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计算书】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要求

    时间:2020-07-21 22:09:4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计算书 1 线形设计 1.1 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1.1.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微丘区,路线以方向为主导,平面线形三要素中以直线为主;
    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

    1.1.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1)
    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2)
    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1.1.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当道路转角很小时,曲线长度就显得比实际短,容易引起曲线很小的错觉。因此,平曲线具有一定的长度是必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小平曲线长度一般应考率下述条件确定:
    (1)
    汽车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时不感到困难一般按6 s的通过时间来设置最小平曲线长度,当设计车速为100km/h时,平曲线一般值取850m,最小值取170m。

    (2)
    小偏角的平曲线长度 当路线转角α≤7°时称为小偏角。设计计算时,当转角等于7°时,平曲线按6 s行程考虑;
    当转角小于7°时,曲线长度与α 成反比增加;
    当转角小于2°时,按α=2°计。

    1.2 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平面线形的几何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这三种基本线形要素可以组合得到很多种平面线形的形式。就公路平面线形设计而言,主要有基本型、S 型、卵型、凸型、C型和复合型六种。

    1.3 路线平面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设计指导书和给定的《路线平面图》,本任务段的平面设计已经给定。下面仅列出我的设计段(桩号K15+400~K16+800)平面曲线要素。

    已知圆曲线的几何要素有转角和半径。由以下公式可求出切线长度T,曲线长度L, 外矢距E ,切曲差J;
    (本章中的所有公式均来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式中:p 为内移距, ;q 为切垂距,; 为缓和曲线角,。其结果见A3图表:
    2 纵断面设计 本段的路线方案已经确定,路线全长1.4 公里。起终点的设计标高分别为61.2m及55.8m。根据起、终点设计标高设计时应按照规范的要求,最小纵坡不小于0.3%,最大纵坡不大于4%,最小坡长不小于350m,最大坡长不大于1000m,并且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在确定纵坡及竖曲线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填挖要尽量平衡的问题,争取让工程的成本尽量控制在最低。

    纵坡竖曲线计算以竖曲线1计算为列过程如下: 2.1计算竖曲线要素:
    所以该竖曲线为凸形曲线。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2.2竖曲线起,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K15+640.00)-209.43= K15+430.56 竖曲线终点桩号=(K15+640.00)+209.43= K15+849.43 具体计算数据见A3图表 3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本设计计算内容为广西梧州绕城高速公路东段k15+400~k16+800路段中出现的最大填方路段。该路堤边坡高22m,路基宽26m,需要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

    3.1确定本设计计算的基本参数 本段路段路堤边坡的土为粘性土,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取土的容重γ=18.5kN/m³,粘聚力C=20kpa,内摩擦角C=24º,填土的内摩擦系数ƒ=tan24º=0.445。

    3.2行车荷载当量高度换算 高度为: h0—行车荷载换算高度;

    L—前后轮最大轴距,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对于标准车辆荷载为12.8m;

    Q—一辆车的重力(标准车辆荷载为550kN);

    N—并列车辆数,双车道N=2,单车道N=1;

    γ —路基填料的重度(kN/m3);

    B—荷载横向分布宽度,表示如下:
    式中:b—后轮轮距,取1.8m;

    m—相邻两辆车后轮的中心间距,取1.3m;

    d—轮胎着地宽度,取0.6m。

    3.3 Bishop法求稳定系数K 3.3.1 计算步骤:
    (1)按4.5H 法确定滑动圆心辅助线。由表查得β1=26°, β2 =35° 及荷载换算为土柱高度h0 =0.8446(m),得G点。

    a .由坡脚A 向下引竖线,在竖线上截取高度H=h+h0(h 为边坡高度,h0 为换算土层高)
    b.自G 点向右引水平线,在水平线上截取4.5H,得E 点。根据两角分别自坡角和左点作直线相交于F 点,EF 的延长线即为滑动圆心辅助线。

    c.连接边坡坡脚A 和顶点B,求得AB 的斜度i=1/1.5,据此查《路基路面工程》表4-1得β1,β2。

    图1(4.5H法确定圆心) (2)在CAD上绘出五条不同的位置的滑动曲线 (3)将圆弧范围土体分成若干段。

    (4)利用CAD功能读取滑动曲线每一分段中点与圆心竖曲线之间的偏角αi(圆心竖曲线左侧为负,右侧为正)以及每分段的面积Si和弧长Li;

    (5)计算稳定系数:
    首先假定两个条件:a,忽略土条间的竖向剪切力Xi及Xi+1 作用;
    b,对滑动面上的切向力Ti 的大小做了规定。

    根据土条i的竖向平衡条件可得:
    即 (1)
    若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为K,则土条i的滑动面上的抗剪强度τfi也只发挥了一部分,毕肖普假设τfi与滑动面上的切向力Ti相平衡,即:
    (2)
    将(1)代入式(2)得:
    (3) 又已知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K为:
    (4)
    将式(3)代入式(4)中得:
    (5)
    由于上式中Xi及Xi+1是未知的,故求解尚有困难。毕肖普假定土条间竖向剪切力均略去不计,则式(5)可简化为:
    (6)
    其中 (7)
    式(6)就是简化毕肖普法计算土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公式。由于式(7)也包含K值,因此式(6)须用迭代法求解,即先假定一个K值,按式(7)求得的值,代入式(6)中求出K值。若值与假定值不符,则用此K值重新计算求得新的K值,如此反复迭代,直至假定K值于求得的K值相近为止。

    3.3.2 具体计算过程及图表 3.3.2.1以O为圆心过坡脚做一滑动面,R=41.723 m。

    假设K1 =1.36,计算结果如表2-1 所示: 表2-1 计算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可得 =5084.20/3744.79=1.357 计算出的K1 与假设的K1相差很小,即K1 =1.36 3.3.2.2以O为圆心过坡脚做一滑动面,R=46.968 m。

