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对护士损害的防护与进展

    时间:2020-06-19 09:24:1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肖素妮

    【摘 要】肿瘤静脉化学疗法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段之一,据报道目前约有超过50种的细胞毒药物已经用于肿瘤患者的臨床治疗,且其种类和应用剂量也呈增长趋势;
    但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和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医院内配制和输入化疗药物是护士工作之一,护士在配制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接触的各种化疗药物。研究表明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其周围空气中能够检测出致癌物质原型,护士的尿液中也能检出致突变物质,甚至是药物原形;
    故国内部分医院专门建立了静脉输液中心,由专业护士配制化疗药物,采用集中式科学管理,这对减少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损害有一定的意义;
    了解日常护理工作中,化疗药物进入人体的接触途径、侵入途径和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防护措施,对于提高护士护理质量,保证护士健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化学疗法;
    药物毒性;
    输液;
    防护;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147-02

    化学疗法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段之一,据报道目前约有超过50种的细胞毒药物已经用于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且其种类和应用剂量也呈增长趋势;
    这些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并促进其分化,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但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和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内配制和输入化疗药物是护士工作之一,尤其是在肿瘤治疗的相关科室,护士在配制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接触的各种化疗药物。既往资料表明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其周围空气中能够检测出致癌物质原型[1],护士的尿液中也能检出致突变物质,甚至是药物原形,这种现象可持续5天以上才能消失[2];
    在一组肿瘤科护士的血标本检测研究中发现,其淋巴细胞的DNA已经发生损伤[3];
    故国内部分医院专门建立了静脉输液中心,由专业护士配制化疗药物,采用集中式科学管理,这对减少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损害有一定的意义[4];
    但毛秀英等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化疗药物配液,多以分散式管理为主,无专门的化疗药物配药中心,更无科学的防护措施[5]。据此,本文将对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可能损害和科学防护进行综述,以提高护士人员的健康水平。

    1 化疗药物的接触途径

    1.1 配制化疗药物时接触化疗药物,此接触途径最常见;
    国内有调查显示,100%的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是在普通治疗室进行的[6],这显然不符合职业卫生防护要求。

    1.2 护士在加药、处理空瓶、输液、排气、换药等操作时,都可能接触药物;
    研究表明护士工作中接触化疗药物种类数和药物暴露指数,与护士血常规白细胞记数呈负相关,这说明抗肿瘤化疗药物接触量与白细胞减少之间,存在化疗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7]。

    1.3接触病人的排泄物,是另一重要途径,护士处理排泄物时未反复冲洗,且可能在病房放置很长时间;
    研究表明一般化疗药物的代谢产物从肠道内排出,大约在化疗后的7天之内,护士在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体液等过程中,可暴露于化疗药物,造成被动吸收[7]。

    1.4化疗药物管理不当;
    化疗药物未在单独药柜放置,会造成环境污染;
    研究表明在国内医院大部分科室,化疗药物与其它药物同一药柜或冰箱里混放,可能造成周围环境污染[8]。

    2 化疗药物的侵入途径

    已有研究表明,化疗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对人体产生危害[9]。

    2.1皮肤吸收 操作时药物溢出,溅到脸上、手上、衣物上,微粒可直接吸收入皮肤。

    2.2 呼吸道吸收 操作时不戴口罩或边加药边说话,个别化疗药压力大,溢出形成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2.3消化道吸收 护理操作不规范,操作前后未洗手,又直接接触食物,或加药时吃东西,药物微粒入口,进入消化道。

    3 化疗药物的危害

    3.1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由于化疗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害,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化疗药物本身也是致癌物质,长期接触抗癌药物,会影响机体的造血系统,诱导正常细胞恶化分化,进而恶变为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
    护士在配药和给药时,与化疗药物频繁接触,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毒性作用,长期接触会免疫力下降感冒、乏力、失眠等[10];
    Bouraoui等研究也发现化疗药物可使护士体内淋巴细胞染色体突变,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增大,DNA断裂增多[11]。

    3.2白细胞数下降 抗肿瘤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特别是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等,均有中、中度抑制骨髓的副作用,骨髓细胞是人体最活跃的细胞种类之一,对化疗药物很敏感;
    有统计资料报道,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有42%出现外周血白细胞下降,有33%外周血小板下降,血液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无化疗药物接触者[12]。

    3.3脱发 脱发是化疗药物对皮肤的毒性反应;
    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对化疗药物敏感,药物侵入人体后使毛发根部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受到抑制,发生萎缩脱落;
    护士在配制药物及处理废弃物时,将会污染空气,并可能被操作者吸入,因而长期接触可出现脱发。

    3.4月经异常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可引起原发性卵巢功能衰竭和闭经;
    Shortidge等研究显示,接触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护士,其月经周期较小剂量职业接触者改变明显[13]。

    3.5皮肤反应 药物喷落可以产生局部刺激症状,如红、肿、热痛等不适,也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溃疡、褐色斑点等;
    环磷酰胺、氮介等可引起上述反应。

    3.6对生殖系统影响、致胎儿畸形 国内外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护士孕前和孕期接触化疗药物,对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直接接触化疗药物的孕妇,流产和致畸胎的危险性显著增高[14];
    有研究还发现,孕妇头3个月接触流产率是未接触的2倍,可致胎儿心脏缺陷和唇裂,妊娠中后期接触化疗药物可致流产、胎儿发育迟缓、中枢神系统损害、各类白细胞减少等,还会引起不孕[15]。

