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新疆之春教材分析范文三篇

    时间:2021-10-29 19:06:17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随着科技术的发,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疆之春教材分析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新疆之春教材分析3篇

    【篇1】新疆之春教材分析

    音乐欣赏《新疆之春》教学设计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秦艳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新疆之春》

    2、歌表演《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背唱《青春舞曲》。

    3、能够大胆地独自或参与《青春舞曲》歌表演。

    教材分析:

    1、《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维吾尔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新疆之春》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由疏而密,继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复和级进的方法,加上钢琴铿锵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种演奏技法,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酣畅、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乐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节奏为素材,小提琴用双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这段旋律先后在D大调和A大调上展现后进入高潮,给人以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强烈印象。第三部分音乐基本上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但在结束部分却有所不同。即:结束部分有一个尾奏。

    2、《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头。这首歌的原调为f小调,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歌曲短小精练,出现多次反复和变化反复,非常适合于维吾尔族歌舞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新疆音乐的情绪及风格。

    教学难点:

    1、在聆听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独自或参与《青春舞曲》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新疆歌曲让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时感受到音乐课堂气氛。

    二、音准、听力训练:

    1、用哼鸣的方法跟琴模唱

    方法:由单音到乐句,音域由低到高再下行

    2、节奏听辨及模仿

    要求:教师用琴弹奏和弦,学生用手敲击节奏。

    三、新课教学:

    引入:播放儿童舞蹈片段《娃哈哈》并提醒学生注意观看。

    提问:你能说出刚才你听到的音乐看到的舞蹈片段是我国哪个地方的吗?(学生发言)请说说你所了解的新疆,包括服装、特产、歌舞动作、音乐等等。(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再来欣赏一首新疆的器乐曲——《新疆之春》(出示课题)

    (一)、音乐欣赏——《新疆之春》

    1、作者简介:

    马耀先(1938— ) 小提琴演奏家,回族,乌鲁木齐人。1959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同年入中央实验歌剧院任演奏员。1961年调新疆歌舞团任乐队首席兼独奏演员,后任乐队队长。作有《新疆之春》等乐曲和歌曲。

    李中汉(1933— ) 作曲家,河北定县人。1949年入西北艺术学校学习小提琴。1954年考入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专修作曲。在校期间合作创作了《新疆之春》等。现在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文工团任作曲。作有小提琴曲《欢乐的牧场》、歌剧音乐《帕丽扎特》等。

    2、乐曲初听——思考:

    ⑴、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⑵、在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用什么乐器做伴奏的?

    ⑶、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并思考;乐曲听完后师生共同解决思考题。)

    3、乐曲复听:

    ⑴、A段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乐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由疏而密,继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复和级进的方法,加上钢琴铿锵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种演奏技法,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酣畅、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

    ⑵、B段的音乐采用的是新疆什么乐器的音乐素材?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气氛?听到这段音乐时,你最想做什么?

    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节奏为素材,运用转调的手法让音乐呈现高潮,给人以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强烈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熟悉B段旋律及节奏型 ,探讨音乐素材及转调手法的运用。)

    (情绪体验——感受新疆手鼓音乐素材的特点,师生一起进行简单的新疆手鼓节奏模仿练习。)

    ⑶、第三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用A′来标记?

    (结合“实践与创造”进行讲解)基本上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但在结束部分却有所不同。即:结束部分有一个尾奏。

    4、小结:《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采用维吾尔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

    (二)、歌表演——《青春舞曲》

    1、听音乐熟悉音乐旋律

    2、学生初步学唱歌曲

    教师对唱得不太准确之处进行纠正,同时配合手势让学生看指挥动作,为熟悉音乐伴奏做准备。重点区分“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两句的不同旋律。前一句作疑问句式理解,所以乐句结尾作旋律上行;后一句是肯定回答,因此是终止感觉。

    3、学生跟钢琴唱歌词,了解歌曲词意。

    4、情绪体验与动作创编。

    5、小结:《青春舞曲》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头。这首歌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6、知识延伸:作曲家王洛宾及其作品了解。

    王洛宾(1913—1996) 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曾用名艾依尼丁。北京市人。曾任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自1937年开始,长期从事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整理工作,沟通了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与内地民间音乐。他数十年在西北地区工作,成为开发我国西北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者,他的音乐创作深深地扎根于大西北的民间音乐土壤。他的部分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影响广泛,被誉为“西部歌王”。

    记录、译配了大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都它尔和玛丽亚》、《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黑眼睛》等。

    创作歌曲:《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老乡,上战场》、《血花曲》、《少年进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高高的白杨树》、《亚克西》、《民族团结亚克西》等,创作歌剧音乐有《沙漠之歌》、《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木尔的百灵》等。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聆听了《新疆之春》这首热烈、欢快、富于激情的小提琴独奏曲,学唱了《青春舞曲》这首歌, 特别是了解了“西部歌王”王洛宾对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的贡献。希望同学们了解西部、了解西部音乐、了解祖国的民族音乐,以后做王洛宾那样的民族音乐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了解民族音乐。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接受力及表现欲情况,在音乐情绪的体验及动作创编上有一定难度,时间上安排很紧,对于知识延伸方面有可能无法处理,其作品可留给学生做课外了解,但必须提到“西部歌王”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音乐的贡献。

    2010-11-15

    【篇2】新疆之春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春分 (Spring Equinox)

    2017年春分时间是 3月20日 18:28:35

    时间

    每年03月20~21日

    三候

    玄(元)鸟至:燕来也。

    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开始闪电。

    介绍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1、竖蛋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2、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3、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4、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5、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6、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

    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春天到来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篇3】新疆之春教材分析

    《新疆地方史》教材

    2012版

    一、学习新疆地方史的目的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能够掌握新疆历史的基本理论,基本史实,基本限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增强热爱新疆,热爱祖国的信念,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疆而贡献力量;

    学习新疆地方史,首先要掌握以下几点问题:

    这门课是以马列主义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力求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析,评价,对新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作出客观的,科学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所以学习新疆地方史,首先要掌握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新疆目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的时期,如汉、唐、元、清,还是地方政权管辖统治的时期,如乌孙、高昌王国、喀拉汗王朝、叶尔羌汗国等,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第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自古以来,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yǎn衍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第三,新疆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各个民族都为新疆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谱写过光辉灿烂篇章。

    第四,新疆与中原的关系,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统一、团结,进步是主流。这四点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二、学习新疆地方史的要求

    讲解这门课程中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

    第一,一定要弄清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把新课内容一定要预习;

    第三,多看有关这门课的资料;

    第四;把每次作业都要认认真真地做,对作业内容进行多思考,多脑筋。

    第五,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主要内容

    这门课分为三个部分;即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近代史:从鸦片战争的爆发到中华民国的成立;现代史:从中华民国的成立到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自古代起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是祖国的历史的一部分,同样,先是经历了漫长的无阶级社会,然后过度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来又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得到了解放。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在,新疆各族人民正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西域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

    一、地理环境

    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是个广阔富饶的,一个雨量稀少,带有明显干燥地带特性的典型地区。全区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省区。它的东北、北面、西北、西面、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接rǎng壤;东面、东南、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3省区毗连。

    这块地方在历史上通称为“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新疆”这一名称是从清朝才开始出现的,古代的西域或新疆的西北边界是在巴尔喀什湖,比现在的新疆还要大的多。

    古代人使用“西域”这个词时,其界定范围有广、狭二义之分:就广义讲,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以及印度北部地区;从狭义说:西域指王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理统辖的地方。即使后者的范围也比现在的新疆大得多。今天的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强占我国大片领土以后而形成的。但是,在讲历史上的西域时我们须按照历史唯吻主义的精神,尊重历史事实,因为那时它确实是中国的疆域,不这样讲很多历史问题就说不清楚。“新疆”和“西域”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意思都是一样的。

    新疆的地貌特征是三大山系包围着两个盆地。

    三大山系-(1)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是雄zhì峙于南部,是新疆与西藏的分界线,也是把这两个兄弟区域连接起来的一道纽带,这道山脉往东又同青海西部,甘肃及陕西南部诸山连成一体,所产美玉驰名于世。(2)阿尔泰山是新疆东北部的主要山脉,它从东南向西北延伸,盛产黄金,以此汉文古籍多称之为金山,“阿尔泰”是突厥语,意为金子,所以汉文古籍多称它作金山,形象了它的美丽和富饶。(3)天山山脉从东到西横贯于新疆的中部,自然地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这道山脉之雄伟壮丽,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天山上的景色—云多,雪大,是很令人神往的。

    两个盆地-(1)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2)天上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底部石油chǔ储量丰富。

    发源于三大山系的主要河流有:(1)额尔齐斯河,源于阿尔泰山西南部。(2)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3)塔里木河,是发源于天山南麓的开都河,阿克苏河以及源于昆仑山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等众多河流,汇合而成的一条大河—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自西向东注入罗布泊。

    塔里木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干早少于每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0毫米。

    二、新石器时代

    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因为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简单打制的粗笨石器,所以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新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已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这说明最晚在七八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在新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县;天山北麓的木lěi垒、奇台、吉大萨尔、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天山南lù麓的库车、巴楚、柯评,博斯腾湖沿岸,且末、民丰、于阗、皮山等等。经考古学家对这些遗址上发现的遗物分析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以大量xì细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分布在哈密,乌鲁木齐县,木垒县城南郊以及吐鲁番等地,它们均处于天山南北麓或天山中的小盆地上。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bēn锛形器、三角形矛、zú镞等,与这些细石器共存的还有少量砂质陶器,如圆底bō钵、圆形杯、wèng瓮、guàn罐之属。这些遗物反映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shòu狩liè猎、游牧经济为主,有的地方也可能出现原始农业。

    (二)以大型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喀什疏附县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得沃勒克以及阿克苏县喀拉玉尔gǔn衮等处。石器特征是体形较大,都是磨制。石器工具有石斧、石杵、磨盘、石纺轮、石球、石刀、石镰等。与石器共存的还有大量陶器:罐、钵、盆、瓮、杯、壶等。这些遗物反映那时人们的经济生以农业为主。

    (三)以彩陶为重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类文化遗址分布很广,几乎天山南北各地都发现此类文化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出土陶器有双耳红táo陶guàn罐、彩陶罐、单耳黑陶杯、瓮、盆等。与陶器共存的有磨制石器、小件铜器,这些遗物反映,当时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晚期,有的已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遍布全疆,且从石器型制、打制技术、品类、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等方面看,与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细石器文化相一致。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因居住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以狩猎、游牧为主,随水草迁徙,居无定所;有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相对定居。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已有分工。产品交换已经出现,与内地联系密切。人们过着氏族社会的生活,先是母系,随着生产的发展,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第二节古代居民

    一、古代居民

    新疆地处亚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历史上各种族、民族迁徙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方。各种族、民族的迁徙,融合,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

    从人种学方面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对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天山阿拉沟墓地、哈密柳树泉yān焉不拉克墓地、楼兰遗址东郊墓地、洛浦山普拉墓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香宝宝墓地和伊犁河上游昭苏土墩墓墓地出土的186具古代人头骨的体质形态特点和人种系统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认为这些距今约2000—3800年间的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种),从人种学上划分,有来自西方的欧洲人种和来自东方的蒙古利亚人种,以及二者的混合种。据此,对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起源可有如下推测:

    1.至少在青铜器时代,具有某种古老形态和西方高加索人种成分特征的居民已经深入到新疆腹地的罗布泊地区。

    2.大约在公元前几个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另一种在体质上与地中海东支类型接近的成分由中亚进入新疆西部,并由西向东沿塔里木盆地南缘逐渐移殖到罗布泊,与那里先期占居的居民汇合,成为古楼兰国人民的基本种族,另一些地中海成分沿塔里木盆地北缘渗入到天山地区和当地的先期居民汇合(如阿拉沟墓地)。

    3.大约在公元前几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某些以duǎn短lú颅为特征的西方人种成分已经出现在伊犁河上游.甚至更东的天山地区(如昭苏、阿拉沟墓地):

    4.大约距今3000年或更早一些,蒙古人种成分已出现在东疆地区(如哈密焉布拉克墓地),并逐步向西yán延shēn伸。

    那么,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从文献学方面讲,在古代新疆地区活动主要民族有匈奴人、丁零人、乌揭人,月氏,羌人,乌孙人,塞人和汉人等等。

    乌揭人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生活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及我国新疆北段一带;

    月氏人 据“汉书”记载,它们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代以前,势力强大,还击溃乌孙族,杀其首领,占据其地。后来月氏为匈奴击溃,西迁伊犁河流域,将游牧于那里的塞种赶走,占据塞地。在塞地又遭乌孙袭击,suì遂南渡锡尔河,征服大夏,建立政权。民国时期有人认为月氏应读肉支。但“史记”,“汉书”的古代注释家并无一人对“月”的读音提出过不同意见,因此,后人认为“月氏”的月应该肉的看法,根据是不充足的。月氏一名的正确读音应该是yuè月zhī支。我国古籍中将迁往中亚的月氏称大月氏,留牧于祁连山一带的称小月氏。古代印度人称大月氏为吐火罗人。月氏的族属,说法不一。“魏略.西戎传”称其为羌,“旧唐书”以其为戎,一些外国学者或认为属突厥,或认为属阿利安人,也有认为就是匈奴人。还有认为月氏卒书,介于是 dǐ氐 ,羌,突厥之间。 根据目前材料来看,月氏就是河西地区的老住户,是河西地区养育出来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河西地区的最早开发者和建设者。

    乌孙人与月氏族相似,也是原来活动河西,以后迁往伊梨河流域,并对中亚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第一次通西域返回后,增报告说:“臣局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昆莫父亲,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还有《汉书》具体指出,这时乌孙“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根据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乌孙的游牧地在张掖以西,敦煌以东。后来匈奴打败大月氏之前,乌孙部落归附于匈奴,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举族西迁,袭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南走,乌孙遂占据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羌人是西域地区最早的居民之一,羌族最早生活在“河关之西南”(河关在今甘肃临夏与青海交接处),即今青海东南部。此外,从语言上说,苗与羌同属汉藏语系,也反映了这两个民族内在的某种联系。古代羌族有无自称,史无记载。羌很可能是商人对他们的称呼,为后人所沿用。羌字上从羊角,下从人。这表示很可能羌人就是根据他们从事与牧羊业而称其为羌。到汉代,羌族经过先秦一段很长时期的迁徙分化,有的与其他居民相融合,已不属于羌族仍然保留自己的特点,并且他们集中在三个地区:一个是河湟地区,一个是塔里木盆地以南至葱岭的西域诸国,一个是陇南至川西北一带。汉代初期,他们在匈奴奴隶主的统治之下。《魏略》所记“敦煌西域之南山中” 月氏与羌族并存,正是反映了这种客观事实。羌族在昆仑山以北西域地区的分布是很广的。他们主要居住于若羌国(今新疆若羌)。西域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的迁往它处,更多的留居当地,融入其他民族 ,成为以后新疆许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方面讲,新疆古代居民分别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二、远古传说和西域岩画

    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都护府进行政治统治,是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的标志,而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却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穆天子传》、《山海经》、《管子》等书,对西域之事也记之甚详。这众多的远古传说,反映了中原与西域人们之间的友谊与交往。

    西域岩画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在新疆的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中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有的在洞中,有的在壁石上。有的是彩绘,有的是diāo雕záo凿、摩刻。从画面内容和刻凿绘画技术上看,时间有早有晚。根据岩画的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是在水源丰富、草木茂盛、qín禽shòu兽qī栖xī息、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山区和河谷地带。如阿尔泰山系的阿尔泰一布尔津一带;天山山脉的哈密、巴里坤、木垒、昌吉、呼图壁、乌苏、精河、温泉以及伊犁河谷诸县;帕米尔和昆仑山的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等地。无疑这些yán岩画是新疆早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写照。仔细研究分析这些岩画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就会觉得它十分丰富深刻,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方面:

    狩猎、放牧、饲养类岩画 。

    生殖崇拜类岩画

    原始舞蹈类岩画

    除此而外,还有表现图腾崇拜的、wū巫shù术活动的、氏族部落徽号的、与猛兽格斗的、歌颂日月光明的等等。

    这些岩画为我们今天研究原始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思维、巫术、宗教、舞蹈,雕刻艺术以及民俗,服饰,民族,种族属系等方面提供了可贵的数据。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西域”

    (2)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简答题:

    1,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那些地方?

    2,简述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情况?

    3,新疆古代居民的族属情况是怎样的?

    4,新疆古代居民的语系情况是怎样的?

    5,我国古代文献中反映中原与西域人们之间的友谊与交往的有哪些书?

    6,学习新疆地方史的目的是什么?

    7,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分几大类?它们是哪些?

    论述题:

    1,新疆的地理环境如何?

    2,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那些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表现什么意思?

    第二章 汉代西域

    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都洛阳,史称东汉。公元220年,东汉亡。两汉共426年。

    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域各族人民同中原人民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进行政治管理,从此,西域统一于汉的版图,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匈奴与西域

    一、西域诸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三十六国”.(补充内容:绿洲上的人们分别拥戴着自己的土王,具有小国家的体制,号称西域三十六国;这些国家的通商活动,似乎非常活跃为此沿着天山南北两路分别开阔了一条贸易路;参考书:“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后来分为50余国。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若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扞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有山国,焉耆,危须,尉犁,渠犁,乌垒,龟兹,温宿,姑墨,尉头,疏勒。天山以北及东疆地区有蒲类,蒲类后,车师前,车师都尉…等等。诸国人口大者数十万,小者几千人,最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西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塞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和汉人,丁零人等。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西域地区的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定居在城镇和村庄中,史书上称之为“城廓诸国”。塔里木盆地周围的鄯善,戎卢,扞弥,于阗,莎车,疏勒,渠犁,焉耆,龟兹,姑墨以及吐鲁番盆地的车师,葱岭西北的大宛等就属于“城廓诸国”,这里生产麦,shǔ黍 ,jì稷 , 菽,mù苜xu蓿,葡萄,石榴及瓜果。

    另一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逐水草而迁徙,史书上称之为“行国”。天山以北的乌孙,乌揭,车师后国,怕米尔高原的蒲犁,西夜等,昆仑山北麓的若羌等都属于“行国”,牧养马,牛,羊,驴,骆驼等。那时,西域各国都有自己的手工业。如制玉、制陶、制革、酿酒、毛纺织、金属冶炼,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逐渐有所发展。

    各国社会内部,统治者有国王,官吏、武士;被统治者有平民、手工业者和可以买卖的奴隶;各国有政权机构、有军队、刑罚和监狱。

    西域诸国由于戈壁大山的阻隔,分散,闭塞,各自为政,正如史书所说,“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让同学们看第23页的“西域诸国情况”表;)

    二、汉初匈奴在西域的活动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同时也是对古代东方以及古代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一个民族。它以蒙古高原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地区,同时也控制着我国西北的广大地区,匈奴族是地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一个民族。关于匈奴族的族源和族属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数十年,迄无定论。其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资料缺泛而又纷乱,二是由于研究者对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各有不同的看法,致使人们各自根据自己的观点,采用某种史料,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各不相同。最早提到匈奴族源问题的是司马迁。

    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在公元三至五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发生巨大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游牧在蒙古高原,当时各诸侯国zhú逐lù鹿中原,wú无xiá暇běi北yí颐,匈奴乘机向南发展,活动在阴山河套地区。匈奴凭借这里的有利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很快壮大起来。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头曼单于统一了蒙古高原。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

    [补充内容: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猃狁,戎民族。根据史书的记载,皇帝曾北逐荤粥。这个记载,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在遥远的古代就与中原华夏各族接触的事实。到了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荤粥与夏族为邻,并且密切的交往。西周时(约前1046—前771年),猃狁活跃起来,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给内地人民造成许多灾难和痛苦。春秋战国之际,荤粥,猃狁,鬼方各族的名称消失了,继之在史书上出现的却是“戎”,“狄”。这种族名的变化,反映了各族互相间关系的变化,包含着众多的氏族或部落的分,合,聚,散的历史内容。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是匈奴人生息繁衍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军事手工业的基地及向外扩张的根据地。参考书:“匈奴史”]

    匈奴凭借这些有利的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很快壮大起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匈奴开始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制。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头曼单于统一了蒙古高原。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

    秦朝时,匈奴经常越过河套进入内地骚扰,秦始皇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夺回河南地(内蒙古河套一带)。为了防御匈奴骚扰,秦朝以河为塞,筑44个县城,移民到哪里屯垦,同时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09年,冒顿射杀其父,做了单于,成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

    匈奴的政权机构中,最高统治者是单于,其下依次有左右屠耆王等等,他们都是军事首领,分别统领军队,指挥作战。

    冒顿单于时期(公元前209年-前174年在位),匈奴空前强大起来,先后东破东胡,西败月氏,南并lóu楼fán烦、白羊河南王,北服hún浑yǔ庾、屈射、丁今、gé鬲kūn昆、薪犁.随后又于公元前177一前176年,大规模西征,攻灭河西走廊的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小部分未迁者南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受到大月氏人的攻击,一部分塞种分散,另一部分仍留居伊犁河流域。

    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后,继续大规模西征,平定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各族,天山南北诸国被匈奴征服。

    这样,匈奴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族互不相属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为后来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初期,正是匈奴势力空前强大的时期。匈奴骑兵经常在今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及河套一带袭扰掠夺,先头部队甚至逼近京师长安,给西汉王朝以很大的威协。当时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尚未恢复,西汉政权尚未巩固,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了妥协政策。

    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生产得以恢复,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汉朝国力空前强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展开对匈奴政权的反击,对汉朝政权来说,不只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为,他一改过去的妥协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军事进攻。而且因匈奴势力仍强大, 汉武帝决定在西域寻找同盟者。汉武帝也正是这么做的。

    如何对匈奴政权进行反击呢?汉武帝采取的办法是:除派军队正面进攻而外,尽量争取那些曾经或正在受匈奴政权压迫的民族和地区,其中包括匈奴的属部的支持,同他们联合行动。

    当时汉武帝得知,先前游牧在河西走廊敦煌附近的月氏人,遭到匈奴的攻击,迁到伊犁河流域,他们对匈奴怀有很深的仇恨。汉武帝决定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匈奴。于是招募志愿出使西域的人,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这也是他针对匈奴政权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

    张骞同一个名叫甘父的少数民族人一起带领着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出陇西,在经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人俘虏(fulu),送到匈奴单于庭拘禁十年,“予妻,有子”。张骞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终于寻机逃出匈奴,继续西行,到了大宛。大宛派人把他们送到康居,康居再把他们送到月氏。

