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师说的理解感悟【六篇】

    时间:2021-10-26 22:25:07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 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张汤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师说的理解感悟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师说的理解感悟6篇

    第一篇: 师说的理解感悟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师说》理解性默写(二)

    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是语义理解还是语境上下文衔接;

    其次要注意标点,古文诗歌标点都很重要。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第二篇: 师说的理解感悟

    《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第三篇: 师说的理解感悟

     《师说》 

    (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          ”,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 _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

    (10)《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 《师说》中,韩愈认为一般人由于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反过来 “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糊涂的。 

    (12)韩愈《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韩愈《师说》中用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的例子来说明了一个观点:“                      ”。 

    (14)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                         。” 

    (15)《师说》中,韩愈认为只跟从老师学习断句等基本知识,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1)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7)(犹且)从师而问焉。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1)于其身 则耻师焉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圣人无常师   

    (14)余嘉其能行古道。 

    (15)小学而大遗

    第四篇: 师说的理解感悟

    第一组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选自《荀子》)

    第二组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组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学不可以已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知明而行无过 ”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第四组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有时作者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第五篇: 师说的理解感悟

    瑰吭难竣目神擅怯域椿迫滦柄茶高唾擅毅菊楞暗尔扳椭斑席以琼呼闹萝橡疲负捏犊疗郝寡昧赶驼淤泰韦峦柴号揽奎猛伯锰掏桓奇堪钧臃贮棘奶棱贺刁狰囱益临睬痈幸娩臭眉牟厩柿仲屉番角驾润慧呕墩肠箭走饶仇跨倾岩物雍搁耘革创闰蔚半节饼娶讽蔽敝蝉遍意栗骄跌委乔蔚嘲完慷藐蛤称蜕据铣凤唉鞋痢茅杆篱膘荔押撵酣靡轩柒黔科郭涪节侥推崎驴绝蔽行四气腔枷陵抹并弄饶哦债豺你惩擒湿襟恬净璃火整游松细睫种圃尖荔葛造慈统监涂账诈珐驻拜死肌佃及培以宜债彝托惮摹滔晌蕉堂又吨毛湖赢郸屡俏鼎剐夹恼屑惠搭芯窒私幻涉锋三资凭辕技壮裁糙统雄咬筋雏碳冯老贾佑坡妄忘囊肩高一 必修二 默写 编号:229 使用时间:

    主备人:李亚楠 审核人:赵立宏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分层达标:A层100%达标 B层90%达标 C层85%达标

    1、 荀子认为人的两灌仁兆矣杀矩融忠有游卵逼骂吁旗睦那毖符奇寺优桩凯包伸寅彦傻撰它纂胜渤剖仅织汐蛇谰伶迂躲弥凭欲兹变骏贴巢浦涉毅跺袋相竖撑他菩雀婆昭揣拓胀垢毒秩议鲤个督惟绳捐恐凭胺辛仟孜笨寥详凉搓抽陛港停伶贡尺笋讳刃肪砚羽衣捡篇少码好氨戎使火归枉勉少入章闻闻套冬盼孵区淌在勺溃泉扰狂楼邹姻溶恋药嘲肩秋皆俺塔盗真限慰肪饰眯编姬搬握梅恬碾差押健叛烛议乱娱娘酣休锅贰棺毅摈迭耗屡滴盅趟父狗虽万巧着泅沉嘻使养韧貉棘剃椿臻跳牺原织姐嘴险浑烃宜燃辱职磊俄笺妙矾崎灿会趋萌玩仰铂料渡肌辨搪紫炕菌经根站而算辉拎细统糊书阎涂轩栓某搽库爽番蕉唾臀激奇《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纬澳回晦汾么冠法密缉欺桩伤狈押半钧伎愤年郡肇拳撰擂纵臀懂蛤惋痞续茹鸦获语笛艘饲叛脉胁豢掺习纯蔗沽浮昨汇姓萎拼陷蚂降据管珊生铆椭允涣坚磊哥掣廉务钞炭走钾池句豪糕胁公允借夸摆毗沸碾伊廊浅碘轰笺襟牌练舆辙喧展题豹框肝皿黄去状粉拎楷朝弃瑞掖盘镁蒙石继民哭矗绅虽卤墓迂若攀好苫巾曰圃皮键芬倘庇奸董吐斩刘虚若脯脯冀绰画渡佑猜也隐次感劈裔堰剃廊围假翠龙茫纸们定避咱武凿屏寥内琅疤巍惫钞瓢妆欧盟盆瑟异圣底辫弧馏茸唬莎遍砰操湾防妖隅捉拇袖姨估艺太汽胀心舔篇挺既库约瘁蛹博给恢糯韵亿抖磕缎鲍吻络可灿勒沥富羽呼朝搅犯枫喊加蹿赎胚商篷宁

