅体现在高科技发展上面,也不是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是真真实实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环境上面。只有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才能真真实实地反映出体现出国家的强大与富强。

    【篇二】

    国庆假期期间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口碑一路高开高走、反响热烈,该片由五个小片段合成,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话题,讲述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展示脱贫攻坚成果,抒发人们的家国情怀。

    影片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开展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农村的各项变化,也切实体会到热爱家乡的有志青年为了家乡放弃理想坚守深山、扎根农村、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折射出农村发展中存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亟需解决。

    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农村合作医疗提升农民幸福“基准线”。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对农村地区来说一场大病会令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调整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贫困人口的大病报销比例,大大节省了农民在就医看病方面的巨大开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效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当前,国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城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县、乡、村医疗设施储备,充实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队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通村民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对村民的健康教育指导,引导村民不搞封建迷信,相信医学、尊重科学,讲究生活卫生,提升健康指数、幸福指数。

    引进来、走出去、多渠道,运输网格打通农村物流“新干线”。农村产品或是无人问津或是滞销,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不畅。“要想富先修路”,便捷的交通运输是农民走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打通交通运输“中阻梗”,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建设畅通的运输体系,让扶贫产业走进来,让农民产品走出去。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媒体带货宣传,打通产品销路。同时要立足当地特色,挖掘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避免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点带面、以面带片,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兴教育、重知识、育人才,教育为本打造新型农村“起跑线”。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承将贫困山区的孩子输送出去增才干、长才干、见世面,成长为可堪重用的栋梁之才,在学成之后反哺支援家乡建设,带领家乡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奔赴小康。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教学质量低、生源稀少、师资队伍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弱项。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生活补助,让农村教师能够安心、放心、顺心从教,为乡村振兴、国家建设培养输送人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是在外工作、求学游子们最深沉的眷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走出家乡的儿女们共同的心愿,也是祖国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我们要下好全国发展“一盘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信念、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篇三】

    《我和我的家乡》热映,口碑爆棚,趁着假期,我也凑了这份热闹。“家乡”这两个字,一时间让人深情起来。有人说:“这不是个喜剧吗?为什么我哭了……”电影从东、西、南、北、中五个地方,通过五个故事,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农村发展和家乡巨变,在体验脱贫攻坚的成果之时,油然而生一种家国情怀,一种“此生不悔入华夏”的自豪感!

    感悟《北京好人》里的病有所医,医疗有保障!一张医保卡的故事,透过爆笑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到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农民没钱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变得不再难。国家的惠民政策普及到了农村,普及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家乡。医疗保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医保制度的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可正是一点一点的努力,让我们逐渐看到曙光,“健康扶贫”是撵走脱贫“拦路虎”的第一步,这一步,我们跨过去了,“病有所医”的答卷只会越来越好。

    感悟《天上掉下个ufo》里的科技扶贫,致富有出路!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各地乡村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要致富,先修路”对于这个位于贵州黔南阿福村,距离中国天眼只有15公里的小村庄是个大难题,交通物流不便,直线一公里的距离硬是成了“异地恋”。因为一场“天降ufo”的乌龙让整个村“一夜暴红”,“ufo”是假,但是,依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脱贫致富的故事屡见不鲜。难得的是,阿福村能够找准定位,依靠地道酸菜鱼和独特风景,立足发展乡村旅游,让科技扶贫在阿福村得到落实和发展。

    感悟《最后一课》里的扶智扶志,教育是根本!一个鞠躬尽瘁的支教老师,生病后思想和行为都开始迟钝,念念不忘的却是支教时的最后一课——冒雨为学生送颜料。那时的教室,是土砌的,屋顶还会漏雨,也没有彩色的颜料,上课铃是人工的……比起那时,如今的支教条件已经好了太多,崭新的课本、全套的水彩画笔、被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可是教育的使命,从未改变。每一位支教老师多年的坚守,只因为想让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天地,改变这一方天地。正是多年的坚守,才有了电影里范老师的那句话,“姜小峰,我看懂你的画了……”

    感悟《回乡之路》里的生态治理,绿色即发展!曾经的“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如今的绿洲。正是许多像乔树林这样心里装着家乡的人,他们走出这片沙地,却又带着全心治沙的勇气和决心,回到这个沙地。为了让家乡发展得更好,用知识“退沙还林”,为沙漠种上果树,换来了家乡的一片绿洲。当家乡披上绿装时,乡村也跟着致富起来,成了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而这背后,是无数个治沙英雄们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汗水和青春甚至生命演绎了一场场治沙壮举,铺就了一条条象征着绿色希望的回乡之路。

    感悟《神笔马亮》里的对口帮扶,扶贫要精准!在进修和下乡两个选择中,马亮选择了后者,他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年轻人越来越少的小山村,于是有了“偷梁换柱”这招。“第一书记”于我而言,早已不陌生。可以说,每一位第一书记的身上都有着扶贫路上难忘的故事。他们来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他们带着技术特长、一身本领投身到农村工作中,有的招商引资、有的销售农产品、有的搞着环境治理……在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让帮扶更加精准,让扶贫出实效,打通着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脱贫之路,道阻且长。怀揣着扶贫初心,似乎在绿水青山间,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小康的脚步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