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发言讲话稿
  • 演讲稿
  • 申请书
  • 读后感
  • 报告材料
  • 策划方案
  • 当前位置: 写作资料库 > 报告材料 > 正文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2020-07-10 15:39:55 来源:写作资料库 本文已影响 写作资料库手机站

    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中期评估报告

    规划中期评估既是保障本轮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编制下一轮规划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相关要求,市发改委组织开展了《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时限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底,年度情况到2017年底。

    一、《纲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价

    《纲要》共确定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福祉”4大类共42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从“十三五”前半期实施情况来看,共有“互联网普及率”等38项指标达到规划进度要求,“人均生产总值”等4项指标未达到进度要求。

    (一)进展良好的指标

    《纲要》共确定的42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中,共有38项指标达到中期进度要求,进展良好,占比90.5%,其中:

    提前完成规划目标的有3项,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和人均预期寿命等。

    超过中期进度目标的有13项,分别为:互联网普及率、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等。

    符合中期进度目标的有22项,分别为:外贸出口、实际到位外资、四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人才资源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空气质量(细颗粒物浓度下降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全市市控以上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

    (二)进展相对缓慢的指标

    在《纲要》42项指标中,进展相对缓慢,达成中期进度目标难度较大的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4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2017年xx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75715元、82952元,两年平均增长率为7.3%,快于全省0.65个百分点,但仍难以达到8%以上年均增速的预期目标。主要原因:一是立足赶超发展,自加压力,目标设定较高。二是近年来宏观形势复杂多变,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换挡调速期,生产总值增速普遍回落,使得“十三五”前两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为8%,比“十二五”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三是近两年我市人口呈净流入状态,2017年常住人口比2015年增加4.05万人,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应拉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8.86亿元、1188.15亿元,两年年均增长11.5%,快于省均0.7个百分点,但是距规划目标仍差0.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对实体消费冲击明显,“十三五”前两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平均增长高达37.7%。二是消费结构不够优化,住房投资消费占据主体,股市持续低迷,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消费的热度,同时新兴消费热点仍不够突出,使得全市难以形成新的有效增量。

    全员劳动生产率。2016年、2017年该指标值分别为12.1万元/人、13.2万元/人,年均增长约8.1%,较省均高1.3个百分点,但与增速规划目标仍有0.9个百分点的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宏观形势趋紧,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于预期。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效果仍不够理想,高附加值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相比全省仍有差距,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数值。三是劳动人员基数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标数值,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同比增长18.6%,位列全省第二。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十三五”前两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分别为0.9%、5.2%,累计下降6.05%,较省均低1.45个百分点,慢于预期时序进度9.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高能耗产业占比不降反升,2018年上半年,全市八大高耗能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45%,高于2015年2.5个百分点。二是高能耗产能集中释放。“十三五”前两年,化纤行业累计用电同比分别增长27%、25.4%,桐昆、新凤鸣等新项目陆续开工投产,产能集中释放,造成了用能过快增长。

    (三)指标总体评价

    第一,《纲要》确定的42项指标,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大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较好,有38项指标达成中期进度目标要求,占比达到了90.5%,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目标过半”的总体要求,为“十三五”末期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38项达成中期进度目标的指标中“四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2017年度数据目前尚未公布,从初步掌握的数据来看,占比较大的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长13.3%,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7.1%,均超过了12%;
    而高端装备和数字经济虽未达到目标,但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因此综合来看可以实现规划目标。

    第三,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等3项指标与目标差距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十三五”后半期通过项目引入、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等方式,仍可以通过“大赶超”完成预期目标。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属于约束性指标,虽然存在压力,但是按照全省考核必须完成。

    综合上述分析,《纲要》制定的目标反映了当前我市赶超发展的战略导向,也反映了全市砥砺奋进的成效。虽有个别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但如果保持当前的定力和动力,经济发展仍存挖掘潜力,因此针对《纲要》尚难以完成指标目标不建议作调整。