    假设K2=1.37,计算结果如表2-2 所示: 表2-2 计算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可得 =3079.18/2336.18=1.368 计算出的K 2与假设的K2相差很小,即K2 =1.37 3.3.2.3以O为圆心过坡脚做一滑动面,R=52.645 m。

    假设K3= 1.40 ,计算结果如表2-3 所示: 表2-3 计算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可得 =2124.65/1473.09=1.402 计算出的K3与假设的K3相差很小,即K3 =1.40 3.3.2.4以O为圆心过坡脚做一滑动面,R=45.935m。

    假设K4=1.35,计算结果如表2-4 所示: 表2-4 计算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可得 =3669.29/2795.30=1.352 计算出的K4与假设的K4相差很小,即K4 =1.352 3.3.2.5以O为圆心过坡脚做一滑动面,R=43.022m。

    假设K5=1.36,计算结果如表2-5所示 表2-5 计算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可得 =4472.19/3203.54=1.363 计算出的K5 与假设的K相差很小,即K5 =1.36 3.3.3 Kmin的确定 根据上述5个点得到回归方程为:
    由图可以看出该曲线最低点即为已知中间点,故 Kmin = K4 =1.352>1.35,满足要求 4 挡土墙设计 4.1设计资料 4.1.1 墙身构造 本设计路段在K15+400~K15+560段左侧地面横坡较长。为了收缩边坡,减少填方工程量,保证边坡的稳定性,避免因过高而造成边坡的可能滑动。特设置路堤府斜式挡土墙120m,沿墙长每10m设置伸缩缝,缝宽2cm,缝内沿墙内、外、顶三边添塞沥青板。采用最不利荷载,即挡墙最高的断面进行设计计算验算,取K15+540横断面左侧挡土墙进行分析。

    墙身拟采用7.5号浆砌片石结构,墙高10m,墙顶填土高a=12.62m宽b=20.94(m),顶宽1.3m,面坡垂直,背坡倾斜坡度,1:0.2 ,基底倾斜,倾斜角α0=11°为增加抗滑性能在墙底采用0.7×0.7(m)墙趾坡度与面坡一致。

    挡土墙示意图 (单位:m)
    4.1.2地质情况 填方部分,假设都为粘土,内摩擦角=24°,土的容重γ=18.5KN/M³,粘聚力C=20Kpa,等效内摩擦角=27.96°,墙背与填土间的摩擦角δ=11.31°,。墙底与地基摩擦力系数f=3.5,地基承载应力标准值[б。]=350Kpa。

    4.1.3墙身材料 墙体采用浆砌片石结构,7.5号砂浆,25号片石,墙体容重k=24KN/m3。按规范:容许压应力为[σa]=720Kpa,容许剪应力[τ]=147Kpa。

    4.2 车辆荷载 根据《路基设计规范》(JTG 2004 ) ,车辆荷载为计算的方便, 可简化换算为路基填土的均布土层, 并采用全断面布载。

    换算土层厚:
    4.3 土压力计算 对于墙前土的被动土压力,在挡墙基础一般埋深的情况,考虑各种自然力和人畜活动的影响,偏于安全。一般不计被动土压力,只要考虑主动土压力,用库伦理论进行计算, 4.3.1破裂面计算 假设破裂面交于荷载中部,则 A0=1/2(a+H+2 ho)(a+H) =1/2(12.62+10+2×0.84)×(12.62+12)
    =598.27 B0=1/2ab+(b+d) ho-1/2H(H+2a+2h0)tanα =1/2×12.62×20.94+(20.94+0)×0.84-1/2×10×(10+2×12.62+2×0.84)×0.19 =115.235 其中: ψ=+δ+α=27.96°+11.31°+11°=50.27° 则θ=arctgθ=44.94° 4.3.2破裂面验算 堤顶破裂面距墙踵距离(H+a)=(10+12.62)×0.96=21.27m 荷载内边缘距墙踵距离 b+d-H=20.94+0-10×0.20=19.64m 荷载外边缘距墙踵b+d+l0- H=20.94+0+26-10×0.20=44.94m 由以上数据可得:19.64<21.27<44.94,破裂面交于路基面外边坡,故假设与实际相符合。

    4.3.3计算主动土压力 4.3.3.1系数的计算 4.3.3.2土压力的计算 =8.41(m)
    h3=H-h1-h2=10-0.59-8.41=1(m)
    =2.60 4.3.3.3 主动土压力Ea的计算 =0.5×18.5×10²×0.35×2.60=841.75 kN =841.75×cos(11°+11.31°)=778.74 kN =841.75×sin(11°+11.31°)=319.54 kN 4.3.4土压力作用点位置 =3.37 =3.46-3.37×tan11°=2.80 其中:B1=3.4/cos11°=3.46 4.4 设计验算 墙身面积:S=40.39(m2) 墙重:
    G=747.23kN 力臂ZG的计算:ZG=4.10(m)
    4.4.1墙身稳定性验算 4.4.1.1抗滑稳定性验算 抗滑稳定性验算在计算中我们不考虑墙前被动土压力的影响,所以=0 =3.574>0 抗滑稳定系数Kc =1.314>1.300 其中 满足抗滑稳定 4.4.1.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9.42>0 抗倾覆稳定性系数K0 =3.46>1.5 满足倾覆稳定 4.4.1.3基底应力与合力偏心距验算 其中:
    =2.39(m)
    <B1/6=0.68 基底应力:
    满足基底应力要求 4.4.1.4墙身截面稳定验算计算 为保证墙身有足够的强度,对墙底截面进行验算 强度计算:按每延米计算 A=B1×1=4.1(m²)
    Ra=720(kpa)
    γk=2.31 因为 所以挡土墙截面强度满足要求 4.5结论 综上述分析该挡土墙的抗滑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基底应力与合力偏心距,墙身截面稳定性验算均满足设计要求。故确定的最终挡土墙尺寸如下图:
    5 水文计算说明书 5.1 设计流量的确定 5.1.1 汇水面积和径流系数 汇水区域在路堤边坡一侧(K16+260~K16+480)的面积为3306.9m2,由《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以下简称排水规范)表9.1.8,细粒土坡面的径流系数取 ψ1=0.55;

