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6篇】

    时间:2021-10-29 08:44:4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关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ān yú,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定语。《内蒙访古》等均有相关记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6篇

    第一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武夷大红袍、肉桂、闽北水仙、正山小种红茶、蒸青绿茶、政和大白茶、闽北茉莉花茶等名扬海内外。茶业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做大做强闽北茶产业,倍受政府及农民的关注,对闽北知名度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展、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流量的扩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闽北茶叶生产的发展

    闽北是乌龙茶的起源地,产茶历史悠久,盛产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五大茶类,南平十个县(市、区)均产茶。2011年,南平市茶叶种植面积53.6万亩,较2000年增加2.18万亩,增长4.2%;总产量51000吨,其中绿毛茶21280吨,红毛茶5997吨,乌龙茶19960吨。受近年茶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的影响,2005-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增加16518吨,增长47.9%,年均增加2753吨,增长6.7%;茶叶产值屡创新高,2011年茶叶产值达22.95亿元,年平均增幅高达39.4%。

     

    表一    1978—2011年南平市茶叶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吨、万元

    (注:以上数据源于统计年鉴)

     

     

    (二)闽北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多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对茶叶产业化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茶业富民战略,以“稳定、品牌、诚信、文化”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品牌为重点,以练好内功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使茶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盛局面。

    1、茶叶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武夷岩茶热”的持续升温,进一步提高了闽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使乌龙茶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加工企业数量迅速扩大。全市已形成武夷山、政和、建瓯、松溪等茶叶主产区,拥有茶叶企业(作坊)1000多家, 2011年茶叶加工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有5家,2000万元以上的43家,500万元以上的83家,1家企业入选全国百强茶叶企业,茶叶加工产值达30.3亿元。由此可见,我市茶叶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

    2、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闽北茶叶企业秉承诚信、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以诚信、品质、实价作为经营理念,通过改变传统茶叶经营模式,推行QS、ISO9000、ISO14000、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等认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申请商品商标,以可持续发展的诚信品牌连锁店为企业目标。武夷岩茶和武夷大红袍位列中国十大名茶,“大红袍”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夷星“大红袍”成为我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唯一茶产品;武夷岩茶肉桂连续两次捧回国家农业部名茶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武夷山市骏德茶厂选送的骏德牌“金骏眉” 荣获 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红茶类”金奖。武夷正山小种红茶连年获得德国BCS、日本JAS和美国NOP国际有机认证,并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中国武夷山首届茶文化艺术节“正山小种”茶王奖。众多荣誉的获得都是闽北茶企业努力成果的鉴证。

    3、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随着品牌效应的提高和企业实力的增强,加工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骨干型龙头企业。近年来,全市已涌现出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建瓯市龙山茶业有限公司、建瓯市龙兴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湘江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质量过硬的品牌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提升。

    4、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新产品成为茶市新的亮点。茶叶结构变化总的趋势是: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市场占有率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绿茶快速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发展快;乌龙茶快速发展;保健茶生产扩大,市场稳定;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绿茶、红茶、乌龙茶的产量占茶叶的比重由1990年的 53.3%、4.3%、32.5%,调整为2011年的41.7%、11.8%、39.1%。

    (三)闽北茶叶的市场与销售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繁荣,全市茶叶销售网点扩张到1000多个。2011年限额以下单位及个体户茶叶销售额47271万元。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形成以日本等东南亚为主,俄罗斯等欧美为辅的外销市场,产品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茶叶出口额达1.2亿元。

    二、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

    我市茶园分布虽然比较集中,但多为农户分散经营。目前,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面积约2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7%,建园基础较差,特别是早期建立的茶园,重数量轻质量,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影响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采摘和修剪的推广。

    (二)茶叶加工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

    茶叶企业特别是村级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粗放经营等问题,产业链以松散型为主,带动农户能力不够强。企业技改投入少,现有加工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老化,制茶机械多数为八十年代设备,绿茶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目前,我市茶叶加工普遍存在家庭手工制作、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缺陷,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一是茶叶作坊底子薄、起点低、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设备陈旧,以致茶叶产品规格不统一,品质不稳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度开发能力。二是大批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和加工运销专业户,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仍处于创业期,一些企业靠政府扶持生存,在茶叶新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差距较大,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三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制约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提高。四是企业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滞后,制约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三)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处于低层次初级阶段,缺乏战略协同和创新意识

    目前茶叶营销组织总体上以中间茶商、茶店及茶庄为主体。他们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排斥,进行价格恶性竞争,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营销管理队伍,产供销一体的较大规模营销组织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自营比重普遍偏低。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一线的生产技术员工和市场营销人员,茶产品同质化严重,忽略了市场竞争与产品差异化,多数茶企急功近利,缺乏做大做强品牌的勇气、决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对茶叶综合经济贡献度低。

    (四)茶叶品种多、品牌杂、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

    我市茶企业生产规模小,茶叶加工简单,品种多,科技含量不高,品牌虽多,但叫得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此外,标准不统一,好茶叶多,但品牌也多,价格上比较混乱。全市目前真正意义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获得知名或著名商标,多数茶企业品牌意识仍不强,对广告宣传的资金投入较少。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由于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价格定位机制,现已演变成较混乱的、激烈的“价格大战”。部分商家甚至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辨真伪,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还伤害了消费者对闽北名茶的信心。

    (五)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后劲不足

    茶叶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其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情况,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为数很少,且授信规模明显偏小。由于现金支付份额大,且货款回笼通过个人账户比例大,银行监控较难,因此省中行未将该行业授信列入小企业行列。同时,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茶农渴望指导而得不到技术的及时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据对26家茶叶加工企业的调查,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36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6%。42%的企业反映企业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62%的企业反映由于企业缺乏资金和人才等因素,导致本年度企业没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只有60%的企业有R&D经费支出。

    (六)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不少茶农和企业营销人员仅仅重视茶叶的色、香、味、形,忽视制茶原材料的质量,缺乏相关的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多数小规模茶厂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检测设备缺乏或检测手段落后,很难落实有效的源头监控,以致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有的还难以解决。同时,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质量、加工设备、环境检测以及茶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部门监督时有缺位,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做大做强。

    (七)农业保险未跟上产业发展步伐

    茶叶的生产制作对于气候土壤有特殊的内在要求,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容易受季节性自然天气的影响,气候性风险大,谁也无法预料和掌控,商业性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承担这部分风险,而政府也未针对农业风险开办政策性保险公司专门承保此类风险,导致茶产业保险这项业务一直处于真空地带。