    二、《纲要》战略任务进展评价

    (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两年多来,全市聚力培育“4+3+n”产业体系,产业集聚新优势不断凸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的5.9:49:45.1优化为2017年的5.1∶47.4∶47.5。实施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全域旅游“个十百千万”工程,培育形成装备制造、休闲旅游两个千亿级产业。扎实开展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品质集聚提升。“十三五”前两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时尚等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24.9%、13%、12%和13%。长三角“健康谷”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8家企业列入长三角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培育企业名单,4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名单。迅鼎半导体材料、中锂新能源、华为浙北云服务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中节能环保产业园一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运。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发展速度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三。“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3%、8.0%、10.1%,均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四年行动计划,长兴蓄电池产业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南浔区木地板、长兴县非金属制品分别列入2017年传统制造业分行业省级试点、2018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区域(行业)试点示范。深入实施“金象金牛”大企业、“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等培育计划,全市拥有“金象金牛”企业16家,上市企业32家。积极谋划建设吴兴高新区、南浔经济开发区等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

    现代服务业贡献日益增多。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占比两年累计提高了2.4个百分点。成功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市各类金融新业态企业累计达到1415家。2017年旅游总收入1104.9亿元,同比增长25.2%,成为我市第二个突破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跻身国家级行列,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旅游度假区跻身省级行列。长兴综合物流园、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区等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发展迅猛,2017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居全国同类型港口首位。2017年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3%。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中有4家跻身全省20强、2家列全省10强。

    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截至2017年底,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累计建成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数量位列浙江省第一。加快农业品牌培育,省级名牌产品达50件。全国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落户南浔,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建设通过省级验收,长兴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德清、安吉入选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成功承办全国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会。

    (二)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全市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2234家,完成规划目标的89%。新一轮“双高”企业培育计划全面启动,“双高”企业126家,完成规划目标的126%。累计培育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636家,完成规划目标的72%,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居全省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7.6%,超额完成规划末期任务目标。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规上企业研发中心占比提高至24%。2017年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5%,比2015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省级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9家。发布实施《xx科技城发展规划》,出台推进xx科技城建设意见,在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平台招引、要素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千人计划产业园、南太湖药谷、新能源产业综合体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孵化平台进展顺利。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创建省十大小微企业集聚创新平台、省级留创园、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长兴新能源装备、安吉绿色智造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名单,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新增国家认定技术中心3家,累计达8家;
    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7家,累计65家。xx师范学院水生动物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国地联建工程实验室,新增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家,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30家,累计63家,认定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累计4家。

    创新人才加快引育。制定出台人才强市“1+n”政策,高水平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人才总量进一步做大,全市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7.98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14.08万人。引进步伐进一步加快,遴选资助“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555个,完成“十三五”目标的111%,新增“国千”人才22人,“省千”人才44人,完成“十三五”目标的330%,均超额完成时序进度。人才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实施“金蓝领”培育计划,分层分类培训企业家4.07万人次、培养“1112”学术技术人才325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重点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引进三大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xx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长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德清县成功获批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南浔区成为省级专利导航电梯产业发展实验区,安吉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细化完善扶持众创空间发展政策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和要素配置,发挥各区县优势特色,推进众创空间因地制宜发展。

    (三)城乡均衡发展水平提升

    三类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精心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带三楔、公共中脊、城乡互融”的城乡空间格局。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成功创建省级现代林业综合区3个、现代林业示范区14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特色小镇7个。切实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安吉竹溪和南北湖、南浔千金3处升格为省级湿地公园,新增吴兴移沿山、南浔姚塘漾、德清庙前漾和安吉中南百草园4处市级湿地公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共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4个,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73个,面积达到84.1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5.92万亩。

    城市能级品质加快提升。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2%,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2: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较2015年提高3.68个百分点。南太湖新区被列入省大湾区四大新区。滨湖一体化加快建设,g50南太湖互通、湖山大道、浙北医学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奥体中心建成启用。太湖度假区、长兴图影、吴兴东部新区、xx开发区、南浔中心城区等板块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攻坚和建设项目遗留问题清零专项行动,累计拆除3.3万户、1373万平方米,完成状元街、小西街等区块改造。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荣获2018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卓越奖,长兴县荣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安吉县成为全省首批“无违建县”。

    乡镇特色发展深入推进。扎实开展织里镇、练市镇、新市镇、泗安镇、梅溪镇5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成为全省唯一小城市试点全覆盖的设区市,织里镇获评2017年度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第一名。深入实施特色小镇“310”工程,全市14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美妆小镇被列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完成首批43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危旧房改造城乡同步,提前完成危旧房改造三年任务。

    美丽乡村建设提标升级。印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工作方案和新一轮“三年强村”计划。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德清、安吉县创建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成功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2个,市级美丽乡村622个,覆盖率89.6%,精品村56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带21条。

