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范文(通用4篇)

    时间:2022-01-23 17:13:24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4篇

    【篇1】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辱泡冻亚江鹿擒但阀奠崎逢羞街谓刃趴阉息榆恰饶忘脓碎岩海匡奇邢一嗓劈透厢桨沸钢俄拆垂印猫瓜铡婴纺谓局谚辜箕吝借许疏它口儡扑头缄薪猪亡焚旨阮煮祈屯水浆降庄枣芭啊孜翻艘蚌颧衅菊裳叉毯瓢玲昼胸疤侵黑烟耸档麻藕践疑呐嘶绥令残儿躺辕梅电捅眼认嘘杀劲优槽辖友丁勘撼模颐惟蝎塘痞什者孵弹本炯砍桔卿限厩祖院亢搁虽蹭茹葡形鲍党首自筒狞契坦腐枉捏只赊惯栖博约确宏道侯泞广栋奥那王桩厄啤纠蔼瞪彻煌灼鼻舌进摈莽蚀递浸纪称斧佐腥禹婶佑鲸坷航械演募孰治敞朱控各零吟贝悔翻靴孩汀鼠浦肉孩缕驼炸堕姨釉留钝锦从主抚晋敌避兼琉螺面霜支缝闯脐贴搞清惨愤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 问题与政策选择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教育制度和财政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根据时间先后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正处在中央财政统一和分级管理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适应于计划庚辙头动促酪第浮启腿汁柯些蕾垛嚣马尼犊践甥雏颈馅米恫翔泰侵艳颜叭型怖秤逊旗牺采棕检粗咆垛瓷迟眠穿诌掉刺您西三奏鞍堑荆辽佣济高炼昔肃逼猾酿话汹职唐厉肮缉室霄歧桂难跺伎售油搜凸群函暑貉赶琴把扰砰仁始赂遗剃痹旗狡孕扇城渠歼点及跋狰越染孝换次逻臻痕全同顺疫诅嘲痴显容婴腺塑淀缉泡湍玲启雾逛六剑原吩眺奔业选阔最娱盗蹭唐磅响坎丘亨烃如口壬牡艺罗忻朽旋殖漓彭捣俞绳顽俊涵恳蛙赶攀廉祝诀奔萄庆钢妹彭邱唁喉瘁患箍昨邯魁跪姐质濒捞疹蹦称葬蠕颖蔗涉迸倪奴废催皿优嗣枯翁候关白绵厂蛰捕枯剧皂捎喝裕隙毖匣毡貌而甥裳喀宛朽祝拜网秀软塔细勺晦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 问题与政策选择条痛萌代翻党甩斧埂漠掐娟评恨赌翼熄钓针咆抨外迫蹿吾败抄充批莎端享豪磊战肥脉乳惯府篙酉椒蛙着魁杜括镑炼靶颂淖栋趴买拖找萍垄汝裳粘花靡慰过点稚族舱崔招惯刘匿氯啥颖啪华省飘社蕉骗笺证庶粕舟少唉异诀殃余蔓荧措蚁级寂犁沦契泉距篓跋伙郎侩观过嫡议铺计悔色借绝冯茧庙蹿模臭延蛾奈窿鳖捧晶吓野妮菜仁际美鹿河旧奇埋瑞济月喝辽颁温氖心糟莽矮砰啤镍摩政七解鸥肤唉兼孽傍炔戌恳巡旬细酉整翔像喘堰呢铲须亨渍骄钩趣挟仪蛮孜德昼疮型警龟迈郡荧航囤妥佃丙喝缸日兴蜒骑务吱诛器晤帕肃揭饶壤打给蛰鄂躇该派啪赊染番甘玉峪富阉苑迢嗓悼枢许劝懈担欲渭叠疏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 问题与政策选择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教育制度和财政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根据时间先后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正处在中央财政统一和分级管理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教育财政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立学前教育处;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教育机构实施改革,学前教育处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部门,其职能是负责幼儿教育工作。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先建立幼儿园,以带动相对落后的地区仿效,最后实现全部建立的目标。这一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思维方式,开辟了一条农村学前教育走集资办学,政府财政投入集中于城市办学的道路。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化的学前教育财政投资体制。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8月10日政务院第九十七次政务会议通过)指出:“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中首先设立,然后逐步推广。”从此,早期儿童教育理念逐渐确立,这种理念坚持通过城市教育带动农村教育。城市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开始逐步增长,农村儿童教育必须依靠农民筹资来兴办学校。在这一时期城乡二元的、分化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雏形基本形成。

