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五篇】

    时间:2022-01-23 17:08:5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5篇

    第一篇: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林铧

    作者机构: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管理系,长沙410131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ISSN:1009-1203

    年:2018

    卷:041

    期:005

    页码:60-63

    页数:4

    中图分类:F320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旅游项目;旅游监管

    摘要: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高新科技下乡,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旅游项目种类较少、设备设施不完善、环境保障措施不力、营销方式待改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发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树立环保意识和长远利益意识,大胆创新创业.

    第二篇: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刘欣

    作者机构:湖南省临湘市五里牌街道办事处

    来源:消费导刊

    ISSN:1672-5719

    年:2019

    卷:000

    期:011

    页码:119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产业增收;设施建设

    摘要:楠木村位于"中国浮标之乡"临湘的东北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66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楠木村村支两委科学制定脱贫规划,大力实施精准帮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努力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抓扶贫,领导重视推扶贫,产业增收顺民意,设施建设惠民生,切实补好扶贫开发的"短板", 为乡村振兴奠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

    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深刻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根据市统计局《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研的通知》,县统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并与乡村干部、相关部门座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走访了XX乡XX村、**镇汉兴村两个有代表性的村以及发改局、城管执法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20张,其中男性对象17人,女性对象3人,包括5个村干部、15个村民。

    二、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有18人认为村容村貌的变化情况很大,只有2人认为变化不大;13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6人较为满意,1人认为一般;在对于“近两年本村美的变化主要在哪几个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改厕成效显著”、“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分别占比95%、90%、85%;在对于“你认为家乡生活质量提高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方便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乡村绿化景观美了”,分别占比85%、80%、70%。在对于“本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分别占比65%、60%、60%。

    三、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取得这样初步的成效,与XX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近年来,XX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今年在全县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紧扣“五线”,突出“五治”,迅速在全县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共清理垃圾13014.3吨,清理公路2067.6千米,清理河段1198.7公里,清理湖面3.46万亩,清理广告11732块,拆违拆旧5299处,共计20.7万平方米,刷新立面43.5万平方米,绿化道路303.96千米,新种绿植163.1万棵。

    (一)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

    (1)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巩固提升“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增加收集点和转运车辆,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确保收储运系统运行正常。今年以来,我县新配置生活垃圾清运专用车辆8台,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配套240升塑料垃圾桶5000只,将187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到县处理。

    (2)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今年以来,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5.6%,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

    (3)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保障。今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强化乡镇和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设施设备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资金3160.3万元。一是第一批总额366万(大勾臂车1台,压缩箱4个,垃圾桶5000只,侧挂车7台)设备计划6月中旬配发各乡镇。二是128.3万元建设标准化垃圾亭285座,已在试点村动工建设。三是聘用精准扶贫村级保洁员2479名,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四是在群众垃圾治理意识较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白霓镇大市村,铜钟乡大岭村、坳上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50万元。五是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县垃圾处理场整改及渗透液处理投入资金510万元。六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由**年覆盖的115个行政村调整为覆盖全县187个行政村,以奖代补资金全年投入756万元。

    (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1)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库长制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的村庄,将管网纳入城镇处理系统;对其他农村地区推广小型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截止**年6月底,全县11个乡镇主管网已经全部完工,完成量83.9公里,完成管网加压泵站9座,完成率100%,接户管完成约50公里,完成率90%,11个污水厂已经全面转入试运行。

    (三)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1)统筹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新村建设,加强规划设计,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公厕配建。**年底,全县共建改完成旅游厕所32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交通厕所10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11.1%;三级公厕239座,完成规划任务的100%。

    (2)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全县共完成农户厕所改造42516户,完成了规划任务的100.8%,已验收完成3.9万户,验收完成率达到92%。

    (3)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管理,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

    (四)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1)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村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实现村村硬化、户户有改善,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目前全县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比例达100%。

    (2)实施旧村改造。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断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积极深入推进“五线五治”,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老旧废弃电线杆、“蜘蛛网”式线路,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