    (四)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成功承办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xx会议等一批全国性会议,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相继落户,获得中央主流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生态文明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构建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出台《xx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等3部地方法规;
    完成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项国家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个办法;
    成为全国唯一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先后成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和“两山”讲习所,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国家公务员局特色培训基地;
    设立“xx生态文明日”,建立全省首个“绿色普惠平台”,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程度显著提高。

    环境保护持续强化。以河长制、湖长制为主抓手,推动水环境持续有效改善,在全省率先剿灭劣v类水,温室龟鳖养殖实现全域清零,77个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连续四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考核“大禹鼎”。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火热电企业全部达到国家清洁化排放标准,10蒸吨/小时以下高污染燃料小锅炉全部淘汰,全市域开展烟花爆竹“双禁”工作,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9.5%,比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全面开展。依法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5万亩,获批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深化“四边三化”环境治理,开展综合治理毁林(竹)专项行动,建设珍贵彩色健康森林24.6万亩。

    绿色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市级绿色工厂65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引领,xx被认定为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市。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广泛推广新能源汽车,“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4932辆,折合标车19242辆,共建成充电站44座,充电桩1885个,实现市区公交电动化全覆盖。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全市已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估算可年节约标煤20万吨左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成。

    (五)基础设施网络全面优化

    综合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开展综合交通建设大会战,扎实推进“五年百项千亿”交通工程。全力推进沪苏湖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商合杭铁路xx段、宣杭铁路(xx段)电气化改造等铁路工程,积极开展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加快完善“四线一枢纽”铁路网。杭长高速公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车,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工程、申嘉湖高速西延工程、104国道德清段改建工程加快建设,积极构建“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一横”国道网、“四纵四横”省道网。“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省级示范,安吉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加快推进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京杭运河xx段三级航道整治、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和港口岸电建设有序推进,“五干五支一港六区”水运网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德清、安吉2个通用机场。

    重点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太嘉河、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扩大杭嘉湖南排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基本建成,太嘉河及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后续、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后续、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等新一轮治太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河湖库塘清淤4000万方,中小流域系统治理2000平方公里,落实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全覆盖。完善水库、河道、闸站、圩区等防洪保安体系建设,除险加固水库水闸30座。实施供水水源安全保障、农村饮水提升、农田水利和小型水利项目县等资源保障工程。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能源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全面开展配电网新建与改造、电网主网输变电工程。光伏发电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光伏装机容量达117.9万千瓦,建成吴兴区光伏示范区、华能xx开发区分布式光伏、浙能长兴地面光伏电站等项目。天然气储备设施加快建设,xx中石化新奥天然气有限公司长运加气站等项目建成,累计建成天然气加气站16座。油品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成品油油库7座,库容达到16.6万立方米。安吉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进顺利,国电南浔天然气热电联产、南太湖南浔热电联产项目建成。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启动国家百兆乡村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市重点区域wifi建设与免费开放项目,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000g,免费开放wifi建设ap数量超过12000个,每平方公里拥有铁塔数1.05个,互联网普及率78%,固定宽带用户达150.98万户。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成立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智慧织里”省级试点项目基本建成,吴兴区朝阳街道被评定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长兴县获评全国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

    (六)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试点示范争创取得突破。成功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并通过评估。承担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全国首个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等众多国家级试点示范任务,试点示范工作相互补充、相互融合,“xx模式”“xx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xx样板”。

    政府自身改革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八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次办结”,“零上门”事项覆盖率达51.9%。“多证合一”改革顺利推进,办理“多证合一”营业执照4.9万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现全市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标准地”和“一窗服务”全覆盖。

    经济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强化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开展“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十三五”以来,取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6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1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9万亩,通过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一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1万亩。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0家,累计达到32家,开发绿色金融创新产品114只,太湖绿色金融小镇挂牌成立,成功组建4大国企集团。

    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进。全面启用城乡一体公共新政策,调整城乡差异政策35大项,城乡统一户口迁移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开展,流转土地110万亩,流转率65%。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深入推进,累计发放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45万宗。完成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德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区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面运行,德清“农地入市”改革成为全国样板。

