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报告材料 > 正文

    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0-12-08 11:11:23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枢纽,能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从而对区域实体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x作为x省域副中心城市,具备成为x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按照《中共x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总体规划,应当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打造与产业强市相适配的区域现代金融中心,为x市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一、x市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20年是开新局育新机的一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7月份,x市委适时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对打造x现代产业高地,推动x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意见》对重点产业链产值提出的2025年发展

    目标看,部分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好的实现基础,但仍有部分产业链离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加大金融、财税等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从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看,成绩可圈可点,但问题和短板也不少。

    (一)金融支持规模不断扩大,贷款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但金融支持效率有所下降

    从信贷总量看,2015—2019年全市贷款规模持续增长,存贷比逐年上升,6年时间上升了15.06个百分点。从信贷增量看,全市贷款增速大幅高于经济增速。2015-2019年全市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8%左右,而贷款增速除2018年外,基本保持在gdp增速的2倍左右。特别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6月全市gdp增速回落至1.7%,而贷款增速仍然保持了19.95%的高速增长,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的平稳发展。从信贷效率看,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下降。为避免价格指标对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使用gdp贷款比(当年名义gdp/年末贷款余额)衡量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该数值越大,表明单位贷款创造的gdp越多,贷款的产出效率越高。2015年-2019年x市单位贷款创造的gdp数值逐年下降,5年间下降了30.18%。

    (二)金融支持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

    但信贷资金仍集中于政府类项目和房地产相关领域

    从产业结构来看,金融支持方向与产业结构变化高度一致,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随着x市三次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一、二产业在地区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6月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8.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远远超过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

    (即45%以上)的要求。而相应的各次产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也出现相应变化,第三产业贷款占比由2015年的35.24%上升到2020年的40.11%,第一、二产业贷款比重则出现逐年下降的情况。

    从行业占比来看,政府类、房地产类贷款占比较高,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随着金融支持“六稳”“六保”政策的逐步落实,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但政府类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在信贷投向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截至2020年6月,基础设施类贷款余额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8.71%和40.30%,占比较2019年6月分别提高了2.91个和0.33个百分点,近7成的信贷资金投向了上述两

    大领域。而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7.61%,较2019年6月下

    降了0.84个百分点。

    (三)金融支持方式相对单一,银行信贷占绝对主力,直接

    融资规模较小

    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供应链金融发展滞后。为了从微观层面深入了解企业融资现状,课题组从x市重点产业链100家核心企业中选取了钢管及深加工、生态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及新型合金、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5家样本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金融支持的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5家样本企业融资总额中银行信贷占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8.61%。其中3家企业只有银行贷款一种融资方式。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发展滞后。相较于x、x等地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快速发展,x市供应链金融推广迟迟未有突破。截至目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仍未有一家核心企业签字授权,调研的5家样本企业也都未参与供应链金融。

    直接融资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较小,且以票据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参与度较低。从规模上看,x市直接融资发展较快,2020年1-7月全市完成直接融资102.04亿元,已达到去年全年的89.16%。但与银行贷款相比,规模较小。

    从结构上看,x市直接融资以票据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参与度较低。2020年1-7月,全市票据融资(包含中期票据融资、短期融资券融资和非公开定向票据融资)85亿元,占直接融资比

    重83.3%。资本市场参与度低,股权融资是最大短板。2019年以来,全市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均未取得进展。股权融资发展滞后,上市公司数量与省内发展较好地市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x市a股上市公司仅有x等3家企业,与x(10家)、x(8家)、x(7家)的上市公司数量差距明显,辖内x电缆、x电控两家公司于2014年开始筹备企业上市工作,但由于上市前期各方面准备工作有所欠缺,目前仍未能成功上市融资。x市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与打造现代产业强市“资金洼地”的资本市场运作格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

    (一)x市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逾20个省会城市和近10个核心城市明确提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规划,以期围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推动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其中,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对打造开放高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与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高匹配度产业发展成为重要发力点。

    2017年,x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x市建设成为辐射x、延伸全省的区域

    性金融服务中心。2020年7月,《中共x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再次提出,到2025年建成区域现代金融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业的日益壮大,x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景日益清晰。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在区域有机整体中,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具有实力强、多功能、强辐射、开放性、生态优等基本特征。x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之一、x省第二大城市、x中心城市,自古“通两广、锁荆吴”,与x、x相比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发达、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凸显、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金融历史悠久,具备成为x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