    但是这时大月氏已定居大夏,觉得当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安定,不想再去攻打匈奴了。无意再同匈奴打仗,张骞未能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一年后,启程还朝。他从大月氏出发,改走南道,越葱岭,过于阗,扦弥,精绝,且木,若羌等地,在穿过羌族地区时,又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乘匈奴发生内乱之机,他和甘父逃出囚禁地,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虽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他第一次正式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国家交往。了解到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的统一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从陇西出击匈奴,打败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从此,河西走廊评定。西汉在那里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这样,就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此时,匈奴仍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那里的人力财力和汉朝对抗。为了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继续在西域寻求同盟者。当时,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yù欲说服乌孙东归故地,与汉结为昆弟,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率随员300多人,携带价值昂贵的金,货物和牛,羊万余头。但是乌孙没有马上答应同汉朝联盟,有一些原因,那就是一方面他们当时还服属于匈奴政权,畏惧匈奴政权的强大;另一方面他们当时对汉朝还缺fá乏了解,不知道汉朝的势力如何。

    这次仍未达到目的,但进一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并导致后来乌孙与汉联姻。 公元前115年.张骞从乌孙回到长安。

    张骞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两次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张骞的出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交通路线有了较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继张骞之后,双方来往频繁,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四、乌孙与汉和亲

    乌孙原游牧于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之间。公元前2世纪,在难兜靡为首领时,乌孙被强邻月氏攻破。公元前161年,乌孙在匈奴的支持,攻入伊犁河流域赶走大月氏,乌孙留居伊犁河流域,重建乌孙国,王都赤谷城(伊塞克湖东南伊什提克)。乌孙融合了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和月氏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乌孙地域辽阔:东接匈奴,北抵康居,西达大宛,南连城郭诸国。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由于乌孙内部有王位纷争,加之他们对汉不了解,只是遣使送张骞回汉,顺便了解汉朝虚实。

    匈奴得知乌孙遣使通汉.准备进攻乌孙。公元前105年,乌孙派使者献马,要求与汉联姻,汉武帝高兴地接受了乌孙的要求,以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昆mò莫liè猎jiāo骄mí靡。这不是一般的婚姻关系,而是实行政治上联盟的一种形式,是因为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指出:在古代,“…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实力的机会”。汉代和亲的对象只有北边的匈奴和西北的乌孙,比较单纯,而且只限于西汉,和亲总是遣宗室女或宫女出家,汉代的和亲不要求对方遣质子。

    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把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军须靡。解忧公主性格开朗,她在乌孙生活了50年,后来把解忧公主的侍女féng冯liào镣嫁给乌孙右大将为妻。féng冯liào镣实际上是汉朝政府派驻在乌孙的一个专职女官吏。细君, 解忧和冯镣都为汉与乌孙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当然,汉朝乌孙的联盟并不只是表现在这一方面,这种联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就发展成为乌孙对汉朝的隶属关系了。

    这种联姻对密切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促进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来汉朝统一西域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汉朝统一西域

    一、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二、汉朝取得河西走廊,打开了通西域的道路,同时征服了青海境内的羌人,断绝了他们和匈奴的联系,从而揭开了汉朝统—西域的序幕。

    公元前l08年,汉朝出兵攻破姑师,楼兰国。公元前102年,汉朝打败大宛。

    汉朝在取得对大宛战争的胜利后,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部署。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轮台、qú渠lí犁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领护,即统领和保护这些地区的屯田事宜.以解决往来使者的粮食供应。“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8年,汉朝派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xī熹率兵到渠犁屯田积谷。郑吉率屯田兵和西域各国军队l万多人,再次攻占车师国都交河城。车师王乌贵降郑吉。第二年郑吉分兵300人屯田车师交河。汉朝以功晋升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各地。这是使者校尉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62年,汉政府再次派兵屯田车师并置戊己校尉管理屯田。

    公元前60年(匈奴老单于死,内部王位争夺激烈,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怕遭杀害,派使者与郑吉联系,表示归服汉朝,郑吉当即率龟兹、渠犁诸国兵5万人迎接日逐王先贤掸及其部属1,2万人,把他们护送到京师长安。汉朝封先贤掸为归德侯,匈奴设在西域的“tóng僮pú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弱,不得近西域”。)继之,汉朝任命郑吉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南北道各地,号曰“都护”。zhèng郑jí吉立幕府,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完全确立,从此,西域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西汉对西域的治理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在《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西域50余国中,除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山离因距离中原“绝远”不属西域都护管辖外,其余都在西域都护府管辖之下。即天山南北、帕米尔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

    汉朝对西域的治理,主要有下列措施:

    (1) 派遣官吏 : 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员。西域副校尉是仅次于都护的官员。又称副都护或都护副贰,级别与都护同。他们都由中央任免。都护府的属官有chéng丞一人,司马(或军司马)、侯(军侯)、千人(带兵头目)各二人,均由都护任免。随着屯田的发展,汉朝从公元前48年复置戊己校尉,也由中央直接任免,秩比二千石。

    (2)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 : 汉朝统一西域后,西域各地的行政组织仍然保留了原来“国”的称谓。其首领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国王担任(地方仍由原地方政权首领管理。但国王及各级官吏都必须由汉朝中央政府册封和授予印绶)。

    汉朝颁发给西域各地方政权的首领和官吏的印绶有两种:一是金印zǐ紫shòu绶,高级官员pèi佩dài带;二是tóng铜yìn印mò墨shòu绶,级别较低的官员佩带。

    (3)实行屯田 : 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屯田成为最主要的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措施。在汉武帝之时,汉朝势力刚一深入西域,为了解决过往使者的食宿问题,就开始屯田。在qú渠lí梨(金库尔勒西南),轮台,伊循(今若羌县境),伊吾卢(今哈米)等地设置过十几个屯田区,扩大了耕地面积,基本上解决了驻军,往来使者和商旅的粮食供应问题。

    三,东汉初期的西域形势

    自西域都护府设立后,70多年,汉朝对细雨进行了稳固而有效的统治。西汉末年,王莽执政以后,推行民族歧视,引起西域各国的反对。匈奴乘机重新控制了西域。这时候,首先起来反抗匈奴的是莎车王。

    四、班氏父子在西域

    东汉初年,匈奴势力曾达到天水、fú扶fèng凤一带地区,造成“biān边chuí陲xiāo萧tiáo条,无复人迹”的局面,给东汉王朝以严重的威胁。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汉,此后西域处于北匈奴统治之下。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进军天山东部,并派班超出使西域。同年,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归附东汉。

    74年东汉又重新在西域设置都护及戊己校尉。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耿恭为戊校尉。至此,中断了60年的汉朝和西域的交通又得到恢复。

    公元75年,汉明帝死,汉章帝命令班超返汉。但班超不回,继续在西域活动,到了公元91年,他的努力下天山南北各地大部归服东汉。东汉政府以班超为西域都护。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这是我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友好往来。

    123年,zhù驻pú蒲lèi类hǎi海的北匈奴呼衍王联合车师进攻敦煌、酒泉等地。汉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西屯柳中城。次年,班勇带军队至楼兰,电兹、姑墨、温宿、鄯善,各地都归向汉朝。

    第三节 汉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一、经济文化的发展

    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汉朝统一西域,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在统一机构的行政管理下,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不仅使西域地区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1)大兴屯田。汉朝在西域屯田早在公元前105年开始了。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成立后,屯田地区不断扩大,由轮台、渠犁发展列楼兰、伊循、车师前部、精绝、焉耆 ,姑墨、赤谷等广大地区。大兴屯田的结果,扩大了耕地面积,解决了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粮食问题。大量的汉族士兵和田卒到西域屯垦守边,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如铁铧、铁锄、tiě铁lián濂、tiě铁diào铫(jiū揪)等铁制农具扣先进的农耕技术、代田法,有力地推动了西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当时,西域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sù粟、jì稷、shǔ黍、小麦、大麦、高梁、hú胡豆、胡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葱、suàn蒜、黄瓜、胡萝卜、菠菜、yán芫suī荽等蔬菜:育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还有mù苜xu蓿等饲料作物。张骞出使时.从大宛带回葡萄、苜蓿种子,在京师长安和关中地区种植。此外,胡麻,核桃等农作物也传到内地,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作物品种,改善了我国内地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2)汉朝在西域大兴屯田的同时,也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管道。考古工作者在若羌、罗布淖尔、轮台、沙雅、焉耆等地发现过不少汉代古渠道遗迹。为了保护这些灌溉渠道,各地还有“守堤之兵”。西汉在西域兴修水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3)冶铁技术有了发展。西汉统一西域以后,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传入西域,使当地冶铁业有了迅速发展。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库车、民丰、洛浦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矿冶遗址。汉代龟兹已能用煤冶铁,制造各种用具和武器供应各地,龟兹成了西域的冶铁中心。冶铁业的发展无疑推动了西域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4)畜牧业是汉代西域地区主要经济部门。各国畜养大量的驴、骡、牛、羊。西域地区的畜牧业当时是相当发达的。

    汉代,西域的马、牛、驴、骡等牲畜源源不断地进入到内地。尤其是乌孙、大宛的马匹通过朝贡和互市的形式大量进入中原,既壮大了汉朝的军事力量,又促进了内地养马业的发展。这是西域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

    手工业生产也是重要的生产部类,除金属冶炼外,还有陶器制造、毛纺织、玉、角、骨器皮革加工等。西域各族人民生产的毛织品有毡、毯、斜纹毛布、平纹毛布等。

    商业也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

    (1) 汉朝统一西域后,各国官方普遍使用汉字。二世纪后半期,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的一些国家同时又使用印度北部通行的去卢文。

    (2) 汉代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对内地产生了影响。从现存的石窟壁画中可以见到当时西域的乐器有琵琶、ruǎn阮xián咸、kōng箜hóu篌、dí笛、suǒ唢nà呐、bì筚lì篥、jié羯gǔ鼓、腰鼓、答腊鼓等。还有来自中原方面的shēng笙、xiāo箫、zhēng筝等。

    西域音乐艺术传入中原,经过加工又创造出不少新乐曲。李延年是西汉时乐府的领导者,著名音乐家,他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大型套曲“摩诃兜勒”,创作了28首乐曲,丰富了内地音乐艺术。

    汉代西域各族信奉萨满教、祆教、佛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的意思。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有灵魂,而且有永存的、转世的、暂存的三个灵魂,该教认为,宇宙分为天上、人间、阴间三部分。神住天上,人类、鸟兽居人间,阴间是鬼、魔住地。他们相信人间的祸福由神与鬼魔决定。匈奴与乌孙都盛行萨满教。公元前l世纪,萨满教在天山南北各地流行.

    祆教(又称拜火教、火袄教)。袄教崇拜日月星辰,也崇拜火。袄教在公元前6—5世纪创建于波斯,创建者叫琐罗亚斯德.主要经典是《波斯古经》。袄教创之后不久传入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一带,约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新疆。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教义认为.世界充斥着“苦”,“苦海无边”,人们要脱离苦海,只有信佛修行,渡出苦海,求得解脱。达到不生不灭的niè涅 境地。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传播到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以至克什米尔地区。又经克什米尔传到天山南部。于阗、龟兹是佛教在天山南部的两个中心。公元l世纪,佛教在和田、喀什等地已有初步发展,近代在和田地区发现的用去卢文写成的《法句经》,就是公元l世纪的佛经写本。

    二、汉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洲中部东西,由中国和西方亚欧各国进行陆路贸易的商旅大道。由于中国的丝绸经此路大量西运,因此人们称这条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东自汉都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自敦煌西出阳关,经楼兰、伊循、鄯善、ruò若qiāng羌、且末、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车、蒲犁、无雷,越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经条支,最后到大秦(罗马帝国)。北道从敦煌出王门关到车师前王庭.沿天山nán南lù麓西行,经危须、焉耆、尉犁、乌垒、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西愈葱岭达大宛、康居到yǎn奄cài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号)。

    {网上下载的补充内容}:

    1.张骞qiān(约公元前164~前114年)
      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像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同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一样,要演导出威武雄壮的戏剧,还得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舞台。这就是平常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2.班超(公元32~102)
    东汉外交家、军事家。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超随兄至洛阳,家贫,常为官府雇佣抄写以养家。后为兰台令史,因事免官。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奉车都尉窦固代北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

    3.古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7000英里长,自中国首都长安通往西方直达罗马帝国的贸易之路。历史上,这些路线不但用于丝绸贸易,也包括了许多其它的商品。丝绸之路包括条主要线路,如上图所示,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经由波斯,到达地中海,罗马。南路到达阿富汗,伊朗,印度。东路至长安。这些路都由首都长安出发,经过甘肃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敦煌。北路经由玉门关,穿过戈壁沙漠颈部,直到哈米,穿过吐鲁番盆地的主要绿周,穿越塔克拉玛干 沙漠北边的天山,到达里海的海岸。

    4.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王莽统治时,匈奴奴隶主贵族控制了西域,向各族人民勒索苛重的赋税,统治极其暴虐。在西域,当时西部的莎车比较强大,它联合南道一些政权与匈奴相对抗,并保护了汉都护及吏士家属千余人。东汉刚建立,莎车王康就遣使至河西,表示思慕汉家。公元29年(建武五年),窦融承制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属西域55国。以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国先后遣使朝贡,请中央在西域设置都护。但刘秀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遂送还侍子。此后,西域呈现混乱状态,大部分政权皆役属于匈奴。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窦固等大败北匈奴,占领伊吾卢城,设置宜禾都尉,进行屯田戍守;同时,赶走了北匈奴在车师前、后王国一带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北匈奴势力在北道受到了一定挫折,而南道诸国仍为匈奴所控制。公元73年,班超率吏士36人,首先到了鄯善。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率领部下袭杀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鄯善为之震服。以后,他又使于阗归附中央。第二年春天,班超废掉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逐一被肃清,使南道诸国摆脱了北匈奴的残暴统治。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汉明帝死,北匈奴又乘机反扑。在匈奴贵族支持下,焉耆等国攻杀西域都护,并联合龟兹、姑墨进攻疏勒。班超孤立无援,处境十分困难,东汉政府命令班超撤退。疏勒人民不愿班超离开,于阗诸国也坚决挽留,班超遂中途返回疏勒。他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于阗、疏勒等国,并与乌孙通好,重新稳定了南道形势。公元90年(永元二年),大月氏派兵七万越葱岭进攻疏勒,企图控制南道,班超率诸国兵击退了大月氏的入侵,声威大振,于是乘胜经营北道。次年,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又命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相呼应。公元94年秋,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七万余人,讨伐对抗中央的焉耆等国统治者,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从此西域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通往西亚各国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阻。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历史功勋。班超出使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符合汉族人民要求恢复与西域的关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摆脱北匈奴的奴役,增强与汉族人民的历史联系的意愿。

    学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1) 匈奴 (2) 月氏 (3) 乌孙 (4) 张骞 (5) 班超 (6) 西域都护府 (7) 祆教 (8)佛教 (9) 萨满教 (10)丝绸之路。

    2、思考题;

    1.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汉朝中央政府怎样对新疆地方进行管辖的?

    3.汉代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自西汉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魏晋南北朝,是指从220年曹丕建立魏国至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的这个历史时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民族大融合

    一、西域的政治形势

    东汉时期西域的统治势力匈奴,其他们统辖的广大区域内遭受连年的天灾,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匈奴政权受到严重打击。在这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匈奴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内讧,政权分裂为南北二部。(分裂原因)南匈奴归附东汉。由于南匈奴的归汉,北匈奴贵族力量大为削弱。奴隶主的统治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被匈奴长期奴役的wū乌huán桓、丁零以及西域各族起而进行抗争。这时,东汉政权又对北匈奴进行了有效的政治瓦解和军事进攻,使匈奴政权于公元91年完全崩溃。北匈奴的一部分南下并入南匈奴,一部分西“走乌孙”其后又有一部分人zhuǎn转xǐ徙康居,新疆地区留下的匈奴人被西域人称之为“kuài狯hú胡”。

    184年,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摇摇yù欲zhuì坠。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以豪强势力为基础的封建军阀势力崛起。这些军阀经多年混战和兼并,形成了魏、shǔ蜀、吴三个并列割据政权。三国以后虽有西晋的统一,但为时短暂,继之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历时300多年的中原大动荡大分裂局面。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大大削弱。于是,西域原有的几十个地方政权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结果,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天山南北出现了七国对峙的局面:另外,在阿尔泰地区有hū呼jiē揭、坚昆、丁零;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有羌等部族势力。这种政治格局给鲜卑,柔然、高车、厌哒等诸多民族在西域这个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与角zhú逐提供了条件。

    二、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

    蒙古高原是我国许多北方和西北民族的发祥地;1世纪以前,匈奴族是这个大舞台的主角,2-4世纪东胡,乌桓,鲜卑相继成为主角,在鲜卑族各部相继南迁,并且在黄河流域,河西等地建立起新的活动舞台之后,在5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蒙古高原这个大舞台的主角又转换成为柔然,厌哒和高车,而且他们的实力逐渐向西扩展,在世界政治历史舞台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柔然最为强大,厌哒和高车都曾为其统治。柔然以蒙古高原为基地把势力伸向西城,为争夺东西方国际通道,与西域诸国以及厌哒和迁入西域的高车,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厌哒迁入中亚后,逐渐摆脱柔然控制,势力在西域,印度半岛及伊斯兰高原,都有很大发展;迁入西域的高车,仅仅是高车中的一部,他们虽然为摆脱柔然的统治而西迁,但迁入西域以后,并没有彻底摆脱柔然的控制,反而成为柔然,厌哒争夺的重要对象。

    鲜卑 是诞生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古代民族,秦汉时居于今内蒙古东北额尔古纳河以南,到今辽宁西喇木伦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以游牧为主,原属东胡古代东胡的余部,从事畜牧,兼营狩猎。当时他们受匈奴役属。【补充内容:汉初,匈奴在冒顿统领下,击败东胡(“东胡”,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是一种部落联盟,战国后期逐渐强大,征服和控制了大兴安岭一带众多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东湖部落联盟瓦解,原东胡人除一部分被匈奴lǔ掳luè掠外,其余部分四散逃亡。其中一部分逃至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后被称为乌桓,另一部分逃至鲜bēi卑山(在今蒙古),后自称为鲜卑,并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古代民族。参考书: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公元l世纪匈奴奴隶制政权崩溃后,鲜卑进入北匈奴故地,占有漠北广大地区,并有匈奴余众10余万帐落(户)。势力渐强。到2世纪中叶(东汉后期),鲜卑大人shàn擅shí石huái槐统一东西诸部,在今山西阳高县北弹汗山建庭立制。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中的拓跋、yǔ宇wén文、mù慕róng容、qǐ乞fú伏、tū秃fā发等部,都相继在北方建立起政权,其中势力最强者是拓跋鲜卑。338年,建立代王。376年代亡。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改称北魏。

    柔然 又被成为rú蠕rú蠕(“魏书)、ruì芮ruì芮(宋书)、rú茹rú茹(北齐书)或作piáo嫖rú蠕。[补充内容:欧洲史籍中所记“阿哇尔”人,即指柔然]柔然的统治核心为郁久lǘ闾氏,始祖是木骨闾:2世纪20年代,木骨闾为鲜卑奴隶.后免为民,成为骑卒。其子车鹿会雄强勇武,拥有部众.自号柔然仍役属于鲜卑。

    402年,社仑为柔然首领,北渡大漠,打败高车,兼并匈奴部众和其它弱小部落,势力大振,建庭于弱洛水畔(±拉河西支喀尔喀河),自称qiū丘dòu豆fá伐可汗,建立起柔然汗国。各项制度仿造中原。

    高车 两汉时称丁零。魏晋南北朝之际,丁零中不少部落南迁。北方人称丁零为chì敕lè勒。因敕勒人乘车逐水草,游牧于草原.而且车轮高大,fú辐数至多,故亦称高车.泛指驻牧于色楞格河、土拉河流域及阿尔泰山一带的敕勒诸部:到南北朝时.高车有 六部十二姓,其中有袁纥氏(古维吾尔族),护骨氏(古柯尔克孜族);副伏罗氏也是其中之一。487年,柔然豆仑可汗兴兵侵扰北魏边塞,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等反对这次出兵,gù固jiàn谏不从,阿伏至罗和他的堂弟穷奇乘机率部众“西叛”,由蒙古草原经阿尔泰山进入吐鲁番地区的前部(交河)西北,自立为王,建立高车王国。

    厌哒,其王姓厌哒,后裔则以王姓为国号。印度和东罗马史家称之为白匈奴。5世纪中分布于阿姆河之南:484年,击败波斯,立国号为吠哒.违都于拔底yán延chéng城(今阿富干北部伐齐腊巴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高车、厌哒,为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陆续进入西域,在这块史舞台上相互角逐争战了一个多世纪。一直持续到6世纪中期。6世纪中期,突厥兴起,击败高车,兼并高车5万余户,于552年建立突厥汗国。之后又灭柔然,厌哒,统一了漠北。

    鲜卑、柔然、高车、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战争,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是加速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致使这些民族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堵多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甚至血统的相互混杂。这一切,导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间的一次自然的大融合与某种程度上的同化。这个时期西域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明显地表现出铁勒化趋势。这个趋势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与铁勒民族血缘亲近,或语言与风俗习惯基本相同的民族相互融合,例如柔然、yuè悦bān般,厌哒基本上融合于铁勒族中。另一方面是。这个时期居于西域的非高车族人,如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和部分汉人中的一部分,被逐渐同化于铁勒人中。这就为9世纪40年代漠北回纥转移时主力西迁方向的选定,为今天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这个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比较削弱,但这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实表明,中原对西域的管理却从未中断。比如;

    (1)220年,曹丕建魏城帝,派敦煌长史张恭为西域戊己校尉驻防高昌,屯垦戍边。同时,还派西域长史,驻鄯善国的海头城。西域长史下设西域校尉和宜hé禾校尉分管军务民政。西域诸国遣使朝贡。曹丕对西域各国国王进行册封,颁发印信。

    (2) 265年,司马shì氏的西晋代魏。西晋向西域派出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对西域行使有效统治。康居、大宛、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国朝贡如故。

    (3)301年,前凉建立。前凉完全取代了晋朝在西域的统治。327年,前凉在汉人集中的高昌设置高昌郡,郡下有县,乡、里。这是中原的郡、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出现。329年,中原的州、郡、县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域进一步推广。

    (4)376年,前秦政权代替了河西前凉政权。前秦任命高昌的杨干为高昌太守,并bài拜liáng梁xī熙为持节西郎将、凉州刺史、领护西羌校尉,经营西域。西域诸国遣使朝贡.

    (5)400年,敦蝗太守李嵩建立西凉。任命他儿子李让为宁朔将军、西yí夷校尉、敦煌太守,管理敦煌及西域事务。西凉曾在高昌地区建立了一套与内地相同的郡、县、乡、里行政组织系统.

