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5篇】

    时间:2021-12-02 20:02:39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公安”一般称为“人民公安"(英文:People's Public Security),在中国一般称为“公安”的警察特指的是公安机关中的人民警察。“公安警察“是维护国家与公民安全的人民警察,简称“公安民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5篇

    第1篇: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6年再次赴广东视察,先后到珠海、清远、深圳、广州等地,进车间、访农户、看社区、入高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对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寄予了殷殷重托,字字句句饱含了对广东人民的深情厚爱,体现了对广东发展全局的系统思考,为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使我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倍增做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奋斗动力和前进信心,也为做好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要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领会总书记对广东的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坚守政治机关定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紧围绕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落实“两个维护”作为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把监督检查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和党章党规党纪执行情况作为落实“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和实践,更加坚定地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增强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四个摆进去”,铸牢理想信念之基,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是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是我们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新担当新作为把广东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行动纲领,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指导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牢牢掌握改革发展主动权的科学行动指南,是我们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与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起来,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当前,广东改革开放正处于不断推向深入、扬帆再起航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拥戴、维护、忠诚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绝对权威。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加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扛起“两个维护”政治责任,始终保持坚强如一的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整治和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提升群众获得感,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2篇: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word/media/image1_1.png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图为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中国航天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供图

    word/media/image1_1.png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图为蓝鲸1号,它是成功开采可燃冰的“国之重器”,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word/media/image1_1.png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坚持不懈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图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发布的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 工业和信息化部供图

    word/media/image1_1.png

    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图为2018年4月24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参观者在华为公司展区观看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操控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5G技术的协助保证操控的稳定和精确,使方形盘子上的小球不会滚落。 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摄

    word/media/image1_1.png

    强其骨(篆刻) 魏杰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们处在进行时当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内涵,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是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经验。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于英国,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业快速崛起,推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19世纪末,德国、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在电力、机械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实现了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钢铁、电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下,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升级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一些曾经也在工业化上取得不俗成绩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放松对制造业发展的坚持,特别是忽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收入提升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

    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须加快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变。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的指标衡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跨越工业化后期的瓶颈制约,对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特征是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面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原有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坚持不懈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支撑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也都需要制造业提供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和装备。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差距明显。要支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方针。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制造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为农业、服务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业通常还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门,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就难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就没有整个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国际经验也表明,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拥有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这也是发达国家很多时候被称为工业化国家的原因。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制造业,重点也在制造业。

    国际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当前,制造业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今年2月,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要坚持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提出将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目前的23%提高到25%。美国政府近期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科技和5G技术等关键领域。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我国情况看,制造业经过多年高速增长,“有没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供给无法精准匹配需求。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都要求制造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在制造业。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了过早过快下降的苗头。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三大结构性矛盾造成的。首先,制造业内部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经常受到出口国限制甚至“断供”的威胁,制造业供给体系满足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的能力不强。其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2013—2017年我国中长期贷款余额中,制造业领域占比已从2013年的11.2%下滑至2017年的7.4%。第三,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除了资金流向出现问题外,推高了制造业发展的成本。化解上述结构性矛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供给侧上下功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党中央对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的阐述,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历史,我国制造业就是通过用好战略机遇期发展壮大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我们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90年代初国际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循环,推动制造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制造业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向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入新时代,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制造业要坚定不移抓机遇、用机遇,加快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从结构优化升级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大量低端低效环节,2018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9%,产业结构提升的空间巨大。从创新能力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4%。欧盟最新的工业研发投资报告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50的企业中,我国仅有华为一家上榜,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效益前景广阔。从绿色发展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推动绿色发展既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为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我们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坚持把提高效率效益作为根本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市场化改革作为政策取向,把扩大开放作为重要途径,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核心,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动科技、金融、人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扭转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态势,加快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跃升。

    着力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我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瓶颈短板多,全要素生产率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突出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跨越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探索“揭榜挂帅”等新机制,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全球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分工和产业融合并行共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全球经济正加速向以融合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转型。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统筹新型基础设施、新型通用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监管方式,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通用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友好监管环境,提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

    着力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结构是适应生产要素条件变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纠正认识偏差,不能把新动能简单理解为就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新动能。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

    着力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制造业强,企业必须强。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优质企业,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培育优质企业,关键是要按照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让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促进正向激励,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改革增强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6条政策举措,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制造企业;发挥中小企业作用,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成长壮大。

