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高中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10 07:55:59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篇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