    (6)401年,北凉建立,在高昌推行了汉晋以来的一套政治制度。

    (7)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鄯善、车师、yān焉qí耆、龟兹、疏勒等一批西域地方政权,遣使往北魏首都平城表示臣同。

    (8)在南北朝的中晚期,西域的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与北魏、西魏、北周和南朝的肖梁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原虽出现长期战乱,王朝更迭,但西域各地方政权仍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为维护我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突厥汗国的兴起与分裂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

    突厥的族源,汉文史料记载,其祖先是一个以阿史那为姓(突厥可汗都出于这个氏族)。突厥先民最早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由于匈奴压迫和侵扰,被迫南迁于天山主峰博格达山。5世纪中叶,柔然势力进入准噶尔盆地,突厥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为柔然贵族锻冶铁器。

    柔然贵族政权后期,被他奴役的民族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尤其是高车与柔然之间长达30年的争战,大大削弱了柔然政权的实力。546年,突厥首先征服了游牧于准噶尔盆地一带的铁勒,兼并其部众5万余帐落(户),奠定了突厥强大的基础。552年土门发兵大败柔然,建立突厥汗国。

    mù木gǎn杆可汗(553—572)时期,首先击灭柔然汗国的残存势力,统一了漠北。当时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自辽河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突厌汗国的经济是以畜牧为主,冶铁和制造毡车等传统手工业为辅。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制订刑律,有较完整的官制。

    突厥汗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3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北部和西部纷乱的割据局面。扩大了我国北部和西部政治统一局面的范围,为开拓祖国北部和西部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突厥汗国建立不久,土门令其弟室点密于567年统10万大军西征。室点密征服西域诸国,又大破呀哒,占有中亚河中地区,隔阿姆河与波斯为界。室点密自立为可汗,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突厥汗国事实上分裂为东西两部。583年,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与西突厥大致以金山为界。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社会经济

    农业 这时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提高,居于准葛尔盆地一带的突厥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铁器;乌孙在伊犁河流域早已使用铁铧。在新疆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上记有晋王朝送到西域的一批耕牛和铁犁。西域的气候干旱,水利事业十分重要,西域地方政权很重视水利,设专职官员管理。1957年吐鲁番出土的西凉建初二年文书中,就有平水官员。

    农作物的品种不少,有大麦,小麦,禾,还有菽,麻,葡萄,瓜果。在高唱,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地已经种植水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西域是我国种植草本棉花的地区。

    手工业 由于棉花的种植,西域有了棉纺手工业。高唱布远销内地,出土文书和实物证实,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产丝地区有了较发达的制造丝绸的手工业。高昌锦,龟兹锦和疏勒锦是当时西域的有名产品,西域各地还生产毛织品,尤其是龟兹毛毡。

    商业 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西域又是中原,中亚,欧洲的商路要冲,所以商业十分发达。

    这时的道路不仅有汉代的北道和南道,而且曹魏以后,又开通了出玉门关经罗布泊北边的商道。5世纪起还开通了从西宁经柴达木盆地到鄯善,且末的新路。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极为重视。过往人员必须凭有关政府机构签发并填有持证人姓名,年龄,面貌特征,服装,所带货物及族别或国别的过所,验明相符才能放行。当时,西域商人和外商之多,成千上万。仅粟特商人往在北凉首都姑臧的就上千人。商品的频繁交换需要货币,成产与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西域城市的发展。

    补充内容;(1)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西域流行过的宗教是;佛教,道教,xiān祆jiào教,萨满教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达到高潮,龟兹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有僧众1万余人。道教是产生于我国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宗教,公元5世纪传入西域,多在高昌地区流行。xiān祆jiào教在这一时期继续流行在疏勒,于阗,龟兹和yān焉qí耆等地,它与当时在这一带的佛教分庭抗礼;

    萨满教继续流行于塔里木盆地周围。

    补充内容;(2)

    简介突厥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突厥原为铁勒(西汉时称丁零,后转音为狄历,敕勒等,因其所造车辆车轮高大,又称高车)的一部。最初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迁至高昌北山(今新疆博格达山)。5世纪中期,受柔然侵扰,被迫迁至金山南麓。6世纪中叶,突厥阿史那部在其酋长土门治理下,开始强盛。土门与中原王朝通好,曾娶西魏长乐公主为妻。552年,土门出兵灭柔然,建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于都督军山建汉庭。此后他建管制,立刑法,定赋税,又出兵征服周边部族,汗国势力进一步强盛。至木杆可汗时,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起辽西,西达里海,南至大漠以北,北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583年突厥战败以后,因其内部矛盾重重,旋即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占有漠南,漠北等地,西突厥据有西域各地。突厥分裂后,东突厥内讧再起。至启民可汗时,归附隋朝。西突厥于西域地区先后灭亡和控制了中亚的一些小国,势力扩展至南疆和中亚地区,隋末统叶护可汗兼并铁勒诸部,征服波斯等国后,将汉庭迁至千泉。唐太宗死后,叛唐。745年,在位的白眉可汗被回纥所杀,后突厥汗国亡。其众大部分南迁灵州,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一带,另有一部分迁往中亚。

    思考题

    名词解释:

    (1) 鲜卑 (2) 柔然 (3)高车 (4) 吠哒 (5)突厥

    简答题:

    1、简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政治形势?

    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及其意义?

    论述题:

    1.用充分的史实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意味着什么?

    2.简述突厥汗国的兴起与分裂?

    第四章 隋唐对西域的统辖

    隋朝(581-618),只存在38年,但它统一中原,发展生产,建官立制,积极拓边,为唐朝的繁荣昌盛,统一西域,打下了基础。

    立国近300年的李唐王朝(618-907),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和敬仰。唐朝统一西域,促进了边疆社会生产进步,为民族团结,和睦友好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第一节 唐朝统一西域

    一、唐朝统一西域

    581年,控制北周军政大权的丞相杨坚逼迫年仅8岁的周静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建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隋在灭掉陈朝,统一中原,结束中国几百年分裂局面的同时,也为统一西域作了积极的努力。但是不久,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朝灭亡。统一西域的重任留待唐朝去完成。

    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濒临危亡之时,李渊于617年在太原起兵,率3万之众从太原直入长安。618年,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唐朝一方面忙于内部事务,另方面又要对付东突厥汗国的侵扰,没有更多的力量顾及西域,所以这时西域同内地的政治关系,大体上同隋朝初年的状况相仿佛。

    {补充内容;626年唐潮发生宫廷政变,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作了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比较有远见的有才干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在他即位时,唐朝不仅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统治,而且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开始统一西域。突厥族建立的汗国,在大漠南北的,称东突厥汗国,也有的称北突厥;在西域地区的被称为西突厥汗国;突厥汗国的建立者姓阿史那,称“土门”,又称伊利可汗或布民可汗。土门即“头曼”这个称号直接继承了匈奴的称谓,为突厥语万人长之义。}

    630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灭亡,对北方和西域震动极大,各国纷纷要求归附唐廷,并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就在这一年,原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7城归属唐朝。唐在此设西伊州,打开了西域的门户。伊吾的归附行动引起了连锁反应,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阆以及康、安、石等国也先后遣使致贡,表示归附唐朝。

    640年,唐朝攻灭高昌麴(qu)氏王国。不久,住可汗浮图城的一支西突厥军队也投降唐朝。唐得两地,分别设西州和庭州。州下设县、乡、里等政府机构.同年又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

    644年,唐朝平定了焉耆,在焉耆设都督府:647年.又平定了龟兹,设龟兹都督府。次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同时,将焉耆、电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657年,西突厥汗国灭亡,唐朝完全统一了西域。原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及其所属领地全部纳入唐朝版图,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随之归附,唐在西域的疆域较之两汉更加扩大,东至玉门关、阳关,西到两河流域以东、波斯以北。

    二、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640年,唐平定高昌麴(qu)氏王朝后,在设西、庭二州的同时,设立安西都护府,治西州(今吐鲁番),管理天山以南的城廓诸国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都督府。657年平定贺鲁,统一西域.唐在西突厥故地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于648年移治龟兹。唐显庆年间,设金山都护府,治所在庭州,管理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中亚河中地区以东的范围,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702年,设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但仍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711年,北庭升格为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西域广大地区。

    安西大都护府辖地是:“安西四镇”和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共计20个都督府。即葱岭以东的焉耆、龟兹、疏勒、毗沙(于阗)4个都督府和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月支、条支、姑墨、波斯等16个都督府:这16个都督府凡88州、110县、126个军府。

    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所管辖的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北的广大地区。

    都护府为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大都护府设都护一人。大都护一下官员,有副大都护二人,副都护二人。

    在都护府下,分军事、行政两大系统。

    大都护府下军事系统,唐朝前期可分为“驻防军”(按唐朝中央政府的军制分为军,shǒu守zhuō捉,城,镇等数级,各地驻军统一由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帅)和“行军”(为完成某项作战而临时组建派遣的出征部队,其建制也称之为岛)两大类。唐朝后期,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节度使和北庭伊西节度使。节度使多由大都护兼任,总lan揽xiá辖区内的兵马,财赋,民政大权。

    各羁縻都督府、州,有自己的武装,其兵额不限,是唐朝军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平时镇守封疆,维持本地区社会秩序;遇战事,则由安西、北庭两都护凭中央所颁“天子信宝”(一种兵符)调遣,参与战事。

    都护府下的行政系统有两种。一是在今新疆东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地区,实行州、县两级行政管理。如:

    伊州,初名西伊州。治所在今哈密,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

    西州,原名西昌州。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辖柳中、交河、蒲昌、天山四县。

    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县城北,辖金满、轮台、后庭、西海四县。县下有乡、里、保基层组织。

    州、县严格执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府兵制度。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与内地一体化。

    另一种情况是,在西突厥和其它民族聚居的地区,唐朝政府推行羁縻政策,实行羁縻府州制。所谓羁縻政策,就是保留原来民族首领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区大小,列置羁糜府、州、县。任命本民族大小首领担任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这些官职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羁縻府、州的内政自主。唐朝政府也不向羁摩府、州征收赋税,只是规定各羁縻府、州、县向安西、北庭两大都护缴纳有限的财物,作为都护府的行政开支和军饷给养。

    唐朝在西域推行的军事、行政合一的都护府建制,其组织之系统完备,职责之明确,执行政令之统一.效果之显著,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所设立的政权机构。它完成了保卫祖国疆域、有效地管理西域的历史使命。

    三、吐蕃在西域的活动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其族源是由甘,青南下的羌的一支发羌与原土著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到6世纪末,láng郎rì日lún沦赞建立起国家。629年,郎日沦赞l3岁的儿子尺松赞即赞普(王)位。尺松赘统一西藏,迁都于逻些(今拉萨)。发展与唐的友好关系。他在位时吐蕃日渐强大。

    650年(唐永徽二年),松赞干布圆寂,其子早亡,由他年幼的孙子芒论芒赞继赞普位。吐蕃国大权旁落于大相噶·东赞家族。他们完全背叛了吐蕃与唐友好相处的关系,违背了松赞干布的意愿。662年,吐蕃进犯于阗地区。到了790年,吐蕃,全部占有西域。从8世纪后期起,吐蕃统治阶级内的崇佛派与反佛派矛盾日益激化,到838年,两派互相攻杀对方所立赞普,吐蕃分裂。到866年,吐蕃在西域的势力逐渐退出。

    第二节唐代西域的经济文化

    一、社会经济

    隋唐时期的西域社会,继前一历史时期已形成的封建形态继续发展。

    农业方面,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生产格局的变化。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过去是天山以北多畜牧业,天山以南绿洲城廓诸国多农业。到隋唐时期,天山以北出现了不少农业区。二是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诸绿洲农业,“不论就其规模而言,还是就其种类而言,或者就其设施而言,都有了相当可观的进展”。三是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隋唐时期,许多游牧部族进入西域,到达天山以南,一些部族的统治阶级在—定时期内,尽管仍然保留部落形式,但土地和地租剥削引起他们强烈兴趣。他们依仗政治特权,大量占有土地和水利设施,使这些部族内部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这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除铁制的犁、斧外,大型石niǎn碾等已经使用,各种生产工具更加配套。

    由于西域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干旱环境,农业大部分必须靠灌溉。执政者或土地所有者,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事业。这一点被出土文书记载所论证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用水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代西域的农产品,有麦、豆、稻、小米、shǔ黍等;尤其是葡萄、甜瓜、桃、梨、杏到处皆是。经济作物有胡麻、棉花,以及于阗、高昌等地的蚕桑(cansang)和大麻。

    畜牧业以养马、羊、牛、骆驼等为主。

    唐代西域手工业有铁、铜、钢、金、银、铅、锡等金属的开采、冶炼和加工。能制造日用金属器皿、生产工具和银钱铜币等。龟兹是我国最早用煤冶铁的地区之一;于阗“善zhù铸tóng铜器”。

    纺织手工业中的丝纺、棉纺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

    制革手工业,不仅有充足的原料供应,而且是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晶。

    唐代西域已出现纸坊,说明造纸技术已传到这里,成为手工业的一部分。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活动开拓了新的局面: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当时有“suì碎yè叶路”、“安西路”和“南道”三条。在这些商道上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fú拂菻(东罗马)、印度和西域商人将西方的名贵药材、香料、马匹和新疆的葡萄干、葡萄酒、 布、毛纺织品等运往中原;把内地的金铁器皿和文具纸张以及茶叶,特别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名贵丝绸,大宗地贩往西域和希腊、罗马、安息、吐火罗(阿富汗)。商品交换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二、文化艺术

    这时期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进一步交汇、吸收、融合,内容十分丰富。

    语言 这一时期,在原有语言格局的基础上,异军突起的是突厥语。“突厥汗国在其近百年的统治期间,把自己的影响广泛地传播于天山南部地区的各个领域。这种情况在语言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突厥语成为这一地区的官方语言。突厥语词汇,特别是它的政治术语,在这一地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文字 唐代的西域有多种文字流行。据现有资料考察,汉文主要流行于吐鲁番、罗布淖尔地区及今民丰县境内。“粟特文在高昌流行过。中亚婆罗谜文系统的笈多斜体字在yān焉qí耆、龟兹一带流行”,“而婆罗谜文的直体字则流行于和田”;:这时期多种文字并行的情况以吐鲁番最为典型。有的学者统计,吐鲁番“当时就有十六种文字通行。其中包括古突厥文、粟特文、汉文、叙利亚文、波斯文、fàn梵wén文、希腊文等等”。各种文字并行于西域,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互相cǎi采xié撷、吸收。l0世纪中叶以后,西州回鹘就以流行于吐鲁番的粟特文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新文字回鹘文。

    音乐舞蹈 西域之乐,常与舞蹈配合,有乐必有舞,有舞必配乐。二者配合,谓之“乐舞”。唐代就将音乐、舞蹈、杂技统统称之为“乐”。音乐在西域有极为深厚的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坚实而又系统的音乐理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就是吸收这些音乐理论,补充发展而成的。

    西域是中国舞蹈故乡之一。据记载.有柘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拔头舞(又名钵头舞)。

    绘画 西域绘画,吸收了内地创作经验和佛教艺术技巧,特别是吸收了以姿态生动、线条简练、衣纹质感性强为特点的“犍陀罗艺术”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大量以佛像、佛教故事、人物、山水、花鸟、社会风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壁画、zǎo藻jǐng井画、版画,以及纸、绢、布画精品。在天山南北许多shí石kū窟中,保留了这些绘画的真迹。唐代西域,画家辈出,有善画异兽奇禽的康萨陀‘特别是于阗大画家尉迟乙僧,是掌握āo凹tū凸绘画技巧的巨匠,其作品被列为神品。他被誉为我国画坛上的著名画家,他的绘画技艺,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影响很大:

    唐代西域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多种宗教和儒家学说并存。在今哈密、吐鲁番、吉木萨尔等地,儒家思想传播较广,尤以吐鲁番更为突出。

    佛教 在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佛教仍然广为流行。7世纪初,西突厥汗国对佛教采取保护态度。这时西域出家信佛的人数众多,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西域佛教盛行,不少西域高僧前往中原弘扬佛法或翻译佛经。中原高僧也前往西域,或经过西域前往西天取经。著名的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往返17年,旅程5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

    道教 唐朝一度规定道先、儒次、佛后的次序,使唐代的道教兴盛。西域也受其影响建立道观很多。

    在唐代西域的文化事业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离版印刷。雕版印刷在西域的广泛使用,无疑对西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结束了近400年之久的分裂割据,使国家实现了再度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军功卓著,政治影响远播,文化成就达到新高峰。它不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就当时世界而言,也居于领先地位。

    唐朝统一西域并全面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商贸发达,人员交往频繁,因此,唐代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其广度和深度,也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朝代。

    唐朝统一西域,在西域全面推行其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对西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西域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也大量输入中原。

    西域人的衣着也为中原土人喜欢,尤其是”汉着胡帽”,成为一种时髦。

    绘画,唐朝以前中国画多以线条为主,从尉迟乙僧凹凸派技巧传入,中原画坛的人物画接受这种画法,提高了绘画技巧,丰富了绘画内容。

    西域地区的石窟艺术对中原的影响也很大。

    唐代西域对中原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音乐。

    西域的服饰、饮食、宫室建筑、乐、舞、绘画对中原的影响很大,长安、洛阳,甚至是“胡化”盛极一时,“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巾。中原与西域之间彼此取其所长,双向交流,相互吸收,融汇变异,丰富各自的生活、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和文化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回纥汗国与回gǔ鹘西迁

    一、è鄂ěr尔hún浑回纥汗国

    回纥是605年至788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今天维吾尔先民的称呼。回纥是“联合”、“结合”、“同盟”之意。它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汉朝时的丁零。北魏时为铁勒(别号高车)六部之一的袁纥部。5世纪末,铁勒诸部反抗北魏征兵,在斗争中袁纥部崭露头角,成为铁勒中较强的一部。6世纪,突厥强大起来,铁勒诸部屈服于突厥。605年,西突厥处罗可汗集中铁勒各部首领几百人,“尽诛之”。铁勒中的韦纥(当时对袁纥的称呼)“乃并仆固、同罗、bá拔野古叛去,自为sì俟jīn斤,称回纥”。这是回纥历史中的大事件。

    回纥的组成,据两唐书和《唐会要》记载,有内九族(又称九姓回纥)和外九部(又称九姓乌古斯)。内九族是药罗葛、hú胡duō咄gě葛、duō咄luó罗wù勿、mò貊gē歌xī息qì讫、ā阿wù勿dī嘀、gě葛sà萨、hú斛jǔ咀sù素、yào药wù勿gě葛、xīyē奚耶wù勿。所谓外九部,是指到了唐初,以强大的回纥为基础.联合或收并pú仆gù固、hùn浑、同罗、拔野古、思结、qì契芯、bá拔xī悉mì密、gě葛luó逻lù禄,加上阿跌部,又称“十姓回纥”。

    首先把回纥各部族统一起来的是药罗葛氏族的时健sì俟斤。他于605年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离叛西突厥处可罗可汗而建立联盟,被推为君长。时健俟斤死后pú菩sà萨为君长。在pú菩sà萨的统领下,回纥逐渐强大起来,627年,回纥联合xuē薛yán延tuó陀等共袭突厥北境。东突厥jié颉利可汗率10万骑反击。菩萨亲率兵将5000人在马 山大败突厥。从此,菩萨在土拉河流域建立统治中心,为以后回纥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629年,回纥遣使到唐朝朝贡,首次与唐朝发生政治、经济联系。630年,唐朝在漠北诸部的配合下灭掉东突厥。菩萨死,回纥首领hú胡lù禄sì俟lì利发吐迷度继位。646年,吐迷度联合仆固、同罗,思结、阿跌等部,配合唐军夹击xuē薛yán延tuó陀,薛延陀汗国灭亡,回纥尽据其地,吐迷度自称可汗。同时,吐迷度率领铁勒十三部,南越贺兰山抵达黄河北岸,遣使入唐。并请唐设置官吏、邮递,统管北方。唐太宗对此举十分重视,亲自到灵州(今宁夏灵武)、泾阳(甘肃平凉)接受回纥等部归附,并准其所请,在薛延陀、回纥诸部驻牧之地设置6府7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在回纥部设hàn瀚海都督府,拜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回纥汗国从吐迷度到 可汗汗国灭亡,前后长达200年。据史籍记载,其疆域是”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大致相当于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接贝加尔湖,南边与唐王朝为邻。

    回纥汗国是以内九族为基础,加上外九部构成。内九族中以药罗葛氏为王族集国,这个汗统到795年,奉诚可汗阿啜被杀,怀信可汗gǔ骨duō咄lù禄继位,才转移到 diē跌氏。汗国官制主要沿袭突厥制度,职官多用突厥名号。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其妻称可敦,子弟称“特勒”,典兵将领称为“设”(又称杀),大臣有叶护、颉利发、阿波、屈律啜、俟斤、达干等28级。职官无定员,皆世袭。也仿用唐朝官制,设内宰相三人,从王族选出;外宰相六人,由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qì契 等六部选出.另外,还设置将军、司马等。回纥汗国对被征服的xī奚、契丹、室韦、沙陀、白突厥等诸属部,由可汗派总督(设或叶护)去统治,并派出“监使”,负责每年的贡赋交纳,并监察其政治、军事。

    回纥的经济以畜牧为主,辅之以狩猎。畜牧以羊、马为主。由于回纥经济较为单一,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回纥汗国与唐王朝的关系

    综观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周边各民族政权与唐王朝的关系史,回纥汗国与唐王朝的关系是值得中华各族子孙记取、颂扬、大书特书的典范。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册封与助兵

    回纥从吐迷度建国开始,到 可汗时汗国灭亡,共24位首领,其间,有9人接受唐朝授予的hàn瀚hǎi海都督官职;有12位被册封为可汗。除3位因更替太快没来得及报聘请封外,其余全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

    唐朝与回纥的友好关系还表现在:回纥有乱,唐朝扶正;唐朝有难,回纥助兵,两个伟大的民族真正患难相恤。

    唐朝天宝年间,中原发生了“安史之乱”。乱军占领洛阳和长安,国内大乱,政局危急。这时,回纥葛勒可汗mó磨yán延chuò啜主动遣使到灵武,请求出兵助唐平乱。757年可汗遣其子叶护率领精骑4000余人收复了洛阳和长安。726年移地健可汗率领精骑4000余人收复了洛阳。

    (二)绢马贸易

    回纥自古居于漠北草原,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马对回纥民族极为重要,它涉及到回纥民众的生产、生活、转xǐ徙、战争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回纥人特别重视养马。据记载,回纥人每年向唐输出马10万匹。每匹马值40疋绢。从唐玄宗至文宗的l00年左右,唐曾以绢600万匹,金银10万两,偿回纥马值。在绢马贸易中,回纥几乎每年向唐运送几万匹马,以换唐朝丝绢、茶叶等货物。

    (三)和亲

    天宝年间,安史作乱,唐玄宗逃蜀,其子李亨即位灵武。是时回纥葛勒可汗主动遣使至灵武.请求助唐平乱。肃宗派敦煌郡王李承cǎi寀与大臣仆骨怀恩同往回纥结约,葛勒可汗大喜,决定以可敦(可汗妻)之妹为义女嫁承cǎi寀。同时,遣其贵臣多lan揽等人来唐议亲。唐肃宗十分重视,为提高回纥公主身分,加封承 为开府仪同三司(宰相职),拜宗正卿,封毗伽公主为王妃。回纥可汗也封李承cǎi寀为“叶护”。

    756年,回纥可汗请求和亲,肃宗准其所请,将亲生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嫁葛勒可汗。787年,合骨duō咄lù禄pí毗gā伽可汗dùn顿mò莫hè贺lǚ屡请和亲,德宗许以其第八女咸安公主妻可汗。821年,唐穆宗以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唐与回纥和亲,从唐中叶的肃宗至德年间起,历经代、德、顺、宪、穆六朝,共90多年,先后嫁宁国、咸安、太和三位公主和四位大臣宗室女与回yǎn琰可汗;回纥亦以可dūn敦mèi妹毗伽公主嫁唐郡王李承cǎi寀。回纥与唐朝的和亲是古代这两个民族和睦友好的典范体现。

    三、回鹘西迁

    839年,人祸天灾,造成民众流散,回鹘国势急剧衰落.840年,xiá黠jiá戛sī斯ā阿rè热suì遂引兵l0万进攻回鹘牙帐。回鹘牙帐哈剌巴刺合孙被攻破,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众被迫进行大迁徙。

    回鹘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

    南下主要分为二支。他们四散,剩余部分归唐。

    西迁分为三支:

    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相聚合。这支回鹘抵达河西,牙帐设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872年,建立汗国。河西回鹘长期在这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就是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

    另一支回鹘部众,经巴里坤草原驻牧于天山以北;这时,北庭、西州为吐蕃所控制,回鹘无法进入。以后回鹘首领仆固传在北庭击败吐蕃,进而攻占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轮台(今新疆米泉县境内)等地。这一支回鹘部众经过奋斗.以西州(高昌)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西迁的第三支进入中亚草顷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的葛逻禄部汇合。这一支回鹘在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族间里喀拉汗王朝。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安西大都护府 (2)北庭大都护府

    (3)吐蕃 (4)回纥

    简答题:

    1.简述吐蕃在西域的活动?