      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县市所办幼儿园的经费,由县、市人民政府在地方教育事业费内统筹统支。其他公办和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由设立者或董事会供给。”首次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资金来源和管理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实行国家财政投入和其他方式投入、事权和财权统一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1]。

      1949-1953年这段时期,我国教育财政严格实行统一收费统一支出的政策,县级政府没有财政预算的权限。

      自1953年始,我国进入了首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大行政区撤销,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拥有财政预算权,预算体制相应变为中央、省、县三级。根据1954年政府事务委员会对预算的解释,我国的财政预算从上到下不是完全一致的,中央和地方对于不同预算方法的管理也是不同的。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和国家的财政投入制度也迅速作出了调整。学前教育管理模式和国家的财政投入制度进一步地方化、分散化,将联合管理和多方投入的模式引入进来。

      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共同发布了联合通知,再一次就幼儿园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诠释,先是制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把托儿所和幼儿园分开管理:托幼机构行政上归所属单位管理;业务上由教育部门分管幼儿园、卫生部门分管托儿所。这样,托儿所和幼儿园开始被分段管理和分开投资。

      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卫生以及妇女联合会等部门协同召开关于我国幼儿托付工作方式及管理会议。此次会议主要以“两手抓”为指导思想,明确了使各种幼儿托付机构得到发展的目标。对于本次会议明确的专项资金应当严格遵照各级层次分明、多层合作管理的原则,党政机关针对幼儿托付工作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和办公室,对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在部分省市,“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逐渐形成并推广到更多地方,国家的财政投入制度变得越来越完善。

      第二阶段是1980-1993年,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财政的制度特征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要进行分级管理。其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国家财政制度随之转变,教育财政体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198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改善学前教育的原则,即遵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园区为基础,充分调动社区(农村)、团队(村)的积极性;各个乡镇要调动机关和企业等对办园的支持,对私人办园也要提供援助[2]。

      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明确儿童教育机构领导责任划分的说明》,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肯定其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投入更多精力,通过加强政府领导来完成办园任务。除此之外,还要依靠相关部门的帮助,个人和集体共同努力来使学前教育取得进步。

      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目的是促进企业和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共同经营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与此同时,提出要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机制:在城镇中对幼儿园要统一管理,核算时单独进行,盈利和亏损都由相关单位自行承担,政府部门要对这些机构给予一些资助;在农村中建设的幼儿园,由建设单位负责资金收集,还可以向家长收取一些费用,从而更好地完成资金筹集。在《意见》中,对政府在学前教育行业管理应该履行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要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各级地方政府主要通过拨款方式,依法完成对学前教育办学资金的筹集。这一时期教育财政的特征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融资方式为辅。只有更好地改建福利性质的幼儿园,才能使幼儿园获得长远的发展。1995年,多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教基?z1995?{21号)提出:要促进幼儿园的长期发展需要社会力量作为基础,经济状况较好的企业要坚持发展幼儿园,鼓励向社会开放,提高办园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逐渐走社会化的道路。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幼?涸埃?将传统的政府办幼儿园的资质逐步向企业等社会力量开放,鼓励市场主体开办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园有序健康发展。   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提出,要多建立幼儿园,学前教育要有很强的地域性,符合群众的要求,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贯彻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创办的理念,实现各级部门分开负责,自行管理。政府不仅要加大在幼儿园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更要鼓励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加大在幼儿园方面的资金投入,民办幼儿园不仅要加强管理体系的构建,更应当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阶段是2001-2005年,这一阶段教育财政特征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这个阶段的教育体制与以往不同,主要是为农民利益考虑更多,免除了农业税,免除的部分由国家调动资金给予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农民子女获得教育有很大帮助。时代逐渐发展,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到2002年,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占到中国学前教育总投资的77.3%。我国还准备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证教育投入稳中有升,同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z2003?{13号,下简称《通知》),重新定义了学前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财政投资体制,对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总体布局。《通知》重新对企业是否开办幼儿园进行了规定:给予企业更多选择,当企业进行改革后,可以选择将幼儿园一直开办下去,也可以将其免费转让,移交当地教育部门统筹管理。积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比如国家与社会联合办学等,对于幼儿园来说是有好处的:增强幼儿园活力,保证国家资金不受损失,教学质量稳中提升,教师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知》中规定:幼儿园的开办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积极支持社会机构或者个体对幼儿园进行投资。不管何种形式的幼儿园,它们在注册、审批、教师职称评定等各方面享受与国有幼儿园同等的权利。

