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0-07-13 15:46:06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马屹刚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由于结核分歧桿菌经血液循环累及脑膜引起的结核病。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伴有盗汗、低热等症状,可累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知感觉系统等,严重者可致死[1]。临床治疗以全身抗结核治疗及降颅压为主,必要时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对羟基水杨酸钠、利福平胶囊等,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疾病进展[2]。因此,本文研究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52~76(60.25±3.75)岁。病程0.5~5(2.13±1.94)年。颈部淋巴结核15例,肺结核14例,骨结核17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标准,予以入组。排除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障碍者,排除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两组患者自然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基础治疗。初治者强化期给予3个月HREZS,继续期给予9个月以上HREZS化疗。同时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卧床患者指导其在床上开展主被动活动,定时改变体位,避免血栓和压疮形成。对照组不再给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结核药物:口服异烟肼(厂家: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2350;规格:0.1g*100片),按体重计,每日5mg/kg,最高不超过0.3g;泼尼松(厂家: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3180;规格:2ml:10mg),静脉滴注。将10~20mg本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滴注,1次/d;利福平胶囊(厂家: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771;规格:0.15g*100粒),空腹顿服,0.45g~0.60g,2次/d。连续用药30d。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压力、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计量资料(x±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脊液压力、NSE、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脑脊液压力、NSE、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对比[(x±s)]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缓慢,主要经呼吸系统感染,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降低颅内压、抗感染、抗结核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异烟肼、利福平、泼尼松、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使用后,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血药浓度峰值到达快,可迅速抑制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进展,消除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脑部炎性病变可导致脑脊液压力上升,免疫因子活性增加。作为机体非特异性标志物,CRP直接反应机体炎症状态。NSE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中,NSE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神经组织的健康状态[3]。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的脑脊液压力、NSE、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抗结核药物对缓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降低其NSE、CRP水平有积极意义,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脑脊液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颜强,李军霞,张雪萍,等. 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4):378-381.

    [2]张春晓,张崇,曹建玺,等. 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综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8):2085-2086.

    [3]刘家斌,杨云珠,罗叶婷. 利奈唑胺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患者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其对脑脊液CRP、NSE水平改善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2018,15(11):202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