    4 防护措施

    4.1加强护理管理 应建立化疗药物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对特殊药物严格按照《化疗药物配制操作流程》,《化疗药物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程序》操作,从制度层面保障护理操作的规范性[16];
    还应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职业防护和操作规程岗前培训,从开始就应重视职业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范[17],并对接触抗肿瘤药物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及专业培训,内容重点为化疗的基础知识、毒副作用及其预防处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

    4.2规范手卫生 有研究认为只要医务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管理规范,就能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50%[18-19],由此可见培训手卫生知识是改善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措施,也是护理操作前的基础内容,因此要采取定期手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4.3规范配药流程 操作前穿防护衣,戴N95口罩,戴帽子和手套,护目镜,有效防护是关键[20];
    操作台上应铺无菌巾,溅出的药液沾在无菌巾上,应直接弃去,减少在擦桌子时接触药液;
    为避免溢出、溅出现象,要轻拿轻放,每次液体应最多注入3/4;
    配置两种不同药物时,要更换注射器,以免两种药物理化性质不同,造成药物毒性增加[21];
    注入溶媒要缓慢,当粉末完全溶解再搅动,以预防药物微粒在空气中弥散;
    打开安瓿时,垫于纱布,以防碎屑划破手套,药液接触皮肤;
    操作结束将空瓶弃与毒性废物垃圾中,治疗巾一同放进,随后利用消毒剂进行冲洗,清洗3-4次后才能进行清水清洁被污染的工作台,随后彻底洗手[22]。

    4.4废弃物处置 操作中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敷料、安瓿等,应采用坚固防漏带容器收集,并注明毒性废物,专人毁形焚烧处理[23];
    患者排泄物应先在院内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细胞毒剂进行灭活或化学破坏后,再排入下水系统;
    护士倒排泄物时应穿戴隔离衣、手套,操作前后洗手;
    隔离衣裤应高温处理。

    4.5加强保健 护士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护士孕期、哺乳期暂离接触化疗药物的环境;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24];
    Rizalar等的研究表明,医院从事化疗工作的护理人员,如不能安全遵照化疗药物规范的防护要求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必将影响这一群体的自身健康水平[25]。

    4.6加强宣教 护理人员应熟悉肿瘤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防护知识,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出现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25]。

    5 小结

    护理人员接触化疗药物可对其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护理人员应熟悉日常护理工作中,化疗药物进入人体的接触途径、侵入途径和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防护措施,尤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莫炎锋,郭小桃.化疗职业防护的现状与进展[J].齐齐哈尔滨医学院学报.2012,33(3):359-360.

    [2]胡瑞霞,郑小蕾,康丽.配置化疗药物时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7,1(2):129

    [3]薛岚,徐波,谢金源.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伤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59-360.

    [4]向敏.医护人员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职业防护[J].中外医药卫生,2011, 27(2):298.

    [5]毛秀英,李莉,王晓英,等.骨髓移植层流病房的化疗防护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医药,2002,6(7):39-42

    [6]杨理,杨莺,刘群,等.化疗药物对护士危害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21-123

    [7]廖玉联,黎月英,陈琼芳.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01-1003

    [8]青艳连.化疗过程中护士防护行为调查与研究[J].中外医疗,2009,28(35):118

    [9]Kosgeroglu N, Ayranci U, Ozerdogan N, et al. Turkish nurses information about administration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J] .J Clin Nurs, 2006,15(9):
    1179-1187.

    [10]李玉玲.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4)46-48.

    [11]Bouraouis, Brahem A, Tabkaf, et al. Assessment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micronuclei and proliferation rate index in peripheral lymphocytes from Tunisian nurses handling cytotoxic drugs [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1,31(1):250-257.

    [12]张月英,李茂蓮,田桂芹.抗癌药物对护士外周粒细胞、单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347-359.

    [13]Shortidge L A. Menstrual cyclesin nurse handing antineplastic drugs [J]. Cancer Nurs, 1995,18(6):439.

    [14]张华平,黄雁,马自然,等.肿瘤专业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41-342.

    [15]陈琼芳,廖玉联,黎月英.综合医院护士化疗药物职业接触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2):311-312.

    [16]袁晓玲,赵爱平.护士配制化疗药物时不使用生物安全柜的根源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58-60.

    [17]黄敏,江庆华,周俐.化疗药物配置的安全防护管理[J].护理研究,2008,22 (10):2607-2608.

    [18]缪媛媛,刘刚,张志强,等.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4):14-17.

    [19]田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行为干预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88-2889.

    [20]陈林招,刘萍,宋萍,等.一次性输液连接管在配置静脉注射细胞毒性药物后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2,11(11):1104.

    [21]王佐荣.晚期胃肠道肿瘤中心静脉置管时化疗64例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11-13.

    [22]视红娥.浅谈我院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开展化疗药物配置和运送的意义[J].北方药学,2014.11(5):110.

    [23]顾菊风.肿瘤科护士健康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J].医学与社会,2012,1 (25):27-29.

    [24]李阳.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中外健康文摘.2013,2 (25):353-354.

    [25] Rizalar S, Tural E, Altay B. Nursesprotective measures during chemotherapy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in Turkey [J]. Int J Nurs Pract, 2012,18(1):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