    汇水区域在路面一侧的面积为120×12=1440m2,由表9.1.8 沥青路面径流系数取ψ2=0.95。

    由此总的汇水面积为:
    F=3306.9+1440=4746.9m2 汇水区的径流系数:
    ψ=(3306.9×0.55+1440×0.95)/4746.9=0.671 5.1.2 汇水历时 假设汇水历时10min. 5.1.3 降雨强度 按照规范表9.1.2,取设计降雨重现期为15 年。

    查图9.1.7-1,广西5年重现期和10min降雨历时的标准降雨强度为q5,10=2.5,由表9.1.7-1可知该地区15 年重现期转换系数Cp=1.27.查图9.1.7-2 得该地区60min 降雨强度转换系数C60=0.45,由表9.1.7-2 查得10min 降雨量得转换系数Ct=1.00.由此,按照式(9.1.7),15 年重现期10min 降雨历时得 降雨强度为:
    5.1.4 设计径流量 按照式(9.1.1),设计径流量:
    5.1.5 检验汇流历时 由表9.1.4,路堤边坡的粗度系数可取s1=0.02,沥青路面的粗度系数可取s1=0.013, 按照式(9.1.4),路堑坡面(坡度1:0.5,坡面水流长度22m 的汇流历时为;

    沥青路面(横坡2%,坡面水流长度12m)的汇流历:
    设边沟底宽0.6m,水深0.6m, 则过水断面的断面积:A = bh =0.36m2 水力半径:R = A/ c =0.36 /(0.6 + 2×0.6) =0.2m 浆砌片石边沟粗糙系数n1=0.025,按照曼宁公式,可计算沟内平均流速:
    因而沟内汇流历时为:
    t2 =220/1.367=160.94s=2.682min 由此,汇流历时为t= t1+ t2 =1.513+2.682=4.20<10min 故设计径流量Q=满足要求。

    5.2 拦水带验算。

    本验算取K15+700到K15+850填方路段每40m设置泄水口路面纵坡为0.025. 5.2.1 有关参数 查表9.2.3.表面构造光滑的沥青路面的粗糙系数n=0.013,路肩的横向坡度为Ih=0.03.取水力坡度等于路线纵向坡度,I=0.025. 根据(9.2.4-1), 可以算的水深h=0.050m。

    则得到水面宽度B=h/ih=0.050/0.03=1.67(m)<路肩宽度=3.0(m)
    因而。出现设计降雨时拦水带内过水断面的水面不会侵入行车道。

    5.3 泄水口水力计算 5.3.1拦水带高度验算 K15+700到K15+850填方路段每40m设置泄水口路面纵坡为0.025,设置L=1.5(m),开口处净高为H=0.12m。

    设计流量Q=0.053m3/s. 假设泄水口处水流呈堰流状态。

    (1)
    开口出设在低凹区时,由规范图9.3.3-1可查得到,在Q=0.053m3/s和 L=1.5(m)时,满足堰流要求的最小高度为0.05(m)<0.12(m) (2)
    开口出不设在低凹区时,由规范式9.3.3-1得:
    得:hi=0.08(m) < 0.12(m) 由此,无论开口出设或不设低凹区,泄水口处的水深均小于拦水带高度。

    5.3.2泄水口间距验算 在坡度为0.025的连续坡段上确定拦水带开口式泄水口的布置间距,设计泄水量取,泄水口开口长度为1.5米,低凹区宽度为0.3米,下凹区深度为3cm,路肩宽度B=3(m)。

    (1)
    上方第一个泄水口位置 设计流量同泄水口间距的关系为Q=0.000624l。拦水带内缘处水深为 h=Bih=3×0.03=0.09(m)
    由规范9.2.4-1,可以计算拦水带过水断面的泄水量为:
    由Qc=Q,便可以得到第一个泄水口距坡段起点的位置为:
    L=0.249/0.000624=399.04(m).取整数为400(m)。

    (2)下方泄水口的间距 由附表C图C-1可查取得到,水面宽度为3米,纵坡为0.025,横坡为0.02时,开口的截流率为Q/Qc=0.24.由此,泄水量Q=0.24×0.249=0.0598m3/s。

    由Qc=Q,便可以得到泄水口的间距为l=0.0598/0.00073=81.9(m)取整数为85(m)。

    第一个泄水口的位置离坡起点400米,距离过长。为采用统一的泄水口间距,将第一个泄水口也设在距坡段起点85米处。由于间段缩短,路面表面径流量相应的减少为Q=0.000624×80=0.0530 m3/s。拦水带过水断面的水深降为:
    h=0.050m 过水断面的水面宽度减少为B=0.05/0.03=1.67m 坡段上最后一个泄水口向竖曲线底部泄水口溢流的流量为(1-0.24)×0.249=0.189 m3/s.如果两个泄水口之间的距离为40,则此段间距内的表面径流量为0.000624×40=0.025 m3/s,从一侧坡段上流底部泄水口的径流量为0.189+0.025=0.214 m3/s<0.249 m3/s 因此泄水口开口长度为1.5米,低凹区宽度为0.3米,下凹区深度为3cm,间距为40米时满足排水要求。

    6 水泥路面结构设计 6.1交通量分析 广西梧州绕城高速公路 K15+400~K16+800 段,在自然区划上属于IV 区,本测区为亚热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无霜期较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暴雨频繁,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气候受地形影响较大,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逐渐降低。拟新建一条绕城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4%,路基填土为低液限黏土。

