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父母和孩子分别时,千万不要悄悄离开

    时间:2020-06-19 16:26:42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心心 谢际春

    孤单是黑夜里,一个人静静站在院落里,看着天上的星星想爸爸妈妈;孤单是无数次在梦里梦到爸爸妈妈,却又一次次哭醒……他们是父母无法陪在身边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而我们想做的,是把爱种在他们心里,让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也有人陪、有人爱。

    “种爱计划”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与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书信往来,提供精神陪伴,以及孩子们所需要的关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及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及帮助。

    很多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为了不让孩子难过,或者不想面对分别时的撕心裂肺,选择悄悄离开。可这是最好的分别方式吗?孩子真的可以不难过吗?

    妈妈,为什么不能让我送送你

    许久不见的爸爸妈妈回到家,孩子们高兴得像过大年和赶大集。可这心里的热乎劲还没有过,爸爸妈妈就又要出门打工了。

    “你们别走!”“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想跟你们一起去!”望着即将出门的爸爸妈妈,孩子们满脸的不舍,有的紧紧跟在父母身后,有的拽着父母的衣角,还有的抱着父母的大腿不舍得松手,甚至有的孩子,为了让父母留下来,偷偷藏起他们的行李和物品……

    可爸爸妈妈还是走了,甚至有的走得悄无声息。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小男孩在爸爸妈妈回来的那段日子,每天都特别高兴,总是围着爸爸妈妈蹦蹦跳跳的,可当他得知爸爸妈妈该走的时候,哭着怎么都不让他们走。爸爸妈妈好说歹说都不行,最后只能撒了谎,说“要带孩子一起走”,让他先去收拾东西。小男孩高兴地去收拾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可等他拎着两个小袋子出来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已经走了。小男孩站在原地号啕大哭起来,那场景让人心碎。

    分别已经让孩子承受了太多难过,可爸爸妈妈还选择了不告而别,这样做真的能让孩子们“不难过”?

    绫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候,她还不到3岁,听爷爷奶奶说,每次爸爸妈妈要出门打工的时候,她都会哭着不让他们走。爸爸妈妈为了能顺利离开,每次都选择悄悄地走。绫子说,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日子里,她真的很想念他们,想念妈妈给自己做的饭菜,想念妈妈洗干净的衣服的味道,想念妈妈的唠叨,也想念爸爸宽厚的手掌。

    后来,绫子长大了,每次跟爸爸妈妈分别的时候心里还是很难受,可她“懂事”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哭闹,可爸爸妈妈竟然还是选择悄悄离开。

    有一次,得知爸爸妈妈第二天早上要走,绫子临睡前一再叮嘱妈妈,早点儿叫醒她,她想去送送他们。妈妈点头答应了。可让绫子没有想到的是,她睁开眼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走了。绫子爬起来,跑出村子好远,最后站在一片空地上,放声大哭。她不明白的是,妈妈为什么不能叫醒自己?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去送送他们?绫子有种被欺骗、被抛弃的感觉。

    让我们选择“正式”分别

    分别,是一个伤心甚至痛苦的时刻。对于很多只能和父母短暂相聚的小朋友来说,刚刚和父母重新熟悉亲近起来没几天,父母就又要走了,他们心里会产生各种情绪,从舍不得、难过、失落、生气到愤怒。我们既见过孩子和父母分别时,恋恋不舍,紧抓着、追着父母不放,也见过大声哭喊着“讨厌”,踢打父母的孩子,还见过装作若无其事、安慰父母的特别“懂事”的孩子。当然,也有那种真生父母的气或者亲子关系过于疏离,在父母离开时避而不见、冷漠的留守儿童—这其实是孩子因为无法处理强烈的情绪而采取的情感隔离、自保免于伤害的心理防御机制。

