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范文(通用4篇)

    时间:2021-12-23 14:09:27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4篇

    第一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来源:学.科.网]

    古埃及的文明

    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正确评价金字塔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师: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

    学生: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中国。

    师: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曾出现过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埃及。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的地理位置:__非洲东北角__。

    2.河流:__尼罗河__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__尼罗河的赠礼__ ”)。[来源:学。科。网]

    3.出现国家时间:约从__公元前3500年__开始; 初步实现了统一的时间:__公元前3100年左右__。[来源:学科网ZXXK]

    4.成为军事帝国:在新王国时代法老__图特摩斯三世__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5.灭亡:公元前525年,__波斯帝国__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6.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成就:__太阳历__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知识点二 金字塔

    7.金字塔是__法老__为自己修建的呈角椎体状的__陵墓__。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来源:Zxxk.Com]

    知识点三 法老的统治

    8.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__法老__,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__神之子__”,具有无上的权威。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1)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列举古埃及的重大事件。

    ①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③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④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探究二 金字塔

    根据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如图是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金字塔群。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夫、哈佛拉(胡夫之子)、第四王朝门卡乌拉(胡夫之孙)三位法老的金字塔,小金字塔是孙子的几个妻子。金字塔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

    (1)关于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有下列几种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①火星人。理由是现代科学发现火星上可能有和人类一样的高智慧生物。

    ②“大西洲人”。西方有学者认为远古时候,在大西洋中有一个大西洲,那里的人曾经创造了很高的文明,可惜后来大西洲沉陷了。

    ③古埃及人。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它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见证,更是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迹。

    正确观点是③,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椎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为“金字塔”。

    (2)结合下面的材料,你如何评价金字塔?[来源:学科网ZXXK]

    (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

    评价:①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②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③金字塔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3)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什么?

    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本课内容知识线索较为简单,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我按照“情景导入——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课堂检测”的思路,层层递进,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只是在对金字塔评价方面,学生观点分歧较大,意见不一。经过我的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了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阶级的历史见证。

    古代埃及一、课标内容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讲述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很多学生对古埃及比较感兴趣,便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古埃及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法老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目标2:观察教材古代埃及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说出古代埃及文明形成的条件,认识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重点)

    目标3: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

    目标4:说出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重点)

    目标5:认识金字塔是法老统治的化身,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难点)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吗?一提到埃及这个古老的国度,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金字塔、法老、木乃伊等。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感受其伟大的文明。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师:在正式进行本课学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世界历史的分期。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结合教材,识记古埃及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法老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观察教材“古代埃及” 图片并结合地理知识,说出古代埃及文明形成的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水源:古埃及地处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

    农业:定期泛滥,提供肥沃土壤

    交通:便于航行,为古埃及的统一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历法:古代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发展起天文学,如制定了太阳历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联系地理知识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所以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

    思考: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这句话的理解为:地理上的尼罗河从东非高原的万山丛中走来,用洪水和泥沙在东非大裂谷带上塑造了肥沃的河谷平原,它象一条生合之藤伸延在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上;历史上的尼罗河从新石器时代走来,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尼罗河是文明的化身,在世人心目中,文明总是和尼罗河联系在一起。

    过渡:这一系列因素促使了埃及文明的诞生。在这一片肥沃的领土内,古埃及又是如何发展、灭亡的呢?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古埃及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说出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及具体表现。

    2.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说出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PPT出示问题:1. 阅读教材,说出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及具体表现。

    生1:成就:天文学、数学、医学

    生2:太阳历、象形文字。

    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师: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 玄武岩断碑。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亦称民书体文字),下面是 希腊文字。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到了1822年,这个在1000多年期间始终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法国语言天才——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解开了。

    古埃及象形文字在19世纪被识读,为古埃及研究开启了新纪元

    古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历法。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5天宗教日,一年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

    PPT出示问题:2. 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说出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的规律,制定出了太阳历。

    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水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尼罗河对于埃及文明的贡献。

    过渡:课前我曾问过同学们,如果去埃及旅游,最想去哪,很多同学说金字塔,金字塔为什么会吸引你们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它的神奇。

    出示任务:任务五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金字塔,说出修建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金字塔为什么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阅读教材,说说法老有什么样的地位?

    PPT出示问题:1. 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金字塔,说出修建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金字塔为什么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进行回答。

    生1:目的作为法老的陵墓

    生2:金字塔不单纯是一个宏伟的建筑,它综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科学技术、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水平。

    1.金字塔的高俊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2.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

    3.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4.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PPT出示问题:2. 阅读教材,说说法老有什么样的地位?

    生: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师: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河文明之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它曾辉煌过,但最终还是消亡了。但是却在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河流域的另一个文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4)知识结构

    任务六:【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4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

    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

    (二)希腊城邦

    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

    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其中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

    提示:新加坡。

    3.教师过渡: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

    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讲述: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只因如此,城邦制度巩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 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 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问题思考: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提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3.教师补充: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月三次左右,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选举国家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多数票为通过,实施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材料展示: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 

    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 

    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5.材料展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集体定为有罪。公元前399年,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提示: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教师总结。 

    8.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一)进步行:(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修正错误。(3)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的自身发展。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大帝国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3.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提示:(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正是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3 板书设计

    1.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和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多媒体资源丰富,充分运用表格、图片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做到论丛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 ),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第二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案: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 “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

    教案:第2课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教案:第3课 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

    ㈡授新课:“开元之治”

    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玄宗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生:“任用有才能的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注重节俭。”烧毁宫内珠玉锦绣。师: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生:他们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师: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唐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唐玄宗前期,拨乱反正,除弊政,用贤良创造了唐朝。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生:“兴修水利”,“提高农耕技术”,“种植经济作物”,蔬菜、茶叶“农具的改进”。师:投放“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比较不同的结构:“直辕犁”、“曲辕犁”,分析其特点:曲辕犁省力,提高劳动效率。师:投示“筒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生:学生仔细观察“筒车”的结构。点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现在,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灌溉工具。师:大家多数生活在农村,现在使用的灌溉工具比唐代的筒车有了什么改进?生:“水车”、“抽水机”。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生:学生表演“阿拉伯商人的惊奇”的历史故事。师:阿拉伯商人见到丝绸衣服为何惊奇?从中说明了什么?生:“既透明又很薄”,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非常高超。师:唐朝的制瓷业又有怎样的发展?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师: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国际大都市长安又是怎样布局的呢?播放“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简介长安城(放轻音乐)。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㈣练习: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1、读史分析(P16,略)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你认为他后来能坚持这样做吗? 2、故事会 ①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②选几个代表在班上讲述交流。 3、简述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 “唐玄宗前期是位贤明的君主,唐玄宗后期是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昏君。”  

