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浅谈《梁家河》微感悟

    时间:2021-02-22 15:13:05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浅谈《梁家河》微感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不知所以然中,带着疑惑与一探究竟,翻开了这本不足200页的《梁家河》。当读完全书合上最后一页,深深地感受到与当年不满二十岁的习总书记相比,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同时我也认识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梁家河》叙事很真、很实,原原本本的还原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情景,十五岁来到黄土地,七年的知青生活,习近平接受了艰苦生活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心志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从来时的迷惘、彷徨成长为走的时候已经有着坚定地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要为人民做实事。

    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就是基层党员干部应该时刻具备的担当与责任。

    1974年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以为人民做实事为出初心,结合梁家河人民群众为烧火做饭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在陕北发展沼气。经过取经、宣传、实验、再取经,到后来的完成改革并推广。最终用实践成果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论,解决了梁家河人民群众燃料问题。

    从“我是谁,为了谁”出发,对待人民群众,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对待工作,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以端正的工作心态,扎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石春阳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这一点,让他赢得了梁家河人民群众的心。

    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就是要让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增长才干,升华自己。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在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白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后,在整个梁家河都已进入梦乡时,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亮光,九分钱的“羊群”香烟,陪伴了他无数个夜晚;
    为了可以借来一本书看,他可以徒步几十里。他曾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才十五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人生逆境,他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是他渴求知识的动力。大量的各种领域的书籍,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如今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他演讲出口成章、知识层面囊括古今中外,不难想象这与他青年时代尤其是在梁家河打下的知识根基有关。而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在我们的青春年华中加强学习,提高知识的储藏量。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方针,提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
    学习工作岗位专业知识,提高日常工作质量水平;
    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组织协调能力,使自己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上传下达、沟通左右、落实方针政策的能力。

    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就是年轻干部需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每件小事。

    由于不擅长田间耕种,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打坝,打坝的活很累很苦,但他干活从不“撒奸儿”。办夜校、打水坠坝、修沼气池、办铁业社、办缝纫社、改善磨坊、挖水井等一件件实打实的事,不但改善了梁家河群众的生活水平,更让习近平从脚踏实地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习近平用梁家河知青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将每一件小事认真做好,我们才能走的更远、走得更高,走得更稳。也只有将每一件小事落在实处,我们党员干部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我们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得以诠释。对于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而言,县委办的天地是我们施展才华、增长本领、沉淀升华的好地方。所有的同事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积极的在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努力使自己基础更扎实,使自己的能力再次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棵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让我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更加坚定最初的理想与信念:在扎实工作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