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人体内“沉默的杀手”

    时间:2020-07-13 15:39:39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去年国庆70周年时,荆州一名年轻白领突然离世。这个胖乎乎活泼的姑娘,眼神特别单纯,喜欢种花,是留学英国的经济学博士,她的突然离世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为什么一个原本很健康的人说走就走了?据了解,其死亡原因是肺栓塞,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根源竟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崴脚!

    崴脚,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最后怎么就会导致肺栓塞呢?原来,在女白领脚踝扭伤后,软组织肿胀伴强烈胀痛,从扭伤的脚踝处一直延伸到小腿肚,脚尖出现麻痹感,这样的症状就提示她受伤的下肢极有可能形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很多人都会忽略这种症状,认为这只是扭伤的“后遗症”,殊不知这却是致命的疏忽,因为这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诊治,位于小腿的血栓很可能发生脱落,随血液流动到心脏,进入肺循环,阻塞肺动脉,引发呼吸和循环衰竭,严重者就会发生猝死!

    下肢深静脉指的是人的下肢包括大腿、小腿、盆腔深部的静脉。下肢深静脉位于肌肉中间与动脉伴行,它在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小腿处称为胫静脉,在腘窝处称为腘静脉,在大腿处称为股静脉。小腿的胫静脉由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组成,成对存在,汇入腘窝处为腘静脉,向上延续至大腿处为股浅静脉,在腹股沟处与股深静脉汇合成股总静脉,再向上延续为髂外静脉,这就是平时所说的下肢深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

    血栓形成3要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也就是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VIRCHOW)提出的“血栓形成三要素”:一是血流滞缓。血流慢了,自然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有些患者大手术后,长期卧床,血液流动减慢,以致形成血栓。二是血液高凝状态。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另外,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三是血管壁的损伤。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损伤,而血管一旦受伤,就会促进各种凝血因子的作用,这也容易导致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患人群主要包括:大手术患者,如骨科、妇产科、神經外科、普外科等大手术;
    创伤、肥胖、血小板增高或年龄在40岁以上者;
    恶性肿瘤患者;
    妊娠、静脉曲张或以往有血栓形成史,以及其他久坐,如长时间上网、搓麻将、长途乘车等人群。其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种:

    肢体肿胀、疼痛 急性期因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行走时更加明显。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俗称老烂腿)。

    肺栓塞 急性期血栓容易脱落,而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由胫静脉、腓静脉、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股总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最终进入肺动脉,引起极为凶险的肺栓塞(发生率20%~50%),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和咳血,部分患者因广泛肺动脉阻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肺栓塞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死亡率可高达25%。

    血栓后综合征 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一种长期慢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不适,久站或活动后症状加重,患肢明显胀痛,伴有间歇性跛行、肢体肿胀、肌张力增高、浅静脉扩张、小腿足靴区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形成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

    及时诊疗很关键

    若自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患人群,又突然出现肿胀、疼痛不适,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尤其是两条小腿粗细有明显差异,就要引起重视了。此时,一定要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或怀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医生往往遵循以下诊断流程:患者首先进行D-二聚体检测,临床上往往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初步筛查。如果患者D-二聚体检测呈阴性,则可排除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否则,应进行超声检查,如果超声检查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诊断;
    呈阳性,则可确诊。对于临床症状表现明显的患者,可直接进行超声检查,如果结果呈阳性,则诊断成立。如果结果呈阴性,则要进行静脉造影或者CT静脉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这类影像学检查的特点是准确性高,可有效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结果呈阴性,则可排除诊断;
    呈阳性,则可确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患肢制动、穿弾力袜或打弹力绷带),以及溶栓治疗、介入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等。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包括抗凝与溶栓两部分。

    抗凝:通过抑制体内凝血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制止血栓形成和蔓延,但对已经形成的血栓没有作用。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钠等。如果没有抗凝禁忌情况存在,应尽早使用抗凝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以同时使用华法林口服,等华法林起效并稳定后(INR指标达到2.0~3.0区间),停用肝素,华法林继续口服3~6个月。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其抗凝效果和华法林相当,但是价格昂贵而且缺乏拮抗药物。为防止服药后出现严重出血事件,需要进行出血凝血检查,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值,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

    溶栓: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栓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急性期内可考虑溶栓治疗,过了急性期,溶栓治疗就没有太大必要了。因为机化的血栓(血凝块坚固地紧贴在血管壁上)对溶栓药物并不敏感。

    介入放射治疗

    即通过介入放射手段插入溶栓导管进行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

    经导管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用尿激酶,经静脉留置导管微量注入;
    抗凝剂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并口服华法林。

    下腔静脉网的置入:为防止溶栓治疗的过程中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在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前应先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并非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优选,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股白肿或者股青肿,危及肢体存活时才是取栓手术的绝对指征。

    中医辨治先分型

    此病归属中医“肿胀”“股肿”“脉痹”“淤血流注”“血淤”等范畴。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其明确命名为“股肿”。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术后、产后、外伤等原因,患者长期卧床,以致久卧伤气,气伤则血行不畅,血行缓慢,以致淤血于脉中;
    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流注于血脉,湿热与淤血互结,阻于脉道所致。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停滞于肌肤则肿。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进行分型辨证论治:如湿热蕴毒、湿热淤阻、血热淤阻、阴虚淤阻、气血两虚等,可根据不同证型给予中药治疗。

