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其他范文 > 正文

    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思修论文

    时间:2020-02-05 15:51:07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己经在各行各业引起广泛重视,并逐步被引入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教育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一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己经在各行各业引起广泛重视,并逐步被引入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教育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重视。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而现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政策,由于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加之专业限制、兴趣爱好、工作地点选择等因素影响,有时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大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对职业了解甚少,加之缺乏职业实践,对职业没有深刻理解,导致职业意识淡薄。另外,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与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或校外的一些兼职活动等,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够,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这样,自然就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或者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应有作用。

      2.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在就业制度与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而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不足,心灰意冷。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不以积极态度努力去争取,而是随便待之。这样有的学生由于所定的目标与理想不切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差距太远就会产生自责、自怨、自卑心理,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忽视心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形成心理障碍。

      3.职业准备不够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职业准备,包括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职业准备不够造成的。准备不够造成信心不足,当就业机会来临就不能及时把握,一旦失去机会,又垂头丧气。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就是缺乏求职方法和技巧。

      4.价值取向偏颇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首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5.实践能力缺乏

      虽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许多学生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自我激励和自觉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而是规划完就了事,把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有的学生虽然也参加实践实习,但只是将这作为一种经历,而没有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缺乏对理想职业的全面认识,从而也无法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观念的误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一味强调个人绝对服从社会,变为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受其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条件,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同时,由于社会上存在凭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的不正之风,使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扭曲,认为个人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是由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决定的,单凭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忽视个人素质的提高与职业生涯的设计。

      另外,长期以来,学生职业指导被看成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项行政职能,思想教育模式的泛化使其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

      2.高校指导的不足

      1)教材内容陈旧,指导性不强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所用教材大多内容陈旧、雷同,存在互相转抄的嫌疑,很多书都用大量篇幅去介绍“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等,从而缺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

      2)就业指导专业化不足

      首先,职业指导者专业化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其次,职业指导专业化不足。在就业指导时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地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再次,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许多学校选择了某些价值不菲的测评工具,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测评,却达不到预期效果,问题主要是由于测评工具的选取不科学。

      3)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全程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的讲座,但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3.学生素质的欠缺

      1)心理素质不佳

      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心理素质不高,没有进行正确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评价,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从而无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导致职业理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竞争意识,遇到困难和逆境容易消沉、退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个人能力欠缺

      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处理事情时的一种表现,它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每个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参加实践的情况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职业规划过程中,面对社会,具备不同能力的大学生就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活动。具有较强能力素质的学生,在择业中容易表现出自信、积极、勇于竞争的状态,可以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对职业目标以及实现的手段做出最佳的选择。反之,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表现为消极、等待、退缩的就业心态,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社会和高校方面

      1.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引导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与全社会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职业理想。

      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增加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资金投入。社会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并对现有的指导机构进行整顿提高,加强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机构的服务水平。

      2.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化建设,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

      (1)指导机构的专业化。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把职业规划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2)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规划队伍。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

      (3)职业测评的专业化。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的能力、兴趣和个性。

      3.完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1)加强大学生职业实践建设

      针对大学生缺乏职业感觉和职业经历的现状,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同时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在实践的过程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会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能依赖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的时候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为必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业世界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只有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

      1.有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也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自我剖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职业成功与否。在进行自我剖析时,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难免有片面之处,还应当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认识,也可以使用科学的心理测量量表以及职业测评工具等来帮助自己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与定位。

      2.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首先,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其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它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其次,要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

      3.自觉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规划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到了大四才开始着手,而应该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这个要求和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而是要切实地和现实相结合。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05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N],2005.5.12.

      [2]赵永吉、田爱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N].高等农业教育,2004(12).

      [3]新浪网、北森测评网. 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http:/edu.sina.com.cn/1/2004-18-10/79018.html,2004-18-10.

      [4]白玲.看不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EB/OL].中人网,2004.5.24.

      [5]吕红、王勋、有祥君.高校实施分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6]崔润东、赵永吉、孙长清.大学生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4(4).

      [7]余惠琼、任运康、伍安春.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重视职业心理辅导[J].教育与职业,2005(2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与生涯规划相关的思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