    三、对策建议

    (一)重视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经营

    全市现有茶园规模53万亩,这与目前产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未来要做的就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闽北特色,进行适度扩种,在面积上以改造为主,改造不适合的品种,推广应用新的有特色品种,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提高优势品种的单产和品质;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角度以及市场开拓出发,开展生态茶园和标准化茶园建设,进一步深化、细化,贯彻清洁化生产。从产业观念的创新、产业流程的清洁循环、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展,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方面入手,茶业管理部门应修整茶叶系列环节的薄弱部分,建立整体监督和管理体制。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从源头上抓好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开展茶叶害虫无害化治理。科学生产,稳定质量,进一步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稳定茶叶等级质量,严格卫生农残标准。实现加工设备、工艺、工艺参数和操作规程标准化,大力研发茶叶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龙头企业具有规模效益的优势,表现在:供货数量大、质量稳定、标准统一、信誉度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在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茶叶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对于带动茶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根据我市茶产业的特点,建议推广“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这种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合方式,即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组建集团公司,通过资本营运和资产重组,形成茶叶经营专业公司的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茶农连接起来,建立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茶叶基地,基地加农户。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连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二是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药用茶、食品茶等,重点发展茶多酚、茶色素、儿茶素等医药、化工原料,通过精深加工,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三)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实施品牌质量推进战略

    做好做大做强茶产业,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必须走规模化、品牌化之路。当前,茶叶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茶产业、茶叶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培育有特色、知名度高的品牌。拥有好的品牌,实际上就拥有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每一种地域名品都是当地的一张名片,现在各级政府对此都高度重视,有志向的企业要学会争取政府的支持,除了注册商标外,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品牌乱局,让自己的品牌凸显闪亮。乌龙茶是闽北的特色产品,茶产业是闽北的特色产业,要打造“闽北茶都”,虽然闽北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还不具备“都”的大气和内涵,必须树立长远的观念和坚定的信念,长期经营打造。全力保护好“大红袍”、“武夷正山小种”、“政和工夫”、“政和白茶”等品牌。要加快建立“品牌茶叶信誉网站”,在互联网上发布品牌茶生产、经营企业有关信息,通过提升规范经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手段,加强保护、全面提升品牌茶的品质和信誉。

    (四)开拓市场,培育流通载体

    以茶文化鸣锣开道,积极探索广告、包装、展会、网络等多种营销方式,大力开拓市场。一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整顿力度,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二是积极争取和实施规模大、起点高、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力强的专业茶叶贸易批发市场项目,建设面向国内外的茶叶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和茶叶拍卖市场,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构建闽北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使其成为闽、浙、赣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做到国内外、省内外、城乡六个市场一齐抓,进一步畅通销售渠道。坚持“先准入、后规范”的原则,引导茶商进市交易,努力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的合法权益。四是进一步创新茶叶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壮大茶叶流通经纪人队伍,扶持和鼓励茶叶连锁经营,加快区域性茶叶配送体系建设,积极申请茶叶产品“自营出口权”,开辟国外市场,拓宽流通渠道。五是制定规划、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狠抓品牌建设,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占领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快茶产业化开发步伐。

                                      

                          

               

    课题负责人:陈少华

                          课题审稿人:陈少华、林启煊

    课题执笔人:林品旺

    2012年闽北全年茶叶总产量在4.5万吨左右。

    武夷茶2012年全年总产量在1.1万吨左右。

    武夷山风景区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座山岩九十九洞穴,茶园分布于景区的这7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地理环境的形成,景区内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促进了武夷岩茶品质的风格多样化与品质优质化。茶园有的分布于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等坑里;分布于流香涧、梧源涧等涧里;分布于水帘洞、螺丝洞等洞里;分布于九龙窠、竹窠、燕子窠等窠里;分布于十八寨、杜葛寨等寨里;以及各种山坳里。

    第二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麻垌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周铭德;李英;李建生

    作者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下湾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桂平 537200;桂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桂平市罗秀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ISSN:1007-5739

    年:2017

    卷:000

    期:016

    页码:91,93

    页数:2

    中图分类:S66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麻垌荔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摘要:介绍了麻垌荔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荔枝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麻垌荔枝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勒系琳;晏磊;余玉荣

    作者机构:武汉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来源:企业经济

    ISSN:1006-5024

    年:2007

    卷:000

    期:012

    页码:92-94

    页数:3

    中图分类:F061.5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南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面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向和自身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充分利用长、珠、闽经济辐射效应的前提下,南昌市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新问题.今后南昌市的产业发展应该把握四大原则,围绕三大目标,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突进向产业并进转变,打牢夯实产业基础,以加快城市崛起步伐.

    第四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韦正陆 苏学进
    来源:《广西农学报》2017年第01期

            摘要:【目的】探讨油茶产业发展问题,为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查和访问,了解凤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油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果】凤山县油茶种植覆盖9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其中凤城镇等7个乡镇为油茶主产区,油茶占全县88%,产量占全县92%;多数农户人均油茶林面积2000m2以上;近年来,油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油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老林和幼林面积比重大,林木老化,油茶寄生枝多,人为破坏严重,油茶林地密度不合理,油茶品种退化,管理粗放。【建议】高度重视,强化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抓好林区道路建设,改善林区环境;增加投入;部门联动,强化服务保障,强化示范带动;挖掘潜力,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机制。

            关键词:油茶;生产;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7)01-0068-03

            油茶属山茶科,素有“液体软黄金”的美誉。茶油是长寿地区传统食用油,其营养成份极高,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蛋白质、卵磷脂、亚麻酸和锌、锰、钙、镁、钾、铁、硒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因而被专家认定为具有人体心血管健康保健型营养油。同时也誉为“益寿油”、“长寿油”,是长寿老人的“灵丹妙药”[1]。凤山县被授予“国际长寿养生基地”的美称,茶油是凤山县山区人们的主要食用油。多年来由于油茶生产管理粗放、树林老化、品种退化等原因,致使茶油产量逐年下降。本文实地调查和访问,对凤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希望能为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凤山县油茶生产的现状

            凤山、巴马、东兰三县为长寿金三角,油茶种植历史悠久,群众有着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以凤山县为例,油茶种植面积由建国初期的0.25×104hm2增加到2016年1.97×104hm2[2]。1973年曾经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油茶商品基地县[3]。据有关部门的历年统计,在茶籽单产方面,五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是1957年达53.1kg/667m2;六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1963年38kg/667m2;七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是1976年36.4kg/667m2;八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1981年的27.6kg/667m2;九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是1997年的32.2kg/667m2;2013年产量5000t,单产为22.8kg/667m2;2015年产量8000t,单产为27.6kg/667m2[2]。凤山县油茶种植覆盖9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其中凤城镇、长洲镇、乔音乡、平乐乡、中亭鄉、江洲乡、金牙乡等7个乡镇为油茶主产区,油茶占全县88%,产量占全县92%。上规模连片的有长洲镇的那老、百乐村;乔音乡上林、额里、康里、那王村;平乐乡的海亭、力那、洪力、登亭、寅亭、兰包村等;多数农户人均油茶林面积2000m2以上。近年来,油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以长洲镇那老村为例,每户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最高农户达5万多元。

