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范文六篇

    时间:2021-12-02 20:47:51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教育:汉语词语教育: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6篇

    第1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王建琴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列举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争政策被替换等失真表现,分析了基础教育“战负”政策失真的原因,提出加强宣传使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减负”的督导评估制度等对策来解决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094-02

            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基础教育“减负”,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减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之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其它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全面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环节。在近30年内,国务院、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曾先后发过多次文件,而且,在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减负工作还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这一教育难题的重视。遗憾的是,有关调查材料显示,中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反常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基础教育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失真有关。

            一、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表现

            “政策失真”指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偏离政策精神,即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政策目标、内容不相符合。基础教育“减负”失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程度也有深有浅,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表面化。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而没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执行“减负”政策的过程中,尽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文件、指令,但是有些学校表面上在执行文件,可实际上还是按照原有制度办事,或者学校领导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实际上还是按照惯有的模式进行教学,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二)政策扩大化。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地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原定的要求。表现为:一是有些学校本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不重的,但学校却大量削减课程,把学生学习知识所必需的课程也减掉,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有些学校没有全面考察学生的负担究竟重在哪里,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而是对所有课程进行“一刀切”式的削减。这都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也不是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真正目标所在。

            (三)政策被替换。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有不少学校“减负”后只注重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而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当着“副科”给“减”掉了。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实际上却是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国家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本质内涵是完全不一致的。

            二、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全面培养。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的是减去施加给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其根本目的还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有些政策执行者没有能够全面正确地把握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真正涵义,由于对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标、内容不完全了解,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执行结果与政策本意不相吻合的情况。

            (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相对落后

            中国古代有科举考试的传统, “学而优则仕”,读书作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和人生目标。今天,社会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人们心底希望通过读书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仍保留着,很多人不是把读书上大学看作是对人的进一步培养,而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个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所以, “望子成龙”的人们便给学生施加繁重的学习压力,不愿意接受所谓的“减负”,从而给该政策的执行带来了障碍。

    第2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摘要】: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幼儿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幼儿园作为儿童进入社会后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已是当代基础教育中的一大疾患,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模式,只会阻碍幼儿的发展。本文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幼儿园教育能够走上正轨。

    【作者单位】: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吴艳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危害 应对措施

    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幼儿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幼儿的入园率和幼教机构的数量便可得知,我国幼儿教育正向前不断迈进。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根基部分,是儿童迈出家庭生活,进入社会后接触的第一个正式的教育机构,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明令禁止。虽然在行政手段上明令禁止,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和比较复杂的原因,实际上却禁而不止,如何改变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尚未探索出从根本上控制和扭转这种现象的有效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国外不存在,据好孩子育儿网转载的人民日报记者调查文章,天津、贵州、哈尔滨、珠海等地均出现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填鸭”教育、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训练受到家长追捧,家长的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要求,驱动一些幼儿园以所谓专项、特长教育,代替幼儿园的全人教育,严重危害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这种有悖于学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有人士深入调查分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不良后果,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2. 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3. 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4. 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 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6. 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7. 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中央民族大学的张云蕾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为个案做了调查研究,写成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
          1.学前幼儿:系指在课题研究基地中学习的四周岁至七周岁之间的学龄前幼儿。
        2.幼儿教育:系指狭义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
        3.小学化倾向:包括三种现象:一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二是指教师不了解学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采取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对幼儿施加教育的行为;三是指并非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方式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而是以所谓的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的教育模式。
        4.解决对策:系指为了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方法、途径、方式、策略等的总和。
           研究中重点关注教师和幼儿,以人为本,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过程,关注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及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要处理好教师、幼儿和教育的关系。研究中还需关注教育策略,即教师为实施的教育方案而发生在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研究中也要关注评估策略,它主要是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制定出完善的幼儿园评估策略与方案,主要涉及对幼儿的评估和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评估。
        (二)研究思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家长、校园长教育观念,树立正确育人观、儿童观;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减轻幼儿学习负担,还幼儿快乐童年,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我们选择该研究课题的意图,在于通过研究找出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共性的原因。针对具体问题,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在研究实践中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予以指导、帮助和协调,在研究实践中促使校(园)长教育理念转变,对家长的成材观念和育子观念加以引导,对社会大环境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削弱本地区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逐步使幼儿教育步入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游戏化轨道。 
        (四)研究的重点: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家长的育子观念和成才观念,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勤于动手动脑,快乐有效学习,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变小学化教学模式为游戏化教学模式,使教育情况发生变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五)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惠农区实际的师资培训的新路子,解决各研究基地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提升发展的平台,减轻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社会大环境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一旦研究成功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转变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可以用几个有利于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给予概括。
        1.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
        2.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发展;
        4.有利于转变校长、教师和家长观念,还幼儿快乐的童年;
        5.有利于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
        (六)课题选题的意义
        旨在通过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呼吁社会和家长重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找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扭转育英私立幼儿园这一禁而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选择该研究课题,对于找出我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根源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还幼儿教育一片健康发展的蓝天意义重大。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对学前幼儿不当的教育方法和超出其年龄的超负荷的小学化教育却恰恰与这个初衷相违背,其结果将会导致“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从学前教育现状和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切实找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方法和最佳、最便捷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将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记录分析法、实践探索法、观摩交流学习法、经验介绍法等展开对课题的研究。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要求各课题研究成员有明确的目的,有具体的计划,控制研究过程,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加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2.文献研究法:通过在网上、书刊上查阅相关文献,提高理论认识,吸取有效经验方法,促进研究。
        3.观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研究对象(幼儿、教师)进行观察,典型群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收集真实、准确、有代表性的信息。
        4.合作研究: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通过共同参与,彼此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的起因

