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9)]腊八粥课文全解

    时间:2020-06-07 22:05:5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古诗词背诵——《竹石》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他很喜欢竹子。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在《一株紫丁香》的导入设计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开题:
    (新课伊始,直接导入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紫丁香吗? 生:没有。

    生:见过。

    师:没有见过紫丁香的请举手。(学生面面相觑,而后手举如林)
    师:没关系。(面带微笑,并示意学生把手放下)
    没有见过紫丁香的同学,只要你再读读它的名字,老师相信你准能猜出它的特点来。

    (学生自读词语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它叫“紫丁香”,那它一定是紫色的。

    生:对,我也觉得它的花是紫色的。

    生:我想它还有香味。

    生:(迫不及待地)是的,它一定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因为它的名字里有个“香”字。

    生:我认为“紫丁香”是一种开着紫色小花,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植物。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爱动脑筋,仅仅读了“紫丁香”的名字,就猜出它的特点来了,真了不起!(出示“紫丁香”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紫丁香。

    从这个导课环节的细小设计,我有两点感悟: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这样的导入设计,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变知识的阐述者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了解和认识了“紫丁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个是成功者,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