    着力健全人才资源支撑体系。人才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总量上看,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大;从结构上看,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高于35%。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领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广现代学徒制,强化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大国工匠。

    着力扩大制造业开放。开放是促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业无一不是在全球激烈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形成的。尽管当前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但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分工协作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为我国制造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抓紧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发展,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清理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的各种做法和规定,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要素价格、投融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落实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各项措施。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融资支持。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3篇: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鲜明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再出发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发出“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动员令,赋予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新内涵、新遵循。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和专责机关,应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斗争信心、增强斗争本领、激发斗争锐气,更加聚焦“两个维护”,凸显监督首责,持续保持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懈怠、严肃问责不松劲,以新担当新作为彰显新面貌新气象。
    铁一般忠诚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细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要求,着力查纠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认真、搞形式走过场等突出问题。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专题约谈、违反政治纪律问题线索快查快处等机制,聚焦聚力“七个有之”,严肃查处政治上离心离德、思想上蜕化变质、组织上拉帮结派、行动上阳奉阴违等“两面派”“两面人”,确保令行禁止。严于净化政治生态。建立健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长效机制,积极协助党委系统推进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监督执纪、基层治理,动态把握“树木”和“森林”状况,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
    铁一般坚韧擦亮作风名片。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紧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等“老问题”,又狠抓“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动向;既盯紧重要时间重要节点,又狠抓“关键少数”,管出习惯、化风成俗。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紧盯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严肃查纠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虚作为、假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强化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常态化制度化实名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强烈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时刻警醒党员干部树牢宗旨意识,培树清廉家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铁一般执行聚焦监督首责。监督是党章和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要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织密监督网络。坚持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调衔接,推动党内监督同其他监督有效贯通,实现8小时内外全天候无缝监督。突出监督重点。精准把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和外延,纪律监督重在从严从实,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监察监督重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派驻监督重在发挥“派”的权威、“驻”的优势,延伸日常监督触角;巡察监督重在政治体检,查纠政治偏差、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监督实效。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
    铁一般坚定有效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不能退也无处可退。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高压震慑。聚焦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敬畏、胆大妄为的腐败分子,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更加有力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突出靶向治疗。注重深化“一案一整改”,补齐制度短板,堵塞监管漏洞,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的监督检查,筑牢源头防控。注重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彰显严管厚爱。严管重在“严”,让监督“长牙”、纪律“带电”,违纪必究、执纪必严、失责必问;厚爱重在“度”,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大胆使用容错纠错机制,大胆澄清正名,注重激发和保护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铁一般担当护民生促脱贫。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激浊扬清新成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坚持靠前监督。深入开展“千名纪检监察干部访千村进万家”和“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活动,推动纪检监察干部包案走访、带案下访,畅达民生民情合理诉求直通车。强化系统治理。深化“蝇贪”整治三年行动,强化民生大数据系统建设运用,健全完善乡村“微权力”清单和“五小机制”,加大对扶贫民生领域问题督查督办、直查直办和通报曝光力度,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严打黑恶“保护伞”。找准扫黑除恶与“蝇贪”整治结合点,健全联动协调和问题线索共享机制,坚决向“村霸”、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背后的腐败行为亮剑,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铁一般过硬永葆政治本色。要用铁的纪律淬炼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行动坚决的铁军队伍。立场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把对党忠诚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实际行动。本领高强。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和系统培训力度,着力增强辩证思维;增强纪法思维,依纪依规依法;增强创新思维,善用新技术;增强效率思维,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增强底线思维,守牢“零事故”红线。纪律严明。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遵守纪检监察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发挥特约监察员监督作用,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常扫庭院、常清门户,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提供坚强保障。

    第4篇: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本前提,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生产力基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长效机制,以建立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无统一的表述,但可以综合以下两个视角和方法,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进行把握。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是践行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及突破、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在微观层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在中观层面推动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在宏观层面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打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空间,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监管,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和参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完善托底性社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顺畅创新创业渠道,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当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

    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金融需要坚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推动经济去杠杆、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建设创新友好型、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现代金融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近代以来,大凡大国崛起,都必定深度参与甚至引领过一次工业革命。当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我国也已具备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达到了基本的产业技术门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在这一视角下,是否实现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就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破除无效供给,清理“僵尸企业”,强化环保、市场监管约束,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推动经济去杠杆,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领域改革,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着力补齐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产业领域。需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载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面向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换;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群,构建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或产业配套优势。