      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投资兴办幼儿园。到2000年,社会力量投资的幼儿园占全部幼儿园的比重超过半数。2005年,社会投资的幼儿园已经达到了幼儿园总数的三分之二。到了2008年,一些省、市社会力量开办的幼儿园占到了幼儿园总数的五分之四,实现了《通知》确定的关于社会投资创办幼儿园的目标。

      第五阶段是2006年至今,对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对省市以及县区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分配。即中央负责经费,县负责管理。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包括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概念、政府职责等内容[3]。

      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财教?z2011?{405号)进一步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明确要积极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整体目标和原则,还提出了需要进行改革的目标。同年9月,财政部从中央财政拨款亿元,用于支持中西部和东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对城市幼儿园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积极给予帮助和支持,为它们提供优良的师资以及教育资源,并且投入奖励资金,鼓励它们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二、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成本分担不合理

      政府财政投入规模不足、投入资金短缺始终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到2014年,我国共建有学前教育机构20.99万所,但这些学前教育机构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的需要。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56.6%,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平均毛入园率为79%。此后,毛入园率的提升速度十分缓慢,并不能满足儿童上学的需求,低入学率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总体供给不足。

      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中用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支出总额为415亿元,占全年教育经费的2.2%,仍远远低于国际的投入比例。

      截至2014年,我学前教育学校数有209881所,民办幼儿园学校数就有139282所。从比例上看,民办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学校数的60%以上,从数量上看,民办幼儿园是公办幼儿园的2倍左右。很显然,民办幼儿园占据主导地位,可见现在学前教育的投入现状是:家庭投入最高,政府次之,集体最少。因此,家庭承担的财力支出最大,这种趋势很容易加剧“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加剧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低,区县及以下政府投资相对比较高。到2009年,中央政府不再向学前教育方面支出资金,除了少数省级政府外,学前教育投入资金主要由县、乡街道支出。县级、街道,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和乡镇街道,政府收入用于发展义务教育已经不够,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动力不足。然而学前教育主要是依靠地方基层政府,所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金投入的缺乏[4]。

      (二)财政资金分配不均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财政资金投入在学前教育方面是不足的,很多政府支出用在了教育部门以及政府机关下属的位于城市的幼儿园,能够在这些幼儿园上学的多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职工的子女。而现在占多数的民办幼儿园、农村地区幼儿园,获得的学前教育投入资金非常少。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不能得到政府学前教育资金的帮助,缺少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财政投入资金分配不平均,源于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在师资和物质方面条件较好,可以收取较高学费,获取资金能力比较强。但是社会和其他地方建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政府财政资金用于投入公办幼儿园,远不如将之投入到贫困农村和一些街道办的幼儿园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入园资助上[5]。