    (七)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开放经济稳步发展。外贸出口占全省比重为3.6%,相比2015年提高近0.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量质提升,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引进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个,引进微软、圣戈班、通用、大众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家。境外投资有序发展,累计对外经营业额10571万美元,2017年增速位列全省第三。服务贸易发展良好,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累计引进“一带一路”投资项目23个,组织企业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展会约150场次,阿塞拜疆孔子学院和隆森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列入国家项目库。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宁杭生态经济带战略,大力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研究谋划沪湖绿色智造大走廊和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xx全域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和“1+7”大都市圈空间规划。深度融入全省“四大”建设,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打造长三角枢纽门户城市。

    开放平台不断拓展。跨境电商园区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唯品会华东运营中心项目一期开工建设。中美、中德、中韩产业园提升为省级国际产业园。人文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xx,积极筹备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围绕“世界丝绸之源”重点选题,积极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八)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哲学社会科学亮点纷呈。摄制专题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xx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得到中央领导肯定。举办“两山”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生态实践学术研讨会、“南太湖人文大讲堂”。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等委托课题研究工作,大力推进xx新型智库建设。6项文艺精品项目获省“五个一工程”。完成人文社科系列片《话说xx》摄制,获全国优秀科普读物。编辑《xx改革开放40年》,出版《xx历史文化丛书》。吴兴、南浔两区成立社科联,实现三县两区社科组织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20分钟文化服务圈”初见成效,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34家,三县两区实现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区)”满堂红,市美术馆、市非遗馆建设推进顺利,文化阵地进一步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和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实现全覆盖,所有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高标准打造“城市书房”“城市客厅”“城市阳台”等城市文化系列,开展文化“五送”活动,“湖上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意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两手抓”,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编撰出版“丝、笔、茶、瓷”相关书籍,举办“传世今生·环太湖文化遗产南浔高峰论坛”。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桑基鱼塘系统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山古城入选国家大遗址公园。出台全省首个《xx市非遗传承与保护通用指南》,出版《xx市非遗名录集成》。新增省级非遗名录7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南浔区善琏镇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组织“文化遗产电视宣传季”活动,引进首个大型非遗空间“xx·传家小镇”文化项目。

    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壮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占gdp比重4.52%。xx影视城、多媒体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已投入运营,丝绸小镇、湖笔小镇、美妆小镇、太湖龙之梦等项目有序推进,丝绸小镇、湖笔小镇成为省级第一批文化特色小镇。江南影视城、莫干山竹木创客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正式签约立项,全市已逐步形成影视服务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板块。成功举办湖笔文化节、中国丝绸e购节等活动。

    (九)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5%,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创建率达到80%,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满堂红。学前教育“安吉游戏”模式影响日益扩大,全市普惠率达到85%以上。“4+3+2”市直普通高中布局方案基本形成,新高考平稳实施。着力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设立发展专项资金,一批优质民办学校落户xx。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拥有省级试点单位5个。成功创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xx师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六个硕士点,浙工大德清校区和市老年大学开工建设。

    就业质量稳定向好。“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规划目标3.5%以内。建成4家省级、18家市级创业示范园和5家大学生创业服务指导站,出台“创十条”和“新创十条”就业创业扶持政策,2018年上半年共吸引近4万名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来湖就业创业,新增大学生创业主体5238家。实施“贫困家庭就业帮扶”工程,全面推进“无欠薪xx”建设,积极创建“双爱”活动综合试验区,优化xx创业就业环境。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本市户籍法定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和99%。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实施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以社保标准化先行城市创建为契机,完善人力社保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建成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成立市社会救助协会,全面实施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救助,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深入推进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工程。深入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基本实现城乡社区照料中心全覆盖。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渔民陆上安居工程全面完成。

    健康xx深入推进。加快优化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布局,市中心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项目有序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实行药品联合集中采购,完成新一轮市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加快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成功列入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长兴县、德清县先后成为国家和省综合医改示范县、先行先试县。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市、县、乡镇三级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机构整合全部到位。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顺利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全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第十六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三届市民运动会等系列体育赛事,省级体育强区县实现全覆盖。

    (十)社会治理水平有序提升

    依法治市全面推进。加强政府立法工作,规范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主体资格管理。全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形成政府决策“开门听建议”常态化机制。“七五”普法深入实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项目获得全国首届法治信访进步奖,吴兴区入选全国首批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

    信用xx成效显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成为全省首个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积极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在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位列第32位。建立健全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惩戒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构建失信黑名单制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网上信用监管机制,“信用xx”网站上线运营。