    6.1.1 计算设计年限内通过的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计算设计年限内通过的标准轴载作用次数表 车型 车轴 轴-轮型 轴重 Kp,i Ni pi Kp,i×pi 中客车 SH130 前轴 1—1 25.6 3.298E-10 869 0.073 2.4173E-11 后轴 1—2 51.1 2.161E-05 869 0.073 1.5842E-06 大客车 CA50 前轴 1—1 28.7 2.119E-09 458 0.039 8.1854E-11 后轴 1—2 68.2 2.191E-03 458 0.039 8.4621E-05 小货车BJ130 前轴 1—1 13.6 1.291E-14 1768 0.149 1.9256E-15 后轴 1—2 27.2 8.976E-10 1768 0.149 1.3386E-10 中货车CA50 前轴 1—1 28.7 2.119E-09 556 0.047 9.9368E-11 后轴 1—2 68.2 2.191E-03 556 0.047 1.0273E-04 中货车EQ140 前轴 1—1 23.7 9.908E-11 897 0.076 7.4960E-12 后轴 1—2 69.2 2.765E-03 897 0.076 2.0920E-04 大货车JN150 前轴 1—1 49.0 1.104E-05 726 0.061 6.7629E-07 后轴 1—2 101.6 1.289E+00 726 0.061 7.8940E-02 特大车日野KB222 前轴 1—1 50.2 1.627E-05 654 0.055 8.9722E-07 后轴 1—2 104.3 1.961E+00 654 0.055 1.0819E-01 拖挂车 五十铃 前轴 1—1 60.0 2.821E-04 62 0.250 7.0528E-05 后轴1 1—2 100.0 1.000E+00 62 0.250 2.5000E-01 后轴2 1—2 100.0 1.000E+00 62 0.250 2.5000E-01 后轴3 1—2 100.0 1.000E+00 62 0.250 2.5000E-01 表中为不同单轴轴重级位i的设计轴载当量换算系数;
    为单轴级位i的轴重(kN);
    为设计轴载的轴重(kN)。

    采用车辆当量轴载系数法计算分析设计车道使用初期的设计轴载日作用次数。

    =0.188 =0.750 其中 :
    初期年平均日货车交通量乘以方向分配系数和车道分配系数,即为设计车道的年平均日货车交通量(ADTT); 则ADTT=5990×0.5×0.8=2396 确定设计车道使用初期的设计轴载日作用次数;

    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类此作用次数的计算确定; 由《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表3.0.7可知,属于重交通。

    6.2 初拟路面结构验算 方案一 6.2.1 假定路基为干燥状态 6.2.1.1初拟路面结构 由,相应于安全等级一级的变异水平等级为低级。根据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交通量为重交通等级和低级变异水平等级,初拟路面结构如下图,设置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4.25m,长5m。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6.2.1.2 材料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按表3.0.8,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fr =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和泊松比为31GPa和0.15 ,砾石粗集料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0.000007/℃。土基的回弹模量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录,路基回弹模量取80MPa湿度调整系数取0.95,综合回弹模量为80×0.95=76MPa, 查附录F.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取2000MPa,泊松比取0.2,级配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取220MPa,泊松比取0.3。

    6.2.1.3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取118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Dc,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Db,路面结构总相对刚度半径rg为:
    6.2.1.4荷载应力 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载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计算面层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荷载应力为:
    其中应力折减系数;
    综合系数:疲劳应力系数。

    6.2.1.5温度应力 温度最大梯度取90℃/m。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计算面层最大温度应力为: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6.2.1.6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一级安全等级,低变异水平下,可靠度系数取1.29。

    拟定计算厚度为0.27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0.18m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0.18m的级配碎石底基层满足路面结构要求,取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为0.28m。

    6.2.2 假定路基为中湿状态 6.2.2.1 初拟路面结构 考虑到路基为中湿状态,路床顶距地下水位距离较近需加铺垫层,拟定路面结构如下图。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4.25m,长5m。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6.2.2.2 材料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按表3.0.8,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fr=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和泊松比为31 GPa和0.15 ,石灰岩粗集料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0.000007/℃。土基的回弹模量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录,路基回弹模量取80MPa湿度调整系数取0.95,综合回弹模量为80×0.95=76MPa, 查附录F.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取 2000 MPa,泊松比取0.2,级配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取220MPa,泊松比取0.2,垫层未筛分碎石回弹模量取200MPa。

    6.2.2.3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取140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Dc,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Db,路面结构总相对刚度半径rg为:
    6.2.2.4 荷载应力 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载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计算面层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荷载应力为:
    其中应力折减系数;
    综合系数:疲劳应力系数。

    6.2.2.5 温度应力 温度最大梯度取90℃/m。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计算面层最大温度应力为: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6.2.2.6 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一级安全等级,低变异水平下,可靠度系数取1.29。

    拟定计算厚度为0.27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0.18m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0.18m的级配碎石底基层和0.18m为筛分碎石垫层满足路面结构要求,取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为0.28m。

    方案二 6.2.3 假定路基为干燥状态 6.2.3.1 初拟路面结构 考虑到广西梧州地区降雨量较大,为减少雨水对基层的冲刷,降低路面积水对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设置排水基层。初拟路面结构如下图。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4.25m,长5m。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6.2.3.2 材料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按表3.0.8,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fr =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和泊松比为31 GPa和0.15 ,砾石粗集料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0.000007/℃。土基的回弹模量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录,路基回弹模量取80MPa,湿度调整系数取0.95,综合回弹模量为80×0.95=76MPa, 查附录F.2,多空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取1500 MPa,泊松比取0.2,级配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取220MPa,泊松比取0.3。

    6.2.3.3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取118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Dc,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Db,路面结构总相对刚度半径rg为:
    6.2.3.4 荷载应力 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载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计算面层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荷载应力为:
    其中应力折减系数;
    综合系数:疲劳应力系数。

