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关于颁发“蜗牛奖”网评三篇

    时间:2020-09-14 23:08:4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篇一】

    近日,某地政府给当地两个庸政懒政单位颁发“蜗牛奖”,引发了热议。提到颁奖,各类奖项多是对于个人的褒奖、成绩的肯定。而“蜗牛奖”不为褒奖,旨在警示不作为或者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让机关单位的“蜗牛”们红红脸,出出汗,倒逼干部担当作为。当地政府利用颁发“蜗牛奖”向庸政懒政的亮剑,令不少网友拍手叫好,在网络上获得满堂彩。

    “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总有那么几个“老蜗牛”,一次不作为,两次慢作为,三次难作为,拖来拖去,总有借口。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要么习惯性七折八扣地执行,要么选择性拈轻怕重地执行。

    在基层办事过程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今日负责人不在,事情办不了,烦请明日再来;
    今日手续不齐,群众跑了三五次总有资料不齐,明日复明日,一趟接一趟,让人苦不堪言。面对群众急事,能拖则拖;
    对于百姓难事,则能推就推,动作慢慢吞吞,作风松松垮垮,被批评就蜷缩壳中,倒正像一只躲在绿萝阴影里的蜗牛。

    “蜗牛”们拖延的背后,正反应了不愿担责、生怕担责、躲避担责的思想。“蜗牛”们对群众没有责任感,对工作没有干事心,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消极态度,成天躲在单位里占位子、装样子、混日子。患上“拖延症”的蜗牛们,不只浪费自己时间,还耽误他人尽责作为,久而久之,引发干群关系紧张,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设置“蜗牛奖”既是对台上“蜗牛”单位的鞭策,更是对台下更多隐藏“蜗牛”们的警示。在笔者看来,“蜗牛奖”的颁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一方面它激励党员干部真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评价准绳,另一方面也使得群众看到政府为民服务的初心和建设高效行政机构的决心。

    还记得第一次到单位报到时,门口一块大石,上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誓言。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必须下大力气整治庸政懒政,向不想干事、不会干事、干不成事的“蜗牛”们亮剑,扫除干部队伍中的惰气、庸气、暮气,提振党员干部干事激情,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紧紧依靠着人民。作为人民的干部,就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把“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与依赖。

    【篇二】

    日前,浙江丽水缙云县召开了一次别具一格的“颁奖仪式”,与普通意义上的颁奖不同,“获奖”单位的相关单位负责人走上台领奖时,往往都“抬不起头”,因为他们拿到的“奖励”,是因工作效率太低而获得的“蜗牛奖”。

    应当说,作为一种行政序列内的具体批评和监督方式,“蜗牛奖”不失新意。毕竟一般而言,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领受一个反面奖项谁都会颜面无光、引以为戒、痛改前非。“蜗牛奖”的设置,能够让不作为者因其欠佳表现“下不了台”,也会让被批评者有更强烈的补正决心,让台下见证的同僚、同业引以为戒。

    事实上,“奖”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管是此前报道的“踢皮球奖”“水面浮漂奖”,还是时至今日的“蜗牛奖”,都是通报批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改进作风、提升效率、推进工作。所不同的可能是,文件通报比较常见,公开颁出“蜗牛奖”这种新颖的方式还不太多见。

    仔细想想,这些奖项背后所针对的问题和牵扯到的人和事,远不止是领受一个牌子能够说得过去的。各种“奖项”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党员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不负责等作风方面的一些问题。对懒政怠政者颁发“蜗牛奖”的形式,无疑是在刚性的纪律条规和人文柔情之间寻求到了一个“契合点”,其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统筹考虑把纪律条规挺在前面,顾此失彼,用颁发类似于通报批评的反面奖项来代替执纪问责,也并无补益。