    第五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现在由于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区域资本已经相对饱和,当地市场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要求,发达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这个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为河南这个经济洼地借助外力,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河南省当前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全省经济实力的重中之重是发展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的时候,得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图以洛宁产业集聚区为例分析河南集聚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通过与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进行对比的方法,分析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劣势,为解决河南省在发展产业集聚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现状,对策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Luoning Count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resources, labor cost, environment and market, capital has been relatively saturated in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regions.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es in developed regions have been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developing regions because the local marke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apital appreciatio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ring provide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local economy in Henan and cultivat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is the critical place to obtai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ring.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strength to develop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in improving Henan’s county economy and the overall economic strength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get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also encounters lot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developing the local distinctiv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aking Luoning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for example,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 Henan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 faced with and find out the pros and cons of Luoning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s development comparing with Shangji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so that it can give some advice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 Henan.

    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ransfer of industry, Status, Countermeasure

    目 录

    前 言 1

    第1章 产业集聚基本概念与理论 2

    1.1 产业集聚的定义 2

    1.2 产业集聚的模式 2

    1.2.1市场创造模式 2

    1.2.2资本转移模式 2

    1.3 产业集聚的类型 3

    1.3.1指向性集聚 3

    1.3.2经济联系集聚 3

    1.4 产业集聚效应 3

    1.4.1 规模经济效益 3

    1.4.2 竞争效益 3

    1.4.3创新效益 4

    1.5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联系 4

    1.5.1 产业转移的定义 4

    1.5.2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5

    1.6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5

    第2章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7

    2.1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简介 7

    2.1.1 洛宁产业集聚区简介 7

    2.1.2 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分析 7

    2.1.3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 8

    2.2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主要产业及企业 9

    2.2.1 中扩玩具 (洛宁) 有限公司 9

    2.2.2 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 9

    2.2.3 洛阳富宁木业有限公司 10

    2.3 与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的对比 10

    2.3.1 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简介 10

    2.3.2 洛宁与上街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11

    2.3.3 洛宁产业集聚区的优势 13

    第3章 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5

    3.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问题 15

    3.2 土地规划使用方面的问题 16

    3.3 资金方面的问题 17

    3.3.1企业融资困难 17

    3.3.2 融资困难的原因 18

    3.4 产业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 19

    第4章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 21

    4.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培育和吸引人才 21

    4.1.1 政府培育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21

    4.1.2 联合高校建设产学研联合平台 21

    4.1.3 完善产业集聚区的生活服务设施 22

    4.2 高效使用土地,增加非农用地供给 22

    4.2.1 转变土地规划使用观念 22

    4.2.2 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23

    4.2.3 千方百计地增加土地供给 23

    4.3 进行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24

    4.4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4

    4.4.1 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 24

    4.4.2 加强集聚区内企业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25

    4.5 政府采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 25

    4.5.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5

    4.5.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6

    4.5.3 .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体系 26

    结 论 27

    谢 辞 28

    参考文献 29


    前 言

    东部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时间是最长的,现在由于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的资本已经相对饱和,当地市场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东西部地区已进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这个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为河南借助外力,培育优势产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产业集聚区有以下几个特点;(1)集聚区内企业规模效益明显,企业随自身的规模扩大而产品成本降低的经济效益。(2)集聚区内企业创新能力强,以往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优势明显、灵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企业。(3)聚集区内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在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企业的外部效应突出,各种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使得各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持续增强。

    产业集聚区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的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河南省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但是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以洛宁产业集聚区为例分析河南集聚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第1章 产业集聚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产业集聚的定义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和生产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聚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经济组织结构,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集聚的组织结构形式促进当地企业规模的扩大,增加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各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高当地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

    1.2 产业集聚的模式

    1.2.1市场创造模式

    市场创造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交易条件和信息交流条件,最终使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企业也聚集在该区域市场的附近。目前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所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区域是江苏,该省内存在许多规模巨大的专业化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最终构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1.2.2资本转移模式

    在产业转移这种经济现象较为普遍发生时,某个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了接近主要销售市场或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在生产区位布局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有利于经营的地区,就很有可能导致生产上下游得企业向这个地区聚集。这样一种产业集聚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而形成的,我们把由资本流动和迁移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为资本迁移模式。

    1.3 产业集聚的类型

    1.3.1指向性集聚

    指向性集聚的定义是,企业为充分利用某一区域的优势而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具有经营特色的产业群体。这种集聚经常出现在有以下一种或几种优势的地方: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集中地或者目标市场的的集中地;拥有丰富劳动力的地区;交通发达便利的地区。上述任何一种或几种区位优势的组合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导向因素,吸引不同企业并形成产业集聚区。

    1.3.2经济联系集聚

    经济联系集聚指通过加强相邻区域内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它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关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指那些围绕着区域主导企业和生产部门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1.4 产业集聚效应

    1.4.1 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分为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而扩大时,该产业内部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指随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降低产品成本的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区域内的集中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1.4.2 竞争效益

    波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间竞争,这四个因素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企业是区域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同一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具备这些条件,提高了本企业、行业乃至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的集聚在促进彼此之间合作的同时,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积极的参与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对市场占有率的争夺,还表现为同地区、同行业企业之间绩效评估标准的对比竞争。这几方面的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变革的压力和动力,迫使企业通过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优化交易环镜来降低经营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及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赶超当前技术变革的浪潮。集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零散分布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1.4.3创新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创新经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相互沟通。在产业集聚区域内部,新技术、新发现能够迅速在同行业企业之间传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容易的发现产品或服务的不足之处,受到启示,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快速研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职员之间相互接触沟通的机会较多,彼此信息交流频繁,有利于相互间学习,共同提高创新能力。

    1.5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联系

    1.5.1 产业转移的定义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或产业资本从一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按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划分,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产业集聚可以在特定地区形成重要的优势;即基于企业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稳定、成熟之后,再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为企业在一个地方投入了很高的成本之后,放弃已有的资源,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只有在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成本上升或是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产业转移。人们所认定的如机械加工、纺织、造纸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东南沿海面临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上升之时很多都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1.5.2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从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整个过程来看,随着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规模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导致生产上下游配套产品的关联企业集中连片分布,其结果就是在产业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区域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这里所提到的集中连片分布概念之中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或生产上下游配套产品的企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为提高经营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本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转移至相关产品的生产集聚区内。