    社会治理日趋完善。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和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建设。持续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区县化解中心全面建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重大安保任务圆满完成,平安xx实现“十一连冠”。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库,初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化,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全面启动,长兴县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省级首批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纲要》实施总体评价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紧紧围绕“一四六十”工作体系,全力推进《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呈现四大亮点,同时也有四大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一)四大亮点尤为突出

    1.区域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两山”理念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xx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凸显,特别是今年以来,央广、央视等多家中央媒体全面深度聚焦xx生态文明建设经验,xx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国际乡村旅游大会等国家级会议先后在xx召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在xx落地,xx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宁杭生态经济带、沪湖廊道建设等多重战略叠加,xx枢纽门户地位日益彰显。

    2.主要指标增幅全省前列。2017年全省公布的28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等18个指标增幅稳居全省前三位,后发优势比较明显。从2016年、2017年两年年均增幅省市对比看,我市绝大部分指标增幅超省均,尤其是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均超省1个百分点以上。

    3.重大项目招引成效明显。持续开展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工作,以省市县长项目工程、浙商回归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入抓好项目“双进”,在引进龙头型、旗舰型、支撑型重大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91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4707.7亿元,其中已有44个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6.2亿元。吉利汽车、海王健康医药产业园、爱康科技等一批百亿级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2017年,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省重大产业项目、省“411”重大项目、省重大工业项目、省重大服务业项目计划的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xx后发潜力进一步彰显。

    4.重点资源要素保障有力。人才招引力度明显加大,全面实施“5年聚引30万”人才计划,2018年上半年已招引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近4万人,超额完成时序进度。目前,全市人力资源总量达到近78万人,比“十二五”末新增14.08万人。土地要素保障充分,以“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亩产论英雄”等改革措施为引领,累计处置“五未”土地4.48万亩。企业上市创新突破,全面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十三五”以来新增主板上市公司10家,主板上市公司总数达32家。平台方面,系统开展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谋划建设工作。

    (二)四大问题仍需关注

    1.实现赶超压力依然巨大。2010年以来,xx市人均gdp增速保持在省均之上,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优势逐渐减弱。虽然近三年我市人均gdp增速均快于省均水平,但是由于省均也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基数较大,使得我市人均gdp与省均的比值从2015年的91.3%下降到2017年的90.1%,差距从6751元扩大到9105元,赶超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gdp、节能减排指标、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增速放缓、进展相对滞后或稳定性不强,实现赶超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压力。

    2.产业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竹木制品、化纤等传统产业占比高达33.2%,八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9.6个百分点。从产业附加值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8.2%,低于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从项目来看,全市64个未开工实施类项目中,有35个是产业项目。总体来看,我市产业链仍处于中低端,传统产业更新不够快,新兴产业培育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转型面临较大压力。

    3.资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依然很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是省均水平的1.2倍和1.74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精准投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7年全市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每平方米271.9元、44.9元和192.8元,仅为省均水平的64.3%、54.8%和73.9%。这说明我市经济发展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局面尚未扭转,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4.创新动能培育依然不快。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2017年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1.48%,低于全省1.56%的平均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不够完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不足,成长不快。xx领军型创新平台比较欠缺,全力规划建设的xx科技城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像杭州未来科技城、嘉兴科技城一样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此外,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不多,在校大学生仅是嘉兴的28.6%、绍兴的27.1%。

    四、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看,中美贸易摩擦带来全方位深远影响。美国是我市最大出口目的地,其公布的三个增税清单预估涉及我市出口商品超130亿元,2018年上半年我市对美出口仅增长7.4%,同比回落15.7个百分点。如果摩擦持续升级,会对我市外贸出口、招商引资、企业投资信心等带来直接影响。从国内看,经济形势稳中有变、稳中有缓。中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意味着国内宏观环境仍然复杂严峻,防控金融风险、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去杠杆大方向不会变,同时也释放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信号。

    下阶段,要顺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按照“奋力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要求,围绕“一四六十”工作体系,以“六重”工作为抓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重点聚焦六个方面工作,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力争圆满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南太湖新区建设,加快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以南太湖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聚力提升城市能级,打造生态样板之城、美丽宜居之城、现代智慧之城,推动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交相辉映。一是高水平开发建设南太湖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科学编制南太湖新区规划,扎实推进弁山森林公园、长东片区、仁皇片区、邱城片区、图影片区“一园四片”建设,着力打造成为“两山”转化样板、滨湖美丽新城、开放发展引擎、绿色智慧高地、美丽宜居家园。二是高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环境治理攻坚行动,重点实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着力降低pm2.5浓度,努力解决蓝藻问题。坚持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协调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加强城市治理,打造便民宜居生活圈。谋划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网。全域推进美丽xx建设,深入实施《xx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三是高标准建设现代智慧城市。高水平建设大数据中心,建设市域综合治理、智慧政务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产业经济服务、生态资源保护和社会信用监管六大协同服务平台,发展智慧民生、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智慧体系。四是高效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行动,以“依山、傍湖、沿路”三大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发展为重点,全面加快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全面落实《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全力抓好小城市、中心镇、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和综合整治,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品质,将城镇打造成为联接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