    6.2.3.5 温度应力 温度最大梯度取90℃/m。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计算面层最大温度应力为: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6.2.3.6 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一级安全等级,低变异水平下,可靠度系数取1.29。

    拟定计算厚度为0.27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0.14m的多空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0.18m的级配碎石基层满足路面结构要求,取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为0.28m。

    6.2.4 假定路基为中湿状态 6.2.4.1 初拟路面结构 考虑到路基为中湿状态,路床顶距地下水位距离较近需加铺垫层,故初拟路面结构如下图。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4.25m,长5m。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6.2.4.2 材料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按表3.0.8,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fr=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和泊松比为31 GPa和0.15 ,石灰岩粗集料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0.000007/℃。土基的回弹模量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录,路基回弹模量取80MPa,湿度调整系数取0.95,综合回弹模量为80×0.95=76Mpa,多空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取 2000 MPa,泊松比取0.2,级配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取220MPa,泊松比取0.2,垫层未筛分碎石回弹模量取200MPa。

    6.2.4.3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取140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Dc,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Db,路面结构总相对刚度半径rg为:
    6.2.4.4 荷载应力 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载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计算面层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荷载应力为:
    其中应力折减系数;
    综合系数:疲劳应力系数。

    6.2.4.5 温度应力 温度最大梯度取90℃/m。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计算面层最大温度应力为: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6.2.4.6 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一级安全等级,低变异水平下,可靠度系数取1.29。

    拟定计算厚度为0.27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0.14m的多空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0.18m的级配碎石基层和0.18m的未筛分碎石垫层满足路面结构要求,取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为0.28m。

    方案三 6.2.5 假定路基为干燥状态 6.2.5.1 初拟路面结构 考虑到广西梧州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偏低,夏季温度较高,可以采用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做基层减少热胀冷缩对水泥路面的破坏,同时能防止路面水渗入底基层对其造成冲刷破坏,故初拟路面结构如下图。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4.25m,长5m。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6.2.5.2 材料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按表3.0.8,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fr =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和泊松比为31 GPa和0.15 ,砾石粗集料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0.000007/℃。土基的回弹模量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录,路基回弹模量取80MPa,湿度调整系数取0.95,综合回弹模量为80×0.95=76MPa, 查附录F.2,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取4000 MPa,泊松比取0.25,级配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取220MPa,泊松比取0.3。

    6.2.5.3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取122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Dc,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Db,路面结构总相对刚度半径rg为:
    6.2.5.4 荷载应力 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载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计算面层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荷载应力为:
    其中应力折减系数;
    综合系数:疲劳应力系数。

    6.2.5.5 温度应力 温度最大梯度取90℃/m。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计算面层最大温度应力为: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6.2.5.6 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一级安全等级,低变异水平下,可靠度系数取1.29。

    拟定计算厚度为0.27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0.06m的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0.18m的级配碎石底基层满足路面结构要求,取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为0.28m。

    6.2.6 假定路基为中湿状态 6.2.6.1初拟路面结构 考虑到路基为中湿状态,路床顶距地下水位距离较近需加铺垫层,故初拟路面结构如下图。普通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为3.75m,长5m。纵缝为设拉杆平缝,横缝为设传力杆的假缝。

    6.2.6.2 材料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的设计弯拉强度与弯拉弹性模量按表3.0.8,取普通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 fr= 5.0MPa ,相应弯拉弹性模量标准值和泊松比为31 GPa和0.15 ,石灰岩粗集料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取0.000007/℃。土基的回弹模量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录,路基回弹模量取80MPa,湿度调整系数取0.95,综合回弹模量为80×0.95=76Mpa,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取 4000 MPa,泊松比取0.25,级配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取220MPa,泊松比取0.2,垫层未筛分碎石回弹模量取200MPa。

    6.2.6.3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 板底地基综合回弹模量取142 混凝土面层板的弯曲刚度Dc,半刚性基层板的弯曲刚度Db,路面结构总相对刚度半径rg为:
    6.2.6.4 荷载应力 标准轴载和极限荷载在临界荷载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为:
    计算面层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荷载应力为:
    其中应力折减系数;
    综合系数:疲劳应力系数。

    6.2.6.5 温度应力 温度最大梯度取90℃/m。计算综合温度翘曲应力和内应力的温度应力系数:
    计算面层最大温度应力为: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系数:
    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6.2.6.6 结构极限状态校核 一级安全等级,低变异水平下,可靠度系数取1.29。

    拟定计算厚度为0.27m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0.06m的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0.20m的级配碎石基层和0.18m的未筛分碎石满足路面结构要求,取水泥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为0.28m。

    6.3 方案比选 6.3.1 各方案路面结构图 6.3.2 各方案比选 6.3.2.1技术上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收缩性能,能有效减少由于热胀冷缩和外力作用的收缩裂缝,同时也能缓解反射裂缝,防止路面水渗入,对底基层的冲刷作用。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方面相当接近,但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利用了碎石的渗透性和水泥的稳定性,使路面结构具有渗透性较好、强度高、抗冲刷能力强、易施工和适应性广的优点。

    6.3.2.2经济上 沿线石料场分布较多,且质量好,储存大,沿线运输条件整体情况良好,水泥产量丰富,产量大,所以基层垫层最好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就近取材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从各种材料的单价来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排水基层 2 元/cm.m2,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 8元/cm.m2,通过综合比较考虑,选用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经济造价适中,而且渗透性和稳定性都能达到较好效果。

    6.3.2.3稳定性上 从基层强度和材料要求上考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可为优选方案。但全路段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且沿线地下水发育较复杂,在混凝土路面使用一段时间后,水可能滞留在路面结构层中降低路面的强度,使路面有可能出现断板现象,路面水将通过裂缝流入路基,这样可能会使路基水毁,从而影响路面的整体强度,采用排水基层能够将渗入基层的路面水通过路基横向排水将水排向边沟与排水管再排出路面范围,达到较好的稳定性能和耐久性。