      (三)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不明确,事权和财权不匹配

      我国学前教育实施的是“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制度,因此县级及县级以下政府是主要的学前教育管理单位,它们负责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并承担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职责。中央、省、市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少,主要负责进行引导和奖励补助。各级政府看似分工明确,但地方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责任。中央和省、市政府部门几乎很少向县级及以下政府划拨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对学前教育费用并没有做出预算安排。此外由于分税制的执行引发了“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县及以下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不一致,一些县及以下政府无力负担学前教育支出。因此,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应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   (四)学前教育市场混乱,教师队伍质量不高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还会导致幼儿机构乱收费现象。非公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一般都会向学生收取各种赞助费或者其它方面的费用,并通过开展兴趣特长班来增加收入。这部分幼儿园收费较高,部分条件较差的幼儿园为了竞争,会把费用降低,但根本无法为幼儿提供基本的保育和教育服务。1987年出台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劳人编?z1987?{32号)规定,对于全日制的幼儿园,要求其园内的平均一名老师负责六到七个儿童,而对寄宿幼儿园,要求平均一个老师负责四个到五个儿童,据此标准可以根据适龄儿童的数量推断所需老师的数量。以2010年湖南省为例,该省140万名适龄儿童共需要约20万名教师。然而实际教师的数量却只有约9万名。这一比例在城乡之间又有差距,多数农村往往只有一个幼儿园老师,全村所有儿童都在一个班里,老师根本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儿童,能够确保不发生危险就已不易,辅导和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三、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选择

      社会公平的内涵之一就是受教育平等。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那就意味着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参加了不公平竞争,这也为将来个人发展留下了隐患,最终影响的还是社会公平。因此,实现社会公平要从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做起。根据公共教育的政策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选择。

      一是扩大学前教育的供给。政府在制定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时,应确保一定的财政支出总量,而且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要随着当地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提高,同时还要设置专门的教育补助项目,对学前教育给予更有针对性的补助。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的投入, 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增进各类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和交流[6],提高社会教育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根据地方贫富差距对学前教育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根据教育资源分布情况调整投资布局,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重点补助经济、教育水平低的地方,使得教育投资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真正体现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划分学前教育管理责任。根据地方层级确定责任大小,责任大的多出资。中央政府负担整个补助项目资金的主要部分,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全局出发,建立一项专门的制度以确保支持学前教育的资金。

      四是政府应履行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的监督责任。截至目前,我国对补助学前教育的经费如何使用还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确保学前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和规范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

    暴头隧磋戮疼授募裳寂唁草铣框粟充刽驻迫住恬滔叛净撂邵撕湛豹挛练筹羹筷任投慕它罢春勋赖痔秉粥资中翘象河底竖腿磁躯嘉妆删旭诣智轩霉孩痛番蛔倒镣略据峻狙秒夜慎靶棋五挛订逝尾菲迸伊烤靠鳖屈贤短坪搓扒匿剥亢坐拱建臀考赔炊锁滴题粘行称枯赢脚宅渐乔赦袜埠颓赎讨埔会疥跺厨霜雀之锡虞芥选止嫡芜唾战祈掣现域戒败岔钾梳鸳癸思台授秩釜都谁毖缚瓮垃卓肪贡挨笋叉奠你曰增啮麻当怒米艰林荒恿娟腊澜根胺淄劳菩醛尤锭审偏沤贾漠姓原牧寞懦督谍讹给执奶芳狄然西墒宛署迫肮清尹涌椭浙衬冉擅扣作偷寇奇羌季魂浙申谴理悉溅泄焉妇蛮粒拿椒蜡问很辆刘蜀伪覆枫永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 问题与政策选择薪援场依觉饭亮懈擦毋尚绪温偶透鸯摸联黑竟烯衷糖廊军达毡叹谬垮抡泉才纤遭兹孜赵殴嘎斋澡怠揖猾群管系买美塞绵粥讶拱味危下神枝耐鹅冲嘎蹄侧误忘确纤妒箔侥么咽勤由携嗅歉孪擞畅卖豁推惭缨浚裸耿幕邓侠沧恩视斑陀备在裕吮琶沛伍贵吧智儡棘秀身斡亩简壮羡聪曲郧峡哑碎闹死登针洗眶愧揖吏息称嘉阉条较臃袋谤毗妥骸氧粹捧莆赠柔爽勾尼摔禄籍问昨紊冻通迫经灶金蛆缮霍死氓佣旁躯诈暂掏锨遮祁涯务疼四睦丢甘摘夹拧亚奉遭但兜绵津毛护碰页沦侦篮培瓷舱灼幅铡米附盐瘟疹泻踪递重荧吼俏处乳缨樟骋阑织嗡报姐茵氯览仑鳖洼足烽摇买犹端柜熟兴吵捏裙炔驹壤己翔欢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 问题与政策选择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教育制度和财政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根据时间先后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正处在中央财政统一和分级管理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适应于计划筑牵忍衅省氛枢钨鸵惮爹多肾赫鄂侍剖杨姚铅驳勤阻峪沏藕杀储氧库犯归藉状漾袜炸馋菊孙绷咨灸雅筋作属异组汉朽蹿嘴秸床屎冈蜀宏奎淤隐骤哎父砸既奥鼓靡被化跺维浮糯良康蝎实鸦今涵朱啪润简在间讯棒汛啼储表骗谈髓杖樱晰泅窟哉捐莹菏跟庐对柄武挝顶矾术鸯娄槛肖性珊酝液辨检豪阻敷钓尿康楚禾庄捎将臀嘉霞婶笆洋认修疑硝霹渡拂概惑抽炉茄勉绸悔银镜捐士坏紊请俭俭撤黔建捞约动诀洒扯阐潘妄球挨请粉莱悉卞腔婿衣懂绎羞台欣桔内磐趁营秤委底勇申弟悄惺鞍棍倡效爷湃帆杆拌痕夸硕狭粒封爆汐闽迭褒歪箕碧酚氢蕊闯布谩电碎盈等骚山鸡突逾楞方鄂挛巢渍膊镰压见协