    板书设计: (略)

    教案: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设计

    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

    ㈡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如地方官、贵族子弟、贫贱读书人等) ②通过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8页图片,并阅读左边小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了吧。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教师板书)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板书)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板书)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板书)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板书)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②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学生自由回答) ③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很好,第二组同学也认真进行了预习,他们究竟说得对不对?我们看完一段录像便会知晓。(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第三组同学派代表起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现在,请第四组的同学共同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我想,同学们现在对科举制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请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通过同学们口若悬河、丰富多彩的回答,我感受到了大家课外知识的广泛、思路的开阔、想象的丰富,有些同学的回答不仅很有道理,而且还有独到之处,值得称赞。现在我们来看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板书) 1、改善了用人制度(板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板书)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板书)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教案: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主要史实:①唐朝的民族政策。②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③吐蕃统一。④文成公主入藏。⑤汉蕃“和同为一家”。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2、了解主要历史人物。

    能力目标:

    1、收集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2、动手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3、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4、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5、编写文成公主入藏小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6、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典范。其开放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1、吐蕃的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上有关藏族的内容。

    2、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鼓励学生讲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3、介绍布达拉宫“曲结竹普”宫室里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塑像。

    教学难点: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分组收集资料。 2、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天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家能说出多少个民族?     生:(七嘴八舌,可能说不全)     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情况。下面,这些图片,你能说一说是哪个民族?(逐一展示几个有关民族的图片: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     让学生说出民族的名称。     请五个学生介绍今天这五个民族的概况。     师:(告诉大家这五个民族在我国唐朝时的称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唐朝与这五个民族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

    □ 挂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学生指图,说出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方位。□再挂图《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指图,说出各少数民族的名称和方位。□教师:(列民族示意图)     师:教师列的这个方位图是唐朝前期,还是后期的民族关系图?     生:学生通过观察两图,得出:后期的。     师:大家已经注意到是后期的,说明大家已经看出了唐朝前后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学生再次观察图,得出:西北有东突厥和西突厥。     师: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当时东厥与唐朝的关系?生:(讲课前提示部分的内容)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积蓄力量,终于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授予官,赐给田宅,并时常宴请他。对东突厥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当官。师:那么前期图上的突厥民族为什么没有了呢?展示图片《渭水之盟》,老师简单讲解东西突厥灭亡的情况:随着颉利可汗的归顺,东突厥灭亡。后唐高宗时,又灭了西突厥。着重强调突出唐太宗对颉利可汗的册封和对东突厥民族的优待。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     列各小组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1、各民族生活在哪里?     2、各民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3、各民族出现了哪几位杰出的首领?     4、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各民族的学习内容。     师:下面咱们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各小组的同学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学习效果。     师组织生:各级依次选派一名同学向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所学习的民族的情况。要求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注意每个小组的介绍是否完整。文成公主小组的同学还要介绍文成公主的故事。     生: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作介绍。(学生按自己学习的程度,自由发言,发言不要求很全面,可由多个同学补充)     师:指导学生观察彩页《步辇图》,哪位同学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大家描绘一下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     生:学生看图描绘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发挥,讲得好不好,都应热情鼓励,时间允许,可让多个同学从不同角度讲)     师组织生小讨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如果当时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文成公主为什么会受到吐蕃乃至后来藏族人民的喜爱?生:可让学生分小组且分别谈其中的一个问题。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了解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达成共识: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所以向唐多次求婚。唐玄宗为了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也同意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聪明娴慧,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所以人民尊敬和怀念她。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唐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有何共同点,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车书本一家”“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友好关系,理解这是唐朝实行开放民族政策带来的积极结果。

    三、课堂小结

    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案: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

    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游

     教案: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结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布置学生看书,然后回答)

    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1、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比较表)

    归纳总结:李白:《朝发白帝域》、《蜀道难》。特色: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号诗仙。

    杜甫:“三吏”“三别”。 特色:沉郁悲抱,精炼凝重,号诗圣

    白居易:《秦中呤》、《新乐府》。特色: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四、归纳总结: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A、赵州桥  (石拱桥)      B、唐都长安

    (二)雕版印刷术:A、发明过程                  B、主要作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A、李白  (作品及特色)

           B、杜甫  (作品及特色)          C、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教案: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呈道子的绘画、莫高窟、乐舞。

        2、能力训练:通过列表整理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书法及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难于掌握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课前准备:

    1、收集唐朝时一些书法作品。

    2、课件: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入新课:隋唐时期,我国不仅在科技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方面,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探究与创新

    1、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启发提问:我国继王羲之之后在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他创立的新书体是什么?谁能给大家作临摹表演?

    (答):颜真卿,他创立的新书体雄深敦厚,人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板书)

    (问):和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答):柳公权。他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板书)

    (问):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唐代画家是谁?他们绘画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代表作?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有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步辇图》,吴道子善画写意画,即用笔不求工细,但求神态,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2、艺术宝库莫高窟

    启发提问:我国古代有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有两个曾在上学期见过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山西云岗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投影)敦煌莫高窟。(配备简单解说)后启发提问:

    当你面对这里的每一个雕像,每一幅壁画,都可算是艺术珍品,你将作怎样感想?

    (学生分组过、集中解答)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世界雕塑、绘画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教师顺势提出)在近代,外国列强在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我国文化的掠夺,谁又能想到,就在这敦煌莫高窟,曾经也留下了列强野蛮掠夺的痕迹呢?

    (情景感应)媒体投影: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录像)

    (启发提问)通过观看这段录相,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归纳,整理)

    3、盛大欢腾的乐舞

    坐部伎和部伎   软舞、健康

    (探究创新)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

    (教师强调)隋唐时期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传统乐舞,再加于创新,呈现出气势恢宏,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三、课堂巩固训练

    四、小结:(教师根据本章重难点,理清知识线索,把知识系统化)

    五、作业: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族游短文。

    教案: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C10初——C12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③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①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②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①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②评价岳飞抗金。

    三、课前准备:

    ①南宋、金对峙形势的挂图,岳飞像等相关图片。

    ②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

    2、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份),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里都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3、对,有辽、西夏、大宋、大理,看来乔峰、段誉、虚竹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权并立的时代,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一段时期呢?——有,大约从C10初到1276年元灭南宋再度统一中国,在近三百年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活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相对比较复杂的时期,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吧。

    二、教学新课:

    1、    ①展示P50前言图画和苏颂诗句: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它们反映了北方契丹民族的由来、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你能据此想出来吗?

    ②学生叙述想象,师同时展示有关契丹人生活习俗的壁画、文字图片。

    ③契丹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学生自学第一目第一段后,回答:a.b.c.