    6.3.3 确定方案 综合上述因素,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虽然有良好的技术性能,但经济上花费高,材料强度较小,稳定性较弱。水泥稳定碎石虽然强度高,但该路段雨水较多,地下水位复杂,路基容易出现水损坏。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不但技术上优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而且材料花费低,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性能。故确定方案二为最终设计方案。

    方案二路面结构如下图:
    7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7.1 设计资料 7.1.1自然地理条件 本测区为亚热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无霜期较长,夏长冬短,夏湿冬干,春季阴雨连绵,夏季暴雨频繁,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年平均降雨量1487.0mm,主要集中在 5~10月,光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20.4℃,极端低温-3.4℃,极端高温38.9℃,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蒸发量1635.6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是西南风,冬季盛行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2m/s。

    7.1.2 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该设计路段路基拟定干燥和中湿状态,路基土为低液限黏质土,根据土类和自然区划及拟定的路基土的平均稠度w c ,查规范取路基处于中湿状态时回弹模量值为38MPa,处于干燥状态时回弹模量为46.5MPa。

    7.1.3 确定累计标准轴次、设计弯沉及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交通量 根据交通量资料表,预测交通量增长率为9.4%。沥青路面累计标准轴次按15年计。

    7.1.3.1确定累计标准轴次 交通量组成、汽车计算参数及轴载换算计算结果表 序号 车型名称 前轴重 后轴重 后轴数 轮组数 后轴距(m) 交通量 1 小客车 12.5 23.1 1 双轮组 <3 2580 2 中客车 30 55 1 双轮组 <3 869 3 大客车CA50 28.7 68.2 1 双轮组 <3 458 4 小货车BJ130 13.55 27.2 1 双轮组 <3 1768 5 中货车CA50 28.7 68.2 1 双轮组 <3 556 6 中货车EQ140 23.7 69.2 1 双轮组 <3 897 7 中货车JN150 49 101.6 1 双轮组 <3 726 8 特大车日野KB222 50.2 104.3 1 双轮组 <3 654 9 拖挂车 五十铃 60 100 3 双轮组 >3 62 设计年限 15年 车道系数 0.4 交通量平均增长率 9.40% (1)一个车道上大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日平均交通量Nh= 1689 ,属重交通等级;

    (2)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 :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2724。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 1.205051E+07 ,属重交通等级。

    (3)当以半刚性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 :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 : 2143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 : 9480268,属中等交通等级 综合上述可知该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重交通等级。

    7.1.3.2 确定路面设计弯沉值与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规定计算设计指标 7.1.3.3 设计指标各系数 该设计为高速公路取公路等级系数为1.0,面层为沥青混凝土取面层类型系数为1.0,路面结构类型系数根据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分别取1.0,1.6。组合基层根据公式,当计算值<1.0时取1.0,>1.6时取1.6。

    7.2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 方案一 7.2.1 假定路基为干燥状态 7.2.1.1拟定路面结构材料如下:
    7.2.1.2确定路面设计参数 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系数取1.0。

    路面设计弯沉为23(0.01mm)。

    7.2.1.3路面厚度计算 干燥状态路面结构计算参数表 层位 材料名称 厚度(mm)
    20℃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15℃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劈裂强度 容许 拉应力 1 AC-13 40 1400 150 2000 210 1.4 0.43 2 AC-20 60 1200 130 1600 160 1 0.31 3 AC-25 80 900 100 1200 130 0.8 0.25 4 5%水泥稳定碎石 ? 1500 160 4000 400 0.5 0.24 5 4%水泥稳定碎石 200 1300 140 3800 390 0.5 0.24 7.2.1.4计算结果 7.2.1.4.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LD= 23 (0.01mm) H( 4 )=150mm时,LS=24.7(0.01mm) H( 4 )=200mm时,LS=21.9(0.01mm) H( 4 )= 180 mm(仅考虑弯沉) 7.2.1.4.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H( 4 )=180 mm(第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80 mm(第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180 mm(第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180mm(第4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80mm(第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7.2.1.4.3路面设计层厚度:
    H( 4 )= 180 mm(仅考虑弯沉) H( 4 )= 180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依据经验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对设计层厚度取整,最终确定得到的路面结构设计结果如下:
    7.2.1.5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7.2.1.5.1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2.9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4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9.5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5.7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85.6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0.3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254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7.2.1.5.2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不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149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0.046 (MPa) 第 3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3 )=-0.085 (MPa) 第 4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4 )= 0.044 (MPa) 第 5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5 )= 0.238 (MPa) 7.2.2 假定路基为中湿状态 7.2.2.1拟定路面结构材料 根据规范要求,当路基处于中湿状态时需要铺设垫层,故拟定路面结构材料如下:
    7.2.2.2.确定路面设计参数 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系数取1.0。