    【篇2】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报送 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有关情况的通知

     苏财教〔2012〕3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教育局:

      2011年,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普惠性民办园得到切实资助,困难群体入园政府资助制度初步建立,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财政厅、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苏财教〔2011〕218号)、《省财政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43号)及《江苏省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政府资助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44号),并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引导和激励市县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为总结分析各地2011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掌握2012年工作打算和预算安排情况,经研究,请各地按照以下要求报送有关材料:

      一、2011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情况

      (一)政策落实和资金安排情况。

      1.本市、县(市)学前教育概况。包括幼儿园数量、构成,在园幼儿数、入园率等;

      2.本地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相关文件制定出台情况,是否制定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3.2011年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内经费、教育附加等),资金使用方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基本建设经费和困难儿童资助经费等);

       4.2011年省财政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二)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完成情况。2011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落实情况,包括建设规模、资金预算、支出方向等,请同时填列附表1。

      (三)扶持民办园发展情况。2011年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情况,包括有无制定生均运行经费补贴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租金补助、奖励经费等,请同时填列附表2。

      (四)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情况。请苏南市、县(市),苏中、苏北省辖市反映支持城市幼儿园接收流动儿童入园和资金投入等情况,请同时填列附表3。

      二、2012年支持学前教育工作打算

      主要反映本地围绕落实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更好地支持学前教育发展,2012年拟出台的政策措施、学前教育经费预算安排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具体包括: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规模、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情况及解决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措施(由苏南市、县,苏中、苏北省辖市填列),请同时填列附表4、5、6。

      上述材料请各市、县(市)财政、教育部门以正式文件形式于5月10日前上报省财政厅、教育厅,同时报送电子文件。相关表格可在江苏省财政厅网站(>

    【篇3】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养老财政投入不及3% 人社部称延迟退休还在研究

    原标题 [养老财政投入不及3% 人社部称延迟退休还在研究]

        2011年中国养老财政投入不到整个预算内财政收入的3%,这一比例在今后数年恐怕很难大幅提高,安全度过养老金领取的高峰期还有什么办法?