    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资源丰富、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分部在附近的相同和类似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逐步转移至该地区,并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宣传大力引进外商来到本地投资,使国外或地区外企业转移到本地,发展本地特色主导优势产业,进而形成集聚。这种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吸纳效应。随着集聚的发展,集聚区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沿海地区原有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集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产品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经营成本过高等因素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要求,必然会导致某些已有的技术相对落后的集聚产业发展放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

    1.6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产业集聚这个问题的产生于l9世纪末,在1890年时,马歇尔开始关注和研究产业集聚这种经济现象,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在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方面的理论有了很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对后世研究影响较大的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提出了聚集这一概念,还从微观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他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方面出发,认为费用最小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本的比较。

    熊彼特主要从企业创新的角度来阐释产业集聚这种经济现象的,他指出产业集聚有助于企业创新行为,如取得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优化企业工作流程,创新则有赖于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的孤立行为,创新需要企业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在经营区域的集聚才能够很好的得以实现。

    胡佛指出企业在产业集聚存区内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数量,如果集聚企业数量太少,集聚企业的数量规模太小,则就不能达到集聚所能产生的最佳经济效果;但是如果集聚的企业数量太多,则会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集聚区的整体经济效益下滑。

    波特在对若干个国家的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之后,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经济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提出了产业群的这一概念,还利用了钻石模型对产业聚集和产业群进行分析。他将分析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即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原因在于,一个产业要想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明显的竞争力,则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良好的需求状况;高质量和数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紧密的供应链上下游关系。

    第2章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2.1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简介

    2.1.1 洛宁产业集聚区简介

    洛宁产业集聚区于2006年6月启动,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首批产业集聚区。洛宁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部,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区1.8平方公里,发展区2.94平方公里,控制区3.16平方公里。2012年12月8日,洛宁县产业集聚区新增加的4.04平方公里规划调整方案经省政府批准,调整后洛宁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由原来的7.5平方公里增加到11.54平方公里。集聚区内累计引进内、外资企业35家,计划总投资47亿元。其中,亿元规模以上企业4家,千万元规模以上企业17家。

    近期将有9个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总投资32.1亿元。主要包括:深圳安远集团总投资23亿元的“京明工业园”项目,投资1.5亿元的职业学校项目,投资1.2亿元的1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投资7000万元年产3000万双凉拖鞋项目,投资3.5亿元的400吨/日黄金冶炼厂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的复合肥项目等。

    2.1.2 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分析

    洛宁产业集聚区位于洛宁县城东部,洛宁县位于洛阳市西部,洛河中游,东与宜阳接壤,南与嵩县、栾川为邻,西与卢氏、灵宝相连,北与陕县、渑池比肩。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39万,自然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林业县。

    洛宁距洛阳80公里,省会郑州215公里,周边300公里以内有大中城市20余座,人口3亿多。境内郑卢路、三洛路、三邓线三条省道穿境而过。距陇海铁路66公里,连霍高速60公里,洛南(洛阳—南京)高速60公里,东可接沪宁高速公路直达上海,西与连霍高速公路会合可达新疆。距离连云港口788.8公里,青岛港口958.4公里。300公里内有洛阳机场、郑州新郑机场、西安咸阳机场。洛阳至洛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成后距洛阳66公里,到洛阳只需30分钟车程。

    洛宁县农业基础好。全县耕地面积达110万亩,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8万亩次;水果总面积25万亩(产量约24万吨),其中,苹果面积22万亩(产量约21万吨);烟叶种植面积12万亩。

    洛宁是河南省林业大县200万亩,现有林地面积139.5万亩,其中2001年以来累计新造林40余万亩以上,四旁植树1500万株,道路绿化1000公里,全县林木覆盖率达52.94%,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30万立方米,其中全县杨树面积20万亩,人均50棵以上杨树的户达到2万多户,年生长量18万立方米,杨木蓄积量达122万立方米以上,是全国闻名的“速生杨之乡”,“全国科技兴林先进县”,全省“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试点县”。其中,还有山杂木蓄积量245万方,年增长量25万方。

    该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黄金矿石量750万吨,金属量50多吨,远景储量300吨以上;银铅矿石量600万吨,铅金属量47万吨,远景储量140万吨以上,银金属量2500多吨,远景储量5500吨以上;钼矿石量1500万吨,金属量1.2万吨。此外,钼、铜、铁、锌、萤石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洛宁县水电资源充裕,境内洛河全长68公里,故县水库蓄水达13亿立方米,境内另有大小涧河27条,大中小型水库33座。目前已实现对洛河干流的6级开发,装机容量达8.65万千瓦,是全国水电开发百强县、国家“十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县。随着禹门河水库、桥河水电站2个在建水电项目的竣工投产,将实现沿洛河水电8级开发,加上正在建设的生物秸秆质能热电联产项目,2010年装机容量达到14万千瓦。

    2.1.3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

    当前洛宁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坚持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发挥优势、培育特色,高标准规划建设好“一区四园”,即洛宁县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园、杨木精深加工产业园、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增长极。坚持县城建设同产业集聚区建设统一规划,配套设施跟进,同步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新城区开发,将新建的学校、幼儿园、城中村改造、餐饮、商贸等项目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配套摆放,优先投资建设。招商引资实施城区供热项目色,打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地域特突出的新型山水生态宜居城市,促进产城融合,推动洛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2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主要产业及企业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玩具制造为主的轻工产业、以杨木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主导产业,香港中扩集团、深圳天隆画框公司、宁波天恩框业公司、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规模大的企业落户洛宁,进一步凸显了集聚区的品牌效应。

    2.2.1 中扩玩具 (洛宁) 有限公司

    中扩玩具(洛宁)有限公司由香港中扩集团所属中扩辉煌赠品有限公司全额投资,注册资金为1800多万美元,在当地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该公司主要生产的产品有针纺服装、玩具、五金制品、日用塑胶制品,公司还从事废旧塑料的消解及利用等业务。其中主要产品塑胶玩具和毛绒玩具全部销往海外市场,主要客户为当今世界知名快餐企业,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公司以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广泛好评。

    2.2.2 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

    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 年7月,注册资金1140万元人民币,主要从事肉鸭的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主要产品为肉鸭冻品及鲜品。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2010 年及2011 年生产销售势头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其中2010年,总的销售额为7000万元,净利润390万元,公司资产总额上升到5 220万元; 2011 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4200万元,利润达到800 万元。

