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政策论文

    时间:2020-02-20 07:27:02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80多项重大举措中,有的是在三中全会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有的是全新的举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政策论文篇一

      《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点意见》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坚定决心。按照四中全会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本人从知法、守法、执法等层面提出几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意见,一要增强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学法知法的法治文化氛围,二要敬畏法律,全面形成遵守法律、捍卫法律的共识,三要强化实施,切实维护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文化;法治意识;依法治市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依法治国问题,专门就依法治国做出《决定》,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坚定决心,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80多项重大举措中,有的是在三中全会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有的是全新的举措。四中全会的《决定》和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姊妹篇,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法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同一逻辑在时间轴上的逐步展开。

      《决定》的重大意义:《决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发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动员令,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四中全会闭幕了,围绕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的高潮已掀起。按照四中全会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我从知法、守法、执法等层面提出几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意见,以期助推加快全面依法治市进程,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增强意识,努力营造全民学法知法的法治文化氛围

      当前,我市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繁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一些地方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依法办事意识不强,依法办事能力不高,依法决策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在征地拆迁、惠农补贴发放、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严重损坏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另一方面,少数群众通过盲目上访、暴力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影响。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引导群众走法治轨道解决利益诉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老百姓对在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切实把思想政治行动统一到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上来。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大会、干部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及时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核心要义,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市委讲师团、市政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职能和资源优势,组织讲师团成员、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深入镇街、单位、学校、企业、园区、村民小组,开展覆盖全市的四中全会精神大宣讲活动。市委党校要把四中全会精神纳入党员干部培训教材,开展系统深入的法治培训教育工程。

      (二)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1、将依法治国内容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戏剧、相声等广场文化活动;编印学习卡、法治宣传单,让群众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文化熏陶。

      2、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修养。

      3、深入开展村规民约、市民公约、行业规范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守法守规意识和依法依规处事的能力。

      4、建设一批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宣传栏等,形成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英德在月桂湖公园融入法治元素,内置26个生态木法制宣传栏、24个不锈钢灯箱法制宣传牌,36座法制宣传景观石,其中包括重达20多吨的“英德市法治文化园”标志石,精心打造建成法治文化园,让市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园健身、娱乐之余,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群众的法制文化观念,弘扬了法治精神。

      5、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6、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维度的薰陶教育,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英德市消防主题公园于2014年9月16日启用,设置火灾隐患防范宣传栏、“十二生肖”卡通消防员形象展示物等。市民可在主题公园内学到对火灾隐患查找、烟气逃生等各种消防知识。每周,消防大队都将在主题公园开展普及性宣传、警示性教育和体验式培训,利用广场电子屏幕播放消防警示案例、消防常识等影片,提高市民消防安全意识。但9月28日,“十二生肖”卡通消防员形象惨遭破坏!才几天啊,一些市民的素质,真让人堪忧。对这些害群之马,应该群起而攻之。

      (三)运用法治思维化解基层矛盾

      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有移民政策,要把英国政府人送到澳洲,让他们在那边休养生息,但那时出现一个问题,因为长途运送,路上拥挤不堪,条件很差,移民死亡率很高。这时英国政府做了调查,比如,原来商业运输船,上了100个移民,每个人付1个英磅,这是运费。现在做了考察,改了,不是上了船多少人给你多少钱,而是到了目的地之后下了多少人给你多少钱。一个简单的法治思维,用一个行政手段提高了移民的存活率、降低了死亡率。

      现实中,各镇街党委政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切实把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引导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一是要依法解决问题。要严格按照最新颁布实施的《广东省信访条例》和涉及基层工作的土地、山林、环保、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规定,依法依规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符合解决条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要大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使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善于运用专业法治知识,借助法治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矛盾调解成功率。加大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的法治知识培训,提高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的能力水平,确保矛盾纠纷得到科学公正处理,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二是要依法对涉访群众进行教育疏导。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对信访群众的导向作用,客观报道宣传信访政策法规,提高群众对信访的正确认识,引导信访群众依法信访。

      坚持把宣传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导贯穿于依法治访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法律告知、释疑解惑,教育警示群众防范违法犯罪,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如今年11月1日,有关媒体以“为保鲜,工业硫磺熏毒笋”为题,对我市一竹笋加工点用工业硫磺熏制竹笋进行了报道。媒体曝光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赶往涉事企业开展调查,经查勘现场制作原材料及企业过往原材料采购票据,发现该企业熏制竹笋所用的原材料并非媒体报道的“工业硫磺”,而是食品添加剂硫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规定,食品添加剂硫磺可以用于笋干加工(限用于熏蒸)。同时,为了彻底查清我市竹笋加工点是否存在使用工业硫磺的行为,执法人员分成四个组,对竹笋主要产地开展了全面清查工作。经排查,我市未发现有使用工业硫磺熏制竹笋的现象,相关企业所使用的均为食品添加剂硫磺。

