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1-11-09 12:00:27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影响是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5篇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篇1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日本的地理环境, 自然面貌对铸造日本民族性格有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 并讨论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对日本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

    。尊重自然, 尊重现实的特点, 形成了日本人对现实容忍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面对各样的思想采取融和的立场,对社会规则采取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态度。岛国狭小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行为上更小心谨慎,注重细节和礼节,同时这种四面环海的包围状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家本位的思想及集团感。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人在思想性格上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强的心态。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日本地理环境日本人的思想性格

    日本作为 “东方的西方 ”,日本民族是个极有特点的民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 ,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 ,既刻板又富有适应

    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 ,既勇敢又胆怯 ,既保守又善于接受物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加以论述。

    自然环境的多变与日本人的宽容忍耐,谨慎的性格

    (语言,行为,遵规守纪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 境内青山层峦叠翠, 众多的湖、溪、河、川点缀其中, 岛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四季景观美不胜收, 但是列岛的气象变化多端, 台风季节, 狂风暴雨无情袭击列岛; 寒冬季节, 日本是世界上降雪最大最多的地区之一, 富士山顶的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加上火山、海啸、地震亦频仍发生……埃德温。赖肖尔说: “台风已使日本人习惯忍受自然灾害, 并能泰然处之。这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甚至可以称之`’‘为台风心理状态, 但是, 其他自然灾害也助长了这种宿命论观点。因为大部分日本山脉是由火山形成的, 而且至今仍有许多活火山, 故有时还有火山爆发之灾。……由于江户( 东京旧名) 周期性地发生强烈地震, 人们普遍认为, 每隔六十年就要有一次大地震。总之, 日本人有一种承认自然可怕威力的宿命论思想, 但与此同时, 也锻炼出了在这种灾难以后重新开始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

    1 生长在这样环境的日本人感觉灵敏, 性格即“宽容”又“忍

    它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卧薪尝胆!包括这种勤奋,它不也是对艰苦的一种忍耐么?!日本人的忍,他是有某种目的为前提的忍!他们可以为了某个目标忍耐很久,做很多准备工作,然后当时机来临的时候,达到最终目的。日本大街上,很安静,电车里很安静!其实日本人不喜欢那么张扬,他们不说不代表他们不想~~他们其实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会跟所有人都说出来~~也不会很张扬的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他们想去埃及旅行,他们只会在坐电车的时候开始算旅行的话要多少钱,然后下车的时候去车站那份找兼职的报纸,之后打工赚够去旅行的钱,等旅行回来之后告诉你他们去了埃及~日本人很沉默,特别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先安静的想好,然后才有条例的去做~~他们不爱面子,只看实质!总是说日本经济大萧条~~也并非如此,只不过萧条的时候他们跟全世界说他们萧条的很惨!等他们经济恢复的时候,他们开始沉默了~~进入冥想状态,一声不出~~他们觉得,现在恢复了,我们在努力努力可能经济会更好!就业率更高,社会保障会更完善,不用跟世界说我们现在好了,忍一忍,忍一忍~~

    这种环境的影响其次体现在日本人的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日本是一个有秩序的民族,做事情井井有条,办事一丝不苟。因而在这个国度里,人们是非常相信行为规范的,并且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它,就一定会安全,会受到保护。

    同时也影响日本人在语言行为礼仪上小心谨慎注重细节的态度,人们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问候,都必须能体现出双方的社会关系。每当他们讲“吃”或“坐” 时,都必须按照双方的亲密程度或辈分,使用不同的词汇。仅仅是“你”这个词就有好几个,在不同的场合就必须用不同的“你”,动词也一样有好几个不同的词根。,日本人习惯使用“敬语”,多数时候说话还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所有这些动作的程度和幅度都有详细的规矩和惯例。也就是说,作为日本人,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还一定要弄清楚鞠躬幅度大或小。对某一个主人来讲,不同身份的人向他鞠同一程度的躬,就会认为那很无礼。鞠躬方式严格来讲有很多,从跪地双手伏地、额触手背的最高跪拜礼,到简单地动动肩、点点头,都是大不相同的。一个日本人必须学会在什么场合该行什么礼,这是从小就得学习的。
        礼仪确认的不仅是等级差别,年龄、性别、过去的交往以及家庭关系等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甚至同样的两个人之间,在不同情况下所要表现出的礼仪也是不同的。普通的两个密友之间可以无须鞠躬行礼,但如果其中一方穿上军服,那身穿便服的朋友就必须鞠躬。

     在日本,家里是最需要学习礼仪并细致地观察礼仪的地方。当母亲背着婴儿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手摁下婴儿的头,教婴儿礼节。在幼儿摇摇晃晃会走路时,要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敬父亲和兄长。在一个家庭中,妻子要对丈夫鞠躬,孩子要对父亲鞠躬,弟弟要对哥哥鞠躬,女孩子则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向哥哥和弟弟鞠躬。鞠躬在日本人的习俗中并不是纯粹的礼节,而是有它的内涵。它意味着:鞠躬的人原本打算自己处理一些事,但对方出现了,这个时候如果对方吩咐什么,对方就有优先权;受礼的一方也要给予承认,如果此时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就得在一定程度上负责。