    2.2.3 洛阳富宁木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天隆画框有限公司是洛阳市富宁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深圳市天隆画框有限公司从1998 年开始主要从事的是画框的设计和生产以及销售等活动,深圳市天隆画框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都是用于出口欧洲、美国、日本以及中东等海外市场。深圳市天隆画框有限公司原先的主要生产基地在深圳市,但是由于沿海地区的竞争过于激烈,加上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原材料木材成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动摇,深圳市天隆画框有限公司为了应对不利的经营环境,经过研究决定在洛宁投资建设自己的原材料木材的生产基地,注册资金为三百万元。洛宁县地处中原西部,靠近黄河,县境内的气温、湿度、水土对杨木的生长特别有利,洛宁县内的运输企业众多,导致当地的运输市场价格低廉,当地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原材料杨木生产基地转移到了洛宁县之后,该公司拥有国内同类型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洛宁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建立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2.3 与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的对比

    2.3.1 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简介

    郑州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阀门产业园)兴建于2006年,位于郑州市上街区中心城区南部,地处郑洛工业走廊。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6.3平方公里,一期建成区1.6平方公里,是郑州市跨越式发展确定的重点产业园区之一,连续三年荣获“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荣获“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和“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称号。

    上街装备集聚区定位是着力做大做强泵阀及成套装备、大力发展建筑机械等专用装备、积极发展焊接材料等专用材料,形成以泵阀为中轴和主特色,冶金机械、建筑机械、化工机械、焊接材料等为纽带和副特色,既特色明显又兼容并蓄的层次化产业格局。泵阀制造已形成了从研制开发、毛坯制造、产品配套、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大口径阀门的研制在我国阀门制造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9家,投资78亿元,投产企业产值达到了42亿元。随着林肯电气合力(郑州)焊材有限公司、郑州西芝路桥重工有限公司、郑州二缆电工有限公司、河南博奥泵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带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相聚入驻,国家承压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技术研发和信息中心的建立,产业集聚区逐步成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

    园区管委会将集聚区规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工业生产区和配套设施区,各区之间互相协调,功能互补、形成了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阀门产业集聚区,并被认定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区坚持泵阀制造为产业定位,严把项目入驻关,把符合产业政策、效益好、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引进园区,完善项目引进机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为企业服务,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审批机制,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园区管委会围绕项目工作链条设置了“一办八部”组成了一个30人的专业服务团队,竭诚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务实的贴身服务。

    2.3.2 洛宁与上街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分别位于在河南省内经济实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城市;郑州和洛阳。两城市在省内的的经济实力使得它们的发展程度和方式为全省所瞩目,也是其他临近省市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对这两地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建设过程的研究必然可以给其他正在建设或即将建设的产业集聚区一些有益的启示,避免规划或建设之中出现偏差,特别是对当前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更有借鉴意义。之所以在两地众多集聚区中选择以上两个进行比较,是因为两地之间距离近,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如消费者心理、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条件相似程度高,进行对比之时可以予以忽略,简化分析过程。

    1. 区域交通运输状况对比

    洛宁产业集聚区只有郑卢路、三洛路、三邓线三条省道穿境而过,由于地处山区,没有国家级公路经过,县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少。集聚区距离火车站点较远,与离其最近的宜阳站距离约为50公里。集聚区被流经的洛河一分为南北两部分,由洛河大桥和王协洛河大桥沟通南北,两桥相距5公里,河两岸的车辆人员往来不方便。

    洛宁产业集聚区地理位置简图

    上街装备制造集聚区紧邻新310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则毗邻城区,离火车站点较近,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产品运输成本低廉。该集聚区得益于郑州这个国家交通枢纽的巨大辐射作用,区内产品更好更快的的走向全国各地。

    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地理位置简图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洛宁产业集聚区在区位交通、商品流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2.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两个集聚区分别位于洛阳、郑州这两个相邻城市,这两个市在河南省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各项主要经济数量指标以2012年为例,如下;

    洛阳市2012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0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9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其中出口11.89亿美元,进口3.91亿美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77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03亿元。

    郑州2012年完成生产总值5547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90亿元,全市进出口总值为35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20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07亿元。截止2012年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44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6794亿元。

    洛阳、郑州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城市

    主要经济 指标

    生产总值GDP

    社会固定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

    全年进出口总额

    政府财政总收入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

    洛阳

    3001亿元

    2294亿元

    1110亿元

    15.8亿美元

    205亿元

    2903亿元

    郑州

    5547亿元

    3670亿元

    2290亿元

    358亿美元

    607亿元

    3845亿元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洛宁产业集聚区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弱于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

    3. 集聚区内产业关联度对比

    洛宁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轻工制造、木材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以中扩、东汉、富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它们彼此之间关联程度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不能通过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研发合作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效应、竞争效应不显著。

    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冶金机械、建筑机械、化工机械、焊接材料制造等行业,以林肯电气、西芝路桥博奥泵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企业之间关联程度高,信息交流频繁,能够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彼此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有竞争,但相互之间也有业务合作,通过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各个企业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产业集聚区内部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经营氛围,各企业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街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关联度高于洛宁产业集聚区。

    2.3.3 洛宁产业集聚区的优势

    在发展产业集聚区之时,洛宁县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吸引东南沿海有产业转移倾向的企业入驻集聚区,为此该县从目标企业需求出发,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准双方最佳的对接点,增强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针对性和吸引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1.依托综合成本优势承接转移。利用洛宁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引进香港中扩集团到洛宁投资建设大型玩具制造企业,在中扩的带动下,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玩具制造企业美国美泰公司也已经在洛宁产业集聚区租用标准化厂房生产玩具,还有更多的玩具制造企业来洛宁考察,有意进驻。为此,该县大力发展玩具生产上下游配套产业,力争把洛宁建成全国知名、中原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

    2.依托林木资源优势承接转移。洛宁杨木资源丰富,洛宁县利用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的机遇,整合采伐指标,优先倾斜配置,引进了宁波天宁像框、深圳富宁画框等木材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出口创汇型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园。

    3.依托矿产业规模优势承接转移。引入加拿大发恩德公司、福建紫金公司,与洛钼集团合作建设的总投资4.9亿元的永宁金铅综合冶炼项目即将投产运行;福建紫金公司实施的年销售收入18亿元的金银精炼项目正在建设,近期将开工建设投资3.5亿元的400吨/日黄金冶炼厂项目。洛宁县还积极论证实施硫酸复合肥、铅酸蓄电池等链条拉伸项目,倾力打造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园。

