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五篇】

    时间:2022-01-05 16:34:41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苏教版是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简称苏教版教材。广义上的苏教版教材不仅包括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有译林出版社(译林版主要出版英语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苏科版主要出版部分初中数学物理教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苏少版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5篇

    【篇1】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观察物体(三)(2课时) 因数与倍数(7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9课时)

    图形的运动(3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2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 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之间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 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 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 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 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 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 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用书P3-6)

    (一)改进因数与倍数的编排,易于学生理解。

    (二)改进分数有关内容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互相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改进统计内容的编排,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

    (六)加强解决问题的编排,培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各个单元的教材说明 和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 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 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 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 确定性。

    3、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 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的特点

    1、在小学阶段,关于观察物体的具体编排分为三个层次:

    二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四年级下册: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几何组合体。

    五年级下册:根据从一个或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 拼搭出几何组合体。

    2、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 图形。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 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最好每个学生有一套相应的 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不要让教 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活动及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 子动手。

    3、精心组织教学,使操作更有实效。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 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

    例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因数和倍数

    例2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例3 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2、5、3 的倍数的特征

    例1 2、5的倍数的特征的倍数

    偶数与奇数的特征

    例2 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和 合数

    例1 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例2 解决问题:探索和的奇偶性

    三、教材内容的主要特点

    1、本单元知识是学习第四单元知识的奠基石,两单元知识 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又把两个单元分开编排,能 够分散难点,减少教与学的困难。

    2、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事实上,学生在约分、通分时,实际采用口算,几乎不用短除法,因此精简了分解质因数、互质数。

    3、因数、倍数采用除法的表示形式,更便于领悟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而不是针对整数乘 法来说的。

    四、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理解与记忆。

    3、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例如:用百数表探索2、5、3的倍数特征,100以内质数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等。

    4、处理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例如: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自然也是2的倍数,所以0是偶数。但是,到了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 也没有数学意义了。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编排

    长方体和正方 长方体的认识 (例1、例2) 正方体的认识(例3) 表面积的含义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1、 例2)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体积计算(例1)

    长方体和正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例2、 体的体积 例3、例4)

    容积和容积单位 (例5) 不规则图形的体积(例6)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3、加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1、整体入手,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棱、顶点、面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对今后学习起到迁移的影响。

    2、以观念(表面积、体积)的理解为支撑点,探究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

    3、重视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4、重视想象,将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

    5、注意着眼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教材。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手机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特点

    (一)主要内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 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主要特点

    1、从历史、现实、数学多个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

    2、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安排在约分之前;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学了就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减少枯燥,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

    3、分数大小比较不单独,而是与通分结合一起学习;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与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

    三、教学建议

    关注已有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同时为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解决 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化抽象为具体(现实情景来帮助理解);化抽象为直观(适当 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

    在适当的水平上,及时抽象,建构数学概念。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方法。如 约分和通分,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操作背后的道理。

    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º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能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特点

    1、本套教材关于图形运动的具体编排分为三个层次:

    二年级下册: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能按要求画出关于对称 的图形。

    五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设计简单的图案。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钟表和三角尺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明确含义、探索特征。

    3、不仅设计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 还设计了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的进行活动与探究。 把小学生的“好动”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体现了“做中学” 的课改理念。

    2、指导学生探索在方格纸上转摆、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如: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先转一转,再画下来。

    3、恰当把握旋转性质的教学目标。 图形的变换,是从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就是“能识别”与“会 画图”。

    4、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同时要避免在操作与画图中出现不规范。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及具体编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法(例1 (1) ) 同分母分数减法(例1(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法(例1 (1) )

    异分母分数减法(例1 (2) )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1 ) 运算定律推广(例2) 解决问题(例3)

    三、教材编排主要特点

    1、淡化意义,强化算理,注重算用结合。

    2、在同一个例题中同时展开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 联系。 两者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计算方法表面看截然不同, 实质上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即便是异分母加减,也是先通分为同分母分数,把分数单位统一后将分子相加,得出和。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强调“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逐步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的、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理解并发现算法的过程。要重视“数形结合”, 结合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重视对算理的分析,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特点