    “奖”只是外在,奖的背后也要“罚”。“蜗牛奖”足以刺痛任何获奖者的神经,可能起到比处分更加尖锐的效果,但毕竟不能代替处分。对于“蜗牛奖”的设计主体而言,除了颁出一块呆萌但不失严肃的奖牌外,还要做足“罚”的工作,充分考量“通报曝光”“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作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等后果,真正让“获奖者”失“誉”还失“利”,持续激发“蜗牛奖”的震慑作用。

    颁奖仅仅是开始,奖的后续更要“问效”。要建立并落实好跟踪督查销号制度,对于放空炮、不落实的情况还要“问责”,以此倒逼职能部门立说立行、即知即改,立起执纪问责的“硬杠杠”。当然,也要防止和警惕一些单位因为怕领蜗牛奖,或者为了摘掉蜗牛奖的帽子,而在短时间内乱作为、违法行政的某种冲动,让“蜗牛奖”真正奖出成效、奖出精气神。

    【篇三】

    近日,浙江省缙云县2020年项目推进点评会上,两家单位因推进改革、项目工作缓慢,被书记县长颁发“蜗牛奖”。相关单位负责人接过“蜗牛奖”,全场干部严肃认真,默默地注视着领奖者。尔后,两家相关单位负责人在凝重的气氛中作出了表态。

    给懒政怠政单位颁发“蜗牛奖”,乍一听觉得很“萌”,仔细一想,却又耐人寻味。长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头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大力整治干部中的“庸、懒、散、浮、拖”,工作作风得到明显好转。然而,揆诸现实,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如,有的接到上级命令后,调门高、落实少,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
    有的上级不“盯”就不“干”,“盯”了才“干”;
    还有的工作还没做,就开始提困难,生怕吃亏、出力、找不自在。“蜗牛奖”就是颁发给这些单位和干部的。

    究其根源,“蜗牛”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一是趋利。能不干,就不干,既不搞“前头”,也不“后头”的“蜗牛主义”“中间主义”。二是避害。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三是跟风。受“别人不干,我也不干”思想腐蚀。四是苟安。不思进取、不在状态、占位置、守摊子,“平安是福”。

    “蜗牛”行为违背了初心使命,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与党的纪律作风背道而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颁发“蜗牛奖”,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其实,缙云县“蜗牛奖”并非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前,全国已有多地“照方抓药”,专门整治干部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等问题。有人说,“蜗牛奖”的含金量可以再高些,比如,配套后续惩处办法;
    畅通公众举报、投诉渠道;
    希望“蜗牛奖”能在全国推广。在笔者看来,“蜗牛奖”是一种问责,既能给相关责任单位“当头棒喝”,又能使部门和干部“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后强”;
    “蜗牛奖”也是一种鞭策,鞭策出对责任单位和部门转变职能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的迫切期待,期待懒政者将“蜗牛奖”转化为慢工出细活的“蜗牛精神”。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评奖”要统筹兼顾。要细化评奖标准,既力求精准,又注重差异,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单位和干部,要根据工作职责、难易程度、分门别类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防止为了评“蜗牛”而抓“蜗牛”。“用奖”要后劲十足。对于“中奖”的单位和个人,上级部门要指派专班帮助其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促使其立行立改、长期坚持,防止“一评了之”“一笑而过”“旧病复发”。“授奖”要灵活多变。要加强自身监督,强化监督问责,对一而再、再而三领到“蜗牛奖”的单位和干部从严从快处理。同时,要对“中奖”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将整改情况公布于众,该戴帽的戴帽、该摘帽的摘帽,形成“能摘能戴”环境,防止一“奖”定音。

    评奖只是手段,转变作风才是目的。“蜗牛奖”看似“烫手”,却能倒逼“懒政怠政、为官不为”,如同一注强心针刺痛责任单位和个人麻木的神经,督促大家自曝家丑、直面问题;
    倒逼其憋足一口气、一股劲,由慢变快、勇往直前,知难而进,永不放弃,这才是“蜗牛奖”设立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