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集合6篇

    时间:2021-11-09 10:58:4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课程: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性经验课程: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6篇

    【篇1】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

    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的。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也应该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也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任何游戏都有内容,任何游戏也都有形式,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幼儿的兴趣相关联的,游戏应该与幼儿的行为相关联,游戏应该与幼儿的主动、自发相关联。因此,幼儿的游戏,是幼儿参与课程“设计”的一个途径。 
      游戏应该是自发的,游戏也可以是引发的,引发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不是强加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引发的游戏不是强迫的游戏。幼儿真正的游戏应是积极投入的,主动的,自由的,有序的,享受的,快乐的,创造的。 
      游戏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一个环节,但游戏首先不是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发生的,游戏更不能仅仅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存在。相反,应鼓励幼儿将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运用到游戏过程之中,丰富和发展游戏的内容和范围,让教学为游戏服务。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学习则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
    一、游戏的特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组织策略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开火车”、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种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游戏与教学的结合
        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篇2】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

    游戏是童年时代的伙伴,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真谛,这与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特点有较大联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指导。

      一、游戏初期阶段

      幼儿表现:我只要玩——单一、独占地玩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尹其美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余臣涛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照相机使劲抱在怀里,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我要玩照相机,这是我的呀!”老师对他说:“你已经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他还会时常把别人好玩的玩具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老师找他谈心,他会说:“这是我喜欢玩的呀!”在小班年龄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相应措施: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王籽言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想到幼儿园里来玩。但是,她走进教室后,觉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来。

      相应措施:(1)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里自由惯了,一下子就规定他们在某个时间才可以进入活动区,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设置活动时间要灵活一点。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2)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3)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逐渐要求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戏发展阶段

      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

      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

      案例3: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坐一坐老师的椅子,摇一摇老师的铃鼓,弹一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画画,有时拿着油画棒就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学得惟妙惟肖。

      相应措施: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案例4:“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着爸爸、妈妈带孩子,烧了一锅“番茄蛋汤”,又烧一道他们自己发明的“大杂烩”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陆品兆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当警察,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

      相应措施:(1)这一阶段,幼儿之间互相比较熟悉了,开始有一起玩的愿望,老师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趋势。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2)培养幼儿分享精神。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性。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这时,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真实性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消减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但可引导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共同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三、游戏提高阶段

      幼儿表现:我想要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区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案例5:在建构活动中,王张晟最喜欢“搭积木”,小小的积木在他的摆弄下造型百出、形象逼真。他常常把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用“积木”表现出来,如小车、花、飞机、房子、机器人。

      相应措施:(1)设置内容丰富的益智区,让幼儿借助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按颜色分类、按图形分类、图形接龙等。涂鸦区里为幼儿准备棉签、弹珠、印章、瓶盖等,让幼儿用各种材料玩颜色。建构区里为幼儿提供形状各异的盒子等废旧物品和轮子、纸条、吸管等成品、半成品,让幼儿通过撕、折、插、贴等方法自制汽车、轮船,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促进他们动作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2)注重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有利于探索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注重幼儿的能力表现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如认真态度、坚持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急于让幼儿会干什么,知道什么等。(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包括:①入区规则。每个区都有限制入区人数的胸牌或小脚印,幼儿入区前,必须带上胸牌或把自己的鞋子摆放在脚印上,这样防止过挤。②物归原处。幼儿要保管好自己的材料,轻拿轻放,不乱扔,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原处。老师在每一份材料上都做好了标记。

      通过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小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篇3】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

    在区域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幼儿园区域游戏与课程游戏化培训心得

    通过参加幼儿园区域游戏与课程游戏化的培训,是我自己收益颇丰,感触很多。游戏化教学能够顺应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以及区域活动中,要认识到各种游戏的重要性,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游戏设计,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分享快乐,实现健康发展。并且对幼儿进行游戏化教学时,我们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游戏,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促进幼儿身体与智力的健康成长。在游戏设计时,也可以多从生活当中寻找游戏素材,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对游戏产生足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幼儿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设置时,要把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与游戏时,我们要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动手操作,幼儿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只会对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只有让幼儿反复进行游戏与活动,他们才会慢慢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所理解。

    加强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实现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实现幼儿素质教育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组织策略

    赵琦

    【期刊名称】《才智》

    【年(卷),期】2018(000)025

    【摘要】幼儿教育中,游戏和活动占主要地位,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把幼儿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将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并为幼儿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章结合实际,探讨了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合理参考.