    岛国地理环境概况及家本位思想

    (一)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是太平洋上一个呈弧状分布的群岛国家。东临太平洋 ;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 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既便于保存传统的民族文化 ,又有利于与欧亚大陆的国家交流 ,吸收其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领土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个大岛和 3900多个小岛组成 ,面积 37.77万平方公里 ,比马来西亚略大 ,相当于中国的 1/25,其中本州岛面积为 22.74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 60%,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海岸线总长将近 3万千米。日本的首都东京位于东经 140度(与澳大利亚中部以及新几内亚岛几乎在同一经度上 )、北纬 36度(与中国的青岛、伊朗的德黑兰、地中海的马耳他岛、直布罗陀海峡以及美国大峡谷大体相同 )。

    日本列岛被太平洋和日本海所环绕 ,通过大陆架同亚洲相连 ,太平洋沿岸为日本海沟和伊小笠原海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 76%, ,

    日本地理的封闭性 ,岛国的狭小形成了家本位的思维方式。日本是一个 “集团型 ”的社会。个人的价值必须所属集团中得到证实认可后才能实现。因此 ,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的集团中的位置 ,非常计较集团对自己的评价。为取得团体对自己的认可 ,他们不得不以集团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 ,以集团的利益为自己的第目的。因此 ,当自己做错了事 ,给集团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时 ,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羞耻感 ,甚至走上自杀的极端之路。当然 ,不否认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它的影响 ,

    深入了解日本人的忠诚和集体意识之后,就会发现日本人的这种集体精神和忠诚主义是一种相对的、狭义的概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人在自己的集体范围内是绝对忠诚的,并且集体内部的竞争也是有条不紊,和谐有序,日本人在自己的集体范围内十分重视集体内部的这种和谐发展,每个个体都遵循这种规则。对于集体外部,日本人就不受集团内部的道德约束了,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日本和在集团内部的日本完全不同,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矛盾性。因此,有人将日本人重视精神的特性称之为小集团主义。
     在这种小集团主义的影响下,日本人在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都会将事务的内部性和外部性进行划分,区别对待。在与日本人交往之后会发现,日本人对内很讲求团结协作,对外则主张竞争,当然内部的竞争也是存在的,但是不论是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与对外竞争不同。因为日本人认为,集团内部的团结协作是保证外部集团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通常集团内部的竞争都是为了提高集团的整体实力,扩大和发展集团的外部竞争力,大家并不是出于个人功利性的竞争,而是怀有共同的目的和奋斗目标,为获得整体性的竞争胜利而努力。

    (三)自然资源的限制与日本人自卑与自尊思想

    地下资源种类繁多 ,但储量少且分布零散。金属矿仅铜的储量较大 ,约100万吨

    ,主要分布在四国北部、关东地方和九州北部。硫黄储量 8000万吨。煤、铁储量较少 ,铁矿石储量约 420万吨 ,较重要的铁矿在本州东北部的釜石和北海道 。近年在本州中部和西南部的一些地方发现铀矿 ,在本州新泻县的阿贺近海发现油气田。森林面积 252200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 67%,主要有杉树、松树、柏树及山毛榉属、栎属林木等。南部多樱树 ,樱花被视为日本的 “国花 ”。日本的河流受其山地地形影响 ,大多短小而湍急 ,最长的信浓川也不过 367公里。以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大 ,为16840平方公里。日本虽然湖泊较多 ,落差较大 ,可用于水力发电 ,但几乎都不能用于水路交通。

    自然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发展,这先天条件的不足造就了日本人即自卑又骄傲的心理

    回顾了日本的历史之后,就会发现日本人有一个特点,在强大时的狂妄和弱小时的可怜贯穿整个日本的历史和个人的表现,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他们缺乏资源,日本人对此极度焦虑,并且急于向外扩张。当他们和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时,他们骨子里是很自卑的, 因此他们依靠强大的国力作依托,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资源。而一旦当他们发现很容易地进入貌似强大的中国并且迅速占领一部分 中国领土时,他们的优越感便表露无遗。

    早 在日本向隋唐称臣的同时,就建立起了自己对朝鲜半岛的大国地位,模仿中华帝国的册封体系,令朝鲜半岛各国向其称臣纳贡;这种优越意识在日本神道教中表现更 为明显,“佛法为万法之花果,儒教为万法之枝叶,神道教为万法之相本,彼之二教,神道教之分化也。”无根无一枝叶,也无以花果,所以神道教高于佛教与儒 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经过奋发图强,大量移植西方文明,很快跻身世界五强之列。从此,日本人更是认为 自己是天下人类中的“优等民族”,日本是“神土国家”,极力宣扬所谓的日本精髓“大和魂”。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的自卑感源于日本的耻感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自卑感”。自卑感使日本人殊言自我,甚至可以达到“无我”的地步。但是同时日本人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从某个角度而言,正是因为有自卑感的存在,才使得日本人在另外一面寻求优越感的存在。

