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香港争议考题,请公开三大资料

    时间:2020-06-19 16:09:44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邓飞

    今年的香港新高中文凭试历史科中,有一道考题问考生是否同意“1900-1945年间,日本对中国利大于弊”。如此命题,引起全港甚至举国哗然。

    关于这条试题,作为香港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有两点看法:首先,从命题技术来讲,这是一道完全不专业的试题。一般人未必意识到,考试命题其实是一门技术活,稍有不慎,不但对考生的知识水平无法作有效的评核,更严重的是会误导考生,继而持续影响以后的考生和教学。

    表面上看,既然问考生是否同意,在形式上属于开放性试题,即没有固定的立场答案,考生可以自行选择立场和论述,言之成理即可(这是香港高考常见的评卷要求)。但问题是,在20世纪上半段,日本对华关系的主旋律就是侵略!任何其他对华的友好行为,都不足以抵消这个国家行为的主调。换句话说,侵略之实已是史学界、国际法和社会大众的共识,并无任何可以讨论的余地。把一个毫无争议的主题,假扮成一条可争议的开放性题目,就等于变相设局引考生错答。更何况现在公布的情况是,居然有38%的考生选择支持“利大于弊”的立场来作答,请问选择这个立场的考生有可能拿到高分吗?如果不可能拿高分,只有反对才能高分,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开放性题目,这是欺骗考生;
    但如果能够拿到高分,那就涉及第二个问题了。

    其次,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判断来说,这里所谓的“利弊比较”题目,其实模糊了道德是非的价值判断。所谓人命关天,数以千万计军民死伤于日本的侵略之下,这需要做非常严肃的道德批判,也需要在历史教育中引导和教授学生作出非常严肃的道德批判。

    历史教育,绝不仅仅是史料知识的灌输,绝不仅仅是分析技巧的训练,更要包含是非对错观念的培养,更要引导学生懂得对重大历史事件作恰当的道德评判,更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生命有最起码的尊重和爱护。历史教育,既属智育,更是德育,也含情感教育。对侵略战争的批判,对人命伤亡的顾念,此等大是大非,又岂能以利弊论之。

    在此,笔者有两项呼吁:

    第一,公开三大资料。仅仅取消这条考试题目,是远远不足以殷鉴往后的。在此,恳请考评局公开三项资料:

    一是这道题目原定的评卷参考,也就是一般所指的标准答案,让大众可以了解,到底如何设定“利大于弊”可以高分的答案。

    二是这道题目的真实考生作答样本。香港的考试阅卷,除了依据评卷参考之外,一般会在全面改卷之前,先随机抽样少量考生的答卷,让评卷员们先行评改,确定从最高分到普通分数,再到低分数的样本标准,然后把评卷参考和这些作答样本,一并发给所有评卷员,开始全面评改试卷。因此,这种作答样本的重要性,不亚于评卷参考。

    三是这条题目不是一个出题员可以独断的,而是经过草拟出题、审题程序和最后校对等专业程序。那么请公开出题和审题过程中的相关会议记录,可以抹去相关人员的姓名,但必须让大众有机会去审视,到底这道题目是如何酝酿出来的。

    做到这三条,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真正检讨错误。

    第二,重新重视价值教育。原本在新高中课程改革的初心中,价值教育与知识传授、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正如在香港的课堂教学常规中,在教案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肯定包含三大项目:知识概念、能力和价值教育,可是在十几年教改实践下,越发变成重视能力,尤其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漠视价值教育,诸如历史、通识等人文类学科,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演变为大量所谓的开放性试题。

    不是说反对开放性试题,而是不要用一种对错本明了的伪开放式试题设计,最后造成了是非不必分、对错无所谓的道德相对主义,甚至是道德虚无主义的教育后果。恳请教育部门和考务机构,从课程到教学,再到考试,重新重视对学生的价值教育!▲(作者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