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教学文稿写作中要重视五个“一”

    时间:2021-02-08 11:08:45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教学文稿写作中要重视五个“一”

     写作中要重视五个“一”

     发表于(语文版)

     20XX年第11期刊登了拙稿,该文初衷是想解决教学文 稿写作“写什么”的问题。今天我想就“怎么写”谈一点个 人的感受。初学撰写教学文稿的老师,在写的时候,一定要 注意以下五个“一”。

     一、题目:一见钟情

     一个好的题目,只要一亮出,就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让 人“一见钟情”,不读文章不足以“解相思之苦”。我曾经 写了一篇小文章,编辑老师在刊发时,将题目修改为“是谁 在‘导演’生成”。看了编辑老师修改后的题目,有谁不迫 切地想知道是“谁”在“怎样导演”生成?我们初学写作的 老师往往最容易忽视对题目的斟酌,

     喜欢用“浅谈……” “浅

     析……”“……初探”等来作文章的题目,怎能叫人“一见 钟情”?看到这类文题的人会想:“既然是‘浅谈’,不看 也罢! ”我们的编辑老师,每天要收到成百上千的稿件,是 十分辛苦与疲惫的,更需要好的题目带给他们一丝惊喜与轻 松。当然,“浅谈”之类的题目,偶尔为之还是可以的。

     让人“一见钟情”的题目并非要搞得很玄乎,仍然要简 练、明白。一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登过我的一篇文章,写作

     时,我先后改换过“三问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教学目标”等题目,最后刊 发的题目是编辑老师给我敲定的,很显然更加简练、明白, 照样吸引人去看是“哪三问”;再如文题“文本解读的底线 在哪里”,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要论述“文本解读”,吸引人 想知道的是“底线在哪里”;又如“

     1 = 20,对吗”,题目

     简洁,但很吸引人:1怎么会等于20?到底对不对呢?

     二、切入:一语中的初学撰写教学文稿的老师,最爱在文章的开头发表长篇 大论,然后才展开分点论述。一篇小文章千多字,开头部分 就有好几百字,而正文部分却是寥寥数言,该详的略了,该 略的详了。整篇文章头重脚轻,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切入要“一语中的”,用简洁的话语迅速切入到文章要 论述的主题。如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切入语很短:“钻研教 材、上研讨课、评课、写经验文章、阅读报刊杂志等活动, 是每所学校最常规的教研活动,是草根化的学习与研究,得 天天做、周周做、月月做、期期做、年年做,但久而久之, 教师就会觉得无趣。这时,我们就应该给这些常规教研加点 味了。”短短几句话就进入到了文章要论述的主题。而的切 入语就更简了:“经常行走在小学语文课堂间,不知遇到了 多少‘李鬼’,今略作梳理,呈现给同仁,愿共同‘打假’ 区区36个字就切入到了要论述的问题。更有甚者,我的没 有切入语,直接展开“一、二、三”的论述。

     三、

     引用:一字千金

     许多老师初写教学文稿时,总爱引经据典:不是引用这 个名人的话,就是引用那部专著的文。短短一篇文章,处处 都见引用,且是大段大段的引用,仿佛只有这样才有深度, 才有分量。如果把引用的部分全部删除,自己的话语就少得 可怜了。这样的文章只能是名人名言的摘录,而不是自己的 心声,可读性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引用并没有错,但要“一字千金”:可“引”可不“引” 时,坚决不“引”;非“引”不可时,做到少而精。文章并 不会因为有“引用”就深刻,也不会因为无“引用”就浅薄。

     记得我初写稿时,总爱刻意这里寻寻,那里觅觅,弓I用了很 多“经典”,完稿时自我感觉良好, 投出去却篇篇石沉大海。

     后来,我慎用“引用”,只把自己的所思、所做用自己的话 写下,却常常得到编辑老师的青睐。

     四、

     案例:以一当十

     在写教学文稿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用一些案例作支 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初学写稿时,提出一个观点,总爱 找几个案例来证明。由于找的案例不具有典型性,不但无法 很有力地支撑提出的观点,文章反而成了案例的“集合”。

     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精”,要很具代表性与典型性,要 能够“以一当十”,就像我们教学中常说的“一问能抵许多

     问”。如我在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

     “为丰满文本而写”,

     就选用了于永正老师教学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案例,这一 典型案例胜过多个平常案例,很好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

     五、论述:一针见血

     初学写作时,老师们往往对自己的观点不能理直气壮地 论述,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大胆抨击,论述模棱两可, 不痛不痒,说了等于没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眼中无

     “人”,心中无“情”,为文而文。文章是我们感情的流露, 心声的倾诉,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情”。这“情”向谁交流? 向读者,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人”!真诚的交流是不说废话 的,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是非黑白”,“一针见血” 地抒发自己的“爱恨情仇”。

     如我在一文中,对教师“像雾”似的课堂评价语发表了 这样的看法:

     课堂评价时,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追求对仗的格式,

     追求深邃的语义,极力将评价语“诗”化。请看一位教师“独

     具语文韵味”的评价语言: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

     你个性的发言是木,挺拔参天;你个性的发言是土,博大幽 远;你个性的发言是金,灿烂夺目;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 了你独到的见解;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你的回答;领异标

     新二月花,你的发言有诗意。我不知道怎样的语言才是 “水”,

     怎样的语言才是“木”,也不知道怎样的语言才是“土”, 更不知道怎样的语言才是“金”。遗憾的是,独缺少了类似

     “五独”

     “五

     独”

     或许论述有点“过激”,但确实是我的心声,是我的感 情!

     但愿以上五个“一”,能够对年轻的教师们撰写教学文

     稿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