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范文六篇

    时间:2021-12-04 23:25:59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如何》是张悬作词、作曲、演唱的歌曲,收录在2012年8月10日发行的专辑《神的游戏》中一首folk单曲,全碟共10首单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6篇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篇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4、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互助探究 讨论释疑

    (一) 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5、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 (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比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数学书第39页做一做2)

    三、当堂训练 巩固提高

    1、游戏:帮角爷爷站岗

    2、填空。

    3、数角。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找角:

    认角:

    折角:学生作品

    比角: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篇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导读: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应该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篇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

      【篇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接下来摸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篇五:《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来的立体图形改为现在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接着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接着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通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独立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通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情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判断,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独立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独立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拓展应用,培养能力的目的。

      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符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篇六: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篇3

    看《在 游 戏 中 拥 抱 数学》课堂实录的感受

    莫卫玲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东莞市长安镇霄边小学钟晓宇老师的《在 游 戏 中 拥 抱 数学》课堂设计与教学反思,让我感到如沐春风,受益非浅。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是三年级公开课的热门内容,本人虽然没有上过,但已经听过几位老师的课,但钟晓宇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钟老师自己已经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本人想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对主题图的应用合理新颖。

    对新教材中主题图的应用,老师们经常会存在这样的疑问:主题图是不是一定要用?怎样用?什么时候用最合适?其实,主题图的应用应该是什么时候最需要用就什么时候用,钟老师的这节《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就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以前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把主题图放在上课开始导入时运用,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我们的校园去玩玩(出示主题图),大家看,我们的校园漂亮吗?我们的校园里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略)你能发现其实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角,谁能把你的发现在告诉同学们?(学生回答)但钟老师没有完全按前人的做法,她是首先在课前游戏中与学生一起先复习学过的图形,再在图形中找角和判断图形中是否有角,让学生在玩中领会到角的知识不是老师一下子变出来的,而是从他们熟知的数学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再引导学生说出在家中找到的角和角的知识,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明白到角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以上两个基础上,钟老师才以童话形式引导出主题图,让学生在角公主的家里把角公主找出来。这样应用主题图,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就出现主题图的单一方法,而且是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出现,让学生先在心目中形成数学意识和生活意识的角,才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让学生在玩中愉快接受。

    二、  创设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

    钟老师这节数学课,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让听课的人感到不是在上课,不是在学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而是在听钟老师讲一个关于“角公主”的童话,从而使学生充分融入到童话世界中,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把数学知识也融会贯通了。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低年级的同学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

    三、  游戏贯穿课堂

    整节课,钟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创设了多个游戏,让游戏贯穿课堂的始终。从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然后做出拍拍手,跺跺脚,握手祝贺,刮鼻子等动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爱玩爱动的特点,让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在教授新课时钟老师也设计了“与角公主一起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直角将军”等游戏,用游戏来应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练习巩固运用新知时,钟老师更是设计了多样的游戏,如:和学生一起做“快乐课中操”,让学生在做操过程中领会到身体中也有角,人的不同动作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聪明小判官”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筋想办法判别两个角的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空间想象画”、“名画欣赏”、“摆一摆、比一比”、“聪明题”、“彩色图画——心中的角王国”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知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四、  德育和学科教育很好地结合和渗透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钟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本节课中,钟老师充分挖掘本节课的德育资源,充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1、(电脑演示例题3)问:国旗、椅子和运动员身上有角吗?它们都是什么角?

    2、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尊敬、爱护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我会对它说: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生2:国旗,你是我们的骄傲!你看见了吧,我是一个好孩子,是妈妈的骄傲。

    就能结合国旗中有直角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尊敬、爱护国旗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钟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课的容量非常大,但钟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的数学世界,带领学生在玩数学中学习新知,学生一点也不觉得累和烦,而是在开心快乐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这正是我们数学老师所要学习的和提高的,这也更有待我们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篇4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下面从本节课的精彩环节和不足之处谈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好的环节设计

    1、设计三角板贴在黑板上,能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认识角的组成,能够展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2、学生学具准备充分,如:三根铅笔,两个长方形纸条,一个回形针,一张圆形纸片,一个三角板。

    3、让学生独立尝试画角,在教老师的过程中学会怎样正确画角。

    4、两个长方形纸条做出的活动角很形象,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课件中真实物体中抽象出的角不是很明确,剪刀,书,五角星中有很多的角,要把所有的角都找到,并在图中体现,其中动作设置展现太快,没有让学生充分观察。课件中的角可以标上序号,便于回答。

    2、在找角环节,不仅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正确指出来,在尝试找角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多摸一摸角,说一说对角的感觉,学生因此会很容易找到角的共性。

    3、角的大小认识,应该放在第二个信息窗中进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问题,重、难点应该是学习角的组成、画法,正确辨认直角上面。而本节课利用了短短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直角,学习效果不好。