    2、①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在唐灭亡后出现了政权混乱局面,先后经历了五个短暂的政权的统治,在第五个政权后周统治期间,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是谁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呢?同学们听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②请一组学生表演事先排演的片断剧: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③评价学生表演,同时进一步说明(指图)北宋、赵匡胤、东京结束分裂

    3、①师生:北宋建立之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对辽问题,用兵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但辽仍时有进犯,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澶州之战了,当时的情形怎样呢?结果又如何?

    ②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明确结果是:澶渊之盟。

    ③屏显澶渊之盟内容和看P51,动脑筋,学生讨论。

    你赞同谁的观点?你怎么看~?

    4、①出示图片:西夏壁画人物、说明,同学们请看图片上的人物与中原汉人相似又不尽一致,他们是生活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C11其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它与宋的关系怎样呢?

    ②学生读书据课文回答。

    5、①播放反映女真人生活的场景图和片断,引导学生观看P53“骑马的女真男子”图。对女真族形成初步印象。

    ②请一组学生齐读P53小字,进一步了解女真人的生活习俗、特点:善骑射、勇猛剽悍。

    ③这个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强大,C12初,阿骨打开始抗辽,不久就在会宁称帝,建立了金政权,之后,又先后灭了辽、北宋。

    6、在北宋灭亡的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①南宋的初年,金军几次南犯,岳飞等抗金名将率军英勇抵抗,同学们知道岳飞故事吗?

    ②请学生讲演故事,并发表对岳飞抗金的看法。

    ③岳飞个人的高尚品格确实令人钦佩,故后人特意在杭州西湖边建立了岳武穆祠来纪念他,还在岳墓前铸了两个跪着的人像,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对,是投降派的代表秦桧及其夫人,岳飞被害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达成了和议,请看课本P54了解和议内容。

    ④师指“金与南宋对峙形势图”说明对峙情况,明确宋金分界线。

    淮水——大散关

    三、小结

    ①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几个并立的民族政权?

    ②并立的民族政权表(要求学生填写,练一练,及时回顾所学)

    教案: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南方农业的发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这是本课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图片展示、课堂情景剧表演。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编排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情景剧、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发资料《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析的资料,就南方农业发展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引导学生观察《耕获图》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师发资料《宋代南方丝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福建泉州的海船》,学生阅读课文,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的资料永南方手工业发展情况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尽可能地展示收集的图片。

    板书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师分发资料《开封的繁荣》、《临安的繁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交子的出现和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学生读课本,看图。利用资料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要求自愿编课堂短剧);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从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分析);3、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结合现实和P60的两观点进行讨论。)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师强调: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板书设计: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案: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饭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改造物质生活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利用资料,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方法。

    (2)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国和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服饰和瓦子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撰写小文章。

    三、课前准备:

    师生分别收集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资料,并按衣、食、住、行娱乐、节庆六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悬挂《清明上河图》挂图,让学生欣赏。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播放或咏颂“爆竹声中一岁除……”。这是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他在诗中描述了宋代人们的元旦(正月初一)的景象。同学们,你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着,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况。

    二、新授

    学生阅读课文,师板书课题,师提问:同学们,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衣、食、住、行、娱乐、节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5-6个人一组,分六个专题,每小组选一个,先在小组内进行研究,可充分利用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每小组内组员充分发表意见,由1人执笔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可写文字,也可绘画,还可编短剧等多种形式。

    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师巡回各小组,把资料分发各组参与讨论或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随时进行纠正、补充、并给予鼓励。

    3、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并进行了展示,在课后,仍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成果编辑成一份有特点的小报,比如《东京瓦子见闻》,《宋人饮食》,《宋人服饰》等,全班办一期历史专刊。

    板书设计: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物质生活

    二、精神生活

    娱乐   

    节庆

    教案: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通过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采用学生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发现见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四、教学过程:

    导:很高兴和大家度过快乐45分钟,

    师:提到蒙古族,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雪白的帐篷,浓香的酥油茶。显示《草原风情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组很美丽的草原风情画,象同学们刚才说的一样,有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那么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不能看出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答: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结: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多数过着游牧生活,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豪放纯朴的民族,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元朝并统一全国,而且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辽阔,那么,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统一全国的呢?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踏上蒙古高原去看一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全过程。

    点击显示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师:那么十二世纪的蒙古高原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有一部历史剧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蒙古史书中这样记载着。

    你们能不能从史书中看出当时蒙古高原上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牧民,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那么由谁来实现人们的这一愿望呢?请看P66,第一子目“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弄清:

    1.         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读书举手作答

    师结: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那么,如果你来到鄂尔多斯草原上,有幸瞻仰了成吉思汗陵,你最想在留言簿上对成吉思汗说一句或一段什么话呢?老师手中有一些一中同学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成吉思汗的资料,结合这些资料请同学们把你的心里话、肺腑之言说给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听听,看看谁的语言最真诚、最感人!

    学生分小组交流

    师句:能不能把你的心里话说给老师和全班的同学听听?

    生举手作答

    师结:同学们的语气中流露了对成吉思汗的敬佩之情,他是我国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有统一蒙古的壮举,更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完成这一遗愿的是他的孙子忽必烈,那么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呢?

    我们看到金崛起于极北蒙古称雄大漠,而南宋移都临安,过着醉生梦死、奢靡豪华的生活,金与南宋不断争战,这就给蒙古成就千秋霸业一个机会,请同学们看书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第二子目,待会,我要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元朝建立并统一的全过程。

    学生看书

    师:显示《蒙古建立和元朝建立图》对照图叙述。

    师:现在老师把你所说的内容梳理归纳如下;

    显示《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线索图

    蒙古建立-----灭西夏、金-----建立元朝----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追部大部-----南宋灭亡。

    师述:1206年在元军大举进攻南宋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拒降的故事,今天,我们班的表演看将再现历史真实的一幕,让我们走近文天祥,真实地感受文天祥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离地触摸他高贵的灵魂。

    学生表演《文天祥拒降》

    师 :由于时间仓促,同学们的表演虽然不够完美,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文天祥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一个大丈夫,真英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面对文天祥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我们可以结合他的诗词来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显示文天祥画像

    师述: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深深地酝感动着我们,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的口号,它包括爱我们这个民族,爱同胞、爱语言、文化、山川、河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希望同学们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转化为做身边小事中去,元朝统一后,统治者必然会想方设法来维持它的统治,那么,如果你是元世祖,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学生假想,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元世祖在经济、政治、民族关系上是怎么做的呢?请看书p68页,先看一看元世祖发展经济的举措,你能归纳出来吗?老师帮着你把所学的内容梳理并补充一下,那么在政治上,他会采取怎样的管理请看大屏幕。

    显示《唐元疆域图》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元朝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辽阔,是当时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1)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怎样进行有效管辖呢?(2)具体内容如何?请学生看书,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来。

    显示《元疆域图》

    同学们能不能长找出台湾西藏的位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台湾和西藏是什么时候,你对台湾、西藏问题有什么看法?