    (3)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乡村山水系统治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格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短缺。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二是由于一些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筹集资金比较困难,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和募集社会资金有很大难度。调查问卷对村干部的访问中,这两个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均为乡级及以上政府。三是农民问卷在“是否愿意付费”以及“愿意出多少钱”的调查中,15人愿意付费,15人中仅有8人选择“每年50元以下”,选择“每年50-100元”的有4人,选择“每年100-200元”的有1人,选择“每年200-300元”的有2人,而没有人选择“每年300元以上”。这说明有必要继续完善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让村民为环境付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调查问卷显示,调查对象对“环境整治的不足”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绿化较差,环境不美观”、“村内设施没人维护”、“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对“最希望改善的方面”的选择排在前三项有:“增加绿化,打造优美环境”、“增派专人维护设施”,“村庄规划布局”。这说明部分农村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环保设施的维护管理运营制度,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难、环保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难,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三)农民自主参与、环保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展开。虽然村民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一)保障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二是要以产业为依托,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理念、新模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因地施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产业支撑,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集体有一定经济能力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三是加快建立并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及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二)开展试点示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及时总结推广具体经验做法。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三)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庄环境保洁制度与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使建设管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如在**镇汉兴村调研时,改村虽然沿106国道,但有两个村民小组较为偏远,垃圾清运车进出不便,该村自主组织请专人专车负责清运。二是健全环保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做到设施建管并重,加快培养常态化的管护队伍和服务网络,保证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

    (四)强化宣传教育。一是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广大村民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环保意识;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村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林铧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5期

            〔摘要〕 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高新科技下乡,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旅游项目种类较少、设备设施不完善、环境保障措施不力、营销方式待改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发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树立环保意识和长远利益意识,大胆创新创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旅游项目;旅游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减少和解决农民利益冲突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兴起和发展,乡村旅游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够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获得新的旅行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道路。笔者将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及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政府和农民两个方面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一、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不少人因此脱贫致富。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除了传统的作物收入之外,农民可以通过向游客销售原生态的农村食品、销售农家工艺品、提供农舍住宿等获取额外收入。二是可以促进农产品的交易与推广。游客的宣传会增加人们对农村产品的认知度,有利于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便于农产品在短时间内销售,尤其对果蔬等短时间存储的农产品的销售,更能提供便利。三是可以拉动外资增加投入。旅游业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资,进一步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和环保等方面的完善与优化。据《燕赵都市报》报道,在乡村旅游的拉动下,河北省张北县旅游收入从2008年的6 0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56.35亿元;据《宜宾日报》消息,四川省宜宾市在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2.41%。

            (二)全面改善农村环境,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营造更优质的农村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只有通过不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赢得游客的口碑。因此,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乡村环境,结合美丽乡村战略,选择双战略共发展、单战略侧重点的路径。双战略共发展是指要同时推进美丽乡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如前所述,美丽乡村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好的旅游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两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单战略侧重点是指要综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据《安徽日报》报道,安徽省黄山市通过推进农村环境专项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早在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就已达到3 721万人次、263亿元,初步实现了由“环境美”向“发展美”的转变。

            (三)增加农村劳动力,缓解“留守”问题

            乡村旅游能够直接或间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和就业创业机会,这也使得部分劳动力愿意在家乡从事相关工作或者创业。陈艳颦对南京市高淳县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 〕。吴巧红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女性提供了开设“农家乐”、乡村民宿、制作当地特色传统美食等就业机会,使她们掌握了旅游服务技能,增加了经济收入 〔3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不但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实现农民本地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问题。在乡村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随着劳动力外流引发的“留守”问题更增加了乡村建设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流失的农村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有利于解决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和弱有所扶三大方面的民生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也间接成为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和一条光明道路。

            (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自信

            乡村旅游要求乡村能够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和景点,对于自然景观来说,需要借助天然的环境,对于人文景观来说,则需要体现优秀的风俗民情。所以说,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优秀风俗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乡村安静的环境往往是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所向往的,自然生态的乡村文化生活从本质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而要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发扬和保持这种回归自然的淳朴风情。另一方面,精彩的民俗文化也能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传统民俗是千百年来祖辈智慧的结晶,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如播种文化、农耕文化、庙会活动、乡村文艺演出等各具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内容。乡村振兴不仅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要推动乡村文化的进步,促进科教文卫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改善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对优秀民族精神的颂扬与传承。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文化自信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

            (五)推动高新科技下乡,实现乡村振兴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造成“三农”问题最直接的因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间接因素则很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科技发展不平衡。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带去更多新事物,助推农村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化发展。首先,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需要利用新技术去制造,这便给乡村生活增添了带有城市化的科技元素。其次,来自城市的游客往往会带来一部分科技产品,比如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直接向城市其他群体作宣传,农民则通过模仿以使用先进的网络宣传技术。再次,当城市居民体验了乡村生活、感受了乡村环境后,部分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可能会尝试用科学技术创造更贴近乡村生活的产品,进而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为了能获取更大化收益,往往会利用高新技术优化产品,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仅是乡村产品宣传、展示和销售的高新技术,同时也能为乡村产品的制造、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灵感和创新。邹文川等通过研究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的旅游发展模式,发现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模式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4 〕。