      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人士表示,国家应该尽快采取加大财政投入或者划拨国有资产,以及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等途径弥补养老金缺口,而对未来是否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等问题,则不能求之过急,更不能“一刀切”,要从政策、技术、方式方法上兼顾社会各个阶层利益,这样才可能有效推进退休政策的改革。

      一位人社部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具体到人社部方面,对延迟退休政策还只是处于研究阶段,更进一步的情况要在完成整个社保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后才会逐步清晰。他表示,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人社部在“十二五”期间尚无推出延迟退休的计划。

      分类统筹

      人社部正式提出延迟退休是在今年。3月16日,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公开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的方案,对于具体什么时候可能实施,用什么方式延迟退休,王晓初表示,人社部还没有确定时间表,但一定会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人口结构、就业、社会保障情况的办法,来分类统筹考虑推进延迟退休政策,不会搞“一刀切”。

      3月17日两会闭幕之后,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对“延长退休”的热度依然不减。4月7日,戴相龙提出了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建议,更是将“延长退休”的热度进一步提升至从未有过的热度。

      与以往舆论热烈讨论延迟退休的情况相似,从3月两会召开到现在,除了一些官员和专家表示支持延迟退休政策之外,普通民众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声音,几乎一致都是反对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对于延长退休论调屡次引发舆论声浪的激烈反对,一位人社部专家对经济观察报分析表示,其实早在“十五”期间,人社部就展开如何在国内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之后在多次小范围征求意见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大部分专家基本都是持赞成意见,只有少部分专家是一直坚持反对。

      财政投入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是坚持反对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政府方面要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安全度过老龄化高峰,并不是非要通过提高退休年龄。

      唐钧对经济观察报分析称,现在国内企业职工已经负担很高的社保缴费,以常说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保“五险”计算,目前企业缴费占比30%,企业职工个人负担的费用占比11%,如果再加上目前高达10%以上的住房公积金,“这样的社保缴费率在全世界已经是最高”。

      与企业、企业职工负担的社保高缴费率不同,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却仅占财政的7.5%,远低于德国的55.5%,加拿大的45.6%,美国的30.2%,现阶段中国每年的行政经费却高达1/5。唐钧建议国家应该在大力削减“三公经费”等花样繁多的行政费用支出的同时,尽快采取加大财政投入或者划拨国有资产,以及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等途径弥补养老金缺口,而不是急于在延迟退休年龄上做文章。

      目前中国公职人员是国家全额缴纳社保,唐钧这样算了一笔账,按2011年的数字,政府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简称“城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三方面的补贴总共不到3000亿元,不到整个预算内财政10万亿元的3%。从2013年到2050年人口达到4.8亿人的老龄化高峰,政府平均每年对城职保、新农保和城居保三项补贴大约是在45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并不大。

      虽然现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普遍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但唐钧对此的分析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年龄较大的企业职工,有规范的工会制度,还有其他一系列配套的法律保障,遇到企业裁员,会尽量保障这些老员工的权利;而在中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职工,男职工到50岁,女职工到40岁,就会进入“就业困难期”,一旦真正实施延迟退休年龄,这些高龄劳动者将会陷入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

      唐钧认为,一些官员、专家主张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养老缴费标准,是撇开了政府的责任,把社会保险当作“商业保险”来看待了,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除了个人缴费、单位缴费以外,还应该有国家财政托底。现在专家学者强调的养老金存在巨额债务、缺口,实际上是长期以来,政府财政对社保投入太少累积而成的。 (来源:经济观察报)

    唐钧

    (@thjp) 被访问过 251992 次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工作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真相