    生:讨论并发展看法?

    师结:我们从史书中可知: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不会得逞的。

    《师述:民族融和发展》一目,请同学们看一个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齐唱《爱我中华》。

    师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元朝的历史,由于本课涉及到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较多,怎样又快又好地把他们掌握呢?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线索图。

    显示,本课的线索图。

    教师小结

    文天祥拒降

    元宰相:我乃大元朝宰相,你为何不跪?

    文天祥: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

    元相(傲慢);你何以至此?

    文(嘲讽):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元相(威胁):,哼,好大的口气,岂不知你的生死皆在我的手中。

    文(正气凛然):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

    元相回禀忽必烈

    元相:文天祥固执已见,不肯投降。

    忽必烈:你下去吧。

    忽:文天祥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为南宋奔走效命,令本王深感佩服,此人不用是我大元朝的损失,我曾派两位重臣前去劝降,都未成功,看来只有我亲自前往了。

    (面对文天祥):文天祥,你乃旷世奇才,屈尊在一个弱小昏庸的国家里,岂不误了前途,这样,本王敬重你,你若归顺我们大元朝,本王将赏你高官,赐你豪宅,子孙封爵,一生显贵,享之不尽,何如?文:高官、豪宅,乃身外之物,我岂能为这些东西污我清白,失掉民族气节!忽:好!那你究竟要什么?

    文:愿以一死足矣!

    忽:你不怕死么?

    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忽:文天祥,你乃真英雄,本王钦佩你,即使你不能为我效力,本王也决无杀你之心,但是你乃南宋旧臣,忠心耿耿,放了你,无异于放虎归山,好!本王就成全你,赐你一死,以成就你的心愿!

    教案: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 坚持不懈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 学生准备橡皮泥 橡皮檫 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 费工 浪费性大。师 由此可见 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 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 排版 印刷 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 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 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 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 电脑排版 高速印刷机等)(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  《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 :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三)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师: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导学生观察“突火枪”图片,并说明其原理。活动探究:比较一下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师:宋元时与科技成果相伴随的还出现了许多科学家,书中提出的主要是哪两位?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总结

      元朝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以及隋唐文化的基础,使宋元科技水平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四大发明的应用及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与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共同构建了宋元文化的繁荣。    学完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教案: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 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 文化成就,包括史学 宋词及杰出的词人 元曲和关汉卿 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 元曲 绘画 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三、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典故 著名词人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 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授新课

    (一)宋词和元曲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生: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显示苏 李 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如梦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 辛词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师;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生:(略)师: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生: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鞑黑暗势力。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 历史故事吗?生:(略)    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元丰七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前后共19年。同学们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参阅课本77面小字内容)生:(略)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生:学生可直抒己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的严谨治学精神。  除文学  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 书法等艺术也成就斐然。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生:(略)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略)师:元朝的赵孟也是 著名的 书法家。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活动探究:请你从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中选择一种字体,写一句你最欣赏的哲理名言。自由书写成果展示教师评价  

    三、教师总结: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教案: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三、教学准备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

    二、讲授新课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历史,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学生预习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多机构。

    3、课堂探究:

    (1)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你认为明太祖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学生预习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重大变化?

    5、课堂讨论: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6、引导学生阅读P90有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引文,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异同。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难之役是谁发动的?我国古代史上还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吗?学生作答,教师点拨: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

    2、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举意在加强边防,这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

    3、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二自然段,归纳: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点拨: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教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学生回答: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2、学生阅读第95—96面课文,完成表格

    1、学生模拟表演:郑和船队到达印度洋沿岸某一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与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

    2、教师对郑和航海的事迹作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阅读导入框,对郑和有进一步认识: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将永远会得到他曾到达过的亚非地区人民的怀念。

    过渡: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

    2、学生自学第96面课文,回答: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教师归纳: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3、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组代表做要点发言:

    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完成: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戚继光?

    教师总结: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我们都要向戚继光学习,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过渡: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国势日渐衰落,我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教师介绍闻一多写的《七子这歌》,提问: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学生看自由阅读卡内容,弄清有关答案。

    2、学生自学P97课文,然后,说一说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3、学生谈谈学习了该子目内容后的体会——落后就要挨打;澳门的回归说明了当今的中国国力正日益走向强盛。

    三、课堂小结

    1、学生简述明朝历史上中外交往的三件大事。

    2、教师给学生推荐两首歌谣。

    教案: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掌握满洲的兴起,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要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一些方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拓展历史思维,看历史、更看社会现实,发挥历史的资源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

    ②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

    二、教学新课

    1、①大清国的建立者是女真人,他们是怎样发展来的呢? ②学生自学,找出其间的重大事件,了解满洲的兴起过程。③师显:1616,努力哈赤、金(后金)

    反明            迁都盛京(沈阳)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

    1636,清太宗  称帝“清”

    1644  迁都北京,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④你觉得努尔哈赤与我们已学过的宋元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有相似之处吗?

    2、入主中原后,清王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一步步强化了君主集权。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目,找一找,清采取了哪些强化君权的措施?

    三、课堂小结

    教案: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育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表演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各民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事先板书: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1、请同学们读黑板上板书的对联。

    2、请一生回答:对联中的“荷虏”是什么意思,“一代英雄”是指谁?

    3、学生阅读导入框中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的内容。

    4、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导言略)

    (二)学生读书P103-104课文,收集相关信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故事、段落等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个人表演、朗读等,也可以多人合作表演。要求表演后尽量留下一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三)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根据学生的表演,教师灵活引导,讲解或安排讨论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学过的知识,想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2)谁能上前对照《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3)你对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有何看法?

    (五)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然而东北部又遭遇了沙俄的侵略,中国人民再次抗争,演绎了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学生读书P105-106课文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请学生质疑,可能提到的疑问:

    ①P105动脑筋题;

    ②雅克萨之战可清军大获全胜,为什么《尼布楚条约》还规定把中国的一部分土地让给俄国呢?

    (六)学生思考讨论:

    “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两者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七)目前,我们知道的台湾是一个什么现状?你对现今台湾的出路持何观点?