      英德西乡一片的经济就是靠竹笋撑起来的,农民发家致富就靠卖笋,媒体及时跟进报道是必须的,但这样搞一搞,明年笋农日子就不好过了。如果是事实,就必须严厉打击,别让一些害群之马毁掉“中国麻竹之乡“的牌子;如果有出入,就应迅速跟该媒体联系,做一次澄清,以解公众之惑。英德市这次利用媒体及时反馈应对,社会效应是不错的。

      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

      1、积极推进实施我市的试点推进律师进村(社区)制度,充分调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积极性,继续深入村民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广东省信访条例》、涉农涉工等法治知识的宣传。

      2、引导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处理,积极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努力使各种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得到妥善解决。

      3、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开展法律服务,积极向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他们平等享有社会公平正义。法治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专家或每个人都是律师,但是法治社会应该是当公民或者组织遇到法律问题,或是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的帮助。

      四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充分调动社区、村民理事会、农村合作社、各类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指导修订完善内部管理章程或村规民约,形成相应的管理体制,促进基层依法依规进行民主管理。

      二、敬畏法律,全面形成遵守法律、捍卫法律的共识

      (一)敬畏法律。美国E•博登海默说过:“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四中全会《决定》不惜笔墨,对于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守法、学法、用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敬畏民意。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如果用法律治民的话,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如果把法治的重心放在治老百姓上,那就背离了法治的含义。

      尊重民意、敬畏民意,是党在长期以来的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今年全面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加强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也探索形成了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我们要继续拓展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扩大民意表达空间,及时回应群众利益诉求,疏导民意。

      (三)敬畏岗位。一要履职尽力,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始终保持强烈的公仆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脚踏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二要守土有责,敢于担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三要在本职岗位上创新实践、开拓事业,勤作为、能作为、有作为,干出公认的业绩。

      三、强化实施,切实维护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

      (一)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重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关键。全会《决定》对行政机关的要求非常明确: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渎职、失职。“五招”给行政机关和官员下了五道紧箍咒,紧箍咒一念,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那些“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不负责行为,那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罚多少是多少”的任意裁量,那些动不动以“国家机密”为借口拒绝信息公开的黑箱操作,就会大大减少。

      (二)公正司法,让每位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一是必须独立司法。当前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独立并由此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较为突出。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法院受地方辖制,实践中可能成为实现地方利益的工具。②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尤其是遇到一些利益损益突出、影响大或者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案件,某些掌权人物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于法不顾,直接干预司法或施加压力要贯彻其意志。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由于缺乏独立的能力和独立的品格,司法官员可能因利诱腐蚀而在实际上出卖司法权。这方面的情况已到了不能不下大力气予以整顿的时候了。

      二是必须公正司法。

      案例分析:湖南华容三年四办公捕公判大会,嫌犯被反绑游街

      2014年10月17日,湖南省华容县召开了一个公布公判大会,把一些犯罪的人拉出来公开的示众。犯人固然犯法,但是不能去侮辱他、去凌辱他,但是一些干部还是不讲法,还是习惯的思维。因为我国早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下令,要禁止对已决的犯人或者未决的犯人进行公开示众。

      这次公捕公判举办的时间恰恰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前几天,如果不是10月17日的这次被网友传到微博上,华容县的公捕公判大会也许不会引发舆论如此关注。

      三是必须阳光司法。

      案例分析:陕西“枪下留人”案

      2001年5月2日,董伟因琐事将宋某打死。董伟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在董伟被枪决前4分钟,最高法院传令案件暂缓执行。“枪下留人”后,最高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复查,最终,陕西省高院裁定维持判决,董伟被执行枪决。

      2006年10月31日闭幕的十届人国人大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此案反映出部分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存在一些问题,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针对死刑案件专门设置的一个特别程序,即凡判处死刑的案件,在经过普通的一审或者二审程序后,尚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还必须经过一个特别的复查核准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在程序上多把一道关,防止错杀,坚持慎杀。

      四是必须提升司法能力。

      案例分析:陕西夫妻“看黄碟”案。

      2002年8月18日深夜,陕西延安张某因和妻子在家看“黄碟”被民警带走。后被以“涉嫌妨碍公务”刑事拘留。12月5日,案件撤销,张某从看守所回家后,出现精神异常。而后宝塔公安分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一次性补偿当事人29137人,有关责任人被处理。

      该案的价值在于,提醒全社会关注公权干涉公权的限度。政府在对公民采取任何法律措施之前,都应当对宪法所保护的公民权利给予关注,否则,就会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权利,给公民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走在路上,期待法治“阳光”照耀每个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