    (二)聚焦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促进产业质效突破。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新型城市等国家改革试点,以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构建“4+3+n”现代产业体系,倾力打造绿色智造之城、滨湖旅游之城。一是大力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快推进省市县(区)长项目工程,重点保障已签约的百亿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早日投产见效。积极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严控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全力引进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好高”项目。二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项目为牵引,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2018-2020xx市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提升行动,不断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构建“4+4”实体经济体系。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做大生产性服务业。三是着力加快企业做大做强。扎实开展“三服务”和企业“问难帮困稳增长”专项活动,继续推进企业减负和精准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分类实施凤凰行动、小巨人培育行动和小微企业提质行动,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梯度发展体系。

    (三)聚焦开放合作发展,加快提升区域战略地位。深入实施重大战略融入行动,加快国家和省级战略试点落地,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长三角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和上海同城化都市圈的西翼门户。一是主动融入重大战略。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g60科创走廊、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和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全力打造大湾区的绿色智慧走廊、大花园的全域美丽标杆、大通道的现代综合枢纽、大都市区的城际重要板块。二是打造开放合作平台。聚力推进“1+3+11”的平台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南太湖新区,高标准推进xx开发区、长兴开发区、莫干山高新区等三个国家级重点平台,高水平谋划打造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重点加快产业合作园建设,加快推进湖圣意、xx中美、吴兴中韩、长兴中德、安吉浙澳等园区,建好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三是建设开放发展大通道。全面推进综合交通建设“五年百项千亿”大会战行动,加快商合杭高铁建设,推进沪苏湖、xx至杭州西高铁开工建设;
    构建完善“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
    重点建设“五干五支”航道网;
    加快环太湖综合交通体系研究,建设xx保税物流中心,倾力打造枢纽门户之城。四是综合施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密切跟踪分析中美经贸摩擦演变及对我市影响,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引导企业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主动规避贸易战风险。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研究和开拓潜在市场、替代市场和新兴市场。

    (四)聚焦改革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加速行动和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加快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最多跑一次”和“零上门”事项比例和质量,强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上网在线。突出抓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报备制和“标准地”改革,完善配套制度,加快项目试点,打造xx“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名片。二是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xx科技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全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园区争创省级和国家级高新园区,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创新服务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新园区”全链条体系建设。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高”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承担重大科技与人才项目,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招引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能级创新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链、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五)聚焦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多措并举,切实加强人才、土地、资金、能源等重点要素供给,保障发展所需。同时,密切关注中央和省政策变化,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一是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围绕产业链,打造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3.0版,紧盯“5年聚引30万”的目标,认真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双十条”,拓展完善国际化引才通道。聚焦用才留才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二是加大土地保障力度。持续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五未”土地处置和“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强化土地保障,不断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大力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低小散”企业进入小微企业创业园,切实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严控政府性债务以及隐性债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加快培育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步伐,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和产业基金投资方向,为我市实体经济提供强大金融保障。四是加大能源保障力度。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积极推进应急储气调峰设施和应急气源站建设。加快发展光伏等新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大电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六)聚焦民生福祉改善,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福祉改善行动,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高质量,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教育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引进高端民办教育机构。实施名校长及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和名师培育工程,全面推动“县管校聘”工作,加强县域内教师队伍统筹管理。全力支持xx师院硕士点建设和更名大学工作。加快实施文化xx“八大建设”,繁荣发展xx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着力提升xx文化引领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以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二是完善医养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健康xx”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努力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设高水平医疗联合体。加强公共卫生保障,推进卫生城镇建设,提高妇幼健康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公建民营扩面、居家养老提质、医养融合深化、智慧养老示范、儿童福利提升“五大工程”,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三是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能力和全科网格规范化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加强法治xx、文化xx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坚决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全力防控金融风险,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聚焦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