    (八)教师小结(略)

    教案: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牲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祖国的统一为主线索,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挖掘本课零散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课文中人物图片分析历史事件,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文物造型图案特点、建筑风格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涉及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回顾前面所学:清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哪些斗争?(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这些斗争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对外的)那么清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或进行了哪些斗争呢?

    (二)下面请大家看图片“江总书记接见十一世班禅”问:江总书记为什么要接见这位稚气未脱的班禅?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

    1、请同学们阅读P109-110页有关内容及相关材料,收集好相关信息。

    2、请同学们简单归纳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3、教师解释“册封”、“驻藏大臣”的含义,请同学们分析请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分析书P110页动脑筋。

    5、讨论:假如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对少数国家企图利用西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的企图怎样批驳?(要求联系前后所学史实)

    (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汉代的西域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汉代是怎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清政府又是怎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呢?请读书P11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一目。

    1、这一地区居住的居民为什么被称为“回部”?他们的宗教信仰与藏族人有何不同?

    2、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参考书P111“动脑筋分析)

    (四)有谁知道电影《东归英雄传》

    1、请同学们读“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2、教师生动描述“土尔扈特东归”的艰辛,

    3、学生阅读P112小字材料,请学生评析乾隆帝的作法。

    (六)教师总结:

    学了第18课和第19课内容,老师归纳了一下清朝统一多民族巩固的措施,即:

    (1)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叛乱

    (2)反抗外来侵略

    (3)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对这些内容,你能否设计一个图示来理清线索?

    (七)做P114活动与探究2

    (八)教师总结

    教案: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国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

    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板书:闭关锁国政策 1、师解释: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乾隆帝信函,培养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师生一起互动,学习P118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出哪些方面原因,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答案。

    3、与学生一起了解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讲清在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导入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板书:“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布置学生研读课文P118页最后一段及P119页小字,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5、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6、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肯定学生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教师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小结新课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体会,置疑问难。

    四、练习巩固(略)

    教案: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材简析:

    本课集中叙述了明朝古典科技的突出成就及其时代特点,时代特点寓于成就之中,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涌现出著名的科技巨著。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出现。学生阅读122-12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列表并思考回答: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2、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巩固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

    四、活动与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 3、小调查:你的家乡现今是否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对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护工作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教案: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文学和艺术的突出成就,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是初一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有关书画的图片,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明朝出现了哪些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2、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新课教学: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阅读127-128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哪些同学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简介)

    2、请同学们动手制作表格。

    3、根据上表,你说说喜欢这些人物的理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5、学生完成130页“练一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过渡讲解:这时的艺术大师还有戏剧界的汤显祖,书画界的董其昌和徐渭等人。

    (二)戏剧的繁荣

    学生阅读129页本目课文,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明朝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牡丹亭》)

    2、19世纪中期京剧形成时的基础是什么?(徽剧,汉调)

    (三)书画的成就

    学生阅读129—130页本目课文及其插图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兼有“颜骨赵姿”的明朝书法家是谁?(董其昌)学生临摹,实物投影。

    2、用“泼墨”技法作《墨葡萄图》的明朝画家是谁?(徐渭)

    3、“扬州八怪”中,作《兰竹图》的是谁?(郑板桥)学生可以仿画,实物投影。

    三、巩固小结

    学生来谈学习这课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故事擂台赛

    请每位同学从明清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来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教案首页:(有的学校教案或课题需要首页,尾页)

    课程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____________出版社《_________》第____单元第____节的____________内容。(此节的位置意义)

    本节内容的学习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不同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年纪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且对×××课有弄哈偶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在此前有着__________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本节内容)进行学习,到达一个__________程度。

    学情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 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为重点

    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

    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何为难点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五、教学方式

    1、情景导入法

    2、自学导入法

    3、任务驱动法

    4、探究式学习法

    5、小组协作讨论法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设备用具:

    ××机房或××实验室、教材、事先准备的材料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3、归纳

    4、作业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5.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八、板书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图片展示:

    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

    4.法老统治

    4 教学反思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走上台演讲,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1课 古代埃及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

    教材分析

    《古代埃及》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埃及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统治。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充分利用古代埃及文明的魅力—金字塔的神秘科学严谨;木乃伊的奇妙制作;太阳历的先进;象形文字的产生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概括古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说出古代埃及疆域的发展变化。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知道古埃及医学和天文学的产生。概括金字塔的情况,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及修建的意义。

    2.通过识读《古代埃及图》了解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的疆域。

    4. 了解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锻炼概括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文明与金字塔

    教学难点

    埃及文明中的成就。

    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动力集中于老师一人身上”为“全体学生为主动力”。同时利用PPT增加教学宽度,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以最大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历史地图。

    老师:同学们能说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吗?

    学生: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中国。

    老师:非常正确。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那么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古代埃及》的历史。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教学流程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3页,概括下列问题: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2.古代埃及国家的变迁?

    3.古代埃及科学和文化的代表。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一部分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南北。尼罗河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向同学们出示《古代埃及图》,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合作探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

    古埃及人为什么赞美尼罗河?

    参考答案:

    尼罗河不仅给古埃及人带来生存必需的淡水,而且它的定期泛滥也带来肥沃的泥土,为埃及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古代埃及的产生及变迁: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国家出现;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

    法老图特摩斯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疆 域: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古埃及文明终止: 外族入侵。

    让同学们画出古埃及的兴衰史。

    3.古埃及文明的巨大成就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元旦是依据什么历法确立的新年,这种历法是依据什么制定的?

    现行历法是公历,它是以太阳运行周期作为制定依据的,早在几千年前的埃及已出现。全世界通用的是公历,中国仍然同时使用农历。

    古代埃及数学发展

    古代埃及的农业生产需要促进了数学的诞生。数学用于指定历法和测量面积。

    古代埃及的医学

    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他们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而且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

    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页,概括下列问题:

    1.金字塔的地位?

    2.金字塔的代表?

    3.金字塔的意义。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二部分金字塔,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金字塔的地位和意义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法老胡夫的。它规模巨大,建筑技巧高超,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人们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合作探究: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吗?

    由于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工程浩大,规模宏伟,很多人怀疑五千年前的人类是否具有这种建筑能力。比如,一百年前,我国的一份报纸在首次介绍金字塔时,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对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能力表示怀疑。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三、法老的统治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5页,概括下列问题:

    1.法老的地位和权力?