    【总页数】1页(75)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区域活动;组织策略

    【作者】赵琦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分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组织策略 [J], 王桂华

    2.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开展——浅谈“幼儿园中班学习性区域环境创设与利用” [J], 董彦孜[1]

    3.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J], 林峰; 林瑞芳

    4.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J], 林峰[1]; 林瑞芳[1]

    5.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组织方法探究 [J], 罗倩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5】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

    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提要:

    《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选择“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策略”作为贯彻《纲要》的切入点,就是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研究中,吸收新鲜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经验,改变以传统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观,把教育过程构建为让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尤其是幼儿、教师都能共同发展的过程。

    正文: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讲区域游戏关注的是区域材料的使用和挖掘。主题活动和游戏是关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因此,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结合形成教育整体,有效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扩展。反过来又促进幼儿在区域中探索体验,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

    一、主题活动为区域游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应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年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进入大班的幼儿,每天都要进行多种的观察记录、新闻播报、天气预报,计划自己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等等,这都离不开幼儿对日期、时间的观察、认识。至此,教师想利用挂历这一包含丰富教育价值的物品为孩子们搭建自我发现、自我操作、自我展现、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孩子们在与挂历、与同伴交流互动中收集、整理、总结其中的信息,从而获得发展。

    在教师期待和对幼儿的观察中,幼儿从认识月、星期、日的数字开始。很快,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兴奋得把他的发现告诉老师“挂历中的数字大小,还有字体不一样”。一个发现带动和启发了众多小朋友的关注。随后小朋友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不一样。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月份与天数排的规律不一样,年历的大小不一样,图案、颜色、形状、质地、来料、厚薄都不一样……。随着一个个的发现,孩子们对挂历的兴趣、探究的需求也越来越浓。于是,关于“年历”的主题伴随着幼儿的兴趣探究不断的深入和扩展。

    年历、挂历过期了还有什么用?教师抛给小朋友一个问题,围绕问题孩子展开了讨论。这么漂亮的画制成画册、叠成小帽子、做成小裙子、做成装饰品摆在屋里……。多好的建议呀!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教师赞赏的给与支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的欲望。

    1、围绕主题创设区域、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随着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原有的区域、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经过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原有的环境、场地,区域设置发生了变化。中国彩色年历展厅、年历设计室、年历玩具厂、年历服装厂一个个围绕主题活动展开的区域游戏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游戏内容、材料,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小组。活动中他们自己分工,寻找相关的材料用品,共同讨论、设计、动手制作。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主题活动使幼儿转变了在区域游戏中的角色。

    区域的调整、游戏内容的改变转变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制作服装的小工人、小小设计师、玩具制作人、时装模特等等。幼儿置身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为自己的工作忙碌着,一件件利用废旧年历制作的作品诞生了。孩子们相互介绍、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言语中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对幼儿的活动给与适时的支持、引导,教师和幼儿共同体验着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

    新年活动时,时装秀掀起了主题活动的高潮。孩子们穿上用废旧挂历自制的服装,为爸爸妈妈展示精彩的时装秀。看着孩子们神采飞扬的样子,家长无不流露出赞赏与欣慰的笑容。而此主题也满载着孩子和教师的收获落下了帷幕。

    二、区域游戏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在主题活动为区域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的同时,教师们感到在区域游戏中投放适宜的材料、创设自由的环境空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都可以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与需求,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1、适宜的区域材料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新学期开始了,为摆脱小班孩子入园时产生的焦虑,教师专设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玩具区,允许幼儿从家中带喜欢的玩具来园。通过对幼儿所带玩具的观察发现,男孩子们带来了的几乎都是汽车。有小汽车,吉普车,消防车,翻斗车,赛车,挖土车,吊车,警车,双层汽车、以及可以摇控和开启门窗的车模。丰富的汽车玩具同样感染了女孩子。不管是过渡环节还是区域活动,汽车总是强烈的吸引着孩子的目光,就连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也忘不了自己的汽车。看到这种情景,教师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兴趣点,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教师调整分析幼儿对汽车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汽车所包含的知识,情感的教育价值,有关汽车的主题生成了。教师着手收集整理资料;确定有关汽车主题的目标;预设活动方案和形式。活动中孩子么们轮流介绍汽车、交换玩具、观察比较汽车的不同,了解汽车功能,搭建汽车停车场,师生共同创设模拟公共汽车、汽车制造厂,扮演司机、制作汽车票和制作未来的汽车等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

