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CT、MRI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及价值分析

    时间:2020-06-19 16:13:44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彭金亮 彭可雨 林晓春 梁汉欢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选择当中,CT与MRI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其入院后分别接受CT扫描与MRI扫描诊断,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确诊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MRI扫描检查的确诊情况多于CT检查,MRI确诊例数25例,CT确诊例数23例,但是两种检查方式的相关数据对比后无差异(P>0.05),在所有患者当中,21例患者治疗8~20 d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接受CT检查显示病灶多为低密度病灶,MRI检查则出现高信号表现。

    结论 对于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断,让其接受MRI的诊断效果要稍好于CT扫描诊断,可作为这类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进行应用。

    [关键词]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MRI;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09-014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computed tomography(CT)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PR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Octo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study. After admission, they were diagnosed by CT scan and MRI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 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more patients diagnosed and confirmed by MRI than by CT. There were 25 cases diagnosed by MRI and 23 cases diagnosed by C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21 cases of patients symptom disappeared basically after 8 to 20 d of treatment. Lesions of patients diagnosed by CT were manifested as low-density, while the MRI as high-signal. Conclus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RES, the effect of MRI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T scan,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of such kind of patients.

    [Key words]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puted tomography; Diagnostic value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中一种相对而言并不多见的脑部病变,也被称为PRES,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综合征[1-2]。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头部不同程度的疼痛、意识出现障碍、视力下降以及身体抽搐、癫痫等[3-4]。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类型较为繁多,其中,很多患者长期血压水平较高,或者接受某一类药物进行治疗,导致发病,还有很多女性患者是因为子痫诱发这一症状[5-6]。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带有较强的自限性特点,患者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可能表现为残留影像学改变,或者出现枕叶部位或者双侧顶部位异常信号[7-8]。患者的治疗方法如果不及时、不到位,其临床症状会出现持续加重情况,患者脑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会不断下降。临床相关研究证实,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如果尽早接受治疗,患者可以治愈[9]。如果想要实现患者的确切治疗,就需要为其选择更為准确的诊断方法,这样才能在保证诊断准确的基础上,实施更为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我院在这类患者的诊断检查中分别应用CT与MRI方式,现结合具体的检查情况等开展相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部病变患者中择取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开展此次分析,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25~42岁,平均(34.22±4.61)岁,所有患者均出现身体浮肿、视物模糊、身体抽搐及语言不清等情况。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家属对研究完全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个人资料完整、有家属监护、符合临床症状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精神功能障碍、其他类型脑部病变、临床资料不全、意识丧失、无家属照管、恶性肿瘤、妊娠期女性、中途退出实验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需要先接受CT扫描检查,医生选择SIEMENS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将电流调整为82 mA,管电压设定为120 kV,将层厚与层距分别设定为5 mm,矩阵为512×512,扫描的时间则为2000 ms,且窗位与窗宽分别为40 Hu与90 Hu,对所有患者进行平扫。

    待CT扫描结束后,患者需接受MRI检查,我院选择GE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设备,对患者进行横断面T1WI、T2WI、DWI以及矢状面的T1WI等平扫。T1WI TR:340 ms,TE:12 ms,T2WI TR 4250 ms,TE为125 ms。层厚5 mm,间隔1 mm,需进行两次采集处理。FOV为240 mm×240 mm,矩阵256×256,DWI TR为6000 ms,TE 92 ms,层厚与间距选择平扫轴位,医生进行重建与ADC图建立。部分患者需要接受MRI增强扫描,给予0.1 mmol/kg注射造影剂静脉输注,将扫描所得图像及时传输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分析,之后由两位影像学医生共同分析。

    1.3 观察指标

    针对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式检查后的确诊情况进行对比,包括患者的顶枕叶病变、基底节病变、颞叶病变诊断情况,并对患者的转归情况加以观察,同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需利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确诊情况

    所有患者接受MRI检查后的确诊例数多于CT检查,但是两种检查方式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转归情况

    在所有25例患者当中,接受对症治疗等方案干预后,治疗8~20 d后有21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周后进行复查显示病灶出现明显减少或者消失。

    2.3 患者影像学表现

    患者CT检查显示病灶多为低密度灶,且较为对称,病灶边界较为模糊。患者MRI检查显示15例患者斑片状长T1、T2信号,且出现T2FLAIR高信号,6例患者小斑片长T1、长T2信号。此外,有4例患者接受MRI扫描后显示右侧枕叶的小斑片状长T1信号与长T2信号,且T2 FLAIR为高信号状态,见图1。DWI则显示为等信号,见图2。