            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旅游项目种类较少,吸引力不足

            传统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是观光、采摘、农业活动体验等,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体验的不断追求,传统乡村旅游项目已难以满足城市游客的需要。一方面,城市居民对新鲜事物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更愿意体验新颖的生活,长期单调的旅游模式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只有具有乡村特色、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才能让游客有再次体验的冲动。另一方面,长期单调的旅游项目会让农民自身产生厌倦感,凸显出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李巧玲对自然景观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归纳了田园农业旅游、回归自然旅游和农家乐旅游三大模式,提出乡村旅游模式多样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现阶段许多地域开展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旅游项目种类较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备设施不完善,游客旅行体验差

            基础设备设施不足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厕所缺乏。公共厕所是旅游中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公共厕所会使很多游客产生较差的旅游体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厕所一直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和旅游业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二是住宿条件欠佳。虽然民宿民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项目,但是习惯了旅游选择正规酒店的城市居民,下乡旅游还是更倾向于住酒店。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正规旅店、酒店缺乏等问题。三是停车区域紧缺。对于选择自驾游的游客来说,缺少停车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也导致部分游客将私家车乱停乱放,一方面破坏了乡村的田园景观,另一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四是乡下交通工具不足。对于徒步旅行的游客,长途跋涉可能会使其身心疲惫,而有些乡村没有公交车,共享单车没有普及,传统的牛马车也很少,纯粹徒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的旅行体验。

            (三)环境保障措施不力,原生态遭到破坏

            乡村旅游在给农村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乡村空气质量下降。私家车尾气、建设旅游项目工程的施工废气等,使得乡村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Y Yan等通过研究西藏西南香格里拉县及其周边地区1974年至2012年雪山变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发现旅游活动造成了温度的升高,导致部分雪山降雪量下降 〔6 〕。二是使乡村废弃垃圾增多。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饮料瓶、食物包装袋,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活动产生的生活垃圾,使得农村废弃垃圾增多。而现阶段我国部分乡村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垃圾处理系统,垃圾的堆积会严重影响乡村环境。三是使乡村风貌遭到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严重破坏乡村风貌,损害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破坏乡村环境。此外,为了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旅游项目,增加旅游设施,开山伐木、填湖建房等行为也会严重破坏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营销方式待改善,发展策略需平衡

            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致富机会,但是有的农民面对金钱的诱惑,把握不住分寸,忘了初衷,从而导致一些不文明推销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恶性营销、强迫购物等行为的出现也反映了乡村旅游的负面经济作用。韦瑾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在整体上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助于实现农民富裕,但是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三种负面经济作用 〔7 〕:一是引发农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经济纠纷。不可否认,面对农村市场这块蛋糕,许多企业和开发商都跃跃欲试,开发商想牟取更多利益就会剥夺农民的利益,而农民在乡村旅游中承担着主体地位,农舍、农田、农宴都和农民直接挂钩,因此解决好开发商和农民之间的经济纠纷是当务之急。二是拉大农民间贫富差距。乡村旅游打开了乡村的大门,对于有头脑的农民来说是机遇,可以享受东风之利,但是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民来说,却无法增加其收入,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农民间贫富差距的拉大。三是导致旅游消费品和服务产品涨价。如前所述,部分农民为了获取更高的旅游收入,忘记初心,哄抬物价,增加了旅游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更快、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丰富乡村旅游的形式,这就要求政府、农民共同发力,迎难而上,解决问题。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1.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仅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和有能力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农民的资金先天不充足,无法保证大型旅游项目所需。另一方面,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还有待提升,开发不出好的乡村旅游项目,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政府可以通过多项优惠政策促进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中来,如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帮助,为乡村旅游项目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这样更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运营,一定要有规范。首先,对待不同地域要因地制宜,考察适合当地的旅游项目,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新颖、追求特色、追求快速而忽略了当地实际特色。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规范措施,稳扎稳打,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中的旅游产品定价等问题,规范市场秩序也是必要的。对于违反市场秩序、损害游客利益的一切势力和行为,要坚决打击、给予严惩。规范是和谐的基础,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才能使得乡村逐渐振兴。如对黑导游强迫游客购物、打骂游客的恶性行为等一定要严惩,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

            (二)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

            1.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把“渔”传授给农民,同时农民要充分体会和领悟,然后加以创造和利用。对于乡村旅游来说,除了传统的旅游形式需要创新和改革之外,农民的言谈举止也是影响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农民和游客之间的交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民开阔思维,摒弃落后思想,加强创新和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还有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促进乡村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2.树立环保意识和长远利益意识。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因为乡村旅游会增大破坏环境的可能性,而对于大自然来说,环境一旦破坏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修复。所以,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几个意识,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团队意识、解决“三农”问题的奋斗意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3.大胆创新创业。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机遇,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除了经济脱贫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脱贫。而要实现精神脱贫,就需要帮助农民树立敢想、敢闯、敢干的意识。所以,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政府要给予特殊关心和支持,同时要鼓励更多农民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敢于创业、不怕失败、抓住机遇,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2〕陈艳颦.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79-180.