    第3章 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问题

    洛宁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众多,全县总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为39万,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因此转移农村人口就业的压力很大,集聚区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洛宁县用工法定最低工资只有450元每月,工人实际工资为900至1200元不等,为沿海地区工资的三分之一左右,低廉的用工成本是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内,除了少数本地土生土长的企业之外,多数企业在进入集聚区内之前就已经拥有完善的生产经营方式,有着较为成熟市场、固定的客户群体,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制度也较为完善。落户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只是为了寻求一个良好的生产车间,优化自己的生产环节。因此,企业所需的如财务、营销、广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层次人才都是从其他市场区域调配过来的,另一方面,当地也不能提供企业所需的中高级人才。企业在当地也就只能是招聘一些一线生产人员,由于陈建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单调乏味,导致车间生产工人的流动性很强,工人常常工作两三个月就辞职去了其他地方,工人队伍的稳定性很差,对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很多年轻的员工不愿意在洛宁当地工资水平较低的企业长期待下去,最终流向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寻求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比如中扩玩具 ( 洛宁) 有限公司日常生产中需要一部分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员工,但是洛宁县的当地劳动力市场不能提供技术合格素质较高的员工,如果企业打算自己培训的话,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即使是完成了全部的所需技能培训,成为了企业所急需的合格技术人才,未必就能长期在企业里干下去,这些有了一技之长的工人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远高于自己当前的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有技术的工人工资是很高的,这对企业的培训的熟练员工有很强的吸引力。企业自己培训的员工流失,对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来说,是不小的损失。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吸引众多企业前来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也落户企业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劳动力供给问题关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成本,也对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有较大影响。虽然目前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对劳动力供给问题的反映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转移企业数量规模的增加,集聚区劳动力供给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劳动力供给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会对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已经入驻集聚区的企业也会认为集聚区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现实情况和当初承诺的不一致,挫伤企业的入驻积极性,劳动力供给就会成为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毕竟企业在用工时除了考虑用工成本问题外,还要考虑到可用劳动力的数量、种类,和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可持续性问题。

    工资收入低是造成员工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也与这些企业的主要员工来自农村地区有关,当地人可能只是在非农忙时候进入工厂打工,他们本身并未放弃农业生产活动,在耕种收获的季节,员工都要辞职返家完成播种、收割等农活,这会导致工人队伍的流动性很大,企业生产波动,都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也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3.2 土地规划使用方面的问题

    洛宁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区1.8平方公里,发展区2.94平方公里,控制区3.16平方公里。2012年12月8日,洛宁县产业集聚区新增加的4.04平方公里规划调整方案经省政府批准,调整后洛宁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由原来的7.5平方公里增加到11.54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调整为:北区东至城郊乡溪村、西至中扩西路、南至洛河北岸、北至崛山电站引水渠,规划面积5.42平方公里;南区东至宜阳县边界、西至陈吴乡金门涧、南至宜故路、北至洛河南岸,规划面积6.12平方公里。功能布局调整为:按照产业集聚、产城互动、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沿洛河生态景观带,北区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木产品加工、玩具电子产业园和综合配套服务园区;南区规划建设轻工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和综合配套服务园区,形成“一带、两区、七园”的空间结构。

    面对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良好发展势头,集聚区相关管理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对集聚区的发展未来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的实施资源配制,尽管如此,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制约,其中受土地使用方面的制约比较明显。就当前洛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来看,所遇到的土地方面的制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本地企业发展时间长,由于对产业集聚区的情况比较理解,入驻时候的土地指标还很多,而集聚区招商引资部门为了吸引企业入驻,给出的土地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还有附加的各种优惠措施,导致先期入驻的企业不顾实际土地需求,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公司厂房布局,随着集聚区的逐渐发展,集聚区内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规划区可以使用的土地大部分被用,一些企业的新项目因缺乏土地使用指标而无法开工。二是洛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用于发展农业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适宜发展工业的可用土地数量很少,大部分土地都是基本农田或农业用地,剩下的就是山区。虽然现在洛宁县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里的企业,十分迫切的希望加快当地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发展对当地经济当动作用较强的产业区集聚区。但是耕地使用的红线紧紧地控制着土地的使用批准指标,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十分有限的非农土地使用指标成为产业集聚区土地使用管理部门的难题。

    3.3 资金方面的问题

    3.3.1企业融资困难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资金链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销售产品后,按行业规则,买方要求延期付款,这种情况在我国很常见,特别是以销售为主导业务的企业,更是行业常态;二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申请较为严格,因为中小型企业在应对未知的风险时较为脆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这使中小型的企业出现融资难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过热,实行银根收缩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之下,融资问题更是突出。以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为例子,其从事肉鸭的养殖及加工销售,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也很长,家禽养殖行业的经营风险很大,特别是家禽的生长状况易受到气温气候、疾病的影响,养殖经营过程的不可控风险很大,银行对这类企业的贷款申请审查很严格,所以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很难从正规融资渠道获得其所需要数量的资金。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融资过程中比较现实的问题是缺乏规定的贷款抵押物,由于养殖经营活动中唯一的固定投资是养殖场里房屋,但是养殖场所使用的土地属于集体土地性质,办理土地使用证很困难,在这种性质的土地上所建房屋也不能形成固定资产,从而造成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种被称为 “小额信贷—东汉模式”的贷款融资运作方式,解决了部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的成功能否成功运行最终要取决于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 因为只有洛阳东汉禽业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才能有足够的财力给养殖户提供前期固定资产,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支持,担保及反担保支持模式中的多个重要环节才能有效地衔接,整个模式才能正常运作。

    金融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作为经济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的重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金融服务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有时候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经搜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到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有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一种是借助于所属集团公司的信用担保在所在中心城市的商业银行总行进行贷款融资;一种是借助于洛阳市设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进行担保融资。

    3.3.2 融资困难的原因

    从对洛宁县人民银行支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了解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洛宁县县域内现在所拥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结构不能满足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需要。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在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并不是很明朗,加之市场波动的因素,集聚区内的企业的现金流量、盈利水平、偿债能力等主要的资产信用评级指标很难达到商业银行评级要求,要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金融机构并没有出台实施对产业转移进行支持的相关政策,还是执行着与普通企业没有什么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政策。

    2、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在创立之初,依靠低廉的土地使用价格来吸引众多的企业进驻,而且建造了大量的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产业转移企业的落户以进驻产业集聚区为主,集聚区的用地所有权和厂房所有权属于当地政府,企业无法将其作为抵质押物办理银行抵押贷款,以至于银行增加对集聚区企业信贷投入难度增大。

    3、洛宁县金融管理部门还没有专门针对承接产业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对策,这种情况在其他的产业集聚区也很普遍,在洛宁县各个金融相关文件中均没有涉及对产业转移企业融资的专门办法。因为洛宁县金融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不高,没有相应的制定单独实行的金融政策,另外就现行金融管理制度来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3.4 产业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