    2.简述回鹘西迁情况?

    论述题:

    1.讲述唐朝统一西域主要经过?

    2.唐朝为什么要在西域地区实行州县制和羁縻府州制两种行政制度?简要说明羁縻府州制的特点?

    3.列举主要史实说明回纥汗国与唐王朝的关系?

    第五章 宋元明时期的西域

    从840年鄂尔浑回纥汗国西迁进入西域至1678年叶尔羌汗国灭亡,经历了80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西域出现了西州回鶻政权,喀拉汗王朝,于阗王国,西辽,元朝及成吉思汗后裔对西域的统治和叶尔羌汗国等。它们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历史篇章 ,推动了西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它们与中原地区继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创造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第一节 西州回鹘政权

    一、西州回鹘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840年鄂尔浑回纥汗国因天灾、人祸和黠戛斯入侵而灭亡,十五部回纥部众西迁进入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驻天山以北,唐朝派册封使王端章前往册封,因中途受阻,未能实现。

    866年春,回鹘首领pú仆gù固jùn俊率部击败吐蕃,斩其首领尚恐热,将首级送往京都长安,进而占有北庭、西州、轮台直至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建立了以高昌为中心的西州回鹘政权,揭开了回鹘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西州回鹘王国的统治疆域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苏的冰达阪,南接当时吐蕃控制的于阗。

    西州回鹘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称可汗,也称狮子王阿斯兰汗,他是王国的最高立法者和执法者,实行专制和世袭。国王下设有九宰相、宰相下面有各级大小官吏,构成一套严密的封建统治机构。地方事务则由各级大小伯克处理。

    西州回鹘王国与12世纪30年代成为西辽的属国;13世纪初叶归附蒙古,后来成为元朝的直辖低;14世纪20年代以后被并入察合台汗国。

    二、文化艺术的发展

    西州回鹘王国地处中西交通的孔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huì荟cuì萃之地。他们在发展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东西方文化成果,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语言文字及印刷术 西州回鹤王国初期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后来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回鹘文字。回鹘文有22个字母,书写方法有从右向左的横写和从上向下的竖写两种。字体分印刷体、写经体和草体三种。王室与民间使用这种文字作为交际工具,书写文书、契约、历法等。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相传是宋朝毕升发明。从敦煌发现的大量木刻回鹘文活字看,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在吐鲁番盆地广为采用。

    音乐舞蹈与绘画雕塑 回鹘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高昌地区古来又是音乐舞蹈十分发达的地方。回鹘在高昌建国后,音乐舞蹈得到了发展,久盛不衰。另外,大量的佛教壁画上表现出回鹘人把音乐舞蹈结合起来,这一时期回鹘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群中就有24个洞窟属于这一时期。此外,库车的库木吐拉、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里的大量壁画,也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绘画与雕塑的成就与规模。

    历法 据对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研究,当时使用的历法是“七曜历”。“七曜历”是以日和月五星纪日的历法,其顺序为日月水火木金土周而复始,创始于古巴比伦。这种历法在中国传播是719年,由中亚摩尼教徒传入的。西州回鹘历史残卷表明,这种历法有粟特文、突厥文和汉文,一直使用到宋代。

    医药 在唐代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载有《西州续命汤》,这是吐鲁番一带各族人民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到五代宋元时期,高昌回鹘地区的药材运往内地销售颇受欢迎。军医月举连赤海牙在四川合州钓鱼山“奉命修表药以疗师疫”。汉文的《难经》、《本草》也译成回鹘文,在高昌广为传播。

    宗教 西州回鹘王国以佛教为国教,也信仰摩尼教,少数人信仰景教,此外还存在萨满教,祆教等一些古老宗教。

    三、西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西州回鹘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关系。建国初期,即派遣使臣请求唐朝册封任命。857年,唐朝派王端章率使团出使西州回鹘,但行至伊州时路途受阻未果而还。当时西州回鹘也曾派达干迷怀玉入唐朝献,可汗对唐称舅,自称为甥。

    947年,契丹在我国北部建立了辽朝,新疆大部在辽统抬之下,西州回鹘成为辽的属国。在此期间,西州回鹘向辽进贡达24次之多。

    宋朝建立之后,西州回鹘与宋保持密切关系,《宋史·高昌传》载:“建隆三年(962年),西州回鹘阿都督等42人,以方物来贡”。“乾德三年(965年),西州回鹘qiǎn遣sēng僧法渊献佛牙、玻璃器、琥珀墓”。《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此证之更详:“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高昌国王阿尔斯兰汗始自称西州外shēng甥狮子王,遣都督迈逊来贡方物”。对此,宋朝的反映是于同年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这次西行,王延德写了《高昌行记》一书,言之甚详。

    第二节 喀拉汗王朝

    一、喀拉汗王朝的建立

    喀拉汗王朝大约创建于9世纪中叶,形成于10世纪上半期,灭亡于12世纪上半期。它的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前期统治中心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衰(今伊塞克湖以西),后来迁往喀什噶尔。

    840年回纥汗国瓦解后,西迁的一支回纥部众越过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草原,奔葛逻禄而去。9世纪下半叶,这支回纥人在葛逻禄汗国的基础上建立起喀拉汗王朝。

    喀拉汗王朝把汗国分为两部分,由王族的长幼两支分治。长支为大可汗,称阿尔斯兰汗(狮子汗),是王朝的最高首领,驻巴拉沙衰;幼支为副可汗,称博格拉汗(公驼汗),先驻怛逻斯,后迁喀什噶尔。

    有文献记述说,喀拉汗王朝的创始人是毗伽阙卡迪尔汗。毗伽阙卡迪尔汗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继位,平分了国土。长子巴兹尔称阿斯兰汗(狮子王),驻巴拉沙衮,统治东部地区;次子奥古尔恰克称博格拉汗(公驼王),驻怛逻斯,统治西部地区。奥古尔恰克曾与萨曼王朝进行过激烈斗争,893年怛逻斯被萨曼王朝攻破,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

    奥古尔恰克死后,侄子萨图克继位称博格拉汗,萨图克布格拉汗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接受伊斯兰教,并使其成为喀拉汗王朝政治活动的基石。萨图克汗时期,喀拉汗王朝逐渐强大,夺回了被萨曼王朝占领的怛罗斯,并于944年与未接受伊斯兰教的巴拉沙衰大汗进行激战,攻占了巴拉沙衰,统一了喀拉汗王朝,定都喀什噶尔。

    955年萨图克死,长子木萨继位,称阿尔斯兰汗,驻喀什噶尔。次子苏来曼驻巴拉沙滚。

    木萨统治时期,开始了征服佛教中心于阗的宗教战争。木萨从977年开始对于阗宗教战争,到1001年由玉素甫·喀迪尔汗完成,前后进行了20多年。征服后的于阗成为喀拉汗王朝的一部分。

    喀拉汗王朝的分裂1041年,喀拉汗王朝在阿姆河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布拉音脱离东部大汗的统治而独立,白称为“桃花石”汗。从此统一的汗国又分为东西两个汗国,东部汗国由哈桑家族的后裔统治,领有怛逻斯、白水城、石城(今塔什干)、费尔干纳东郊,七河流域和喀什噶尔。西部汗国由阿力家族后裔统治,领有阿姆河地区及费尔干纳西部,以布哈拉为都城。1089年塞尔柱王朝攻占布哈拉,从此西部汗国在政治上依附于塞尔柱王朝。1128年,耶律大石在喀什噶尔城下击败东部喀拉汗王朝末代可汗阿赫买德,喀什噶尔等地归西辽领有。1137年,西辽在和毡(令塔吉克霍占)击溃了西部喀拉汗王朝的军队,原喀拉汗王朝西部疆域也归西辽领有。

    二、喀拉汗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喀拉汗主朝是当时中国西部一的一个地方政权,但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友好的关系。1009年,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贡”,并希望宋朝能“遣使安抚远俗”。1063年,“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宋仁宗封喀拉汗王朝的统治者为“归忠保 lín鳞(金翅鸟)黑韩王”。1081年,黑韩王“命阿辛上表”神宗,称宋神宗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

    喀拉汗朝的统治者在自己的名字上常常冠以“桃花石汗”的头衔。“桃花石”是北魏皇族姓氏“拓跋”的译音。其泛指的含意是“中国”。喀拉汗主朝的首领们在头衔中冠以”桃花石汗”,认为自已是“中国君主”

    喀拉汗王朝与辽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据《辽史》记载:“喀拉汗王朝向辽共派出使臣16次,其中13次是所谓“朝贡”

    第三节、西辽的建立与统治

    一、西辽王朝的建立

    西辽是辽朝(907-1125年)灭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在起尔曼和八刺沙衮建立的政权。1124年耶律大石率部西迁,1130年到达叶密立(今塔城附近),在这里修筑城堡,从事耕作,以他们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立足于这个政局纷乱的地区。这时,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部族正纷纷起义,反对喀拉汗王朝北部总督的统治。耶律大石帮助喀拉汗王朝北部总督平息了这些起义之后,便进驻八刺沙衮城,取代喀拉汗王朝北部总督,统治锡尔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西辽王朝的实体。

    耶律大石进驻巴拉沙衮城之后,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主要是靠政治的和军事的方式获得的。

    政治的方式主要用于西州。西州回鹘政权是第一个支持耶律大石的。所以,当耶律大右在八刺沙衮城壮大并发展起来的时候,西州回鹘自然地成为西辽王朝的第一批臣民。

    军事的方式主要用于喀拉汗王朝和中亚河中地区的割据政权。1128年,西辽军队取道伊犁河谷,东逾天山山脉,长驱塔里木盆地西缘地区。喀拉汗王朝末代可汗阿赫买德亲统喀拉汗王朝军队与西辽军队对战于喀什噶尔城郊。西辽军队击败了喀拉汗王朝军队,阿赫买德本人在混战中被击毙。西辽军队接着攻占了叶尔羌、于闻等地。

    1132年,耶律大石在河中地区的起尔曼城称帝,hào号gá噶ěr尔hǎn罕(菊儿汗),不久改为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追谥(shi)其祖父为sì嗣元皇帝,祖母为宣义皇后。耶律大石建立的这个政权,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1134年建都于八刺沙衮并将把八刺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

    1137年西辽军与西喀拉汗交战,西辽军获胜。同年又东征高昌,攻下别失八里,回鹘王不再称汗,改称“亦都护”。1141年,西辽助葛逻禄人反塞尔柱汗国,塞尔柱人在撤马尔罕战败,耶律大石进驻撤马尔罕,西喀拉汗归属西辽。

    西辽在进军喀什噶尔时,曾分出一支军队进军阿姆河彼岸,与撒马尔罕的算端展开激战,并获得胜利。于是乘胜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阿提西兹投降,愿作酉辽的属国,每年向西辽交纳30000第纳尔贡金,并贡献大批货物和牲畜。至此,西辽并吞了河中地区各封建制割据政权,统一了中亚地区,变成了整个中亚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西辽的疆域,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刺子模;东到今新疆中部,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

    统治西域和中亚94年的西辽政权于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灭的。西域各地始归蒙古帝国统治。

    二、西辽的文化

    西辽是中原辽王朝在西域的延续,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辽王朝的传统。整个西辽五位君王均采用汉文尊号、年号、庙号;兵制仍保持辽代的军职名称和战术特点。在西辽的宫廷与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汉文,其钱币上印有汉文年号。

    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中原文化之风。使用的语言、文字不是限于一种,官方的行政公文是汉文。其所铸钱币也用汉文年号。契丹文保留通用。在同伊朗高原各属国打交道时用波斯文,在中部或东部的领域内使用回鹘文。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汉文化的传播,使更多国家熟悉了中国。因此我们说,西辽在中亚的统治虽不到100年,但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契丹”一词变成了中亚各族用来称呼中国的名称。后来这个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了俄罗斯和欧洲,俄语中的 “ ” 的和英语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词的对音。由此可见契丹人在我国历史及中亚史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第四节 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西域的统治

    一、成吉思汗的西征及统一西域

    12世纪在蒙古高原的斡难河与怯绿连河之间居住的蒙古族开始强盛起来。孛儿只斤部的贵族铁木真顺应当时蒙古各部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对其它部落进行吞并战争。1201年,铁木真联合王罕打败扎木合。1202年消灭了王罕的势力。1204年征服了强大的乃蛮部,杀死首领太阳罕。之后翁吉刺部、汪古部纷纷归附。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鄂嫩河畔举行了忽里库台大会,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意思是“无比伟大的大可汗”。

    成吉思汗在完成了全蒙古的统一,建立了蒙古帝国后,为了让他的兄弟、子孙各分土地,共享富贵,决定向外扩张,降服蒙古境外政权,于是向周围邻国发动了具有很大掠夺性破坏性的战争。

    首先统一西域地区。1209年高昌派代表去见成吉思汗表示归附。在高昌王的影响卞,海押立与阿力麻里的葛逻禄部首领也在1211年投附了成吉思汗。

    1218年,成吉思汗攻灭西辽统一西域。

    西域的统一为蒙古军的西征扫除了障碍。1219年秋,成吉思汗发动了对中亚和伊朗高原的远征。1221年蒙古大军征服了原西辽的河中府及中亚各地,花刺子模国王出逃伊朗高原。随之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转战伊朗高原。1222年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进入钦察草原。1223年在阿里吉河(今乌克兰境内的迦勒迦河)击败了俄罗斯8万联军,蒙古军占领斡罗斯。1224年,成吉思汗回到西域北端额尔齐斯河,第二年春回到蒙古高原,至此,成吉思汗的西征结束。在成吉思汗的西征过程中,高昌亦都护率领的约一万名军队和蒙古大军一起参加了中亚和伊朗高原的战争。

    1227年,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途中死去,政权暂时由幼子拖雷代理。1229年蒙古诸宗王推举窝阔台继任大汗。1234年,灭掉金朝。1236--1241年间,拔都率领蒙古军西征,直抵奥地利和意大利边境。1242年窝阔台汗死后,贵由继位。1248年、贵由病死,蒙哥继位。

    1253-1258年,蒙哥派他的胞弟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攻灭了木刺夷(今伊朗),攻下了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和西利亚(今叙利亚)。1260年蒙哥汗在围攻四川合川钓鱼山时,受伤死去。同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巴兰旗)称帝。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从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同亚欧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二、元朝对西域的管辖

    军政机构:

    成吉思汗统一西域之后,先是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别失八里、阿里麻里等地设置达鲁花赤,管理各地,而后把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次子察合台分得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及焉普以西的整个地区;三子窝阔台分得塔城、阿尔泰地区和蒙古高原西部;幼子拖雷继承成吉思汗原来的领地,即蒙古高原本部。高昌亦都护,因最先降服蒙古,又是义子,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别优待,亦都护由蒙古册封,保留原有地区的世袭统治权,并互相通婚。蒙哥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于1251年6月在吉木萨尔设立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管理天山南北;设阿姆河行尚书省,统管河中地区。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曾派遣皇子那木罕建牙于别失八里以镇之,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剌火者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1275年命丞相安童辅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备边于阿里麻里。1280年在高昌境内置北庭都护府代替畏兀儿断事官,成了元朝在西域地区最高的军政机关。1282年又置阿里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1283年,元朝分别在别失八里、哈剌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南北军政事务。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夭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主门、阳关以东。

    元朝政府除设置军政机构外,还派军队在西域驻防。置驿站。

    元朝对西域管辖的作用:

    第一、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联系,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各族人民不但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共同开发西域贡献了力量。

    第三、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人民之何的文化交流,涌现出不少畏兀儿族杰出的廉希宪、阿鲁浑萨里、阿里海牙、贯云石、廉惠山海牙、鲁明善等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

    第五节 察合台后裔在西域的割据

    一,察合台汗国的建立与分裂

    察合台汗国是指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及在封地上建立的政权。它的疆域相当于现在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天山南部的喀什和和田地区,中亚的七河和河中地区。

    1241年察合合去世。察合台的孙子hā哈剌xù旭liè烈wù兀、也速蒙哥、耳干纳可敦,阿鲁忽,木巴剌沙,都哇等继位。他们都服从大汗。1306年12月都哇病死,汗位几经更替,最后都哇第三子qiè怯bó伯被立为可汗。怯伯即位不到一年就让位给他的哥哥也先不花。

    1314年怯伯复位,将首府从阿里麻里迁往撒马尔罕。这一举动引起东部七河流域、伊犁河地区贵族的反对,于是察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里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噶尔、吐鲁番一带,也先不花主政东部;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包括河中地区,怯伯主政西部。

    怯伯在河中地区提倡农业,铸造钱币,建造宫殿,采用当地居民的语言,信仰当地居民信奉的伊斯兰教,进一步拓宽了蒙古部众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和文化联系。而以也先不花为首的守旧势力仍坚守游牧传统,不愿进入城市和农业区,于是察合台汗国走向分裂割据。

    东察合台汗国从1348年建立,历经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计立国166年。

    二,察合台汗国的文化

    14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回鹘文逐渐被察合台文所代替。察合台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采用了阿拉伯的28个字母,借用了波斯文的4个字母,合计32个字母。这种文字从右向左横写,字母分单写、、词首、词中、词末四种写法。与此同时,在察合台汗国疆域内形成了一种综合型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除了当地的居民,也包括察合台后裔,根据这种语言通行的地域范围,人们把它称为“察合台语”。

    用察合台语写成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著作很多,其中著名的有:14世纪的中亚人拉布乌孜著《拉布乌孜故事集》(又称《圣贤传》、《圣人传》),是一部包括72个回目的散文和诗歌集。用察合台语写下长篇巨著的还有鲁特菲、赛卡克、那沃依等人。鲁特菲著《古丽与努如孜》叙事长诗,辞句优美,情节动人。那沃依的主要作品有《shēn深suì邃的宝库》、《五部诗集》。赛卡克是撤马尔罕乌鲁克伯克的宫廷官员,在诗歌、修辞学、逻辑学、哲学等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诣。

    三、察合台汗国时期新疆的居民

    瓦剌 是蒙古族的一支。元朝时称斡亦剌,明代称瓦剌。13世纪以前,斡亦剌人生活在蒙古高原西北部。1201年后逐渐北迁到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明朝初年,分布在大漠东西的蒙古族基本上分为互不统属的三大部,即鞑靼、瓦刺及兀良哈诸卫。其中瓦剌人分布在蒙古西部、新疆东北部、西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猛可帖木儿(1368-1403)时期,瓦剌开始崛起,成为我国北方拥有4万户以上部众的强大力量,1399年建立了瓦剌汗国。其疆域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和准噶尔盆地。到也先继位(1439-1454),其势达到全盛。向东攻占兀良哈蒙古(今辽河中上游),席卷女真各部,直接威胁朝鲜;向南攻掠明朝北部边境,直抵北京城下;向北,控制了叶尼塞河上游和鄂毕河上游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向西,攻占哈密和整个准噶尔盆地,并西征中亚,势力发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流域和河中地区。

    哈萨克族 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我国史籍中有大量记载,古代波斯和希腊史学家也有不少描述。

    公元前2世纪,乌孙人便繁衍生息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融合了塞种人和月氏人成为哈萨克族先世。552-940年,先后西突厥、突骑施、葛逻禄部在这一地区建立过汗国,在这里生活的康居、阿兰、咄陆、突骑施、葛逻禄,铁勒等部落和部族融合到哈萨克族中。13-14世纪,大部分哈萨克部落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另一部分则受察合台汗国的统辖。金帐汗国衰落后,又受辖于白帐汗国。这时的哈萨克各部落分布很广、居住地区分散,在一个地区内各部落互相杂居,甚至一个部落同时分布在几个汗国内,使更多的部落如钦察、乃蛮、克烈、阿尔根、弘吉剌、扎剌亦儿等成为哈萨克的成员。

    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为诺朵汗国和乌孜别克汗国两部分。1456年,贾尼别克和克烈汗率领哈萨克人在楚河至塔拉斯河一带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首都土尔克斯坦城。

    哈萨克汗国的建立是哈萨克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哈萨克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15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哈萨克汗国拥有了钦察草原和中亚的论答剌、突厥斯坦、乌尔根奇等地,人口增加到20万。

    1500年,哈萨克汗国击败帖木兰帝国占领河中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为: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包括玉雅克河流。首府土尔克斯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萨克汗国可汗哈斯木汗还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第一部法典—《哈斯木汗法典》,有军队30万,统治着100万居民。

    哈斯木汗死,密马什汗继位,而后是塔赫而汗继位。由于塔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哈萨克汗国走向衰落。

    柯尔克孜族 是我国的古老民族。汉时做“鬲昆”或“隔昆”,“坚昆”、南北朝至隋时称“结骨”、“纥骨”、“契骨”、“护骨”。唐朝时称“坚昆”、“纥拉斯”,最流行的称呼叫“黠戛斯”。辽、宋、金时称“辖戛斯”、“辖戛司”,“纥里迄斯”。蒙元明时称“吉利吉思”。清朝称“布鲁特”。

    柯尔克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它民族的成份而得以逐渐发展壮大。特别在宋元明时期,不少维吾尔、契丹、蒙古、哈萨克、汉族的居民融合到柯尔克孜族中。

    第六节 叶尔羌汗国

    一、叶尔羌汗国的建立

    从1514年到1678年的一个半世纪里,在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东起哈密,西至帕米尔高原,南界西藏,北接天山的大汗国,这就是有名的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从赛依德建国到伊司马义被俘,共5代11位汗王,历时165年。“它最强盛的时候,除了天山南部地区外,还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伊赛克湖地区、费尔干纳盆地以及巴达克山和瓦罕地区,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管辖着祖国西部的实际版图”。

    在叶尔羌汗国的历史上,赛依德及其子热西德、孙阿不都克里木和苏丹马赫穆德是几位英武有为、政治开明、有所建树的大汗,也是叶尔羌汗国由开创到鼎盛的统治者。

    赛依德是叶尔羌汗国的缔造者,1490年生于吐鲁番。1514年,赛依德随表兄巴布尔在撤马尔罕城下作战失败后,带领部众翻越天山,进入喀什噶尔地区。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先后攻占了英吉沙、叶尔羌和喀什噶尔。1514年9月3日登上汗位、定都于叶尔羌,建立了叶尔羌汗国。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支和卓势力,在叶尔羌汗国统治者们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并终于形成为以夺取叶尔羌汗国政权为目的的两个政治派别。

    1678年,准噶尔贵族浑台吉噶尔丹派1.2万骑兵进入天山以南,连下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直达汗国都城叶尔羌。叶尔羌汗国末代可汗伊司马义被俘送在伊犁,叶尔羌汗国的疆域成了准噶尔的属地。

    叶尔羌汗国同明朝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其中主要的是“马茶贸易”;同清朝也有着密切的政治贸易往来。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西州回鹘政权 (2) 回鹊文 (3) 喀拉汗王朝 (4) 察合台文 (5) 叶尔羌汗国 (6)“福乐智慧”

    (7)“突厥语大词语”

    简答题:

    1.简述西州回鹘政权的建立?