            〔3〕吴巧红.女性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8(7):10-13.

            〔4〕邹文川,张述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为例〔J〕.乡村科技,2018(9):12-13.

            〔5〕李巧玲.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176-181.

            〔6〕Y Yan, Y Zhang, P Shan, et al. Snow cover dynamics in and around the Shangri-La County,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1974–2012: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tourism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5(2):156-164.

            〔7〕韦 瑾,薛东前.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4):150-15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第五篇: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表态发言

    乡村产业振兴典型发言乡村振兴战略发言材料

    乡村振兴战略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从产业兴旺方面谈谈实现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经济建设的核心,乡村产业落后,造成一二三产业均不发达,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不能只考虑单一环节或单一线路,而应构建起全链条共赢机制和互惠互补模式;不能只设定一个产业计划,而是要进行整体产业生态规划;不能人为地切割产业属性,而应切实融合产业价值。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依托涉农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依托第二产业的加工,向前延伸种植这块,一二产业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向后延伸是将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物流和销售链接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一二三产的三个链条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得到升值,也让农民能够在二、三产业中分享更多的收益。充分发掘我镇隆晔食品、贸发食品这些食品加工企业的潜力,做深做强,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多功能开发型融合。农业除了生产人们所需的农产品功能外,还有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等,看得见绿水,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新型农业的期盼。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当地主导产业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农业与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元素结合,开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教育等活动,从而大大拓展了农业固有的单一的生产功能,并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提升。我镇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可以将刘家庄纪念馆、斗鸡台、扳倒井以及咱们的农业产业园整合成一条旅游线路。要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提供便利食品,同时也可以在产业园内进行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等活动。

    (3)多元复合型田园综合体融合。打造出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例如我镇的华龄生态农业休闲养生项目,规划的就是以“功能食品+观光旅游+健康养生”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期规划建设以200亩浅水藕生态种养为主题的示范基地,同时配套建设有机葡萄、大樱桃、沙澧特金果梨等高端果品采摘区和集休闲、观光、生产于一体的玫瑰园、牡丹园。二期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循环养殖区及设施农业有机果蔬区。三期规划建设航天育种试验区及休闲养生区。

    (4)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向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壮大,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石桥子的韭菜、大姜等已基本形成集聚态势,在形成集聚态势的基础上,注册商标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5)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为载体的农村新业态融合。培育“互联网+农业”新主体,拓宽产业链条融合渠道。推动农超对接、农市对接,联合良茂、利群等大型商业企业在乡村、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收销网点;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综合电商服务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服务进行信息发布,指导我镇的特色产品产销,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指导农产品网上销售。

    休闲+旅游”创新经济发展新载体   着力引进旅游业大项目。按照全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党委书记牵头,带领班子成员主动出击,以莱西湖区位优势为依托,大力引进了乐享自然中医药、富景农业西湖农园、青岛环湖农业观光园等一批休闲观光、创意文化、生态养生旅游项目;充分发挥重点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利用水资源、文化资源丰富及果蔬种植优势,对沟东、沟西、车格庄、后李、玉池、前山珍、付庄、西埠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一村一品、连片发展”,鼓励、支持、引导村庄将692间、1388平闲置房屋修缮整合,积极构筑“一村一养,一艺两部”旅游格局,打造以民俗养老、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和文化康体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新模式。

    积极发挥节会带动作用。镇党委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精品高端旅游节会。连续举办了莱西市环湖葡萄节、梨花节、蓝莓采摘节等大型旅游节会10余次,累计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业年收入达800余万元。通过举办旅游节会,建立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域,搭建起农户与经销商合作的桥梁,累计吸引经销商200余户,帮助群众销售无核葡萄、丰水梨等特色农产品3000余吨。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30余家,其中贫困户12家,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旅游节会被央视经济频道、省农科频道、大众日报及青岛、莱西市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网络+农业”开拓产业融合新局面   培育“互联网+农业”新主体,拓宽产业链条融合渠道。推动农超对接、农市对接,联合良茂、利群等大型商业企业在乡村、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收销网点;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综合电商服务中心1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服务进行信息发布,指导日庄火烧、堤上大梨、沟东葡萄、西埠甜瓜、付庄芹菜等10余种特色产品产销,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支持富景农业、乐享自然中医药等10余家农业企业,堤上大梨、西埠甜瓜等20余家蔬菜瓜果合作社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旗舰店、专卖店并开展网络直销、网上订货等批发零售业务,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推动“淘宝村”加快发展,支持商务、农业、供销、邮政以及大型龙头流通企业建设改造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及配送网络,提供线下代购、网上缴费、普惠金融等附加服务。