    1、学习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和思想。两个例题,分别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2、以已有的知识经验(条形统计图)为基点,探索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既沟通了联系又能凸显“增减变化”的特点。

    3、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对比。 以知识迁移的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2、重视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核心价值。应创造尽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从中引发思考,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预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充分鼓励学生采取可行的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从3件物品中找出1 件次品,初步认识 “找次品”问题,了解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例1 找次品 从8个零件中找出1个次品(重一些), 例2 探索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三、教材编排特点

    1、安排一系列“找次品”活动,通过充分探究,概括、 总结找次品的一般方法。此类问题一般性的解决方法是:“把这n个零件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这是由天平的特点决定的)。

    2、改编例题,更能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例1由5瓶改成3瓶、例2先是探究8个,开始的(4,4)探究到次数最少的(3,3,2),受启发再研究9个零件,是层层递进理解次数最少的方法的特点。

    3、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表达,有意识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找次品”问题中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一种抽象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是用头脑中建立的天平表象,反复地进行“如果平衡,那么…”“如果不平衡,那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并用简单图示与 口头表述结合完成分析与解决过程。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2、让学生充分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 寻求找次品的方法。“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 物品分成3份;二是尽量平均分。这是本单元的 重点也是难点。

    3、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维过程表达的教学。逻辑推理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思想方法,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直观图、流程图,配以文字说明的方式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化的方式表达思维过程。

    第九单元 总 复 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图形运动、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安排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成长小档案、数学活动、针对全册所学知识 的综合练习(练习二十八) 第1幅图 成长小 档案 (第115 页) 分数知识的整 理(分数的意 义和性质、分 数的加法和减 法)

    第2幅图 图形的运动、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3幅图 第4幅图

    统计(折线统 计图) 因数与倍数 活动1 数学活 动(第 116-117 页)

    活动2 巩固观察物体 的知识同时综 合运用长方体 和正方体 分数的意义和性 质 活动3 活动4 因数与倍数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图形的变换的巩固和提高、 解决问题 折线统计图的整理与回顾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复习计划。

    1、需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 的理解水平,计算的准确率,那些知识已经掌握, 哪些知识混淆,哪些知识出错比较多等。

    2、不同内容的复习方式应不同:因数与倍数、分 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用判断等练习形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图形与几何部分可通过具体的操作来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数的加减法可以结合具体情境,适当提高训练量加以巩固。

    【篇2】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折形状》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试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几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看似平凡,却常常给人以惊喜。科学教师应与学生一样,永葆童心,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揭开一个又一个秘密,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篇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教学计划部分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2、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篇4】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的发明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骄傲自豪;从《最佳路径》的创意中,我们再次真切地感受到有不少的创造发明都曾有一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过程,可见丰富人生阅历是多么的重要;《迟到的奖赏》用深情的笔触,介绍万维网的发明者科学家蒂姆把公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以发展科学、造福人类为己任,为人类营造一个统一的网络世界,方便“人们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他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的确让人心生敬意;《与 时间赛跑》用大朋友的口吻告诉小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就要始终走在时间的前面,“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让学生感到“惜时”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进取精神,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第四,有弘扬民族文化的经典名胜。如八单元的课文充盈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气息,脍炙人口的《诗词两首》,既让人感受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清新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村生活,又让人领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美景;《我爱你,中国汉字》深情地赞美了汉字独有的魅力与韵味,它的形象、声音、气味,它蕴含的情感,发生的变化,想象的魅力,“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闻名中外的“三孔”》让人们在欣赏古建筑——孔庙、孔府、孔林的壮观时,一面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面不得不惊叹建造者们的巧夺天工。

