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有生之年我一定去宣堡看看”

    时间:2020-06-15 16:51:18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徐晓章

    2019年7月26日,我们一行四人受泰兴市宣堡镇党委、政府的委派,带着一份5月25日载有“抗战老兵90寿辰轮椅上缴纳万元特殊党费”报道的《扬子晚报》,专程驱车扬中市新四军老战士陈醉云家中,看望、慰问这位首战宣堡的九旬老兵。

    我们向陈老出示介绍信,说明了来意。陈老非常高兴,和我们侃侃而谈。

    生于1930年5月的陈醉云老人,1944年9月入伍,1947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上海和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从战士、文书、见习医务员、医助、军医,到原陆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九师野战医院院长,军旅生涯34年。1978年转业至扬中市人民医院任院长、书记,1990年离休。

    说起打宣堡,陈老来了精气神,但心情也不免有些沉重。“我是营部军医,打起仗来,营卫生所从包扎、救护、转运、登记,直至掩埋尸体,什么都干。我个头高,力气大,背伤员比别人跑得快,枪林弹雨中我不知背下了多少伤员。我不忍心看牺牲的战友……”说到这里陈老哽咽了。

    “我们战勤人员和一线指战员比起来,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对战役全局了解不多。”说着,他叫家人找出一本书给我们看。这本书名为《征尘岁月》,由打宣堡时的营长、后任六十七军副军长秦镜著。书中《首战宣家堡》一文这样写道:

    7月13日我们从如皋城出发,白天整装行军,经过120余里路程,于黄昏时到达指定位置。我们七团到宣家堡西北的指定位置,那天晚上八团是负责主攻的。当他们隐蔽接近宣家堡东面2公里处,便按原定部署发起了进攻。但由于敌人已从原来的一个营增援后变成了一个团,还另加强一个山炮营的兵力,所以经过彻夜的猛烈激战,还是未能解决战斗。

    14日白天经各级首长亲自侦察地形,研究方案,號召大家做好充分准备,今晚拿下宣家堡。同时确定八团继续在东边攻击外,我们七团由西、西北实施主攻。

    当晚天黑时,二营由东西大河以南攻击,我们三营由大河以北攻击,当二营四连突击队接近敌堡时,遭到敌人强大火力的阻击。战士刘正刚迅速从侧翼迂回接近敌堡,双手一下抓住敌人正在射击的轻机枪枪管,不顾灼痛,使劲摇晃破坏其射击,接着另一个战士冲了上去,用几枚手榴弹消灭了堡内的敌人。部队乘机发起冲锋,突破了前沿。我们三营在河北由七连沿西北的一条小干沟中发起冲击,因河北敌人兵力相对较少,所以很快占领了街道。

    这时我带通信班五六个人及号目(司号员)、医助一起去七连跟进,没想到在经过一块约百米左右的开阔地时,却突然遭到河南面敌人侧射火力非常猛烈的打击,顷刻间有几人中弹倒地。我急命大家:“快冲过去!”我在队伍最前面不断跃进、卧倒,交替前进。跑到第一间民房时,回头一看,后面一个人也没跟上。这些战友都牺牲在开阔地上了,只剩下我这个个子最高,却最幸运的人,竟然一点没伤着!

    当时身边子弹乱跳,情况十分危急。我毫不犹豫地一步跨进那间民房。突然间黑暗中我感觉有一个人向我迎面扑来,我想都没想,一枪就把他打倒,并立即跳向了隔壁第二间房子。

    随后我赶紧找到了七连,要他们给我几个通信员,并要求七连迅速组织好火力。战士们在火力掩护下,迅速攻占了大桥南头的桥头堡。部队进入河南岸之后,八连、九连跟上立即扩大突破口。拂晓时又攻占了敌炮兵营阵地,一路乘胜发展进攻,以后在各友邻部队相继加入攻击中大获全胜。敌人在溃乱中有少数部队向西南突围,也被友邻部队全歼。

    至此,宣家堡守敌,蒋介石的全美械装备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五十六团及山炮营被我们彻底歼灭,生俘敌人少将团长钟雄飞以下3200余人。山炮、步兵炮、迫击炮及轻重机枪等数字记不清楚了。这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第一仗。

    当我们为陈老“七一”前缴纳万元特殊党费点赞时,陈老说“这算不了什么,和我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比起来,我做这点微不足道,我能活到今天,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归功于党。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90岁生日,全家一致同意,支持我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一是不忘初心感谢党,二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三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听党话、跟党走,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陈老给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当我们和陈老话别时,诚挚邀请陈老到宣堡走一走,看一看老区的巨大变化。陈老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宣堡是名镇、古镇,有生之年我定去宣堡看看,一是缅怀长眠于这里的战友,二是看看强富美高的新宣堡和老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