    这是日本人性格中多种矛盾组合中的一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是一事物的两种面孔。因为自卑感会经常地造成一种紧张状态,人不可能长期忍受这种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人们会从相反的方面,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调节。

    日本地处岛国 ,经常遇到台风的袭击 ,加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爆发等 ,使日本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原始日本人以游牧和鱼猎为生 ,面对野兽越来越少的现实 ,民族生存成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海洋把日本隔离起来 ,但海洋又把日本同外界联系了起来。日本海由于里漫海流和对马海流 ,出现了大体上沿着周围陆地向左旋的环流 ,形成漂流性的航路。在造船和航海还不发达的远古时代 ,这是由朝鲜航行到日本的最方便的路线。通过它 ,中国的古老文明很早就传到日本。稻子是公元前 3世纪传到九州的

    ,把种稻的方法传给那些还完全依靠渔猎为生的人们 ,同时 ,还传来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和的陶器等。”可见 ,受恶劣的自然条件所决定 ,日本要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很困的

    ,这就使日本存在着向外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而自然航路又提供了向外学习的可能性 ,这一切

    就决定了日本文化的吸收性。由于日本社会长期吸收外来文化,在对外来文化崇尚、认同中 ,自然形成拿来主义价值观 ,即利用现代文明为我所用的功利主义态度。

    参考文献 :

    [1]赵春燕

    ,薛国珍

    .从法律文化的特点来认识地理环境

    的作用

    ———以日本为例

    [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日本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