    路面设计弯沉为23(0.01mm)。

    7.2.2.3路面厚度计算 中湿状态路面结构参数表 层位 材料名称 厚度(mm)
    20℃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15℃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劈裂强度 容许 拉应力 1 AC-13 40 1400 150 2000 210 1.4 0.43 2 AC-20 60 1200 130 1600 160 1 0.31 3 AC-25 80 900 100 1200 130 0.8 0.25 4 5%水泥稳定碎石 ? 1500 160 4000 400 0.5 0.24 5 4%水泥稳定碎石 200 1300 140 3800 390 0.5 0.24 6 未筛分 碎石 150 200 15 200 15 7.2.2.3计算结果 7.2.2.3.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23 (0.01mm) H( 4 )= 150 mm LS= 24.2 (0.01mm) H( 4 )= 200 mm LS= 21.6 (0.01mm) H( 4 )= 173 mm(仅考虑弯沉) 7.2.2.3.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 H( 4 )= 173 m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m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m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mm(第 4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73 mm(第 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7.2.2.3.3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4 )= 173 mm(仅考虑弯沉) H( 4 )= 173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对路面厚度取整,最终确定路面结构厚度如下:
    7.2.2.4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7.2.2.4.1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2.6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4.8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8.5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3.8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71 (0.01mm) 第 6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5.4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45.1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306.9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7.2.2.4.2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不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148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0.046 (MPa) 第 3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3 )=-0.086 (MPa) 第 4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4 )=0.04 (MPa) 第 5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5 )= 0.225 (MPa) 方案二 考虑到梧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较大,夏季暴雨时候路面容易积水,削弱轮胎与路面之间摩擦力容易引起行车安全,可以设置排水面层OGFC,让路面雨水可由凹凸不平的表面迅速渗入路表层并通过内部排水系统排出,增加抗滑性能,且无水漂现象,显著提高雨天的行车安全。

    7.2.3假定路基为干燥状态 7.2.3.1 拟定路面结构材料如下:
    7.2.3.2确定路面设计参数 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系数取1.0。

    路面设计弯沉为23(0.01mm)。

    7.2.3.3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干燥状态下路面结构厚度计算参数 层位 材料名称 厚度(mm)
    20℃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15℃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劈裂强度 容许 拉应力 1 OGFC-30 30 800 75 1200 110 0.8 0.25 2 AC-13 60 1400 150 2000 210 1.4 0.43 3 AC-20 80 1200 130 1600 160 1 0.31 4 5%水泥稳定碎石 ? 1500 160 4000 400 0.5 0.24 5 4%水泥稳定碎石 200 1300 140 3800 390 0.5 0.24 7.2.3.4计算结果 7.2.3.4.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23 (0.01mm) H( 4 )= 150 mm LS= 24.8 (0.01mm) H( 4 )= 200 mm LS= 21.9 (0.01mm) H( 4 )= 181 mm(仅考虑弯沉) 7.2.3.4.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 H( 4 )= 181 m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81 m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81 m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81 mm(第 4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4 )= 181 mm σ( 5 )= 0.243 MPa H( 4 )= 231 mm σ( 5 )=0.206 MPa H( 4 )= 185 mm(第 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7.2.3.4.3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4 )= 181 mm(仅考虑弯沉) H( 4 )= 185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路面结构厚度取整,最终确定结果如下:
    7.2.3.5 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1.5.1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2.4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3.5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7.6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4.5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85.6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0.3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254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7.2.3.5.2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不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107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0.091 (MPa) 第 3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3 )=-0.09 (MPa) 第 4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4 )=0.048 (MPa) 第 5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5 )=0.235 (MPa) 7.2.4 假定路基为中湿状态 7.2.4.1拟定路面结构材料如下:
    7.2.4.2确定路面设计参数 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系数取1.0。

    路面设计弯沉为23(0.01mm)。

    7.2.4.3.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中湿状态下路面结构厚度计算参数 层位 材料名称 厚度(mm)
    20℃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15℃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劈裂强度 容许 拉应力 1 OGFC-30 30 800 75 1200 110 0.8 0.25 2 AC-13 40 1400 150 2000 210 1.4 0.43 3 AC-20 60 1200 130 1600 160 1 0.31 4 5%水泥稳定碎石 190 1500 160 4000 400 0.5 0.24 5 4%水泥稳定碎石 ? 1300 140 3800 390 0.5 0.24 6 未筛分 碎石 150 200 15 200 15     7.2.4.4计算结果 7.2.4.4.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23 (0.01mm) H( 5 )= 150 mm LS= 22.7 (0.01mm) 由于设计层厚度 H( 5 )=Hmin时 LS<=LD, 故弯沉计算已满足要求 . H( 5 )= 150 mm(仅考虑弯沉) 7.2.4.4.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 H( 5 )= 150 m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150 m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150 m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150 mm(第 4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150 mm σ( 5 )=0 .253 MPa H( 5 )= 200 mm σ( 5 )=0 .214 MPa H( 5 )= 166 mm(第 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7.2.4.4.3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5 )= 150 mm(仅考虑弯沉) H( 5 )= 166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路面结构厚度取整,最终确定的结果如下:
    7.2.4.5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7.2.4.5.1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1.7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2.7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6.5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2.7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74.8 (0.01mm) 第 6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18.7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0.3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254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7.2.4.5.2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不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11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0.093 (MPa) 第 3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3 )=-0.091 (MPa) 第 4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4 )=0.06 (MPa) 第 5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5 )=0.236 (MPa) 方案三 考虑到半刚性基层强度大,收缩性能较差,相应的脆性较大,梧州地处中低纬度区,年温差,昼夜温差较大,半刚性基层易出现收缩裂缝,故可以采用AM-25做基层,不但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同时减少收缩裂缝,还可以缓解反射裂缝,排出路面结构内部滞留水。当满足排水要求时还可以减小AM-25的空隙率,提高其耐久性。

    7.2.5 假定路基为干燥状态 7.2.5.1拟定路面结构材料如下:
    7.2.5.2确定路面设计参数 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系数取1.0。