    第五,有趣有益有用的科技天地。在《有趣的生命时钟》中“走进绚丽多姿的生物世界,我们会发现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时钟,许多生物的活动是按照昼夜的节律周期进行的”;在《送你一片绿阴》中,领教“爬山虎”的特点与作用——“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大”,“不仅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而且能够吸附飞扬的尘土”;在《体验“航天生活”》中感受像云一样轻柔的“航天飞机服”,体验“失重”状态的美妙,睡觉姿态的可笑;在《采访周博士手记》中认识纯净水、矿泉水、开水各自的利与弊。科技文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六,尊重生命的美好境界。在《珍珠鸟》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与珍珠鸟的和谐相处,认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义;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体验小女孩的孤苦无依,她只能在火苗中想象好吃的烧鹅、圣诞树的美丽、奶奶的温柔慈祥,她的生命在寒冷与饥饿中、在充满火光的期盼中燃尽,使我们倍加珍惜幸福的生活,亲情的温暖。在《胡杨赞》中,认识“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胡杨,以及它“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毅力和“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的高尚品行;《到山下去看树》中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以及到山下去看树的悲壮与“奢侈”。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想象的美好。

    第七,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故事。《贺龙钓鱼》中,简陋的鱼竿“凝聚着贺龙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让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情怀;《小兵张嘎》中,小嘎子勇夺敌枪的机智勇敢让人钦佩与崇敬;《江姐》临刑的话语“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展示了革命者对死亡的从容,对敌人的蔑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骄傲吧,祖国》中,我们看到第一个涉足死亡地带——南极腹地文森峰登山探险的一名中国女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懈探究的身影,体验“中国人在南极发现铁矿”的喜悦与自豪!

    综观整册教科书的阅读文本,无论是经典的童话,厚重的传统文化,革命的故事,还是优美的散文、动人的诗歌,抑或是科技小品文、新闻作品等都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营养,心灵陶冶,让学生受到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感染和优秀时文的激励,以培植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之能涵养品性,净化情感,充实精神,提升思想。

    2.体例上:既注重学段衔接,又不失螺旋上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本册教科书的精读课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所占的篇幅较之以前有所调整。全册书32篇课文,其中有22篇精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批读课文仅有两篇。批读课文的呈现形式有所改变,即不再由编者作旁批引领,而是把批读的空间完全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课后的提示自主阅读,自主批注,养成边读、边想、边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

    “课文链接”——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文本,同时增强生活阅历,开拓文化视野,积淀文化底蕴。本册教科书的部分课文,如《草原即景》《生命的药方》《和太阳比赛早起》《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毕升的梦想》《小兵张嘎》《江姐》《诗词两首》《闻名中外的“三孔”》等,在课后新增了“课文链接”的栏目。此栏目或介绍相关作家生平事迹与主要文学成就,或简介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资料,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障碍,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亲近名师,提升品位。

    “互动平台”——进入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必要的读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册教科书的八个《互动平台》通过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即兴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巩固本单元或本期需要学到的相关的、也是必要的读写知识与方法。如一单元(19页)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二单元(40页)则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与思路;三单元从习作的角度(62页),既引导学生感悟本单元课文结尾的作用,又鼓励学生尝试着写出有创意的、吸引人的结尾,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五单元(104页)重在巩固已学会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七单元(152页)让学生把握写读后感的方法;八单元(173页)启迪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这些“互动平台”的内容既源自本单元的文本,又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读写目标的要求,做到了突出学段特点与年段特点,让学生在把握年段特点的基础上,由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习作,上升到自主发展。

    3.练习上:既强调基础学习,又不失学法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上。本册教科书在练习设计上既强调基础学习,又不失学法引领。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紧扣教科书重难点,突出年段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与表达的语文素养。如《故乡的“水墨画”》(5页)一课后先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设计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在描写中的作用”,这道题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三道题抄写叠词,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又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叠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最后一题是背诵课文2.3段。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词语积累上升到句段积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本册教科书每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三道或者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要求勾画出段落的中心句,或归纳每一段的内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后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揣摩语言。

    另外,课后练习还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自主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选自己喜欢的抄一抄”,选做题中还设计了一些动手题,如《最佳的路径》的选做题(73页):“通过多种途径,查一查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资料,对你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张贴在学习园地与大家分享”,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增强教科书的操作性,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相辅相成。

    课后练习的设计,注重开启学生思维,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如《生命的药方》(27页)课后3题指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30页)的课后2题让学生说说从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你想到些什么?《最佳路径》(73页)课后3题“格罗培斯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受到了启发,你又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哪些启示?”……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既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又注重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以便落实课标精神。