    4、肢体语言的规范性,在体会角有大小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双手做边,头和身体做顶点,建立角的表象,并使角发生大小变化。这样示范角的大小变化会让学生对角的顶点不明确,更何况又是把两只手并拢,中间还有空隙,用此事例讲解,不贴切,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误解,可以伸出一只胳膊,肩膀为顶点,一侧身体为另一边;或者利用一只手的两个手指分开,分开肉的连接处就是角的顶点。

    5、多使用正面性语言,这是概念性教学,应该实事求是学习新知,并能够很好的掌握。

    本节课没有明确的小测,只把书中练习当成了小测,判断角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在练习最后一题时,个别学生没有看清图意,导致列式错误。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篇5

    《角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复习课,课后我百感交集,激动万分,受益匪浅。原来数学的复习课也一样可以上的精彩。本节课我精心的设计,主要抓住两个板块去设计,一是知识梳理,二是解决问题。在每个环节,我有心体现三维目标,注重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情感态度的体现!最后课堂的效果比较好,气氛活跃,打破以往复习课的沉闷,学生愿意学,有效的学。即使是用心设计,巧妙教学,可是课上我还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把“剪一个角”和“一刀切”问题混淆了,课上当孩子发现问题时,不但没发现,甚至犯了同样的错误。但是我要感谢这个错误,让我从主观上认识自己备课不细致的问题,我在内疚的同时,收获了启示和触动。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题条件。今后我一定保证不犯这个错误。,我觉得复习课要避免双疲劳,双无效现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做到:唤醒记忆、查漏补缺、归纳整理。知识点要梳理缜密,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谈到了照顾全体,关注两头的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如何导入篇6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活动角、钟面、折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a师:“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图形,叫做角。”边说边在三角板上比划 “这样形状的图形叫做角。”

    b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红领巾等实物,在实物上找角,并且比划出来。

    c师再拿出小钟,转动时针与分针,指出哪里是角,再拿出折扇进行张合,并指出哪里是角。d教师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师生一起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说明两根纸条所形成的角张开很小,表明角小;张开得大,表明角大。

    e教师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仿照教科书第39页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f师:我们前面看到的、折出的角都是实物中的角,在数学中角的图形是怎样的呢?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名称是什么?

    g教师在黑板上画出 3个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在锐角上写出顶点和边,再让学生在教科书上指出直角和钝角的顶点和边。

    2. 做教科书第42页的题目。

    第1题,要让学生联系刚学过的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哪几个是角,哪几个不是角。

    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第二个图中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从而判断它不是一个角。而其它3个图都是角。

    第2题,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数出两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 教学角的画法。

    a教师说明: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图形,现在我们要学习怎样画角。大家先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b教师先画一条线,在这条线的端点向另一方向画线;并说明线要画得直、均匀,这样画出来的角既准确又美观。

    c现在大家自己在书上画一个角,要先想一想老师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各自说出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并要说出角的顶点和边。

    第2题,要学生用三角板中30a的角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书上的图画三角形。

    如有时间的话,可让学生自己找第4*题图形中的角,可以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要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画角时要注意的问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练习十八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板、投影仪、一个可以拉动的长方形框架。学生准备:三角板、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不规则形的纸一张、皮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投影出示。

    这些图形都叫什么?请指出 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

    像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它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只要大家留心,处处都能见到直角。

    二、探究新知

    1. 初步认识直角。

    (1)我们周围物体表面中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它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

    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它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找出练习本封面上的一个角,和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是不是一样?

    把教科书(或练习本)封面上的任意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和投影屏幕上的角大小相等吗?(请一两名学生上讲台比一比。)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直角)直角用表示。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让学生充分说。)

    (2)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找得是否对。)

    教师出示三角板,请同学们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

    谈话: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上“做一做”的第1 题,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图中哪些是直角,是直角的画上“┐”。

    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 题。完成后请几名学生报告结果。然后教师出示活动的长方形框架。,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它是什么?(门框、窗户、镜框、画框……)它有几个直角?拉动它的对角使它变形,问:如果门框、窗户、画框做成这样,会怎么样?()你用什么办法纠正?

    2. 学画直角。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或尺)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条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最后,要在直角上标上有直符号“┐”。

    (2)学生按操作步骤在方格纸上试画 “做一做”。边画边说画法。画完一个后,同桌互相评一评,再画一个。

    3. 小结:说一说,这堂课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角,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直角,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在我们周围许多物体中都有直角。

    三、实践作业

    1. 画一个长方形,再用三角形检查它们的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

    2. 折一折:拿一张不规则形的纸,怎样折才能折出直角。

    请各组汇报一下是怎样折的?并折给大家看看。

    把折的纸打开。观察折痕,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3. 做练习十八的第2题,数出图中有几个直角,想一想怎样才能数得又快又正确。

    4. 分组比赛。拿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数一数右面的四边形里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在图中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数一数现在图中有几个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