    3 讨论

    与临床其他类型脑部病变相比,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特点在于相应体征与症状等没有明确的神经定位,这一病变最早见于1996年,绝大多数患者的发病与高血压较为严重、慢性肾脏衰竭、接受放疗或化疗治疗、胶原性血管状态等相关[10-11]。目前,临床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扩张,临床针对该病的观点较多[12-13]。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会造成患者脑部血管自我调节功能下降,诱发可逆性的脑部血管痉挛,导致脑部出现可逆性损伤。如果血管内皮损伤,血脑屏障会被破坏,脑部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大分子就会进入患者的脑部组织间隙内部,诱发血管源性脑部水肿。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就体现为头部疼痛、癫痫以及视觉障碍、子痫等。这样一来,患者脑部血管当中的大分子、红细胞等就会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内部,而由于脑部白质结构相对较为疏松,导致液体大量储留,进而引发相应症状[14-15]。

    针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目前需要让其接受科学、有效的临床诊断。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患者,接受CT扫描后会表现为脑沟变浅的情况,灰白质交界出现清楚的情况,双侧顶枕叶显示多片状的低密度影。MRI扫描同时会对脑干以及脑额叶、基底节区等进行观察。医生通过MRI扫描不仅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变类型,也能及时进行病理诊断。CT扫描虽然可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等进行相应的分析,但是对于微小病灶,就无法及时确诊,一些医生凭借CT影像图无法及时判断患者的病变部位与实际类型等。

    而如果让患者接受MRI扫描诊断,医生可以对患者进行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检查,且MRI可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密度与病灶所在的位置等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也能掌握患者信号的高低情况,从而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数据,帮助医生准确、全面分析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而保证患者临床检查的准确性。一般来讲,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接受MRI扫描诊断之后,病变多分布在患者的大脑后部循环血供的区域,且患者检查结果显示T2信号较长、T1信号多为斑片状分布,且患者的DWI影像情况多会出现稍高信号或等高信号,患者的对应ADC图则会出现高信号的情况。绝大多数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白质区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且会对患者液体的聚集进行抵抗,这就导致患者的脑部水肿大多集中在白质区部位。很多患者的病变部位都在大脑的后部,且患者多表现的脑部顶叶与脑部枕叶是较为常见的发病部位,这一原因主要是患者脑部后部存在较为丰富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且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没有较为丰富的交感神经进行支配。這样一来,当患者的血压水平出现升高时,其可以帮助患者的血管维持相应的调节能力,这就导致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对于血流高灌注情况表现更为敏感。

    针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医生除了需要充分利用患者的影像学扫描检查结果,也需要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等同时纳入诊断当中,这样才能对患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从而确保患者后续治疗的及时、有效等,帮助患者的相关症状较快消退。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带有可逆性,但是一旦患者的诊断不到位或不及时,患者就可能出现诊断延误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颅内出血或脑梗死等情况,对于患者的诊治与生命安全存在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在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之前,医生需要充分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并且做好患者家属的安抚,确保患者家属配合医生的各项操作,不会出现影响诊断、治疗的情况,以免造成医患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入院后需要分别接受CT扫描与MRI扫描检查。在对比相关数据之后可看出,接受MRI扫描之后,患者的检出率要高于CT检查,但是相关数据对比后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也充分说明,虽然MRI对于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检出率更高,但是CT检查的效果也较好。所以,医生可以让患者同时接受这两种方法检查,以保证患者的诊断更为科学、全面。

    针对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选择而言,让其接受MRI扫描诊断的效果较好,医生在必要时可以让患者同时接受CT与MRI扫描诊断,以保证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好果,石威,杨磊.CT、MRI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3):525-526.

    [2] 黄建斌,曹林德,韦文桦,等.扩散加权成像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11-113.

    [3] 喻朋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2):229-230.

    [4] 王红霞,冯贵堂,孟楠,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MRI表现特点[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2):136-139.

    [5] 章辉庆,陈腾飞,邱晓晖.MSCT及3.0T MRI诊断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5):655-658.

    [6] 程喆,冷晓明,李红,等.MRI与CT用于临床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綜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4):20-22.

    [7] 郭慧,张云亭.后循环可复性脑病综合征[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38(3):216-219.

    [8] 明小春,王耀光,李梅莲,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9):42-44.

    [9] 温昌明,张保朝.应用常规MRI联合MR脑血管成像诊断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价值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5):2437-2438.

    [10] 梁佐堂,李继峰.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特征及MRI表现[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1):12-14.

    [11] 宋海乔,黄丽娜,强军,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MRI及DWI表现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72-73.

    [12] 莫本成,张自力,刘振华,等.不典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及MRI特点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27-29.

    [13] 王悦,张永亮,杨海燕,等.常规MRI联合MR脑血管成像在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5):422-425.

    [14] 王国蓉,吴兴红.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6):917-919.

    [15] 王玉东,吕敏敏.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和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6):831-833.

    (收稿日期: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