    “积累与运用”中的练习设计也很有针对性,重视各种形式的语言、词语的积累。

    “温故知新”旨在引导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发现新的语文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如一单元(18页)让学生领会特别的比喻句;二单元(39页)认识由AABB式的四字词构成的反义词;三单元(61页)认识与了解形式多样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四单元(81页)理解四字词中关键字的意思;五单元(103页)感受转折关系关联词的作用;六单元(127页)从“徜徉”“流连”“漫步”等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让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变化性;七单元(151页)将象声词单列成一道题,突出象声词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母语丰富多彩的表现力……通过词语、语言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语海拾贝”或是成语(18页),或是农谚,或是经典名句(127页),或是对联,其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词语拾趣”(39页)用词语转换的形式,让学生在乐中积词、趣中记词。

    本册教科书的八次习作,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乐意写。一单元写童年的生活,二单元写自己的一天,三单元以礼物为话题进行习作练习,四单元(83页)练习写一次运动会,五单元写自己做过的家务事,六单元写表现自己能干的事,七单元写一篇读后感,八单元(174页)写一个最开心的节日。这八次习作都是从生活入手,选材的范围广,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记录生活。让他们感到: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找到习作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习作就是把生活中自己所思所想所为表达出来,让他们在习作中感受表达的乐趣,写作的快慰与自信。

    本册口语交际一共五次: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40页)、就小女孩在“海啸”中的机智发表自己的看法(63页)、述说自己心中所想(128—129页)、说说自己看电视或电影后的感想(152—153页)、讲传统文化故事(173—174)。这些口语交际既贴进现实生活,又符合儿童的生活阅历,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交流中吸取智慧,学会思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本册教科书无论是课后练习,还是“积累与运用”都在强调基础学习的同时,注重学法的引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三、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自主认识163个生字,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会使用字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书写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抓住文章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美好的情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查找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学着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6.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勤思考、乐动笔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梗概。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四、本册教科书的实施建议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高年级识字、写字虽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对于笔顺偏难、笔画偏多、容易混淆的字,教师要作具体指导,引导学生用规律认记生字。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要随课完成。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写字时要给学生留足时空,让他们从容地写、端正地写,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2.重视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①重视朗读、默读、批读指导。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都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根据课型的特点及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感情,读中领悟表达方法。本册重点在提高默读的速度,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边动笔勾画、批注的习惯。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给学生的默读留足时空,循序渐进地提出默读要求,以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②品读词句,抓重点词语,积累语言。本册课后练习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抓重点词语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的练习,这对学会学生品词品句、积累语言大有裨益。

    ③研读课文,体会情思,领悟表达方法。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文体特点,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或《积累与运用》中“互动平台”的读写知识与方法的提示,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选择地读、思、记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精读课文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或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思考、联想和想象,理清课文的线索和思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引导学生联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的人物、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册教科书重点要引导学生把握“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和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把握说明方法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表现力。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8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只要抓住重点(或内容的,或写法的),“粗知文章大意”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方法上,教师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3.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五次口语交际话题,有“选感兴趣的项目说设计”,有“就在海啸中小女孩的聪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说心里话”,有“交流看电影或电视的观后感”,有“说说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本册的口语交际教学,要根据话题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讲清楚事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内容的丰富上和思维的清晰上给以指导。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要加以纠正。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要把口语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重视习作教学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习作应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愉悦和谐的心境,激活形象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均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为学生的真情表达奠定基础。

    (2)减少束缚,抒发心灵。给学生习作一定的选择自由,尽量让学生围绕作要求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本册的习作大多都是生活习作或体验习作,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充分用好教科书的资源,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二是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的习作,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束缚儿童。

    (3)澄清误区,加强指导。我们在吸收、消化习作新理念的同时,不能走入“二元对立”的误区,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统一指导”、“自由表达”与“规范练习”的关系。