    2.王权的衰落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三部分法老的统治,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法老,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埃及,“法老”一词本义是“ 法老大房子”,后来用来指国王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 )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法老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1.自诩为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3.主宰国家经济;

    4.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5.为自己修筑金字塔。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课堂达标检测

    简单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1.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北非的是 ( )

    A.古巴比伦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下列有关古代埃及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埃及大部分领土位于非洲东部

    ②埃及气候干旱,终年雨量稀少

    ③尼罗河是埃及唯一的水源

    ④尼罗河谷地区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⑤约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尼罗河沿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小国

    A.①②③ B.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3.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通过考察研究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哪些方面的社会状况?( )

    ①建筑技术 ②宗教信仰

    ③自然科学 ④专制制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教学反思(略)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3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4 教学反思

    古巴比伦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做到了国家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其以及对爱琴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希腊城邦特点;掌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内容;理解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古希腊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也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

    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

    出现时间

    特点

    毁灭

    克里特文明

    公元前2000-前1700

    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线形文字A(尚未破解)

    公元前1400

    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新的君主国兴起;王宫、卫城、王室陵墓

    线形文字B

    公元前1200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

    (二)希腊城邦

    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

    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其中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

    提示:新加坡。

    3.教师过渡: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

    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讲述: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只因如此,城邦制度巩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 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 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问题思考: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提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3.教师补充: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月三次左右,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选举国家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多数票为通过,实施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材料展示: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 

    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 

    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5.材料展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集体定为有罪。公元前399年,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提示: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教师总结。 

    8.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一)进步行:(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修正错误。(3)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的自身发展。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大帝国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3.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提示:(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正是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3 板书设计

    1.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和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多媒体资源丰富,充分运用表格、图片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做到论丛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 ),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史上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教师过渡: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教师讲述: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4世纪末,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2.教师提问: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4.问题思考: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3 板书设计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与扩张

    2.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3.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衰亡

    4 教学反思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

    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

    1.图片展示:盲诗人在唱诗

    2.教师讲述: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材料展示: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目标导学二:建筑艺术

    1.教师提问: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这个句话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提示:古希腊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罗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庄严厚重。

    3.教师提问: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试分析古罗马的建筑类型。

    提示: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如下

    宗教建筑:神庙,祭坛

    公共建筑:剧场,浴场,广场,斗兽场;

    纪念性建筑:记功柱,凯旋门;

    道路工程建筑:桥梁,道路、供排水系统

    4.教师提问: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目标导学三:哲学和法学

    1.图片展示:《雅典学院》

    2.教师提问: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哪几个人?

    提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教师讲述: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Plato )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约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著名学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于雅典。

    3.材料展示:

    学生: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欺骗、盗窃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说敌人。

    苏格拉底: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思考:从对话中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哲学方法?

    提示:苏格拉底用发问和反驳的方法进行教育,在言论中渗透着辩证法的观点,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善于思辩的品质。

    4.教师小结: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希腊人以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界,并能从万物的起源解释世界的生成。希腊的哲学家们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热爱真理,并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故乡。

    5.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罗马社会的全部法律制度。公元前450年,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之为《十二表法》。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构成欧洲大陆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课堂总结

    勿庸置疑,希腊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使古希腊人有充足的条件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从史诗、雕塑、建筑、哲学、法学等方面,古希腊人不断将探询的目光从神的世界转移到人的世界,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 板书设计

    1.文学和雕塑:《荷马史诗》《掷饼者》

    2.建筑艺术代表:希腊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等

    3.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4.罗马法

    4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要适当收集历史图片、名言、人物作品等来使课堂丰富多彩,例如学习著名建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结合《帕特农神庙》和《罗马大竞技场》的图片来了解这两大建筑的特点和异同。同时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活跃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

    1.图片展示:《耶稣》

    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

    名称

    产生时间

    诞生地

    创造人

    经典

    教 义

    主要

    节日

    佛 教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大藏经》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浴佛节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圣经》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

    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法兰克(意为勇敢的、自由的)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其中,居住在三角洲的称萨利克(海滨)法兰克人,居住在两岸平原的称里普阿尔(河畔)法兰克人。3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4世纪,以罗马同盟者的资格定居在高卢东北部。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初,在克洛维(465—511)统率下,经过不断地武力扩张,建立法兰克王国,占有了罗马在高卢的绝大部分领土。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断扩张过程中的版图范围。

    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

    目标导学三:封君与封臣

    问题探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3)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提示: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③层层分封。

    目标导学四:查理曼帝国

    1.教师提问: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提示:措施: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

    影响:教会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2.图片展示:《教皇为查理加冕》

    3.教师提问:教皇为什么要给查理大帝加冕?查理大帝又为什么要接受教皇对他的加冕?(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提示: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于是,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帝。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4.拓展延伸: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5.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三、课堂总结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

    3 板书设计

    1.4世纪末,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法兰克王国建立(时间、人物)

    3.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

    4.查理曼加冕;帝国的分裂,德意志雏形形成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影响,存在模糊认识,对此应着重加以强调。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 西欧庄园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 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 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3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4 教学反思

    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给予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展现机会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相对薄弱、拘谨的学生,给予他们话语权和针对性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教与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问题探究:

    (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2)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乡村(封闭)

    城市(自由)

    构成(主体人员)

    封建庄园(封建主和农奴)

    自由民(市民)

    社会关系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剥削)

    农奴(缴纳地租、服劳役)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拥有人身自由

    经济特点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品用于交换、出卖(商品经济)

    行会势力较大

    目标导学三:大学的兴起

    1.教师讲述: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问题思考: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

    提示: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教师提问: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提示: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教师提问: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3 板书设计

    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市民阶层的形成

    3.大学的兴起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市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大学的兴起”展开教学,并通过一些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是本节课应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图片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3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两大问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大问题分别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和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学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探讨比较感兴趣,气氛热烈,展示较好,对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认识不够全面。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 板书设计

    1.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3.武士集团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统治的建立

    4 教学反思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6阿拉伯扩张示意图,描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2.教师提问: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数学、医学典籍、文学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3 板书设计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2.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数字、医学、文学;沟通东西方文化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基本教义、传播以及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按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梳理基本要点,并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及阿拉伯帝国形成中的作用。在阿拉伯文化部分,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从不同方面归纳阿拉伯文化成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 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3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4 教学反思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2.问题思考: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原因

    教师讲解

    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时期工人多达3万。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著名,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存,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如图):“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如图)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嫩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目标导学四:莎士比亚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2.成就:英国莎士比亚

    (1)简介: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文艺复兴的意义:

    (1)积极:

    ①精神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2)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课堂总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 板书设计

    1.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文艺复兴的内容、实质、核心思想

    3.文艺成就(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4.传播和影响:积极、消极

    4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繁杂,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同时,两大运动影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建议教学时充分运用。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会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虽然航行如此艰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一)鸦片走私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祈祷用的书,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3.问题思考: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一)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二)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 

    (1)造船技术的进步 

    (2)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 

    主观条件: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目标导学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教师讲述: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人

    路线

    影响

    1487年

    迪亚士

    欧洲—非洲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497—1498年

    达·迦马

    欧洲—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到达印度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欧洲—美洲

    “发现”美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3.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能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目标导学三: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问题思考: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影响?

