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时间:2021-02-17 17:35:06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学院运动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育人创佳绩办学目标,通过访谈、专家咨询、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课程设置现状等进行调研,旨在了解目前高中及以上运动员课程设置的现状和新时代国家、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我院运动员学生求职意向,分析调整优化我院高中及以上运动员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为我院运动员学生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1.调研背景

    前苏联世界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指出:“未来的竞技运动成绩的增长不是靠最大限度地训练运动员的体能技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智慧。”运动员的智慧,则与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密切相关。

    培养全面发展的一流竞技体育人才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课程是支撑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一。为进一步提高我院运动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育人创佳绩办学目标及新形势下运动员职业转换岗位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对我省运动员学生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访谈、座谈等方法,对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课程设置现状等进行调研,了解目前高中及以上运动员课程设置的现状;
    了解育人创佳绩办学目标及新形势下运动员职业转换岗位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通过分析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研究结果将为学院运动训练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课程设置优化创新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学院部分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和教师、教练及竞技体育系、体育系管理人员等作为调查对象,对高中及以上运动员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与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教师座谈,走访部分教练、竞技体育系管理干部,咨询学院领导及体育行业专家等,就高中及以上运动员课程设置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调研。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课程设置现状

    针对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学院目前开设三年制和五年制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方向)。结合我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依照竞技体育岗位对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在调查竞技体育行业和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需求、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反馈和专家访谈等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培养规格。

    3.1.1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竞技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一般竞技训练和专项竞技训练技术与方法;
    主修运动专项具有较高专项竞技训练水平,能在赛场上争金夺银,勇攀竞技体育高峰,为国、为省争取荣誉;
    具有从事专项竞技运动训练、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退役后能从事竞技训练、竞技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1.2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掌握英语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法律法规知识;
    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竞技体育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国内外在竞技体育学术发展动态;
    掌握查阅收集资料、写作、表达等基本知识与方法。(2)能力结构具备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能力;
    具备竞技训练的基本技术、技能;
    具备从事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健身指导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体育管理能力;
    具有写作、表达、组织、协调、适应社会和英语、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3)核心能力主修专业方向具备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勇攀竞技体育高峰,能为国为省争取荣誉。并且退役后具备一定职业转换能力。(4)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具有勇攀竞技体育高峰、为国为省争取荣誉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

    3.1.3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方向)的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和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四大课程群。必修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为专业拓展课程(详见图1)。为深化“体教结合、院校化”培养模式改革,将二十八个专业方向的《竞技训练专项理论与实践》和《运动训练学》、《竞技参赛学》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

    3.2国家、社会需求情况及我院运动员学生求职意向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体育看得过于狭隘,很多人以为竞技成绩就是体育的全部,以为体育人才就是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老师。但是新时代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概念在国内迅速走热,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中国体育产业在迎来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等体育产业范围内的细分行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都是综合性的。不过,懂体育的人不具备其他领域的专业素养,其他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又不懂体育的情况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国务院2016年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要求要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要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调查显示,我院目前大部分的运动员学生退役求职意向首选教师、教练(85%),仅小部分人首选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10%)。个别运动员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总书记对体育战线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运动员学生转变观念,尽早制订既符合需求,又切合自实际的职业规划,主动为退役后职业转换加强相关课程学习,掌握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知识,培养全民健身指导、体育营销及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管理等多种能力。

    3.3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的意见与建议

    3.2.1高中及以上运动员学生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根据国家及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尤其是目前正在制订的专业教学标准)及国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和运动员学生求职意向等,结合实际调整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方向)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行业,能够从事竞技训练、体育管理、健身指导、体育产业及体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培养规格除继续强化专业技术技能外,建议着重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强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格按中宣部、教育部要求设置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强化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强化综合能力培养,除着重培养主要能力(竞技体育专项技术技能),着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以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方向)学生所需的核心职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以育人创绩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运动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使运动员学生在读期间获得至少一本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3.2.2通识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根据调查意见,建议减少《数学》必修课学时,除中职一年级(高一)、中职二年级(高二)开设《数学》必修课外,继续实施分层教学。中职三年级(高三)为有升学需求的运动员学生单独开设《数学》课程。此外,为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建议增设《信息技术》选修课;
    为加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议增设《演讲与口才》和《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等选修课。

    3.2.3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调整建议

    根据调查及专家咨询意见,建议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运动解剖生理学》,课时减少为72学时,制订课程标准,组织编写自编教材。

    3.2.4专业拓展课程调整建议

    根据调查意见,建议增设健身教练证书课程、裁判员证书课程,供运动员学生选修。建议体育系与培训中心合作为运动员学生考证创造条件。

    3.2.5其他

    建议鼓励并引导运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强化运动员的学习意识,激发运动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运动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重视文化学习,提升文化素质。

    建议改革课程开设方式,组织运动员学生自主选择部分课程,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如在周一、周三晚上集中开设选修课,运动员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职业规划及需求情况,自主决定选修课程。

    建议加强教学信息化条件保障工作,完善教育技术中心机构或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微课视频拍摄制作等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服务。继续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升级完善运动员网络课堂。组织完善课程在线学习资源,打造运动员在线学习平台,使运动员学生随时、随地能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互联网+课程教育模式的灵活便利优势。

    此外,调查显示,高职大专学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员学生的需要,建议继续深化与浙大、北体大等名校合作,为运动员学生提供更多高层次优质教育及课程学习机会,提升知识、能力素质,助推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