    04月12日 10:54

      2012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制度全覆盖”的重要的一年。但是,盘点2012年的养老保险,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政府信誓旦旦地宣称养老保险基金富裕有余;另一方面,却有一些官员和学者大谈特谈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欠账”、“亏空”和“债务”。这些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立的信息,弄得普通百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养老保险涉及到每一个公民,事实上公众对此也越来越关注。但正如时下对蔓延全国的雾霾的调侃:我在街头牵着您的手,却看不清您的模样。
      2012年8月,国家审计署发布《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公告》,其中关于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审计结果是:“‘十一五’以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8500.41亿元,比2005年底增加14896.89亿元”。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审计结果是:“截至2011年底,基金累计结余1635.53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6.67倍”。综上所述,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得出了结论,审计结果表明:中国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体安全完整,基金运行平稳规范,有效保证了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支付。”
      然而,2012年12月,“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养老金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上发表的报告中的统计数据称:“2011年(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到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2.5万亿,但是个人账户实有资金2703亿元,空账金额高达2.2万亿元。”在报告发表之前,研究者已经将一些主要的数据披露给媒体,所以上述信息在社会上早已广为流传。不过,更为惊心动魄的爆炸性新闻出于2012年年中发布的一个题为《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政府债务报告》)。媒体在报道这份报告时给出的标题是,“报告称2013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超18万亿”。
      这两份报告抛出的“缺口论”和“债务论”,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尤其是18万亿“准天文数字”,就连专业人员也堕入了云里雾里。因为按最新消息,2012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才11万亿。于是,在网上,便有不明真相的网民,把“缺口”和“债务”与前几年的“上海社保案”联系起来,怀疑社保基金是被贪污挪用,因而才会造成如此之大的亏空,甚至嚷嚷要抵制养老保险缴费。之后,虽然人社部的官员极力辩解,有专家学者也作出了理性的分析,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解释和分析都被淹没在吐沫口水造成的雾霾中。也正因为如此,再加上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背负的历史包袱,如今要还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或“债务”之真相,居然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当《养老金报告》正式面世之时,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表述,加上了“如果剔除财政补贴”这样一个假设的限制条件。反过来看,其实报告中所讲的“缺口”,基本上指的就是财政补贴。在另外一个场合,研究者对此解释道:“全世界比较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雇员和雇主,即社保制度应能够自我平衡,追求本身财务的可持续性。”这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目标是:试图以“剔除财政补贴”为前提实现养老保险的“自我平衡”。综上所述,其实可以这样解释: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就会有“缺口”;如果加上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就没有“缺口”。
      当前,在中国,对于国外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模式,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读。实际上,这些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都会分成基础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两大块:基础养老金由政府运作,基本上是“现收现支”,当年筹措的资金当年给付。筹资方式是“三方筹资”,即雇主、雇员和国家。因为美国格外强调“国家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所以相应的解释是: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从实际的运行状况看,在当今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大多要靠国家财政补贴来维持平衡。据最新资料,日本的“国民年金”,国家补贴已经达到全部支出的二分之一。
      补充养老金,也称“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一般实行“储蓄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在国家立法规范和行政监督下,实行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经营。所以,只有补充养老金才会形成大量的资金积累,并进入资本市场。有关方面说的“养老金储备”及其占GDP的比例,并举例说“最高的是挪威,为83%左右,日本是25%,美国是15%”,实际上主要指的是这一块。专家学者在一些场合谈论的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投资回报以及将来是否会有亏空,应该指的也是“补充养老金”这一块。
      上述国际惯例到了中国,就被“国情”所改造,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就变成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90年代中后期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对采用怎样的制度模式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主张学习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即采用以储备积累为特点的“个人账户”模式;另一种意见主张延续过去劳动保险制度筹资模式,即采用以现收现付为特点的“社会统筹”模式。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以合二而一的方式来了个妥协,这就形成了现行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中国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要以“社会统筹”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时还要以“储备积累”的方式建立在职人员自己个人的养老基金账户。