    1.对世界: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1)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3.对亚、非、美洲: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课堂总结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板书设计

    1.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因——必要性

    (2)条件——可能性

    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 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我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又有强大的说服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回答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由于还处于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有效的指导争取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在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野蛮性、残酷性以及客观进步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地图、视频、图片、资料、讲故事等方式,展示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对于荷兰和世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供资料,通过一面多棱镜从对欧洲的影响、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拓展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教学难点: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1世纪是蓝色的世纪,海洋,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早在500年前,为了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6世纪)

    1.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最先进行殖民扩张?

    提示:最先开辟新航路。

    2.教师提问:它们扩张的情况如何?

    提示: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与商战(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以殖民据点为基础进行掠夺式贸易;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一个殖民大帝国。

    3.教师过渡:16世纪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方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方殖民帝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两国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财富像水一样流进西葡两国,如何支配这些财富呢?两国都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把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于购买法国、荷兰、英国的奢侈品,财富又像云一样地飘走了,西葡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代替其殖民霸主地位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风车王国”。

    目标导学二:“风车王国”——荷兰(17世纪)

    1.教师提问:荷兰扩张的情况如何?

    提示: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强占中国台湾;在好望角经营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教师讲述:荷兰位于欧洲北部,一半以上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国土面积只有葡萄牙的一半,比西班牙小得多;人口只有150万;资源如煤、铁等缺乏。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17世纪,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商业霸主,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创造的辉煌让我们惊叹,这样一个小国,究竟是凭借什么崛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阅读材料,总结荷兰成就“大业”的原因。 

    3.材料展示: 

    材料一 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最大的商船可装载900吨货物,商船总吨数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荷兰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每天停泊的船达2000多艘。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 

    荷兰的独占贸易公司是其建立殖民霸权的重要工具。公司按股份多少分红,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政府颁发特许状,公司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建立并管理殖民地。          

    荷兰人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和世界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材料三 每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公司在亚洲的贸易若无土地征服即无法存在下去。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奥·范迪门 

    4.讨论探究: 

    (1)在殖民扩张中荷兰具有哪些优势?  

    提示:荷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造船业和航运业发达;政府的支持商业体制的创新等。

    (2)荷兰扩张方式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带有明显的商业印记,但依靠暴力掠夺又带有野蛮残酷的一面。 

    5.教师过渡: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对外贸易、商业中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荷兰商业的奇迹,成就了荷兰在17世纪独步天下的伟业,但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殖民扩张也给荷兰的衰落埋下隐患,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获利主要是配送给荷兰的股东,而非用于国内的工业建设。单纯的商业贸易没有国内强大的工业支撑,游弋在海洋的商队缺少一支最强大的海军保护,辉煌了一个世纪后,这颗耀眼的海洋之星随之陨落,其殖民霸主的地位被后起之秀英国取代。

    目标导学三:海岛英国后来居上(18世纪下半叶) 

    1.教师过渡:英国,国土面积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17世纪末人口只有600万,可谓“小国寡民”。但在18世纪下半叶,它却一跃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它是如何崛起的?

    2.教师讲述:根据下面几幅与英国崛起有关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讲述大英帝国崛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关键词,从条件、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讲述,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1.资产阶级革命 2. 3.

    4. 5.英国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6. 7.奴隶贸易

    3.教师小结:

    (1)英国崛起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政治制度先进;政府的支持;强大的海军;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2)英国崛起的方式:海盗掠夺、争霸战争、黑奴贸易、商业活动。 

    4.材料展示:

    “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英国的殖民的触角延伸到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成为“日不落帝国”。

    5.教师讲述:通过一系列争霸战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击败竞争对手荷兰、法国,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并在此后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处于天下独尊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三角贸易”

    1.图片展示:示意图

    2.教师提问:操纵三角贸易的是哪些国家?

    提示:开始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为主。

    3.“三角贸易”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提示: 

    (1)欧洲: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亚、非、拉地区: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落后;

    (3)世界: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历史,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更昭示着未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鉴古知今,从西方早期殖民强国的兴衰之中,汲取一种自立自强的品性,确立一种放眼天下的情怀。有了这样的品性和情怀,我们可以相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会一步步成为现实。我们期待中国的崛起,期待世界的永久和平。

    3 板书设计

    1.西、葡两国的早期殖民活动

    2.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3.“三角贸易”:过程、影响

    4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关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他们在探究历史知识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方式、方法、收集整理资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指导他们合理分工,并注意成果展示的实效性,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课堂富有探究性、渐进式学习的浓厚气氛。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过程,掌握两次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封建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1”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权利法案》的学习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进步性,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逐渐树立民主与法治的意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通过对权利法案的了解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由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还常说“君权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教师提问:从提供的导入新课材料中引导学生概括关于英国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手工工场主(资产阶级) 君权神授 商品专卖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问题,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非常有利,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具体从英国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情况可以说明,“圈地运动”中形成的一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相通,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

    目标导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概况。

    提示: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不断抨击国王专权,发生内战。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资产阶级要限制王权,国王肯定不会同意,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

    调和,必然要发生战争,战争的过程如何呢?

    提示: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公开挑起内战,内战爆发后,训练有素的王党军队,一直打到离伦敦仅50公里的牛津。议会军节节败退,议会内部一片混乱,后由克伦威尔招募的农民军扭转战局,拯救了议会,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克伦威尔像

    3.教师讲述:内战胜利了,国王成了阶下囚并被处决了,表明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英国诞生,1649年5月19日,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大权落到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里。克伦威尔在1653年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大独裁者,现在国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开始暴涨,1657年,他把护国主由终身制改为世袭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他的儿子继位后,政权又落入到高级军官集团手中,1659年护国政府被推翻了。

    4.教师过渡:现在新政府垮台了,谁来统治国家呢?