    而对于父母来说,除了个别没有和孩子建立起情感的之外,他们和孩子分别的时候,也会伤心、难过,感到深切的无奈,甚至还会觉得内疚对不起孩子,等等。此时,若他们预期孩子会有喷涌的情绪,比如眼泪、哭闹等,会愈加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同时处理自己和孩子过载的情绪。因为害怕面对这种场面,便采取悄悄离开的回避策略。

    有一位妈妈的话就很有代表性:“每当春节接近尾声我快要走时,孩子似乎预感到了,就会像口香糖一样无时无刻不黏着我,睡觉都不踏实,要抓着我。我既心疼,也有点儿烦,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怕她哭闹不让我走,只好把她哄着后偷偷走。”

    不难理解这些父母为难的心理,悄悄离开好似暂时避开了和孩子面对面分别的烦恼,可他们没想到,这种回避行为却可能导致一些严重后果。比如有的孩子会有被抛弃的感觉,显然这是父母悄然离开让孩子尚未完全发育的心智产生了错误的解释或者说误解。再比如,孩子让父母走时叫醒他们来送别,父母虽然口头答应却没有遵守承诺,虽然父母的本意并非欺骗,可还是给孩子帶来巨大的失落和被哄骗的感觉。

    可见,悄悄离开会让孩子曲解父母的本意并受到更大伤害,父母若明白这点,应该尽量避免。

    面对面的告别是一种仪式,虽然难免伤心,但是,凡是仪式都会给人带来内心的秩序感,比起父母突然消失的不确定感带来的伤害,正式分别的公开性和确定性反而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要让孩子和父母在小剂量的痛苦中适应,并学会如何直面分别。人生总是要面对各种分别,只要父母处理得当,双方都可以得到心理上的锻炼和提升,千万不要小瞧孩子适应和学习的心理潜能。

    正式的分别允许适当的眼泪、不舍和伤心等情绪的出现,要为它们提供释放的空间。其实这些情绪并非负面的,更不是感到害羞(羞耻)或不好意思的事情,它们是人类情感再自然不过的流露,当它们得以表达和释放之后,便不再困扰人们。

    爸爸妈妈,跟孩子告别让我们这么做

    了解了正式告别的益处,父母接下来的问题必然是:具体应该怎么做?请注意我们鼓励面对和接受告别中伤心的部分,但不是要双方抱头痛哭,陷于悲痛、悲观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最重要的是:第一,为告别定下积极的基调。告诉孩子,分别是为了相聚。于是,始于有些伤感的分别便被指向未来美好的相聚和团圆的愿景,这实际上是给予孩子希望,也是给大人自己鼓劲。当人内心有希望时,忍受暂时的痛苦和分离的能力会大大增加,即便是孩子。

    第二,一定要明确、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外出打工不是不要你。类似的表达还包括:在外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心里会一直惦念你;不管相隔有多远,我们彼此的心离得很近,因为你就住在爸爸妈妈心里;你也可以把爸爸妈妈放在心里……这些爱的话语能够极大地安抚孩子面对分离时的不安情绪,并提供远距离表达爱的解决方案。孩子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爱人的,父母示范和教会孩子体会什么叫心连心,爱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跨越物理和时空的距离。

    第三,父母要给孩子真实的承诺,不开空头支票。出于好意的哄骗往往事与愿违,不如坦诚地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要离开去打工,什么时候能回来。而且当孩子要求送别父母的时候,应该相信他们的承受能力,答应了就一定要信守承诺。

    第四,利用手机等现代通信设备来平稳过渡分离期,在刚分开的那段日子,要多打电话、视频、发信息等,平时也要不时地保持沟通和交流,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分离太突兀,分别的过程也不再那么沉重。

    因客观原因不得不悄然离开的情况:夜里赶火车,那也要提前告诉孩子,让其有心理准备并完成告别,总之不能不辞而别;事出突然,也一定要想办法亲自留下爱和告别的信息,而不是借由他人来转述,可以写张字条、画个爱心,落款签上“爱你的爸爸妈妈”,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父母也要最大程度保持和孩子的直接联结,这是所有孩子都希望的。

    (文中孩子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