      随着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改进,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已成为幼儿教育改革中不可不去的刺。可要剔出这颗已入骨的剌却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幼儿园,因留守老人及儿童过多,而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方法的接受力较弱,面对着那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却难以运用。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育应该是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可家长们每天放学都会不厌其烦的问教师“我的孩子在学校为什么没写字?”“你们什么时候才会教他(她)写字?”“我们送他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孩子完不成作业别让他回家!”,我曾在手工课上教幼儿折一件玩具风车,为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就请幼儿折好后拿回家给家长看,并告诉他们说父母一定会因为这件什物是你折的而感到高兴,也请家长对你动手力及模仿做评价,或是提建议,也便于让我们以后做得更好;第二天早上,我找了个小朋友,请他说说昨天把作品拿给家长看后家长的反映,及自己听到家长评价后的感受,那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奶奶和妈妈当时就把风车扔在垃圾桶里了,说我在学校不好好的读书写字,却去做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孩子听了这句话后不光否定了孩子劳动成果,就连作为老师的我都很无语。作为家长,特别是那些留守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认为与人交往交流是幼儿该学的,不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该幼儿养成的,不认为孩子有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是好的,不认为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是不可缺的,不认为孩子建康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健康起关键性作用;更不知道培养孩子主动学,快乐学的优势。他们只关注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写了什么字,做了些如1+2=3的数学题,只知道他家的小孩因参加某活动污了一身衣;只知道他的小孩跟人有点摩擦我必须出头,只知道他又因调皮把什么弄坏了等等。当下,随着外出人口的增多,农村人口不断的流失,为了仅有的生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不得不做出以家长的观念为主的观念转变。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的弊端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因为孩子出生家庭因素及幼儿成长社会环境不统一,导致了我们孩子入园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不统一,这就使我们必须要允许孩子的个体差异。同时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独特喜好,我们更不能用一把尺子的同一尺度去衡量他们,要因人施教,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并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更知道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幼儿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因为自我满足心态将不利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将来的成长。你想,如果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就硬性的学了小学时的知识,到升小一年级后,他将会因为老师所说所讲的知识他都知道而不以为然,就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各做各事(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的这种状况,使他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可是在学前期所储备的知识毕竟有限 ,等他的这些储备知识一用完,而他却并未获得良的学习习惯,那这个孩子将来的如何去面对那更深一层的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了学习兴趣,他在别人学习的时间会干些什么?在父母忙着生计,爷爷奶奶只管温饱时候,又有谁又来关心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都知识催熟的水果外表鲜艳,可时间一久就会腐烂。而催熟的孩子有多少后劲?有没有同时滋生出其他被忽略的隐患?急功近利地提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会有哪些问题?首先,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训练,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使孩子牺牲了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再说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被压抑的兴趣和紧张焦虑的心情,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所以,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们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自由的并富有个性的发展,别让孩子在学前教育时期就背上那沉重的识文写字的担子。而这样一种以断送孩子以后为代价的提前发展是不值得的。