    .从日本人的行为习性法则看日本文化

    的特殊性

    [4]章晴文

    .关于日本文化本质属性的思考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篇2

    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影响巨大而深远,其中日本所受影响最深。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直到宽平二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根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著《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统计,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另据川口久雄统计,在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若是熟,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见臣下小野篁时,赋汉诗曰:“闭阁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小野篁奏曰:“圣作甚佳,惟‘遥’改‘空’更妙也。”天皇感慨道:“此乃白乐天句,‘遥’本作‘空’,仅使卿耳,卿之诗思已同乐天矣。”可见小野篁对白诗的熟记已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乐天”之称。日本《史馆茗话》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平安时代的汉学世家菅原、大江两家也都是长庆集的崇拜者。据金子彦二郎的《平安时代文学与》一文中统计,菅原道真在《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500多首诗,80多次,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据记载,后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曰:“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平安朝廷还专门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维时给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加了这个讲座。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处处可见对白诗的活用。据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当时白居易还在世。诚如明万历46年,那波道圆在和活字版《白氏文集》之(后序)中所言:
      诗文之称于后世,不知其数千家也。至称于当时,则几希矣,况称于外国乎?……在鸡林〔注一〕,则宰相以百金换一篇,所谓传于日本新罗诸国。呜呼,菅右相者,国朝文章之冠冕也。渤海客睹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岂复右相独然而已矣哉?昔者国纲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学非不粹,大凡秉笔之士,皆以此为口实,至若倭歌、俗谣、小史、杂记,暨妇人小子之书,无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残膏剩馥,专其美于国朝,何其盛哉!
      在我们看来,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也要首称李白、杜甫,白居易要排在较后面。为何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却是无可比拟的呢?笔者认为,白居易之所以风靡日本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白诗数量丰富,取材范围广泛,便于学习和借鉴。白居易活了75岁,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作,保留很好,在《全唐诗》中共编为三十九卷,是唐代诗人中保存诗歌最多的。另外,由于白居易的经历十分丰富,其诗歌取材范围更是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日本平安文坛崇尚汉诗文,文人聚会,以会吟诵诗汉诗文为本事与才华。对大部分初学汉诗的人而言,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凭空是作不出好诗来的,所以这就需要一种范例或辞典,以供借鉴模仿。前面提到的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就是应当时的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参考书。该书将所收一千多首汉诗分为季节、天象、地理、人事、官事、草木、禽兽、宴喜、别离……等十五部门编纂,以便利日本文士们写作汉诗之际,依其所欲咏颂的内容而寻找其摹仿参考的对象。这就类似我们小学时候用的模板,在自己还不太会写文章的时候看的名家或典型作品,天下文章一大抄,多了就知道怎么写。典型的平安朝廷的诗人就是这样,他们翻翻《千载佳句》,自己当下要写什么诗,就专门看那一类的作品,化用其中的句子。不管如何,这是一种练习,若是能超脱,就会建立自己的风格。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歌,不过和歌也常是从中国文人的作品中转化而成的。《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的伯父大江千里即编了一本《句题和歌》。该书搜集汉代以降至唐代各家之古诗句,以供写作和歌的参考之用,分春、夏、秋、冬、风月、游览、杂、离别、述怀等九部门,每部门各收十首至二十首和歌。先录其典据之诗句,后附和歌;所载的和歌,即是依原诗句翻译蹈袭、或摄取转化而来。由于白居易的高产,写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凡个人生活、做官生涯以及社会民生,都有记述咏诵,因而他自然成为收录诗作最多诗人,其丰富的作品也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首选范本。 
      二、白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白居易的诗歌大量吸收民间语言,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现实性和平民性,号称“老妪能解”。据南宋初释惠洪《冷斋夜话》记:“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解之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不复集。”白居易自称:“稂莠秕稗,生于縠反害谷者也;淫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诗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语,天下俚俗语,遂几尽在白诗中。王荆公因此叹曰:“天下好语被杜子美道尽,天下俚语又被白乐天道尽。”顾实在其《中国文学史纲》中指出:“盖当时之诗,竞拟魏汉,甚者至肖诗之雅颂,强自鸣高而自炫学博。白居易独以入耳为主宰;显为一种反动。洵具有慧眼卓见也。今观《长恨歌》《琵琶行》,皆无注脚即可明白。宜乎彼诗在当时大行于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妪,莫不玩诵之。故白居易者,纯粹平民诗人也。”〔注二〕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号为元和诗。……然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白居易自己给元稹的书信当中也说:“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白诗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 
      曲高则和寡,李白的诗汪洋恣睢,如阳春白雪,难以摹仿;白居易的诗则明白晓畅,似下里巴人,因而众口传唱。日本当时虽说风行汉诗文,但毕竟汉语是一种外语,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能达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水平的中国诗人又能有几个,何况是日本人?因此,不管平安朝的贵族文士们对汉诗如何热心,也不管他们如何热中于汉文化,要运用繁难的中国文字、生疏的中国语言来写出天马行空、工巧深刻的诗文来,那谈何容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对他们而言难度太大,肯定是学不来,只有白居易的诗符合了既能够读懂且能照搬摹仿的条件,因而深受平安文人喜爱。
      三、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其中,如《歌舞》、《买花》、《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首首如剑,皆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这是因为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写出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也才能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并称这类诗旨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热情,随着屡遭挫折而渐渐消退。在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饱受排挤倾轧,因此早年大志逐渐被消磨,为避祸远嫌,他以诗、酒、禅、游自娱,有感而发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长乐的老庄思想以及对归隐田园的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感伤诗中成就最大的当数《长恨歌》和《琵琶行》,字里行间弥荡着浓浓的感伤情绪,寄托深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但随着元和六年,母亲去世和爱女夭折。白居易丁忧居渭村三年期间,又贫又病,靠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日,后又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几年内经受了至亲离丧、仕途失意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从此,他开始转而求禅问佛, 
      “作为一个被人世矛盾和苦恼击倒的人,把佛教作为净化灵魂的教义和实践”。〔注三〕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正如其在《晏生闲吟》中表明的:“赖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白居易晚年更加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转而信奉净土宗,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以踏上往生极乐的西方净土,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中说愿“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我来世,一时上生”。在白居易后期的很多作品中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时代,统一强盛的大唐迅速衰落,出现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这和平安时代天皇威权旁落,各地武家政权兴起的社会现实十分类似。但在平安文学当中,很少有人接受白居易那种饱含“兼济天下”之志的讽谕诗。虽然菅原道真在任赞歧守时,曾作《寒早十首》组诗,反映走还人、老鳏人、药圃人、驿亭人、赁船人、卖盐人等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状况。但作为整个平安时代腐朽没落的贵族公卿阶层而言,他们绝没有兴趣去关系下层民众的疾苦,即使是菅家道真,在他的组诗中也“看不到在白居易《新乐府序》和《秦中吟序》中那种关于表现意图的明确宣言”,因而“对于这种直接的政治批评手法,道真根据日本关于诗歌应当具有雅趣风姿的传统观念,大概是不能接受的”。〔注四〕他们欣赏的只是白居易诗中体现的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对季节的变迁表现出的细腻把握的特点以及贯通佛道两教的“闲适”、“感伤”思想和充满了沉郁伤感、烟霞风流的情调。这与古代日本人的心性、敏锐的季节感和“物哀”、“风雅”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注五〕同时,由于平安末期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深感人世之无常,平素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便广泛接受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思想,促成了佛教思想的盛行。这也使他们对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了深深的共鸣,纷纷效仿白居易的寄情诗酒、放纵自娱,以求得心理的寄托和慰籍。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枕草子》、《伊势物语》、《和泉式部日记》等作品中,都清晰地反映了当时公卿贵族的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篇3