    洛宁产业集聚区是通过提供低价的土地和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企业而形成聚集去的,入驻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产业种类众多,就集聚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主导产业的定位勉强算是明确的,尽管从规模和实力上来看并不是特别的突出,主导产业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的企业相比较而言还是很占优势的。整个洛宁县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洛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经营关联业务的众多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集中,通过产业链的相互分工与业务合作来加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洛宁产业集聚区内产业种类多,已建成企业项目涉及了木材加工、食品加工、橡胶制品以及有色金属冶炼,拟建设的项目则涉及电力、纺织、化工等行业,各个行业之间业务联系少,不能通过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研发合作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效应、竞争效应不显著。

    经了解发集聚区内许多产业是由政府主导建立,随着市场变化逐步发展起来,自发形成的特色市场并不多。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程度普遍高于政府主导而建立的产业集聚区,因为自发形成的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业务关系,集聚区整体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政府在发展产业集聚区时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指导,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延伸范围小,企业之间的业务联动度不高。集聚区内的企业仅仅是空间地理范围上的聚集,彼此的业务之间缺乏相关性,没有相互支持和协同效应。


    第4章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

    4.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培育和吸引人才

    4.1.1 政府培育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数量众多和成本低廉是洛宁县劳动力的优势所在。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熟练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工人自身的努力获得。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工人就业意向之后,发现洛宁县培训通用型的技术工人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为了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培育并突出洛宁县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政府劳动部门应该制定技术人员培训,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另外,建议政府劳动部门还可以对返乡的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样有选择的培训效果会很明显。如果结合全县的龙头产业企业来进行各个相关工种的培训,则不仅能为现有的企业提供熟练的劳动力,还可以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迁移到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4.1.2 联合高校建设产学研联合平台

    洛阳市拥有三所本科学校,已经一大批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多有一大批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由于大部分毕业生的目光集中在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等上,加之对产业集聚区的了解太少,导致就业情况很糟糕。洛阳市相关部门已经结合省、市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大专院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重点为产业集聚区培养中高端专业技能人才。定期发布产业集聚区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并举行了洛阳市产业集聚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对接洽谈会,这是我市人才市场举办的首场针对产业集聚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目前,确定有100多家企业参加该洽谈会,可提供上千个工作岗位。

    鉴于,洛阳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产业集聚区可以围绕主导产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集聚区和集群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平台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既可以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有效解决集聚区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矛盾。就已有的经验来看, 企业冠名班是常见的校企合作方式,目前洛阳市各院校开设的企业冠名班共有40多个。其中以洛阳理工学院与河南天瑞集团合办的天瑞干部管理学院的合作效果最为显著,学校不仅为公司集团培养了子弟兵,还对公司中高层管理干部进行专业回炉教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高校资源,企业与之合作建设了5个省级产学研工程实验室: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河科大—伊滨、洛新产业集聚区)、齿轮制造及装备(河科大—洛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强难熔材料(河科大—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绿色无机保温材料(洛阳师范学院—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固体废弃物开发利用(洛阳理工学院—洛新产业集聚区)。当然,并不是每个集聚区内的企业都有实力与高校合作,也可以几个企业将人才需求集中起来,以订单的形式,交由学校培养。

    4.1.3 完善产业集聚区的生活服务设施

    在产业集聚区各类务工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要完善园区的城市功能,解决好园区服务设施的功能配套,加大对园区文体设施、购物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推进商贸用地拍卖,鼓励发展民工公寓、专家楼,全面提升集聚区的生活服务水平,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使集聚区内的员工能踏踏实实的工作。

    4.2 高效使用土地,增加非农用地供给

    4.2.1 转变土地规划使用观念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要真正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严把规划关。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各级领导、生产企业、工作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摒弃贪大求多的惯性思维,真正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高度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目前,尽管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浪费土地的现象,如有的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区内,依然在建超大马路,规划超大广场;有的企业宽打窄用,提出较高的占地要求,而实际厂区非生产用地比重很大等。因此,在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之初,就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整体规模,科学规划园区用地、企业用地、项目用地、交通道路占地、生活及公共设施用地等,既适当超前,又要避免贪大求快,防止建好园区无企业、建好厂房无项目、建好交通无货运,建好道路无客流等不良现象。

    4.2.2 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要按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提高园区项目入驻的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门槛,提高入驻企业的经营实力。同时,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严格控制占地多、能耗高、物资耗高的加工项目进驻。对于产业集聚区内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及生活设施建设用地,也要从严掌握。根据行业特点,鼓励符合轻型工业生产要求的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多层厂房,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基础设施投资,提高集聚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鼓励企业充分挖掘原有厂区土地的潜力,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改造,改建扩建,减少对新的土地占用,减少经营成本支出,同时便于原基础设施、生产组织系统、物流系统的优化利用,能够大量减少开支成本。政府对于靠内部挖潜、优化土地使用而进行项目建设的企业,应该给予减税、退税或免费等优惠政策。

    4.2.3 千方百计地增加土地供给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是增加必然。尽管可以集约使用土地,挖掘土地潜力,但土地需求总量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增加。所以,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增加建设用地、发展用地供给。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数量是一定的,数量难以增长,因此,出路在于进一步优化现有土地资源的配置。

    洛宁县城周边的丘陵荒坡面积很大,这一部分土地即不能作为耕种用地,也不能作为工业用地纳入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之内,转化为建设用地。一些城市周边的丘陵荒坡不属于基本农田,利用程度很低,这是增加建设用地供给的潜力所在。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工业项目选址和公共基础设施及居民设施建设布局应尽量选择城市周边的丘陵沟壑地区。要以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契机,合理调整城市发展规划,支持和鼓励工业及民居建设项目向沟坡地转移,以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对开山填沟造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应该给予奖励,补助其平整土地、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4.3 进行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为了缓解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企业的融资难题,洛宁县需要进行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可以由省级金融机构会同县人民银行支行、银监会等机构研究制定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作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县区先行先试的建议报上级部门批准试行。具体内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积极落实帮扶企业计划的遴选工作,并将遴选企业的对象向产业转移企业适当倾斜; 其次,多方筹措资金,争取在洛宁县成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相关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第三,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争取各金融机构对产业转移企业下放贷款权限和改变统一的、无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政策;第四,向上级金融管理部门申请创新抵押业务品种,根据转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链企业互保,允许以订单、原材料、库存商品、应收账款、技术专利等做抵押物的灵活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多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满足转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4.4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4.1 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

    根据洛宁县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特色选择和培育适合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应该充分体现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既要发挥地区资源禀赋的优势,利用生产成本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促进产业的集聚,也要考虑各个区位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潜力。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增强主导产业的带动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洛阳市富宁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竞争力较强,虽然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产品质量很好,在海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每年销量稳步上升,解决了当地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可将其作为龙头企业加以扶持,特别是公司应该开拓国内市场,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画框、相框等木制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有较大的增长,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要发挥该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将一些零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配套率,发挥企业的聚集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聚集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国内外竞争优势。