    2.金融基础日益完善。一是金融集聚效应初显。x市共有金融机构137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4家,保险公司39家,证

    券机构32家,期货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融资性担保

    机构5家,目前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从业人数

    3.5万人,金融机构数量及从业人数稳居x地区首位。二是金融市场日益活跃。2019年末,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均居全省首位

    (x除外)。全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22.5亿元,同比增长

    17.4%,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长沙除外)。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

    32家,证券交易额4537.23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05.04亿元,同比增长9.8%。全市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增强,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和创新化,已覆盖首发上市和再融资、企业债券、公司债、集合信托、产权交易、中票短融、私募股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票据等多个方面。2019年,全年实现直接融资金额114.45亿元,2020年1-7月,已实

    现直接融资金额102.04亿元,增长势头良好。三是金融信息有效汇集。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信用信息是风险定价的关键。近年来,人民银行x市中支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重点,着力推动金融信息有效汇集和共享,有效提高了金融信用信息的覆盖面和可得性。目前,全市已在x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市区金融机构网点累计布放征信自助查询机29台,2020年1-8月

    累计为个人办理信用报告查询18.23万笔,为企业办理信用报告查询3508笔,同比分别增长7.57%、26.92%。与此同时,x市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运行,进一步破解了“信息孤岛”瓶颈,较好解决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金融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服务网

    点数量达到921个,所有县域均实现“一县两行”,证券公司网

    点数33个,保险公司网点数270个,拥有atm机3301个,助

    农取款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银联云闪付客户端保有量突破76万户,日均交易笔数突破1万笔。2019年8月,全省除长沙外规模最大、设施功能最完备的区域性发行库投入使用,在服务x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有效辐射郴州、永州、邵阳、娄底等4个周边城市,大大提高了x的金融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

    3.配套机制日益健全。近年来,x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x市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等政策文件,并相应建立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辅导中心,创新成立x省首家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首家市级中小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会”、x市企业发展“船山论坛”等系列活动,为全市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x市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x市在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主要表现为金融产业实力不强,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金融实力偏弱,金融生态有待提高。

    三、区域金融中心助力现代产业强市的路径选择

    x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应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政策为基,打通金融与产业间的循环,促使金融资本“脱虚入实”,形成产融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产业金融发展体系,为全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强市提供重要金融支撑。到2025年,应基本建成具备强大资源集聚和服务辐射能力的现代区域性资金融通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资本市场中心,形成“金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科技应用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地方金融实力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的金融发展新格局,在推动x市“一体两翼”发展的同时,带动x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促进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提质增效。

    (一)产业为本,以产业强市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一是以企业为点,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45家上市后备企业及100家上市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融资、融智提供全方位辅导与支持,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二是以产业为线,围绕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按照“一位市级领导、一个承载主体、一个行业协会、一家金融机构、一批高校院所、一个联合党工委”的“六个一”组织架构,和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委《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严格落实金融机构责任,加快推动建立

    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产业链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协同发展。三是以园区为面,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入园企业在财政、税务、工商、法律、融资、融智等方面提供集约化、专业化、高效化的立体式服务;
    另一方面,利用园区的综合优势,为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

    (二)金融为用,以金融活水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积极争取全国性金融资源,吸引更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股权、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在x设点布局,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生产性融资与贸易融资、创业企业融资与成熟企业融资等在内的完整均衡的金融产业链。二是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治理现代化,引导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回归主业、准确定位,在贷款条件、利率定价、担保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将金融服务做深做实。组建x市金融控股集团,整合国有金融资源,通过申请或者并购等方式,构建金融全牌照体系,为x市产业强市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三是在银行业金融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期权、动产等新型金融产品;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推动银行借助大数据改造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

    率,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在非银金融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作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三)政策为基,以政策支撑推动产融深度结合

    一是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引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中央驻衡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工作联动,推动货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紧密协调,建立地方金融工作部门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驻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干部交叉挂职任职机制。二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才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进商业信用服务机构,打造好“诚信x”品牌形象,加大对恶意逃废债的司法打击力度,提高金融案件审判和执行效率,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缓释和增信机制,建立x市产业强市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稳定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提高担保机构实力,增强银担合作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