    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文化能够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地理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日本作为岛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孤零零的小岛,日本人管他们国旗中的红心叫”日本丸”,日本丸意识,即指日本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使其始终生活于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心中时刻敲起警钟,临绝地而不衰,随时有危机意识,以免日本列岛这艘船沉入大海。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首先影响的就是日本与外界的交流。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它避免了与其他国家的直接接触,使其受外族侵略少,且对外来文化有选择性的接触。因此日本可以较好的延续其文化,使其不遭破坏,像宫廷音乐、舞蹈都能够保留下来。而且日本还吸收许多外来文化并且将其与本国文化结合更好的流传,甚至比其原来的国家保存的更好。

    本文将从日本的地理环境着手,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总结,分析其对日本饮食文化以及国民性格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1、位置与领土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2、地形与地质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大多数山为火山。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日本国土狭长,平原和盆地规模较小,占国土面积的24.8%,大部分位于河流下游和近海一带,多表现为冲积平原。在这些地区劳动力丰富,人口集中。

    日本的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且十分复杂。

    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由于褶皱和断层作用剧烈,加之外力作用的长期侵蚀切割,日本地形显得十分支离破碎,形成许多天然海港。 

    3、气候特征

    日本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形成了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4、自然灾害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

    同时,台风也是日本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台风的袭击往往导致河堤决堤,洪水泛滥。

    二、饮食文化

    作为一个吃货,一定要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饮食文化。

    1、精致

    日本料理以精致出名,源于日本人一丝不苟的性格,而形成这一性格的根源,即日本的地理环境。日本料理是用眼睛品尝的料理,更准确应该是用五感来品尝的料理。日本料理讲究色、形、 味。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这种从古至今对美的追求与重视使日本人对饮食文化中的“形”相当重视。他们将食物视为一种令人崇敬的艺术品,使它们的美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2、选材

    同时,抛开日本料理的色、形、味,其最基本的选材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导致其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达,以海鲜作为原料的料理也十分出名。日本料理所选择的材料是以新鲜的海产品和时令新鲜蔬菜为主,具有口感清淡、加工精细、色泽鲜艳、少油腻等特点。当提到日本料理时,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寿司,生鱼片,以及摆盘非常精致,犹如艺术品的怀石料理。这些为大众所熟知的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海鲜。吃日本料理,一半是吃环境、氛围、吃情调。日本料理的最大特点是以鱼、虾、贝类等海鲜品为烹、食主料,味鲜带咸,有时稍带甜酸和辣味。清淡、不油腻、精致、营养、着重视觉、味觉与器皿之搭配,是为日本料理的特色。

    三、国民性格

    说完饮食文化,再来讲讲个人极有兴趣的民族特性,即国民性格。

    1、性格矛盾性

    因为特别喜欢看电影,而且有时候会喜欢看一些奇奇怪怪的片子,对一些变态的电影也有些了解。

    在世界十大禁片中,日本有三部电影上了榜,分别是《下水道的美人鱼》、《感官世界》、《切肤之爱》。

    这与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矛盾性相关,即安静隐忍的柔和与残忍极端的毁灭。平时的日本人很有礼貌,也很认真严谨,但是又有一层透明的壳笼罩在他们的周围,使他们与周围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那一份礼貌其实是立给外人“止步牌”。而就是这样日本,这样的日本人,为世界情色产业贡献了不少的力。日本人对宅文化的爱好与包容也超出了一般人能承受的范围,超过了一定年纪的他们因为不愿与外界交流陷入只有自己以及虚拟世界的泥潭中,于是出现了和虚拟人物结婚这样的匪夷所思的事情。

    美国作家露丝·本尼狄克特的作品《菊与刀》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她在书中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2、忧患意识

    前面讲了岛国的优势,同时岛国的劣势也十分的明显。

    作为岛国的日本封闭性强,使古代日本文明落后于大陆文明,且发展迟缓。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文明毫无光彩,在中国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时,日本还在原始状态中徘徊。再加上日本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与频繁的地震,使岛国人民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生存,自然造就了岛国心态:胸怀狭隘,但又坚韧不拔;思维直板,但又具有扩张性。

    但是岛内资源匮乏,人人都有危机意识,也造就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在宣扬非物质资源方面做的很好。

    近代日本在经济上一直依赖海外市场,在政治上寻求美国的庇护,但又不甘于成为附庸,他们一直不愿松懈,不放过任何一个变强大的机会。这使得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具有勤俭、坚韧的意志品质,甚至愿意自我牺牲。

    3、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早期,受海洋影响,日本的生存环境恶劣且与外界交流极不方便,并不发达的航海技术使得日本出海的机会极其珍贵。同时,受海洋的影响,日本民族形成了突出的进取、开放的性格。这两点推动了日本珍惜向外学习先进文化的机会,并带回国内很好的保存下来。