      三,正确认识儿童观,教育观

      孩子在学前期时,作为成人的我们对待幼儿教育时,只要多开展寓教于乐的幼儿教育活动,多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倾听、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并对他们在活动中的需要及时适当地做出反应;找机会参与到儿童活动之中,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对儿童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做出积极的反映,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不吝啬表扬,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与成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对儿童的学习活动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适当的干预,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社会规则,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活活动的过程,让幼儿能够活动中获取社会经验,而不是活动的结果。更要善于发现教育机会,做积极的正面引导。作为成人的我们只需做好幼儿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而不是每天要求学生去写几个字,让孩子只知道机械的重复或者模仿,而不是学习探索与创新。我们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调动了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再找时间与小学教师多联系,做到不超前教育,但也不滞后教育,真正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上小学后既不茫然也不会因超前而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只要我们的教育“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就是好的学前教育。可怎么样才能让广大的家长朋友知道这新的教育观?又如何能转变这种观念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坚持新的儿童观及教育观。并多做学前儿童观与学前教育观的宣传。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不再让家长做幼儿教育观念的主导者。

    第二,请家长也与小学部教师多联系,明确幼儿园与小教部的目标差异,让孩子知道孩子在上小学时我们孩子所学的知识不会超前也不会滞后。

    第三,争取让更多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了解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危害。

    万丈高楼平地起,平地还需好基石。请各位老师及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正确对待学前教育,坚决抵制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吴艳

    电话:152********

    155********

    第3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运用分利模型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分析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会严重地危害社会经济持续的有效运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本文在介绍已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分利模型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会计舞弊人数的上升将导致作为所有者的国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保护、并且会计舞弊现象存在一种“从众安全”效应,加大查处力度有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最后,提出从完善法规和加强监管力度、加大惩罚措施等方面加强保护来防范会计舞弊者的寻租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关键词:分利模型;会计信息失真;启示

    一、引言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企业的会计资料及财务报告等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客观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影响着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着使用者的最终决策。失真的会计信息,重则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损害各方利益,轻则会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在两权分离的制度下,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痼疾,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对生产会计信息的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利模型在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中的运用

    1.模型假定

    企业一定时期生产创造的利润是一定的,但是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不一致,经营者会产生寻租行为,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这里假定经营者主要通过会计造假等方式进行寻租行为,并假设经营者通过会计造假行为分得的利润(如通过偷税漏税或虚构支出等)称为分利行为,假设寻租者在整个经营者人口中的比例为r,所有者会通过监督的方式(如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的监督方式)评价经营者的行为,国家为了避免税收的流失和减少,会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或一些惩罚措施即保护行为来减少这种损失,假设f代表国家作为所有者用于进行保护其收益的成本(国家和所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会计舞弊行为会直接使二者的收益减少,假设国家代表国家和所有者做出行为选择,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通过国家制定的,国家通过各种法律或监督惩罚机制减少会计舞弊行为,而且这种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那么1-f代表国家和所有者一定期间的净收益,生产过程中产出的比例l以逆向选择等方式损失给作为经营者的寻租者。

    第4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晶体管放大电路,因为放大倍数为负数,所以饱和失真,输入信号上半部分缺失,但输出信号缺失的却是下半部分,同理截止失真,输出图形上半部分缺失。

    第5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地面最高温度测量失真现象浅析

    周晓香

    【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卷),期】2001(024)003

    【摘要】分析了地面最高温度测量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总页数】1页(47-47)

    【关键词】地面;最高温度;测量;失真

    【作者】周晓香

    【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台,江西,南昌,3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12.11

    【相关文献】

    1.地面最高温度测量异常现象浅析 [J], 万里鹏; 周彦玲; 侯士波

    2.地面最高温度测量异常现象浅析 [J], 吴世美; 彭茜

    3.地面最高温度观测中失真现象的分析 [J], 秦岭

    4.浅析14时地面温度表示值高于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的原因 [J], 周猷鼎

    5.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低于14时地面温度的原因 [J], 刘召华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6篇: 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

    作者:郑以宝

    作者机构: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美山小学

    来源: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ISSN:1671-0487

    年:2015

    卷:000

    期:001

    页码:50-51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戒;体罚

    摘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行为比较活跃,教育可预见性相对较低,思想和自控能力不够成熟和完善,便出现了需对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惩戒现象,通过刺激其错误面,引起其羞耻之心,来助推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分析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