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编

    时间:2020-06-26 11:29:14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汇编

      1.你有你的世界观,我有我的世界观,我们都是哲学家。(  )

      分析:错误。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有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家。

      2.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分析:错误。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3.世界观决定做事情的具体方法。(  )

      分析: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决定做事情的根本方法。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分析:错误。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5.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分析:错误。哲学与具体科学属于不同的层次,不能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具体科学的总和,看成是“科学之科学”。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分析: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问题。

      7.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

      分析:错误。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8.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分析:错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并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9.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

      分析:错误。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分析:错误。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1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分析: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12.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分析:错误。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分析: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分析: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5.静止是事物的质变状态。(  )

      分析:错误。静止是事物的量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

      1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分析:错误。“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7.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分析:错误。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8.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分析: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分析: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20.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分析:错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

      分析: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

      2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

      分析:错误。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人脑是意识的“加工厂”,但不是意识的“原材料”。

      23.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人也和人一样,具有了意识。(  )

      分析: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机器人没有人脑,不具有意识。

      24.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

      分析: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5.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分析: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并不等于客观存在,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歪曲虚幻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则是错误的意识。

      26.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

      分析:错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2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分析: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8.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

      分析:错误。意识离不开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29.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分析: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物质的决定作用不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因此并非相互制约。

      30.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分析:错误。客观实际是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1.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

      分析:错误。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32.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分析:错误。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3.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

      分析:错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3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

      分析:错误。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5.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分析: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3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主观性。(  )

      分析: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37.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  )

      分析:错误。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38.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

      分析: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39.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分析:错误。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0.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分析:错误。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

      4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

      分析:错误。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4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

      分析:错误。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只有人力才能改变。(  )

      分析: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4.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分析: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45.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分析: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6.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

      分析:错误。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

      47.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分析:错误。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8.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促进整体的发展。(  )

      分析:错误。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但不一定是促进。

      49.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分析:错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50.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  )

      分析:错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优化方法要求着眼于整体。

      51.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

      分析:错误。任何发展都是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5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分析:错误。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5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分析: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4.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

      分析:错误。事物的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而不是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55.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

      分析:错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不是量变的简单相加。

      5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分析:错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但量变不一定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57.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  )

      分析:错误。质变有上升的、前进的,也有下降的、倒退的。

      58.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

      分析: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说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是片面的。

      59.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过程。(  )

      分析:错误。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60.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分析:错误。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6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

      分析:错误。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62.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分析:错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3.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  )

      分析:错误。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优点和缺点。

      64.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

      分析:错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5.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分析: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6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

      分析:错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非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6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

      分析:错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8.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分析:错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6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分析: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70.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基本国情已经改变,但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  )

      分析:错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71.辩证的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分析: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7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

      分析:错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73.“扬弃”就是抛弃。(  )

      分析:错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不是完全抛弃。

      74.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

      分析:错误。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发展。

      75.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

      分析:错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76.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权威,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  )

      分析:错误。创新要正确对待权威,不迷信权威,但不是全盘否定权威。创新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但不是破除一切传统思想观念。

      77.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

      分析:错误。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78.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

      分析:错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必须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创新能否推动事物的发展还要看创新是否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79.只有理论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

      分析: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80.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分析: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

      分析: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8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

      分析:错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8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

      分析:错误。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8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分析:错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85.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分析:错误。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86.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分析: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7.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分析: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8.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

      分析:错误。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9.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分析: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90.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

      分析:错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91.获得的回报越多,人生价值越大。(  )

      分析: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不在于回报的多少。

      92.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

      分析:错误。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93.价值观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

      分析:错误。正确的价值观才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94.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  )

      分析:错误。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指导而非决定作用。

      95.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  )

      分析:错误。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96.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

      分析: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标准,不因人而异。

      97.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条件。(  )

      分析: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

      98.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

      分析:错误。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99.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

      分析:错误。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满足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满足和发挥了主观条件,但缺少客观条件的基础仍然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100.人生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定会成为现实。(  )

      分析:错误。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不一定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