    也是因为受海洋的影响,作为岛国的日本封闭性强,使其免受外部侵略,带回国内的外族先进文化可以不受破坏。

    光吸收显然是不够的。

    纵观日本发展,使其立于民族之林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创新意识。

    日本本身的传统文化十分有限,在其文化逐渐发展壮大享誉世界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融合、然后不断创新,之后与本身文化相结合的这一过程变得尤为重要。如隋唐时期日本派遣留学生和僧人赴中国学习。

    “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

    同大多数的海洋文化一样,日本文化是开放性的,它基于强烈的自卑感而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其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它将吸收进来的外族文化保存得比本国更好,并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这也就不难理解,当现在提起最能代表亚洲文化的国家的时候,大家想到的总能是日本。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海洋环境,对一个岛国特征的形成影响巨大。

    我们可以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理环境窥见其文化特征及民族特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与国民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片面的。也许文化有其糟粕,但是一个国家能够屹立至今,就一定有其长处。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别国文化中感受和我们截然不同的氛围,了解别国的文化并推动本国的文化。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篇4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作者:李 陆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 要]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关键词]日本儒学 文化 现代化

            

            一、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文化》一书中的下篇,分别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史学及当代日本社会七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影响。这种横向的研究给人以广阔的视野,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又再现了其发展过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脉络,给人以纵深的历史感。例如在政治领域,从大化革新与“周孔之教”、“建武中兴”与朱子学的关系,一直谈到“尊王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在法律方面,从《养老律令》和“以礼入法”,《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谈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这样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图景。透过翔实的历史事实陈述,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具体而豁然了。

            这里我们想介绍王家骅对日本神道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宗教与儒学的关系的论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

            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日本神道教义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与怎样排除这些思想影响欲恢复其本来面目,直至与国家权力结合。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从原始神道到国家神道五个发展时期,并认为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可以找到当时儒学发展形态的影响。关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过剖析《古事记》中有关宇宙生成和演变的神话与儒家典籍《淮南子精神训》和《周易系辞》等的关系,来说明“无论是其神学思想还是其宗教祭仪活动,都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到平安时代中期,以佛教为根本、神道为附庸的“本地垂迹”说,则是神佛调和理论化的最初尝试。到室町时代,神佛调和理论又与儒佛不二思潮互相汇合,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神、儒、佛一致说,无论是哪种一致说,实际上都是由外来思想所准备与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学的影响,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标榜的神道出现了什么具有思想独创性的新发展。

    美国对日本文化改造的影响篇5

    浅析唐朝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作者:王媛媛 年级;2010级 学号:2104053578 )

    摘要: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极盛期的唐代,其繁荣的文化,就当时的世界来说称得上无与伦比。这种繁盛的文化,既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为后世文化的延续做好了充分的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文化以其独具魅力的辐射力度,深远地影响了邻近各国。而作为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也积极汲取着盛唐的先进文化。同时,唐朝兼收并蓄的的对外政策,更是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盛唐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传入对古代日本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 日本 文化 交流 政治 经济 遣唐使 社会生活

    唐朝之于日本的交往,最重要的应是其遣唐使。618年唐朝建立后,很快出现国力强盛、各方来朝的局面。623年,曾为遣隋使成员的惠日上书天皇,认为“唐律令齐备”,应派遣使者。630年,朝廷任命犬上御天田为最初的遣唐使,出使唐朝。一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停止派遣止,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褂?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有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水手、医师等,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到500人左右,分乘四艘船,但到长安或洛阳的使节仅几十人。留学生、留学僧在唐朝逗留时间较长,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且回国后积极加以传播。遣唐使的任务除在政治上发展同唐朝的睦邻关系以及在经济上换取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律令、文化、佛教等。九世纪末遣唐使停止的原因主要是航路危险、唐朝衰败、政府财政困难、民间贸易兴起等等,但两国之间连续200多年的频繁往来,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简析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1.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日本学习唐朝首先始于它的政治思想制度, 圣德太子当政的时候推行政治改革,确立了以儒、佛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取代了以前的事性制度,原来日本实行的是事性制度,某一个事或者某一个性围绕着他,是这种制度。而圣德太子他引进中国的儒、佛之后呢,具体中国的制度制定了官位十二节制。
    它包括德、任、理、性、制,制定官员的等级,然后并且根据佛教和儒家思想制定了宪法十七条,通过这些改革提高了天皇的权威,推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但是在圣德太子这些政治家去世之后,大和政权内部出现了混乱,在公元645年,以中大休皇子为首的改革派,发动政变,推行新政,并且向唐朝派遣使者,这就是初期的遣唐使,但是这个遣唐使,一般的一组是四艘,那么每艘乘坐的人是一百人,所以说遣唐使的使节团最多的时候能够达到五百多人,在当时那个社会情况下,达到五百多人这么一个规模的使节团那是非常庞大的。这些遣唐史到了唐朝之后,把唐朝这种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制度带到日本,对推动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大休皇子他发动政变,雍立孝德天皇,他自立为太子,并且仿照唐朝将日本的年号改为大话,这就是大化改新。
    那么在646年日本政府发布改新诏书,颁布新政大纲,据日本书记记载,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是废除皇族和毫族的私有力,私有民在这之前日本是实行的土地私有,还有私有民,老百姓也属于某个贵族。第二整顿国都和地方行政组织,实行国君制度,这也是模仿唐朝的。第三制作户籍记帐,实行搬田收受法。第四,制定新的收税法。此外为了国家的统一修改官位制,那么整顿身份制度,把老百姓分成良民和贱民。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像班田收受法,功绩公民这些都是当时唐朝的制度,大话改新是日本向唐朝学习建立律令制的开端。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增强了国力,也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始学习唐朝文化。