    目标导学三:《权利法案》

    1.教师讲述:护国政府垮台后,驻防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进入伦敦控制了政权,同查理二世进行复位谈判。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查理二世复位后,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随后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1688年,面对恢复天主教会统治的威胁,议会中的各党派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长女玛丽和女婿威廉为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教师过渡:现在革命成功了,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府呢?我们通过一部法律来了解它。

    3.材料展示:《权利法案》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员在议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4.教师提问:根据内容思考:《权利法案》确立了什么原则?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王权;(1)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5.拓展延伸:根据权利法案确立的原则和目的,教师讲述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含义和特点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虚君制。

    特点:

    (1)君权受到限制,法律高于王权;

    (2)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3)议会掌权(实际以首相或内阁为核心)。

    三、课堂总结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同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3 板书设计

    1.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经过、结束

    3.结果:《权利法案》

    4.意义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事实。学生活动时,要多为学生着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做好铺垫;分析《权利法案》时,让学生分点理解记忆,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分析思考,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流于形式。讲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升华得不够,应该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新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要经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才有可能破茧成蝶。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属北美的社会经济状况,认识美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了解美国建立中的重大事件,认识其建立过程,理解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有关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必胜;北美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终于赢得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战争的起因;过程

    教学难点:战争的双重性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教师讲述: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英属13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欧洲移民,英国人、法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语成为通用语言,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反抗和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12月)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代表共有55名,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主。

    2.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4月18日)

    3.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军队,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月4日为美国国庆节)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节选部分。指出《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此战役美国俘虏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合约:1783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英、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1783.9.3

    8.表格展示:英、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正义性;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教师过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1787年美国宪法

    1.教师讲述: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4)《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活动探究:

    三、课堂总结

    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美国举世无双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时,很难想象到独立战争初期的美国,真可谓小国寡民,势单力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发展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大国、强国。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百折不挠的结果。

    3 板书设计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过程

    3.《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

    4.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材料选取及问题设计既结合社会热点,又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3)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

    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权;颁布《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

    ②《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2)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处死国王

    ①法国一开始并没有废除国王,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

    ②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过程;

    ③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3)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急关头掌握政权,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负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异己,成为最终垮台的原因。

    ②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4)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标导学三: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的活动

    初露锋芒——政变夺权——建立帝国——颁布法典,对外征战——远征失败,被迫下台

    1799年—— 1804年——————————————————1814年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对外政策:打击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

    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

    (1)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

    (2)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

    5.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并通过战争的方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2)拿破仑后期战争变成了侵略性质,损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三、课堂总结

    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了,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长眠于荣军院,但《人权宣言》将永远铭记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现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依旧充满着激情,但是面对欧债危机,法国该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3 板书设计

    1.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4.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4 教学反思

    虽然授课很顺利的结束了。但是反观整节课,有很多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对于法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介绍的比较单调,没有补充课外的资料,完全局限于课文的文字和图片,虽然学生能理解,但趣味性低了很多。对革命过程的讲解有模糊的地方,如拿破仑和拿破仑帝国与革命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交代。(拿破仑帝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会有所影响。本课内容较多,一节课里把教学目标都达到有点过于匆忙。以后教学实际中要更注意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成就,掌握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材料,提升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材料展示:

    1819年,在瓦特的讣告中,他对改良蒸汽机这样评价:“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3.教师提问:想一想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

    提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4.交通工具的革新

    1825年,史蒂芬孙设计蒸汽机车;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目标导学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材料展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形成。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3.教师提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提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课堂总结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3 板书设计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工业革命的成就:纺织技术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

    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氛围较好。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掌握较差,不能够联系中国历史进行理解。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影响,能用主要史实说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感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感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高尚情操以及他们所创立的理论的正确;认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及其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坚定共产主义 的理想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你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吗?它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提示:

    ①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

    ②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

    ③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等著作;

    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⑤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简历:

    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

    学生时代——在特里尔的中学毕业以后,最初进入波恩大学,后来转入柏林大学,在柏林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组织“博士俱乐部”。最后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0月——迁往科隆居住,担任《莱茵报》主编。

    1843年——年初,《莱茵报》被封禁。6月,与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10月,迁居巴黎,与卢格共同筹备出版《德法年鉴》。

    1844年8月底至9月初——在巴黎初识恩格斯。

    1845年——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把马克思逐出巴黎。马克思迁居布鲁塞尔,其间,曾和恩格斯一道去英国一趟。

    1847年——在布鲁塞尔发表《哲学的贫困》。

    1847~1848年——1847年底,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境,返回巴黎。三月革命后,移居科隆,创办《新莱茵报》,鼓励和支持工人运动。

    1849年——受到资产阶级法庭审判,被驱逐出境。移居巴黎,后又遭逐,8月,迁居伦敦,直至逝世。

    1851年底至1852年3月——完成《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一直是它的领导者和鼓舞者。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

    1871年——完成《法兰西内战》,分析了巴黎公社经验。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诞生。

    青年时代——起初在巴门的实验中学读书,后转学,又退学。在父亲的办事处工作一年,转到一家商号任职。1841年,在柏林以志愿兵资格服役。

    1842年——服役期满,前往英国曼彻斯特。

    1844年8月底~9月初——经巴黎赴德意志,会见马克思。

    1845年——在德意志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5~1847年——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居住,一度和马克思前往英国。

    1847~1848年——初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为同盟起草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1848~1849年——在科隆参加领导《新莱茵报》,后因当局要逮捕该报编辑,前往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被捕入狱,遭逐。1849年1月和马克思一道在法庭受审,后获释,来到伦敦。

    1850年——《德国农民战争》发表。11月,回到曼彻斯特经商,资助马克思。

    1851~1852年——撰写《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中的各篇论文。

    1870年——赴伦敦,入选第一国际总委员会。

    19世纪70~80年代——继续领导工人运动和从事理论著作。马克思逝世后,担任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生前未能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工作。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

    1876年5月底~1878年7月初——撰写《反杜林论》。

    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思想,1894年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

    目标导学二:《共产党宣言》

    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作者、内容及意义:

    时间:1848年;

    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等;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三:第一国际

    1.叙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

    提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简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表现

    提示:

    ①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国际歌》的来由

    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后来人民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战斗非常惨烈,数以万计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三、课堂总结

    敌人力量强大——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大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存在下去;内部出了奸细——无产阶级自身尚未完全成熟,虽能建立政权,却还缺乏巩固政权的经验。

    3 板书设计

    1.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第一国际”的成立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入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尤其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指导作用。整个环节,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在合作与分享中获得了知识,升华了情感。

    第四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目录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3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6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10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13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16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19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22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25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28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31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34第12课美国的诞生....................................................................................................................36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39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42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44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47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49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9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52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55
    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58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64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67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了解掌握思考探究观察分析议论解疑综合归纳
    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
    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人类怎样形成?“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原始社会怎样解体?
    人类是神(或上帝)造的吗?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国家与氏族组织有哪些不同点?
    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
    唯物史观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所以奴隶社
    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脑的发
    人文素养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
    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课件下载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
    的科学讨论中”?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
    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人类的出现
    1
    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根据第3页“动脑筋”: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应该是的。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
    《完全形成的人》
    进化阶段
    主要代表
    2
    3
    早期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猿人
    晚期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早期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