    路面设计弯沉为28.8(0.01mm)。

    7.2.5.3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干燥状态下路面结构厚度计算参数 层位 材料名称 厚度(mm)
    20℃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15℃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劈裂强度 容许 拉应力 1 AC-13 40 1400 150 2000 210 1.4 0.43 2 AC-20 50 1200 130 1600 160 1 0.31 3 AC-25 60 900 100 1200 130 0.8 0.25 4 AM-25 80 700 65 700 65     5 5%水泥稳定碎石 ? 1500 160 4000 400 0.5 0.24 7.2.5.4计算结果 7.2.5.4.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28.8 (0.01mm) H( 5 )= 250 mm LS= 28.9 (0.01mm) H( 5 )= 300 mm LS= 25.4 (0.01mm) H( 5 )= 251 mm(仅考虑弯沉) 7.2.5.4.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 H( 5 )= 251 m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251 m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251 m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351 mm σ( 5 )=0.245 MPa H( 5 )= 401 mm σ( 5 )= 0.208 MPa H( 5 )= 357 mm(第 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7.2.5.4.3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5 )= 251 mm(仅考虑弯沉) H( 5 )= 357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路面结构厚度取整,最终结果为:
    7.2.5.5 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7.2.5.5.1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5.2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6.3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7.3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8.2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1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00.3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254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7.2.5.5.2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不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121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0.002 (MPa) 第 3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3 )= 0.037 (MPa) 第 5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5 )= 0.13 (MPa) 7.2.6 假定路基为中湿状态 7.2.6.1拟定路面结构材料如下:
    7.2.6.2确定路面设计参数 公路等级系数取1.0,面层系数取1.0,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系数取1.0。

    路面设计弯沉为28.8(0.01mm)。

    7.2.6.3路面结构厚度计算 中湿状态下路面结构厚度计算参数 层位 材料名称 厚度(mm)
    20℃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15℃平均抗压模量 标准差 劈裂强度 容许 拉应力 1 AC-13 40 1400 150 2000 210 1.4 0.43 2 AC-20 60 1200 130 1600 160 1 0.31 3 AC-25 80 900 100 1200 130 0.8 0.25 4 AM-25 80 700 65 700 65     5 5%水泥稳定碎石 ? 1500 160 4000 400 0.5 0.24 6 未筛分 碎石 150 200 15 200 15     7.2.6.4计算结果 7.2.6.4.1按设计弯沉值计算设计层厚度 : LD= 28.8 (0.01mm) H( 5 )= 200 mm LS= 32 (0.01mm) H( 5 )= 250 mm LS= 28.1 (0.01mm) H( 5 )= 241 mm(仅考虑弯沉) 7.2.6.4.2按容许拉应力计算设计层厚度 : H( 5 )= 241 mm(第 1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241 mm(第 2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241 mm(第 3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H( 5 )= 291 mm σ( 5 )= 0.281 MPa H( 5 )= 341 mm σ( 5 )= 0.238 MPa H( 5 )= 339 mm(第 5 层底面拉应力计算满足要求) 7.2.6.4.3路面设计层厚度 : H( 5 )= 241 mm(仅考虑弯沉) H( 5 )= 339 mm(同时考虑弯沉和拉应力) 路面结构厚度取整,最终结果为:
    7.2.6.5 交工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计算 7.2.6.5.1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2.9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2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8.3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2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7.4 (0.01mm) 第 6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55.4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45.1 (0.01mm)(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 LS= 306.9 (0.01mm)( 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 7.2.6.5.2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未考虑综合影响系数) 第 1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1 )=-0.167 (MPa) 第 2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2 )=-0.024 (MPa) 第 3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3 )= 0.025 (MPa) 第 5 层底面最大拉应力 σ( 5 )= 0.239 (MPa) 7.3方案比选 7.3.1各方案结构图 7.3.2 方案比选 7.3.2.1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 方案一与方案二之间只有表面层的差别,方案一采用AC-13,方案二采用OGFC-30,两种方案都能满足沥青上面层高温抗车辙,低温抗裂性,抗滑以及耐久性。OGFC作为排水面层,雨水能迅速渗入路表层,并通过内部横向排水系统排出路面范围,使行车无水雾,让驾驶员拥有良好的视线,即使暴雨也不会出现水漂现象,可以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但是OGFC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孔隙率大,在路面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容易积累灰尘阻塞水渗入,起不到预估的效果,而且OGFC强度低,稳定性相对较差。AC-13表面较平整,可提高路面服务质量,节省油耗,减少轮胎磨损及机件损坏,提高车速及舒适性,减少交通事故,节省运营费用等等,同时路面排水可以通过合理的平纵横组合设计,使路面水快速的流向边沟或排水沟,减少路面积水。推荐使用方案一。

    7.3.2.2 方案一与方案三比较 方案一与方案三面层一样,方案一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方案三采用AM-25和水泥稳定碎石组合基层。半刚性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粒料,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对集料的质量要求不是很高,且经过养生结合料硬化后,整个基层有板体效应,大大提高了路面结构的整体刚度。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整体刚度较强,因此沥青面层可适当的减薄,并且由于水泥稳定粒料基层承受了荷载弯矩的主要部分,沥青因荷载引起的地裂缝破坏较少。但是,由于水泥稳定粒料其本身的收缩裂缝难以避免,如果沥青面层没有足够的厚度,基层的横向收缩裂缝在使用初期即会反射至沥青路面面层,形成较多的横向开裂。此外半刚性基层非常致密,它基本上是不透水或者渗水性很差的材料。水从各种途径进入路面并到达基层后,不能从基层迅速排走,只能沿沥青层和基层的界面扩散、积聚。造成沥青路面水损害等病害。

    AM-25和水泥稳定碎石组合基层中的柔性基层可以对半刚性底基层反射裂缝起到缓解和止裂的作用,还可以改善路面结构的水温条件。它既具有半刚性底基层强度高、刚度大的优点;
    又可发挥柔性基层很强的柔性和变形能力。柔性层一方面可作为应力消散层,有效地减少路面结构中的应力集中现象,大大延缓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还能够改善半刚性底基层顶面的积水状况,保护半刚性基层,进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布设半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沥青路面,相当于增加了沥青层的总厚度,增加路面的抗裂总能量,但经济上花费较高,路面结构的整体刚度相对较低,考虑该路段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同时考虑到我国半刚性材料的使用经验,推荐使用方案一。

    7.3.2.3 确定最终方案 综合上述确定最终方案一为设计方案,方案一路面结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