    在统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学和佛教。政府建立培养官吏的教育机构,中央称为“大学”,地方称为“国学”。大学的学生为官五位以上子弟,考试合格者录为官员,但根据有关规定,五位官僚以上的子弟可自动成为官员,即所谓的“荫位制”,因而大学不过是强化贵族子弟的文化修养之地。大学的课程有习《论语》、《孝经》等经书的明经道、习律令的明法道、习汉文历史的纪传道等。国学的学生多为郡司子弟。佛教在国家保护下继续兴盛,圣武天皇在741年下诏建立国分寺,即每个“国”建立一个国家寺院,同时在743年下诏造大佛塑像,历经10年终于建成东大寺大佛。当时还有“七大寺”以及“南都六宗”之说,也就是建造药师、大安、元兴、兴福、东大、西大、法隆等七个较大的寺院及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等六个佛教流派。但在奈良时代初期,主张“若顺经典,能护国土,如违宪章,不利人民”的法相宗深得朝廷的支持,因而比较兴盛。754年,大唐和尚鉴真东渡日本以后,天皇朝廷赐田地,建寺院,予以支持,因而律宗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佛教的国家化,当时名声较大的僧侣既是宗教家、学者,又是地位较高的政治家,深受天皇的信任。

    此外,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颁布《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年)修成《养老律令》,几乎全是抄袭唐朝的律令制度,行颁田制,造户籍,修京师官署郡国驿站,都是模仿唐朝的做法。其后日本的几代天皇持续不断的推行律令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吏制度、身份制度、土地制度和税制、编译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和裁判制度,这样以律令制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制度基础完备起来了。

    二,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频繁的交往,在日本相继出现了受唐文化影响的白凤文化、天平(奈良)文化和平安前期(弘仁·贞观)文化。

    白凤文化是指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前一段时期的文化,由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为此建造大官大寺、药师寺等官寺,举行讲解护国经典法会。各地贵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氏寺,692年时,全国共有545所寺院。作为白凤文化的代表,当时遗留下来的代表性建筑有药师寺东塔、山田寺回廊等,雕刻有药师寺金堂药师三尊像等,代表性绘画有法隆寺金堂壁画、高松塚古坟壁画等。另外还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创作的汉诗作品以及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创作的长短歌、和歌等,其作品收录在奈良时代编撰的《怀风藻》和《万叶集》中。

    虽然天平文化取自圣武天皇在位时的天平年号(724—748),但在广义上是指整个奈良时代(710—794)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内的贵族文化。这一文化首先体现在为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上。712年成书的三卷本《古事记》,利用假名表记,以天皇家族为中心,讲述开天辟地、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武尊讨伐至到推古天皇的故事,内容多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形成时期的某些痕迹;720年成书的30卷本《日本书纪》,是汉文编年体史书,内容从神话时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统天皇,史料价值较高,但仍需要批判分析性引用。官府修史持续到平安时代中期,共有六部用汉文撰写的历史书籍,即《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书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包括《日本书纪》在内,统称《六国史》。另外在713年,朝廷命令诸国编撰山川名称来源、乡土特产、古老传说等,即汉文记载的地方志《风土记》,目前仅剩常陆、出云、播磨、丰后、肥前五国的《风土记》,而且大多残缺不全。
    在文学艺术方面,奈良时代也较前一个时代出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以假名写成的《万叶集》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约4500首和歌,作者从天皇到平民、关东的农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继白凤文化时期的额田王、柿本人麻吕之后,山上忆良、大伴家持为奈良时代的歌人代表,统称为四代歌人。奈良时代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东大寺法华堂、正仓院、唐招提寺等,代表性雕塑有东大寺法华堂执金刚神像等,代表性绘画有鸟毛立女屏风——树下美人图等,均具有盛唐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在收藏皇室宝物的正仓院中,其物品充分显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末的平安初期(弘仁•贞观)文化仍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在这一时期,民间佛教兴起,而且将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加以混合,形成“神佛习合”。著名僧侣最澄随遣唐使到唐朝,回国创天台宗,自建戒坛,确立了延历寺在日本佛教界的中心地位。另外一个著名僧侣空海亦曾在唐习密教,回国创真言宗。两流派均主张山中修行,因而其寺院据山形而建,留下的代表性建筑物有室生寺金堂、五重塔等,其中的佛像也多带神秘感。另外,由于采用汉文,中国文学史上的形式风格乃至思想内容都影响到了日本,并给日本以文学启示。日本最早的汉文诗集是《怀风藻》,《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都成于唐中叶,深受六朝到唐初骈体文的影响,最古的和歌《万叶集》,日本人比做中国的《诗经》,五七调的确立,系仿中国五七言诗,长歌系仿乐府古诗,诗歌体裁或仿刘伶《酒德颂》,或仿李白《月下独酌》等。此外,如游宴,赠答,和歌,题咏,送别等,大抵皆袭取唐朝诗人意境,日本最有名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铜壶卷,就受到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启发。