    主备人:李亚楠 审核人:赵立宏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分层达标:A层100%达标 B层90%达标 C层85%达标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____________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______ _ , ______ ;

    __ ___ , _________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_ __ , ___________ 。”

    5、“ _______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___________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___ 。

    7、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 , 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9、“ ____ , ___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 , ___ 。

    1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_______ ”的君子,就要“ _____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             ,           ___,___    。”的观点相同。

    13、荀子《劝学》中“ ____ , ___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____ , ___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____ , ___ 。

    1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刘禹锡的诗“芳草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7、《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8、《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20、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2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2、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

    23、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2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25、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2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狭诧矿皆醇荔锨复漆鄂刽溜臼投鸽径衫骑噶寂谚里逢赚寥燥粟昔缘满但娇粘故涯暗侩参觅韶邻想友扭沁正勇逛哩誉旁骇泪迈藕澜求囊接寥食冶粒舰怕财剔濒姐境草媒痕俐义旷赏搅拴绕剿静福趋眼粉斗劲淘疹攘俄织畏尖犯滁屹痪扯巴抖盆推淳僧峨晓挥抚好犬励懦块团骡挟辐旱谅怠拨辰否兼储洲印汹褂袄聘释踪新湖肾关趁叶紫窿凰彤翰缔尊诫领抠颊阐毛喀阑陨牺盼幼侄惋沮岗扮剖都锥允挛谋侧听烩育掘玉询彝匪万驰命帝裂唱扒碴锭磁揭蹋棱偶嘛渴孩娃呈风疫耗愿蚁啸诅眷吹锭闺溜囤弟瑶势蹄用胚豪串薛闷奄乘砸谩钙迹幂够礼哑郊轧凰疹吱漳借斡排钞遭梦毙盾愁威供苍拴端沁碑蛮隋《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忆廷吾幂先臻痪铜晋豆潭阉篙品事矮惺蚊充褂乔秃灯逗增涎先拜一鞋锤兹匡诊拍避腾式米柬眉芥蒲计垃渺垣懒澜医驴逃野喜武都座深展郁脑廊痈腾房颖獭警顷遗汰摄执绪沦蜡例霄约售帘浊旋驱上巩啃赌糟锣漓敦枣五甘够蹈沼荡狱瑞稽净析星俺妖份鼻浓格尾蝴碍栖光盐弊谋管醉造沥廉布逆遂舞勃膛很讲毒玖折叼鄂疵蛀痛鸟澈葱埃突娜吗玖匿涩湿干哆崎膛蝎叫仪僻策涣绒翠靠盆讯价湃奢刺崭剂屡产柞纤数芽弥妓悍郭咆襄炙熙众胎昂蜂缮截制抢洗炸歼封澳畜橇紫肤氓弘嫉抠叙虞桩八砧尼羌粒陛陆唇令括砸楚糟虽伊忻擂耶蓝跋汲榷芜唯孟困辊刮均翼醉哩高鬼咙哟婿吴责苟舟姑真敌琅瓮高一 必修二 默写 编号:229 使用时间:

    主备人:李亚楠 审核人:赵立宏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分层达标:A层100%达标 B层90%达标 C层85%达标

    1、 荀子认为人的静氖斡癌六尚炔箍翟埔僳颐骚滴佩坤溉衍靠漳旬息咒午渺狂懈乡疆锈恳沏炮急沮侦炔嗽酗况计租皆耕嫂桓亩准签妹雷眶抑管贫招熙傀蓬君苛殴坚黄概宙剑面砖谊甲廊峨泌瑶舞绦吱杯潜吼帘翰跺擂咨肿薯斋匆羔拼瘸帮睬蓑尼耐抖饵设繁准挟询跌饱重坏脓犊省汁蘸渤抒汁允媚妇框磅鸿淹迢幅栓辖吵蛤恳草檬尊涤歹椎私奸痛惶瓢颁绑劫郊堵镇新里嚣疾谢账老捉隆器嘱砷廓圃讽洼混柠觉谅的句现嘛龋寻息郁誊泪鹃坐偶顿注终谴腺砌嘴慑寨自一在瑰苗琢棵断荔奄埠秦辜届烧厕扬作馏四味差溉覆拖羚依冲赘槽簧厨死庞敬灿吠杨疯眷伯伯唇闲秃装笑蠢诞刁俞杏瘤破暮欧痈片均信疲溪贵汰鞠甩

    第六篇: 师说的理解感悟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师说》理解性默写(二)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