    2、用史实说明喀拉汗王朝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论述题:

    1、讲述喀拉汗王朝的建立?

    2.简述察合台汗国的建立与分裂?

    3、简述叶尔羌汗国的建立?

    第六章清朝统一新疆

    17世纪初年,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势力日渐强大。1616年,奴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后金”为“清”,建都沈阳。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斗争。

    第一节 清朝统一新疆

    一、准噶尔的兴起

    明末清初,瓦刺以卫拉特之名称崛起于我国西北。当时,喀尔喀蒙古游牧在今蒙古北部,称 “漠北蒙古”;察哈尔部蒙古游牧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称“漠南蒙古”, 卫拉特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称“漠西蒙古”。在伊犁河下游及以西地区,是广大的哈萨克游牧草原。哈萨克族的许多部落按照他们的部落谱系划分为三个玉兹。大玉兹,称右部或中部,领地在巴尔喀什湖南部以及从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称左部,领地在锡尔河北部;小玉兹称西部,领地是现在的西哈萨克斯坦。在伊犁河地区,是柯尔克孜人的游牧地。

    卫拉特,16世纪时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准噶尔游牧于伊犁河上游地区;和硕特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土尔扈特游牧子塔尔巴哈台地区。17世纪初,当巴图尔洪台吉(卫拉特部落首领称台吉,洪台吉即大台吉)为首领时,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其它三部遭到排挤,面临被准噶尔兼并的威胁。17世纪20年代末,土尔扈特部逐渐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游牧;1638年,和硕特部被迫迁往青海境内;杜尔伯特及辉特部(土尔鹿特部西迁后,习惯上以辉特部为卫拉特四部之一)则屈服于准噶尔。从此,天山以北尽为准噶尔所据,所以至今我们仍把天山以北的盆地称作准噶尔盆地。

    1640年,巴图尔洪台吉召集东西蒙古各部王公,在新疆塔尔巴哈台会盟,青海的和硕特部和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也都派了人来参加。这次大会,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建立了卫拉特与喀尔喀的联盟。葛尔丹十七日渐强大并对外扩张。1678年攻破叶尔羌汗国。塔里木盆地成为准噶尔的势力范围。1723年,准噶尔封建贵族集团再次大规模进攻哈萨克,塔拉斯河流的哈萨克人遭受了极大的灾难。准噶尔军攻占了哈萨克汗驻地突厥斯坦城和塔什干。

    二、清朝统一天山北部

    准噶尔部在巴图尔洪台和僧个执政时期,同清朝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并坚决反对沙俄的侵略。

    噶尔丹上台初期,为寻求清帝的支持,也曾遣使朝贡。但与此同时,他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剪除政敌,加强自己的实力,自称“波硕克图汗”。1688年,噶尔丹率兵三万进攻喀尔喀蒙古。1690年6月,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名,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战争。为了平息噶尔丹的战乱,康熙帝三次亲征,在蒙,满,汉,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摧毁了噶尔丹的主力。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内外交困,暴病而死。

    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噶尔丹策零先后继位。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部封建贵族展开了争夺汗位的斗争。1752年,达瓦齐(策妄阿拉不坦唐棣)在阿睦尔撒纳(策妄阿拉不坦的外孙)的支持下,夺得了汗位。1754年,阿睦尔撒纳因谋求汗权尔贝达瓦旗大败,遂归附于清朝。准噶尔部政局动荡不稳。为了安定边陲,实现统一,1755年清朝出兵伊犁,沿途卫拉特,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热烈欢迎清军。达瓦其仓惶逃至格登山,接着又败逃乌什,被清军擒获,后被清廷封为和硕亲王。

    1757年,阿睦尔撒纳在沙俄的支持下,趁清政府撤军之机,掀起叛乱,妄图攫取统治卫拉特四部的大权。1757年5月,两路清军会师伊犁,准噶尔军全线崩溃。6月,阿睦尔撒纳逃入哈萨克中玉兹。这是哈萨克中玉兹阿布lài赉汗率部归附清朝,并决定qín擒献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得知后趁夜逃奔沙皇俄国。同年在俄国病死,清朝统一天山北部。

    三、清朝统一天山南部

    1700年,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喀什噶尔,把自立为汗的维吾尔族宗教领袖阿合玛特和卓(阿帕克和卓的孙子)抓到伊犁qiú囚jìn禁起来,同时把许多维吾尔族农民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阿合马特在伊犁生下二子,长子名博罗尼都,次子名霍集占,即史称的“大,小和卓”。他死后两个儿子仍被拘禁着。1755年,清军进军伊犁,打败达瓦其后,把大,小和卓放出来,并派兵护送大和卓博罗尼都到南疆去帮助清朝治理南疆;令小和卓霍集占留在伊犁掌管伊斯兰教。但小和卓背叛清朝,支持并参加了阿睦尔撒纳叛乱。1757年清军再克伊犁前夕,小和卓逃往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煽动,威逼大和卓和各城伯克,阿訇,发动反对清朝的叛乱,杀死奉命前往招抚的清朝副都统阿敏道及其随员100多人;同年,霍集占自立为“巴图尔汗”。

    1758年,清朝进军南疆平叛,先后攻克库车,乌什,阿克苏三城。次年6月,清军分兵两路迅速收复了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并乘胜追击叛军。大,小和卓逃往巴达克山。10月,巴达克山首领苏勒坦沙擒杀大,小和卓。清朝统一了天山南部。

    清朝统一新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陲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合作和共同繁荣;符合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四、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17世纪初,准噶尔部势力日渐强大,巴图尔洪台吉“shì恃其强,wǔ侮zhū诸卫拉特”,意欲兼并土尔鹿特部。17世纪20年代末,土尔启特部台吉和鄂尔勒克率领部众5000多帐,20多万人,从新疆的塔尔巴哈台出发,向西迁徙。于1630年左右,到达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建立起了一个东起乌拉尔河,西到顿河,南到里海和黑海,北至萨拉托夫的土尔扈特汗国,牙帐设在伏尔加河支流阿赫图巴河畔。

    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时期,沙俄扩张势力已达伏尔加河中上游地区。为了进一步向伏尔加河下游和顿河流域扩张,土尔扈特蒙古便成为沙俄攻击的对象。1643年,沙俄武装进攻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率部反击,不幸战死。沙俄向土尔扈鹿特人民征收的赋税名目繁多,摇役兵役层出不穷,并强迫他们放弃喇嘛教,改信东正教。

    1761年,17岁的握巴锡继承了土尔扈特汗位,pō颇得部众拥dài戴。1767年,握巴锡准备率部东归。1771年1月5日,握巴锡率领伏尔加河南岸部众3.3万多户,16.9万余人,开始踏上了举世闻名的回归祖国的万里征程,伏尔加河北岸的1.4万户部众被河水阻gé隔,未能一起同行。握巴锡亲自率领1.5万骑兵作开路先锋,妇女老幼赶着牧群居中,留下1万名战士殿后。沙俄女皇叶卡特lín琳娜二世闻讯,立即派军数万追赶,同时策动沿途的游牧部众阻截。在乌拉尔河畔,后卫部队与沙俄哥萨克骑兵展开血战,不幸全部壮烈牺牲。1771年8月底,握巴锡率领的土尔鹿特部众终于渡过伊犁河,到达伊犁附近的卡伦他木哈,回到祖国怀抱.八个月的残酷战斗、艰难跋涉,加之饥寒交迫、wēn瘟yì疫流行,土尔扈特的shēng牲chù畜死亡dài殆尽,人口死亡大半,幸存者仅7万多人。

    清朝获xī悉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立即派兵接应. 1775年,清政府把旧土尔扈特部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分设四盟:南路安置在喀喇沙尔城北游牧,以握巴锡汗为盟长,zhì置四旗,隶属喀刺沙尔办事大臣管辖.他们是现在巴音郭楞蒙古族的前辈;北路安置在和布克赛尔游牧,以策伯克多尔济亲王为盟长,置兰旗,隶属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他们是现在和布克赛尔蒙古族的前辈;东路安置在乌苏地区游牧,以巴木巴尔郡王为盟长,置二旗,隶属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管辖,他们是今天乌苏、kuí奎屯地区蒙古族的前辈;西路安置在精河地区游牧,以默门图贝勒为盟长,置一旗,隶属伊犁将军管辖,他们是现在波尔塔拉精河地区蒙古族的前辈。舍楞为首的新土尔扈特部,安置在阿尔泰的布尔干河地区一游牧,置二旗,隶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土尔扈特蒙古人民反抗沙俄压迫,万里回归祖国,在中华各民族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向心力。

    第二节 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清朝政府重新统一新疆以后,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一、军府制

    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委派明瑞担任第一任伊犁将军,将军府设在伊犁河北岸的惠远螂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的主要职责是:统辖天山南北各地驻防官兵,兼管全疆行政事务,并统辖归附清朝的中亚地区和哈萨克部落。

    清政府在乌鲁木齐设都统,都统与将军品级相当。在伊犁,塔城、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清政府在新疆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为北路、南路、东路三部分。

    清政府在南北疆派驻重兵,以加强边务防卫。驻疆清军总数约4万人左右,重点放在北疆,约占总数的4/5。

    二、行政体制

    清政府根据新疆民族的习惯和社会历史状况,实行三种不同的行政制度。在汉族较多,和内地联系紧密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实行州县制,设镇迪道,下分镇西府和迪化直隶州。

    在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蒙古和哈萨克中,以及在天山以南的哈密和吐鲁番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札萨克,是蒙古语音译,部落首领或执政官的意思。

    在天山以南的其它地区,清政府沿用维吾尔旧制,保留了伯克制的行政制度。“伯克”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沿用已久,它的本意是“首领”、“头目”。

    三、经济措施

    从1755年至1759年的时间内,清政府为统一新疆,大规模用兵三次,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奋新疆统一以后,清军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浩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稳定和重建当地社会经济,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清政府除每年从内地各省调拨协饷支持新疆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屯垦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商业政策。

    四、文化政策

    清政府既允许伊斯兰教继续存在,同时又采取措施限制它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准阿訇兼任伯克,将地方财政、治安、司法等权力赋予伯克统一掌握,仅给宗教机构保留着主持婚姻礼仪、遗产分配和管理教育的权力。清朝政府对喇嘛教采取保护和鼓励政策,鼓励蒙古各盟旗修建寺庙,封各大寺庙住持为呼图克图(活佛),喇嘛不仅免除一切赋役、还可以享受各种特权。在语言文字方面,实行满语满文、维语维文、汉语汉文同时通用的政策。清朝政府在天山南北提倡教育.在北疆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各屯shù戍区分设义shú塾,教授四书五经,兼习骑射,入学者多为满汉子弟,也吸收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入学。

    清朝前期,是新疆各民族文学创作萦荣的时代。

    第三节 清朝平定张格尔之乱

    一、浩罕支持和卓后裔的分裂活动

    大,小和卓叛乱失败以后,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儿子萨木萨克逃往浩罕。萨木萨克死后留有三子,长子名玉素甫,次子名张格尔,三子名巴布顶。浩罕统治者一方面自己向外扩张,一方面支持和卓后已返回新疆搞暴乱。

    1819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bīn斌jìng静强占浩罕商人sà萨lài赖占的女儿,萨赖占xiū羞fèn忿至极,将女儿杀死并pāo抛shī尸参赞衙门以xiè泄愤。清政府派伊犁将军庆祥赴喀什噶尔查办。庆祥庇护斌静,激起喀什噶尔群众强烈不满。张格尔利用这种形势,在浩罕统治者的支持下, 回南疆,发动了暴乱。

    二、清政府评定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在浩罕汗国的支持下于1820,1824,1826和1828年先后4次进攻南疆作乱。1828年6月,张格尔第四次入卡作乱,被清军活捉。同年6月,被槛送北京,交由刑部审理,判处死刑。

    清政府平定张格尔之乱,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由维吾尔族, 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族人民也为清军捐献马匹,积极协助清军追歼叛匪,为摘拿张格尔立了大功。

    浩罕的扩张政策与和卓后裔复辟野心相结合,是张格尔匪帮多次发动暴乱的根本原因。张格尔暴乱失败的历史表明: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罪恶行为,都是新疆各族人民不能容忍的,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清政府的善后措施

    清政府对在新疆的政策作了如下调整;

    1.建立各级大臣官员的考核制度。

    2.严格伯克的补选规定。

    3.增加新疆官员的薪俸。

    4.精减各办事衙门役使人数,节省开支;

    5.没收参与张格尔之乱者的土地,由官方出租。

    6.对伊斯兰教干预政治加以限制。

    7.改建西四城城,在边境增设卡伦和土堡,在塔里木盆地南缘诸绿洲之间增设驿站;

    补充内容:

    阿古柏:过去,曾有人称阿古柏是农民起义领袖,是维吾尔族的民族英雄。其实,阿古拍既不是维吾尔族,也不是中国人。他是一个浩罕汗国的军官,一个入侵者。他给新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约在1820年出生于中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塔吉克族,妻子是塔塔尔族,父亲是好汗国的一个小官吏;为了夸耀自己出生高贵,他还曾自称是蒙古贴木儿汗的后裔,青年是他长期做街头舞师。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塔什干的总督。靠这位妹夫的提拔,他从当传领官开始。他是一个野心家,他多次参予废立可汗的斗争,希图夺取跟大的权力,但是每次遭到其他人物的排挤,1864年4月,沙俄军队兵临浩罕首都,他出城迎战,遭到惨败。于是他就躲到了塔什干城里。正当他眼看着前途无望,十分焦燥的时候,中国新疆的局势,给了他一个施展个人野心的机会。1864年,天山南北各民族反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取的了胜利,仅有少量清军困守于个别城镇中,但是各地的封建领主,窍去了领导权,在各地建立起格据一方的封建政权。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又不断火并,给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牺牲。人民的处境比在清朝统治时期跟贾恶劣。

    1864年9月,回族封建地主金相印和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夺取了喀什噶尔回城,但清朝驻军所在的汉城却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就派人到浩罕国球援。

    1865年月,浩罕汗国的统治者封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和卓为喀什噶尔汗,派他带四百安集延任护送他侵入我国新疆。

    1876年4月,左宗棠率六万清军进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协助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将阿古柏的主力击溃,解放了大半个新疆。1877年4月,他被部下杀死。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1)卫拉特 (2)土尔扈特 (3)伊犁将军 (4)张格尔

    2.简答题:

    (1)简述准噶尔的兴起?

    (2)简述张格尔之乱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

    3.论述题:

    (1)简述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2)简述清朝治理新疆的措施?

    第七章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新疆

    自鸦片战争前半个世纪开始,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已步入衰落时期。而这时欧美的一些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都非常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对外实行野蛮的殖民掠夺,中国成为西方列强jié劫掠的对象。在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海上贸易中,中国一直居于出超地位。英、俄等国为了改变这种十分不利的贸易nì逆差,经过阴谋策划,争相向中国走私鸦片。为了镇压中国对鸦片走私的抑制,西方列强的首领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开端。新疆与全国一样,其近代历史同样是以列强鸦片huò祸hài害及新疆人民抵制鸦片泛滥为开端的。

    第一节 英、俄鸦片祸害新疆

    一、英、俄鸦片在新疆泛滥

    19世纪20年代,英国即将侵略的chù触角伸进新疆,随后又通过克什米尔、巴达克山、印度、浩罕等国家和地区向新疆大量走私鸦片。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俄国鸦片也经浩罕等中亚商人之手输入新疆.不久,俄国商人直接向新疆走私鸦片。1834年,俄国谢米巴拉金斯克的商人开始向伊犁、塔尔巴哈台走私鸦片。早在19世纪30年代末,鸦片已流毒全疆。大量向新疆走私的鸦片、或就地sī私xiāo销;或继续走私东运,经jiā嘉yù峪关输入内地。新疆又成为英、俄由陆路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一条通道。

    英、俄鸦片输入新疆,给边疆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人民健康受到摧残,国家白银大量外流。地方官吏参与走私和吸食鸦片,加深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性和统治政权的危机。新疆是祖国的西北门户,各族人民对英、俄鸦舞泛滥新疆十分愤恨,有识之士纷纷要求禁烟。

    二、禁烟与反禁烟的斗争

    清政府草在1729年颁布了禁烟令,但全国范围内的禁烟运动却始于1838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广州禁烟之后。在全国禁烟热潮中,清政府对新疆禁烟极为重视,自1839年9月到1840年6月,清tíng廷共发布了16道有关新疆查禁鸦片和处理烟案的yù谕zhǐ旨。为了堵绝英俄鸦片走私,新疆地方当局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 首先是拟定了新疆严禁鹅片章程。1840年3月8日,清政府批准了伊犁将军奕山等人《请将新定鸦片章程就边地情形量为变通》的zòu奏zhé折。奏折五条中有三条是针对英、俄鸦片fàn贩子向新疆贩卖鸦片的。

    2.其次是通过外交途径向俄国当局严正提出禁止在中俄沿边走私鸦片。

    3. 三是查禁zhuī追bǔ捕鸦片贩子。

    4. 四是没收烧毁烟贩走私的鸦片。

    19世纪60年代,俄国取得了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规定每担(65公斤)鸦片只须交纳税银30两,即可自由输入中国。新疆成为列强鸦片贸易的重要通道,禁烟suì遂流于形式。

    第二节 沙俄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

    一、沙俄对中国西北边疆的早期侵略

    16世纪30年代,沙俄的东部疆界在里海。为了向东方扩张,就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即在其侵占的地方修筑众多的要塞,环绕各个要塞修建一系列堡垒,驻扎军队,成为对外扩张的侵略据点。这一个一个堡垒联成一条线,称为堡垒线。

    1587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堡垒线,1735年始建奥伦堡堡垒线,为俄国东侵的众多堡垒线中的两条主要堡垒线,对新疆与中亚形成qián钳形攻势。19世纪50年代,经科帕尔(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附近)和维尔内(令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向中国境内推进750公里,切断了我国伊犁与塔尔巴啥台间的巡边通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又趁火打劫,力图侵占新西伯利亚线与锡尔河线之间的500公里开阔地带。1864年,在新浩罕线最南端的奇姆肯特,将两条堡垒线连接封闭在一起。

    19世纪30年代以前,俄国对巴尔喀什湖与额尔齐斯河等地无总体认识。为加紧其侵略步伐,不断派遣人员非法考察这些地区。19世纪50年代后,沙俄对巴尔喀什湖地区的侵略更加频繁。

    二,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俄国于1797年,单方面颁布了《布赫塔尔明斯克通商条例》,强行对中国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05年7月,沙俄政府派戈洛夫金出使中国,要求清政府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两国边界通商。1810年,普蒂姆采夫等人冒充哈萨克商人,潜入塔尔巴哈台、伊犁搜集商业情报,为正式通上做准备。1847年7月,沙皇政府授权向清政府正式提出在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三处开放通商.1850年1月,俄国外交部官员科瓦列夫斯基又向清政府提出在伊犁等处通商。1848年和工1850年,俄国商船两次闯入上海要求开放贸易,清政府被迫同意沙俄的部分要求,谈判新疆对俄开埠。

    1851年8月6日,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其内容共17条。这个条约是近代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去大量权益。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俄国单方面设立领事,条约第二条规定,伊犁、塔尔巴哈台开放通商后,俄国可在此两处设置 “领事”。

    2.免税贸易权。条约第三条规定,中俄双方在伊犁、塔尔巴合台两处通商,“彼此两不抽税”。由于华商未进入俄境贸易,所以这一规定只是俄商在中国伊梨、塔尔巴哈台实行免税贸易。

    3.片面领事裁判权。条约第七条规定,在伊、塔两地,中俄两边商人遇有争斗小事,即着两边贸易官员究办。但华商只在新疆境内贸易,而在伊举、塔尔巴哈台贸易的俄国商人犯罪,却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片面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4.设立贸易圈。条约第十三条规定、“俄罗斯商人前来贸易,存货、住人必需房屋,即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亭,就近由中国指定一区,令俄罗斯商人自行盖造,以便任人存货丝。贸易圈实为沙俄的租借地。这个条约是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时期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个,也是中俄关系史上性质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三、《中俄kān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0年11月,沙俄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个条约规定中俄西部边界以山岭、河流和中国常驻卡伦为勘界的标志。以沙宾达巴合、zhāi斋sāng桑hú湖、天山、特穆尔湖和浩罕边界为五个划界点。在沙俄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下,清政府1864年10月,被迫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主要内容是:

    1.划定从沙宾达巴哈到浩罕的中俄西段边界。

    2.划归俄国的中国卡伦,限一月之内移空。

    3.人随地归。

    4.条约签订后240夭建立界碑鄂博。

    5.增添交涉机构。

    通过1869年和 1870年订立的《中俄科布多界志》、《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及《塔尔巴哈台界约》三个边界子约,沙俄鲸吞了中国西部疆土44万多平方公里。

    四、新疆人民的抗俄斗争

    沙俄为了霸占中国雅尔噶图山金矿,制造了残害中国矿工200多人的血案,激起塔城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坑。1855年8月,塔尔巴哈台各族人民一举烧毁了沙俄在塔尔巴哈台的贸易圈事件发生后,沙俄威迫清政府答应赔款,惩办zhào肇事的官民。迫使清政府于1858月7日签订了《塔尔巴哈台议定补贴条约》。重修贸易圈房屋,勒索赔款13.53万两白银。同时,判安玉贤斩监候、徐天尧充军。沙俄又攫取了在伊、塔领事馆各驻兵50名的特权,开创了俄军驻扎新疆的先例。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的新疆社会

    一、吏治腐败和沉重的经济剥削

    清朝后期吏治腐败,政府官员同本地民族封建领主,宗教上层相勾结,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压迫。特别是1862年“协xiǎng饷”完全断绝以后,他们任意增加税目,对农民进行qiāo敲gǔ骨xī吸suǐ髓的剥削。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二、和卓之乱

    1849年9月,在浩罕的鼓动下,逃亡在国外的和卓后裔迈买的明(即卡塔条勒)、wō倭里罕、伊善罕(又作玉散和卓、依善和卓),铁完库里(又作塔瓦克木)、克齐克罕,阿克恰干,萨比尔等人,纠集千余名匪徒进犯喀什噶尔回城和英吉沙回城;浩罕商人约奈迈提等作内应,开城放进和卓们。喀什噶尔领队大臣率3000多人坐守汉城不敢应战。清政府bō拨款百万两,派陕甘总督布yàn彦tài泰为定西将军平叛,于11月8日解英吉沙之围,收复喀什噶尔回城,迈买的明等掠夺大批财物逃走,史称“七和卓之乱”。

    1857年6月,倭里罕在四五千名浩罕商人协助下,一度攻占喀什噶尔回城,水淹火攻汉城;又分兵东犯巴尔楚克,quān圈méi玫叶尔羌,气yàn焰chāng猖juē撅。1857年9月,清军先后由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调集8600多名官兵参与驱逐和卓叛军的战斗。倭里罕见大势已去,即guǒ裹胁了1.8万多人,带着1000多峰骆驼及财物逃攀浩罕。

    第四节 19世纪中期雌新疆农民起义

    一、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烽火

    1845年6月在喀什葛尔等地组织维吾尔,柯尔克孜族农民举行暴动,反对繁重的徭役。1857年9月,在和田的维吾尔族农民举行暴动。1855年库车农民举行暴动。1857年4月3日,2000多名参与起义的农民集合在拍杂瓦特庄,展开武装斗争。1858年初冬,喀什葛尔新垦地亩的农户抗粮,“聚众滋事”。1860年,叶尔羌属托果斯钻庄的维吾尔族农民,“抗违粮赋”。1862年,和田金矿的矿夫发生暴动。

    二、1864年新疆农民大起义

    1864年6月6日,库车暴发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克库车城,不久,起义浪潮席卷天山南北,形成了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伊犁、和田等五个起义中心.塔尔巴哈台等地也被义军攻破,

    (1)1864年春,库车渭干河畔修渠开荒的农民,由于冻饿,劳累、鞭挞而死的人很多,托乎提尼牙孜哈里等人首先点燃了起义火焰,一夜之间杀死两名官吏与15名伯克,随即向库车进军。库车城的维吾尔族、汉族、回族也起而回应。6月6日,攻陷库车城。由于地理和政治的原因,在1864年席卷天山南北的农民起义中,库车起义居有重要的地位。起义之初,库车农民曾要求爱玛特郡王出任他们的领袖,爱玛特拒绝了起义者的要求,被栽杀。随后起义农民求助于库车的加拉里丁家族,这个家族中的热西丁被推为起义者的领袖,尊号为“圣人后裔、胜利者之父、热西丁汗和卓”自称“汗和卓。

    (2) 1864年7月13日,乌鲁木齐南山回民起义,攻占达阪城。7月15日,回族阿xún旬tuǒ妥明(即妥得lín磷,经名达吾提)与乌鲁木齐绿营中军参将索huàn焕章,乘清军援救库车之机,率众攻占了乌鲁木齐汉城。同一天昌吉回民攻占县城。10月3日,起义军又攻占乌鲁木齐满城。1865年3月,妥明在乌鲁木齐自称“清真王”。

    (3)在伊犁,1864年10月12日也爆发回族、维吾尔族联合起义一回族头目马万信联合阿奇木伯克阿布都鲁苏勒等共同起事。攻占宁远城(今伊宁市)推举原宁远城阿奇木伯克迈杂木扎提为领袖。迈杂木扎提自称苏丹。

    (4)库车起义后不久,原拜城阿奇木伯克铁木尔哈孜潜回原籍和田,联络刚由麦加朝回国的伊斯兰教法官艾比布拉阿吉,占据和田。后艾比布拉自称“帕夏”。

    (5)在喀什葛尔,柯尔克孜族部落首领司迪克联合当地回族和维吾尔族居民举行起义。

    总之,19世纪中期以后,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更为腐朽虚弱,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1864年爆发了新疆农民大起义。但是由于阶级和社会的局限性,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蜕变为封建割据大混战,为境外侵略势力造成可趁之机。

    补充内容

    “新疆”名称的由来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对这一地区曾长期数名并用;西域,西疆,西陲,新疆等四个名称的使用。1884年新疆建省之后,就仅用新疆一名,而不再使用其他几个名称了。自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来,我国历代的官私文书及各种史籍均将今天山南北及其以西的中亚等地区成为“西域”。而清政府为什么将这个沿用了二千多年的名称改为新疆呢?

    原来,这与清朝统治者的虚荣心有关,清军入关以前,它所统辖的疆域仅限我国东北地区,入关后,他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但在个别地区,他的统治也是经过了多年反复之后才最终确立的。到了乾隆皇帝时,为了给自己树bēi碑立传,歌功颂德,他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了清政府统治的地区成为新疆。新疆这个名称的出现,除了清朝皇帝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用意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继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他在给清朝皇帝的zòu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饱含了收复失地的爱国将士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对于新疆这一名称的歪曲为一列。他们胡说什么:“东土耳其斯坦(即新疆)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自从清朝占领新疆以后,才变成了清朝的殖民地”,“因为是清朝新占领的地方,所以才被称为新疆”。制造这类谣言,并非由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完全是出于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破坏我国统一之目的的;

    清政府决定新疆建省,对于外国帝国主义者和当地封建领主的分裂活动,是一沉重打击。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七卓之乱(2)《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简答题:

    1.试析《中俄伊塔通商章程》对新疆的危害?

    2.《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危害?

    3、简述塔尔巴哈台人们火烧俄贸易圈事件?

    论述题:

    1.概述英,俄鸦片对新疆的危害?

    2、简述沙俄早期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侵略?

    3.试析1864年新疆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的演变。

    第八章 西北边疆危机的加深与新疆建省

    第一节 阿古柏与沙俄入侵新疆

    一、阿古柏入侵与新疆人民的反入侵斗争

    喀什噶尔起义爆发后,寄居喀什噶尔回城的浩罕商人乘机插手其间,策反部分伯克、ā阿hōng訇投书浩罕,yù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占据喀什噶尔回城的司迪克,也派使者金相印去浩罕联络,企图将流亡浩罕的南疆和卓后裔接回喀什噶尔,以增强自己的地位。当时浩罕正处在对抗沙俄兼并的斗争中,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力量染指喀什噶尔。但王公头目们仍不愿放弃这一次“良机”,决定派遣阿古柏前往喀什噶尔。

    1865年1月,阿古柏纠集了亲信骨干68人,由金相印引路侵入南疆。他们借和卓后裔布素鲁克的名义,沿途不断纠合各类人员加入侵略队伍,当深入到距喀什噶尔70公里的明约洛卡伦时,这支入侵军已初具规模了。司迪克本想迎接和卓后裔,但见到的却是人数众多的浩罕入侵军,这使他感到严重的不安和威胁,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反对外来侵略传统的民族,当他们认清了入侵者的真面目后、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反抗义旗。3月,司迪克从英吉沙尔起兵,包围了阿古柏占据的喀什噶尔回城,但在决战中司迪克失利了,被迫流亡塔什干。作为司迪克本人,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喀什噶尔的战斗却打响了新疆人民反击阿古柏入侵斗争的第一枪.

    叶尔羌城阿奇木伯克尼牙斯受到当地回民军和库车热西丁和卓势力的联合围攻,向喀什噶尔的布素鲁克求救,阿古柏乘机带领一支数百人的入侵军开进叶尔羌,但失败。

    阿古柏率败军退至英吉沙并占领英吉沙。英吉沙是阿古柏入侵南疆后以武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

    1866年6月,阿古柏率军第三次入犯叶尔羌。此时,以伊斯哈克为首的库车军已在叶尔羌布防,回、汉两城守军共2万多人准备迎击敌军的进犯。汉城内回民守军提议与库车军及尼牙斯等联合夜袭敌营,不料尼牙斯秘密派人先向阿古柏告密。联军劫营部队中了埋伏,损失惨重。伊斯哈克与汉城回族民军头目先后投敌,阿古柏占领了叶尔羌。

    对据守和田的哈比布拉势力,阿古柏采取了宗教欺骗手段。1866年12月、阿古柏率军进至叶尔羌与和田交界处,即令停止前进。他先派使者请求哈比布拉准许他到和田朝觐圣人陵墓—乌鲁克麻扎。出城相迎的哈比布拉被“邀入”阿古柏军营,受骗被qín擒,入侵军随后抢入和田城。城内军民奋起反击,拼死抵抗,甚至连妇女也参加了战斗。入侵军的屠杀持续了一个多月,不屈的和田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坚持了一个多月,5万多和田军民惨死于阿古柏的屠刀下。

    1867年5月,阿古柏向热西丁和卓发动了进犯。首战阿克苏,经过激战,阿古柏军攻占了阿克苏城。入侵军suì遂长驱直入,偷袭牙依德(今拜城县西察而其),招降哈木丁率领的库车援军,夺取拜城,攻占赛里木、黑孜尔(今克孜尔)据点,兵临库车城。这时库车城内虽然已兵力空虚,但守城军民仍对阿古柏军的强攻进行了拼死抵抗,给入侵者造成重大伤亡。当敌军从库车城侧后强攻入城时,城内军民又在xiàng巷战中顽强抵抗,热西丁和卓在战斗中被阿古柏士兵杀害。入侵军占领库车城后,驻守在喀喇沙尔的伊斯哈克(前被阿古柏从叶尔羌放回)献城投降,最后一批库车军民被出卖了。至此,南疆七城方圆4000余里国土沦入外kòu寇的铁tí蹄之下。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阿古柏mù沐hóu猴而guàn冠,yǎn俨然以一个可汗王的身份在南疆不断强化自己的统治,扩充入侵军队。按当时中亚对南疆的习惯称呼,阿古柏建立的统治被称为“哲德沙尔政权”。

    1870年5月,阿古柏分兵两路进攻割据北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的妥明清真王势力。1872年2月占领了此地。

    “阿古柏伯克是用暴力或用诡计把喀什噶尔(指南疆)各个城市的统治权夺到手的,因此他不能得到百姓们的同情,于是他从自己统治的最初年头起决定依靠军队队,6万多入侵军(相当于清政府南疆驻军的4倍多)支撑着阿古柏对占领区内各族人民的统治和奴役。 阿古柏政权的另一根支柱是宗教势力。在入侵新疆的战争中,阿古柏即打着伊斯兰教解放者的旗号,把侵略战争鼓吹为伊斯兰圣战。在占领大半个新疆之后,阿古柏文把自己装扮成伊斯兰教的择卫者,在占领区内严厉推行伊斯兰教法典,加强和扩大宗教法庭的权力,以宗教统治替代行政管理,以伊斯兰教教规来筋骨各族人民。

    二、英,俄扶植阿古柏

    19世纪中叶,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中亚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阿古柏入侵新疆后,英,俄都相勾结并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阿古柏也力图勾结沙俄和英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沙俄侵占伊犁地区后,于1872年6月,同阿古柏订立了《俄国与喀什葛尔条约》,由此,阿古柏首先获得了沙俄在外交上的承认;沙俄则得到了南疆的商业贸易市场。英国早已以枪支,小炮等武器支持阿古柏,并于1874年2月同阿古柏签订了《英国与喀什葛尔条约》。由此,英国取得了超过俄国所得到的利益,引起了俄国的忌恨。这样,阿古柏侵入新疆的同时又把俄,英斗争引进兴建,使新疆面临被沙俄和英国分割的危险,从而造成了俄国西北边疆的严重危机。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伊梨人民的抗俄斗争

    俄国对伊犁的野心由来已久,1864年,俄国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北边疆44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占伊犁地区面积4/5的伊犁西路的大部分地区,伊犁仅存九城及周周防营驻扎、屯田区。尽管如此,俄国仍欲壑难填,伺机占有伊犁全境。

    伊犁苏丹政权建立后,曾要求俄军撤出其侵占的伊犁塔兰奇耕地,并拒绝俄国商人进入伊犁贸易。俄国与埃拉汗政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1870年,伊犁埃拉汗政权已同俄国断绝了一切往来,双边摩擦、纠纷不断增加。6月,5名俄民非法闯入伊犁南境特克斯地区狩猎,被伊犁哨所士兵击毙l人,俘获3人。俄方乘机提出4条通碟及多项无理要求。8月,俄军出动天山部队侵古了伊犁南部通往阿克苏的战略通道—穆素尔山口,拉开了入侵伊犁的序幕。

    1871年春,哈萨克内部反抗压迫的斗争不断加剧。俄国当局诬称伊犁埃拉汗政权插手其间,并以此为借口积极策划进犯伊犁的军事行动。俄国政府将行动的时间定在秋季,以伊犁远征军司令科尔帕科夫斯基为首的前线将领则力主提前,“现在就占领”伊犁。此前有抗俄的哈萨克阿勒班部落首领塔札别克投奔了埃拉汗政权,整装待发的俄军终于有了进犯伊犁的借口。科尔帕科夫斯基向伊犁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埃拉汗政权在7天内,即5月15日以前交出塔札别克,否则“将出动我(俄)国部队”。不待伊犁方面答复,分布在谢米列奇省东南的俄军奉命向博罗呼吉尔集中,与当地原有的博罗呼吉尔部队会合、组成进犯伊犁的主力部队。天山部队一部与春济部队会合,奉命沿伊犁南境的克特缅山推进,以形成对伊犁南北夹击的态势、随即俄军发动了对伊犁的进犯。

    5月15日,博罗呼吉尔部队先派出一个步兵连和90名哥萨克组成的前卫分队‘携带两门大炮,向伊犁推进。5月17日,入犯霍尔果斯河西岸。7月2日,埃拉汗派人前来绥定谈判,表示愿意投降。随后,埃拉汗接受了俄方提出的投降条件。7月4日,俄军进入宁远城。

    伊犁军民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自5月14日至7月2日,历时50余天.各族军民面对装备精良的俄国入侵军,不畏强暴,不怕牺性,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使入侵军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顽强的阻击。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悲壮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光辉篇章。

    俄军占领伊犁后,曾一度想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但最终选择了由俄国占领军直接实行统治的方式。俄军占领伊犁后,即以赔款名义强迫当地居民缴纳了一大笔款项,作为供应当地俄占领军的开支。

    首先是以没收的形式强占清朝在伊犁的屯田、耕地,侵夺中国的土地产权。俄军占领伊犁后以没收的形式将清朝在当地屯田霸为己有,并冠以占领军“公有”地产之名向外出租。

    其次,诱迫占领区内各族人民改投俄籍,侵夺中国民籍主权。俄军占领伊犁后,即以各种手段强迫中国人加入俄国籍。

    第三,阻挠清政府对伊犁地方事务的管理,企图剥夺清朝对伊犁的管理主权。

    第四,在占领区内实行俄国法律,窃取清朝在伊犁的司法主权。

    第五,鼓励俄国商民迁居伊犁,占据伊犁市场,把持当地经济。

    第二节 清朝收复新疆

    一、清军驱逐阿古柏

    新疆人民是不甘屈服于处kòu寇奴役的,在阿古柏的黑暗统治下,南疆各族人民翘首企足,盼望清政府出兵驱逐外敌。清廷也一直在积极筹划布置,力争早日收复新疆。正当清廷注重西北之时,旧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防出现危机。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移西征之饷银作东南海防用费,这实际是放弃新疆的论调。以左宗棠为首的部分朝臣大员认为“我退寸而寇进尺”,坚持原定西征方案,主张迅速出兵,驱逐外敌,收复新疆。这就是关系到新疆命运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塞防”一派的坚持下,清廷最终决定全力西征。1875年5月,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总统收复新疆。西征大军陆续出关,至1876年6月,进入新疆的清军已达七八十营,连同原有整编部队,总人数已近6万。左宗案制定了在战略上“先南后北”,在战役上“先北后南”的用兵方案。

    1876年8月,清军在古牧地打响了驱逐阿古柏的第一仗。到了1878年1月2日相继收复西四城,阿古柏入侵势力被彻底从新疆驱逐。

    收复新疆的战役进展得如此顺利,其中根本原因是清军反击阿古柏入侵收复失地的西征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大军所到之处,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

    二、中俄交涉与《伊犁条约》

    于1881年2月24日签订了《伊犁条约》及其附件。《伊犁条约》全文共20款,主要内容如下:

    1.割地。集中在三个地段:伊犁地区。俄国割占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塔城以北地区,经奎屯山至木斯岛山之间划一条直线(与原崇厚界相近),直线与旧界之间酌定新界。喀什噶尔地区。照俄国的所谓“现管之界”勘定边界,在已经多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下为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2.通商。重申俄国商人在中国蒙古地区免税贸易,在新疆天山南北两路贸易“暂不纳税”;在设领事馆的城镇及张家口建造铺房、háng行zhàn栈;俄商来华陆路贸易可经蒙古、薪疆沿边的35处卡伦出入。

    3.设领。除照旧约在伊pān攀、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库伦片面设立领事外,俄国还获得了在肃州、吐替番两处增设领事权益;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5处jùn俊商务兴旺后添设领事的权登。

    4.赔款。中国以偿付俄国“代收、代守伊犁所需兵费”及“补恤”名义赔款900万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

    5.华民迁居俄国。条约规定伊犁居民可携带财产于1年期限内自由迁居俄国。俄方据此前后共将7万多伊梨居民胁迫迁入俄境。

    6.伊bēi卑归还中国。条约规定即于3个月内,将交收伊犁之事办jùn竣。实际俄军借口保护“愿归俄地之人”,于交收后继续在伊犁盘踞了1年。

    第三节 新疆建省

    一、善后局的设置

    1876年收复新疆战役打响后,清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新疆各城接连光复。新疆善后局始建于北疆镇迪道迪化。随着清军节节推进,善后局陆续扩展到吐鲁番和南疆各城,经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左宗棠。到1883年低,新疆共设立善后总局2个。各地善后局设立以后,主要开展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疏浚修筑河渠。

    2,招民兴屯,恢复农业生产。

    3,清丈地亩,厘定税率。

    4,征收赋税。

    5,发行全疆通用新币。

    6,总揽各地司法及民政事务。

    7,兴办公共及教育事业。

    8,主持中外交涉。

    9,维持治安边防。

    二、新疆建省

    清季新疆建省之议最初是由龚自珍等率先提出的。1820年,龚自珍着文《西域置行省议》,郑重提出西域(新疆)建立行省,以实现全国大统一,抵御日益严重的西北边患。

    1877年6月,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左宗棠奉命统筹战后新疆全局,重提新疆建省:“为新疆画久安长洽之策, 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尽管清政府碍于时局,对新疆建省之议未加可否,但左宗棠认定建省为新毅必行之策。

    1878年初,新疆除伊犁外全部收复;左宗堂再次提出新疆建省之议,并奏请清廷将新疆建省交廷臣大员会议决策。

    在左宗棠等的督促下,1882年12月,清政府批准以刘锦棠建省方案为本,并由刘锦棠主持,先在南北两路各设道、厅,州、县就近选派官吏往署。一场声势浩大的边疆行政体制改革在天山南北同时展开。至1883年上半年,新疆基层道、厅、州、县建置已初具规模。6月,刘锦常奏请cái裁chè撤都统及参赞、办事、领队各大臣。

    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决定新疆建省。次日,新疆建省公诸全国,并任命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魏光tāo焘为新疆布政使,省会定在乌鲁木齐。新疆建省终于冲破内外重重困难和阻力得以实现。全省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四个道,下辖6个府、10个厅、3个州、23个县或分县。

    新疆建省,为清末中国边疆治理制度的改革树立了一个典范,其后1885年台湾建省,20世纪初又有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1907 年),外蒙古议设行省(1907年)等。

    新疆建省是新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具有深远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推动了新疆历史的前进。

    2,实现了新疆与其它各省行政制度的划一,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3,巩固了祖国的边防,有利于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4,为清末中央治理边疆制度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第四节 英,俄私分帕米尔

    一、 清政府关于帕米尔问题的立场

    帕米尔位于新疆西南部,古代称为葱岭、按照自然地理状况,可分为8个部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近代帕米尔地区居住的主要民族是柯尔克孜人和塔吉克人。1759年秋,清军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时,柯尔克孜族首领阿济比代表居住在天山以南的柯尔克孜族15部归属清朝。帕米尔东南主要是塔吉克人的游牧地。塔吉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若于世纪分布在帕米尔东部的操东伊朗语的部族。17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游牧在帕米尔东南部的塔吉克人渐渐集中到色勒库尔一带,和当地居民及周围的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融合成我国的塔吉克族,清统一新疆后,在当地建立了色勒库尔回庄(今塔什库尔干县),归叶尔羌参赞大臣管辖。

    进入19世纪后,浩罕汗国强盛,开始向帕米尔扩张,但直到60年代沙俄吞并浩罕时止,浩罕势力仍在阿赖岭以北、整个帕米尔地区一直属于中国。1878年清军收复南疆后,加强了对帕米尔的管辖,先后在当地设置了8个稽查卡伦,派军驻守。进一步完善了对帕米尔的管辖。