    由于政府官员多为擅长唐文化的文人、学者,而且宫廷常召集咏汉诗的宴会,因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致使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
    唐代中国经济文化均为世界翘楚,稳定的统治,开放的政策,便利的中外外交通均为唐文化的对外散播打开了便利之门。

    327年,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并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入唐学问僧人除将中国佛教各宗派带回日本外,归国携去经典极多。日本奈良时代(710---794)的所谓的古京六宗,均为中国的宗派,如唐初道昭,智达,智通来从玄奘受学,其后又有智风,玄肪来从智周受学,归国后分为南寺,北寺两传法相之学而成立专宗,日僧道光先入唐学南山律,后中国鉴真法师赴日传法,日本又成立了律宗。

    入唐学问僧人除在弘法传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外,还极大推动了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空海,空海来唐的目的虽然是为了研究佛学,但他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不仅限于佛教,除了将大批佛典等带往日本外,空海等带回的典籍还包括《刘希夷集》,《王昌龄集》,《朱千乘诗》,《贞元英杰六言诗》,《杂诗集》,《杂文》,《王智章诗》等大批诗文作品和唐代书法作品,由他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词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三,社会生活的影响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日本建于7世纪后半期至8世纪后半期的难波京,平城京,长冈京,平安京,其平面均作长方形,以南北中轴线纵贯城市正中,于轴线北端置宫城,轴线左右两侧对称的布置里坊,显然,模仿了唐长安的特点,特别是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仿效长安,连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京都设大学,各国设国学,学校教授经书。

    鉴真和他的弟子作为传播唐文化的“使者”,除将律学带带日本外,他们对于天台宗义也深有研究,带到日本去的经典中,以天台章书最为完备,因此,他们是天台宗传到日本去的先驱者。同时,由于鉴真的博学,使他在双目失明情况下,仍在校订日本佛学经典以及医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由于在出国前着意延揽了各方面人才,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对日本天平文化在汉文学,雕刻,绘画,建筑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鉴真与他的弟子们在759年(日本天宝字三年)营建的唐招提寺及寺中卢舍那佛,作为日本国宝,至今仍屹立在奈良市,提供了唐朝建筑影响日本的一个典型例证。

    与此同时,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保存的许多文具,衣饰,屏风,乐器等都来自唐朝。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输入对日本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没有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输入,那么日本的历史就会发生改变,他可能还要在黑暗当中摸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正是因为有了唐朝对它的影响,所以它才很快的发展起来。所以我认为这对它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中国文化开始在日本这条未开的土地上播撒下了种子,它是一个未开的土地,未开发

    的土地,我们中国人在那儿撒下种子,并且生根发芽,为日本本土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中国当时的文化,那么就没有日本的本土文化进一步的发展。

    但我们决不可坚定的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的确正如前边所叙述日本文化中包括着太多了中国元素如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在历经千年的历史中日本对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吸收的结果,日本建国之初,我们刚才说了,不但借用了中国的汉字,而且引进了当时唐朝几乎所有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典章制度,还把汉诗和文章作为做官的必要条件,江户幕府时代,日本就将儒学作为日本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种做法延至到了明治时期,可以说,中华文化深入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母体似乎并不为过,但是如果我们做进一步思考的话,这种比喻或者说是判断是不准确的,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日本列岛自古就有先人居住,在绳文时代也就是公元一万两千年到公元前三百年以及民生时代公元前三百年到公元二百年这段时间日本列岛已经存在原始部落和古代文明,尤其是在这个民生时代水稻耕作技术已经传入日本,农耕文化已经诞生,日本文化中虽然有很多中国元素,但根本上还保留着其自身农耕文明的基因。 吸收外来文化,最重要的在于选择消化,日本模仿盛唐教育制度而不兴道教,抄袭中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看日本消化中国文化的成就,可以给我们创造新的现代文化以不少启示。


    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与繁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