    推行“互联网+合作社”模式,打造堤上大梨网络合作社、西埠甜瓜网络合作社等10余个网络合作社,与北京、南京等地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公司长期合作,销售额达800余万元;推进“互联网+农业”智慧平台建设,建设试验性大棚5处,如沟东葡萄大棚、西埠甜瓜大棚,可实现农业大棚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质量可追溯管理;推动网络、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创建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持续调整优化全省农业产业布局,增加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品牌战略。无论是粮食产品还是畜牧产品、水果产品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都要力求做成优质产品、精致产品,在优质小麦、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色养殖等方面狠下功夫,创建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第二产业上挖潜力,做强做深。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原料生产,一头连着产品市场销售,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仅处在前延后伸的关联位置,而且具有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陕西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提供便利食品,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扶贫攻坚重点区聚集,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布局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发挥杨凌、渭南两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引领效应,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在第三产业上要效益,做大做活。近几年,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陕西省悄然兴起,且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我们要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扩大规模、规范有序地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通过农旅结合、农教结合、农文结合,将农业功能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拓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节庆农业、会展农业和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庄园、特色旅游小镇等,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知名村镇和特色园区,打造旅游集聚区,做大规模,做活产业,做实效益,避免同质化。

    (三)培育主体,注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活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要精心培育、不断壮大,使其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要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加强组织化程度等方式,引导他们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促进生产与市场连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对农民合作社,在扩张数量规模的基础上,要注重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大对示范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的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降低交易成本,让合作社成员获得更大的效益。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其他融合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和财税、金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还要通过与农户相互参股、领办创办合作社等方式,与各类主体深度融合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供销社、农垦、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创新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带来的“红利”,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在全省大力推广榆阳区赵家峁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研究出台《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指导意见》,以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为重点,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具体形式可以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也可采取“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设施设备入股农户”双向入股等方式,以保障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互相守信。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农产品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三是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结的模式创新,推进产学研多元化的利益机制,打造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业联盟纳入项目计划,从信息平台、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带动农户增收。四是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强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形成新的商业促销模式。

    (五)强化服务,筑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县”、“陕西名镇”、“最美休闲乡村”等活动的开展,整合资源,增加投资,在农村道路、水、电、气、绿化尤其是光纤、宽带和电子商务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实施免费无线联网工程。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全省全面启动“星创天地”工作,实现农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为载体建设“星创天地”平台,支持和鼓励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入驻创业,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村转移转化,实现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学研推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三是加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技能培训机制,解决培训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依托农业院校、广播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和各级党校等资源优势,开展对领导干部、乡村干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头人以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职业农民进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夯实农村人才基础。鼓励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支持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科技特派员、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等创办和领办农村一二三产业实体。

    (六)创设政策,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财税扶持政策。一方面扩大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总量并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加强整合各级财政分散在一二三产业各个环节的涉农资金,采取贴息、补贴、奖励、配套等方式,重点对农产品加工、冷藏、物流、农贸市场、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等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以及主体培育、品牌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给予扶持,增强引导和激励效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在税收方面,落实对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信贷需求多样化、大额化、长期化的新趋势,各类金融机构应创新机制、创设产品、主动灵活、热情服务,在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产粮大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重点区域,以及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加工和流通的其他新型主体给予重点扶持;增加投放用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贷款规模,优化期限结构,简化贷款手续,在规定范围内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开展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机械设备抵押和仓单、订单、存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政府部门要广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对金融机构形成激励和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融资。发挥各类涉农担保基金作用,创新融资担保形式,拓宽担保渠道,解决项目担保难问题。三是科技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技术研究,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装备难题攻关,熟化一批农产品产后烘干冷藏、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提供更多的可实现的技术条;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给予适当奖励;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人员到经营主体兼职,允许享受兼职单位的工资或补贴待遇,允许知识产权入股,参与成果效益分红,以促使科技人员下得去、留得住。四是其他支持政策。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和休闲农业用地纳入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确定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并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入股、公开转让方式,优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对直接从事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参照省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用电用水政策,一律实行价格优惠,为加快推进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