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读后感 > 正文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五篇

    时间:2021-02-13 12:18:46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篇一】

    《五四运动史》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五四运动的经典之作。全书注重从细节出发回望历史瞬间和事件现场,生动阐释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抗议等重大历史意义。这部著作对新时代青年官兵了解五四运动,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99年前的五四运动启示新时代的青年官兵,赓续和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就要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无悔青春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正如书中所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可以说,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将每年的五月四日确定为“青年节”而不是“文艺节”,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彰显出中国青年奋进勃发、上下求索、无畏牺牲的刚毅与雄健。xx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同师生座谈。他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五四运动,以其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一代中国青年,成为照亮革命青年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也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照亮中国革命的一盏明灯。五四运动爆发后,梁启超等人把“中华民族”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成为引领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重要开端。

    青春因信仰而绚丽,青春因担当而厚重。五四运动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深情呼唤,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运动后,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思想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更有一大批爱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和指引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此后,一代代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光芒照耀下,用汗水、智慧和热血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澎湃动力。

    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品格,每代青年都有其价值担当。今天,对沐浴着真理之光的新时代青年官兵来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感召下,时刻不忘初心和使命,勇当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永葆初心使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书写出优异时代答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篇二】

    一年一度的五四又要到了,这个日子对于这个国度有着太多的意义。

    五四很重要。读中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这里是个重点,几乎必考。不管主张如何,胡适之、陈独秀、刘半农、周树人这些名字得熟记的,冷不丁的就会冒出个一个两个的。文学革命很重要,分数当然更重要。尽管看不懂《新青年》封面上的拉丁字母,但是德先生与赛先生一定要背熟。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一句至今犹记,就是拜当年所赐。虽然很纠结登台后的演出是什么,但是这章却是这册课本的终点。通俗点说就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

    作为一名大龄青年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读着《五四运动史》别有一番意义。

    在五四研究的领域周策纵的名声如雷贯耳,不过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吓了一跳。短短的一个事件却可以做成如此之后的一本书!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其实就那么几天。

    五四运动的起源,其实通过累年来的宣传早就人尽皆知。《我的1919》里面也有所表述,里面顾维钧的一段话更是楔入灵魂深处,“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世界第一大好人”并没有解决“公理与和平”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日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铁证之一。虽为战胜国,却成了巴黎和会上的俎上肉。公理并不能战胜强权。由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很愤怒。他们火烧了曹宅。

    在金花绽放的年代,五四显得分外红。而出身kmt的周策纵在披阅了大量史料,考据了双方之后,感慨“所见前后异辞,所闻前后异辞,所传闻前后异辞“。去除层累,发现一个真实的五四,这才是周策纵的用意所在。

    五四常常与爱国相伴。使用国货,抵制日货,即便是在今天看来它也带有很强的民族主义的味道。但是五四的爱国并不等于盲目排外。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说作者以事实给我们阐述,它与排外的立场相对立。它并不等于义和团运动,没有去“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而正是在五四时期及以后的一个时段内,一批西方杰出的学者来到中国讲学。

    对于五四后的中国来讲,或者说对于中国的命运而言,五四运动或许最重要的就是知识分子的分野。这一问题透过对北京政府的态度表现出来。左派逐渐走向革命的道路,自由主义者回归学术,进步党选择留在政权之内。日后北京城头的风云变幻大多与这三派知识分子相关。

    如今五四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亲历者应该都已成为历史。但是五四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被尘封。““五四”有点像可以再充电的电池,即使时代变了,它还可能有它无比的感召力。“

    【篇三】

    这本书是周策纵用英文写成,后周子平等人译为中文。总的来说很体现五四运动发生的始末。由西方思想的引进到后来拒绝巴黎和会上的签字爆发的学生和工人的运动。文中将五四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在巴黎和会上赢得的中国代表团的拒签,更重要的是其“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意义。

    本书的一个客观性就是为段祺瑞的军阀统治并非需要背负一切的黑锅。相比于后来的其他日本继承者的内阁,段祺瑞政府对于学生的处理还属宽容,当然这其中不乏蔡元培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帮助。

    里面比较有意思的一节是讲蔡元培的出走写下的启事中有一句是“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什么意思呢?就是骑着马出去有人称赞这匹马漂亮,骑得快,于是在鼓励中,这匹马一直奔跑,人们越是鼓掌马跑得越快。最后,这匹马就在大家的喝彩中活活累死了。

    很明显蔡元培以此马自喻。

    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捧杀”吧。

    他累了,一场革命和运动也不该是某小众人的功过是非。而五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几乎触动到了绝大多数的人群。并且是带有一定觉悟的。工人罢工不是像西方那样是为了涨工资,缩工时,仅仅是为了反抗中国当时政府对于日本的软弱态度。学生们就更不用说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为爱国运动而奋斗。乃至金这种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篇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次极为重要的运动,“五四青年节”的设立与传承便是对这场运动重要性的最有力证明。在我读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之前,我对五四运动的印象与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停留于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简单的论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近日,有幸翻读周先生的《五四运动史》,先生对五四运动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仿若能把当时的情景都还原一般。读其文字,如亲临“五四”之境。先生带领我一步步走近并走进五四运动,让我对“五四运动”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五四运动史》的特点