    作为教师,我们惊奇孩子们对车的特征用途及功能表达的是那么完美和贴切。也使我们意识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但兴趣带给孩子们的有意观察却是无限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对车的喜爱和认知,幼儿在主题中学习观察、学会比较相同不同的事物,激发了全体幼儿对车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丰富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区域中的自由环境空间,有利于教师捕捉兴趣点生成新主题。

    秋天慢慢向我们走来了,踏着金秋的落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望儿山边,去找寻秋天的踪迹。看着挂满枝头的柿子,满山遍野的山枣树,他们欢呼着、雀跃着。但孩子们对秋天渴望了解什么、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却是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科学区中的“问题墙”诞生了,在这块自由的版面上,孩子们可以任意的去展示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渐渐地“问题墙”上的问题多了“柿子有种子吗?”“满山遍野的山枣树是谁种的?”“小草上一串串黑色的小豆是种子吗?” ……在老师整理、归纳孩子们的问题时,发现孩子们的好奇都集中在关于种子的问题上。带着孩子们探求的渴望和浓厚的兴趣“秋天的种子”主题产生了。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大院内的南山、中心花园、道路旁,寻找、采集种子。开始,孩子们不知小小的种子藏在哪里?正当大家疑惑时,不知谁发现狗尾草穗里一抖,有许多的小粒粒掉下,这一下引发了孩子们采集的方向。幼儿很快在路边的狗尾草、野苋菜、车前草的草穗中发现了小小的种子。一触即发,幼儿又发现了、地雷花、喇叭花、鸡冠花、松树果……,还找到了豆角,大豆,玉米,丝瓜,山枣,南瓜,荷花,等种子真是丰富极了。孩子们收集种子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是他们发现探究的过程,也是获得相关知识经验的过程。

    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种子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小朋友惊讶的发现我们周围原来有着么多的种子。看,它们有的扁扁的、有的圆圆的、有的黑黑的、有的还带刺呢?孩子们观察着、摆弄着、讨论着,随即问题产生了:这都是谁的种子啊?种子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带着问题孩子们自发的去寻找各种资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把自己收集来的植物图片及实物,对应摆在了活动室内,孩子们拿着种子、对着图片、实物去寻找、验证答案,看着孩子们认真、专注的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展现,我们也由衷的为孩子们的发展高兴。

    种子的妈妈找到了,可这么多种子混在一起多乱呢?孩子们讨论、交流、协商,尽情表达自己的意愿,按不同的想法进行分组、操作。有按大小分的,有按颜色分的,有按种子特征分的(如蔬菜类、花草类、粮食类)。怎么让大家看到小朋友的分类方法呢?按自己的分法做成表格进行记录……。就在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此时,我们意识到创设适宜的环境空间,能为教师捕捉主题活动的兴趣点提供极好的时机。

    3、教师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活动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可以诱发主题的生成。

    随着新年的来临,街道上迎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时老师发现美工区的孩子们在寻找各种材料做小吊饰、贺卡和礼物。老师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便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过新年?因为教师相信幼儿有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

    孩子们选择以表演节目的形式庆祝新年,老师是导演、小朋友做演员、爸爸妈妈当观众,还要有两个小朋友当主持人。可在孩子们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随之产生了:孩子们想邀请家长表演节目,怎么让家长报名呢?庆祝会上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谁来表演、怎样报名?道具由谁来做?主持人由谁来当?在哪儿演出、场地怎样布置?演出时间定在什么时候?怎样邀请客人参加?庆祝会的程序怎么定?……“欢欢喜喜过新年”的主题活动就在孩子们亲身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感受、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协商、学会了合作。作为教师不断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幼儿在与环境、情景、问题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总之:环境、区域、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互为补充、互为渗透、互为融合的,都要围绕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与需要而设计、展开。无论其中的显形教育还是隐形教育,目的都是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教师共同发展。

    【篇6】课程游戏化与区域活动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大班户外区域联动活动的思与行

    作者:周益

    作者机构:江苏省常熟市大义幼儿园

    来源:华夏教师

    年:2018

    卷:000

    期:018

    页码:15-16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区域联动;幼儿;户外;大班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推进,户外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重视起来,形式多样,充分给予幼儿锻炼、游戏的时间与空间.抱着新奇的态度,我们开启了一场大胆的探索活动,尝试着各种路线设计及材料选择,活动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渐渐地,理想与现实开始碰撞,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这个活动.本篇论文就是我结合实践活动粗浅地探讨一下对这样一个活动开展与组织小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