    80年代末俄国,英国在中业的争霸加剧,由此形成了英俄争相侵夺中国领土的所谓“帕米尔问题”。1890年初夏,英国指使其傀 儡军强行侵入阿尔楚尔帕米尔中部的伊西洱库尔掉尔周围,硬说这一地区是他们的领土,并以武力攻占了中国的苏满卡伦。所以,“帕米尔问题”的产生,又是英、俄列强侵华政策的产物。

    1890年8月,英国在占有苏满地区后提出与清政府谈判划分中国和阿富汗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这实际上是在中国界内划界,其目的一方面是要迫使清政府割让苏满地区,同时企图通过划界使英势力与中国边界连接,阻断俄国南下威胁英印。清政府声明:“帕米尔系中国地界”,拒绝与英国再谈判划界问题,并要求英属傀儡军撤出苏满地区。

    1892年6月2日,杨诺夫率领特遣军侵入帕米尔。俄军入犯帕米尔后,先集中在中部的木尔加布地区,然后分兵向各地窜犯。一路破坏中国卡伦哨所,驱赶守卡官兵,不仅侵占了《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的“待议区”,连同界约规定的中属帕米尔部分也一并强占。至10月,俄军古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两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帕米尔领土。随即中俄双方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帕米尔划界谈判。

    俄国在与清政府谈判帕米尔划界时,还回时在与英国秘密进行着私分帕米尔的讨价还价,在俄军强占帕米尔之后,英国于1892年8月提出划分英俄在帕米尔势力范围的界线,以杜俄军继续向南推进。

    此后不久,英俄就私分帕米尔举行了秘密谈判。1895年3月11日,英俄背着清政府签订了关于划分帕米尔势力范围的《英俄协议》。《英俄协议》是两国背着清政府瓜分中国帕米尔领土的强盗分赃协议,历届中国政府从来未予承认,因而是非法和无效的。

    英俄私分帕米尔的谈判是秘密进行的,直到1893年英俄已就分赃帕米尔达成原则协议时,清政府才获xī悉此事。中国代表当即在中俄帕米尔会议上向俄国提出强烈抗议,清朝驻英公使也照会英外交部,指出英“将中国界线内地擅让与俄,阳为联络,阴为私图”。对于《英俄协议》,清政府郑重声明‘英俄不顾中国允让与否,行定界,迹近强占,中国决不能认。“此后日必重申前说”。俄国在与英国达成了私分帕米尔的原则协议后,已无心和中国谈判。1894年4月11日、俄方提出暂停会议,并正式照会清政府,要求在帕米尔地区维持现状,两不进兵,以待将来谈判解决。

    4月17日,中国复照俄外交部,同意俄方提议,但有两项重要说明:

    其一,“按照《喀约》中国应得一切权利,不能因不进兵稍有

    减损。

    其二,“以后商议,仍望按照中国所拟之界办理,方能有成”。

    4月18日,中方向俄外交部递交了补充照会,说明中国方面已命令帕米尔守军驻扎原地,在两国帕米尔划界未定之前,暂不进兵。望俄方也伤令俄官兵于边界未定以前不准前进。

    4月23日,俄外交部复照清政府,说明俄方面已命令俄军仍住扎原处,,于中俄两国帕米尔界未经定义以前,不准前进。

    以上即为1894年中俄关于帕米尔问题的四个往来换文。从内容上看,清政府声明保留了基于《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中国对帕米尔的领土主权。俄方在换文中承认中俄在帕米尔划界上存在分歧。

    中国历届政府和早期苏联政府都认为,、中俄两国在帕米尔地区的分界是悬而未决的。1926年3月25日,中国政府在致苏联的外交节略中指出:“帕米尔地方本系中国领域,于1892年被前帝俄政府以借境为言派兵强占,迄今成为悬案”。4月14日,苏联政府复照中表示:“至从前未划界之处,亦应另定新界”。即同意在适当时候恢复帕米尔划界谈判.至今,沿萨雷阔勒岭的分界仍为未定界。

    补充内容

    关于“阿古柏”:

    过去,曾有人称阿古柏是农民起义领袖,是维吾尔族的民族英雄。其实,阿古拍既不是维吾尔族,也不是中国人。他是一个浩罕汗国的军官,一个入侵者。他给新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约在1820年出生于中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小镇。父母都是塔吉克族,妻子是塔塔尔族,父亲是好汗国的一个小官吏;为了夸耀自己出生高贵,他还曾自称是蒙古贴木儿汗的后裔,青年是他长期做街头舞师。后来,他的妹妹嫁给了塔什干的总督。靠这位妹夫的提拔,他从当传领官开始。他是一个野心家,他多次参予废立可汗的斗争,希图夺取跟大的权力,但是每次遭到其他人物的排挤,1864年4月,沙俄军队兵临浩罕首都,他出城迎战,遭到惨败。于是他就躲到了塔什干城里。正当他眼看着前途无望,十分焦燥的时候,中国新疆的局势,给了他一个施展个人野心的机会。1864年,天山南北各民族反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取的了胜利,仅有少量清军困守于个别城镇中,但是各地的封建领主,窍去了领导权,在各地建立起格据一方的封建政权。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又不断火并,给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牺牲。人民的处境比在清朝统治时期跟贾恶劣。

    1864年9月,回族封建地主金相印和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夺取了喀什噶尔回城,但清朝驻军所在的汉城却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就派人到浩罕国球援。

    1865年月,浩罕汗国的统治者封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和卓为喀什噶尔汗,派他带四百安集延任护送他侵入我国新疆。

    1876年4月,左宗棠率六万清军进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协助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将阿古柏的主力击溃,解放了大半个新疆。1877年4月,他被部下杀死。

    思考题

    名词解释:

    (1)阿古柏 (2)《伊犁条约》

    简答题:

    1、谈谈新疆建省的意义?

    2、简述青政府关于帕米尔问题的立场?

    论述题:

    1、论述南疆各族人民杭击浩罕阿古柏势力入侵的斗争史实?

    2、沙俄是怎样强占和统治伊犁的?

    3、中俄交涉与《伊犁条约》

    第九章 民国前期的新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在新疆的革命党人刘先俊和杨赞绪等人也分别于1911年12月和1912年1月在迪化和毅力发动起义;迪化起义被清军镇压;伊犁起义则获成功,于是在新疆出现了伊犁临时政府和清朝新疆省当局之间的对岭,1912年2月清帝正式宣布退位。3月,新疆巡fǔ抚袁大化遵旨承人共和,从此新疆进入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新疆史,可以分为二个阶段来叙述。1949年9月以前为军阀统治时期,1944年9月至1949年全国解放,为国民党中央政府控制时期;

    1944年9月以前,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相继在新疆实行封建割据式的独裁统治。他们的统治使新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中原的联系被认为地切断,这时期中央政府不能插手新疆事务。他们多是靠个人实力在时局变动中或政变中上台,上台后各级官吏,制度都要变动,再加上民族矛盾的复杂,激化和外国的插手,使新疆这一时期的局势黑暗而动荡。

    第一节 辛亥革命在新疆

    二、 迪化起义与伊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的捷报使得新疆“省城大震”,“人心动摇”,激起了新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

    新疆首先响应辛亥革命的是刘先俊领导的迪化起义。1911年10月22日,刘先俊由内地来到迪化。他联络迪化哥老会首领以及一些下级军官、教员‘商人,并与伊犁东来的革命党人取得了联系,积极筹划响应武昌起义。1911年12月20日,新疆巡fǔ抚袁大化得到zhēn侦探密告,获知革命党人将举行起义,使立即宣布全城jiè戒严,并下令搜捕刘先俊。28日上午,由于内奸告密,起义领导人陈光模、唐晓云被捕遇害。刘先俊见事机已泄,决定当夜9时起义。刘先俊、万象春、马万荣等率领100多名哥老会会众,先后向抚署东营、炮营、市警察一区发动进攻。袁大化急调马步队进行镇压,包围了起义队伍。刘先俊派万象春等人趁黑夜突围出城赴伊犁,他自己则率领起义军顽强抵抗。经过一夜激战,终因guǎ寡不敌众,至次日中午,起义失败。刘先俊被捕,慷慨就义。数十名起义者被处死,与起义有牵连的200多名士兵被清洗qiǎn遣散。

    伊梨起义 迪化起义失败后10天,声势浩大的伊犁起义就于1912年1月7日爆发了。城内外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分路出击,当夜取得胜利。1月8日上午9时,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革命的政策措施。

    三、新疆都督府的建立

    伊犁起义的胜利,使清政府惊恐万状。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次日袁世凯声明拥护共和,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黎元洪为临时正、副总统.全国共和的消息使伊犁军民精神大振。3月11日袁大化接到体传部电,告知清帝已经退位,新疆应遵旨承认共和。袁秘不发表,期待大局有变,3月15日,中央临时政府电令新疆将巡抚改为都督,3月27日又电令“速停战事”。5月18日,袁世凯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主持与伊犁方面进行和谈。

    新,伊双方于1912年5月开始在塔城进行和谈。不久,新、伊双方又达成组织协议二十条。新疆都督府成立,新伊大都督府撤销,全疆军政权仍归新疆都督杨增新。

    伊犁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在伊犁地区的封建统治,实行了共和,粉碎了清帝西迁的阴谋,使清朝不能把新疆作为它东山再起、复辟帝制的根据地。

    第二节 辛亥革命影响下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一、 哈密农民起义与各地反封建斗争

    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哈密后,在哈密维吾尔族农民中引起很大反响,激发了他们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热情。1912年初,袁大化为围剿伊犁革命军,四处调兵,曾要哈密王沙木胡索特派骑兵两营赴迪化助战。不久,要哈密王再调500军兵赶赴省城,nǐ拟派往乌苏前线、当这批人行进到哈密与巴里坤之间的一处山口时,便停止前进,在铁木耳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他们提出了减轻摇役的口号,矛头直指哈密王和封建农奴制度。附近农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很快扩大到几千人。起义军与巴里坤哥老会取得了联系,在哥老会和汉族群众的支援下,shè设fú伏消灭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起义烈yàn焰迅速màn蔓yán延,沙木胡素特guī龟缩在哈密城内,惊hún魂难定。袁大化xiè卸任前就已作了围jiǎo剿哈密农民起义军的军事部署。袁卸任新疆巡抚后,在重兵护卫下东行入关,他带着哈密王前派赴迪化助攻伊犁的军兵于6月22日到达哈密。经与沙木胡索特密谋,先捕杀了哈密城内的革命分子、遂又派人进山yòu诱降,遭到起义军拒绝后硬令清军进山攻剿起义军。铁木耳指挥起义军打退了清军.倩军只得防dǔ堵山口,围困起义军,以保哈密。

    铁木耳在哈密起义后,吐鲁番的穆依登立即秘密派人与铁木耳联络,不久他就率领农民举行了反对封建王府和官府的武装起义。

    杨增新接任新疆都督后,改变了袁大化专shì恃武力、一味镇压的方针,转而采取“阳虽主战,而阴则主抚”的策略。 1912年冬至1913年初,杨增新派回族营长李寿福带着他给铁木耳的亲笔信进山谈判。1913年9月、铁木耳、穆依登被杨增新杀害,其部众全被遣散归农。

    二、策勒村抗俄烽火

    策勒村是当时于田县的一个重要集镇.1905年俄商色依提阿吉来到这里,他充当沙俄商约,依仗侵略特权和俄领事的庇护,垄断当地的地毯和丝绸贸易,并广置田产,霸占了当地四条水渠中的三条大渠,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他又抗纳粮税,任意diào吊打中国居民,ōu殴rǔ辱当地宗教人士,tiāo挑bō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非作dǎi歹,héng横xíng行bà霸dào道。他非法在中国居民中发展俄侨,并于1907年在策勒村建立了俄侨组织。辛亥革命爆发后,色依提在沙俄领事的纵容下, 动中国居民接受俄国的“保护”、同时他从俄领事馆领到武器弹药,把100名左右的“俄侨”武装起来,聚集在他家中,房xuán悬俄国国旗,公然成立所谓司令部,践踏中国主权。1912年春旱,色依提霸占水集,打伤当地农民多人。策勒村人民推举维吾尔族农民苏普尔格为首,带领100多人到于田县控告色依提,县政府将色依提关押。俄驻喀什领事依仗领事裁判权,将色依提bì庇护起来。6月15日,色依提杀气腾腾地回到策勒村,当晚,他带领一批武装流máng氓chuǎng闯进苏普尔格家中,对苏进行威胁利yòu诱。苏愤怒地bó驳chì斥说:“策勒是中国的领土,放任不管是耻辱”。次日色依提又无故毒打群众多人,苏普尔格领导群众涌进和田州城,控告色依提qiāo敲zhà诈勒索,jiān奸yín淫妇女、逼令商民投俄、吊打líng凌rǔ辱村民等罪行。喀什哥老会旗帜鲜明地站在策勒人民一边,哥老会首领边永福派哥老会成员、驻叶尔羌参将熊高升积赵大胜到和田。6月23日xióng熊高升亲率士兵到达策勒村。次日,熊高升三次传见色依提,色拒不理会,反而纠集上百名武装“俄侨”盘踞在他家中;叫xiāo嚣“要和熊高升开战”。被激怒的群众团团包围了色依提的cháo巢xué穴,抗俄烽火在策勒四乡燃烧。色依提凶狠地开枪打死周树棠和1名士兵,用刀砍死了翻墙的维吾尔族农民斯拉木,还打伤群众多人。面对惨案几各族群众和哥老会士兵蜂拥而上,当场击毙了几个恶gùn棍打手、fén焚shāo烧了侵略据点,29名歹tú徒zàng葬身于人民抗俄的烽火之中,色依提改装易服,乘黑夜wā挖开后墙逃脱。

    事件发生后,1913年10月1日签定了屈辱的《中俄策勒村协定》,中国赔款6.9多万两白银,熊高升被处以12年徒刑,苏普尔格等30多名群众被判处4至10年徒刑,和田知州、于田知县被罚以巨款。

    策勒人民并没有屈服,熊高升也仍然以哥老会首领的身份继续在南疆领导人民的抗俄斗争。而沙俄的特务走狗色依提“竟不敢回到和田”,由喀什逃回俄国。苏普尔格等人刑满返回策勒村时,全村群众一齐出动欢迎这些爱国抗俄的民族英雄,有人甚至跑到100公里外的和田去迎接。

    第三节 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新疆

    一 、 杨增新的内外政策

    从辛亥革命后(1912年)至1928年夏,近17年间,新疆是在官僚军阀杨增新的统治之下。杨增新上台时,新疆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西面有伊犁革命党人的势力与之对峙,东面有哈密、吐鲁番农民起义军坚持战斗,南疆哥老会找官暴动cǐ此fú伏bǐ彼起,北面沙俄和外蒙叛军接连侵犯。杨增新运用权谋,逐一解决了上述问题。一_

    对伊犁革命党人,杨增新或委以官职,或调离伊犁,对不愿留在新疆的则赠以重金,送回内地。如杨攒绪于1913年8月借母丧之机离开新疆,rào绕道俄国返回湖北。对于既不肯离开新疆,又不肯到迪化任职,而坚持留在伊犁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的冯特民、李辅黄,杨增新派人至伊犁将他们二人刺杀。南疆哥老会、哈 密、吐鲁番农民起义,被杨增新采用fǔ抚jiǎo剿兼施的手法,先后镇压下去。

    杨增新上台后,逐步实现了全疆的统一。这样就完全改变了清末伊、塔地区和蒙,哈各部隶属于伊犁将军的体制,将原来伊犁将军的一切职权统归新疆都督。

    阿尔泰也于1919年划归新疆。这样,伊、塔、阿三区统一于新疆,而杨增新也在这一过程中把全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杨增新在新疆实行的是专制独裁统治,为了强化他的统治机器,杨增新恢复了清宣统年间停办的警政,并在各县筹设地方巡警,以镇压社会进步分子。对中央政府,杨增新的态度是不论谁执政,都表示拥护。而当时内地,军阀混战连年不断,中央政府无暇西顾,所以也都承认杨增新在新疆的地位和权力。

    杨增新大量裁减非亲信部队,并在军事上采取“弱兵政策”。新疆军队无统一系统、统一编制,军权完全集中在杨一人手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杨增新在民族关系间题上实行平衡牵制政策。对于各民族上层,杨增新注意加强联络和任用,让他们掌握基层政权,对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中的王公贵族,仍沿袭旧制,准其承袭爵位。杨增新统治新疆17年中,札萨克制一直未变.新疆主要民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杨增新极力拉拢在教民中有很高声望的阿訇,给他们以礼遇和优待,地方官员遇有处理不了的案件,都交由阿訇办理。但同时对于不利于其专制统治的种种活动,杨增新则加以严格限制。

    杨增新上台之初,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民国成立,“协响”断绝,新疆财政陷于困境。为了摆脱财政支细局面,杨增新一面整顿赋税,一面印发钞票。同年9月,又颁发了《征收粮草章程)14则、把过去地方官吏贪污中饱和留于县库的那部分收入全部收缴国库。这样田赋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这使新疆的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当年新疆的财政达到了收支平衡。

    在思想文化方面;杨增新采取了闭关自守和愚民政策。他在星星峡和边境上设卡,严格检查行人、邮件,禁止内地和外国的一切书报流入新疆,不许在新疆开设书店。当时新疆只有一种《天山日报》作为杨的喉舌,竭力提倡尊孔复古,鼓吹封建迷信,强令中小学把“四书”、“五经”作为必读课程。1924年秋,创办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培养外交人才和行政官员。这是当时新疆的“最高学府”。

    在外交方面;对苏维埃俄国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问题,采取“不干涉主义”和"严守中立"政策,对白卫军残部进入新疆问题,则采取果断措施.同苏俄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伊梨临时通商协定》。

    二、“七七”政变与金树仁上台

    杨增新统治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以fán樊yào耀南为首的一批青年官吏,对杨增新独裁专制的军阀统治强烈不满。他们时常集会密谋,企图推翻杨增新,由樊取代。1928年7月7日,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杨增新及各厅、道军政要员前来参加,樊以学校监督的身份主持典礼。在仪式完后学校的招待宴会上,樊等指使刺客向杨开枪,杨身中七弹而亡,樊耀南率其党羽20余人至省府yá衙shǔ署,打死卫兵,搜索印信、枪xiè械、库款,并通知高级官员赴省署开会。当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典礼进行时,省政务厅长金树仁以处理公务为名,先行退席,回到政务厅批阅公文,不久听到枪声,又从逃回的士兵口中得知政变情况。他立即召集军务科长张培元等商量对策,他们打着替杨复仇的旗号,督率士兵包围并冲进省署,樊耀南等曾开枪抵抗数小时,但寡不敌众,21人被当场捕获。金当即组织特别法庭审判,将樊等20余人处以死刑,次日晨又捕杀了樊的一些同党。

    政变平息后,金树仁就任新疆省政府临时主席兼总司令,并电请南京政府批准。至1928年11月17日,南京政府才正式任命他为新疆省政府主席。1931年6月6日,又任命他为省主席兼边防督办,主持新疆军务。

    金树仁基本承袭了杨增新的制度和一套政策,其政府成员也基本上是杨的原班人马。但他对于杨的一套政治措施略有改变。杨始终推行愚民政策,金则主张“开办教育,疏通民智”。杨在军事上搞“弱兵政策”,金则借“国民革命军编制”之机和“巩固国防”之名,大力扩充军队,购置飞机、大炮等新式武器.

    金树仁统治时期,新疆经济没有什么改善,而且由于大sì肆扩军,军费激增,使本已存在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了摆脱困境,金树仁拼命增加揖税,làn滥发纸币。他又设公司垄断可获厚利的羊gāo羔皮贸易。同时,官吏tān贪wū污shòu受huì贿,舞bì弊lè勒索之风越发严重。这一切都使各族人民的木满和怨恨日益强烈。金树仁上台不到马年,全疆就陷入了动荡和战乱。

    三、哈密农民起义与马仲英第一次入新疆

    1930年6月,哈密王沙木胡索特去世,其子niè聂孜尔袭位,当地农民再次要求废除王制,归政府直辖,一些军政官员也建议趁机改土归流。聂孜尔不愿放弃王位,携重金赴迪化求援于金树仁。金表面予以安抚,答应保留主位,暗中决定改土归流。不久,金树仁废除哈密王制,将哈密分为哈密、yí宜hé禾、伊吾三县,把聂孜尔留在迪化,委其为省府“高级顾问”。1931年元旦,三县政府分别成立,哈密封建王公制度正式结束。政府对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实行赋税制,以取代过去的差徭制度。当地农民曾对改土归流寄予期望,但设县后他们所受的剥削压迫并未减轻。哈密县政府为扩大税源,任意加征赋税,派人清丈土地,公布垦地征赋办法,规定维吾尔族农民原耕之地准其领照承耕,但除缴当年(1931)田赋外,还须补交1930年的田赋。这使维吾尔族农民十分气愤,他们对金树仁政权由希望转变为怨恨。当时一方面是维吾尔族农民与王府、官府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金树仁政权的苛政损害了哈密各阶层的利益,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对。

    1931年2月27日,哈密小堡的一个驻军排长,强娶民女。该女之父约集数十人,假意设宴款待,打死驻军排长。小堡事件发生后,各地响应,纷纷举行暴动。曾参加过铁木尔起义的和加尼牙孜也率众举义。和加尼牙孜当过王府的卫队长,有组织才能,不久即成为哈密农民军的主要首领。原哈密王属下的大小头目乘机窃取了起义队伍的领导权。在迪化的聂孜尔大肆活动,派他的儿子白锡尔拉拢农民军。和加尼牙孜本来是反对哈密王府的封建剥削压迫的,这时因受到原王府头目们的影响和牵制,违背了哈密维吾尔农民的利益,提出“撤回县长,恢复王制”的主张。这样,反抗金树仁政权压迫剥削的农民起义,就演变为恢复封建王制的暴乱。金树仁派军队往剿数月,lǚ屡遭惨败,死伤甚众。金树仁增兵换将,与和加尼牙孜在哈密城外对zhì峙。这时镇西(巴里坤)哈萨克头目阿里甫也率部起事。

    和加尼牙孜与阿里甫认为省军实力雄厚,担心农民军难以与之持久相抗,便派人到甘肃酒泉邀请马仲英前来支持。马仲英是国民党骑兵36师师长,当时在甘、宁、青地方军阀混战中失利。,他接受邀请,于1931年5月率军进入新疆.金树仁任命张培元为“东路jiǎo剿fěi匪总司令”、后又任命盛世才为“东路剿匪总指挥”。双方军队往复攻战,伤亡惨重。1932年秋,战火烧到南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库车、阿克苏、焉耆、喀什、和田等地相继起事。在北疆,1933年初,马仲英的军队进入镇西、奇台、昌吉、呼图壁等地,并包围迪化,与省方军队在红山嘴、西大桥激战。战乱蔓延到全疆40多个县。

    四 、省城“四一二”政变

    1933年春,马仲英的军队围困迪化,城内饥寒交加,人心huáng惶huáng惶。一些军政人士认为,金树仁的反动统治是造成这场战乱的根源,而制止战乱、保护省城及全省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唯一出路,就是推倒金树仁政府。“四一二”政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这场政变的发动者主要有陈中(督署参谋)、李笑天(航空学校技师)、张xīn馨(外交特派员公署职员)、陶明yuè樾(迪化县县长)等人。1933年4月12日,归化军以索取安家费为名,首先在省城发难,分别占领省城军装局及各个城门,并围攻金树仁的督办公署。金树仁乘机xié携juàn眷翻越后墙逃至迪化西郊公安第一分局。

    政变的结果,盛世才凭借手中的军队,轻而易举地攫取了新疆的最高权力。新疆进入了长达11年之久的盛世才军阀独裁统泊衬期。

    第四节 “四一二”政变后新疆的局势

    三、盛世才巩固政权的措施

    1934年3月,盛世才提出了反帝、和平、建设三大政策.同年8月1日,他把省军命名为“反帝军”,取消了国民党军队的统一番号

    1934年4月12日,即“四一二”政变一周年时,盛世才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八大宣言,即、(一)实行民族平等;(二)保障信教自由;(三)实施农村救济;(四)整理财政;(五)橙清吏治;(六)扩充教育;(七)推行自治;(八)改良司法。.1935年4月12日,即“四一二”政变两周年时,盛世才又提出了新的九项任务,即:(一)彻底厉行清廉;(二)发展经济和提高文化;(三)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四)全省动员,努力春耕;(五)便利交通;(六)保持新疆永久为中国领土;(七)反帝反法西斯,永久维持中苏亲善政策以八)建设新疆;(九)绝对保护各族王公、阿旬、喇嘛等的地位和权利。九项任务是对八大宣言的补充和发展,它实际上已包含了六大政策的内容。

    1936年,在苏联的影响和新疆进步势力的帮助下,盛世才以反帝、亲苏为基础,又明确地概括出“民平”(民族平等)、“和平气团结友爱)、“建设”、“清廉”(廉洁奉公)等四项政策,作为当时新疆省政府的施政纲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政策。”

    盛世才实行六大政策,无疑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抬地位。但是,六大政策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它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愿望,有利于新疆政治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新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六大政策”,即“反帝、亲苏、民平、qīng清lián廉、和平、建设”,是1935年提出,1936年完善,盛世才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大会上公布的。盛世才实行“六大政策”,无疑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但“六大政策”客观上具有进步意求二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政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洽基础。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迪化起义 2、《中俄策勒村协定》 3、‘七七”政变

    4、省城“四一二”政变 5、“六大政策”

    简答题:

    1. 伊梨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是什么?