    湿热蕴毒证 指湿热久积蕴毒,以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证候。治以化湿行痹、清热解毒为主。方用生苡仁、黄芪、板蓝根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黄柏、玄参、当归、苍术、甘草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天2次。

    湿热淤阻证 指湿热蕴结,血行淤滞,以身热口渴、头身肢体沉重刺痛、胁下痞块、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等为常见证候。治以清热祛湿、化淤通络为宜。方用丹参、黄芪各30克,黄柏、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5克,苍术、红花、玄参、甘草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天2次。

    血热淤阻证 指血热淤滞,以病变筋脉红肿热痛、上下游走、肢体活动不利,可有身热、舌质红、舌苔黄等为常见证候。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淤为主。方用紫草20克,丹皮、赤芍、益母草、毛冬青各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天2次。

    阴虚淤阻证 指阴液亏虚,淤血内阻,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局部刺痛,或出血夹块、色紫暗,或舌有斑点,脉细涩为常见证候。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为宜。方用黄芪、水牛角各30克,白芍、生地、金银花各15克,丹皮、红花、当归、蜈蚣、全蝎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天2次。

    气血两虚证 指气虚血亏,形体失养,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等为常见证候。治宜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黄芪30克,党参、白术、当归各15克,白芍、茯苓、熟地、川芎、肉桂、甘草各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天2次。

    需提醒的是,关于“股肿”的证型,中医学家们分型不一,但证型名称大同小异。其次,每种证型的处方也不一样,文中的每组处方,仅供参考,患者切勿照此自我开方用药,必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遣方用药。

    中医外用疗法“锦上添花”

    除了内治,针刺、艾灸、中药熏洗等外治方法,效果也较理想。

    熏洗疗法 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足熏洗法也是常用的疗法。具体操作:1.按照病症先选定用药处方。准备好水桶或铁桶、小木凳、布单、毛巾。2.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倾入木桶或铁桶中,桶内置1只小木凳,略高出药汤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搁在桶内小木凳上,用布单将桶口及腿盖严,进行熏疗。待药汤不烫足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没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或膝关节部位。3.熏洗完毕后,用干毛巾擦干患处皮肤,注意避风。至于熏洗中药方,在下肢血栓形成阳证、热证阶段,表现为血淤日久化热、热毒壅盛,局部红肿热痛时,可选用解毒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連翅、黄柏、苦参、赤芍药、牡丹皮各15克,蜇虫、芙蓉叶、甘草各10克,煮药水泡脚,熏洗患肢,每次20~30分钟,20~30天为一疗程。若患肢处于炎症消退期以及伴下肢后遗症等,可用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姜黄、川椒、海桐皮等,煮药水泡脚,熏洗患肢,每次20~30分钟,20~30天为一疗程。

    针刺疗法 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同时加关元、十七椎等穴位。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60分钟,10~15天为一疗程。

    雀啄灸 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血海、三阴交上约3厘米高处,上下移动艾条,使之呈小雀啄米食样。每穴各20~30分钟,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将军散外敷 将大黄粉、玄明粉等加适量面粉及米醋调成厚糊状,外敷患肢,每日1~2次,以减轻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而出现的下肢持续性胀痛。

    冰硝散外敷 冰片10克,芒硝2000克,共研为粗末,拌匀,装入布袋内,均匀摊平,外敷于患肢并固定,待药袋湿后即将其解下,晾干,然后搓揉数次再外敷于患肢上。每用2天后,更换布袋内药物,一般外敷于3~5天后,大部分患肢肿痛可减轻,一周左右即可达到明显效果。

    食疗 取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有调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或取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亦可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可扩张血管,降压和促进胆固醇排泄。

    >>小贴士 活动腿脚小方法

    足尖运动 坐立,双脚脚尖着地,以脚尖为支点带动足部上下移动10~15次。

    按摩腿肚 左腿自然弯曲,弯下腰用左手轻轻按摩小腿肚10~15次,换右腿重复进行。可有效促进腿肚血液循环。

    足跟运动 坐立,双脚足跟着地,以足跟为支点带动足部上下运动。向上移动时尽量向足踝靠拢。重复10~15次。

    抱膝旋转 坐立,双手抱住左脚膝盖,以脚踝为支点足部向左旋转5~10次,向右旋转5~10次,换右脚重复同样的动作。

    空闲时多踮踮脚 经常将腿脚后跟向上抬起,使脚尖保持着地状,当脚跟上抬至极限时保持该姿势片刻,然后再缓慢恢复原姿势。

    站立时随意踢腿 立正站好,挺直腰身,双手叉腰,利用腿部的力量将左腿向前踢出,达到极限时保持该姿势片刻,然后缓慢恢复原姿势,接着换右腿练习上述运动。双腿交替练习直至大腿根部感到酸累。

    用脚跟揉搓腿肚 坐在床上,抬起脚掌,利用脚跟揉搓小腿部,要从下至上逆向揉搓,当腿肚微红发热就换另一条腿进行练习,双腿交替练习直至感到酸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