    4.4.2 加强集聚区内企业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分阶段制定合理的引导措施,促使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群规模,努力实现规模经济。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和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加速产业集聚。二要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走具有竞争力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专业技术、人文与体制环境及基础条件,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三要加强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关系,拉长产业链条。可以采取多种政策与措施,鼓励集聚区内或当地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促使区域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甚至在产业引进时就进行产业链的整体或部分移植。最终要建立一个具有有效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

    4.5 政府采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

    4.5.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要搞好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生态环保、用地、城镇建设等的规划及协调配套建设,减免公共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项目的税收,减免在集聚区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污染减排节能节水项目企业的所得税,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承载和人口承载功能。要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或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促进节约集约发展,降低成本。通过搭建产品、价格、渠道、供销、服务等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渠道共用,节约资源,集约利用资源。

    4.5.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构建投融资平台,积极借助外力发展本地经济。通过商业、文化、旅游等各种活动搭建起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平台,拓宽河南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渠道。比如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之际,中外客商云集,也是洛阳市招商引资大丰收的时节,在刚结束不久的第31届(2013)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政府与中外厂商集中签约117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007.3亿元。组织干部走出去到东部沿海及发达省份开展招商,充分把握发达地区产业整体转移的契机,做好省内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与之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式和链式招商。通过加强与大型国企的联系,力争实现较大程度的战略合作。通过进一步精心策划和积极组织对国外和海外的招商,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外资。

    4.5.3 .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体系

    产业集聚区实质上是一种网络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其经济行为植根于一定区域网络和制度之中,所以具有较高的产业效率和竞争优势。基于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实际,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推进区域产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努力改善集聚区交易条件,除了健全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外,要逐步建立相关支撑机构和服务网络,努力提升现有的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二是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可持续竞争力提高,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基于产业集聚区的长期发展和优势提升,要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


    结 论

    当前国际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升级加速,产业集聚已是大势所趋,河南省内欠发达地区要利用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从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作为河南省内主要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的集聚区,尽管它存在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区域内科学技术含量低、产出率低等问题,但作为一个山区农业贫困县在集聚区建设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需要给予肯定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值得在省内推广。省内其他产业集聚区在规划时,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土地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确定优势主导产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控制进驻企业的种类和所属行业,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项目谨慎选择,避免为了经济发展而不顾项目对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与污染。在产业发展中人才是根本,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政府要给予到集聚区工作的忠告层次人才以奖励,多方以实际行动创造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良好氛围环境。

    谢 辞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要感谢张利勇老师的辛勤工作,本文是在张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在写论文的这一段时间里,恩师对我进行了悉心指导,在论文修改过程中严格把关,不仅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合理,同时也使得内容更为充实和丰富。由于写作的知识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出现不足或错误,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曾忠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聚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3]王缉慈.创业的空间———企业集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魏守华.企业集聚的竞争优势探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5).

    [5]Marshall.economics principle [M].Zhu Zhitai translation.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65.

    [6]Alfred Webber.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97.

    [7]Michael potter.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M].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2002.

    [8]张维迎,周黎安,顾全林.  经济转型中的企业退出机制——关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项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2003,(10).

    [9]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5).

    [10]杨树旺,易明,肖建忠.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模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8,(8).

    [11]耿帅.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共享性资源观[J].经济地理. 2006(06).

    [12]袁晓玲,杨万平.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脉冲效果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8,(11).

    [13]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6).

    [14]陈飞.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15]孙晓慧.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第六篇: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年1月
    第1期(总第148期产业经济
    中国林业经济
    CHINAFORESTRYECONOMICSJan.2018
    No.1(Total148
    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

    捷,温开德
    (江西省宜春市林业局,江西宜春336000)

    要:对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强化产业科
    技支撑,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制定产业标准等改进的建议和策略,为我国的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宜春市;油茶产业;融资渠道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8)01-0036-02
    DOI:10.13691/j.cnki.cn23-1539/f.2018.01.011
    CurrentSituationandStrategyofOilTeaIndustryinYichun
    JIANGJie,WENKai-de
    (YichunForestryBureauofJiangxiProvince,YichunJiangxi336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mainlyanalysestheyichuncitydifferentialindustry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andaimsattheexistingdeficiencyofputsforwardtheimprovedSuggestionsandstrategies,hopingtohealthydevelopmentofcamelliaindustryinChinatoprovidemoreusefulSuggestions.Keywords:yichuncity;oilteaindustry;thefinancingchannels油茶产业在宜春市是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于油茶产业的发展格外的重视,其发展前景十分的广阔。但在实际的产业发展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对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重视,从而找到有效策略改善现状。现将对宜春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1宜春市油茶资源现状分析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区,这里气候条件良好,土地状况良好非常适合油茶成长,有着“油茶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油茶产业的重视,宜春市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大力的开始推动油茶产业发展。首先,在基地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全
    2
    市油茶林面积达17.2万hm,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
    1]
    19.3%,约占全省的油茶林总面积的18%[。全市建
    2
    有万亩以上连片基地6个,至今有1.33万hm高产油茶进入丰产期,建成4个省级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和1个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国内其面积之广大都是位居前列的。从油茶的加工情况上来看,全市现有2家国家油茶重点企
    收稿日期:2017-11-09
    第一作者简介:江捷(1984-),男,江西铜鼓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经营、林业调查。
    业,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016年全市油茶产业
    总产值达41.6亿元,较2015年增长35.6%,并且成功的注册了“天玉”、“润心”、“好口福”、“金世本香”
    2]
    等多个著名的油茶品牌[。
    2油茶资源发展和油茶加工的问题
    首先,宜春市当前阶段在现有的油茶资源方面存在着基地规模小的问题,并且整体管理上比较松懈,再加上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使得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难度上升,油茶在种植当中的基地规模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影响。同时,在油茶栽培管理当中,其劳动成本比较高,但集成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无法形成集约化的管理方式,整体上还是基本处于传统生产和管理当中,效果并不好。
    其次,在油茶树的种植当中去生产周期是比较长的,投资量大。一方面苗木本身的价值成本就比较高,并且整体的生产过程十分复杂,成苗率低,因此需要成本也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人工方面的投入也比较高。随着近年来劳动成本的逐渐上升,在油茶的种植和整地等方面的成本也逐渐的上升。在种植以后还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导致成本不断上升。
    从当前阶段宜春市的油茶加工当中来看,油茶籽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现象。宜春市的油茶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