    推动要素质量变革。生产要素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也由此决定着产业发展质量、供给体系质量和整个经济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着力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及效率,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金融资本质量及效率。在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平衡的同时,通过引入有效竞争、推动金融智能化转型等方式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推动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完善各类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完善地方政府举债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推动资源价格、资金价格(打破刚性兑付)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

    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微观主体有活力,不仅要企业有活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微制度创新,细化完善党政干部干事有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

    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稳定和健康的宏观基础。宏观调控有度,就是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非更多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循环。为此,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是建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考虑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等多个维度探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比如,长期看,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适应发展阶段的转换,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从宏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运行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整体风险可控。从总量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健康稳定,没有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

    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弱化速度指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破除唯GDP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

    推动其他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健全标准制度,加强标准化工作,更多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从完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

    第5篇: 全力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鲜明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再出发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发出“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动员令,赋予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新内涵、新遵循。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和专责机关,应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斗争信心、增强斗争本领、激发斗争锐气,更加聚焦“两个维护”,凸显监督首责,持续保持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懈怠、严肃问责不松劲,以新担当新作为彰显新面貌新气象。

    铁一般忠诚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细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要求,着力查纠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认真、搞形式走过场等突出问题。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专题约谈、违反政治纪律问题线索快查快处等机制,聚焦聚力“七个有之”,严肃查处政治上离心离德、思想上蜕化变质、组织上拉帮结派、行动上阳奉阴违等“两面派”“两面人”,确保令行禁止。严于净化政治生态。建立健全政治生态分析研判长效机制,积极协助党委系统推进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监督执纪、基层治理,动态把握“树木”和“森林”状况,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

    铁一般坚韧擦亮作风名片。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紧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等“老问题”,又狠抓“四风”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等新动向;既盯紧重要时间重要节点,又狠抓“关键少数”,管出习惯、化风成俗。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紧盯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严肃查纠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虚作为、假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强化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常态化制度化实名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强烈释放越往后越严的信号,时刻警醒党员干部树牢宗旨意识,培树清廉家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铁一般执行聚焦监督首责。监督是党章和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要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织密监督网络。坚持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调衔接,推动党内监督同其他监督有效贯通,实现8小时内外全天候无缝监督。突出监督重点。精准把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和外延,纪律监督重在从严从实,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监察监督重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派驻监督重在发挥“派”的权威、“驻”的优势,延伸日常监督触角;巡察监督重在政治体检,查纠政治偏差、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监督实效。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

    铁一般坚定有效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不能退也无处可退。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高压震慑。聚焦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敬畏、胆大妄为的腐败分子,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更加有力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突出靶向治疗。注重深化“一案一整改”,补齐制度短板,堵塞监管漏洞,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行业的监督检查,筑牢源头防控。注重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彰显严管厚爱。严管重在“严”,让监督“长牙”、纪律“带电”,违纪必究、执纪必严、失责必问;厚爱重在“度”,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大胆使用容错纠错机制,大胆澄清正名,注重激发和保护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铁一般担当护民生促脱贫。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激浊扬清新成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坚持靠前监督。深入开展“千名纪检监察干部访千村进万家”和“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活动,推动纪检监察干部包案走访、带案下访,畅达民生民情合理诉求直通车。强化系统治理。深化“蝇贪”整治三年行动,强化民生大数据系统建设运用,健全完善乡村“微权力”清单和“五小机制”,加大对扶贫民生领域问题督查督办、直查直办和通报曝光力度,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严打黑恶“保护伞”。找准扫黑除恶与“蝇贪”整治结合点,健全联动协调和问题线索共享机制,坚决向“村霸”、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背后的腐败行为亮剑,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铁一般过硬永葆政治本色。要用铁的纪律淬炼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行动坚决的铁军队伍。立场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把对党忠诚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实际行动。本领高强。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和系统培训力度,着力增强辩证思维;增强纪法思维,依纪依规依法;增强创新思维,善用新技术;增强效率思维,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增强底线思维,守牢“零事故”红线。纪律严明。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遵守纪检监察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发挥特约监察员监督作用,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常扫庭院、常清门户,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