    (4)强调个性,但不能忽略有效的“统一指导”。我们应以文本为凭借,抓住契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言语实践,降低习作的难度,缩短生生之间的差距。当然,“统一指导”要讲究时机和方法。既不能没有,也要尽可能地越少越好,要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累成功的习作经历和经验,为学生自由与个性的习作奠基。到了高年级段,“统一指导”应逐步淡出,学生自主的成分应逐渐增加,直至完全自主。总之,我们既不能因为信奉统一指导而磨灭学生的个性,也不能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而缺少有的放矢的指导。

    (5)倡导“自由表达”,但不能回避扎实的练习。某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一学期只完成教科书规定的八篇作文,这是不恰当的。没有一定量的习作练习就不可能带来质的提升。当学生经过练习形成了必要的习作技能之后,学生面对习作题目才会文思涌动、下笔成文。至此,学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境界。 因此,本册教科书还随文安排了一些有价值的小练笔。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让有效资源流失或浪费。

    5.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做读书卡,做自己的习作集,在实地观察、或采访、或查资料等实践活动之后,举办《有趣的生物世界》的报告会。综合性学习: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活动中更多的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查等作用。二是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尽量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言语实践能力。

    以上是编者就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及使用建议作的一个简要引领,仅供老师们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斧正。作为编者,我们更真诚地期待老师们就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给我们提一些真知灼见,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为实验区的老师们正确地用好教科书服务。

    撒播真善美的种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吸纳当今中外时文;

    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5】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习作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个总体目标下,《课标》在前两个学段习作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小学5-6年级(第三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习作教材内容
    1、请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2、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
    4、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
    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

    1

    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6、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7、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题目自定。
    三、习作教材解读
    仔细研读本册教材安排的七次习作内容,它具体体现了如下特点:1、体裁多样化。
    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宽,阅读量也越来越大,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为学生学习不同体裁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教材编者因势利导安排多种体裁的习作,可谓恰到好处。本册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不但有记实性的作文,如:“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写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还有想象作文,如:“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另外,还有“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把自己(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的想法写下来”、“按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等等,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体裁的多样化,既增添了学生的习作训练的丰富性、新鲜感,又能使学生品尝到多种习作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尝试新的习作形式的欲望。2、内容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让生活走进语文、走进习作,让语文、习作走进生活。语文的源头、习作的源头在生活中。让学生用身心经历、感受、体验生活,使学生感到习作是生活所需,生活为习作提供了可能。教材内容努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例如:“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还有什么比这些小能人让学生熟悉呢!他(她)就在自己的身边,他(她)和自己朝夕相处,自己对他(她)了如指掌,写他(她)那是太容易了。再如习作:“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这种根植于学生生活基础上的习作训练,就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习作和生活就融为了一体,习作就成为了生

    2

    活的一种自然的自我表露,写真事,讲真话,表真情就不在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成为习作内在的必然。3、表达自主化。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课标》提出的重要的写作理念。为落实这一理念,本册习作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首先,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尽量做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例如《习作5》:“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一个“等学科”,一个“等方面”几乎包括了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小能人,自由选择的空间何等广阔。再如习作7:“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限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任意驰骋的空间。这样有利的条件,这样广阔的空间,任学生选,任学生挑,任学生利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学生还会愁没啥写吗?其次,对于“怎么写”的问题,教材没作什么限制,学生可以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存在任何条条框框,真正达到“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想,我手写我说,我手写我做”。第三,题目多由自己定,本册习作教材严格遵循《课标》“提倡学生自己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原则,习作题目多由学生自己定:例如《习作1》,写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己定”;《习作4》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习作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题目自己定”;《习作7》写一篇想象作文,“自己给习作定个题目”。有些习作干脆不提题目的事,让学生自己做主,例如《习作3》、《习作6》,怎样命题,命什么题均由学生自己当家做主,这种习作方式也为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供了方便,降低了坡度,为学生写作文增加了有利条件。
    4、培养观察能力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写好纪实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本册习作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习作1》指出:“有些文章是经过对某一事物的多次观察才写成的,《二八月,看巧云》的作者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二八月的云巧在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就形状而言,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的形状又是多种多样,且变化多端,而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到的。”这就是要告诉学生要经常观察,长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还告诉学生“观察时注意自然现象的变化,善于比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