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三篇

    时间:2021-12-02 18:33:4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八年:汉语词汇八年:金志文演唱歌曲八年:晴天寂寞猪小说作品八年:夏曾佑诗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3篇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篇1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法不可违》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阅读材料

    2018年1月3日,中央纪委网站发布消息, 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审查。

    师:近年来,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些都深刻反映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问题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答案提示:(1)因为小勤做了违反法律的事情,其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2)可以,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知道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教师点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答案提示:是违法行为,镜头一中朱某拾得他人财物拒不归还,违反了《物权法》,侵害了苏某的财产所有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中李某等人扰乱体育场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中赵某抢劫,侵害了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所有权,违反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点拨:(1)违法行为的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活动设计](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阅读下面表格

    (3)阅读P48相关链接

    [问题思考](1)以“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类,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角度分析,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点拨: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知识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设计](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问题思考]你自己或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答案提示:有过。比如向过往车辆投掷石块、与同学发生矛盾殴打同学、故意损毁公用设施等。

    教师点拨: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问题思考]以上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上述行为违法,理由:镜头一中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造成对方损失,要承担违约责任。镜头二中侵犯了公民肖像权。镜头三中侵害了作者著作权。

    教师点拨: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

    [活动设计]阅读教材P52拓展空间

    [问题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要处罚小王?这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提示:小王的宠物常夜里吠叫,侵害了邻居的权益,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行政违法行为。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规守法,在行使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教师点拨: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希望各位同学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篇2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承接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多媒体展示表格)

    情 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较 轻

    物权法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较 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严 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由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教师补充:《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

    1.法律是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有同学认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四、随堂演练

    1.违法行为是指( )

    A.被逮捕判刑的

    B.违反刑法的行为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

    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

    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③谨慎交友 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B.专时专用法

    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

    D.请人监督法

    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

    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

    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最刚性 2.违法行为 3.民事 行政 刑事 4.民法

    三、合作探究

    (1)一般违法与犯罪,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它们之间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们 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犯罪。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坠入犯罪的深渊。 

    (2)“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而来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3)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四、随堂演练

    1.C 2.A 3.C 4.B 5.C 6.C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篇3

    2.5.1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基本特征。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三、教学过程:导入:案例分析
    1、“不可任性”,哪些社会行为规范可以限制人们的“任性”?2、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一、违法无小事
    1.结合课件案例:想一想,说一说,(1)小A、小B两人在古镇做了什么?(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教师总结: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结合三个材料,完成表格
    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
    第1页

    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教师总结:三个材料共同点是1.都有社会危害性2.都是违法行为3.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我们要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和谐社会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维护他人的利益。
    作业:完成导学案的习题板书设计:法不可违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的含义违法行为类别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