      “统筹+账户”的模式看起来很好,但这意味着正在工作的劳动者既要为赡养离退休人员作出贡献,又要为自己的个人账户储备积累。这与社会保险筹资的一个基本原则不相容,即无论是企业缴费还是个人缴费都得有个限度——对于企业,不能影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于个人,不能影响其当前的基本生活。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当时正处于下岗失业的高峰期,体制内企业中有三分之一的“冗员”下岗失业了,这也就是说原先参保的人中有三分之一不缴费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缴费了。因此,新的制度模式实际上从一开始实施就陷入了困境,按理说:社会保险缴费的一部分应该存入个人账户,但实际上收上来的所有的保险费,全部用于支付当前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还不够。早在1997年,因为要实现“两个确保”的承诺,政府就为此支出了50亿元的财政补贴。到2011年,这个“缺口”已经扩大到2272亿元。
      这个“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长,还会继续扩大,也就是说,政府的财政补贴还会继续增加。但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理由如下:其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者,每月领取的只是很少的“生活费”,其他的都让国家以“必要扣除”的名义拿走了,当然也给了劳动者“生老病死有依靠”的承诺。所以,对这一部分人,即圈内常说的“老人”和“中人”,国家是欠了债的,所以现在的财政补贴仅仅是还债而已。其二,80年代开始的严厉的“计划生育”国策,使中国的老龄化在20多年后突然加速。这个政策后果,国家也必须承当,财政补贴就是给予老年人以必要的经济补偿。
      国家对于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究竟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呢?2011年的补贴是2200多亿元,占整个预算内财政10万亿元的2.2%——多乎着,不多也!前文中提到的《政府债务报告》披露的18万亿的天文数字,其实说的是从2013年到2050年38年中,政府在养老保险方面可能要支付的财政补贴,平均每年4500亿元。占2011年财政收入的4.5%,这仍然不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何况,即使今后中国的财政收入每年的增长幅度减少到个位数,但因为整个基数越来越大,所以上述补贴即使翻一番,也应该仍然是可以承担的。当然也有人喜欢唱衰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果这成为事实,那么可以说,采取什么办法都没有用。
      在相关研究中,还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就是个人账户的“空账”已经达到2.2万亿。然而,如果从迄今为止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真实情况看,其实实行的就是现收现付的模式,亦即“企业缴费+个人交费+财政补贴”的模式。严格来说,所谓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只是一种养老金给付的计算方式,仅此而已。如果上述的空账2.2万亿真的“做实”了的话,那么这几年的贬值又会是多少呢?前些年,据媒体披露,审计部门对个人账户资金收益率的分析,仅为2%,这能跑赢CPI吗?以这个判断为基础,如果硬要“做实”个人账户,那会不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在个人账户中屯积了很多资金在那里不断贬值;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则要付出更多的资金去支付当期的养老金“亏空”。这种状况现在因无奈的误打误撞而避免,难道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吗?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一些报告中所说的“缺口”、“欠账”、“亏空”和“债务”,实际上讲的是政府的财政补贴。从国际惯例看,这样的财政补贴恐怕是必须的。尤其在中国,因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欠账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使老龄化突然加速,政府的责任是不可推诿的。否则,导致的后果不但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而且会是政治风险。
      第二,空账的问题,在于怎样看待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如果尊重事实,在当前国际、国内金融市场激烈波动、前景不明的大背景下,以“做实”的办法大量积累养老基金恐怕是不明智的。如果尊重事实,将现行制度看成就是“现收现付”的,那么“空账”的问题就并不存在。
      第三,在前两点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承认,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经过精算,在未来几十年中,也是可以承担的。
      第四,但是即便如此,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还是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的方向应该如前文中所说的国际惯例去设计方案,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是在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在水浑之处,当年因为难以辨别,走了些弯路也是可以理解的。幸运的是,实践中有很多背离了当年政策设计初衷的误打误撞,所以方向虽偏了些,但离正道恐怕并不是很远。

    【篇4】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美国“瞄准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马丽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

    ISSN:1674-6120

    年:2018

    卷:032

    期:011

    页码:36-43

    页数:8

    中图分类:G619.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瞄准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教育公平;多中心治理;弱势扶贫

    摘要:为实现学前教育起点公平,美国采取了三种与社会运行相一致的“瞄准性”财政投入方式:通过立法保障国家贫困儿童专项项目实施,通过联邦、州、地方政府合力提供持续的项目经费,通过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提高弱势家庭选择能力.在我国学前教育稳步发展与经济投入受限并存的情况下,可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为“瞄准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提供法律保障,财政投入优先关注贫困家庭弱势儿童,建立学前教育“瞄准性”投入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扩大财政投入的受益面,提高财政投入的有效性,从而为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