    2.简述“六大政策”及其形成?

    论述题:

    1.分析杨增新主政新建20年的内外政策?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

    第一节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中国产党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动

    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来都十分关注,早在30年代前期下就育一些中国共产党人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从苏联来到新疆进行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计划派遣党员来新疆工作是在30年代中期何当时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之后开始的。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派周小舟到新疆同盛世才联系,决定在迪化建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938年初,盛世才请求中共中央从延安派干部来新疆帮助政府工作。我党应盛世才的邀请,除“新兵营妙的全体指战员外,于是年内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选两批共产党员来新疆工作,此外,还有一些从延安去苏联治病的党员午部途经新盈时,应、盛世才请求,被留在新疆工作.在新疆工柞的共产党员,他们公开担任省政府财政、文化、教育、新闻、民众团体等部门的官员或公务员。他们在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téng滕代远、邓发、陈谭秋等人的领导下,卓有成效地帮助新疆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发动和团结新疆各族人民支持抗战、建设新疆、教育群众、播撒革命火种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宣传、教育了各族群众,培养教育了一代各族青年。

    第二,在经济工作方面,整顿财政,调整经济,发展产.

    第三,加强民政建设,废除乡约农官制。

    第四,广泛开展文教卫生运动。

    第五,保土shù戍边,清除帝国主义势力。

    二,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它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们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胜利,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新疆400万各族人民也发扬了爱国救亡的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重大的贡献。

    (一)新疆-全国抗战的大后方。

    新疆地处中亚,土地辽阔,幅员广大,是个多民族地区。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据统计,1937年7月至1938年7月,从苏联通过新疆运往内地的各种货物有6000多吨,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苏联援华军火中的985架飞机,82辆坦克,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极强和大批弹药,装备,都是通过新疆运往内地的。

    (二)新疆-坚决拥护抗战主张援助抗战。

    在抗日战争中,新疆400万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组织推动下,出现了一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坚持拥护抗战主张,援助抗战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中,新疆本着“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踊跃认购同盟胜利公债,补助浩繁的抗战费用;热烈响应一县一机捐献运动,增强抗日的国防力量;节衣缩食,完成征献军马1万匹任务;

    第二节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

    一,盛世才转向反动

    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盛世才转向反动,公开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苏反共,彻底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1942年3月19日,盛世才派人侧杀了思想进步,主张亲苏的四第盛世骐,并借此制造了“共产党四一二阴谋暴动案”,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7月20日,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二次飞抵迪化,传达蒋介石对盛世才的“爱抚”, 盛世才再次上书蒋介石表示“感恩归顺”;他归顺中央,投靠蒋介石。通过密密的政治交易,蒋介石许诺盛世才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新疆省党部主任委员,新疆边防督办,新疆省政府主席,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央顺练团新疆分团主任,中央军校第九校主任,西北运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九集团军副司令等党,政,军九大要职。盛世才感懂得表示“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他为了向蒋介石表白的他“归顺”的诚意秘密杀害中共人员。他公开投靠国民党后,大肆进行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逮捕杀害共产党员,民主人士,各族进步人士和青年知识分子。并且他断绝了于苏联的通商贸易关系;他把国民党引进了新疆,国民党很快的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控制了他;盛世才也用“阴谋暴动案”的手段对付国民党;三区革命爆发以后,国民党军队大批调入新疆,驻扎迪化等重要城镇。从此,盛世才从“新疆王”宝座上滚下了台,国民党政府开始直接统治新疆;

    二,国民党进入新疆后的政局

    军阀盛世才的公开倒退转向,加快了国民党蒋介石对新疆的控制;1943年1月16日,全体委员宣誓就职,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正式重建,国民党的各种势力也随之潮水般地涌入新疆。

    国民党新疆省党部重建后,即开始大力扩充人马,仅1943年一年就吸收党员7200余名,建立了31个县党部,84个区党部,460个区分部和808个小组;随着国民党势力在全疆的发展,大批的中统,军统特务入新。这期间,英,美势力也随着国民党的各种势力一起进入新疆。

    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开支,国民党新疆当局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只得大量发行纸币;

    在沉重的阶级压迫下,最先觉悟的是一批受过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影响的先进分子,他民组织各种形式的秘密革命组织,使其成为宣传群众,组织武装起义的领导机构。这些秘密组织分布在南北疆。

    此后,1942-1943年,哈萨克族牧民起义接连不断。到1944年后,哈萨克族牧民暴动席卷了整个啊山地区,为三区革命做了准备;

    三、三区革命爆发

    1944年9月初,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爆发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这场斗争,主要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农牧民在一批受中国共产觉和苏联影响的先进分子领导下进行的。盛世才政府无端捕押各民族中的代表人物,收缴牧民保护牲畜的枪支,以及在宗教等方面的倒行逆施做法,激起了人民的反对,这是起义的原因。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国民党当局强迫牧民捐献军马而引起的。1944年8一9月间,巩哈县乌拉斯台山区的农牧民成立了以帕提哈、艾克拜尔、色依提、库尔班、白求仁等为核心的游击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斗争。10月5日,游击队兵分兰路突袭巩哈县城110月7日将县城全部占领了。

    在巩哈起义胜利的鼓舞下,11月7日,伊宁市郊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组成的游击队举行了武装起义,当天夜里攻占了专员公署和警察局。之国民党的军政官吏和残余部队退守到艾林巴克、空教队和飞机场儿个地方抵抗。与此同时,伊宁起义军又先后玫占了suí绥定、察布查尔、霍城、巩留、新源、特克斯、博乐、瘟泉、昭苏等县.1945年1月底,伊犁起义军全jiān歼据守在飞机场的国民党军残部。到此,伊犁地区除精河外全部为起义军占领。

    1944年11月12日,各地起义代表在伊宁召并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会议推选艾力汗·吐烈为政府主席,阿奇木伯克和加为副主席。在艾力罕·吐烈等人的把持下,同日又通过了九项政府宣言。这个宣言在至关重要的许多问题上,诸如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关系、宗教和政府部门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产重的错误。

    1945年1月5日,临时政府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对九项宣言作了部分修改,通过了第二个九项宣言。但是,其中许多带有根本性错误的观点仍旧保留了下来。一从这育个九项宣言中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以艾力汗·吐烈为首的一些宗教和封建势力在进行着分裂祖国的活动。这次会议上还通过了组织一支正规军的建议,组建的这支新军被命名为民族军。4月容日,在伊宁西公园举行了隆重的集会和阅兵仪式,民族军的编制有绥定一团、伊犁二团、二台三团、伊犁教导四团、特克斯骑一团。民族军成立后,临时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将国民党的势力从塔城和阿尔泰地区赶出去。从5月开始,一个北、中、南三线作战计划展开了。

    北线民族军5月底攻克托里,6月中旬攻占额敏;7月中旬占领塔城和裕民,8月攻克和丰县城19月占领了布尔津、哈巴河、承化(阿尔泰县)等地。

    中线民族军的任务是夺取战略要地精河和乌苏.国民党新二军军长谢义锋亲自督守乌苏。新二军第45师è扼守精河。1945年9月5日,民族军4000余人攻打乌苏。9月8日,民族军占领乌苏.月12日,民族军攻占安集海认并将精河东逃的国民党残部全部fú俘lǔ虏.13日民族军攻古了三道河子,9月16日,民族军又攻占沙湾,国民党军余部退守到玛纳斯河东岸并zhà炸huǐ毁玛纳斯河大桥,与民族军隔河对zhì峙;中线战事胜利结束。

    南线民族军翻越天山达阪,重点进攻yān焉yù誉和阿克苏,配合蒲犁起义。阿巴索夫率领南线民族军两度包围阿克苏县城,两度占领拜城和温宿.10月移日,三区革命政府鉴于与国民党政府的和平谈判已在迪化开始,双方协议暂时停止作战。遂命令南线民族军撤退,19一日南线民族军全部从冰达阪撤回伊犁.

    民族军三线出击,不仅使伊犁、塔城、阿山三区连成一片,其军事前锋直逼玛纳斯河西岸,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七区的统治。

    毛主席高度评价三区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说:“你们多年来的奋斗,是我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活动的一部分。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2)三区革命

    简答题:

    1、简述新疆三区革命的爆发原因及其意义

    论述题:

    1.讲述中国产党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动?

    第十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疆

    第一节 新疆联合省政府

    一、和平谈判与和平条款的签订

    1945年10月14日、张治中率领国民党政府新疆和平谈判代表团飞临迪化。这时,以阿合买提江为首的三区革命政府代表团已提前两天到达省城。

    谈判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10月17日开始到1946年1月2日止,谈判的主要内容为新疆联合省政府组织及制定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第二阶段从1946年4月5日开始到同年6月6日止,谈判的主要内容为民族军的改组办法。整个谈判历时140天。1946年1月2日,签订了和平条款十一条和附文一(改组新疆省政府的组织办法)。1946年6月6日,又签订了附文二(关于事变区域内之参加部队重新改编问题的补充)。和平条款的主要内容:(一)新疆各族人民有选举各级行政官吏的选举权。先成立县议会选县长,后成立省议会选省政府;(二)省府委员定为25人,其中10名由中央派任,其余由各区推举,中央任命奋附文一规定了省政府的组织办法,由新疆各区保荐的十五名委员中,三区保荐六名,包括省副主席一名,副秘书长一名、教育厅长或建设厅长一名,民政厅副厅长或财政厅副厅长一名,卫生处长或社会处副处长一名及专任委员一名;(三)各族人民有言论、集会、出版、宗教信仰,使用民族文字,发展民族文化,国内外贸易的自由;(四)准许组织民族军,规定民族军的编制为三个骑兵团和三个步兵团,总人数不超过12000人,驻扎在三区境内,指挥由三区方面保荐;(五)事件解决10天内,相互释放拘捕人员。

    “十一项和平条款”和两个附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区革命政府及新疆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至此,和平解决新疆问题的工作全部告成,7月1旧,新疆正式成立联合省政府。

    二、新疆联合省政府的建立与破裂

    新疆联合省政府成立不久,国内形势突变。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唆使和支持下,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疯狂进攻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新疆的国民党军方和联合省政府中的国民党人员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不断破坏和平条款的实施,蓄意阻挠联合省政府正常的工作,甚至扶植反动势力,向三区根据地发动进攻。

    1947年春天,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反对张治中对三区革命力量采取“软弱退让”的态度,支持宋希镰的强硬态度.5月10日,张治中致电蒋介石,要求辞去新疆省主席职务。5月21日,蒋介石不顾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任命泛突厥主义分子麦斯武德为新疆省主席,艾沙为秘书长。泛突厥主义分子尽管从30年代起就在新疆蛊惑人心,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像这样得势过。这个反动思潮最凶恶的代表人物、帝国主义的走狗在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扶植下,一跃而成为占全国六分之一土地上的执政者。

    国民党当局重用麦斯武德等泛突厥主义分子的举动,引起三区方面的强烈反对。1947年5月,阿巴索夫在人民革命党的会议上指出:“国民党顽固分子已经堕落到了与泛突厥主义分子、分裂主义分子同流合污的地步,如果我们容忍他们的所作所为,那么我们势必也要和麦斯武德同流合污。而这是我仃珑的立场所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我建议人民革命党全体党员对麦斯武德采取坚决的反对态度。必要时,我们宁可不要和平条款,也要坚持我党的政治立场,绝不与泛突厥主义分子合作”。

    同年8月,国‘民党新疆当局支持乌斯满在阿尔泰地区发动反对三区方面的武装叛乱。

    鉴于上述情况,三区代表全部撤回伊宁,8月12日,阿合买提江最后离开迪化返回伊宁,表明他们与泛突厥主义分子以及国民党当局的彻底决裂。

    第二节 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在新疆的猖撅

    一、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也称大伊斯兰主义.它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是我国古代突厥的一部,源于今阿尔泰山南部,历史上曾建立突厥汗国,但不久便分裂为东西两部。唐时,东突厥汗国臣服于唐,西突厥汗国在唐朝进攻下向西迁移,其中塞尔柱和奥斯曼两部曾在小亚细亚半岛建立过政权。16世纪奥斯曼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但随着西欧殖民者的强盛,它急剧地衰落下去。18世纪后半期,其成为西欧殖民者瓜分的对象,领土逐渐缩小到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南端的小块地方,从而引起奥斯曼帝国“苏丹”兼国内伊斯兰教总教长“哈里发”阿卜杜尔,海米德二世的惊惧。因此,他在抑制了本国宪政运动,恢复独裁统治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转而谋求精神世界的统治,便大力倡导泛伊斯兰主义,梦想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教皇‘其基本内容是,所有倍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并人统一的政体,结成统一的伊斯兰教国家。中国新疆地区和苏联中亚地区也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在新疆地区鼓吹泛伊斯兰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沙比提大毛拉和艾力汗·吐烈等人.30年代在喀什建立的伪东突厥斯坦独立伊斯兰共和国就是由沙比提大毛拉操办的。三区革命初期攫取了领导权的艾力汗·吐烈曾狂妄地叫嚷要在新疆、甘肃、青海开拓伊斯兰圣洁的土地。总之,长期以来,国内分裂主义分子都把泛伊斯兰主义作为他们的理论武器,煽动宗教狂热,蛊惑民族仇杀。因此,泛伊斯兰主义一直是新疆的一大政治隐患。

    泛突厥主义—也称大土耳其主义。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土耳其。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海米德二世被推翻。为挽救帝国衰败的历史命运,青年土耳其党又倡导泛突厥主义,以便恢复奥斯曼帝国的荣耀,统治亚洲操突厥语的诸民族。泛突厥主义宣称,操突厥语的诸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因此,这些民族应该组成统一的国家。中国的新疆地区,以及生活在这个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均被圈入臆造的这个国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但在思想上并未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给予彻底的清算和批判。相反,由子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抹煞阶级和阶级斗争,只讲民族和宗教,可以引起强烈的宗教狂热和民族沙文主义情绪,因而成为帝国主义在中亚和中国新疆搞分裂颠覆活动的工具。在新疆鼓吹泛突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麦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等人。早在20世纪初,这些人就接受并鼓吹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积极从事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活动‘杨增新统抬新疆时期,他们就在伊犁、喀什等地鼓噪一时,形成一股不小的分裂主义势力。杨增新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自身统治,将麦斯武德驱逐出境。但是,他们的流毒并未能肃清,一有机会他们便沉植泛起,破坏祖国的统一和新疆的安定。

    二、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在新疆的猖獗

    20世纪40年代是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最为猖撅的时期,伊犁有艾力汗·吐烈,迪化有麦斯武德等人。

    随着艾力汗吐烈在三区政治舞台上的消失,确立了阿合买提江在三区的领导地位。阿合买提江重申了三区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政治民主、民族平等、社会进步。明白无误地表明,三区革命是中国本土范围内的人民群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抬的武装斗争,绝没有分疆裂土的意思.从而廓清了赛福点·艾则孜一度笼罩在三区上空的政治阴貌。

    当国民党wū诬miè蔑三区革命要把伊、塔、阿三个专区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时候,阿合买提江在张治中面前慷慨陈词,痛斥谰言,他说。“新毅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区是新疆的组成部分,伊犁是三区的组成部分。伊犁是我呱呱落地的地方,是埋葬着我祖宗的地方。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故乡”

    1947年,麦斯武德等人重返新疆,掌握大权后,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便甚xiāo嚣尘上。首先他们以穆罕默德·伊敏的《东突厥斯坦历史》为纲,纠集一些分裂主义分子,著书立说,歪曲历史,分裂祖国,如库尔班·柯达因的《中亚突厥》,帕拉提哈地尔的《省的历史》,麦斯武德的《突厥人的口‘号》等书。其次,创立阿尔勒出版社,致力于宣传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其三,出版维吾尔文的《自由报》、《火焰报》、每天在报纸上写的口号是:“我们的民族是突厥族”,“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我们的故乡是东突厥斯坦”。其四,穆罕默德·伊敏和艾沙开设一个图书馆,从土耳其运来大量宣传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书籍。其五,积极组织成立各种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团体。如麦斯武德为首组织的“得尔涅克,(同盟会),每星期都要组织文艺会,宣传他们的反动理论;在迪化的反动宗教人士中组织了一个保卫伊斯兰教协会,并在新疆各地组织了分会,进行反动的宗教活动;以艾沙为首组织了“突厥斯坦歌舞团尹,专为他们的分裂宣传服务。其六,大力提倡所谓“语文统一运动,事实上是让维吾尔语土耳其化,因此,组织了一个突厥语文统一的研究班,草拟了维吾尔语土耳其化的方案。其七,提升泛突厥主义者穆罕默德。伊敏为副主席兼建设厅厅长,艾沙兼新疆省政府秘书长,把一些专员、县长、维文会负责人等撤换为具有浓厚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想的人。这些倒行逆施的做法与宣传,使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越燃越炽.一时间成为新疆的分裂思潮。

    就麦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等人的泛突厥主义观点和艾力汗·吐烈的泛伊斯兰主义观点的实质来讲,都是一致的。在他们的政治主张中,分裂国家,妄图建立泛突厥主义指导下的宗教模式社会秩序的目的,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他们鼓吹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观点的批判,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领土完整的重大间题。

    第三节 新疆和平解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北及其和平起一的酝酿

    从1948年下半年起,人民解放战争区的了巨大的胜利。在西北战场上,第一野战军于5月下旬攻占西安及关中地区。9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银川。至北,西北已解放陕,甘,宁,青四省。这样新疆之敌孤悬塞外,毫无退路,人民解放军兵临玉门关下,直到新疆大门。

    当时国民党驻新部队分属两个系统。在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的形势下,国民党新疆军政当局,逐渐形成了主和派和主战派两种势力。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疆各族人民争取解放斗争事业的发展,迫使国民党政府改组了新疆省政府。1月10日我担任了新疆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当时,新疆各族人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不满,对国民党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在各解放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也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新疆人民群众虽然在报纸上看不到什么消息。但是传说纷纷,都盼望早一天得到解放,积极开展斗争活动,迎接人民解放军到来。在迪化(乌鲁木齐)的一些青年和知识分子中,组织了秘密组织,出版刊物,进行宣传活动。

    三、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5目,驻新疆国民党军队在陶峙岳将军率领下发布起义通电,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接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宣布“自即目起,写广州政府断绝关系,竭诚接受毛主席之八项和平声明与国内和平协议。全军驻守原防,维持地方秩序,听候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及人民解放军总部之命令”。26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发布省政府起义通电,与广州政府断绝关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军新疆。12月17日,新疆军区和新疆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新疆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一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使新疆的社会经济免遭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为解放后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建设新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使新疆迅速建立了革命的新的社会秩序,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疆和平解放,使生活在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开始过上了平等团结、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开创了新疆历史的新纪元。

    【不充内容】

    新疆和平解放的回忆

    包尔汉

    1949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疆各族人民争取解放斗争事业的发展,迫使国民党政府改组了新疆省政府。1月10日我担任了新疆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当时,新疆各族人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不满,对国民党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在各解放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也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新疆人民群众虽然在报纸上看不到什么消息。但是传说纷纷,都盼望早一天得到解放,积极开展斗争活动,迎接人民解放军到来。在迪化(乌鲁木齐)的一些青年和知识分子中,组织了秘密组织,出版刊物,进行宣传活动。其中有:

    1、以买合苏德·铁衣波夫为首的组织,主要在群众中宣传解放事业,支持解放斗争。2.以吾守尔木沙、努斯热提为首的民族青年和知识分子的组织,主要在青年中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3.以新疆学院(即现在的新疆大学)副院长涂治为首的拥护解放事业的秘密组织,出版秘密刊物《战斗》杂志,进行宣传活动。当时我兼任新疆学院院长,他们每天晚上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并纪录下来,第二天早上夹在报纸中交给我。我任省政府主席之后曾给过他们活动经费。4.以杨鹤龄为首的在知识分子中的秘密组织。主要是在汉族、回族群众中进行宣传活动。5.还有一个组织,以谁为首忘记了。他们出版《先锋》杂志,与苏联领事馆有联系。我曾通过苏副领事给过他们一笔经费。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泛伊斯兰主义 (2)泛突厥主义

    简答题:

    1.简述新疆和平解放 ?

    论述题:

    1、讲述和平谈判与和平条款的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