    (一)全面、系统的著作

    《五四运动史》一书共五十五万字,可以说是研究“五四运动”史最全面、系统的著作。当我翻开目录看到目录中整本书的框架时,我是有些吃惊的,竟不知道单就一个“五四运动”的历史便可以书写出这样许多故事。从导言到上编再到下编,从“五四运动的定义”到“‘五四’事件”再到“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这部书在总体阐释了五四运动的定义及经济、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意义后分两部分:对五四运动的展开与主要思潮的简析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史料丰富、分析精辟。在周先生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五四运动并不是被作为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被加以研究的,而是将它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周策纵先生既用整体的眼光来分析五四运动,为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又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五四运动”进行论述,使读者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美国《东方学会学报》评论此书说:“一本材料详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这书把历史细节和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巧她地交织起来,造成一种完美的有解释性的关于中国的研究,实在是前所未有。”

    (二)详细真实的历史细节

    《五四运动史》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即是它对于历史细节详细且真实的描写与叙述。书中对于历史事件有着“回到现场”般的真实解读,周策纵用放大历史事件的方法从细微处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定义,周策纵在第一章《五四运动的定义》中提到:“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这就说明周先生并没有简单的对“五四”进行定性,而是关注运动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思潮运动主体和社会因素等诸多细节。历史细节的叙述集中体现在书中对“五四”的发生与发展、“再发展”两个方面

    首先,在“五四运动”的发生与发展部分,在第三章《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部分中,周策纵选择了《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和北京大学及新知识分子改革等几个关键因素,将《新青年》的创办、北京大学改革、新知识分子联合等几个基本的因素相融合,构成了“五四”文学事件发生的主体。其次,第四章对“五四事件”的重现,第五章中对游行时间、地点等细节以“回到现场”方式的展示等方面,皆足以证明作者对历史细节描写叙述十分重视。其次,周策纵在对“五四运动”的“再发展”部分进行阐释时,特别选取了1919年6月2日至5日这段时间进行了单独的论述,在表现这些日子重要性的同时,事件当天的具体细节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周先生在论述时截取运动发展中关于新知识分子、出版物、团体等几个焦点镜头,而不是像记流水账一般,没有重点,这样的描写增强了细节展示的力度,充分显示出书中对于历史事实和细节的重视程度。

    (二)重视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意义

    前面已简略提到,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游行示威和之后的爱国运动,更包括在此前后的知识分子所倡导推行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史》在说明了五四运动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改革意义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在文化思想层面的意义。周策纵评鉴“五四运动”最主要的成就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因而先生书中对思想文化的层面论述最为着力。周先生认为:数十年中国的思想发展的两件事一一文学革命、西方思想的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估一也是与“五四运动”相连的。在先生看来,五四运动的本质即是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也正因如此,现在很多学者将《五四运动史》看作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部著作。

    周策纵先生用五十五万个文字全面且客观地为我们展示了“五四运动”的前因与后果,这其中也必然包合着先生本人对五四运动史的认知与思考。阅读之后,受其书中思想的影响,我们也会重新形成我们自己对五四运动的新的认知,并且拥有自己对它的独特思考。其实,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认真思考。研究历史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史学家对历史的记载总是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了解与认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想,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一个阅读、思考、实践、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在阅读大量的史书和资料后,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我们自己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篇五】

    五四运动因为特殊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现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历史书中把它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中国大陆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大都是以毛泽东的那篇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五四运动》为基调的。在这篇文章中,毛实际上指出了如下三点意见:1、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民族资产阶级可以而且也确实与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一个统一战线内参加了革命。3、知识分子担当了这条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而且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故而在中共党史上五四运动一般被界定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而且给予充分地正面评价。

    狭义地来定义五四运动,就是发生于1919年五月四日那天北京学生的示威运动。在作者看来,这样来看待五四运动不大合适,这次示威活动最好界定为“五四”事件。这个想法我觉得很不错。关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就更复杂一些。一些人认为两者关系不大,是两回事,应该把它们分开来讲述。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两者有很紧密的关系,但是他们不认为“五四运动”一词包括了新文化运动。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五四运动”采取了广义地理解。把“五四运动”包括了当时知识分子提倡的社会改革和新文学、新思想运动。作者是站在对“五四运动”采取广义用法的立场上的,并在书中给出了一些比较充分地理由:第一、那些鼓励大众进行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正是早期那群知识分子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第三、学生领袖认为运动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最终,这次运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思想界掀起的给吗和社会上推动的改革;
    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偶像破坏。在这本书中,作者给“五四运动”下了一个定义: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在我看来,这样广义地来理解五四运动,是比较精当的。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的扛鼎之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包括中、日、西方语文的档案数据。这一点我们从本书的大量的注释得以窥见。这是我所见的到目前为止对五四运动最全面最深刻的分析和阐述。这本书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运动本身,而是深入地挖掘了这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这也而这部书出版了五十多年后依然有很多读者阅读此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